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地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地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一、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1.严格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空间的严密组织。

传统建筑通常以中轴线为主干,左右对称布局,划分为前后院落和主次厅堂。

从整体来看,中国古典建筑常常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意象。

2.反映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也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

例如,传统建筑中经常运用“阴阳五行”的观念,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通过布局、材料和装饰等方面,寄寓了尊卑有序、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

3.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中国古典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建筑师常常根据地形环境和景观特点,选择适宜的位置和布局。

古建筑常常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山水画卷式的景观效果。

4.注重空间层次: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通过设置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建筑物,创造出层次鲜明的空间效果。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还注重对空间的隐藏和展示,通过建筑、门窗等元素的处理,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5.精妙的结构和工艺: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工艺非常精湛。

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斗拱和悬山的结构形式,巧妙地利用木结构和斗拱的力学原理,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古代工匠们还掌握了石刻、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为建筑物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6.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独具特色。

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檐口曲线优美的抬檐式屋顶,形成流线型的曲线。

同时,古建筑的屋顶还常常设置有独特的装饰物,如鸱吻、罗汉座等,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7.注重对称和装饰:中国古典建筑强调对称和装饰。

建筑物的布局通常采用左右对称的方式,以平衡美感。

同时,传统建筑采用丰富的装饰元素,如彩绘、雕刻、瓦当等,使建筑物充满艺术感。

8. 强调室内与室外的关系: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室内与室外的关系。

建筑物 often 被设置在精心规划的庭院之中,通过窗户和门的开设,使室内与室外形成通透互动的关系。

同时,庭院种植树木、花草,以及景观石、水池等元素的加入,增添了建筑的自然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一种集宇宙观、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独特建筑形式。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一、建筑美学的本质与特征建筑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建筑美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形式美学:建筑的形式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包括建筑的外观、比例、尺度、色彩等。

形式美学研究建筑的形式语言和构成元素,以及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美。

空间美学: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利用也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美学研究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组织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营造美的氛围。

文化美学:建筑是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象征,因此建筑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美学研究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和传承文化。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美学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应该根植于自然环境,并与其相互协调,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

审美价值和功能: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审美价值,也关注其功能性。

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带来美的享受。

审美效应:建筑美学研究建筑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即建筑的审美效应。

通过研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建筑的美。

建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从形式、空间、文化、自然、功能和心理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建筑美学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和欣赏。

二、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结构美是指建筑通过其构件的排列、组合和连接方式所展现出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包括建筑的力学性能,还涵盖了材料、形态、比例和空间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体现在它能够将功能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而结构美恰恰能够提升建筑的功能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优化柱网布局和梁板结构,可以创造出更加开阔和灵活的室内空间,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一、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

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

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传统园林廊道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种重要构筑形式。

廊道是由一系列彼此相连的有顶架支持的列柱组成的有遮蔽的走廊,通常沿着园林的中轴线建造,将整个园林分隔为前后两个主要区域,形成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视觉引导。

一、轴线对称结构传统园林中廊道的建设非常注重轴线的对称性。

廊道通常位于园林的中心轴线上,将整个园林从中分割开来,使得园林布局呈现对称结构。

在廊道两侧,往往会建造相对称的建筑物、假山、园门和花坛等元素,形成整体的良好视觉效果。

二、层次分明的空间格局廊道的设计通常会进行多层次的划分和组织,使得整个空间具有层次和深度。

一般来说,廊道的屋檐会比廊柱高出一段距离,形成一个明显的上下分隔感。

三、空间的开合变化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常常具有开合和变化的特点。

在廊道中,存在着开放的空间和封闭的空间之分,以及突出和凹陷的部分。

这些设计,既可以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多样性。

四、木构建筑与石构建筑的协调廊道中的建筑通常采用木构和石构相结合的形式。

木构建筑以檐下的临水明窗为特点,使得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实现了无缝结合。

石构建筑则具有稳定性和质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质感和品质感。

五、景观元素的极度简化传统园林廊道的景观元素通常以极度简化为主要特点,通过一些简单的构筑方式,实现对景观的彰显和呈现。

建筑物采用单纯的方形和圆形元素,假山则以单一的造型给人以美感,同时又能够营造出强烈的虚实效果。

总之,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注重对称、层次分明、空间开合变化、木构建筑和石构建筑的协调,以及景观元素的极度简化等方面的设计。

这种空间结构形式不仅具有美观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实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美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美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美与文化艺术【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文化艺术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而楼台园林又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艺术美特点。

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园林均被看作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的观点是中国的古代建筑形式就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完整体现。

【关键词】:楼台园林,自然美,文化艺术,形式美【正文】:奇峰壁立,峰峦叠起的群山;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大海;清泉潺潺,鸟语花香的幽谷;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云烟;还有历经千百年,凝聚着我国古代人们智慧和情感的古建筑,反映了我国人文地貌,远古风情的楼阁园林,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动人心弦,以致于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就是自然美。

而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观,但它绝非纯粹自然的事物。

他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表现这样或那样的某种朦胧的意味和人类情感观念,是因为它的形式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

在中国古建筑形式美的探讨中,建筑展现其文化艺术美的一面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三大古建筑群的神圣庄重1.故宫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它始建于明永乐初,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其建筑布局形式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观念,并融入“庄严天威”的思想。

故宫也称紫禁城,俗称大内。

紫禁城四周有高达厚实的墙,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

城内公室号称9999.5间,实测为8600余间,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宫内有宫,院内套院。

它在建筑形式上形成天威气势,造成臣民惶恐的心理。

2.曲阜孔庙曲阜孔庙是我国规模最大文庙,前后共9进院落,整个孔庙内,苍松森然罗列,殿宇雕梁金碧辉煌。

尤其是大成门,它前有十三御碑亭,是金,元,清3代帝王为保护唐宋以来祭孔,修庙石碑而建。

十三亭均为正方形木结构亭,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黄瓦朱甍。

这里共有石碑63座,凡御碑均以赑屃为座。

大成门是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东路的故宅井旁有一堵墙壁,壁前石碑上勒“鲁壁”两字。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 20 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

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 5 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 500 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

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

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

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中古建筑的基本风格

中古建筑的基本风格

一.基本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

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

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

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二.地方民族风格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1、北方风格。

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

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

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

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

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

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

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

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

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

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

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摘要:我国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论在结构还是形式风格上我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有性和完整性。

虽同是东方世界,我国建筑鲜明的特色与日本、韩国等地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因此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我国建筑的材料、构造与装饰,使建筑呈显出丰富多彩的式样,又因民间流传下来的建筑手法常常被采用,使那些带有民间特色的形式传承下来,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一座建筑不论建在哪里,只要看外观就可知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建筑。

构成一个美观又合乎使用功能的空间,是人们的最终目标。

材料的组合过程是经过人们加工制作实现的,人们的思想在制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筑被誉为能够以实物表达人们思想过程的产物。

我国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以群组方式横向为主,对建筑的高度不做过多的要求。

建筑总体主要呈显著横平的线条,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楼阁式佛塔类建筑得以盛行。

也使建筑组群出现横竖结合的立体布局,但除塔类建筑外很少有其他建筑采用这样的布局方式,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在建筑领域彰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形式风格;功能合理;思想过程但凡艺术,尤其是高品质的艺术,其特质就是一个“美”字。

印度的泰戈尔说:“艺术是以美的象征表现人对世界的征服。

”法国的雨果说:“艺术多种用处就多一种美。

”鲁迅说过:“真与美是构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的两大要素。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同时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而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装饰和艺术上。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介绍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介绍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介绍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技艺。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结构特点:
1. 布局设计:唐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群中,主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两侧的建筑相对较小,形成明显的空间层次。

2. 建筑组合:唐代建筑常常采用组合的方式,将若干单体建筑组合成一个整体。

这种组合方式既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也增强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3. 斗拱结构:斗拱是唐代建筑中的重要结构,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具有承重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斗拱的运用使得建筑的出檐深远,形成了唐代建筑独特的风格。

4. 屋顶设计:唐代建筑的屋顶造型多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几种形式。

其中,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通常用于宫殿和庙宇等大型建筑。

5. 建筑材料:唐代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石作为辅助材料。

木材的选用使得建筑的线条流畅、结构轻盈,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建筑追求自然美的特点。

6. 建筑色彩:唐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多采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唐代建筑的华丽和富丽堂皇。

7. 装饰工艺:唐代建筑的装饰工艺精湛、细腻,包括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手法。

这些装饰工艺的运用使得唐代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唐代建筑的的设计结构注重整体布局、建筑组合、斗拱结构、屋顶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和装饰工艺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代建筑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

建筑与规划J I A N Z H UY U GU I HUA张勋祥: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324 《工程与建设》 2009年第23卷第3期收稿日期:2008202206;修改日期:2009203226作者简介:张勋祥(1964-),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张勋祥(池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池州 247000)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沉淀深厚,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及建筑群体的组合变化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精美的建筑空间艺术。

文章对中国传统室内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发掘其所具有的科学和理性的内涵,用发展创新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以获取对当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传统室内空间;建筑结构;建筑形式;科学;理性中图分类号:TU 2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781(2009)0320324203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沉淀深厚,传统的室内设计也给我们留下一个浩瀚的文化遗产。

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及建筑群体的组合变化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精美的建筑空间艺术,演化出中国建筑室内丰富的空间内涵,创造了动静统一、内外交融、含蓄而富有变化的空间形式。

对中国传统室内空间形态加以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闪动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芒,有许多方面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1 设计思想中的科学理性成分1.1 “以人为本”中体现的理性关怀在西方建筑历史上,经常可见尺度异常高大的建筑,如古罗马的万神庙、中世纪的哥特大教堂,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它们大多是起源自神权统治下的产物。

这些建筑通过非常人的尺度、体量来衬托人的渺小;以视觉上客观存在的形体高大宣扬上帝的权威,表达神权的思想。

而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个“人治”与“礼制”的国家,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皇权之上的情况。

建筑及室内设计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主要为现实人生提供一个场所,所以中国古建筑从选材到加工都是力求建造周期短,建筑体量适形而止、尺度宜人,很少出现尺度特别夸张的现象。

浅析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认知与造型

浅析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认知与造型

浅析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认知与造型作者:王若冰李国明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山水有灵,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迭了环境和人类之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环境意识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来源,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人与自然共生。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造型1 传统空间的认知性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表达、偏爱等,与其深层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互为表里。

中国传统环境空间营造中,从装修小木作中的隔扇和家具,到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等的形式构成逻辑,与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空间认知模式等,似乎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

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以线状木框架为主体的传统空间特质,不仅仅是气候、材料、技术的原因,还是多种文化因素的合力所致。

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明式家具的设计中,这种线型框架的构成逻辑体现得尤为充分。

明式家具自如地运用各种直线、曲线的不同组合,充分利用线与面所产生的光影从而塑造刚柔相济、流畅舒展、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艺术效果。

侯幼斌先生认为,中国传统门窗扇看起来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就其构成来说,就是以简约的构成系列而能取得极丰富的门窗形象,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

线似乎与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渊源。

2 传统环境的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人们依赖自然,亲和自然。

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

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蕞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珲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

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本文仅从古建筑的李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而简毕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68
完整版ppt课件
169
完整版ppt课件
170
完整版ppt课件
171
BACK
完整版ppt课件
20
BACK
完整版ppt课件
21
(二)唐朝
砖的广泛使用,琉璃瓦的烧制更加进步, 建筑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如五台山 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
(三)辽代
创造性的使用的减柱法及“斜拱”。如天 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 县奉国寺。
NEXT
完整版ppt课件
22
唐代建筑整体特点
分为上下两层。 六、屋瓦呈青黑色。 七、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
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八、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
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 最标准的唐代风格木构建筑当推日本平城京奈良法隆寺东大殿
完整版ppt课件
24
完整版ppt课件
25
奈良法隆寺
完整版ppt课件
26
唐代石螭(chi)首
唐莲瓣纹瓦当
唐代鸱(chi)尾 (南禅寺)
BACK
《高士图》中的歇山顶
完整版ppt课件
27
五台山南禅寺
完整版ppt课件
28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完整版ppt课件
29
独乐寺观音之阁
完整版ppt课件
30
独乐寺辽代山门
完整版ppt课件
31
独乐寺全景
完整版ppt课件
130
完整版ppt课件
131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1. 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中国古代的庭院及相关建筑

中国古代的庭院及相关建筑

中国古代的庭院及相关建筑第一讲:————————————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首先,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

这一美学理念主张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山水相依的建筑,更是将山水自然融入到建筑中,让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楼阁等都是通过山水的营造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中,常常运用传统文化的符号、画面等元素,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承载。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古代文人的诗词和墨韵画卷,以此来传达建筑的文化意蕴。

第三,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建筑的均衡和谐。

中国建筑强调建筑各个部分之间的均衡和谐。

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追求建筑的整体平衡感。

在细节上,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和比配,使得建筑各个部分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均衡和谐的美学理念也体现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宏伟、庄重的气势。

第四,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材料与工艺的运用。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精湛。

材料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气质和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木材、青砖、大石等材料,运用榫卯结构、斗拱悬山等工艺,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纹理。

这种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诺。

最后,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空间的组织和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通过严谨的空间组织和布局来展示自身的美感。

厅堂、轩榭、庭院等空间往往被巧妙地利用,形成一种虚实结合、高低错落、迂回曲折的空间效果。

通过这样的空间布局,人们在建筑中可以感受到光影的变化、景象的流转,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是多元而丰富的,涵盖了对自然的尊崇、对宇宙的体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通过这些美学特点,中国建筑不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念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念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设计师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注重实用与美观、强调和谐与统一的造物设计理念。

1. 崇尚自然中国古�造物设计理念中,崇尚自然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力求使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古代设计师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使人们在居住和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2. 注重实用与美观古代中国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仅注重实用功能,还强调美观与和谐。

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例如,在家具设计中,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使得古代家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强调和谐与统一和谐与统一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力求使设计作品各个部件之间、设计元素之间达到和谐与统一。

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元素的搭配,创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4. 尊重传统文化古代中国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古代设计师通过运用传统的建筑形式、色彩、材料和装饰等元素,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

5. 注重人性化设计古代中国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强调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

设计师们通过合理布局空间、尺度,使设计作品更符合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巧妙的空间组织和家具布置,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之,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一理念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优秀的作品。

作为当代设计师,我们应继续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念,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学特征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设计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常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各轴线上布置多重院落,并可向纵横扩展,反映出简明严整的组织规律和礼乐相承的布局思想。

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为典型的代表。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的满足都是由这种四合院的组合方式完成的。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从布局上看大体是合院的设计方式,合院的方式主要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三合院是以一座单体建筑为主,两侧布置两附属的次要建筑。

四合院为四面房屋而合,是一座房屋,座向为正对着院落和主体房屋,所以有的地方称它为倒座房。

四合院的四面房屋之间,大多并不相连,而是有空档和一定距离,如果要产生围合的效果,也就是形成真正的四合院,则必须把空档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通常采用游廊的方式,并且是抄手游廊。

在民居设计中北方的四合院建筑设计严格的遵循着这个设计思想原则。

在四合院中,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生活当中最具象的标记。

当四合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时,可以向前后左右方向拓展,构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复合设计,扩展小的四合院象北京的四合院采用的拓展方式为前后纵轴线的设计,形成两个合院,乃至更多的合院,即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多进院落等,向左右拓展通常的作法为向左右各添一座,,但也有仅在一侧添一组的设计,但是这种拓展遵循一个原则,这种原则就是在并列的纵轴线上。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

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

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

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

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

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欢迎投稿留言交流西方建筑的代表是教堂,中国建筑的代表是宫殿。

前者大部分构建都是石头,而后者则以木结构为主。

教堂越建越高,几乎穷尽了石头材料的极限,而中国宫殿则重视横向的延展,通过群落来展示整体的力量。

教堂的内部空间变幻多端,幽深莫测,宫殿的群落则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教堂让人仰视,宫殿让人置身其中……东西方建筑有太多的不同,从外观、体量到文化内涵和发展逻辑。

我们谈到建筑,往往都是从材质开始的。

比如,石头或木头的柱子、抹灰的墙、瓦的屋顶……材质的质感、色彩、光泽、纹理等都是构成建筑形象美的要素。

对于建筑的形体,我们从组成建筑的点、线、面、体的主从、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对位、节奏、韵律、虚实、明暗、质感、色彩和光影等构图规律入手,从而找到它的规律和风格。

比如埃及金字塔就是一个四锥体,它的四个立面比较简单。

中国佛塔也突出它高耸的形体,欧洲也不乏塔式建筑,但其中的区别在于,中国塔的层层屋檐形成了很多水平线,轮廓饱满而富有张力,后者则一味瘦高,突出升腾之势,显示东西方建筑不同性格特征。

金字塔中国佛塔对于建筑体量来说,不同体量,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但是并不是体量越大越好。

欧洲教堂的体量都大得惊人,而中国建筑单体体量都不大,显示出中国哲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

对于由墙壁、屋顶、地面等建筑合围而成的内部空间,老子有非常经典的说法:“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有人说,空间就是建筑的一切。

这个说法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

空间的大小、形状、方向、开敞或封闭、明亮或黑暗,都可以对情绪产生直接的作用。

中国建筑的形象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梁架主要为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主要用在规模较大的屋宇如殿堂,而后者则多用于民间建筑如厅堂,南方较常见。

抬梁式vs穿斗式中国建筑的形体,有五种基本形式:1、硬山。

两面坡,坡面在山墙处终止;2、悬山。

两面坡,屋面在山墙处外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的设计美
摘要: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形式,而富有韵律秩序和随意自然拓扑的空间构图也成为世界建筑一个特有的建筑语言。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
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

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

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

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

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

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

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稳定感。

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同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

硕大的屋顶铺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

三、中国传统建筑美学3个最基本的特征:
1、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2、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3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美感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

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

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
一、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二、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当四合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时,可以向前后左右方向拓展,构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复合设计,扩展小的四合院象北京的四合院采用的拓展方式为前后纵轴线的设计,形成两个合院,乃至更多的合院,即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多进院落等,向左右拓展通常的作法为向左右各添一座,,但也有仅在一侧添一组的设计,但是这种拓展遵循一个原则,这种原则就是在并列的纵轴线上。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

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


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

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

三、主轴线明确,序列规整式。

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

在群体建筑中处于主体中心的建筑一定居于纵向和横向轴线的正中的交叉点上,而其他附属建筑都依次排列布局在纵向和横向的位置上,而次要建筑中又再次分为相对的主从关系,而次要建筑的次要性又往往体现在单体建筑在群体建筑中与主体
建筑之间远近关系。

作为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与之最近的建筑级别要高一些,根据距离的关系,而排列出明显的亲疏远近关系,等级与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

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方式以纵轴与横轴的关系排列,在整体的空间组织设计上以方正严整主次划一的方式组织关系来进行单体与单体,单体与主体、单体与群体之间的布局关系设计。

在一组建筑群中,建筑的主次关系不但通过位置来进行定位,其二次定位则体现在单体建筑自身的大小和体量之上,而这种自身的大小和体量的体现是相对的和比较存在的。

当然体量大、气势强的建筑是主体,体量小、气势弱的自然是建筑群中从属的建筑。

而小型的建筑的设立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主体的建筑,小型建筑的这种烘托,又实际是一种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即对比,对比产生了美感,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协调是建筑群的整体特色,单体建筑服从总体
布局,主次分明渐入高潮。

自由序列,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

中国园林以自然为蓝本,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

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所采用的空间构图手法,就是自由灵活、运动流畅的序列设计。

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的观赏画面。

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出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艺,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无论土山石山,或山水相连,都能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

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

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处理上的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在于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是中国建筑有异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历经千年而持久不衰。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既是高度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取向的文化精神的表现,也融渗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
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