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概说》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概说》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概说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通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拓展必修课。
2.课程任务:《跨文化交流概说》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学的各个主要方面,如语言与文化、跨文化语言交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模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重要内容,并能够对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体系、语言等各个方面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历史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本学科研究的定位与发展,以期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定位与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跨文化交际学概念与学科性质。
4.教学内容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二、跨文化交际的分类三、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第二章文化休克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文化休克的含义,人们在异文化中的反应。
3.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到过异族文化难有深刻的体会。
但跨文化交际者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教学内容一、文化休克的定义和特征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第三章跨文化交际的失误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了解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要求了解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3.教学重点和难点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等因素在起作用。
《跨文化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M1
期末考试
50%
(见试卷评分标准)
3
M2
考勤、课堂表现
30%
<60-作业抄袭,未能按时完成; 60-75--独立思考、按时完成,基本能表达出自己想法,语言错误较多; 75-90--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能表达自己观点,有少量语言错误; >90--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能清晰表达自己观点,基本没有语言错误
《跨文化沟通》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跨文化沟通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
SFS420321010
开课院部
外国语学院
课程团队
(未设置)
学分
1.0
课内学时
16
讲授
16
实验
0
上机
0
实践
0
课外学时
0
适用专业
本研一体化班(石油工程类)
授课语言
英语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限选)
This course is optional to all graduate students other than English majors. 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mainly oil-producing countries), to appreciate the diverse culture and to enhance their 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n addition, as a content-based course, it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English skills through multi modals.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全部开课学期1学分2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有利于学生文化历史知识的拓展,提高和其他国家人士交往的能力。
建议教材《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胡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6主要参考书[1]《跨文化交际》,顾日国.北京:外国语言与研究出版社,2000[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胡文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跨文化交际研究》林大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实用型课程,通过跨文化交际失误案例分析、生活中出现的英汉商标、广告翻译失误分析等形式,深入浅出,生动但系统地讲授英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规约、社交礼仪、体势语言、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必备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懂得和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时应该如何遵守相应的社交规约、如何准确使用得体的体势语言、如何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开启学生新的思维方式,学会以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文化现象及其内涵,扩展语言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并帮助学生学会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异域习俗。
二、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章节教学内容理论实践合计1Chapter1: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44 2Chapter:2:The Hidden Core of Culture44 3Chapter3:Verbal Communication44 4Chapter4:Nonverbal Communication44 5Chapter5: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44 6Chapter6:Social Interaction Custom447Chapter7:Cultural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Context448Chapter8: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44合计3232三、教学章节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交际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教学内容:介绍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模式,交际中的各种意义等。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学》是全校本科专业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 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
该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对象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三、教学目的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
该课程授课形式以讲解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
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四、教学要求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涉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模式,基础理论,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该课程还讨论语言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介绍与问候,词语的使用,非言语交际,价值观念,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人际间的关系, 家庭观念,以及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问题。
最后能考试合格。
五、教学要求的基础内容及学时要求学时分配章节序号主要内容(写章目)学时安排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 2 2第二章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 2第三章交际 4 4第四章语言交际 4 4第五章非语言交际 4 2 2 第六章社会交往 4 4第七章人际关系 4 2 2第八章价值观 4 2 2第九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2 2第十章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6 4 2合计36 28 4 4各章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初步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主要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本教学大纲旨在修订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1.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
3.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4.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5.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a.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范围。
b.分析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意义。
c.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2.文化差异的认知a.介绍文化差异的概念和分类。
b.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c.比较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和非语言交际。
3.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a.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b.探讨有效的交际策略和技巧。
c.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和倾听技巧。
4.跨文化冲突与解决a.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b.介绍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c.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解决冲突的能力。
5.文化影响与应用a.介绍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b.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独特性。
c.讨论如何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合理应用文化差异。
6.跨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性培养a.介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和方法。
b.探讨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途径和技巧。
c.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和教学软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案例。
2.讨论和演练: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策略。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故事。
5.实践活动: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跨文化语言交际(In tercultural Commu nicatio n )学分:3学分总学时:54学时开课专业:对外汉语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跨文化语言交际是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这个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拓展视野,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课程阐述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了精确的分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提供的变量不仅涉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和交际环境层面。
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外的实践能使学生对跨文化语言交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1 - 2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第二节跨文化语言交际第二章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3 - 4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第5 - 6 周,共6 课时)第一节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第四章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第7 - 8 周,共6 课时)第一节规范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符号与代码系统期中考核(第9 - 10 周,6 课时)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景案例课堂交流:交流案例,并评选优秀案例第五章跨文化语言对比分析(第11- 12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汉英句法差异分析第二节汉英语义差异分析第六章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第13 - 14 周,共6 课时)第一节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第二节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第七章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第15 - 16 周,共6 课时)第一节非言语行为分类及社会功能第二节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比第八章性别差异及其跨性别交际(第17 - 18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性别文化的形成第二节跨性别文化交际三、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吴为善《跨文化语言交际》,商务印书馆,20072 、参考书目:详见“参考文献目录”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总学时:32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
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ambiguity.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the professional discourse system.11、Generational discourse(2学时)Involuntary discourse systems; Asian generational discourse systems; Communication betweengenerations.12、Gendre discourse(2学时)Intergendre discourse; Discourse systems and the individual; Intersystem communication.四、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教学重点: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文化概论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4.误解和歧视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a) 跨文化团队合作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5.案例研究:学生将选择一个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等;2.课堂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案例分析等;3.个人报告:学生需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 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导言: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互动。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2. 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3. 培养学生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文化意识和认知- 教学内容:- 介绍不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探讨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
2. 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教学内容:-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 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的技巧。
- 教学方法:- 结合真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 利用录像和音频材料进行听力和口语练习。
3. 文化冲突的解决- 教学内容:-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 探讨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和策略。
- 教学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和团体项目,鼓励学生共同探寻解决方案。
- 分析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
4. 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教学内容:- 学习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和策略。
- 讨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 教学方法:- 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提供实践机会。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交际方式,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估- 监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 按照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因素进行评估。
2. 书面作业评估- 布置书面作业,包括文化分析和跨文化交际方案设计。
- 根据作业的内容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
3. 期末考核- 设计综合性的跨文化沟通项目,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环境中遇到的挑战,并在国际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主要文化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维度、文化价值观等。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化沟通、文化适应等。
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文化智慧。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国际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安排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2. 课程学时:36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4. 主要内容:- 文化概念和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 文化差异分析与比较- 文化冲突与解决- 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 跨文化合作案例研究四、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2. 课堂表现3. 作业4. 期末论文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跨文化交际》2. 参考书目:-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全球商务交际实务》 - 《国际文化比较》六、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师将由具有丰富跨文化交际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七、总结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文化广度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课程编码:08A1152S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上机:适用专业:英语推荐教材:胡超主编,《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
2.廖华英,《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翻译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课程就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
该课程有助于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翻译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学生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学生案例讨论分析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英文名称: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学分: 2 总学时: 36课程性质: 非学位选修课适用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非学位选修课,是研究翻译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因素。
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英美文化有教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有较为敏锐的感知。
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Introduction)1. 关于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2. 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二、价值观念(Values)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Friendship”概念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Ethics”概念3.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Individualism & Self-Reliance”概念4.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Privacy”概念5.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Equality”概念6.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Attributes”概念7.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Time & Space”概念8.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Competition & Cooperation”概念9.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Volunteerism & Philanthropy”概念三、日常生活(Daily Life)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Lifestyle)2.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伦理(Family & Marriage)3.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娱乐生活(Entertainment)4.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假日旅行(Holidays & Travel)5.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建筑(Art & Architecture)6.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四、社交生活(Social Life)1.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制(Education)2.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Religion)3.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和法律(Political Systems & Law)4.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种族观念(Minorities)5.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偏见和模式化(Prejudice & Stereotyping)6. 构建消除文化休克的桥梁(Building Bridge)三、课程学时分配四、其它1、先修课程:无2、教学方法建议:采用任务型教学与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模式3、考核方式:平时作业 10% 期中读书报告 30% 期末论文 60%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张蓓郑文圆主编《跨文化意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要参考书:Claire Kramsch,《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Basil Hatim,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赵艳萍,《文化与交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制订者:审核者:外国语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
总学时:32学时学分:2
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
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
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
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
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
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
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
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
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
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
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
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
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
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
ambiguity.
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
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
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
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
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
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
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
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
the professional discourse system.
11、Generational discourse(2学时)
Involuntary discourse systems; Asian generational discourse systems; Communic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
12、Gendre discourse(2学时)
Intergendre discourse; Discourse systems and the individual; Intersystem communication.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
教学重点: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主题式;讨论式;研究式。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综述论文、调查报告、期末考试(闭卷)。
成绩评定:综述论文15%,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15%,期末考试(闭卷)70%。
缺课10学时及以上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缺课超过4学时的每超过1学时在总评成绩中扣1分。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参考书目:
1)Language and Culture, Claire Kramsch,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Basil Hati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文化与交际,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跨文化交际学,关世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跨文化交流学,贾玉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文化与交际,赵艳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文化与语言,王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9)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既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西方文化概论,启良,花城出版社,2000
11)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2)中国文化释疑,金乃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3)中国文化史纲要,吴小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岱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网址
1)
2)
3)
4)
5)
6)
七、说明
编写本大纲的主要依据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建设调研、大学英语教学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