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就是语言
“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
文就是语言’ ’
重 温 叶 圣 陶 先 生关 于 “ 文 " 义 的 论述 语 含
@徐林祥
是 文 章 ,文 章 依 据 语 功 课 应 当 教 学 生 在 口头 上 和 书 面 上
徐林祥 扬 州 大 学 文 学 言 , 语 ’ ‘ ’ 分 不 开 的 。 文 教 掌 握 切 近 生 活 实 际 ,切 合 日常 应 用 ‘ 和 文 是 语 学 应 该 包 括 听 话 、 话 、 读 、 作 的 语 言 能 力 。 据 这 样 的看 法 , 照 说 阅 写 根 按 院教 授 、 学 博 士 。 兼 任 中 国 文 高 等 教 育 学 会 语 文 教 育 专 业
四项 。 J , 套 课 本 不 再 用 ‘ 因l 这 : l : 国文 ’ 叶 圣 陶 先 生 的 建 议 , 再 用 ‘ 文 ’ 不 国
或 ‘ 语 ’ 旧 名 称 , 称 ‘ 文 课 ‘ 语 ’ 个 名 称 , 学 和 中 学 一 律 国 的 改 语 国 两 小
本 ’ ” 。
委 员 会 常 务 理 事 , 苏 省 叶 圣 江
陶 研 究会 副会 长 。主 要 从 事 语 文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 语 文 教 育
称 为 ‘ 文 ’ 这 就 是 这 门功 课 叫 作 语 。
无 论 是 以 “ 文 ” 作 为 课 程 名 ‘ 文 ’ 来 由 。 个 ‘ 文 ’ 是 ‘ 语 语 的 这 语 就 语 称 , 是 以“ 文 ” 为教材 名称 , 言 ’ 还 语 作 其 的意 思 , 括 口头 语 言 和 书 面 语 包 基 本 思 想 似 乎 都 可 以 明 确 表 述 为 : 言 , 口头 谓 之 语 , 书 面 谓 之 文 , 在 在
“ 文 ” “ 言 ”, 括 “口 头 语 言 ” 合 起 来 称 为 ‘ 文 ’ ” 语 即 语 包 语 。
什么叫语文
什么叫语文?叶圣陶先生给它下的定义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了。
语文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
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中,可以看出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性的事物,我们之所以学习语文,首先表现在它具有交流工具的价值作用。
在中国,从婴儿起就开始学习说母语,也就是语言,他们这时候学习的行为,只是不合规范的口头表达,而且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行为。
学习口头语言的表达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如果你的口语表达不好,那么别人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你的意思,甚至有时候会产生误会和矛盾。
等孩子到了上学年纪,他们进入课堂开始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语篇”的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交流。
所以说语文首先表现出的价值应该是教育学生规范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且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那么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只有让学生会交流的价值吗?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我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点做了很好的回答。
它给语文学科的地位、任务、目标等做了充分而确切的阐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一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要做些什么呢?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的综合。
因此,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育中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语文_基本简介_学习方法
什么是语文_基本简介_学习方法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不是交际工具,不具有工具性,工具性不可能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
什么是语文呢?下面是整理的什么是语文,欢迎阅读。
什么是语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
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语文基本简介语文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所指。
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义的,特指口语。
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语文[1] 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语文和英语的异同点
语文和英语的异同点
语文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 都是语言:语文和英语都是人类交流所使用的语言,都有自
己的语法、词汇和语法规则。
2. 都有语法:语文和英语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
时态、词序等。
在学习中,需要掌握语法规则才能正确使用语言。
3. 都需要阅读和写作: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都需要进行阅读
和写作的训练。
只有通过阅读和写作,才能拓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不同点:
1. 文字形式:语文使用汉字,英语使用拉丁字母。
这也决定了
两种语言的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2. 语音特点:语文和英语的语音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
语文的
发音更加平坦,重音在词的整个部分上,而英语则更注重发音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的位置。
3. 词汇量:语文和英语的词汇量也有很大的不同。
英语的词汇
量更加广泛,而且有很多词汇是可以通过组合和缩写来产生新的词汇。
而语文的词汇量则更加精细和丰富。
总之,语文和英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它们都是人类交流所使用的基本工具。
在学习中,需要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
- 1 -。
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
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徐林祥何谓“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
我以为,这本应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然而,我们有许多同志,甚至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此认识却始终很模糊。
为此,我曾写了一篇题为《“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的文章,刊登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上。
也许是我的文章还欠说服力,《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年第1期刊登了一位老师题为《“语文”应该是“言语”》的文章,对我阐释的叶老的观点提出了商榷。
这位老师写道:“且不说叶老的论断是否严谨,就算他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作此论述也只是一家之言,国内外其他学者――语言学研究者和语文学研究者对此是如何论述的,如果都结合起来看,恐怕就不能武断地作出‘语文就是语言’的结论了。
”我们且不讨论这位老师对叶老“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的责疑,就其文章本身而言,至少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将狭义的语言与广义的语言混为一谈,二是将语言规则的学习排除在语文教育之外。
为明辨是非,以正视听,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语言”与“语文教育”的含义再作一些阐释。
一、关于“语言”的含义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老师大都知道:“语言”是一个与“言语”相对的概念。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他说:“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它们是两种绝对不同的东西。
”1这已无庸赘言。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却不知道:“语言”是一个多义的术语,它也可以指包括上述“语言”与“言语”在内的更高层次的语言系统。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复杂的人类语言现象区分为语言(langue)、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age)三个层面,其中“语言”(langage)即是指包括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在内的大系统。
学习语文的好处
学习语文的好处
学习语文好处很多。
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通过学习,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第三,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无论是字词、古诗词或者古文等都需要平时的记忆背诵。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
)
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记忆、归纳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强化。
可以练习和激发右脑潜能,提高对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
关于写作能力,在掌握了速读记忆的基础上,素材、知识的积累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在于多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尝试田丽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就是语文。
”叶老的这句话就决定了,说话和写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而“新课改”把说话教学明确为“口语交际”,而写话教学则根据年级段分为“写话”和“习作”,并对之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那么,今天,我就从低年级写话的三个要求入手,谈谈我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尝试。
一、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兴趣的培养写话一直是广大老师和学生头疼的原因是因为许多学生对写话没有兴趣,所以“新课改”把兴趣放在了第一位,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的方法是运用多媒体的网络环境。
多媒体网络不仅有静态的信息,还有许多动态的信息,让人能随心所欲地看到想看到的各种数据媒体信息及现实实况。
它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简化了学习的复杂性,提高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苏教版第四册《小马过河》为例,我把小马、老马的样子、问松鼠和水牛、回家问妈妈等镜头精心制成课件,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展现在学生面前,声音与图像的渲染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都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匹小马,每个学生都很激动,跃跃欲试,争着要求发言。
情景课件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说”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当然,也为写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学生写话,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体验、思考与表达,是有感而发,学生写话应该是心甘情愿或是迫不及待地把看到的想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强迫他该写什么。
然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外界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
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起点低,范围小。
老师请他们写日记、写话,他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该言何物。
这就需在老师不断的帮助下,睁开眼凝视万物,竖起耳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
语文的概念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语文的定义 • 语文的功能 • 语文的学习方法 •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语文的发展趋势
01
语文的定义
语文的含义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是 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工具,也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本身, 还包括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 、思想、情感等。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精神,是语言发展过程中所积累 和传承的人类智慧结晶。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语言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通过语言, 人们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
语文的社会性
语文的社会性是指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文 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力。
国际标准
参照国际教育标准,提高语文教育 的水平和质量。
国际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 进语文教育的共同发展。
语文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采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个性化评价
采用个性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和特长。
个性化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供灵感和基础。
练习写作技巧
通过写作练习,掌握各种写作 技巧,如构思、布局、表达等
,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写作思维
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 创新思维,使文章更有深度和
创意。
语言运用
提升表达能力
注重口语表达、加强听力训练、提高语言交 际能力
加强听力训练
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准 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信息。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谈叶圣陶有关语言训练的思想天津师范大学高恒利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
深入学习、领会叶老语文教学思想不仅必要,而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接受了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有新的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这就促使我们要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进行探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们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就是语言学科教学不搞清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
语文学科,有它的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但究其语文学科性质,就是它的工具性。
在坚持其工具性的前提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
叶老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叶老认为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总称。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不同形式。
因此语文就是语言。
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要弄清语言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学科也必然是有工具性。
叶老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一贯思想。
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
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
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
所以讲话和指点之后,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这就是说,教师的指点和讲说必须要有学生参与,靠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来完成。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叶老的“训练”思想和朱熹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讲说、指点只是始而不是终,中间需要学生“自用吃力去做”才行。
语文名词解释
语文名词解释
语文是指用语言来进行交流、表达、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学科。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
语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和文学。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之一。
文学则是运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是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的艺术。
语文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等。
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基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
文学作品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知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语言使用的背景。
语文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更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学习语文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人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美。
此外,语文的学习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总之,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ﻭ引言:语言和语文“语言”和”语文”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同时相关,并具有交际职能。
自然形态的语言是口语,也就是有声语言.有了文字以后,利用文字这种视觉符号系统,可以把口语加工为书面语。
一般说"语言”,是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总称。
在语言学过程中,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他们把个人的说话行为和结果称作”言语”-—个人说话的行为也就是"言语行为”,个人说话的结果也就是”言语作品”。
而”语言”,则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属于全的**语言要素有规则、成系统的集合。
所以,语言中其实也包含言语.“语文”不像”语言”."语言"不论宽式的定义(含口语和书面语,实际上包括言语在内)还是严式的定义(与言语相对而言),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术语定义,而"语文”则是一个未经规范的普通名词。
30年代,语文专指书面语或文章。
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说:"语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洁,然而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HT5K〗《且介亭杂文》,1934年)这里说的"语文”指的就是文章,也就是用书面表达的言语作品。
与这个内涵相关的,是所谓”语文学”的内涵。
90年代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给"语文学”作的解释是:"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
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广义的语言学也包括语文学。
"不论这个解释把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归入语文学是否合适,它认为语文学的研究对象偏重于文献和书面语,这和30年代对语文的理解是一致的。
中小学语文课的定名,与上述语文的理解一脉相承。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作者:陈建彬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10期语文是什么?答: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
这本来是常识,即早已经被人们长期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谁也不会怀疑,因而也无需论证。
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是常识;中学语文(母语)课程,或分成两门课──语言(含写作)课和文学课;或合成一门语文课,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对独立的语言(含写作)和文学两个系统;无论是分成两门课还是合成一门课,文学的分量都要重于语言。
在我国的大学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也是常识;谁也不会怀疑,为中学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大学中文系,就是中国语文系,也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系。
然而,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这一常识,不仅不适用,而且简直还不啻于离经叛道。
“语文是什么”这个常识问题,困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竟然长达半个世纪。
语文教育专家(更不用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不仅悖乎常识,而且还显得荒谬。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是什么”的权威回答,大抵有三种:第一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字。
“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仅空间太狭隘,而且逻辑上也成问题,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只是语言学科系统的组成部分。
总不能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掌握起来比拼音文字难度要大,就规定我国的学生要花12年时间去掌握汉字吧?第二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章。
把“文”的外延无限扩大了,所有形成书面文字的东西,一份文件、一个合同、一张便条、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称为文章;收在语文课本里的都是文章,历史课本、地理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政治课本、生理课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纳入语文教学系统?这种解释经不起分析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两种解释,虽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视为真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界发动了一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育现代化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语文是语言和言语的矛盾统一体
语文是语言和言语的矛盾统一体作者:田小红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9年第02期语文学科在解放以前。
小学叫“国语”,中学则叫“国文”,直到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
关于“语文”的名称,当年主持中学教材编审工作的叶圣陶,有过几次权威性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所说的话叫做口头语言。
写到字面上的叫做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做‘语文’。
”这个名称是1949年上半年使用起来的。
一、语言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所谓语言是指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的综合。
而《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诠释语言的:“语言是以语音与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的一种符号系统。
”从语言的内涵,可以推出语言的构成要素:语言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但口语先于书面语。
在口语向书面语发展过渡的过程中,文字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其一,口头语言一旦说出就稍纵即逝。
为了打破口语这种时空局限,就需要一种载体能够把口头语言记录下来,以便永久流传。
其二,文字为口语的保存提供了可能性。
文字成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纽带,文字的出现,为书面语言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书面语言的产生,反过来促进了口头语言的发展。
促进了口头语言的规范化,使口头语言更加紧密丰富。
语法系统是由种种组织词汇单位的规则组成的系统,语言中成千上万,千差万别的词汇单位也只有依靠语法规则才能组织起来,才能成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句子,才能起到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语法系统是任何语言是任何语言所不可缺少的,而对于语文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语文中通常所说的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语法、语音、语义在言语行动中紧密结合以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语法单位当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分析,语法意义与语法手段的理解,语法的组合,无疑是语文中语法教学的指导原则。
二、语文的本质一般都认为,语文就是凭借第二信号系统所建立起来的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思维系统。
“语文”二字新解
“语文”二字新解语文学科为什么以“语文”二字命名?“语文”二字当作何解?第一种解释是:“语”即语言,“文”即文字,“语言”和“文字”相并列,自然都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概念,分别是指客观存在的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那磁有声的和书面的符号系统。
但是“语文”学科并非是语言文字之学,至少不完全是,所以这种解释并不确切。
可能有人要说了:我们所谓的“语言、文字”不是语言学上的概念,“语言”是指口头语言,“文字”是指书面语言——这便是第二种解释。
所谓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只是语言学意义上的那套有声的和书面的交际符号系统,还指用这套符号系统创造出的言语作品。
如果说语文学科所面对的客观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却不仅仅是探讨那套符号系统和言语成品的规律,更是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进行语言实践的能力,而且还不仅仅是这些。
于是,就有了第三种解释:“语”即语言,即那套有声的和书面的符号系统以及用它产生的言语成品的统称,“文”即文学,即语言实践艺术。
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不仅要使学生学到关于语言文字的科学知识、形成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形象、韵律之美,受到美的陶冶,并形成一定的艺术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果从纯粹的教书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但是教书的同时还须育人,育人是比教书还重要的事情。
这样看来,这种观点便有些欠周全了。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不仅要使学生学到关于语言的知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语言艺术美的陶冶等等,还要让学生接受先进的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因为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如新版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的解释是:“语”即语言(有声的和书面的交际符号系统以及言语成品的统称),“文”即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对语文学科职能的全面的概括,“语文”二字作此解释最合适。
小学语文是语言的学科
小学语文是语言的学科,强调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在传授知识、讲解课文时,由于教材本身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选材和编排,及现代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要求,因而具有了本能的亲和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在课堂课外,通过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小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他能迅速发现老师对他的爱,获得一种父母般的认同感,由此产生发自内心的安全感,消除对外界的恐惧、敌意或破坏欲.
在文字训练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从中体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启迪。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课文在写周恩来回答魏校长问题之前,先写了几位同学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理解,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就能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鲜活生动,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不自自主地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明天成为现代化高素质。
语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语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语文是人类交流和表达
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文包括口头语言
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
口头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
书面语言则是通过书写和阅读来进行交流的语言形式。
语文的基本概念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
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语音、文字和符号来
传递信息。
文字是语言的可视形式,是一种用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
而文学则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
和审美体验。
语文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表达和理解等方面。
语文规范是指语言文字的正确和规范的使用,包括语法、词汇、标
点等方面的规范。
语文运用是指在实际交流和表达中,根据不同的
目的和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进行运用。
语文表达是指通过语言
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义。
语文理解则是指对语言文字进行理
解和解读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等方面。
总的来说,语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等多个方面,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掌握好语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个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三位一体
语文三位一体
摘要:
1.语文的重要性
2.语文的定义与内涵
3.语文三位一体的概念与内容
4.语文三位一体的意义和应用
正文:
【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桥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语文更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的定义与内涵】
语文,即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为了更好地交流而创造的一种符号系统。
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元素。
语文的内涵丰富多样,既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包括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语文三位一体的概念与内容】
语文三位一体,是指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构成了语文学习的整体。
具体来说,听和说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交流的基本能力;读和写是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语言运用的高级形式。
四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
水平。
【语文三位一体的意义和应用】
语文三位一体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既能准确理解他人的语言,又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三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语言的运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什么是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语文即是语言文章,语文课就是让学生们学习语言的本领,让学生会说会写。
而大学语文区别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它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综合性更强,技能性更高。
重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教育,侧重在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
本学期我们通过课程教学对阅读能力和日常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首先通过课前演讲环节,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于各种场合应变能力外,还与台下的听众进行了思想交流和互动,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在以后的职场上我们需要这种能力。
接着老师通过教材讲解和多媒体网站视频音频指导,不仅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作者传达的思想和表达的情感。
所以大学语文需要灵活运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它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不应该把大学语文仅仅看作一门课程,而是应该学会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例如我们本学期学的如何写请假条、计划、总结、述职报告等都会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品读散文小说也会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我们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老师来说,不单单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向学生普及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尽可能从一些当今热点时事报刊中挑选作品,达到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统一。
当今应试教育存在许多局限性,而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习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大学语文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之间不同的思想进行交流,就会得出新的看法,而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老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听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徐林祥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和“国文”一律更名为“语文”,从此开始了“语文”一词广为使用的新时代。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其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
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1“语文”既作为课程名称,又作为教材名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以“语文”命名的教材。
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2无论是以“语文”作为课程名称,还是以“语文”作为教材名称,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确表述为:“语文”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
叶圣陶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3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的命名及其解说,曾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为题的讲话中说:“解放初期有一个出版总署,底下有一个编审局,就是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务是编教科书。
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在里头工作的同志提议说,我们就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
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
”4张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写的《说“语文”》一文中也说:“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国大陆已经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
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当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
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
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
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5在“语文”作为课程教材名称使用的过程中,对“语文”含义,除了“语文就是语言”之外,还有“语言文章”、“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等几种不同的解说。
针对这些解说,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
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
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
‘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
”6“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
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
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语文”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是“语言和文字”,一是“语言和文学”。
该词典在解释“语言”一词时称:“‘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
8这就是说:“语言文字”专指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
吕叔湘认为:“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
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
”9吕叔湘先生这里虽然也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
可见,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语言文章”(“文章”为书面语言)、“语言文字”(“文字”为书面语言的符号)、“语言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含义。
既然语文教育中的“语文”应理解为“语言”,那么为什么这门课程不叫“语言”而称“语文”呢?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有时仅指口头语言,叫做“语文”,是为了强调这门课程不但包含口头“语”,而且包含书面“文”。
1980年7月14日,叶圣陶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解释说:“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
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
”10我们理解:“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指的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
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
11正如钟启泉先生所指出的:“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12王宁先生则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养成学生从语料中发现语言现象、概括语言规律的锐敏性、兴趣和习惯;教给他们贮存语言材料的正确、有效方法,促使他们通过自学的积累,逐渐丰富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训练他们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体、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最后,还要以语言为桥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创造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意识。
”13近几年来,在关于“语文”含义的讨论中,又有三种新的解说:“言语”说、“文学”说、“文化”说。
有学者认为:“‘语文’指的是汉言语,语文教育是我们母语汉语的言语教育。
”14笔者以为,这一观点缩小了语文的外延。
语文学习,既包括言语的学习,也包括狭义的语言的学习。
虽然作为母语课程内容的语言系统及规则,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发的经验和认知多少获得一些,但这些毕竟是零碎的,与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通过较高级的思维活动系统地学习是不能相比的。
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必要,即在于可以使母语的学习和掌握,由自发的、偏重感性经验的、少慢差费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觉的、偏重科学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讨,这其中便包括语言系统及规则的学习。
也有学者认为,语文就是文学,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
笔者以为:这一观点同样把语文的所指缩小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方面,作为一门艺术,文学作品与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育无疑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另一方面,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料,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与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的性质又是相同的。
语文学习既然包含语言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学习,就已经包含了作为语言的成品的文学作品与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学习,文学教育就已经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了。
而以文学来解说语文,将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的读写排除在语文之外,则显然是不妥的。
还有学者认为:“从语文的本体来看……语文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
”15笔者以为,这一观点又将语文泛化了。
文化是什么?“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6显而易见,语文只能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事实上,包括语文在内,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学习各门课程都是学文化。
说“语文就是文化”固然没错,却不能揭示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推动当今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3C期)1叶圣陶:《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页。
2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大意》,《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3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见中华函授学校编《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4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5张志公:《说“语文”》,《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6叶圣陶:《答孙文才》1960年1月21日,《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7叶圣陶:《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39页。
9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10叶圣陶:《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11参见徐林祥、屠锦红:《语文:一体三维》,《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
12钟启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4余应源:《语文“姓”什么?》,《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15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7-8期。
16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