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力创新思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研究
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现代性发展刍议
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现代性发展刍议作者:相巨虎韦永琼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9期摘要:“民国”时期因为新旧时代嬗变的社会背景,新儒学流派新生的同时伴随着一众优秀新儒家学者的涌现。
张君劢作为其中一员,其新儒学思想体系可以用两层面三维度来概括,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层面,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复兴三维度。
“内圣外王”作为近现代新儒学流派发展根本方针,如何在实现“内圣”的同时拓新“外王”道路,可谓是几代新儒家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让张君劢新儒学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成为解决现代性难题的一剂良药,就需要回归本体、解构和重建思想内容,探究新儒学思想中现代性成分,构建现代性话语体系以适应现代发展之所需。
关键词:张君劢;新儒学思想;内圣外王;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52-03新儒学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伊始,近百年的进程经历了开端、发展和繁荣,当代价值也越发凸显。
张君劢作为教育救国论者,在响应救亡图存时代声音的同时,心系“中国该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在融合东西方文化学说后,建构了其新儒学思想体系。
表现出于旧学之根底,不囿于旧学,于新学之汲取,但不盲目于西化的融合式发展的特点。
新儒学思想体系中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内容密切相关,政治活动离不开学术思想做铺垫,学术研究离不开政治活动之实践,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现代性发展应回归思想本体,求索现代性发展路径。
换句话说,应注重其新儒学思想“新内圣”和“新外王”两种不同路径的再探索,以期适应教育现代性发展。
一、张君劢新儒学思想之形而上学体系“民国”初始,社会动荡的背景导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受到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张君劢新儒学思想体系得以建立一方面是时代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西文化冲击下的使然。
诚如新儒学流派开端人物之一梁漱溟所言,中国文化只是病了,不是死了,传统文化是一个“病人”,而不是一个“死人”,全面否定是绝对错误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在“老树”上发“新芽”。
试论现代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
关 键 词 : 代 新 儒 家 ; 学现 代 化 观 ; 现 儒 学科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2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B6 A 1 4—16 (06 0 —07 —0 0 89 20 )3 0 0 4
随着2 0世纪 8 O年代 “ 化热” 9 文 与 0年代“ 国学热 ”
者见 智 。方 克立 认 为 , 谓现 代 新 儒 家 , 指 五 四 以 研究 的兴起 , 内对现 代 新儒 家 的研究 如火 如 荼。在 所 是 国 来 , 强烈 的 民族 危 机 意 识 之 刺激 下 , 部 分超 越 了 方克 立的主导 下 , 在 一 国内学术界 经过不 断的探索 与论辩 , 学者 之间 的师 承 、 门户 之 见 , 现代 条件 下 重 新 肯定 定 出了一个 十人 的名 单 : 在 梁漱 溟 (83—18 ) 熊 十力 1 9 98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6月
阴 山 学 刊
Y N HA C DE C J UR AL I S N A A MI O N
j n.0 6 u 20
v0 . 9 1 1 No. 3
第l 9卷 第 3期
试 论现代新儒 家 的儒 学现代化观
现 代 化 现 这 个 问题 是 现 代 新 儒 家这 一 文 化 思 潮 对 全 盘 西化 派 、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驳 论 中得 到 比 较 细 致 却 又 中
是 病 态 的 发 挥 , 其 病 态的 文 化 理 论 体 系 中 又 包含 了合 理 的理 论 和 方 法 论 成 分 。认 识 现 代 新 儒 家与 当前 学科 但
础来 吸 纳 、 合 、 通 西 学 , 建 构 起 一 种 “ 往 开 (8 9—17 ) 唐 君 毅 (99—1 7) 牟 宗 三 (99— 融 会 以 继 19 97 、 r 1 0 98 、 r 10
小谈新儒思想
一、新儒学思潮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界思想日趋多元,受现代新儒 学第二代与第三代的接引与“反哺”,在大陆逐渐形成了 一个所谓的“当代大陆新儒学派”。其主要代表如蒋庆 (政治新儒家)、陈明(文化新儒家)、康晓光(策论新 儒家)、盛洪(经济新儒家)等人。他们有“复兴儒学” 的强烈使命感,特别致力于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并且 提出了“儒化中国”的一系列主张。这个学派的基本立场 是:1)文化民族主义,2)重建儒教,3)反对民主政治, 4)反对马克思主义。
谢谢观看!
三、如何看待现当代“新儒学”?
方克立: 我们一贯主张对儒学要一分为二: 对于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 ,即直接为维护、巩固封建经 济基础和宗法专制统治秩序服务的那些东西 ,如“三纲六纪” 等 等决不可能让它在现时代全面“复兴” ,而是需要继续深入批判 的封建主义的重要内容; 对于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儒学 ,则要把它当做人类知识宝库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倍加珍惜 , ,精心保护 , ,深入研究 , 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 ,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重要思想资源。
李一氓: “马克思主义和孔子教义 ,无论如何是两个对立的体系 ,而不是可以调和的 体系 (折衷主义 ) ,或者并行不悖的体系 (二元论 )。我们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轻 易地让给孔子 ,因为我们的世界观无法接受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这说明共产 , 党人是不能认同和接受儒家的价值立场与世界观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生根,不能没有中国文化这 个接受主体。----方克立
四、“新儒学”的位置及走向
以新儒学为代表的“中学”、马克思主义、“西学”, 到底怎么摆正位置? 方克立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出: 马魂 中体 西用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
新儒家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
。
的 认识 吸 收 和 融 合 了 以 民主 与 科 学 为主 要 内 容 的 西 方 文化 而 它的 儒
;
“
”
,
,
,
则 在 于 它 仍 然 认 同 传 统 文 化 的 价值
, ,。Βιβλιοθήκη ,,,认 同于 传 统 的 思维 方 式 并 运 用 这 一 思 维 方 式 把 西 方 的
也 比较 开 放
,
、
1 958
年 由唐君毅执笔 牟宗三
, 。
徐 复 观 张 君 励 签 名 的《为 中 国 文 化 敬 告世 界 人 士 宣 言 》 这 是 现 代 新 儒 家第 二 代 人 的 宣 言
。
、 。
宣 言表 示他 们 已 经 正
、
式 登 上 学 术 论 坛 牟 宗 三 唐 君 毅是 现 代 新 儒家 第二 代 的
著 名代 表
、 。
牟 宗 三 的 代表 作 是 《 心 体与 性 体 》 《 现 象与物
,
自身 》 《圆 善 论 》 生 命存 在 与心 灵 等 ; 唐 君 毅 的代 表 作 是 《 境 界 》 现 代 新 儒家第 二 代 人 与第 一 代 人 有 师 承 关 系 牟
。 、
唐 都 是 熊十 力 的弟 子
;
, “
恐 怕 科学 等 只能 属 于 功 利 的 境 界 至 多达 到 道 德 境 界 牟 宗 三 主 张 圆 善 的 境 界 无 执 的存有 论 他 的 本 体 是 智 的 直觉
” , , , “ “
是 中 国 通 向自由之 路
” ;
同 时 只要 采 取 了 工 业 化 就 必
, ,
,
,
其 实 即 传统 的 良 知 概 念 属 于 西 方 思 想 内容 的
景海峰与现代新儒学研究
出“ 外王” 始终是历代儒者兼济天下的基本理路 , 治
国平 天下 则是 他们关 怀社 会 的基本 方式 。但 明末 清 初 以来 , 儒学 却 呈 现 出 “内圣 ” 盛而 “ 外 王” 弱 的 格 局, 直至 宋学 派 、 桐 城 派 与诸 子 学 的勃 然 兴 起 , 才 对 乾嘉 学派 ( 以两 汉经 学 为 中心 的考 据 学 ) 提 出挑 战 , 进 而打破 汉 学 独 霸 思 想 文 化 界 的局 势 。他 说 : “ 如 果说 积衰 已久 的理 学 阵营 已难 以撼 动汉 学 的正统 地 位, 那么 来 自桐城 派 的方 东 树则 以《 汉学 商 兑 》 一 书 给 了对方 以沉 重 的打击 。 ” l 4 至 此 , 汉 学 阵营 迅速 分 化, 学风 随之 大变 , 失 去汉 学 凭 依 、 缺 乏 生机 的儒 学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 —0 6
乾嘉学派的衰落和经学时代 的终结 , 致使儒学 突然失去生存保障 , 一 下处于破碎 和散 乱的状态。
由于 近代 社 会 的变 迁 , 传统儒者也 出现身份嬗变 。 在 中国近 代化 过程 中 , 传 统 农业 的解 体 及 宗 族 制度
第1 6卷
第1 期
黄 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 I T Y
2 0 1 4年 1月
J a n. 2 0 1 4
V n 1 . 1 6 No . 1
景 海 峰 与 现 代 新 儒 学研 究
周 良发
( 安徽理 工大学 思政部 , 安徽 淮南 2 3 2 0 0 7 )
则 暗 流涌 动 , 多种 学术 流 派 相 研究论著 , 而且涌现一批 优秀 的研究 学者 , 其 中尤 以方克 立 、 郭齐勇、 宋志明、 郑家栋 、 郑大华 、 景海峰 、 余秉颐、 蒋国保诸人影响甚 巨, 持续 驰骋 活 跃 于各 大学 术 媒 介 。值 此现 代 新 儒 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 , 有必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系
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
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创新。
其中,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备受关注,其理论理念的深入探究对于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杜维明的思想特点、创新之处以及五个实例来探讨儒学的现代新思路。
一、杜维明的思想特点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是在传承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哲学等外来思想,不断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可能性。
杜维明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人性和谐、和谐社会、敬己爱人等。
相比传统儒家文化而言,其思想特点更加注重对于个体的关注和人性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二、杜维明的创新之处1. 去人本思想:杜维明在传承儒家经典的过程中,坚持人本思想,注重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认为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个体的权利,而不是公共利益或社会秩序。
这一创新深刻的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人权的重视。
2. 天人合一:杜维明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互动。
同时,这一概念也提醒人们“民和天和”的伦理理念,即“天地万物皆属于人类”,强调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
3. 和谐社会:杜维明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不同的群体需要相互尊重和包容。
文化的多元发展不应成为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而应成为推动人际关系的方式之一。
4. 社会财富:杜维明提出,社会财富不应该单纯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标准,而应该重视人文因素。
他强调文化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的发展。
5. 敬己爱人:杜维明认为,敬己爱人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个体的行动应该同时增强社会的和谐程度。
敬己爱人是对于社会和谐的保障,体现出积极的人文主义的精神。
三、五个实例的阐释1. 传统伦理思想:杜维明在他的新儒学思想中,将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新儒学来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让这些传统延续下来,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华人的世纪,人类的世纪──我的儒学观──与方克立先生商榷(上)
本文说明1,这是1992年6月28我在“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组会,和30日在大会发言的综合。
是我的儒观的概述。
许多观点另有专文。
2,《文艺理论与批评》96年3期,发表方克立先生《要注意研究九十年代出现的保守主义思想》,文章在批评了九四、九五年的所谓“保守主义”思潮(我们称之为中坚思想)后说:“而事实上,早就有人打出‘大陆新儒学’的旗号了。
1992年6月,某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在四川德阳召开的‘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一篇论文,题目《我的现代新儒学观》,公开‘揭学大陆新儒学的旗帜’”。
这说的就是我,是对拙文《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我的儒学观》的回应。
拙文提到的《南开学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下》(90年6 期)正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组长方克立先生的文章。
编者按:因本文较长,将分三次在网站上发表。
前言人,作为生物发展最高阶段的族类,其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本能,此之谓“向上性”。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是以群为单位走出动物界并且永远离不开群体,人是社会动物,此之谓“为公性”。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向上性和为公性的对立统一。
这是认识和解决一切人类问题的基础。
这是人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
和天道地道相对,中国古人称之为人道。
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源于此。
这些关系的发展都以矛盾双方相互促进为理想。
所谓人道主义,就是遵循人的本质和社会实际的规律,不断协调矛盾,促进和谐均衡发展,片面发展任何一方超越界限而妨害、扼杀另一方,必然破坏人性,阻碍社会发展,恶化自然环境。
自从人类作为一个族类诞生以来,就本能地、并逐步自觉地沿着这条规律前进。
思想家都围绕着如何探索、阐释和促进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永恒的主题提出自己的学说。
而其价值则取决于它所涵容的人道的质和量。
一、孔子是人类思想家1、孔子发现人殷周之际,先民在对天命观的第一次反思中发现“民”是社会的主体,民心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从而为华夏文化开创了民本主义的新方向。
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摘要: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它以儒学“道统”为己任,信奉宋明理学,力图做到客观理解传统儒学,并在此基础上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儒学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有了发展的机遇。
与此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为儒学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虽然现代新儒学由于其自身的建构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濒临消亡的危险。
现代新儒家以救亡使命感为责任,吸纳融合西方哲学,为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机遇。
1 现代新儒学的形成在20世纪20~40年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儒学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时代问题。
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学思想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1919年,在中国出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主题是“科学”与“民主”,其以“打倒孔家店”,彻底颠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主题的前提。
在这两种哲学思潮的共同冲击下,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以复兴传统儒学为目的,吸纳融合西方哲学,在儒学的概念和义理方面进行理论创制。
这些学者即现代新儒家,他们的思想即“现代新儒学”。
新儒家面对时代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理论的展开,于是现代新儒学即是“现代”这个时间概念上的儒学。
2 现代新儒学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学与外来思潮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与发展的。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新儒学在没有社会实践的情况下,其发展历程注定是漫长而崎岖的,但它在经过了濒死的低谷后能够复苏,并由复苏而能生长繁荣。
这与历代新儒家对儒学概念和义理进行反思并做出相应的理论阐释和创制必不可分的。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时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
其主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
梁漱溟率先提倡要走“孔家路”,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张君劢紧随梁漱溟之后,以他独特的学术贡献为现代新儒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梁漱溟和张君劢虽然都强调了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但只是在学理的判断上,没有形成完整体系;1932年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发表,才真正构筑起了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新儒学思想体系的创构以“人本”、“动态”、“感性”为基本精神。
儒学激进主义的歧途与儒学发展的当代思考——大陆新儒家思潮最新
[ 作 者 简 介】乔瑞 , 中国社 会 科 学 院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 专业博 士生 , 山西师 范 大 学党委 办公 室讲 师 . 北京
1 0 2 4 0 0
[ 中图分类号】 G 1 2 2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界 对 于新 儒 家 当代谱 系 流变 的基本 判断① 。随着 近 年 来 越来 越 多 的 学者 加入 到儒 学 现代 转 进 的运 动 中, 儒 学 发展 呈 现 出蓬 勃 的气 象 。 其 面貌 已与 十 年
前 大有 不 同 , 加上 儒 学群体 内部 的思想路 线 的调 整 和分化 . 有 学者 提 出用 大 陆 新儒 家 单 指 蒋庆 、 康 晓
内涵和 价值 取 向。
关 系中逐 步走 到历 史前 台 的 . 其 问题 意识 主要 集 中
在启蒙 反 思 、 现代 批 判 、 儒 学 发展等 几个 方 面 , 多限
二、 动 向解 读 : 理 论与实践的双向“ 推
进”
儒 家传统 是 中国文化 的根 基 , 复兴 儒学 就是 使
为不 同思 想 流派共 享 的母 体细 胞 和思想 资 源 , 渗 透
在不 同的理论 表达 之 中。 在儒学 复兴 运动 出场 的众 多思 想学 派 中 。 一 个标 举 “ 大陆 新儒 家 ” 的群 体高 调
亮相 于公 众视 野 。 从 甲 申( 2 0 0 4 ) 年“ 阳明精 舍 ” 论 道 到 2 0 1 5年 1 1 月 1日“ 中华 孔 圣 会 ” 成立 . 从 2 0 0 3
光、 盛洪 、 陈 明等 少数 人 , 而 对潜 心于儒 学 传统 的 当 代 发掘 的多数 群体 没有 涉及 , 有 些不 合时 宜 。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
后者 。 与各种持西化论 观点 , 认为只有与传统作彻底的决裂 , 中国才 能走上现代化 的富强之路 的反传统主义相对立 , 新儒 家所采取 的拯救危机 的方式不是挖断传统的根脉 , 移植他人 的思想价值体系 ,而是要接续传统文化之主流的儒学 道统 ,
力 图从 重 建 传 统 精 神 与 现 实 生 活 的 联 系 人 手 , 以儒 家 思 想 为
和主导地位 , 重建宋 明理学 的 ‘ 伦理精 神象 征 ’并 以此 为基 , 础来吸纳 、 融合 、 会通 西学 , 建构起一种 ‘ 继往 开来 ’ ‘ 、中体西 用 ’式的思想 体系 ,以谋求 中国文化 和中国社会的现实 出
路 。 ”1 一 说 法 基 本 概 括 了 现 代新 儒 家 的 总体 面貌 , 作 为 [ 1 此 可 探 讨新 儒 家 文 化 转 型学 说 之理 论 背 景 的起 点 。
启 蒙思想凭借 其巨大的物质 上的胜利而取 得了对东方文化
自2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新一轮 的文化论争 又再 度兴
起 , 革 开 放 的逐 步 深 化 和 东 亚 T 业 文 明 的崛 起 成 为 引 发 论 改 争的现实背景 , 而马 克 思 主 义 唯 物 史 观 派 、 由主 义 西 化 派 自
时贤进行 了激 烈的学术论辩 和思想 交锋 , 出现 了“ 并 中体西
用 ” 、全 盘 西 化 ” 、 中 国 本 位 文 化 ” 、东 方 文 化 ” 和 论 “ 论 “ 论 “ 论
“ 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 的文化 ” 等诸多或对立 、 或兼容 的学说 与 主张 ; 言其 “ ”则是 由于时代 的变 迁和社会 实践 的发展 不 新 , 断带来新 的问题和困惑 。 中国传统文化 的现代转换 问题始终
方克立先生现代新儒学研究论要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fLa y n a gT ah r C l g o r lo in u g n e c es ol e n e
J n .Ol ue 2 l
No. 2
方 克 立 先 生 现 代 新 儒 学 研 究 论 要
周 良发
下。
的首次结集 出版。( ) 2 编辑论著 。现代新儒家论著
[ 收稿日期】 01 0 — 8 21 — 3 2
[ 基金项 目】 安徽大 学研 究生学术创新研 究项 目“ 中国现代文化保 守主义思想 家的文化 民族 主义研 究” [ 作者简 介] 良发 ( 7 一 )男, 六安人 , 徽大 学哲 学 系 士生。 周 19 9 , 安徽 安 博
现代新儒 学研 究是透视方 先生思想体 系的逻辑起点 。
[ 关键词 ]方克立 ; 现代新儒 学 ; 究 研
[ 中图分类号] 2 1 B6
[ 文献标识码] A
一
[ 文章编号]09 74( 1) — 05 0 1 — 7 2 10 05 — 4 0 0 0 2
方克立先生 , 湖南湘潭人 ,98 13 年生 , 著名历史
( 安徽大学 哲学 系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
[ 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作为现代新儒 学研 究公认 的大 家, 方克立先 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 思维方式 , 求厘 清现代新 力
儒 学发展 线 索, 面把握 其丰厚 内涵 。方先 生不仅 发起现 代新 儒 学研 究思潮、 全 主编现 代新儒 学 丛书、 发表 综论 现代 新儒 学文章 , 还对现代新儒 家进行深刻 细致的 个案分 析 , 大地拓 宽 了现代 新儒 学的研 究视 阈。在一 定意 义上 说 . 极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郭齐勇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郭齐勇一、回顾近20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
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
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
这当然只是外缘。
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1983年,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与业师萧萐父教授联手筹划编辑出版《熊十力论著集》。
1984年10月,北大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汤一介等先生共同发起,联合北京及香港、台湾与海外数十位教授,建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文化书院,由汤先生主其事。
该院在1985-1989年间连续开办了大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讲习班、进修班、函授班等,邀请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诸前辈和美国杜维明、成中英等学者公开讲学。
1985年冬在湖北黄冈,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熊十力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中国文化讲习班。
上述活动开风气之先,成为国内学者从事新儒学研究的先导和铺垫,造成了研究氛围。
1987年秋、1990年底在北京,中国文化书院还分别举办了梁漱溟、冯友兰思想国际学术会议。
1987年,李泽厚先生在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发表了《略论现代新儒家》的专论。
1986年11月,“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被确立为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1992年初又被列为“八五”规划重点课题。
方克立教授和李锦全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于1990-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两辑、《现代新儒家学案》一种(三巨册,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11人的学案),还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专人与专题研究系列(后详)。
课题组主要成员20余人遍及国内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
现代新儒学在中国的复兴与孔子学院在俄罗斯的迅速发展
现代 新儒学是 一股人文 主义思潮 。 冼患意 识”是官 的理论出发点, “ 返本井新 ”是其建构文化瑾论体系的方 式和手段,再度光扬儒学是其追求的目标; “ 儒家的主位 主义 ”、 “ 道德的中心主义 “ “ 内在生命意义”等等 是这 一文化 思潮 的总特征 。它影 响这 么大 ,发展这 么快 ,
和进一步巩固- 9 深化 中 俄 两国战略伙伴 关系,让 中 俄两国人民 世代友好 卞 去。
【 关键饲】现代新儒学;孔手学院;中俄关系;文化交 流;俄岁斯
一
、
现代新儒 学的 发展历程 及对社 会生活 发挥的积极
作用 发端于2 0 世 纪初 的现代新儒学思潮至今 已经快 有1 0 0 年 的历史 了。现代 新儒学 的发展 历程大 体上可 以概 括为 四个
2 0 1 3 年1 Q 月
教 学研 究
百家讲坛
现 代 新 儒 学 在中 国 的 复兴 与 孔 子 学院 在 俄 罗 斯 的 遭 速发 展
耿 海 天
( 东北大学 ,辽宁 沈 阳
1 1 0 8 1 9 )
【 摘 要】孔子友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恩想已 经走过了2 5 0 0 多年的历史,在当前经济奎球化的时 代卞,, c ) , 然 展现着新的生 机与涪力 本文对现代新儒学在中国的复兴以及轧子学院在俄 罗斯的遗速发展做出了简要的分析,阐速了 现代新儒学对当代 国际关系中的中 饿关系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 提出了 应大力
尘 ,大力推 崇宋 明理学 ,把宋 明理 学的地位 抬得 很高 。梁
现代新儒学提 出的对于弘扬 中国传统道德文明和 文价 值 的意见 ,对 于克服 西方近现代 的唯科 学主义所 造成
的人文意 义的失落 和危机 的认识 ,都具有参 考价值 。 同时
现代新儒学评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等读后
现代新儒学评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等读后
刘绪贻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 上世纪40年代,我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研究中国的儒学统治,发现
它是阻碍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近10余年来,正当中国向现代化
迈进的时候,儒学又以现代新儒学的名义卷土重来,常使我不安.今年我抽出时间,陆陆续续读完了方克立教授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和一些相关著作,禁不住根据这些著作对现代新儒学作一简要评介,让一些没机会读这些著作的人们、特别
是青年人,认识现代新儒学的庐山真面目.
【总页数】11页(P109-119)
【作者】刘绪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系,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现代新儒学研究的里程碑──方克立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述评 [J], 耿亮之
2.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回省与展望──写在《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出版之际 [J], 李翔海
3.世纪之交的儒学研究─—读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J], 金
科
4.方克立与现代新儒学研究——兼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J], 柴文华
5.新儒学研究的里程碑──《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述评 [J], 耿亮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三境界-
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三境界**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及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所项目(2012XWD-S0101)。
方克立先生“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标志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或对这一文化观的契同境界,奠立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方向和理论自觉;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阐释并大力弘扬,是方克立先生深化和发展了的境界或曰深化境界,表现出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从高明到创进的推展;“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升华或最新境界,在马、中、西三“学”中,蕴含“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方能成大用”的意旨。
标签:方克立;张岱年;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马魂、中体、西用”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久弥新的文化讨论,在中、西、马三大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立互动、交汇碰撞的思想格局中,方克立先生非常明确自觉地心契、赞同张岱年先生主张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并积极地对其加以阐扬、深化和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不断升华并达到新的境界,为中国哲学的健康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这种理论贡献主要就是方克立先生继1997年出版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之后,近期又推出的结集新著《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两部著作具有内容上的连续性,可以称为姊妹之篇。
一、心契、赞同张岱年先生主张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在80年代文化讨论的各种观点中,自己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①。
这是方克立先生反复申明、一再表示的哲学和文化观点,标志着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这里姑且称之为方先生对“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契同境界。
方先生认为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派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张先生一生的哲学和文化道路是走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的典范。
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
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方克立【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06(000)002【摘要】近几年来,大陆新儒家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大陆新儒家的一些学说和主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不相符、不相容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在学理上是荒谬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其一,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把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等同于"儿童读经",并把"儿童读经"作为在中国复兴儒学(教)的基础性工作,企图以"复兴儒学(教)"来替代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是相背离的.其二,大陆新儒家提出"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立儒教为国教"、"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和主张,这对我国现行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公开挑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注意.种种情况表明,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已成为现代新儒学运动新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出场,标志着现代新儒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和重视对大陆现代新儒家及其学说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继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反人民、反民主的封建糟粕,旗帜鲜明地反对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儒化论.只有这样,儒学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总页数】7页(P4-10)【作者】方克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相关文献】1.应当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评《新世纪大陆新儒家研究》[J], 徐庆文2.大陆新儒学的发展方向——“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宿译丹;3.应当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评《新世纪大陆新儒家研究》[J], 徐庆文;4.现代新儒学对儒学复兴的三点启示——祝贺大陆版《唐君毅全集》出版发行 [J], 黄玉顺;5.如何面对大陆新儒学——读《大陆新儒学评论》有感 [J], 刘金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另辟蹊径力创新思——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研究
另辟蹊径力创新思——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论文导读::方克立先生。
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先生早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研究方克立先生,湖南湘潭人,1938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著名历史学家方壮猷之子。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先生早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1]1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港台及海外思想文化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并引起极大的关注。
主要论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主编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大辞典》、《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一代宗师,方克立先生对中国哲学有着厚重的情感。
在所写的大量学术专著中,在所作的大量学术演讲中,他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对现代新儒家存在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了中肯的评定。
在一定意义上说,先生对现代新儒学的哲学致思确立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精神方向。
在两十多年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先生学思精严、规模宏远、成绩斐然。
然而,限于文章篇幅与个人学识研究,此文谨以先生学术思想之部分即主持编写现代新儒学丛书、现代新儒学综合性论述及现代新儒家的个案分析为研究主体。
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
一、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大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勃兴才日渐浮出水面,因而其研究路向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一次访谈中,方克立先生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理论方向。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作者: 方克立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实事求是
页码: 31-34页
主题词: 现代新儒学;儒学第三期;现代新儒家;先秦儒学;儒家学说;海外华裔学者;中国现代思想;儒家精神;传统儒学;梁漱溟
摘要:<正>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而热烈地开展的文化讨论中,有一种'复兴儒学'或所谓'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主张。
其代表人物是一批思想活跃、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的港台和海外华裔学者。
他们为重新确立儒学价值所作的努力,在国内也颇引起一些人的共鸣。
什么是'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在他们看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主流和基本命脉的儒家学说,代表着一个不变的'常道',它在各个时代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或发展。
两千多年来,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先秦儒学,以孔、孟、荀为代表,他们的开。
方克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方克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摘要:方克立先生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
方先生在组织、领导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不仅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而且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方先生所说的“同情地了解”,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发自生命根处的依赖感、根源感和认同感,而且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说的“客观地评价”,要求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意义(价值)、现实意义(价值)以及前瞻意义(价值)给以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所说的“批判地超越”,一方面的工作为“批判”,即指出研究对象在思想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的工作是“超越”,即在“批判”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原则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三句话,虽然是针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而提出的,由于方先生将其贯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因此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方克立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
本文要绍述的就是他在领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时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
这三句话最早是方先生回答台湾学者叶海烟先生提出的以何种态度研究现代新儒学问题时讲的,后来他又在《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一文中作了专门论述。
该观点自提出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有学者还进而提出,这三句话不仅对现代新儒学研究,而且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般的方法论原则。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摘要: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
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继承;批判一、新儒學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
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
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这当然只是外缘。
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国的儒学研究在50至70年代前期这2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由于教条主义与极“左”思潮的影响干扰,因此进展甚微,对于孔子或儒学批判多于继承,把不少学者的精力无意义的耗损于“检讨自己”或“革命批判”的运动中去,无暇认真研究传统文化和儒学中的继承问题。
二、现代儒学的主要思想观点及主流代表人物1.蒋庆先生——儒学复兴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蒋庆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系统里,一切现代社会的困难和困惑都可以找到对策。
他说,从1912年,或者更早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载体的儒学被中国人自己逐出了公共领域,中国人盲目地学习西方的各种文化,西方文化成了中国的文化主流,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按照自己文化解释自己历史与解释西方、解释世界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辟蹊径力创新思一一方克立先生的现代新
儒学研究
论文导读::方克立先生。
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先生早
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研究
方克立先生,湖南湘潭人,1938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著名历史学家方壮猷之子。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先生早年从事于中国古典哲学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2]1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堪称现代新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港台及海外思想文化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并引起极大的关注。
主要论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主编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大辞典》、《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一代宗师,方克立先生对中国哲学有着厚重的情感。
在所写的大量学术专著中,在所作的大量学术演讲中,他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对现代新儒家存在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了中肯的评定。
在一定意义上说,先生对现代新儒学的哲学致思确立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精神方向。
在两十多年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先生学思精严、规模宏远、成绩斐然。
然而,限于文章篇幅与个人学识研究,此文谨以先生学术思想之部分即主持编写现代新儒学丛书、现代新儒学综合性论述及现代新儒家的个案分析为研究主体。
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
一、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大陆学术界现代新儒学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勃兴才日渐浮出水而,因而其研究路向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一次访谈中,方克立先生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理论方向。
“我们自始至终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对现代新儒学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和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首先详细占有资料,然后对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观点作客观的认识和评析,既肯定其学术贡献,又批评其理论失误〃。
[2]371在先生看来,树立正确的学术立场,占有详实的原始资料对展开与深入现代新儒学研究十分必要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在学术立场上,先生曾以三句话来概括对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态度: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
简而之,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须采取更加严谨、客观、分析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廓清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致思。
在资料收集上,作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先生提
出具体详尽的研究思路:首先系统地搜集整理最基木的资料,然后进行系列的
专题和专人研究。
自现代新儒学研究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
科研项目以来,先生主持编写了大量研究丛书。
也研究论集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第一、二集,是国内现代新儒学研究
成果的首次结集出版。
也编辑论著现代新儒家论著的编辑工作分成“学案〃与“辑要〃两个部分:一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家学案》分上、中、下三册,详实地展示了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成果。
二是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陆续推出的《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则侧重于港台及海外现代新儒家理论成就的介绍。
0研究丛书《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由于体系庞大,故
而分成两类:专题系列研究由辽宁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主要有郑家栋《本体
与方法》、韩强《现代新儒学心性理论评述》、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
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等;专人系列研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负责
出版,涵盖了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张君励、马一浮、贺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现代新儒家主要人物。
二、现代新儒学综论
方克立先生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的地位,除了主持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还身体力行,撰写了大量综论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文章。
虽然先生研究论文不是最多的,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坚定的学术操守,淋漓尽致地勾绘出现代新儒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和总体风貌。
从已发表的综论性文章来看,先生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范围,现代新儒学的基木特征、理论难题和现实困境及现代新儒学未来前景几个方面进行了周详深湛的研究。
1、现代新儒家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方克立先生认为,由于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尚在起初阶段,还不能对现代新儒家下一个精准完备的定义。
事实上,由于学术界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理解不同研究,人们对哪些人是现代新儒家,哪些人不是的问题尚存在较大分歧。
当代学者李泽厚、刘述先、陈鼓应、张岱年对哪些人是现代新儒家提出自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经过多年的探究、历史的考察和逻辑的推演,先生把现代新儒家定义如下:〃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
⑶X基于此界定,先生确定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励、钱穆、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
徐复观、方东美为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并以此为研究范围。
先生指出,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现代新儒家新生代领袖人物之一的杜维明曾多次指出:“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励、贺麟属于第一代人〃;“继续着他们的事业的学者,有熊十力在海外的一些学生, 像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人〃;“我们则属于第三代人〃。
[4]他大体上同意杜维明先生的划分理论,〃这一发展轮廓的描述,我是基本赞同的〃。
[5]56在此基础上,先生从时间上对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作了进一步规范:1920——1949年为现代新儒学的第一阶段;1950——1979年为现代新儒学的第二阶段;1980——至今为现代新儒学的第三阶段。
2、现代新儒学的基木特征、理论难题及现实困境。
先生认为,现代新儒学与原始儒学、宋明儒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现代性〃,即直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换言之,现代新儒学一方面认同传统儒学,另一方面“援西学入儒〃,走融合古今中西之路。
有鉴于此,先生把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一、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二、中体西用的基木态度,三、道德形上的哲学追求,四、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近来以来,中西文化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作为挚爱传统文化,以“重建儒家价值体系〃为职志的现代新儒家,他们毕生致力于解决这些理论难题。
先生以为,现代新儒家的努力与探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但至今成绩不佳。
他指出,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返木开新〃的学术思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返本〃与“开新〃、“内圣〃与“外王〃相脱节的百年难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新儒家在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仍未能作出有力的交代。
在先生看来研究,由于现代新儒家未能处理好儒学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他们
提出的理论方略“陈义过高,不切实际〃,⑹50因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响应者寥寥无几,影响甚微。
并进一步指出,尽管现代新儒家中不乏饱学之士,也个个著作等身,名扬海内外,但在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真正的群众基础,形成有效的新儒学文化运动,新儒学的影响基本上还停留在学院内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中间,一般的中国人并不知晓何谓现代新儒学,谁是现代新儒家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而对这样的现实困境,现代新儒家如果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与深思, 那么在今FI中国遭受冷遇的状况将不会改变。
3、现代新儒学的未来前景。
21世纪己经走过了整整10年,儒学在新世纪会有
怎样的发展前景?儒学的现代命运是现代新儒家和每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士
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极富现实感的当代学者, 先生积极参与此问题的研究。
从
总体上看,他认为展望儒学的未来前景必须正视两个问题。
酬需学的本质先生认为,为了弄明白儒学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必须搞清楚儒学
的属性。
作为维护中国近两千年社会秩序稳定的意识形态,儒学无疑是一个相
当复杂的思想体系。
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说,还是从其实质
内涵和功能作用来说,儒学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7] 106但是,作为一个包罗万象庞杂硕大的思想体系,儒学融摄了大量先人
对宇宙、人生、社会的认识成就,如重视伦理教化与道德修养、重视现实的人生、重视承续历史传统。
这些成就既是先民对世界的理性认知,又充分反映了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对儒学木质的辨析中要做到“批判继承、综合
创新〃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