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被压迫者教育学》 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引言】《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本充满批判与反思的教育理论著作。
作者通过深入剖析压迫与教育的关系,提出了解放教育的理念,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让我深感启发,对我国教育体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主要观点概述】书中认为,压迫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社会上层,而底层民众则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
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不公,还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
因此,解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解放教育旨在打破阶级、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歧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作者还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现行教育体制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个体的发展;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过分注重应试,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体制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对书中观点的思考】阅读此书后,我对我国教育现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应试教育严重等问题同样存在。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对基层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更多基层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2.改革应试教育体制,提倡素质教育。
降低考试分数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育创新。
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基。
【总结与启示】《被压迫者教育学》为我们揭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以及解放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创新,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为实现解放教育、公平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本由保罗·弗里雷希和理查德·舒尔茨合著的书籍,通过对教育学的研究,探讨了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发现教育并非总是公平和公正的。
许多被压迫者,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教育权利受到了侵犯。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权利。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对于被压迫者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压迫者的工具,而应该成为被压迫者摆脱困境的途径。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如何帮助被压迫者获得更好的教育?我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我应该如何在教育中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压迫者争取更好的教育权利,让教育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了反思和转变,下面是我对于这段时间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让我对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过去,我对于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思考,我只是将之视为一种现象,而不是问题的根源。
然而,通过读书,我逐渐认识到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体现,是国家与社会制度的问题。
在我心中,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问题。
其次,读书让我对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产生了愤怒和不满。
在读过一些经典的著作后,我对于现行的教育制度感到较为失望和不满。
现行的教育制度往往忽视了被压迫者的需求和权益,过分追求升学率和分数,使得被压迫者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我愤怒于被压迫者的教育机会不公,不满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对被压迫者的教育需求的忽视。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这种愤怒和不满不能停留在情绪层面上,而应该通过行动来争取被压迫者的教育权益和发展空间。
第三,读书让我对于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有了不同的思考和解决思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关于被压迫者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案例。
这些理论和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被压迫者的教育态度和对待方式。
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了解到被压迫者教育的解决之道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教育资源,而是要从根本上调整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被压迫者的教育权益和发展空间。
第四,读书让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我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要为被压迫者的教育权益和发展空间奋斗终身。
我深知作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学生,我不能只满足于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是要将这些知识和学术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为改变教育现状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当我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世界。
这一章的内容,就像一阵风,吹开了我脑海中关于教育的层层迷雾。
书中提到的那些观点,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
她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仿佛我们是一个个等待被塑造的泥娃娃。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一道题的粗心失误,成绩没有达到她心中的理想分数。
那天下课,她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一脸严肃地看着我,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满让我感到无比的压抑。
“你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道题我讲过多少遍了?”她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响亮。
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恐惧和自责。
在她的教育方式下,我们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错。
课堂上,没有人敢主动提问,因为害怕被批评;课后,大家也都默默地完成作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就像是被紧紧束缚住的小鸟,想要飞翔却又不敢展开翅膀。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学习充满了恐惧。
我不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学习,而是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我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勇气,只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书中所提到的“压迫式教育”吗?老师站在权威的高度,将知识强行灌输给我们,却没有关注到我们的内心需求和个体差异。
我们就像是被压迫的群体,失去了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而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
就像一颗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才能茁壮成长。
我们也需要一个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环境,才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当我继续深入阅读这一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强调的是教育中的对话和交流。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倾听、相互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再看看如今的教育环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类似的压迫现象。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在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场晦涩难懂的学术之旅,但没想到,它却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教育的全新认知之门。
这一章中提到的诸多观点,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求学经历。
记得那时候,我所在的班级,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我们学生就像一群被动接受的容器,只管往里装。
老师说一,我们不敢说二;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我们只能全盘接受。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灌输式教育”吗?我们被当作是知识的接收器,而非思考的主体。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从小到大,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大多都是这样。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就好比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讲解一道难题,按照他的方法,一步步算下来,确实能得出答案。
可我心里却一直在嘀咕:“为啥不能用另一种方法呢?”当我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却只是淡淡地说:“按照我讲的做,准没错。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思考被无情地否定了,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压着我,让我无法动弹。
书中还提到,被压迫者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会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小李。
小李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脑子转得快,想法也多。
但每次他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总会被老师以“偏离正轨”为由打压回去。
渐渐地,小李不再积极发言,眼神里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虽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多少地方真正做到了呢?很多时候,还是以成绩论英雄,以标准答案为准绳。
学生们为了迎合这些标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个性。
然而,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它应该是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火炬,而不是浇灭他们热情的冷水;它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指南针,而不是束缚他们思维的枷锁。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在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的时候,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场晦涩难懂的学术之旅,但没想到,它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全新思考的大门。
这一章里提到的很多观点,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极其严厉的老师。
他的教学风格,怎么说呢,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上课,他总是板着脸走进教室,仿佛我们欠了他几百万似的。
他的声音洪亮而又严肃,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今天我们来讲函数,都给我打起精神!”他的目光像扫描仪一样,在教室里来回扫视,只要发现有谁稍微走了神,那可就惨了。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前一天晚上熬夜复习其他科目,上课的时候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被他敏锐地捕捉到了。
“你!站起来!”他用手指着我,大声呵斥道。
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就这么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尴尬地站了起来。
“上课打哈欠,是不是觉得我讲的太无聊了?”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责备和不满。
我红着脸,小声地解释:“老师,我昨天晚上复习得太晚了。
”可他根本不听,“别找借口!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能有什么出息!”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压迫的小可怜。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他的灌输。
他总是自顾自地讲着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从来不会关心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而且,他布置的作业也是多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在数学作业上花费好几个小时。
有时候,为了完成他的作业,我甚至连晚饭都顾不上吃。
可即便如此,只要作业里有一点点错误,他就会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我们。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对数学渐渐失去了兴趣。
原本我还挺喜欢数学的,觉得那些数字和图形很有趣。
但在他的“压迫”下,我开始害怕上数学课,一看到数学书就头疼。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提到的那种压迫式的教育吗?老师把自己放在了绝对权威的位置上,而我们学生则成了被压迫的对象。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的第一章,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考之门,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者在第一章中就鲜明地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压迫现象,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场景。
我们常常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但却很少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权力的不平衡,是否有一方在压迫着另一方。
书中提到的压迫,并非仅仅是身体上的限制或强制,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观念上的束缚和制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模式看似有序高效,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埋头苦记,很少有机会去质疑、去探索、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难道不是一种压迫吗?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个性发展被压抑,他们被要求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模式,而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则可能被视为异端。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
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会反映在教育中,而教育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这种不平等。
比如,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家境优越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辅导和培训,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因为资源匮乏而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实际上是社会压迫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教育感到绝望。
相反,作者让我认识到,教育也可以成为解放被压迫者的有力工具。
当我们意识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就有可能去改变它。
我们可以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同时,教育方法也需要创新。
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而是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在阅读《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保罗·弗里雷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被压迫者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表现和制衡。
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被灌输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往往被用来巩固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被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通过这种方式,统治者可以控制被统治者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作者还指出,被压迫者的教育是一种解放的过程。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从而寻求解放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觉醒和解放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被压迫者可以摆脱统治者的控制,寻求自己的解放之道。
在我看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育被用来巩固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被用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然而,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教育的潜力,从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觉醒和解放,摆脱统治者的控制,寻求自己的解放之路。
总之,《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让我对教育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教育的潜力,从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我相信,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觉醒和解放,摆脱统治者的控制,寻求自己的解放之路。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精选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作者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是基于其在巴西长期的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践为经验根底的。
对于长期受压迫无人权的被压迫者来说,能接受教育并认清现实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
我父亲和母亲都是文盲,我爸爸一生最为骄傲的就是五年的志愿兵生涯,并在此期间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强化识字训练,学会了根本的阅读。
而我妈妈在经过广告标语牌的时候,经常会向我指认她所认识的文字。
她所识文字极少,但总为认得这几个字而骄傲自豪,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上过夜校〔扫盲识字教育〕。
可见,受教育权,对于他们来说是何其值得珍视啊。
但遗憾的是,我爸爸妈妈所接受的教育仅限于此,与作者被压迫者教育学理念中的对话、反思、人性化,似乎还相差甚远。
可能更多地只满足了他们对有文化人的向往而已,终究没有摆脱被压迫者的思维局限。
基于成人教育实践经验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对于我们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有何指导意义呢?把教师和学生对标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肯定是错误的。
但不当的师生观和教学观,肯定也会置师生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之中,如视学生为无知的容器而一味灌输式的教育。
重视师生间的相互主体地位,倡导平等对话交流和教学相长,应该是任何形式教育的'真理。
看着字面之词,经常让人想起“被压迫者〞的自嘲。
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能如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能如人情倾轧的悲凉、可能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无奈…都可能让人心生出“我就是被压迫者〞的悲哀。
时势变迁,如当初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固化阶层,肯定是不复存在的了。
但在现实的人情交往中,思想的剩余肯定还是有的,而且随着所处情境的变化,压迫与被压迫的角色也就在切换之中,此时的被压迫者〔如没有人文关心之下的被领导〕也可能是彼时的压迫者〔如苛求别人或向人灌输自己的思想〕。
所以,被压迫者教育学追求人性的解放,其倡导的平等对话,对于我们现实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这可能是极高的情商。
21天的挑战又告一段落。
关于此书,模糊朦胧仍还是最主要的体验。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受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
多纳度.马赛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式、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好奇心等有了不同层次的反思。
特别是当回忆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开展工作时,重新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本着何样的心态与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对话的对象。
我很庆幸在这个节点时刻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可以带着觉察继续前行。
回想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我,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都无比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
两位香港的导师告诉我,头天把第二天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去想每个可能发生的细节,如此这般,就不会太紧张了。
由于太焦灼于“流程〞的完整,我往往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活动程序上,有时完全不知道参加者说了什么,无法给予回应。
弗莱雷生长在一个丧失了经济根底的中产阶级家庭。
童年时代忍饥挨饿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达成一片〞。
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在他生活中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在压迫的地位。
反阶级的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生根发芽。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
在灌输式的教育中,人被看为仅仅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开展,更不是创造者。
在灌输式的教育中教师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行动,而学生那么梦想着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对话是在平等的根底上进行的,如果谈话没有从平等根底上出发,就会影响到谈话的真实性;关心是对话的根底,没有关心何来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双方要有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谦恭的态度,那么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的双方要绝对的信任,不然对话只是一种谈判,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弗莱雷也主张,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决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
总之,在对话中,平等、谦恭、信任、希望绝对不能少。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根本上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我对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棒式的,更多的是管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读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第一章,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一章所阐述的内容,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提到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
就拿我小时候的经历来说吧。
记得那时候,我在一个小镇上读小学。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女士,她总是板着一张脸,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紧张和害怕。
每次上课,她都会在黑板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数学题,然后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如果有谁做错了,或者没有按时完成,她就会大发雷霆,甚至会罚我们站在教室后面。
有一次,我因为一道题没有做对,被她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她说我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压迫的小可怜虫,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我开始害怕上数学课,每次上课都提心吊胆,生怕又做错了什么惹她生气。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被压迫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受。
老师的严厉和批评并没有让我变得更聪明,反而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恶。
这也许就是书中所说的,压迫式的教育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反而会让他们失去自我,变得越来越被动。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压迫的因素。
比如,繁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考试,还有家长和老师过高的期望,这些都像是一座座大山,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
就拿考试来说吧,每次考试前,我们都要拼命地复习,背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做大量的练习题。
为了能取得好成绩,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可是,这样的学习真的有意义吗?我们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还有家长们的期望,他们总是希望我们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将来出人头地。
为了实现他们的期望,我们不得不按照他们设定的路线走,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如果我们稍有反抗,就会被说成是不懂事,不努力。
然而,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在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晦涩难懂的学术之旅,没想到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真实与思考的世界。
这一章中提到的很多观点,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那个小小的班级里,就存在着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微妙关系。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极其严厉的老师,她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规则。
比如,每天的作业必须工工整整,稍有涂改或者字迹不端正,就会被要求重写;回答问题时,哪怕只是稍微结巴或者答错一点,就会遭到批评。
在她的眼中,似乎只有完美的表现才值得被认可。
那时候的我,性格内向,不太善于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有一次,老师提问了一个我其实知道答案的问题,可心里因为紧张,回答的时候磕磕绊绊。
结果,老师当场就批评了我,说我没有好好准备,态度不认真。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审判的罪犯,满心的委屈却无处诉说。
从那以后,每次上她的课,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再出错,被当众批评。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一种无形的压迫。
它让我失去了自信,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犯错,害怕被否定。
如今回想起来,这不正是书中所提到的“压迫者”的教育模式吗?老师站在权威的制高点,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学生,而学生们则在这种压力下,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唯唯诺诺。
书中还提到,被压迫者往往会在这种压迫中逐渐失去反抗的意识,变得顺从和麻木。
这让我想起了班级里的另一位同学小明。
他原本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活泼的孩子,但是在老师的多次打压下,他变得越来越沉默,不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成绩也一落千丈。
当时的我们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现在想来,正是这种长期的压迫,让他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被这种压迫所打败。
有一位叫小花的女生,她虽然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
她会在课后努力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哪怕再次被批评,也从不气馁。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撰写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教育为基础,探讨了压迫与解放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对于被压迫者的重要性。
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不禁对于教育与社会正义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政治性。
弗莱雷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他指出,教育可以被用作巩固压迫制度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改变社会现状的催化剂。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定义和作用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往往被视为提高个人竞争力、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手段。
然而,弗莱雷强调了被压迫者的教育意义的更深层次。
他指出,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被压迫者的意识和觉醒。
只有通过教育,被压迫者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价值,从而站起来争取自己的解放。
弗莱雷在书中提到了受压迫者的“文化主题化”。
这意味着,在被压迫的环境中,被压迫者开始接受并认同压迫者所灌输的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加深了自我压迫的循环。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这种循环,引导被压迫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学习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从而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
弗莱雷强调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即教育者应该以尊重和关怀的态度面对被压迫者。
这使我重新审视了我在教学中的方法和态度。
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
此外,弗莱雷还提到了批判性教育的重要性。
批判性教育是指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通过批判性教育,被压迫者可以成为社会的变革者,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1. 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压迫,才能更好地反抗压迫。
2. 教育能够帮助被压迫者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他们更有力量地反抗压迫。
3. 被压迫者教育学重视的是批判性思维和行动,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现实的问题,还能够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教育需要关注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同时又能够关注其他群体的生活和权利。
5.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团结互助,一起反对压迫,而不是把个人的成功当成唯一的追求。
6. 教育需要关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广泛的视角去理解现实的问题和压迫。
7. 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被权威和传统束缚。
8. 教育要避免陈旧的教育模式,注重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9. 被压迫者教育学还需要注重行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行动,以推动社会的改变。
10. 教育需要重视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改变社会和自己的处境。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当我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这扇门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高深的理论堆砌,却有着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思考。
在这一章中,作者的观点犹如一把锐利的剑,刺破了教育那看似平静的表面,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其下的涌动暗流。
书中提到的被压迫者的处境,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在一个小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的教育方式似乎就是一种无形的压迫。
老师们总是以成绩论英雄,成绩好的同学仿佛拥有了一切特权,而成绩稍差的同学则被无情地忽视甚至贬低。
我当时的同桌小明,就是这样一个被“压迫”的孩子。
小明其实是个特别聪明的家伙,脑子转得快,想法也很多。
但他就是对学校那种枯燥的学习方式提不起兴趣,成绩自然不太理想。
每次考试过后,老师总是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他,说他拖了班级的后腿。
那些尖锐的话语,就像一根根刺,深深地扎进了小明的心里。
记得有一次数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讲一道难题,小明小声地嘀咕了一句自己的解法。
老师听到后,不但没有给予鼓励,反而大声呵斥他:“就你那成绩,还能想出解法?别捣乱!”小明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低下头不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小明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越来越失去信心。
在那个小小的教室里,成绩似乎成了划分等级的唯一标准。
而像小明这样的孩子,就被无情地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被教育的体制所压迫。
他们的声音被忽视,他们的想法被否定,他们的个性被磨灭。
再回过头来看《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是多么的可悲。
它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没有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标准”和“优秀”。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就像小明,他虽然在学习成绩上不突出,但他画画特别好。
他能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美丽的风景。
可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这一才能根本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前言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人们常常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迫和束缚。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
然而,在被压迫者的世界里,人们仍然有机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作为一本关于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经典之作,保罗·弗莱尔《被压迫者教育学》尝试着探讨人们在社会中所遭受到的压迫和不公,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介绍这本书的第一章读后感。
一、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解放。
”这一句话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核心信条。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教师或者学校的需求,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正如弗莱尔所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思考……思考自由的工具,便是良好的教育。
”这种思考的自由意味着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必担心教师或学校对自己的评价和惩罚。
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奥秘。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哲学基础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和剥削形成的。
在这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往往会遭受到强势群体的压迫和束缚。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这种压迫和束缚的影响。
所以,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反抗和改变。
三、教育的正义教育的正义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正义的基础是平等和公正,这也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
在教育中,平等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的公正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能够提高其自身水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正义的根本所在。
四、教育的改革与变革在被压迫者教育学的视角下,教育的改革和变革是不可避免和必要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意大利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
读完第一章,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对于被压迫者教育的现实与体制背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一章首先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入手,揭示了教育是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温床。
教育体制的存在使得被压迫者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一次次遭遇排挤和不公。
无论是种族歧视、阶级差别还是性别偏见,都在教育中得到了放大和传递,形成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保罗·弗莱雷深刻指出:教育系统应当是重新平衡社会结构的工具,应当为被压迫者提供实现自我解放的机会,而不是加深对立和不平等。
接下来,保罗·弗莱雷在书中提出了“解放性教育”的概念。
解放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被压迫者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重建。
它要求教育者超越传统的教育框架,真正理解被压迫者的背景和需求,与他们建立平等、尊重、关怀的关系。
只有通过这种互动和帮助,被压迫者才能培养自信、自尊、自立的能力,真正实现个体的解放。
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在学校中的一些经历。
我曾见证过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在班级中受到歧视,也亲眼目睹了一些老师对弱势群体的不公。
这些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并非公平无私,我们需要像保罗·弗莱雷所倡导的那样,以解放性教育为导向,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保罗·弗莱雷在本章还提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的延伸,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解放。
而当学校教育仅仅成为实用技能的机械灌输,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力量。
教育者应当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并通过教育来引领学生思考和改变。
只有当学校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贯通,被压迫者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最后,我想谈谈对于被压迫者教育的未来展望。
保罗·弗莱雷提出,解放性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全社会共识和共同努力。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最近读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第一章,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一章里提到的很多观点,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
这位老师教学风格极其严厉,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她的课堂上,气氛总是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她要求我们在她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立刻能够回答出她提出的问题。
如果回答不上来,那可就惨了,会被她狠狠地批评,甚至罚站。
记得有一次,她正在讲解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我当时有点走神,没跟上她的节奏。
她突然点名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一下子懵了,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她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大声呵斥:“你上课到底在干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那以后,我对数学这门课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每次上数学课,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又被老师点名批评。
这种恐惧逐渐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我感觉自己在这个学科上,完全就是一个被压迫者。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因为这位老师的严厉,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大家不再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只是为了避免被批评。
我们不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害怕被视为愚蠢。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提到的那种压迫式教育吗?老师以权威的姿态,压制了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我们在学习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我们变得小心翼翼,不敢犯错,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啊!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勇敢地探索未知。
而不是通过压迫和恐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就像书中说的,被压迫者需要觉醒,需要找回自己的力量。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得到了众多褒奖,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曾评论它“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符合经典之作的单一标准”。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受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
多纳度.马赛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式、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好奇心等有了不同层次的反思。
特别是当回顾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发展工作时,重新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本着何样的心态与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对话的对象。
我很庆幸在这个节点时刻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可以带着觉察继续前行。
回想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我,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都无比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
两位香港的导师告诉我,头天把第二天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去想每个可能发生的
细节,如此这般,就不会太紧张了。
由于太焦灼于“流程”的完整,我往往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活动程序上,有时完全不知道参加者说了什么,无法给予回应。
那是很糟糕的,没有一个协作者是不会倾听的。
而我那时,却走过了这样的路,从对他人感觉的迟钝,逐渐变得敏锐和好奇起来;从专注流程的进行,到真正地去听和理解参加者。
虽然有时,某些参加者的观点也会给我的价值观带来猛烈的冲击,但我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就更能理解对方。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从对方身上获取了弗雷勒所说的“知识”。
弗莱雷生长在一个丧失了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家庭。
童年时代忍饥挨饿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达成一片”。
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在他生活中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在压迫的地位。
反阶级的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生根发芽。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
在灌输式的教育中,人被看为仅仅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创造者。
在灌输式的教育中教师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行动,而学生则幻想着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谈话没有从平等基
础上出发,就会影响到谈话的真实性;关心是对话的基础,没有关心何来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双方要有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谦恭的态度,那么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的双方要绝对的信任,不然对话只是一种谈判,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弗莱雷也主张,没有希望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决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
总之,在对话中,平等、谦恭、信任、希望绝对不能少。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基本上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我对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棒式的,更多的是管束。
有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有的在下面玩手机,自己感觉如今的孩子生活安逸了,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
回想自己读书岁月,从来没有缺过老师一节课,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者学科。
但是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呀,毕竟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是不同了,而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才明白自己是压迫者的地位来教导这些孩子的,自己心里上面也认同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才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
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改变真的要误人子弟,不改变真的被社会淘汰了。
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我比较喜欢作者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更加欣赏作者的尖酸言辞,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具有批判思想的人站出来,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有些事情是越辩越明的,如果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人云亦
云,遇到问题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是压迫者,或者被压迫者同化了的被压迫者。
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多么的希望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和平来去除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关于教育、学生和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都应该好好品读此书,在讲台上站了20xx年后的我才有幸阅读此书,真是感到遗憾和愧疚,长期以来以自己会讲课而津津乐道,用灌输式教学方式长达如此之久。
在天问学校工作后,在校本培训中才逐步改变思想,克服以往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自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两大特性————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方面,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够积极改变岁赖以生存的社会。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地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他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即解放。
一方面,教育与解放具有共性。
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
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
弗莱雷
提出,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一环星星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
在政治行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具有教育性,教育也有政治性,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观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育的起点是生命,其一大功能实施社会内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
弗莱雷认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
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完整生命,还要关注社会的全体生命。
教育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社会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并公平地为其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病。
他指出,“教育正承受着讲解之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客观有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的越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温顺的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这种教育脱离探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
教师和学生相互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在能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擦出知识的火花。
而在灌输式教育中,只有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在上次只是给在他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