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远与近》赏析
心灵之间的距离--顾城的《远和近》赏析
心灵之间的距离--顾城的《远和近》赏析多少次的我,再一次听见了熟悉的声音,心灵之间的距离拉近,变得触手可及。
多少次的我,再一次看见了陌生的影子,我依然在你的身边。
以前,总觉得是梦,看不清,摸不着。
从现在开始,这些所谓的幻想都成为了真实的画面,没有那么模糊,也没有那么朦胧。
看得见,却摸不到,可触碰。
过去的回忆,总是存在脑海里。
如今,还是忍不住去怀念。
它像陈年老酒,已经泛起了些许淡淡的香味,挥之不去。
很久没有写过东西了,上一次动笔还是在高考完的那天晚上,拿起了手机。
把记录给删掉了,决定重新写。
可能是太懒了,才会有了这篇文章。
以前,我并不懂什么叫作梦,只知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着奇怪的梦。
现在,我懂了,却想留住自己的梦境,但现实却要我忘记那些曾经。
于是,我又失去了,连同回忆,一起遗失。
喜欢在深夜,一个人走在马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或停,或走,他们就像天上飞驰而过的鸟儿,也是行走在世界上的人。
看不清楚,但我想那是属于自己的颜色,我也希望如此。
我站在马路边,把自己的头抬得很高,那样,我才不会把自己摔伤,更不会因为撞到其他的东西而弄疼自己。
我想,这样做,仅仅只是因为我寂寞,除了我,没有人会在我落寞的时候出现,陪伴着我,倾听着我。
就算有,我也怕被当成笑话。
有人说:“想笑就笑,别憋着”。
我不是个爱笑的女孩,偶尔露出的微笑,也只是嘴角抽搐,带着点儿牵强,不够自然。
我只是单纯的认为笑比哭好,至少没有那么多泪水需要擦干。
很久没有笑过了,久到忘记了该怎么笑。
一切都无所谓,如果自己的坚持让别人感到累了,就应该放弃。
因为放弃是解脱,就像放手一般。
所以,我选择了放手。
如果,这一切还能让你想起我的笑容,请你告诉我:“你现在幸福吗?我在这里等着你回来!”“远和近,一字之差,便是永远的距离。
”顾城用一句话表达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远方是诗,近处是画。
”他们或许就在咫尺,可是,你却遥不可及。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年华不轻狂。
顾城当初去了远方,在诗中寻找自己,并在远方欣赏这美景。
云近人远忧伤纯美——读顾城《远和近》
云近人远忧伤纯美——读顾城《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首写空间感并由空间涉及人际关系的诗,用语看似简朴,却含有深刻哲理,其中的孤独感和不信任感甚至具有存在主义的意味。
此诗的中心点是围绕着“你”、“我”、“云”的空间距离来展开的。
诗人通过“你”与“我”以及“你”、“我”与“云”之间距离感的远近推拉,写出了人与人间的距离: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
从诗的前三句看,可以见出“你”的视线是游移的,“你”虽然在看,但面对同类却是不亲近的、疏离的,没有一种可以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基础。
前三句“你”、“我”、“云”之间似乎并无关系,但并置一起时又为诗后三句写“你”“我”“云”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诗后三句则从“我”的感觉出发去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你”看“我”时存在着戒备,缺乏理解,没有热情,虽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这正是对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人际关系淡漠,尤其是对“文革”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残酷斗争、无情陷害的现实揭露;“你”看“云”时很近,也只是“我”的一种主观感觉,是“我”觉得热爱自然乃是人的天性,由此也推断“你”也会亲近自然,虽然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取得信任,但有幸的是我们会在大自然的面前找到情感的相通。
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才会放松警惕,走得更近,有一种亲和感。
此诗的意境清纯而又充满淡淡的忧伤。
轻飘于空中的云是自由与纯洁的象征,充满着一种纯美的意味,而现实中的“你”“我”却承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相互隔绝而默然无情。
诗人借人亲近自然而疏远同类的感觉抒写,揭示了人类自我封闭从而陷入隔膜与孤独的生存状态。
诗人虽然是以他独特的生存体验来表达他内心感受,但却道出了现代人对自由与理解的共同渴望与共同追求。
在艺术表达上,诗人给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云”赋予了现代意义,“云”不仅仅是悠闲、空旷、纯洁与孤独的象征,而且通过诗人游动视线和心理空间的刻画,使“云”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荒诞人际关系的承载体。
记忆里的时空错乱——评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远与近》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记忆里的时空错乱——评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远与近》唐一可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距离就是美”,这是人们对这篇小说寓意的通常概括。
本文试图以空间里的时间错乱以及时间里的空间变动为切入点,探讨沃尔夫如何构建一种看似清晰实则迷离的时空关系。
关键词:时间错位;持存感;自我确证作者简介:唐一可(1995-),女,汉族,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28-02退休的火车司机照先前打算,找到二十多年来日日向他挥手致意的两个女人说说话,不料却遭冷面相待,美好幻象从此破灭。
《远与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1、停留与转身开篇,“小市镇——镇郊——屋子”,仰视着一气呵成地广角延展,随后内收聚焦,再相对扩充视域。
从高地上的群聚市镇,到镇郊里的别致小屋,再到环绕屋子的外围空间,由色彩的直觉冲击到繁茂的生命涌动。
蔬菜生长成形,葡萄八月成熟,橡树夏季浓荫。
看似多余,但在动作与季节的跨越之间,屋子此刻的安谧恬静也一并蔓延至其他季候,花木的晕染路径也朝四面自动开启,扑面而来。
这列特别快车,出现和消失都不外乎每天下午两点后的数分钟。
从停顿到稍加马力直至全速前进,车轮压铁轨的隆隆分贝随列车行进,在振聋发聩与清晰可辨间来回切换,等从嘈杂至极的寂静恢复原始寂静,便只剩下伴随引擎吼叫渐远的滚滚浓烟,笼罩着些许意味深长。
那辽长刺耳的轰鸣没一个能承载其回声的山峦,说消失就消失,但又由于它的如约而至,也就任凭消失于昏昏沉沉的正午时分,扭头而去。
前面是放眼望去的闲散随意,后边是规律齐整的停顿与经过;前面的描述生发散漫,后边的刻画分点拿捏。
在房屋和铁轨的一来一往间,沃尔夫想展现的,实际上是有情之景和无情之人以及无情之景和有情之人(花木自显生机,火车由人操纵运行)。
2、反复与遗忘,持存与变动小说进入第二部分。
远与近阅读答案与解析-(美)托马斯-沃尔夫
远与近阅读答案与解析-(美)托马斯-沃尔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远与近阅读答案与解析-(美)托马斯-沃尔夫远与近(美)托马斯·沃尔夫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
远和近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 1、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 【手法分析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活动的环境);②渲染一种美的氛围,为 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作铺垫(或 “为写小屋留在司机脑海里美好而持久的 印象作铺垫”)。以和谐的自然环境反衬 冷漠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主要表现手法
• 对比反衬 ——欲抑先扬,先蓄后发 • 以和谐的自然环境反衬冷漠的社会环境以 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前后环境的变化对 比更是凸显主题的最好手段。 • 以司机的高尚智慧反衬他的判断失误,司 机前后心理和感受的对比 • 以司机眼中两个妇女的美丽深情反衬她们 的猥琐抑郁。母女前后主题二
• 是那个我们一直幻想着试图抵达的世界在 顷刻间颠覆了我们的思维。我们理想中的 生活只要一靠近就变成了丑陋的梦魇。 • 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迷惘
• 小说作者沃尔夫属于美国“迷惘的一代” ,这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 “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昔 日的梦想成了泡影,深具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 与痛苦,代表人物还有海明威、福克纳等。 • “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 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 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 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铁路的远景,是战 后经历大萧条之前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未 来生活的期待,这期待的破灭,使得社会上弥漫 着幻灭情绪。 •
列车、铁轨
• 铁路作为脉络联系起了整个小说以及其中的人物关系:主 人公是火车司机, 小镇和小屋在铁路边上。 • 对司机而言:“每天……暂停……平稳地启动前进……从 容驶去……消失在弯道中……最后……悄然隐去”——列 车由远而近,再消失在远方,可以理解为单调生活和平凡 生命的象征。 • 对母女而言,列车的经过是其不变生活中的变化。驶向远 方的列车,应该也承载了她们的美好想象和愿望。 • 铁轨延伸向远方,对司机和母女来说…… • “闪光”的,还有“远景”
简析《远与近》
小说《远与近》赏析《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优秀作品,其风格清新隽永、浪漫而忧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讲的是一位老火车司机的故事,一位二十年来一直开着列车的老司机,在他的多年旅途中总有一对母女与其挥手,有一天司机退休了,去她们家寻访,结果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们与司机一样带着一种期待与憧憬去找寻这两个女人,可是,一切并不如想象的美好,故事的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那对母女会同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了“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文中的司机20多年来驾驶这辆火车不知从这个小镇路过了多少次,他也许对这个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小屋都都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闭着眼睛也不会说错方位,这是多么近的距离啊!可一旦当他退休,正真的走出火车,实实在在的走在这个小镇那曾经熟悉的小路上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个小镇。
他感到迷惑和慌乱,尽管他曾经千万次经过这个小镇,从车厢中看到的熟悉的小镇如今竟变得如此陌生。
当他走向那熟悉的村舍的时候,当他看到屋前那熟悉的高大的橡树,那花坛和葡萄园,那铁轨的闪光的时候,他发现,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目的地竟变得如此陌生,恍如隔梦。
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此刻司机的观察位置随着他一步步朝木屋走去,不断地发生变化。
空间距离大大缩短,而随之而来的突转使心理距离“拒之千里”。
小说空间距离的设计,展现着心理距离的微妙,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越“近”。
小说的结局打破了这一平衡,当司机走下列车,走出车站,改变他二十多年来的“观察位置”,拉近着他与小屋、与母女的空间距离时,同时也在不断地拉远他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开篇,主人公还在开火车时,他眼中的小屋是这样的:“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
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里面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八月末结着熟葡萄的架子。
屋前有三棵大橡树,夏天以它浓郁的树阴遮蔽着小屋。
远和近读后感
远和近读后感《远和近》是一本由当代知名作家林达所著的散文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生活中种种远和近的对比,林达在书中展现了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完《远和近》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于远和近的对比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但是在心灵上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内心的需求。
在书中,林达通过对远和近的描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用心去感受他人的需求,用爱去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其次,书中对于远和近的对比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越来越少,对于自然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
在书中,林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然而我们却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让自然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阅读完《远和近》之后,我对于自然的珍贵和伟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书中对于远和近的对比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与生活的关系。
在书中,林达通过对时间的描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短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在忙碌中度过每一天,却忽视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在阅读完《远和近》之后,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生活中的瞬间,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远和近》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书籍,通过对远和近的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人、自然与人、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完《远和近》之后,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爱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行动去保护自然的美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远和近赏析
远和近中国现代小说的奇葩
顾城名作《远和近》赏析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
顾城这首经典的朦胧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在含义。
顾城曾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会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感伤。
同样,在这首《远和近》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丝无奈与批判。
明明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得多,可是诗人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还要远,这未尝不是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写照。
这就像是一种扭曲了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的关系也是不正常乃至扭曲的。
同在一个社会中的人类,距离却越来越遥远。
这种遥远,不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上,而是体现在心的距离上。
在这首诗中,主要通过描写你,我,云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显示了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在这组对比中,也隐含着诗人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诗中主要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在诗人看来,
这是人类的悲哀,更让诗人感到悲哀。
同时,也许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人与自然的距离反倒显得拉近了,这也体现出了人类的孤寂与悲哀。
总之,在这首诗歌中,最主要的就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远近对于人类之间,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而淳朴的人际关系向往,无奈社会就是如此,诗人也只能空留遗憾。
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解读
读写频道•#!信%托"斯•法&'《通和近》解读□刘长悦摘要: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远和近》中,叙述了一位火车司机的精神“悲旅”,通过他的所见、所思、所遇和所感,在对比和反差中,凸显出了这场悲剧的精神实质。
同时借助于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向读者揭示出了距离的魔咒,展现了人生的浪漫与忧伤,幻想向现实跌落的无奈,激发了读者的辩证思考。
关键词:远和近;精神悲旅;对比;象征;隐喻弘一法师临终前留下了著名的四句偈语,其中 有一句是“执象而求,咫尺千里”$1],对此有这样一种 解读,意思是当执著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时,虽近在咫 尺,内心却相隔有如千里之远。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 了托马斯•沃尔夫在短篇小说《远和近》$']中那个充 满了悲剧色彩的老火车司机。
托马斯•沃尔夫 (1900-1938)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以“百科全书 式”的人生探索,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清新隽永 的艺术风格而享誉文坛。
―、老火车司机的精神“悲旅”二十年来,这位司机“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 横贯大地已上万次”,而一路陪伴他的却是一火车 发出的“低沉和谐的隆隆声”,“车轮的坚实的轧轧 声”,还有每隔一定间距拉响的汽笛声,而多数的时 间却陷人了悄然寂静之中。
可见他所从事的是多么 机械、单调、乏味而又不断重复的工作,甚至他还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排小孩子惊惶失措的脸,吓得目瞪口呆的人们,又老 又聋的流浪汉以及掠过他窗口的人影。
这些难忘的 记忆,化成恐怖的阴影侵袭他的心。
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两个城市间行驶的 特快列车一路上经过那么多的地方,而这位火车司 机却只对“默契地”随着汽笛声出来向他挥手致意的 那对母女感到无限亲切,那是他二十年辛劳生活中 的一抹亮色、一处美丽的风景!这种和谐美好,就仿 佛是进人到了舒婷诗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 意”的美妙意境。
“爱屋及乌”,从而也就不难想象,每次当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望去,一见到母女所居 住的那间小屋,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意,感觉到那里 “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甚至连旁边 的小镇都是熟悉的感觉。
人欲望的寓言:失望的希望——二元对立解读《远和近》
小说《 和近》 远 讲述 的是 一个火 车 司机 的经历 。火车 司机 几十年如一 日, 着 区间 车往 返于 城 乡之 间 , 次 经过 一个 美 开 每 丽 的小镇郊 区时 . 他拉 响 汽笛 , 总会 有一 个 女人 大 胆热 情地 向 他挥手 , 日复一 日, 让他感觉 到不寻 常 的幸福 , 是他 打算退 休 于 后去看这位女 士。可是等到他 退休 看到那 女 士时 , 顿时尴 尬 他 和惭愧 , 女人 生硬消瘦 的面容 , 信任 的 目光 , 他之 前蓄积 的 不 让 温情和希望 荡 然 不 存 。在 一 阵 尴 尬 的 接触 中 , 他慌 张 的离 开 了, 由此 也告 别 了他几 十年的希 望 , 当现 实真正 来 临的 时候 , 他 却 失望 了。托马斯 ・ 尔夫 在 小说 中向 我们 展示 了一个 充 满 沃 了矛盾与对 立 的艺 术 世 界 : 与 近 、 想 与 现 实 、 望 与 失 望 远 理 希 通过建构 一 系列 的二 元 对 立 . 现 了人 在 欲望 面前 的 困 表
的他 。 () 3 辅助者 和反对 者 : 作。司机 去看 望远处 的她 , 工 是工 作
让他有机会 和途 径 向往 远处 的她 , 同时 他 “ 没有 什 么工 作要 做 了” 就去看 望希望中的她 。工作是 辅助者 ; 同是也 是 因为他 的工 作 的职责使得他几十年只能可望不可即 , 工作使他不能在开车的 时候去看望她 。 是工 作阻止 了这种 想法 , 所以也是反对者 。 本文反映 的就是司机在工 作 中希望 的产生 以及工作结束 后 实现希望后 的失落的故事 。人有着希望 , 但希望实现后又难免的
机追求希望 而又破 灭的故事 , 现 了人 追求欲 望的 痛苦 。本 文 表 通过对故事人物行 动元模式 的分析 . 视作 者构 建 的司机 失望 透 与希望在远和近 中对立 的臆含 世界 . 炼 出小说 深层 关 于人 欲 提
人生来孤寡——解读托马斯·沃尔夫的《远和近》
艺 术 教 育【摘 要】小说《远和近》讲述列车司机的主观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幻灭,落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文本叙事张弛有度,通过情节次第紧张呈现远近背反,通过环境的渐次清晰消解美与丑,设置人物突变传达人物融合与疏离的互置。
在多重二元对立关系的重置中,导出人生来孤寡的主题,意蕴深厚。
【关键词】远近;情节;环境;人物;孤寡《远与近》小说采用内聚焦叙事视角叙述,叙事依附于列车司机,其丰富的心理描写见诸文本,司机的行踪成为小说的叙事明线,而司机的情感起伏成为小说暗线,小说则按照他的行踪与情绪变化推进。
在情节次第紧张、环境渐次清晰、人物形象突变中,文本内部呈现的叙事张力与多对二元对立关系的背反、消解与互置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内在逻辑,所传达的哲学内涵丰厚,主题耐人寻味。
一、远近背反——情节次第紧张小说的前半部分节奏轻快,对司机职业生涯进行铺排,母女二人的出现成了他旅途和人生不可抹去的重要一笔。
小说后半部分则逐渐收紧,集中叙述司机退休后找寻母女的情节。
节奏上前张后弛,司机的行踪和情感发展变化情节的发展的明暗推手。
小说名为《远与近》,“远”和“近”是一组表示距离的相反项,可从两个维度理解:一是物理距离,一是心理距离。
从司机进入小镇后心理上的渐次变化可发现,司机与小屋(母女)的物理距离越近,他的负面情绪渐次加深。
由不定性的“迷惑”到定性的“失望”再到程度加深的“很大的失望”、“懊丧”、“悔恨”,以至于离开小屋后“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
在司机一方向母女一方的前进过程中,母女的表现一再让司机难堪:“怀疑”、“惊疑不定”、“敌意”、“阴沉”、“畏怯”、“抑郁”,原先对母女“勇敢、坦率、深情”的想象当然无存。
当司机与母女两方互相扶持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衡、稳定的公领域系统,物理距离相对较远,因美好愿景作祟,两方的心理距离兴许靠近;当司机一方执意越过公领域,进入私领域的时候,物理距离缩短,却意外打破了稳定的系统,导致失衡,两方互斥,心理距离拉大,造成疏离的局面。
远和近读后感
远和近读后感《远和近》是一本由著名作家张爱玲所著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散文作品,其中包括了《远和近》这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远和近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篇散文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很多感悟和思考。
在散文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远和近的事情。
作者在散文中提到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她感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也会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让我深感唏嘘,也让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即使是身边的朋友,也很难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这让我深深地反省了自己,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散文中提到了自己对远和近的理解。
她认为,远并不一定是指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比地理上的距离更加遥远。
而近,也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候,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交流才是真正的近。
这让我对远和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真诚交流。
在阅读完《远和近》之后,我对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远和近并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距离,更多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我也明白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需要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人际关系中,真诚和坦诚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才能真正地拉近彼此的距离。
总的来说,阅读《远和近》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远和近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感悟。
这让我对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会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真诚交流。
《远和近》原文及赏析
《远和近》原文及赏析在文学的世界里,有许多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远和近》便是这样一首令人深思的诗歌。
原文如下: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篇幅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简单而直白,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深度。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简洁明了,语言朴素。
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复杂的句式结构。
然而,正是这种简洁,赋予了诗歌一种纯净的美感。
每一行诗都像是一句轻轻的诉说,直接而真实地传达着诗人的感受。
诗中的“你”“我”和“云”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三角关系。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这种行为的变化引发了“我”内心的复杂感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两句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远”和“近”本是描述空间距离的词汇,但在这里,却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指向了心灵之间的距离。
当“你”看“我”时,“我”感觉到“远”,这并非是实际距离的遥远,而是心灵的隔阂与疏远。
也许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沟通,也许是因为某种情感的冷漠或疏离,导致了“我”产生这样的感受。
而当“你”看“云”时,“我”却觉得“近”,这暗示着“你”在面对自然、面对非人类的事物时,能够展现出一种亲近和投入的态度。
或许在“你”的眼中,云的自由、变幻和美丽能够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的释放,从而让“我”觉得“你”与云之间的距离更近。
这种对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它让我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在与他人相处时,存在着这样看似近在咫尺,实则心远天涯的情况?我们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与身边人的心灵交流,而在面对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时,却能够轻易地投入情感?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一种批判。
在快节奏、功利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利益所驱使,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和表面化,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契合变得越来越稀缺。
小说《远与近》赏析
不能触摸的美好——小说《远与近》赏析《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是一篇哲理小说,讲述一个火车司机每当驾驶列车驶过一座临近铁路的小屋时,常有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倚在门边向他挥手致意,但是,就是这个动作,在火车司机的生活里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他看来,那是一种“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
每当此刻,这个司机就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极不寻常的幸福。
快退休时,他决意去探望她们。
可当他走到她的家门,那个曾经挥动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挥过千万次手的女人,面容倦怠,眼袋松弛,和她那已出落成体态丰盈的大姑娘的女儿一道挡在门口,充满敌意地望着他……“顷刻间,他感到极度的失望和伤心,带着二十年来满怀的希望和幻影……”一、小说主题:充满感伤的结局,富有哲理的审美小说的结局充满着感伤,那是一种所有的美好全部如肥皂泡般破灭的感伤:“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从而也给人们一条生活的哲理:距离产生美,而这种美好是不能触摸的;从而说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只能向往一种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只有距离。
这种美好恰如水中花镜中月一般,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视,正如一些情感,远远地望着,不触摸、不抵达,那是一汪沉静美丽的湖水,永远是心里的一幅经典之作,久久回味而不失典雅。
那是一种洗练的美,如满目青山夕阳明,带着遥远的诗意,只是永远的怀念和神往,已经是一种生活境界了。
这篇小说的主题,除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方面之外,更可以从审美意识切入,也许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本意所在,沃尔夫属于美国迷惘的一代,信奉的原则是“人所共信的东西都是虚假的”,“艺术家”和社会是隔绝的。
小说《远与近》这篇小说中,幻想向现实的跌落的艺术情境,引起人们辨证的思考,同时也丰富了小说哲学内涵。
小说就是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间接地揭示自己的美学观点或美学理论: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只存在于一厢情愿的心理臆想之中,一旦触碰,是会让人大失所望的。
顾城的《远和近》赏析
顾城的《远和近》赏析《远与近》,在一九八三年前后曾经作为难懂的“怪诗”而引起争议。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远与近》,在一九八三年前后曾经作为难懂的“怪诗”而引起争议。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顾城的《远和近》赏析篇1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赏析《远和近》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
第一节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
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从表层形式上看,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
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
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
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一亲近、融洽。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诗作言简意赅,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个人的生活经验,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但细细品味,冷静之中暗含一种热切的期盼,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而由于诗人隐去了造成错觉的原因,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从诗作表达的纤细情感来看,作品好像一位腼腆人男孩的心灵独白。
他爱慕一个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
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巾,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无助、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
诗的诗眼是“远”和“近”,一个“很”字让远和近所指代的距离变得极端,要缓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
我离你很近,你离我很远——顾城《远与近》赏析
我离你很近,你离我很远——顾城《远与近》赏析偶然之间,捡拾了一首小诗,顾城的《远与近》。
那还是刚上高中的时候,在繁忙的学业中,我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而这梦想里,无来由地,开始有了文学的味道。
于是,在文学的海洋里,我寻寻觅觅,恣意遨游着。
没想到,当游进当代文学的河时,我竟然触碰到了顾城,触碰到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立刻,我无法自持了,迷上了顾城,迷上了他的诗。
斯时的顾城已故,据说是因为情变,在新西兰的寓所,用斧头砍死了妻子,然后,自己也自缢身亡了。
这位朦胧派的诗人,对自己的一生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诗人的性格使他无法正确地面对现实,也使他前行的路愈发朦胧,最终,因为远方的路不够清晰,使他纠于现实,过度沉溺于自我,最终,走向了毁灭。
但,不管怎样,他的诗歌在文学的天空里是一颗颗闪亮的星,不仅照耀当代,而且,还会在未来熠熠生辉。
文坛有个怪现象,往往有一些文人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才是他辉煌的开始。
顾城的死和死因太神秘,太迷离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猎奇心理,于是,人们对他的关注度开始大大增加起来,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开始大量传播,甚于生前。
那时的我,也开始背诵顾城的诗。
可由于学业的繁忙,我仅仅是背诵,对诗句的理解,只能是妄谈。
时光斗转,岁月更迭,而今的我,早已不是当年的少年郎,可却在这有雪的冬日里,穿越时间的隧道,我又走进了顾城,走进了他的《远与近》。
我细细地品读着这首小诗,读着,读着,这诗中的“你”幻化成一个影子,一个女子的影子。
这个影子,很朦胧,很飘渺,但,我却又能清晰地看见她的眼眸,似水的眼眸,流转着。
能够形容这种流转的,只有“明眸善睐”这个词语了。
而在诗人的诗句中,我却读出了忧伤与忐忑。
那女子的眼神应该是投向诗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时的女子,会撩拨起诗人多少的情愫啊!可是,这眼神,却是如此地飘忽不定,“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这眼神,属于诗人,可又不完全属于诗人,让诗人在凝望中百转千回。
顾城远和近赏析
顾城远和近赏析
顾城远和近赏析
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顾城远和近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
顾城号称是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上世纪50年代生于北京,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顾城《远和近》读来情蕴其间,给人置身童话梦境的美感,读罢令人回味不已。
乍看之下,顾城的《远和近》给人一种“很荒唐”的感觉,一首好的诗歌怎么会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呢?更何况《远和近》还是顾城的名篇。
但是当我们带着感情融入顾城的《远和近》的时候,才惊觉,原来的感觉都是错误的。
顾城的《远和近》全诗通篇只有六句,加上标点符号,整首诗的字数加起来也就32个字符。
但也正是这短短的六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顾城用“远”和“近”来表明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变化,因为所包含的'情感不一样,“远”可以变成“近”,“近”也会变得“远”。
顾城用《远和近》一诗来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明“云”离“你”很远,但是在“你”看来,“云”却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
而“我”,明明就在“你”的眼前,“你”明明也看到了“我”,但是在“你”的心里,“我”却是离“你”最遥远的那一个,甚至不及天边的那一朵云。
顾城的《远和近》用一种象征的手法,表现了物理距离和心理距
离的不和谐,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人和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意蕴丰富 内涵深刻——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赏析
意蕴丰富内涵深刻——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赏析
赵仲春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
但在
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诗人顾城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和谐融洽,人与人之间隔膜冷淡。
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在《远和近》一文中让生命的远景和近景在时光中交错,但绝无诗
人的抽象、朦胧与飘渺。
此文曾分别被作为散文和小说收入不同选本。
说它是散文,是因为其淡化的情节;说它是小说,是因为其先“蓄”后“发”的“蓄发式”结构。
笔者认同把此文作为小说的归类方法。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赵仲春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幻像与真实——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 [J], 王红;王兰明
2.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解读 [J], 刘长悦
3.当幻想跌落现实r——浅析托马斯·沃尔夫的《远和近》 [J], 彭振;薛瑛
4.远与近: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议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 [J], 王兰明;白晋明;
5.远与近: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议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 [J], 王兰明;白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顾城远和近赏析
顾城远和近赏析一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整体来看,你的举动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
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
试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因而说这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二、两种距离的悖反:按常理,你与云的距离当然要比与我的距离远,然而你却让我觉得你与我的距离更远,这是物理感觉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偷换。
你面对我是那么的神秘莫测,让我捉摸不透;而当面对云,面对自然时确实那么的坦露无疑,感觉你我间永远都有一道无形的隔膜,阻隔着我们心灵的交流。
全诗重复运用了两个副词,一会的重复使用表现出你眼神的飘忽不定,似躲闪,又似刻意;很包含越来越的意思,重复使用则使得距离的差异感更强烈,也更清晰,带给诗无穷的余韵。
三、灵与肉的永恒冲突用意象抒情诗现代诗的一种传统,在这首诗中,云是中心意象,是诗眼,它象征着别处的、梦幻的生活;我象征着现实真切的生活。
而人总会对现实心存不满,认为美好的永远都在远处。
就像诗中的我和云,象征着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歌德说过,每个人都有两种精神:一个沉溺在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面,另一个则猛烈地要离去尘面,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灵与肉的冲突时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因而在这首诗歌中,可以说你看云实际是在看自己内心的某种幻想,而我却是在看你的举动,所以我是在看你看云,所以事实上你就是我内心的某种幻想,你就像一个还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纯人、真人,是我永远的梦幻和追求。
顾城远和近赏析
顾城远和近赏析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线条构造的角度来看,谷城的《远近》只有两段六行24字,而“有”字在如此短的空间里只占一行,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我感觉”也垄断了一行,正式呼应了“你”的第一行,暗示“我”的所有内在活动和感受都以“你”为中心,“我”从你的行动和转瞬即逝的眼神中读出“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整体来看,“你”的举动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
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
试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因而说这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二、两种距离的矛盾:在这首诗中,远与近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物理距离可以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离确实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这两种不同性质,也不可比较的两种距离放到一起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一种悖反。
然而这也正是诗意的体现之处,因为诗意往往是从违背常理的地方开始。
这种悖反的另一表现是,这远与近的对比对象“我”和“云”是异质的,不对等的,“我”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云”是飘渺的、虚幻的自然物。
根据常识,“你”和“云”之间的距离当然比“我”之间的距离远,但“你”让“我觉得“你”和“我”之间的距离更远,这是一种身体感觉和心理距离的偷偷交换。
”你“面对”我是如此神秘,让我难以捉摸;当面对“云”与自然时,毫无疑问,“你”与“我”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鸿沟,阻碍着我们心灵的交流。
全诗重复运用了两个副词,“一会”的重复使用表现出你眼神的飘忽不定,似躲闪,又似刻意;“很”包含越来越的意思,重复使用则使得距离的差异感更强烈,也更清晰,带给诗无穷的余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触摸的美好——小说《远与近》赏析《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是一篇哲理小说,讲述一个火车司机每当驾驶列车驶过一座临近铁路的小屋时,常有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倚在门边向他挥手致意,但是,就是这个动作,在火车司机的生活里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他看来,那是一种“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
每当此刻,这个司机就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极不寻常的幸福。
快退休时,他决意去探望她们。
可当他走到她的家门,那个曾经挥动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挥过千万次手的女人,面容倦怠,眼袋松弛,和她那已出落成体态丰盈的大姑娘的女儿一道挡在门口,充满敌意地望着他……“顷刻间,他感到极度的失望和伤心,带着二十年来满怀的希望和幻影……”一、小说主题:充满感伤的结局,富有哲理的审美小说的结局充满着感伤,那是一种所有的美好全部如肥皂泡般破灭的感伤:“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从而也给人们一条生活的哲理:距离产生美,而这种美好是不能触摸的;从而说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只能向往一种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只有距离。
这种美好恰如水中花镜中月一般,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视,正如一些情感,远远地望着,不触摸、不抵达,那是一汪沉静美丽的湖水,永远是心里的一幅经典之作,久久回味而不失典雅。
那是一种洗练的美,如满目青山夕阳明,带着遥远的诗意,只是永远的怀念和神往,已经是一种生活境界了。
这篇小说的主题,除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方面之外,更可以从审美意识切入,也许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本意所在,沃尔夫属于美国迷惘的一代,信奉的原则是“人所共信的东西都是虚假的”,“艺术家”和社会是隔绝的。
小说《远与近》这篇小说中,幻想向现实的跌落的艺术情境,引起人们辨证的思考,同时也丰富了小说哲学内涵。
小说就是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间接地揭示自己的美学观点或美学理论: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只存在于一厢情愿的心理臆想之中,一旦触碰,是会让人大失所望的。
二、人物塑造:运用心理描写,侧重前后对比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上,用大量的笔墨对火车司机进行描写,而在这样的描写之中又是以心理描写为主。
这是一个常年奔波在外的火车司机,经常见到危险和悲剧,给他的心灵带来太多的悲哀。
而在见到一个女人带着女儿站在那里向他招手,他的心情顿时美好起来。
可以说,母女两个人在司机的心中就是美好化身,在二十多年的旅途中给他一种信念的支撑,让他懂得世间还有美好的东西,因此也就更加心存感激并心驰神往,非要去见见这对母女不可。
小说尤其注重对司机见到母女之后的心理刻画,以此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也使小说更加凸显结构特色:先扬后抑。
以前的种种美好都在近距离的直视之中化为泡影,母女两人招手的“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变成见面时候的“充满猜疑,胆怯地,惴惴不安”。
小说的情节发展到这里,并没有给人物之间互相作出解释和沟通的空间,因此也形成了小说巨大的空白。
女主人公为什么要招手?为什么司机没有在见面的时候说明二十年的一切心理感受呢?让我们来一起设想一下:也许女主人公的确曾天天招手,但是在向其丈夫招手,因为她的丈夫天天乘坐这列火车上班下班,她是一个忠实于情感和爱情的女人……也许女人是一个盲人,她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而隆隆的火车声音给她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和美好的憧憬。
她的招手是向着她永远不可企及的光明和希望……也许女人的确招手,但是招手的原因是曾有一个亲人乘坐火车远行,她未能阻拦或未能相送,每天的招手只代表她那遥远的祝福和深深的怀念……也许女人是个大胆泼辣,充满幻想的性情中人,而单调的生活令她窒息,只有火车的声音和气势能焕发她的激情和活力,能填补心灵的空白。
火车能承载着她的希望使向未知的世界。
那是想希望招手,她不用述说却能表示千言万语,大胆昭示而又无所禁忌,那是心灵的自然释放,是生命中的极至境界……也许她真的有意向火车司机招手,但是那是在向一个符号招手,向一个远距离的审美“对象物”招手。
那“对象物”是情感释放的驿站,是一个虚幻的审美世界中对象物。
不能用现实的角度去衡量的。
否则,将造成极大错位……而这些的设想都无法和司机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也就是说,司机也更没有必要在这样的见面之中把这一切拆穿。
实际上,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似乎是在一个莫须有的故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作者是在一种近乎荒诞的情节营构中阐释一种道理:美好的事物或情感、希望实际上只是一种感觉,是主体的一种感觉,是美妙的心理,是理想化的结果,但并不等于生活的真实,更不等于生活的全部。
我们不应该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生活,但是可以从审美的视角去挖掘和发现美。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因为美好就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和一种感觉,那个“挥动着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并不曾改变,改变的是自己的心境和衡量事物的尺度。
在他还是一个为工作而奔波的司机的时候,他对自由有一种空前的向往。
向往一种自由的生活,向往那大自然中小屋以及小屋主人的那种热情而大胆的性格。
在这千百次地拉响汽笛时就有千百次的呼应。
于是小木屋前的女人就成为他理想王国中的一个女神,是阳光、田野、自由和美好的象征物,是司机自己心中一种美好愿望的折射。
距离产生美。
也正是距离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远近的虚实,就是这远近之中,留给了人们无限宽广的思索空间。
接近,再接近,本来的真实面目揭开了想象的序幕,也停止凝固了美丽的想象空间。
时常在想,到底要走多久,才能抵达那片远方的美景?殊不知,美景却永远在心里,与远近无关,与距离无关。
美好是不能触摸的。
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赏析——09广州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随笔新会绿茶蛋糕读到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马上喜欢得不得了。
这样的阅读是快乐的,仿佛一次冒险之旅,车子开动了,读者让我们通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至全文结束,我们的思绪还没有停下来,这样的作品是耐人寻味的。
那个二十年来一直开着列车的老司机,那两个二十多年来一直站在小屋的门廊并向他挥手的女子,一个在逐渐变老,一个在慢慢长大。
她们与司机是什么关系,究竟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与司机一样带着一种期待与憧憬去找寻这两个女人,可是,一切并不如理想的美好,我们所“领悟到的那股大胆、自由与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故事的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那对母女会同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了“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想起顾城的诗句“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这是一个“距离产生美”的美学观点。
云是遥远的,为何你在看时却感觉近?而我就在你的面前,为什么你在看我时却很远?也许正如列车司机所看到的,那样的招手是大胆、自由的,正因为他象彼岸盛开的花一样,美好,但触及不到,所以我们对于它抱着希望与幻想。
又如《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的美丽不是她本身,而是我们的想象美化了她。
而一旦我们涉水而过,我们靠近伊人,刹那间.所有的美好就会化为乌有,她只是一个“面容生硬而消瘦,肌肉松垂并形成黄黄皱褶, 小眼睛充满猜疑”的女子。
我们感到了彷徨怀疑与绝望,不仅仅是因为女子还有我们所抵达的那个城镇,那些道路。
正确的说,是那个我们一直幻想着试图抵达的世界在顷刻间颠覆了我们的思维。
作者设置这样一个浪漫与迷离的情景仅是让我们知道这么一个道理吗?这让我不得不再一次细读。
老司机也许还试图突破他一直所循规蹈矩的生活模式,我不得不注意文中的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司机老了,头发变得花白,他的孩子已经结了婚”,这句话告诉我们,他与常人一样生活着,他的工作是列车司机,他的家庭应该是平凡而又幸福的,他退休了,他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小镇以及母女是他无数次经过的其中一站里的风景,但因为那样的招手充满了自由,让他印象深刻。
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这样的印象成为了他生活的信念。
这些支撑着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哀与危险。
第二句是“凡是像他这样的人所能了解的悲哀与危险,他都遇到过”。
“凡是像他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很明显,应该是生活常态下的个体,我们沿着相同的轨道行走,工作结婚生子终老,遇到悲哀与危险。
我们想逃离,但因为没有勇气,所以我们一直还在车上。
终于有一天,他踏上了幻想中的地方,他脱离了固定的轨道。
但一切是陌生的,尽管他经过数万次,但依然彷徨与怀疑。
这是否预示着我们理想中的生活只要一靠近就变成了丑陋的梦魇。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美国小说家,短暂的一生,杰出的文学成就,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迷离的意境,也许我们还活在当下吧。
赏析首先,从篇幅上说,这只能算作一副短篇小说,情节也算不上曲折委婉,但它也就是从这种平常的小事中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性的一些阴暗面。
结构和手法:应该是以时间顺序,层层递进,还有点先扬后抑的意味儿(因为司机那个美好的想法最后还是破灭了)。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远距离的美好和近在咫尺的世态炎凉)。
环境分析:一个小镇、一条穿梭于两个城市之间的铁路、一间明净整洁的小屋、一块块整齐的蔬菜地、葡萄藤、鲜花盛开的花坛,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于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形成鲜明对比,有很强的反衬作用。
以和谐的自然环境反衬冷漠的社会环境。
小说人物分析:司机:多年操劳、孤独,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
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忠诚、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并获得了司机应有的崇高和智慧。
那对母女:看似美丽、不朽、勇敢、坦率、深情、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实则和大众一样自私、冷漠、虚伪、免强、阴沉、畏怯、抑郁、迟钝。
司机的儿女:应该是和很多儿女一样并未尽到赡养父母(尤其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父母的距离很远。
小说所反映的主旨思想:在这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问题:我们为了生存,几乎一生被操纵,我们不得不向文中的司机一样,几近一生于一个没有思想的火车头呆在一起,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想会变得畸形,我们和自己的亲人(也可以反过来,即我们的亲人和我们),甚至可以扩大到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大家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结果什么都没有弄出头绪:反而使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他自己的子女都长大了,结婚了”。
当大家和自己离得很近的人(也即自己熟悉的人为了:譬如自己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大家都不能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总有一堵看不见、推不翻的墙,我们总会感觉到人世间的自私、冷漠、虚伪、免强、世态炎凉,给人的感觉总是惆怅、疑虑、和失望,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在本来就不存在的虚无身上,去寻找那学本来自己就不认识你的人,和别人永远隔得很远(有实际的距离、也有精神的距离,因为你不可能了解一个陌生人,何况你本来连你自己熟悉的人都不了解),在这些离自己本来很遥远的人身上寄托自己发自肺腑的最真诚的思想感情——就像本文的司机和那对每天和他挥手致意的母女一样,不同的是当大家(也即文中的母女)已经习惯这种虚无的精神寄托的时候,这位司机还在相信这是真的,他相信真实生活中的她们(这对母女)也会像他还在火车上工作的时候一样对他勇敢、坦率、深情,但只是不可能的,生活就是如此残酷,让他彻底绝望,一点美好的回忆也没有留下,仅有的一点心理安慰也彻底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