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卞修全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早期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是法律的思想基础。
✓王命包括誓(约束)、诰(告诫)、命(君主的命令)等多种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五刑是其主要内容。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
✓夏商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大辟即死刑,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髌是断足或者砍去膝盖骨,劓即割掉鼻子,墨刑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注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刑罚原则:刑不株连、疑罪从轻、不杀无辜、过失从轻✓中央司法官,商称司寇。
✓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夏朝监狱为圜土、夏朝末年称之为夏台、商朝监狱有羑里。
✧简述原始氏族战争对我国法律起源造成的影响:阶级分化,原来的氏族社会行为规范,后来便成为了法律。
氏族首领的职权演变为统治者,建立了权力机关和法律机构。
原始社会末期也确立了不少刑罚罪名及处置方法。
有法官和审判的存在。
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早就了法律。
部落军事首领掌握着军事权利,这就必然对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造成破坏。
✧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①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中国法律起源于氏族部落同族之间以及同外族的战争。
②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
③血缘纽带关系影响之深。
④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利的集中和强化。
✧简述夏商立法思想以及立法活动的情况: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的神拳发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
立法活动:①王命(誓、诰、命)②禹刑③汤刑④官刑✧简述夏商法律制度的基本情况:法律内容出于秘密法状态。
已经出现比较完备的刑事法律体系。
产生了我国早期的经济法规,反应国家管理和调节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程度。
军权至上,神权法思想渗透至深。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有:天罚思想、明德慎罚(缓和阶级矛盾,对周初的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环境)、礼治思想(维护等级猪肚、预防犯罪、防民)✓《吕刑》西周中期的重要刑书,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中国法制史完整版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三.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一)起源于黄帝时代说(二)起源于尧舜时代说(三)起源于夏代说(四)“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一)“刑”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二)“法”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三)“律”字及其含义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二.夏代的《禹刑》:(一)关于《禹刑》的由来(二)关于禹刑的性质、内容三.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四.夏代的监狱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一.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二.《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一)商代的立法概况:1.《汤刑》2.《汤之官刑》3.“弃灰之法”(二)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三.主要罪名及刑名:(一)主要罪名:1.不吉不迪2.颠越不恭3.暂遇奸宄4.不孝5.巫风6.弃灰于公道(二)刑名:1.文献记载所见商代的刑罚:(1)炮烙(2)醢(3)脯(4)断手(5)罚丝(6)劓殄2.甲骨文所见商代的刑罚:(1)墨刑(2)劓刑(3)刖刑(4)宫刑(5)死刑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一)民事法律制度(二)婚姻制度(三)继承制度五.商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二)监狱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二.“礼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一.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一)西周的立法概况:1.周文王之法“有亡荒阅”2.《九刑》3.《吕刑》(二)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1.礼2.刑3.誓4.诰5.命二.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一)礼的渊源(二)礼的性质与作用三.礼与刑的关系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一.西周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二.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一)区分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二)“罪人不孥”(三)“罔厉杀人”(四)罪疑从轻(五)同罪异发(六)宽严适中第四节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一)所有权的转变(二)契约关系:1.买卖关系2.借贷关系3.租赁关系二.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一)婚姻管理的专门机关(二)婚姻关系的缔结(三)同姓不婚的原则(四)“六礼”(五)“七出”、“三不去”三.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第五节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一.西周时期的主要司法机关二.西周时期的主要诉讼制度:(一)起诉(二)审判(三)判决三.西周时期的监狱制度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中国法制史第八-十章复习重点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宋代法律制度一、宋代的法律思想:(一)从“立法严、用法恕”至立法贵乎中”:折杖法:轻减刑罚;(二)“上下相维,轻重相制”:编敕地位提高、参知政事与宰相分割相权;(三)“政丰”“理财“,”通商惠工”;二、立法概况:(一)《宋刑统》的制定:1、历史上第一部雕版印行的封建法典;2、《唐律疏议》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删去《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3、但在12 篇的502 条中又分为213 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二)宋代的编敕与例:1、敕:以皇帝名义随时发布的诏令;编敕:将过去历年散敕编纂而使其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立法活动和立法形式;2、宋代编敕:有全国通行全国者,也有适用于省院寺监及各部等中央机构者,以及用于一路一省一州;;宋神宗以“律不足以周事情,御定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并将传统的律令格式体系改为“敕令格式”体系3、断例:刑部以及大理寺前后所断狱及定夺公事编为例,附在编敕之后;4、事例:以皇帝特旨和尚书省等官署发给下级指令的“指挥”编类为例;(神宗是还出现了“引例破法”的情况)(三)南宋的《条法事类》:以“事例(公事性质)”为依据编排,将敕、令、格、式等多种法律形式分门别类加以重新组合而成,便于官吏检阅;—南宋孝宗《淳熙条法事类》三、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一)刑法的特点与刑罚制度的变化:1、刑法的特点:○1“重法地”立法:在普通刑法之外又有特别刑法;○2严惩贪墨;2、刑罚制度的变化:(1)、折杖法: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免决数;(2)、刺配:宋太祖为了宽贷杂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后发展成为不仅盗贼徒以上罪要刺配,军士犯罪也要刺配;(3)、凌迟: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将其于斩刑、绞刑并列,定为法定刑种;(二)民商类法规的发展变化:1、民事类法规发展变化:宋代有关于土地买卖和土地租佃的法律规定的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关于地权的更细分化;2、商事类法规的发展变化:(1)、市易法:成立市易务,设置提举等官,并招募行人、牙人,“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国家拨出钱借贷或者赊给务官、牙人、行人以及一般商贩,但是须以“地产为抵押”或以“金银作抵押:,半年或者一年内还清;外来商人可将难以脱手的货物卖给市易务,或折合换取市易务其他货物;(2)、禁榷法:包括榷盐、榷茶、榷酒等,即对这些物货的专制;(私产、私运、私销,即为“私盐“、”私茶”,处罚较重;商人买卖,须买“盐引”、“茶引”。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法制史一、术语解释(1)阅读死亡荒原p27(2)三恶笔记(3)尹的罪P10(4)傅别p27(5)品质代理人p27(6)但三宽恕法P33(8)方法p34(9)伽师拘禁P32(10)坐在边缘p67(11)插曲p153(12)一绝p156(13)并离开p158 II。
简短回答⑴简述夏商周时代五刑制度的演变⑵简述夏商时期的刑罚原则⑶简述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形成⑷古代“礼”的特点⑸古代“礼”的作用⑹简述礼与刑的关系(7)简述“三免”的法律(8)简述“三免”的法律(9)简述“五审”的审判方法(10)简述“五错”的缺陷⑾简述“准五服以治罪”的产生p127⑿简述“官当”制度⒀ 《七出》和《三不去》的主要内容⒁什么是“鞫谳(jūyàn)分司”?作用何在?p200⒂简述“元代诉讼制度的特点p221―222三、论述题(1)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李哲《法律经典》的内容、特点和地位是什么?(3)试描述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过程?p89⑷唐朝法律对后来的封建法律和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⑸明朝在加强监察机关的职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p233⑹清朝的司法机关和诉讼审判制度?p281四、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页)2.五过之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司法人员徇私枉法的行为。
(p37)3.与秦朝法律相比,汉朝法律形式更加规范有序,其法律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秩序、科学、比较)4.唐代的刑罚体系主要包括五种刑罚,即:法定刑、法定刑、法定刑、法定刑、法定刑。
一共有二十个等级。
(第158页)5.宋地方政权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级。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一、夏商法制(一)夏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
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
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
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
(也许有案例)(二)商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
《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
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
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
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
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
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最强司法考试复习—中国法制史笔记重点整理

最强司法考试复习—中国法制史笔记重点整理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奴隶制法律制度一、夏朝、商朝(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二)、夏、商法制指导思想(三)、夏、商立法概况(四)、夏、商的主要罪名(一)、西周的法制思想1西汉初年,文帝、景帝时曾宣布废除肉刑,以笞、杖等来代替。
但终汉之世,肉刑并未真正废除。
不过夏、商、周以来的传统五刑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自汉以后,历朝对五刑屡加更定,至北齐,已确定鞭、杖、耐(后为徒)、流、死为五刑。
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通常把商周以来的五刑,称之为“前五刑”、“旧五刑”或“奴隶制五刑”,隋唐以来的五刑,通常称之为“后五刑”、“新五刑”或“封建制五刑。
”(三)、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三、东周之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礼崩乐坏第二章、封建制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东周之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以刑(法)治国、明法重刑(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制思想(三)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这是战国时期封建法制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法制改革。
二、秦朝——(前221-前206)——严刑峻法(二)、秦朝的立法概况(三)、秦朝的刑事法律制度1、刑法之罪名与刑罚B、刑罚。
种类极为繁多,主要包括8大类: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其中前5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3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罚体系,且刑罚极为残酷,一切都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征。
三、两汉(西汉:前202-公元23年,东汉25-220)——“德主刑辅,礼刑并用”(一)、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1)与民休息,宽省刑法。
体现黄老无为而治。
(汉初)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体现儒家思想(汉武帝)汉代法制思想-――萧何受刘邦之命修《九章律》(三)、汉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四、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证明自身统治的“正统”性,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南北朝(南朝420-589,北朝386-581)——刑罚制度改革。
《中国法制史》重点,难点与易错点

《中国法制史》重点、难点与易错点一、《中国法制史》重点由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包括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在内的上下几千年的法制发展历史,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很大。
在复习时要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点法律制度和重要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的法制史学习框架,根据法制史的框架体系清点自己的重点学习成果,再补充和完善次要的知识内容。
中国法制史以历史发展为纵线,分为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封建制中期法律制度、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等六个大的时期;以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为横线,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五个方面。
考试主要考查法律思想的内容、立法的时间和特点、具体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内容和特征。
应试准备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一、应对选择题和判断题,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常识:(1)禹刑和汤刑;(2)周公制礼;(3)以德配天;(4)殷彝;(5)铸刑书、竹刑、铸刑鼎;(6)五刑;(7)法经;(8)五听;(9)七出三不去;(10)读鞠与乞鞠;(11)三刺;(12)公罪与私罪;(13)十恶;(14)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15)重罪十条;(16)录囚;(17)永徽律疏;(18)唐六典;(19)宋刑统;(20)至元新格;(21)大明律;(22)明大诰;(23)大清律例;(24)大清会典;(25)贪墨罪;(26)都察院;(27)厂卫;(28)十九信条;(29)临时约法;(30)六法全书。
二、应对分析题,重点掌握法制指导思想和有特色的司法制度:(1)春秋决狱;(2)唐律的自首和类推原则;(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4)明代会审制度;(5)清代会审制度;(6)清末修律的意义;(7)领事裁判权的内容和后果;(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内容、特点及意义;(9)人民调解的原则、内容和意义;(10)中国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的发展。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卞修全

xx法制史复习重点第一章xx法的起源与夏xx法律制度:1、夏商法制制度是重点,其中:罪名、刑罚体系、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的联系与对比、法的起源、监狱的设置需要注意。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1、契约制度要重点掌握(包括其中的质剂啊等各种契约形式)、2、婚姻制度(西周——汉唐——明代的发展)、3、立法活动(xx立法)、4、xx原则(亲亲、尊尊)第三章xx法律制度:1、xx的公布及其反对者2、法经(重点是其地位)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1、法律形式2、刑罚体系(其中劳役刑及其特点要注意)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1、立法活动:汉律六十篇、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七大表现(德主刑辅、四大原则)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画个星星、这一章是重点……是重点1、《曹魏律》、《晋律》、《北齐律》的特点及其影响重点重点2、《晋律》中张斐与杜预要写对名字~额知道什么意思了吧~3、主要的法律发展:官当制度、准五服以治罪、重罪十条、八议入律、刑法改革)4、封建“五刑”初步建立5、九品中正制第七章隋唐五代法律制度主要为唐朝的:1、十恶:排名第四的是什么(恶逆与不孝和不睦的区别)、哪部法典中最早规定了十恶2、六杀3、刑法原则:同居相隐不为罪、数罪并罚、化外人案件处理、受所监临4、法律的主要格式:疏议、敕、令、格、式5、大宗刑律统类第八章xx元法律制度主要为xx:1、不动产买卖的顺序:先问亲邻、过割赋税、输钱印契、原主离业2、《元典章》中的物限法、对明律的体例影响第九章明清法律制度:1、明律体例:洪武七年十二体律(借鉴唐律),洪武二十二年改为七篇2、明朝司法机关的变化:刑部和三法司的地位3、明《大诰》的普及与特点、大清律大明律的特点4、关于例:分为条例、事例、则例,而《大清律例》仅限于条例会审制度:明清两朝的对比、秋审、会审、厂卫、庭杖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1、制宪:《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资政院与咨议局2、修律:一系列基本法律3、论述可能的内容:清末司法制度:司法独立原则、会审公廨、上海道与领事;实行四级三审,审检合置分立第十一章民国法律制度:1、23、47年宪法的优缺点(反帝反封建)2、司法体系:北京政法到国民政府(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机关设置)、司法体制(四到三)3、形事特别法:北京政法到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民法》特点、35年刑法的保安处分法制史演变线索一、主要xx《法经》(6篇)─→《九章律》(9篇)─→《曹魏律》(八议入律)─→《秦始律》(《晋律》,服制入律))─→《北齐律》(重罪十条入律,12篇)─→《开皇律》(五刑十恶八议,12篇)─→《唐律疏议》(一准乎礼,12篇)─→《宋刑统》(律后附敕令格式,12篇)─→《大明律》(强化行政控制,模仿周礼;改变以罪名为纲编撰法典模式,采用以中央行政机关只能为纲编撰法典)7篇)─→《大清律例》(7篇)二、法律体系汉[律令科比]─→唐[律令格式典]─→宋[刑统(律)敕令格式律]─→明[律诰(特别法)例典]─→清[律例典]三、刑法原则西周:故意过失,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宽严适中秦朝:连坐、诬告反坐汉朝: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朝:公罪私罪、共同犯罪合并论罪、自首类推、老幼废疾者减刑、累犯加重、特权、化外人处罚原则明朝:从新从重原则,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四、刑罚制度奴隶制五刑[肉刑为中心]─→汉初刑制改革[废除肉刑]─→封建制五刑[徒流体罚为中心]─→近代五刑[自由刑为中心]五、会审制度杂治:秦汉时期,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三司推事: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会审、九卿圆审:明,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九卿圆审: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三司会审、九卿会审、秋审、朝审:清近现代重要法制演变线索一、宪法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君主立宪制)、《十九信条》(1911)─→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内阁制)─→北洋政府“天坛宪草”(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内阁制)、“袁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1814总统制)、“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1923内阁制)─→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五院制建立)、“五五宪章”(1936《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蒋记宪法,1947年总统集权制)。
影响中国考试培训的100位名师(法律硕士篇)

影响中国考试培训的100位名师(法律硕士篇)法律硕士篇 国内着名教育杂志《中国?考试》在其创刊100期,推出了重磅策划――《影响中国考试培训的100位名师》,焦洪昌、石磊、曲新久、姚国建、郭成伟、卞修全、陈景辉、尹志强、李林青、冯玉军等10位优秀的辅导老师获评选“影响中国法律硕士考试培训的10位名师”。
《中国?考试》杂志指出,法律硕士(简称JM)与MBA、MPA并称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实践性法律人才,其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法律硕士给非法学专业学生考研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选择。
《中国?考试》杂志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广泛调查,最后评选出了以上10位最为优秀的法律硕士考前辅导名师,他们有着多年的名牌大学教学经验,或是法硕联考命题研究组核心成员,或是法律硕士考试权威辅导教材的编者。
正是有这样一批着名学者的存在,才使法律硕士考生的备考之路不再坎坷。
NO.1 焦洪昌辅导科目:宪法学影响力指数: 个人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原法律硕士联考命题组核心成员,《2005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第六版)》宪法学部分编写人。
NO.2石磊辅导科目:刑法学影响力指数: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法律硕士联考命题研究组核心成员,多次参与法律硕士联考阅卷工作,授课重点突出,极受考生。
NO.3 曲新久辅导科目:刑法学影响力指数: 个人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原法律硕士联考命题组核心成员,《2006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第六版)》刑法学部分编写人。
NO.4 姚国建辅导科目:宪法学影响力指数: 个人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硕士命题研究组成员,多次参与法律硕士联考阅卷工作,极受考生。
NO.5 郭成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莅临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举办讲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莅临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举办讲座
文章来源:蔡晓仪
2014年9月2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卞修全教授莅临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举拆迁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卞修全教授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主要讲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同时,卞教授也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土地与矿产资源流转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对土地管理、征收拆迁等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及丰富的实务经历。
本次卞修全教授应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的邀请,特莅临京平律所举办讲座,主题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相关法律问题研讨》。
当天下午,除了京平律所律师之外,讲座还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被拆迁户积极参加。
当天下午一点半,讲座如期开始。
卞教授首先对全国目前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现状进行总结,指出包括集体土地在内的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存在的问题。
随后,卞教授分别就2001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的征收拆迁程序进行梳理、比较,并指出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逐一进行剖析。
最后,京平律师就征地拆迁维权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实务问题与卞教授进行了交流;在场的被拆迁户也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卞教授一一作了详细解答。
本次讲座系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第52期“京平大讲堂”拆迁法律知识培训,未来京平律所还将继续举办更多的讲座培训,进一步推广征地拆迁法律知识、提升被拆迁户法律素质,敬请关注。
版权所有: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
注:如需转载,请标明版权、作者等相关信息!
1。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最终版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最终版)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夏代•法典:“禹刑”,夏代法律的总称,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可能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改造、积累的习惯法,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崇敬。
•罪名制度:昏、墨、贼,杀:昏、墨、贼是夏朝的三种罪名,杀是刑名。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自己有了罪而掠取别人的美名是昏;贪婪而败坏职责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是贼。
可见,昏、墨、贼是三种罪名。
犯此三罪者,依照夏朝法律要处以死刑。
•监狱(P28)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从此夏朝有了正式的监狱。
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
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史记・夏本纪》载,夏桀曾将商汤“囚之夏台”,则夏台可以说是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
据说夏在都城阳翟“均(钧)台”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
商代•法典(P30):《汤刑》是商代成文刑书,也是商代法律的总称。
《左传•昭公六年》说: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汤刑并非汤所制定,而是后人为纪念先祖以其名命之。
它是因乱政而作,主要是关于如何镇压奴隶和平民反抗的规定。
• 刑罚制度(P31)从《荀子•正名》“刑名从商”的说法来看,商代的刑罚制度似乎已形成体系,并且直接影响到后世。
根据文献记载,这一刑罚体系以五刑制度为主,包括墨、劓、刖、宫、大辟等刑名。
(一)大辟:(1)戮(2)炮烙:强迫人在烧红的铜格上赤足行走。
(3)醢:把犯罪者捣成肉酱。
(4)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5)劓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
(6)剖心、剔刳(二)肉刑:(1)墨刑: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
(2)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
(3)剕刑:也叫刖刑,就是断足的刑罚。
还有说是膑刑,挖去髌骨。
(4)宫刑:割掉男子的生殖器,破坏女子的生殖机能。
国开《中国法制史-0027》期末复习指南

国开《中国法制史-0027》期末复习指南一、考试概述期末考试所占比例:50%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2小时二、复习内容1.中国法制史概述1.中国法制史概述中国法制史的时代划分和特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演变2.秦汉时期的法制2.秦汉时期的法制秦朝法律制度及其影响贞观法令的重要性唐代法律体系的特点与传承3.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3.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宋代律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元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与变革明清时期法制的演进与影响4.近代中国的法制发展4.近代中国的法制发展清末维新变法运动对法制的影响民国时期法制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特点与成就5.法律文化与法治思想5.法律文化与法治思想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影响因素儒家思想与法治的关系当代法治思想与实践三、复习方法1.认真复习教材,理清各个时期的法制演变和发展脉络。
2.关注历史背景,理解法律制度的变革和演进原因。
3.复习重点内容时,注重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4.参考相关案例和历史事件,加深对法制历程的理解和记忆。
5.积极参与讨论,探讨与法制发展相关的问题与观点。
四、复习提醒1.注意整理好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掌握关键的法律条文和制度特点。
2.强调法治思想的演变和对法律制度的影响,理解其在中国法制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根据考试形式,适当准备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目的写作。
4.多做习题和模拟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祝你顺利通过《中国法制史-0027》期末考试!。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1、西周的法制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亲亲尊尊。
2、周公制礼:周初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尊尊原则为基准,强调徳的要求,进行全面调整,形成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活动等等方面系统的典章制度,以及人们行为规范和婚、丧、冠祭种种仪节,这就是史称“周公制礼”的主要内容。
3、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礼崩乐坏,周王失控,诸侯国的实力发展不平衡,大国企图争霸,小国谋求自存,大多实行了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4、成文法的公布:(1)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
(2)邓析造竹刑(3)晋国大夫赵鞅、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是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这是中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成文法的公布,革除了旧贵族“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司法专横的弊端,是新兴地主阶级立法的一个主要原则。
对于促进封建法制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5、战国时期的各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制原则:缘法而治;刑无等级;以刑去刑,重刑轻罪;法律公开,使民便知。
6、李悝变法与《法经》的制定:《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为后世封建法典的建设树立了楷模。
包括“正律”,“杂律”,“减律”三部分内容,《法经》共有六篇,即盗、贼、网、捕、杂、具。
《法经》首先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
盗法是关于打击侵犯财产权方面的法律,贼法是关于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法律,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犯罪者方面的法律,捕法是关于捉拿、追捕犯罪者方面的法律、杂法是关于惩罚盗、贼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具法是对其他5篇的一般原则规定,类似于今天的总则。
地位:李悝在法律方面"撰次诸国法",编成一部《法经》。
这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封建地主阶级法典。
汉《九章律》的制定就以其为蓝本。
《法经》的特点及其本质:(1)以保护封建私有财产为首要任务;(2)它是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的工具;(3)体现了重刑主义精神;(4)维护新的封建等级制。
特别推荐: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

学习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1、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林端《韦博论中国传统法律》,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版。
4、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滋贺秀三【日】《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9、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梅因【英】《古代法》,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1、浅井虎夫【日】《中国法典编纂沿革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10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
14、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收入《观堂集林》卷10,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18、《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9、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
20、《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出版。
21、杨联升【美国】《中国制度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24、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5、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6、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完整word版)《中国法制史》综合复习资料2017

《中国法制史》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1、商朝实行神明裁判,其主要方是().A.神水裁判B.神蛇裁判C.捞油锅D.占卜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A.律刑B.九章律C.被庐之法D.法经3、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
A.傅别B.质剂C.红契D.束矢4、秦代官吏选任实行( )。
A.什伍连坐B。
亲属连坐C.邻里连坐D.保任连坐5、唐代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会审重案的制度称()。
A.圆审B.三司推事C.三司会审D.朝审6、()将八议之制首次载入律文。
A.汉律B.晋律C.北齐律D.曹魏新律7、奸党罪创置于()。
A.秦律B.汉律C.唐律D.明律8、宋朝中央设立的审刑院是().A.审判复核机关B.军事机关C.监察机关D.宗教审判机关9、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 ).A.理藩院B.宣政院C。
大宗正府D.中书省10、刺配刑是作为赦免某些()的代用刑。
A.流罪B.徒罪C.死罪D.笞杖11、西周民事诉讼称().A.质剂B.傅别C.狱D.讼12、春秋时邓析私造刑书,称为().A.竹刑B.刑鼎C.吕刑D.禹刑13、《法经》六篇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是() ①贼②盗③具④杂⑤囚⑥捕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⑥⑤③④C.②①⑤⑥④③D.①②⑥③④⑤14、中国古代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A.战国B.秦朝C.汉朝D.唐朝15、“殊死"这一刑名最早出现在( ).A.秦朝B.汉朝C.南北朝D.唐朝16、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A.不孝B.恶逆C.大不敬D.不义17、汉代立法活动始于()。
A.九章律B.约法三章C.傍章D.越宫律18、最早创设行省地方机构是在(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9、《诉讼》在法典上独立成篇始于( )。
A.北宋B.南宋C.唐朝D.元朝20、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
A.《大清律》B.《大清律集解》C.《大清律例》D.《大清律集解附例》21、秦代的“廷行事"是().A. 朝廷就某一专门事项正式颁布的法律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法制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XX法的起源与夏XX法律制度:
1、夏商法制制度是重点,其中:罪名、刑罚体系、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的联系与对比、法的起源、监狱的设置需要注意。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1、契约制度要重点掌握(包括其中的质剂啊等各种契约形式)、
2、婚姻制度(西周——汉唐——明代的发展)、
3、立法活动(XX 立法)、
4、xx原则(亲亲、尊尊)
第三章xx法律制度:
1、xx的公布及其反对者
2、法经(重点是其地位)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1 、法律形式
2、刑罚体系(其中劳役刑及其特点要注意)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
1 、立法活动:汉律六十篇、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
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七大表现(德主刑辅、四大原则)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画个星星、这一章是重点…•是重点
1、《曹魏律》、《晋律》、《北齐律》的特点及其影响重点重点
2、《晋律》中张斐与杜预要写对名字~额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3、主要的法律发展:官当制度、准五服以治罪、重罪十条、八议入律、刑
法改革)4、封建“五刑”初步建立
5、九品中正制第七章隋唐五代法律制度主要为唐朝的:1、十恶:排名第四的是
什么(恶逆与不孝和不睦的区别)、哪部法典中最
早规定了十恶2、六杀
3、刑法原则:同居相隐不为罪、数罪并罚、化外人案件处理、受所监临
4、法律的主要格式:疏议、敕、令、格、式
5、大宗刑律统类
第八章xx 元法律制度主要为xx:
1、不动产买卖的顺序:先问亲邻、过割赋税、输钱印契、原主离业
2、《元典章》中的物限法、对明律的体例影响第九章明清法律制度:1、明律体
例:洪武七年十二体律(借鉴唐律),洪武二十二年改为七篇
2、明朝司法机关的变化:刑部和三法司的地位
3、明《大诰》的普及与特点、大清律大明律的特点
4、关于例:分为条例、事例、则例,而《大清律例》仅限于条例会审制度:明清
两朝的对比、秋审、会审、厂卫、庭杖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
1、制宪:《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资政院与咨议局
2、修律:一系列
基本法律
3、论述可能的内容:清末司法制度:司法独立原则、会审公廨、上海道与领事;实行四级三审,审检合置分立
第十一章民国法律制度:
1、23、47 年宪法的优缺点(反帝反封建)
2、司法体系:北京政法到国民政府(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机关设置)、司法体制(四到三)
3、形事特别法:北京政法到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民法》特点、35 年刑法的保安处分法制史演变线索
一、主要xx
《法经》(6篇)一-《九章律》(9篇)一-《曹魏律》(八议入律)一-> 《秦始律》(《晋律》,服制入律))一-《北齐律》(重罪十条入律,12 篇)《开皇律》(五刑十恶八议,12篇)一-《唐律疏议》(一准乎礼,12篇)——《宋刑统》(律后附敕令格式,12篇)——《大明律》(强化行政控制,模仿周礼;改变以罪名为纲编撰法典模式,采用以中央行政机关只能为纲编撰法典)7篇)一-《大清律例》(7篇)
二、法律体系
汉[律令科比]—赭[律令格式典]—垛[刑统(律)敕令格式律]—胡[律诰(特别法)例典]—詰[律例典]
三、刑法原则
西周:故意过失,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宽严适中秦朝:连坐、诬告反坐汉朝: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朝:公罪私罪、共同犯罪合并论罪、自首类推、老幼废疾者减刑、累犯加重、特权、化外人处罚原则明朝:从新从重原则,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
四、刑罚制度
奴隶制五刑[肉刑为中心]—寂初刑制改革[废除肉刑]—對建制五刑[徒流体罚为中心]—強代五刑[自由刑为中心]
五、会审制度
杂治:秦汉时期,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三司推事: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会审、九卿圆审:明,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九卿圆审: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三司会审、九卿会审、秋审、朝审:清近现代重要法制演变线索
一、宪法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 君主立宪制)、《十九信条》
(1911)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内阁制)一-匕洋政府天坛宪草”(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内阁制)、“袁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1814总统制)、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1923内阁制)一-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五院制建立)、“五五宪章”(1936《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蒋记宪法,1947年总统集权制)。
二、刑法(从体例、内容两方面掌握)清末《大清现行刑律》(1910,民刑分立,废除酷刑)、《大清新刑律》(1911,附《暂行章程》)一-匕洋政府
《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1912附《补充条例》)一-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刑法》(1928)三、民法(从篇名、特点两方面掌握)清末《大清民律草案》
(1911)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民法》(1929)四、诉讼法《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1906草案)一-《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1910)《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1931)、《中华刑事诉讼法》
(1928)
特别注意:中国法制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习惯法的成文化、成文法的儒家化、儒家化封建法的现代化。
这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可以帮助记忆。
中国法制史的学习中有两条线索,即横向以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的发展为线索;纵向以法律成文化、儒家化、现代化的进程伟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