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医皮肤病学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皮肤病案例ppt课件-ppt课件
6
2018/10/23
• (4)方解:
– 方中枇杷叶性苦平,善降泄;桑白皮性甘寒,两药 俱入肺经,清肃肺热为君药;黄连、黄柏清解脾胃 伏火,木通、竹叶泻火利尿为臣,与君药相合上疏、 中清、下利共解肺胃热邪;生地养阴清热、丹皮凉 血活血,玉竹润燥生津、当归养血活血为佐药,既 防清利太过损及营阴,又开营阴生化之源;甘草为 使药,和解诸药。
2018/10/23 9
【辨证分析】
• 患者喜食辛辣煎炸之品,饮食失调,加之情志内伤,肝 气郁结,久而化火,湿热火毒,外攻肌肤而发水疱;肝 经火毒循经侵袭肌腠,故水疱呈带状分布未过前后正中 线;火毒郁阻经脉,不通则痛,故感患处灼热疼痛;肝 胆火热炽盛,湿热上泛,故觉口干口苦,热盛灼津,故 小便黄,大便结;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肝 胆湿热之象。 • 本病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可与外阴疱疹之湿热下注 证及反复发生暗耗气津之阴虚内热证等进行鉴别。该病 其本在肝胆,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 • 中医辨证为肝胆郁热证,需要和脾虚湿蕴证相鉴别,后 者多为素体脾虚或饮食伤脾,脾不运化,湿邪蕴阻,日 久化热,循经外溢于肌肤而发。
中医皮肤病案例 教学-教学
第一节 热 疮
【病例摘要】 张某,男,26岁。 主诉:口角起水疱,伴灼热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两天前因受凉后发热,左口角出现红色丘疹, 自觉灼热绷紧, 继而丘疹转变为水疱,个别水疱破裂有渗出,伴 疼痛。未经治疗,遂来诊。 • 现症见:患处灼热疼痛,发热,精神不佳,口微渴,小便赤,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 既往体健,喜食辛辣之品,无不洁性生活史。 • 体格检查:T 38.0℃,P 86次/分,BP 120/80mmHg。专科检查见 左侧口角四五个粟米至绿豆大小水疱,呈簇集状,疱壁较薄,疱液 澄清,周围有红晕,边界清楚,个别水疱已破,有少量渗出,结米 黄色痂。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血常规:WBC 7.2×109/L,N 62%,L 38%。 • • • •
2018/10/23
• (4)方解:
– 方中枇杷叶性苦平,善降泄;桑白皮性甘寒,两药 俱入肺经,清肃肺热为君药;黄连、黄柏清解脾胃 伏火,木通、竹叶泻火利尿为臣,与君药相合上疏、 中清、下利共解肺胃热邪;生地养阴清热、丹皮凉 血活血,玉竹润燥生津、当归养血活血为佐药,既 防清利太过损及营阴,又开营阴生化之源;甘草为 使药,和解诸药。
2018/10/23 9
【辨证分析】
• 患者喜食辛辣煎炸之品,饮食失调,加之情志内伤,肝 气郁结,久而化火,湿热火毒,外攻肌肤而发水疱;肝 经火毒循经侵袭肌腠,故水疱呈带状分布未过前后正中 线;火毒郁阻经脉,不通则痛,故感患处灼热疼痛;肝 胆火热炽盛,湿热上泛,故觉口干口苦,热盛灼津,故 小便黄,大便结;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肝 胆湿热之象。 • 本病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可与外阴疱疹之湿热下注 证及反复发生暗耗气津之阴虚内热证等进行鉴别。该病 其本在肝胆,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 • 中医辨证为肝胆郁热证,需要和脾虚湿蕴证相鉴别,后 者多为素体脾虚或饮食伤脾,脾不运化,湿邪蕴阻,日 久化热,循经外溢于肌肤而发。
中医皮肤病案例 教学-教学
第一节 热 疮
【病例摘要】 张某,男,26岁。 主诉:口角起水疱,伴灼热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两天前因受凉后发热,左口角出现红色丘疹, 自觉灼热绷紧, 继而丘疹转变为水疱,个别水疱破裂有渗出,伴 疼痛。未经治疗,遂来诊。 • 现症见:患处灼热疼痛,发热,精神不佳,口微渴,小便赤,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 既往体健,喜食辛辣之品,无不洁性生活史。 • 体格检查:T 38.0℃,P 86次/分,BP 120/80mmHg。专科检查见 左侧口角四五个粟米至绿豆大小水疱,呈簇集状,疱壁较薄,疱液 澄清,周围有红晕,边界清楚,个别水疱已破,有少量渗出,结米 黄色痂。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血常规:WBC 7.2×109/L,N 62%,L 38%。 • • • •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PPT课件
32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3、有虫毒,《诸病源候论·蜂螯候》曰: “此中大土蜂,最有毒,一熬中人,便即倒 闷,举体洪肿。”
4、有植物毒,《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曰: “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 毒。”又曰:“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若 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 害也。”
33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24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风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许多
皮肤病的产生与风邪有着密切的联系,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具有向上向外的倾向,故风邪引起的 皮肤病常常偏于上部,如油风(斑秃)、白屑风 (头皮糠疹)、面游风(面部脂溢性皮炎)等。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风邪善行速变,发病迅速,游走不定,时 隐时现,变化无常,如风团就有皮肤瘙痒,发远 下处,此伏彼起等特点。若风邪久留体内,可导 致血燥,进而转致血虚,肤失濡养而致皮肤干燥、 脱屑等现象。
27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七情致病因素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
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如果突然受到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情志刺激,就 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而造成疾病。《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 脾”、“悲伤肺”、“恐伤肾”。临床实践证明精 神刺激,情志所伤,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调节功能 而致病,如斑秃、多汗症、皮肤瘙痒病、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等。
积瘀皮肤肌肉或脏腑的一种因素。导致血瘀的原因 很多,如寒热、情志、饮食、起居、外伤出血等均 可导致血瘀。血瘀又能导致多种疾病,如结节性红 斑、硬红斑、紫癜、血管瘤、各种类型的血管炎等。 其主要皮损表现为紫斑、瘀点、红节、肿块、毛细 血管扩张、肥厚、硬化、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等症。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3、有虫毒,《诸病源候论·蜂螯候》曰: “此中大土蜂,最有毒,一熬中人,便即倒 闷,举体洪肿。”
4、有植物毒,《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曰: “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 毒。”又曰:“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若 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 害也。”
33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24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风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许多
皮肤病的产生与风邪有着密切的联系,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具有向上向外的倾向,故风邪引起的 皮肤病常常偏于上部,如油风(斑秃)、白屑风 (头皮糠疹)、面游风(面部脂溢性皮炎)等。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风邪善行速变,发病迅速,游走不定,时 隐时现,变化无常,如风团就有皮肤瘙痒,发远 下处,此伏彼起等特点。若风邪久留体内,可导 致血燥,进而转致血虚,肤失濡养而致皮肤干燥、 脱屑等现象。
27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七情致病因素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
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如果突然受到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情志刺激,就 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而造成疾病。《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 脾”、“悲伤肺”、“恐伤肾”。临床实践证明精 神刺激,情志所伤,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调节功能 而致病,如斑秃、多汗症、皮肤瘙痒病、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等。
积瘀皮肤肌肉或脏腑的一种因素。导致血瘀的原因 很多,如寒热、情志、饮食、起居、外伤出血等均 可导致血瘀。血瘀又能导致多种疾病,如结节性红 斑、硬红斑、紫癜、血管瘤、各种类型的血管炎等。 其主要皮损表现为紫斑、瘀点、红节、肿块、毛细 血管扩张、肥厚、硬化、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等症。
《中医皮肤科疾病课件》
中医皮肤科疾病课件
探索中医皮肤科疾病的奥秘,了解其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共同探讨预防 与保健的智慧。
概述
中医皮肤科疾病的综述,包括病因、发病机制和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
疾病分类与症状表现
寒湿类
皮肤湿疹、湿疹样皮炎等, 症状为皮肤潮湿、红肿பைடு நூலகம் 瘙痒。
血热类
湿疹、荨麻疹等,症状为 皮肤干痒、红肿、热痛。
中药
采用中草药和草本配方,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以治疗皮肤疾病。
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促进血液循环,排除疾病的致 病因素。
刮痧
通过刮痧板在皮肤上刮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淋 巴排毒。
常见皮肤疾病的中医治疗
湿疹
采用中药外敷和针刺配合治 疗,调理体内湿热激发的炎 症。
银屑病
中药熏洗和艾灸结合用于改 善银屑病症状,减轻瘙痒。
痤疮
中药内服和拔罐疗法用于清 热解毒,净化皮肤。
预防与保健方法
除了治疗皮肤疾病,重要的是预防与保健措施。这包括饮食均衡、良好的卫 生习惯和保护皮肤。
结论与展望
中医皮肤科疾病课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医治疗皮肤疾病的独特方法, 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展望。
瘀血类
瘢痕疙瘩、瘀斑、褥疮等, 症状为皮肤紫黑、凹凸不 平。
中医疾病诊断与治疗原则
1 辨证求因
通过辨证分析病因,寻找病 因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2 辨标治本
同时应用表面疗法和内服疗 法,治疗症状的同时调整内 在机能。
3 攻邪护正
既要攻邪去病,又要护正培补,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促 进康复。
探索中医皮肤科疾病的奥秘,了解其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共同探讨预防 与保健的智慧。
概述
中医皮肤科疾病的综述,包括病因、发病机制和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
疾病分类与症状表现
寒湿类
皮肤湿疹、湿疹样皮炎等, 症状为皮肤潮湿、红肿பைடு நூலகம் 瘙痒。
血热类
湿疹、荨麻疹等,症状为 皮肤干痒、红肿、热痛。
中药
采用中草药和草本配方,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以治疗皮肤疾病。
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促进血液循环,排除疾病的致 病因素。
刮痧
通过刮痧板在皮肤上刮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淋 巴排毒。
常见皮肤疾病的中医治疗
湿疹
采用中药外敷和针刺配合治 疗,调理体内湿热激发的炎 症。
银屑病
中药熏洗和艾灸结合用于改 善银屑病症状,减轻瘙痒。
痤疮
中药内服和拔罐疗法用于清 热解毒,净化皮肤。
预防与保健方法
除了治疗皮肤疾病,重要的是预防与保健措施。这包括饮食均衡、良好的卫 生习惯和保护皮肤。
结论与展望
中医皮肤科疾病课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医治疗皮肤疾病的独特方法, 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展望。
瘀血类
瘢痕疙瘩、瘀斑、褥疮等, 症状为皮肤紫黑、凹凸不 平。
中医疾病诊断与治疗原则
1 辨证求因
通过辨证分析病因,寻找病 因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2 辨标治本
同时应用表面疗法和内服疗 法,治疗症状的同时调整内 在机能。
3 攻邪护正
既要攻邪去病,又要护正培补,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促 进康复。
皮肤性病学精品PPT课件
病因病机
剧烈瘙痒:虫蚀肌肤所致,故瘙痒 难忍。
具有传染性:如疥虫引起的皮肤病 能通过接触而传染。
伴有蕴温生热症状:如由肠寄生虫 引起的皮肤病,常伴有肠胃湿热,脘腹 疼痛,纳呆或便溏、便秘等症。由疥虫 引起的皮肤病,常伴有局部肌肤湿热蕴 阻现象,出现糜烂、流水等症状。
病因病机
八、毒 毒邪有两种含义:一是邪盛谓之毒如火毒、热
病因病机
风为百病之长,易挟风、湿、热邪 为皮肤病的常见病因。
风邪又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多为 阴阳不调,汗出当风,或体虚受风多为 、化燥生风, 多为慢性皮肤病之因。
病因病机
二、寒
寒邪分为外寒与内寒,外寒只由外 界寒邪侵袭人体,易伤阳气。阳气受损, 经络气血淤滞而致某些皮肤病,内寒多 是脾肾阳虚,寒从内生,可使肌肤阴阳 不足,还可以致使肌肤气血淤滞而发病。 寒邪引起的皮肤病具有如下特点:
病因病机
临床上可以从各种皮肤病的具体症状, 运用四诊八纲加以分析归纳,然后探求 它的病因,探测其疾病的转归,为治疗 提供理论依据。
皮肤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有风、湿、 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 足等方面。
病因病机
一、 风
风邪可以单独致病也可宜与其他邪合而 为病。当人体肌奏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阻 于皮肤,邪毒结聚,致气血运行失常,肌肤 失养,而致皮肤病。由风邪引起的皮肤病有 如下临床特点:
病因病机
肢体青冷或苍白:寒邪侵袭,阳气 阻闭,不达四末,寒性收凝,故经络气 血淤滞,肤色青紫,气血运行障碍,不 达四末润泽肌肤,故肤色苍白,如冻疮, 雷诺氏症。
疼痛:寒邪收凝,筋脉拘挛故疼痛, 如结节性血管炎。
病因病机
三、暑
暑为夏令炎热之气,发病多在盛夏 暑热季节,多挟湿,因此在治疗时应注 意加用利湿、化湿之药, 暑邪发病特点: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型
● 特点:薄膜现象、同形反应 ● 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外用免疫抑制剂
及中药雷公藤口服。每年入冬复发时可提前 口服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风热疮
即玫瑰糠疹。特点是先出母斑,随图 形上有糠状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一致,好 发于躯干。少数部分病例有自限性。4-8周 可自愈。
粉刺、面游风、酒渣鼻
● 治疗上药毒,等于药疹,猫眼疮等于多形红 斑,治疗大同小异,一样的思路,只是诊断 不同而已。
摄领疮
是由于皮肤反复搔抓引起的,一般的过 程发展是皮肤瘙痒,搔抓后成为神经性皮炎, 继续搔抓后成为湿疹。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 和播散性两种。治疗上于湿疹相同。
银屑病
● 是一种常见的终生性鳞屑红斑的慢性皮肤病。 ● 分类: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
● 即西医的痤疮、脂溢性皮炎及酒糟鼻(玫瑰 痤疮)。
● 病因均为激素代谢及油脂代谢失常有关。 ● 中医治疗的特色是口服中药清热、解毒、梁
学、活血及调和脾胃、舒肝,局部可用面膜 治疗。
手足汗
即西医的多汗症。中医主要分湿热和 脾肾阳虚。口服中药,外用扑粉,西医用福 尔马林治疗。
油风
● 即斑秃。与遗传、棉衣、内分泌、精神因素 有关。突然发生的,随图形斑片状脱发,无 后遗症状。
● 治疗:十滴水、炉甘石洗剂,外用,注意衣 物清洁。
● 临床上分红色粟粒疹、晶形粟粒疹、脓疱性 粟粒疹、深部粟粒疹。
疥
● 是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所致的慢性传 染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染。西医学称为疥疮。
● 其多见于青年,瘙痒明显,夜间重,多发于 指缝、肘窝、腋前缘、脐窝、乳房、生殖器、 下腹及股上部内侧。皮损为针尖大小丘疱疹 及疥虫在表皮内挖掘隧道,部分患者在阴囊 皮肤上形成结节。
● 特点:薄膜现象、同形反应 ● 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外用免疫抑制剂
及中药雷公藤口服。每年入冬复发时可提前 口服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风热疮
即玫瑰糠疹。特点是先出母斑,随图 形上有糠状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一致,好 发于躯干。少数部分病例有自限性。4-8周 可自愈。
粉刺、面游风、酒渣鼻
● 治疗上药毒,等于药疹,猫眼疮等于多形红 斑,治疗大同小异,一样的思路,只是诊断 不同而已。
摄领疮
是由于皮肤反复搔抓引起的,一般的过 程发展是皮肤瘙痒,搔抓后成为神经性皮炎, 继续搔抓后成为湿疹。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 和播散性两种。治疗上于湿疹相同。
银屑病
● 是一种常见的终生性鳞屑红斑的慢性皮肤病。 ● 分类: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
● 即西医的痤疮、脂溢性皮炎及酒糟鼻(玫瑰 痤疮)。
● 病因均为激素代谢及油脂代谢失常有关。 ● 中医治疗的特色是口服中药清热、解毒、梁
学、活血及调和脾胃、舒肝,局部可用面膜 治疗。
手足汗
即西医的多汗症。中医主要分湿热和 脾肾阳虚。口服中药,外用扑粉,西医用福 尔马林治疗。
油风
● 即斑秃。与遗传、棉衣、内分泌、精神因素 有关。突然发生的,随图形斑片状脱发,无 后遗症状。
● 治疗:十滴水、炉甘石洗剂,外用,注意衣 物清洁。
● 临床上分红色粟粒疹、晶形粟粒疹、脓疱性 粟粒疹、深部粟粒疹。
疥
● 是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所致的慢性传 染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染。西医学称为疥疮。
● 其多见于青年,瘙痒明显,夜间重,多发于 指缝、肘窝、腋前缘、脐窝、乳房、生殖器、 下腹及股上部内侧。皮损为针尖大小丘疱疹 及疥虫在表皮内挖掘隧道,部分患者在阴囊 皮肤上形成结节。
《皮肤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详细描述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以内服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外洗法,如用白 僵蚕、白附子等中药煎水外洗患处,以缓解色斑症状。针灸也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03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APTER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时 ,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 更改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 。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 验,对中药治疗皮肤病的 疗效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 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性。
注意事项
定义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 上的疾病,包括各种皮肤炎症、 感染、肿瘤等。
分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疮、痈、疽、 疹、癣、痒等几大类,根据不同 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
外因
外感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 、燥情志内伤 等内因所致,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等。
05 皮肤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建议
CHAPTER
皮肤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
生活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饮食建议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食用过 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易致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建议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前 ,应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评价,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和使用药物。
04 针灸和拔罐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以内服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外洗法,如用白 僵蚕、白附子等中药煎水外洗患处,以缓解色斑症状。针灸也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03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APTER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时 ,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 更改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 。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 验,对中药治疗皮肤病的 疗效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 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性。
注意事项
定义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 上的疾病,包括各种皮肤炎症、 感染、肿瘤等。
分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疮、痈、疽、 疹、癣、痒等几大类,根据不同 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
外因
外感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 、燥情志内伤 等内因所致,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等。
05 皮肤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建议
CHAPTER
皮肤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
生活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饮食建议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食用过 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易致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建议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前 ,应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评价,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和使用药物。
04 针灸和拔罐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新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第二页,共56页。
13. 真皮、弹性纤维疾病(jíbìng) 14. 萎缩性皮肤病 15. 皮肤血管炎 16. 皮肤脉管性疾病(jíbìng) 17. 皮下脂肪组织疾病(jíbìng) 18. 非感染性肉芽肿 19. 皮肤附属器疾病(jíbìng):皮脂腺、汗腺、
毛发、甲病 20. 内分泌障碍性皮肤病
● 治疗:分热盛、湿热、血淤型。本并可留有 后遗症。治疗必须彻底(chèdǐ)。两周内用抗 病毒药物。辅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转移因子 等。
第十九页,共56页。
瘊子(hóu zǐ)——疣
第二十页,共56页。
亦是病毒感染。人类(rénlèi)乳头瘤病 毒。病位不同分为寻常疣、跎疣、扁平疣。 分为郁热、蕴湿、气虚型。其中气虚型可反 复发作,注意减少摩擦,可中药泡及电烧、 激光治疗。
第三页,共56页。
21. 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 22.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23. 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病 24. 粘膜及粘膜皮肤交界处疾病(jíbìng) 25. 皮肤肿瘤 26. 与皮肤病有关的综合征
第四页,共56页。
病毒感染性疾病
● 疱疹病毒:
●
单纯疱疹
●பைடு நூலகம்
水痘
●
带状疱疹
●
Kaposi水痘样疹
●
第二十五页,共56页。
疥
第二十六页,共56页。
● 是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所致的慢性传 染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染。西医学称为疥疮。
● 其多见于青年,瘙痒明显,夜间重,多发于 指缝、肘窝、腋前缘、脐窝、乳房、生殖器、 下腹及股上部内侧。皮损为针尖大小丘疱疹 及疥虫在表皮内挖掘隧道,部分(bù fen)患 者在阴囊皮肤上形成结节。
第七页,共56页。
● 肝炎病毒所致的皮肤(pí fū)病:
13. 真皮、弹性纤维疾病(jíbìng) 14. 萎缩性皮肤病 15. 皮肤血管炎 16. 皮肤脉管性疾病(jíbìng) 17. 皮下脂肪组织疾病(jíbìng) 18. 非感染性肉芽肿 19. 皮肤附属器疾病(jíbìng):皮脂腺、汗腺、
毛发、甲病 20. 内分泌障碍性皮肤病
● 治疗:分热盛、湿热、血淤型。本并可留有 后遗症。治疗必须彻底(chèdǐ)。两周内用抗 病毒药物。辅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转移因子 等。
第十九页,共56页。
瘊子(hóu zǐ)——疣
第二十页,共56页。
亦是病毒感染。人类(rénlèi)乳头瘤病 毒。病位不同分为寻常疣、跎疣、扁平疣。 分为郁热、蕴湿、气虚型。其中气虚型可反 复发作,注意减少摩擦,可中药泡及电烧、 激光治疗。
第三页,共56页。
21. 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 22.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23. 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病 24. 粘膜及粘膜皮肤交界处疾病(jíbìng) 25. 皮肤肿瘤 26. 与皮肤病有关的综合征
第四页,共56页。
病毒感染性疾病
● 疱疹病毒:
●
单纯疱疹
●பைடு நூலகம்
水痘
●
带状疱疹
●
Kaposi水痘样疹
●
第二十五页,共56页。
疥
第二十六页,共56页。
● 是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所致的慢性传 染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染。西医学称为疥疮。
● 其多见于青年,瘙痒明显,夜间重,多发于 指缝、肘窝、腋前缘、脐窝、乳房、生殖器、 下腹及股上部内侧。皮损为针尖大小丘疱疹 及疥虫在表皮内挖掘隧道,部分(bù fen)患 者在阴囊皮肤上形成结节。
第七页,共56页。
● 肝炎病毒所致的皮肤(pí fū)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于中医整体 治疗、辩证施治一样,只是辩病 与辩证相结合。比较初级和简便 易行的方法,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这种方法就是以西医辩病诊断为 主,再结合中医辨证,将一种皮 肤病分为若干型,按一个主方论 治。
. 12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举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
27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中医皮肤病学
.
1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皮肤病分类
1. 感染性皮肤病:病毒、球菌、杆菌、衣原体 及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及其他 动物性皮肤病。 2. 性传播疾病 3. 物理性皮肤病:湿热、寒冷、光线、放射线、 机械 4.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2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丙型肝炎皮肤表现
.
9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传染病毒性皮肤病: 麻疹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风疹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呼吸道合并疱病毒感染
.
10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总
论
.
11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23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瘊子——疣
.
24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亦是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病 位不同分为寻常疣、跎疣、扁平疣。分为郁 热、蕴湿、气虚型。其中气虚型可反复发作, 注意减少摩擦,可中药泡及电烧、激光治疗。
.
21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蛇串疮——带状疱疹
.
22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引起的急性 疱疹性皮肤病。 ● 特点:多见于50岁以后,每人均可发病, 目前有复发病例。是因机体免疫力低下引起。 因此有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的可能。故临床上 需慎重。 ● 治疗:分热盛、湿热、血淤型。本并可留有 后遗症。治疗必须彻底。两周内用抗病毒药 物。辅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转移因子等。
病毒感染性疾病
● 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 水痘 带状疱疹 Kaposi水痘样疹 巨细胞涵体病 幼儿急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慢性EB病毒感染引起的环状肉芽肿样皮疹 B病毒病
. 6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痘病毒: 天花 种痘反应 牛痘 挤报人结节 羊痘 牛丘疹性口腔炎 传染性软疣 猿天花病毒病
注意:
舍病“从”“证”和合
“证”“从”“病”的中西医
结合
. 14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目前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状况
.
15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中草药外用的药理学
.
16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各
论
.
19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热疮——单纯疱疹
.
20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诊断:口唇、眼睑、鼻周在红斑的基础上簇 集分布的粟粒型绿豆大小水疱,疱疹内容澄 清,微痒,灼热,可能在同一部位复发,有 自限性。 ● 可伴有淋巴结肿大,除中药治疗,穴位注射 有效。
5. 6. 7. 8. 9. 10. 11. 12.
职业性皮肤病 结缔组织性皮肤病 与皮肤缺损有关的免疫缺陷病 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 角化性皮肤病 红斑性皮肤病 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大疱性和无菌性皮肤病
. 3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13. 真皮、弹性纤维疾病 14. 萎缩性皮肤病 15. 皮肤血管炎 16. 皮肤脉管性疾病 17. 皮下脂肪组织疾病 18. 非感染性肉芽肿 19. 皮肤附属器疾病:皮脂腺、汗腺、毛发、 甲病 20. 内分泌障碍性皮肤病
.
25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黄水疮——脓疱疮
.
26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表片 性皮肤病。主要是湿热型,青少年多见。可 能与接种接触传染。 ● 治疗上注意抗感染及皮肤处理结合。 ● 与水痘区别:水痘中心型疱液清亮, ● 其他疱疹的疱疹合并感染后均可结黄痂,但 分布特点不同。
● 毒热炽盛,气血两燔——红斑狼疮活动期 ● 气阴两伤,血脉瘀滞——亚急性红斑狼疮 ● 脾肾不足,气血瘀阻——病程较久,伴脏器 损害红斑狼疮 ● 肝肾阴虚,气血失调——非活动期 ● 脾虚肝肾,毒邪伤肝——经络阻隔型,伴肝 脏损害 ● 风湿痹阻,气隔血聚——以关节损害为主
. 13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皮肤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展望
.
17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中药一样有毒副作用 2. 大多数情况下单独、盲目夸大中药的疗效 是不客观的 3. 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中医皮科辩证依据:四诊、八纲
.
18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4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21. 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 22.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23. 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病 24. 粘膜及粘膜皮肤交界处疾病 25. 皮肤肿瘤 26. 与皮肤病有关的综合征
.
5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7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源自● 乳头多瘤空疱病毒病: 疣 蛇蝎样丘疹病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 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
.
8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
● 肝炎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 乙型肝炎抗原
甲型肝炎皮肤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