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

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调:嘲笑。

(④夏月:夏季。

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戟”及其他。

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

“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

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

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

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

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

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有亡.斧(丢失)(2)俄.而(不久)2、翻译下列句子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

②扰乱:动乱。

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④刘琮:刘表之子。

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

⑥吴会:吴国。

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九州”之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

但说法不一。

《尚书。

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三)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四)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一、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奋B.不怕清苦C.持之以恒D.谦虚E.不顾家室F.专心致志二、许允妇诫夫免祸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之。

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论语·子路)》。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

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

阮新妇③自若,云:“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

顷之,允至。

[注:①吏部郎,主管官吏任免、升降的部门的官员。

②虎贲,官名,皇宫中卫戍部队的将领。

③阮新妇,即许允妇,姓阮。

]1.加黑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遣虎贲收之收:逮捕。

B.其妇出诫允曰诫:告诫。

C.明主可以理夺可:可以。

以:用。

夺:使改变。

D.允衣服败坏败:失败。

F.勿忧,寻还寻:不久。

2.画线语句翻译错误的一句是:()A.“多用其乡里”——较多地重用了他同乡的人。

B.“举尔所知”——举荐你所了解的人。

C.“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陛下(可以)核查,(看他们)是否称职。

D.“皆官得其人”——都是和官僚相好的那些人。

3.许允被收,“阮新妇自若”的主要原因是:()A.因为她知道许允没有任用坏人和亲信B.因为她知道许允会用孔子的话辩解C.因为她知道魏明帝是能听进道理的人D.因为她知道许允衣服破旧会感动明帝三、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①,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②,世罕其比。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参考答案: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狐假虎威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参考答案: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一、轶事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三)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

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

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

B.过徐君过:访,探望。

(六)抱璞自泣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

D.口弗敢言弗:不。

E.系徐君冢树而去冢:坟墓。

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

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

)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

置玉盏其上。

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

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

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

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

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六)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

王使人相之曰:“石也。

”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

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

”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

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

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

”随使献玉。

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

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

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

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

是:这,此。

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七)强项尽忠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

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④。

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

②骖乘(shè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③叩马,拦马。

④帝,汉光武帝 F.众目公目:名词用作动词,看着。

刘秀。

⑤项,脖子。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因匿主家匿:nì,躲藏。

B.宣候之候:等候。

C.大言数主之失数:shǔ数落、指责。

D.因格杀之因:副词,于是、就。

格:打、斗。

E.帝使宣叩头谢主谢:感谢。

F.强使顿之顿:叩、磕。

2.判断翻译正误。

A.“主即还宫诉帝”——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

B.“因敕‘强项令’,出”——(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

3.概括董宣的性格特征:(八)号殿上虎宋,刘安世,廷谏,至犯雷霆之怒①,则执简却立。

待天威少霁,复前极论,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庭观者汗出竦听。

众目公,号曰“殿上虎”。

[注:①雷霆之怒,指帝王愤怒、发作。

下句中的“天威”与此意同。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廷谏,至犯雷霆之怒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犯:冒犯,触犯。

B.执简却立简:即“笏”,大臣上朝手执的狭长板子。

却:退。

C.天威少霁少:通“稍?。

霁:雨过天睛,此指气消。

D.复前极论前:动词,上前。

极论:极力论争。

E.汗出竦听竦:sǒng,肃敬。

2.“廷谏”中的“廷”与“殿庭观者”中的“庭”意思是不是相同?(请查字典后回答)3.刘安世为什么被称“殿上虎”?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九)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

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货财没官。

[注:①辄zhé,就。

②比:等到。

③寻:接着。

④他说:外传。

]1.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侵晨而起侵:渐近。

侵晨,天刚要亮。

B.聚敛无餍餍:(yàn)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shàn,赡养。

2.判断语句翻译的正误。

A.“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草菜为食物。

B.“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C.“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随着脚步减少(准备送给乞者的钱)D.“货财没官”——财产没有交给官家。

3.老人给了乞者多少钱?()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B.妇令婢视之婢,bì,使女。

(十)诸小儿取李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戏。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①王戎,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A.尝与诸小儿戏()()B.诸儿竞走取之()()C.取之信然()()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

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二、《世说新语》故事八则(一)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③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⑦,是,仆与君奕世⑧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yù)之。

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⑩[注:①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③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④仆,对自己的谦称。

⑤仲尼,孔子的字。

⑥伯阳,即老子,姓李。

⑦师资之尊,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⑧奕(yì)世,累世。

⑨了了,聪明、懂事。

⑩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D.遂班军而还班:调回或调动军队。

1.判断画线词语解释的正误。

A.诣门者——登门拜访的人()B.乃通——(看门人)才肯通报()2.“人以其语语之”句中,“其”指代(),“之”指代(),第一个“语”是()词性,第二个“语”是()词性。

3.结尾处陈韪为什么“大踧踖”?(二)割席分坐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②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③也。

” [注:①轩冕,指官员乘坐的车。

②废书,废止读书。

③友,旧说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 1.管宁为什么说华欲不是自己的“友”?(三)荀巨伯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①贼攻郡。

友人语(yù)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值胡贼攻郡值:正赶上。

B.子可去去:离去。

C.不忍委之委:委曲。

2.试简评本段主旨。

(四)张吴兴亏齿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①知其不常②,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③?”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注:①先达,有德行学问而又声位显达的前辈。

②不常,才能不凡。

③窦,洞。

] 1.张吴兴的“不常”,从文中哪里可见?(五)阿翁以子戏父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

”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

”凭时年数岁,敛手①曰:“阿翁,讵②宜以子戏父!”[注:①敛手,拱手,②讵,jù,副词,表反问,“哪里”、“怎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