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及掌握途径_米思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知识详解考研辅导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本章要点:本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认识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和价值论。
理论知识详解第一节认识的发生、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中介,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1.所谓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所以,客体并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
2.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两者现实地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实际的实践活动体系,因此三者都是历史性的范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4.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1)从特点和实质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2)从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
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
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
如何认识世界之变
如何认识世界之变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世界的变化是无法阻挡的潮流。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
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各种变化。
而要真正认识世界之变,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变化的本质。
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世界的变迁之所以精彩,就在
于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
要认识世界之变,我们需要放下固有的观念,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一切。
观察世界如同观察一副不断变化的画卷,我们需要学会从中发现规律、感知蕴藏其中的含义。
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每一次变化都为我们开拓新的可能性、
展示新的面貌。
当我们深入理解世界的变动规律,学会适应、把握变化的契机,我们便能在变革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正如一艘航船需要善用风浪才能驶向远方,我们也需要善于应对变化,才能探寻更广阔的人生航道。
在认识世界之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思想的活跃。
不断
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是认识世界之变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观察、交流,我们才能拓宽视野、深化见解,在变化中不迷失,在挑战中成长。
世界犹如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而变化是其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只有真正认识
并体验过世界之变,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愿我们在变化中成长,在挑战中前行,揭开世界变化的面纱,发现世界的美好与奇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 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 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是不能达到的。这是 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 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 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往往 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一般性的东西,而实践是具 体的。因此,理论要从实际出 发,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 直接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即 一定的目的、计划、方案,才 能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例如,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化为党 的一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具 体观念时,才能直接指导无产 阶级革命的实践,付诸实现; 经济管理理论,只有具体化为 经济政策,对人、财、物管理 的规章制度,生产经营计划, 才能直接指导经济活动,付诸 实施。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 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 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 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 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 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理性主 义就像蜘蛛,只会从自己肚子里拉出丝来纺织知识之网, 狭隘的经验主义就像蚂蚁,只会碰到东西就把它统统搬到 洞穴,习惯于堆积事实材料,而不会加工制作。培根不赞 成这两种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应当象蜜蜂。 工蜂从花园里和田野里采集百花,将甜汁带回蜂房里,然 后酿蜜的蜂经过近一、二百次的交互吞吐,反复加工,才 酿出蜜来。他的比喻对我们很有启发,在认识过程中,要 象蜜蜂那样收集感性材料,并用头脑的思维对其改造制作, 才能使认识发生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世界观的三个发展阶段
世界观的三个发展阶段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时代的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抱有一些或深刻或幼稚,或全面或片面,或立场客观或带有强烈个人倾向的看法和观点。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从世界观的演变轨迹来看,大体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哲学世界观。
第一个阶段,神化世界观。
远古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好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建立在对自然力量的神秘崇拜之上。
自然的力量无法解释,但又需要说明与掌控,故而他们总是通过神话对世界万物以合理的解释,将自然现象解释为神灵的行为。
神话中便包含着人类最原始与朴素的世界观,成为我们与远古人类沟通的途径与桥梁。
世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神话体系,比如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非洲地区的埃及神话,西亚地区的波斯神话,南亚地区的印度神话,东亚地区的中国先秦神话等。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的产物,源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原始解释,是人在幻想中对自然力的改造,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艺术创造;神话体现一定的生活逻辑,包含某种合理的认识;神话中的神灵意识为宗教世界观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生长因子。
第二个阶段,宗教世界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宗教开始崛起。
宗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意识对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虚幻、颠倒的反映。
宗教世界观是人们对宇宙、生命、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根本看法和理解,它受到宗教信仰、教义、经典和圣训的深刻影响。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世界观。
基督教认为神是三位一体的,包括父、子和圣灵;人类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但因违背神的旨意而犯罪,耶稣基督为了人类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人类的救赎;基督教强调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并遵守神赐的道德律法,如十诫。
佛教认为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即四维空间;世界的形成和衰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世界的本质是“空”,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不断变化的。
探寻生命奥秘的三种境界:神创论、随变论、智因论
15 、生物进化的定义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类及其生命智力出现的或发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变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智力主导实施的生存方式多样化和生存技术复杂化。
所谓“多样性变化”既包括同一生命智力层次的多样化,也包括不同生命智力层次的多样化。
所谓“复杂性变化”主要指生命智力层次有了提高,以及生命智力自主生存技术和生存方式有了创新和发展。
众所周知,在古老的年代,人们相信是“神”创造出了生命,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以及西方的上帝创造万物和人类,这种观点称之为神创论。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智能设计论,又称智慧设计论,乃是神创论的现代版,该学派认为生命结构的精巧性、协同性、不可降解的复杂性,均体现出智能设计的参与,而这个“智慧”来自生命体之外。
最早对神创论提出质疑的学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屈原(公元前343~前269年),他在《天问》长诗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是神创造了生命,那么神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在古代,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除了神创论之外,还有自然发生论。
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的淤泥经过阳光曝晒,可以生出鱼、青蛙、蛇、鼠等。
古印度人认为,汗液和粪便可以产生虫类。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坚信,低等生物是在雨、空气和太阳的共同作用下,从粘液和泥土中产生的。
中国古代则有"白石化羊"、"腐草化茧"、"腐肉生蛆"的说法。
西汉初期,我国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认为:“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古人的原始的朴素的自然发生论,由于近代科学家发现了微生物,而受到严重的质疑,取代原始自然发生论的是生物随机变异进化理论(简称随变论)。
有必要指出的是,从本质上来说,随机变异进化论实质上仍然属于自然发生论范畴,堪称古代自然发生论的近代科学版。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涵以及辩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涵以及辩证关系一、改造主观世界的内涵1.主观世界的概念:主观世界指的是个体在意识中构建的、通过感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抽象的世界。
主观世界是个体对外界客观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认识的反映,是个体对自身情感、思想、欲望等内在世界的表达和体验。
2.改造主观世界的意义:改造主观世界是个体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自我认知、自我调适和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自我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调整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处理人际关系、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
3.改造主观世界的途径:改造主观世界的途径主要包括学习、体验、反思和内化。
通过学习,个体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体验,个体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促使自我认知和情感调适的深化;通过反思,个体可以对自身行为、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入的审视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内化,个体可以将所学所思所感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信念,形成稳定的个体心理结构。
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涵1.客观世界的概念:客观世界指的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的世界。
客观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
2.改造客观世界的意义:改造客观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环节。
通过改造客观世界,人类可以改善生产力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可以改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个体自由平等;可以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3.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生态环境的改革。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人类可以不断探索和开发自然资源,改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满足多样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人类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人类可以保护生态平衡,维护地球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1 -第2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5 -第3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11 -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4)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辨析] 有人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提示:事物处于联系之中,这是无条件的;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具有联系,这是有条件的。
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①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1)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容易出现的问题: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3)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 目的的需要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认识本身检验和发 展的需要
必须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具体实 践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一定的中间环 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必须有正确的时间手段方法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财务管理1103 2103110339 朱睿敏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Βιβλιοθήκη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产生了 认识的 需要
认识过程的 反复性和 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感觉是感性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感觉的综合形成直觉,知觉综合形成表象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 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 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 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 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5、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 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 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 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 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 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 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休谟的“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 · 休谟认为,感 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 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 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 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 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 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 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 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 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经典论战
洛克的“白板说”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 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 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 验也是宝贵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 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 观,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 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 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在实 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象与本质的对 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 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能动地反映论的基本内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客体的观念形态的再现,客体是认识的出发 点,一定的客观对象规定着一定的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2)认识过程中包含着主体的作用。
主体的思维结构,知识背景等影响认识的形成。不仅 能揭示事物的现象,也能够反映本质;不仅能反映现 在,还能够挖掘过去,预测未来。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决定认识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确
2.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客观真理, 定 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性 3.实践终究可以检验真理,即使当前不
能检验,也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做出裁决
不 1.实践历史地发展,特定阶段的实践具 有局限性
确 2.实践的检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 定 成的 性 3.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还要继续检验
方法论
两个方法论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包含, 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 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反对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 看做永恒不变的范畴,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僵 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 看做主观随意的范畴,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怀疑主 义。
第三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 入调查,掌握 丰 富 的、合 乎 实际的感 性材料。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
2006年中国数学家曹怀东和朱熹 平对被誉为上一千年的七大数学难题 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给出了终结性的证 明。但该年的国际数学界最高奖—— 菲尔兹奖却授给了为证明该猜想而提 出重要理论方向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 尔曼。 试对上述材料作些思考并谈谈你 的看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 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 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 过程。
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 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 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 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 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 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 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 理,真理的客观性在于: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
地心说
日心说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 确定性、无条件性。
数学来源于为了适应丈量土地、 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力学来源于为了适应建筑工程、 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 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来源 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新动 力的需要。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认 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一旦有
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
专题: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是理智的消费 观,应大力提 倡践行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人为出,适度消费。这种原则要求在 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随大流去购物, 是不明智的;要有主见,避免情绪化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 短缺现状,应该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 谐。
《经济生活》 消费者
1、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劳动者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 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 动者的风采。
1、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心 理 特 点 利 从众心理 求异心理
比较
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符合实际、实 惠 对个人和社 会都有利
四、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4个“用”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 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 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 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 力和凝聚力。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 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弘扬的。
劳动者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 ⑴树立自主择业观 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⑵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 实现自主择业。 ⑶树立平等就业观 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 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⑷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 化,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老天创造物质世界时,经过三次大飞跃,诞生出人类智能社会
老天创造物质世界时,经过三次大飞跃,诞生出人类智能社会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
格物致志是儒家思想重要概念,源于大学八目,格物,致知。
这种探源宇宙本体,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论,在儒家时代是做不到的。
老天,道,气,究竟是什么?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因此,这个理论现已失佚。
大一统理论,也叫物理学第二原理,就是探讨宇宙本源,道,气究竟是什么的理论,为往圣继绝学,让人类从矇眛的神论中走出来。
只有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才能用科学解释,老天,道,气究竟是什么?中华民族从来不认为,宇宙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气生万物,道法自然。
创造宇宙物质世界的,是原始宇宙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而吸引力和离心力,就是中华民族哲学讲的道,气,中国老百姓称为老天。
原始宇宙的吸引力和离心力,是阴阳两种暗能量,形成暗能量埸。
吸引力和离心力经过吸引,湮灭,转化,形成一种热,每一百万个单位的吸引力和离心力湮灭,转化,出现六个热引力,这个热引力就是暗物质。
这时热引力开始互相辐射,吸引,交流,从而诞生了真正意义的物质,中微子,中微子的诞生标志着引力场宇宙物质世界的诞生。
这是宇宙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这是老天创造物质世界的第一次大飞跃。
吸引力转化为费米子系列,离心力转化为玻色子系列,在相互吸引,相互辐射,吸收,交流中,按照相生相克的机制,先后出现中微子,夸克,中子质子,原子,分子五种宇宙运行形态,从而有了今天的星云,行星,恒星物质世界。
按照中国哲学分析,这五种运行形态,分别为木,火,土,金,水。
到第五种运行形态,也就是水的形态,宇宙出现地球生物圈,这是无机界向有机界的重要过渡,是老天创造物质世界的第二次大飞跃。
地球生物圈出现后,出现了地球这种特殊的运行规律,这就是12地支规律。
在老天五行相生相克总规律和12地支规律配合下,地球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而五次大灭绝,灭绝的都是顶端生物链,是最高生物。
每次大灭绝,却出现一次比一次更高级的生物,从而产生了人类,出现人类智能社会,这是老天创造物质世界的第三次大飞跃。
马克思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救援三班 张琪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 项基本活动
(1)认识世界的含义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 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 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 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的内容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 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是相互联系、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改造客观世界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人类两项基本活动: 人类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
基础
自然界
世 界
改造
目的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 思维
改造自己的思想 核心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小结
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起决定作 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 造者,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定与人民群 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 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实践中才能认 识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 的统一,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历史赋 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改造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 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 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的物质 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改造人类社会改造社会就是要通过变革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社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名口头禅: 社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名口头禅:“太爷爷 卖野菜,爷爷卖木材,爸爸卖根雕, 卖野菜,爷爷卖木材,爸爸卖根雕,而我只能 卖黄沙。 卖黄沙。” 这句口头禅启示我们应怎样处理改造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及掌握途径_米思奇开篇语问: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不失败的自己?答:二条。
一是抓住自己和钱的关系。
二是抓住自己和人的关系。
问:该怎样去抓呢?答:具体内容写在下列帖文中:一、《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及掌握途径》;二、《社会管理模式》;三、《中国象棋和王权人生》。
问:这三篇都要看吗?答:是的。
这三篇帖文是兄弟篇,各有侧重。
第一篇讲个人脑力训练、使用和保养的动作要领,是对《道德经》和《本经阴符》的全新解读,别无分店。
不把个人脑力训练出来,无论是钱还是人,都是抓不住的。
第二和第三篇是讲社会环境的,其中第二篇是社会环境的重中之重。
这两篇主要描述个人人生战场的战略势态,来自前人的奋斗总结,很实用。
正文客观世界的变化分为三个类型:一,无形到有形的变化;二,有形到有形的变化;三,有形到无形的变化。
掌握三类变化的途径是:一,直觉能力,即灵感;二,逻辑思维能力;三,自身活动的平衡能力。
何谓无形?无质量,空无间尺寸,无时间长度,无电量,无磁性,无温度,即没有任何物理量。
既是物质的原始状态又是物质的终极状态,人凭借肉眼或借助仪器均无法看到。
但人的大脑有一基本功能,无形物质的存在能够引起人的感知。
何谓有形?有质量,有空间尺寸,有时间长度,有电量,有磁性,有温度,即有物理量。
有形是物质的中间状态,人凭肉眼或借助仪器可直接或间接看到。
所谓仪器是指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夜视装备,雷达,声纳,盖革计数器,射电望远镜,示波器,光谱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和化学试剂等等。
有形世界,是人最熟悉的世界。
第一类变化的发生,参照现在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探索,无形到有形的变化是以爆炸方式发生的,是一个能量喷发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过程复杂,碰撞剧烈,破坏力巨大,创造力也同样巨大,无中生有。
在变化发生之前,人会有预感,这是人脑最神奇的功能:直觉或称灵感。
现实生活中第一类变化天天都在发生,如睡醒了(这个变化发生在人的大脑里)。
又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财富的关系,股价和期货指数等各类随机变化。
掌握第一类变化的途径就是直觉能力的主动运用。
第二类变化的发生是人把握得最好的变化。
掌握它的途径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概念,判断和推理。
这当中可以发现,数学特别是微积分,是描述第二类变化最为精确的语言。
第三类变化的发生,最常见的就是人的睡眠过程。
睡着了,无梦,深度睡眠,无任何意识和情绪活动。
怎样才能睡得好?这就是人对第三类变化的掌握问题,是个把握平衡的问题。
自然界和宇宙天体的第三类变化,人是等不到了。
因为时间太长,人类消失了,它还没完呢。
看不着也罢,还是好好看看自己的脑袋吧。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客观世界的三类变化,能够完整地发生在人的大脑里。
而且周期很短,二十四小时一循环。
这也让人想到,哲学是离人最近的一门科学,是和人最亲的一门学问。
让人敬而远之的哲学,一定离谱。
(续一掌握第一类变化,即无形到有形的变化,主要依赖自身直觉能力的运用。
有形世界,五彩缤纷,变化万千,令人眼花缭乱。
一个人成年之后,在世上四处奔波,在有形世界穿行,只为抓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成就自己。
然而经历告诉自己: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在自己的预想中,而是在无意之中。
每次这种机会到来时,自己都有预感。
身边的人都知道的财路,往往已不是自己的机会了。
硬冲进去,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成了,成果也不太理想,还少不了与他人结怨。
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直觉能力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能力。
时间再长一点,又会发现,直觉能力的主动运用对人来说,是更为重要的能力。
因为属于自己的机会,需要凭自己的直觉能力去发现,而不是凭肉眼看或张嘴巴问。
直觉能力会告诉自己,这个机会是谁的。
属于自己的机会,是钱找你。
不是自己的机会,是你找钱。
人与人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直觉能力的主动运用水准不同。
续二掌握第二类变化,即有形到有形的变化,主要依赖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就是专门用来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一个有形变化,都有经历了什么过程?生成了什么结果?可以而且必须经过计算才能有一个可靠的答案。
如,一辆公交车坐了多少人?要经过点数才会有准确答案。
又如,一项土建工程要花多少钱?要先做预算,工程结束了要做决算,才能说出一个准数。
一根粗细相同的绳子,两端固定,由于重力的作用,它会自然形成一个弯曲。
这个弯曲,可用一个一阶微分方程来表达。
自动抽水马桶的工作过程,也可以用一个一阶微分方程来表达。
现在大量使用的手机和电脑,收发的都是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可以传递信息,这个结论来自一个积分方程。
数学是大自然最精确的语言,是人类解决第二类变化的利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解决第二类变化的手段,即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用来解决第一类变化。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彩票的摇出结果是算不出来的,借助超级计算机也算不出来。
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第一类变化。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用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婆婆妈妈,劝来劝去。
结果是劳而无功,累得够呛,还气得要死。
还要说明的是,人的直觉能力,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使用提供方向性指导,即这个账要朝哪个方向去算。
但人的直觉能力不能直接用来算账,因为它不能代替逻辑思维。
硬去代替,就成了凭感觉凭经验拍脑袋,鲜有不搞错的。
续三掌握第三类变化,即有形到无形的变化,主要依赖:一、一个人自身活动的平衡性;二、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平衡性。
发生在自然界的第三类变化,人是无法看到的。
因为时间漫长,人类消失了,它还没有完。
但是发生在人的大脑里的第三类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这为人们认识和掌握第三类变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人最熟悉的第三类变化,就是睡眠过程。
人在清醒时,有感知、有意识并有情绪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有形的,属于有形到有形的变化,可以用语言、文字、图形、色彩和肢体动作来表达。
当人进入深度睡眠时,这些活动都消失了。
人处于无感知、无意识和无情绪变化的状态。
大脑完全休息,只有小脑还在工作,维持着呼吸和心跳。
谁都知道睡眠质量很重要。
只有睡好了,第二天才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学习去工作,才能有好感觉和好心情。
没睡好,第二天一整天人都不自在。
不精神,烦躁,脾气变坏,丢三落四,傻了吧叽的,比没吃饱饭还难受。
一个人若能保持自己良好的睡眠质量,那就是把握住了发生在自身生理方面的第三类变化。
从哪里下手来把握呢?简言之,就是先保持自身日常活动的平衡性。
平衡性举例如下:工作过量或休息过量都不可取。
脑力劳动量和体力劳动量都要有。
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都要有。
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都要有。
动脑子想问题和听音乐都要有。
与熟人交往和与生人交往都要有。
与同令人交往和与老人、小孩交往都要有。
按别人的要求做事和别人按自己的要求做事都要有。
一个人独处和众人相聚都要有。
在家吃饭和去酒楼吃饭都有要有。
自驾车出行和乘公交车出行都要有。
有病看中医和看西医都要有。
三荤七素要坚持,五谷杂粮不可少。
早吃肉,午吃杂,晚吃素。
遭遥酒色不可取,声色犬马要远离。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这个平衡,关键在于量的保障。
若其中一方面的量不够大,那就没有平衡作用。
以上所谈,属于个人自身活动的平衡性,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把握的。
个人自身活动平衡性的把握,相对容易。
在《道德经》里,老子写了“图难于其易”。
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一步步来。
检验成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个人的睡眠质量好坏,很容易检验。
续四把握第三类变化,除了个人自身日常活动的平衡性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社会平衡性的影响。
这个社会平衡性,就是指社会管理模式的类型。
人是有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喜、怒、悲、忧、思、恐、惊这七种情绪活动,受社会管理模式的直接影响,而且影响巨大。
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急躁、焦虑、忧国忧民,以至夜不能寐。
越是有识之士,问题可能就越严重。
社会管理模式有平衡结构,也有不平衡结构。
平衡结构的社会管理模式科技含量高,不平衡结构的社会管理模式科技含量低。
提高社会管理模式的科技含量,能够减少社会问题对人的负面影响。
但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升级,不是个人力所能及的。
怎么办?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及早展开个人情绪调整训练。
个人情绪调整训练的目标和要求是:能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令自己的大脑发生第三类变化,进入“无”的状态。
这个过程,充满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动作。
在《道德经》里,老子把这一系列动作叫做“为无为”。
做这种训练,人的性格、性情和脾气会不知不觉地发生重大而良性的改变。
接下来,个人的人生际遇也会自然发生良性改变。
做这种训练,下手并不难,随时都可以展开。
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地点、陈设、音乐、灯光、色彩、着装、饮食和仪式。
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国藉、学历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也不受本人收入水准的影响。
可以同别人交流,但无需依赖别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当中没有神功大师,也没有权威泰斗。
需要的是一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默默无声、脚踏实地、从容不迫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续五掌握第一类变化靠的是直觉能力,掌握第二类变化靠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掌握第三类变化靠的是平衡能力。
到现在为止,只有第二种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在学校得到培训。
第一种和第三种能力,即直觉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无法在学校得到系统培训。
因为它实在太个性化了,实践性太强了,很难在公共教育中实行。
而且其合格标准非常严酷,那就是:学员和财富的关系。
没有哪个学校能保证,自己的学员进来时可以穷得叮当三响,毕业出去时一定腰缠万贯。
什么事情一旦只能用真金白银来表明成效,那就变得极富挑战性了。
这会让很多人心气壮不起来,心虚、肝虚、胆虚、肾虚、脾虚、气虚,什么虚都来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
学校教育解决不了问题,可以通过终生业余学习来解决。
因不会数数而潦倒一生的人是没有的,但因自己的脑力没有训练出来又不肯自学而蹉跎岁月的人却随处可见。
直觉能力和平衡能力,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败的能力。
训练应当从早着手,从小着手。
一个人在十八周岁以前,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指点,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若没有,那就要抓紧时间自己训练。
这样做,不仅对自己有利,将来对自己的儿女也非常有利。
续六在《道德经》里,老子写了:一、感知原理;二、获得正确感知结果的动作要领;三、否定了王权治国的社会管理模式并认定无王者治国模式的存在。
续七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老子的《道德经》一直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五千言的《道德经》被誉为哲学诗。
阅读《道德经》总会让人感到很有力量,但书一合上,又有一阵不小的茫然感。
想干点什么,又不知从何下手,甚至都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把〈道德经〉等同于现在的学术文献,仅从字面上做理解。
当做了一部讲道理的书,忽视了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自古以来只有少数人知道,在〈道德经〉里,相当多的内容都是讲操作、讲训练的。
什么操作?是用自己的大脑正确进行感知的操作,既对三类变化的掌握,特别是对第一类变化的掌握。
什么训练?是对自己脑力的训练,特别是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令自己的大脑发生第三类变化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