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窦娥冤第三折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专题二《窦娥冤(节选)》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专题二《窦娥冤(节选)》

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
法场餐刀⑲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⑳。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
三、作品赏析
写刽子手对窦娥的 怜悯有什么作用呢?
便。 (ト儿㉑哭上科,云)天那,兀的㉒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
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㉓。(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 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 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 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㉔,有瀽㉕不了的浆水饭 ,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㉖儿。则是㉗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二、作者简介
关汉卿(约1220-约1300)
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代表作 有杂剧《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 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关汉卿与白朴、马 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三、作品赏析
此曲盛传不衰,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细细品味,想一想此曲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情感呢?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㊹,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㊺?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 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㊻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㊼,断送出㊽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㊾亢旱㊿三年!(监 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 ?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51。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52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窦娥冤》中第四部分,即第三折,这一折是悲剧的高潮。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外①扮监斩官上,云)下官②监斩官是也。

(①外:即“外末”的省称,老年男子的角色。

②下官:从前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今日处决犯人,着①做公的②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①着:命令。

②做公的:公人,指衙门里的差役。

)(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①、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①磨旗:挥动旗子开路。

磨,疑“麾”字之误,麾即挥。

)行动些①,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①行动些:催促之词,即走快些。

) [这段宾白和科介,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对营造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一下子就使读者置身于阴森可怖、杀气腾腾的刑场。

“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这二句既显示法场的森严,又暗示法场外群众拥挤,使后面窦娥唱的“等他四下里皆瞧见”有了着落,同时也表明下面的唱曲是窦娥在向群众诉冤。

](正旦唱)【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①,怎不将天地也生②埋怨。

(①森罗殿:即迷信传说中的“阎王殿”,阴间阎王审案的公堂。

②生:甚、深。

) [这是窦娥披枷戴锁出场唱的第一支曲子,曲词用“没来由”“不提防”,反复突出这是无缘无故、从天而降的“动地惊天”的冤屈,因此她“将天地也生埋怨”。

曲词紧扣“屈”与“怨”两个字,将人物的情感推向高潮,将全剧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如果说窦娥在事件开始把怨气发泄在婆婆的身上,到了第二折衙门公堂上,窦娥把她的仇恨转过来发泄在张驴儿的身上,那么到了第三折刑场上,她把怨恨进一步转向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天”,矛头直指罪恶的封建制度,剧作的思想和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窦娥冤(节选)》教材深度解读

《窦娥冤(节选)》教材深度解读

《窦娥冤(节选)》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明确: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一开始就紧扣“冤”情起笔。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直指元代的社会现实,点明“冤”之缘起。

窦娥的无辜受戮,更是对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艺术概括。

“将天地也生埋怨”,实则是对元代统治者的埋怨与指责。

2.【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明确:窦娥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因此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

窦娥作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不能解释造成自己厄运的社会原因,而把它归结为“没时没运”,符合窦娥的身份、文化教养。

【快活三】【鲍老儿】两曲,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

她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

同时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

而她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明确:这是窦娥在临刑前的一段唱词,内容由原来的指斥天地到希望天地实现其誓愿来惩罚昏聩的官吏和横行的恶人。

“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正是当时社会的写照,“皇天也肯从人愿”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的原因。

在当时法制黑暗、官吏昏聩的现实面前,窦娥认为苍天也会为她的冤情动容,从而惩治恶人,处罚昏官庸吏。

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教案标题: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

2. 分析第三折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第三折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窦娥冤》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话剧的兴趣。

二、学习
1. 教师讲解第三折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三折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实践
1.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折的台词,加深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

2. 学生表演第三折的片段,体验角色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四、总结
1. 教师总结第三折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与学生共同总结讨论。

2. 学生针对第三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书面总结和表达。

五、拓展
1.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第三折以外的内容,拓展对《窦娥冤》的理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如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窦娥冤》第三折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提高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窦娥冤》word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窦娥冤》word教案

窦娥冤关汉卿【一】教学目标1、理清剧情,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其含义;2、把握窦娥的性格,分析窦娥的悲剧形象;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二】教学重点理清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分析窦娥的悲剧形象;【三】教学难点1、理清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分析窦娥的悲剧形象;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五】课时安排四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其元杂剧的有关知识;2、解决重点字词能读通课文;『二』教学重点作者关汉卿及其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三』教学难点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大家会怎样表达呢?比如说:“唉!冤枉死了。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唉!我简直比窦娥还冤呢。

”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冤屈和窦娥比呢,对,我们觉得窦娥是冤枉的。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就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我们一起来从杂剧《窦娥冤》中寻找答案。

(书写课题)《窦娥冤》呢,是元杂剧中的名篇,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以及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57页,记一下笔记。

二、作者及其创作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

同学们可在注释①中画出。

他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与代表作家。

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他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借杂剧来揭露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作品大都已经散失,现在仅存15部。

《窦娥冤》第三折教学设计

《窦娥冤》第三折教学设计

《窦娥冤》第三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窦娥冤》第三折,了解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并反思社会不公平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演绎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窦娥冤》第三折的情节结构和角色关系。

2. 通过分角色表演,提高学生对戏曲表演技巧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3. 运用适当的表演语言和动作,准确表达角色情感和内心变化。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窦娥冤》前两折的情节和人物。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第三折内容的兴趣。

第二步:分析情节结构(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第三折的情节和人物,并与前两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整个戏剧的情节结构和发展过程。

2.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第三折中不同角色的情节线索和角色关系。

第三步:角色分组演绎(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主要角色进行表演。

2. 学生自行分工合作,编写剧本和设计角色形象,并进行排练。

3. 每组轮流表演,其他组员观察和评价。

第四步:观看名家表演视频(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名家表演《窦娥冤》第三折的视频。

2. 学生观看并记录自己对表演的感受和观点。

3. 引导学生分析表演中的表现技巧和艺术特点,与自己的表演进行比较和反思。

第五步:总结讨论(15分钟)1. 学生就自己的表演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 学生围绕角色形象、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与现实社会的不平等问题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思考。

2. 分析情节结构: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角色分组演绎:学生自主分工合作,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窦娥冤》第三折浅论

《窦娥冤》第三折浅论

开 始 , 作 者 就 通 过 监 斩 官 “ 日 处 决 犯 人 ,着 做 今
是该剧 的第三折 ,这 一折 戏的 内容 曾作 为一篇课文被 选进 公的把住巷 口,休放往来人 闲走 ”的语言 ,再加上公人 的 高 中语文 教材 ,同时在普 通高校汉语 言文学专业 的元 杂剧 课程 中也经常涉及这 一片断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 《 窦娥 冤》第三折从课堂教学 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 “ 鼓三 通 、锣 三下 ”,还 有刽 子手 的 “ 磨旗 、提 刀 ”和 “ 行动些”的催促语 ,营造 出一种紧张的舞台气氛 。
。 . 。 。

种特殊 的文 化现象——法场文 化 。法场 文化的特 点之一就 再 到 “ 悲壮 ”,形成三 次大 的转换 。虽然 三大段落 同样都 是 由于人 员庞杂并且拥 挤不堪而造 成现场 紧张气氛 。要 想 充满 着悲剧意 味 ,但又 从不同的角度调 动了观众 的情 绪, 将这种紧 张气氛搬上舞 台 ,作者 必须运用虚 写与实写相 结 使观 众情不 自禁地随着剧情 的发展和舞 台气 氛的营造 时而 合的手法 ,而关汉卿恰恰做到了这一 点。 上述监 斩官 、公人 、刽子手 的语言和行 为, 以及鼓 声 和锣声 ,就是利用虚 实结合 的方式表现 了刑场上群众拥 挤 剧高潮 中的高潮 ,同时也最具有 “ 直观性”的悲剧效果 。 不堪 的局面和纷繁 复杂的场景 。同时 ,又 给下文窦娥 的唱
犬 荸研究
《 窦娥 冤》 第三折 浅论
。石 麟
摘 要:在 关汉卿的 窦娥冤》第三折 中,作者调动 了多种 艺术手段 ,不仅使窦娥形 象在 舞台上大放 异彩 ,而且 还使观众对主人公 的悲剧命运有 了 “ 直观性”的审美理解。进而言之 , 《 窦娥冤 悲剧效果的取得正是通过作者 对舞 台气氛的精心营造所达到的。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11.《窦娥冤》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11.《窦娥冤》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十一窦娥冤课文分析《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推上断头台的无辜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言,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课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并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链”。

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根,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

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滚绣球]这支曲子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最能体现其反抗精神的当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

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

曲词中,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表现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

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还要坚决提出走后街,舍近而求远。

窦娥冤第三折

窦娥冤第三折

三桩 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
誓愿
的过程,也是窦娥抗争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
头更加明血确溅的白过练程。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时长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目的
让刑场人们立刻 了解她是清白的
冤屈能在天上得到 反应,以证明清白
希望冤屈得伸张, 上天能惩治邪恶
性格 不屈服
明确:①叫冤生怨。 ②由“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动地惊天” 表明她冤屈之深,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押赴刑场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 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 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①阅读这支曲子,概括窦娥的情感变化过程。 ②概括曲子的主要内容。
(二)读准字音
提 (dī)防 埋 (mán)怨 盗跖(zhí)
错勘(kān)
前合后偃(yǎn) 嗟 ( jiē)怨 杳(yǎo)无音信 披枷( jiā)
罪愆(qiān) 衔 (xián)冤 湛湛(zhàn)青天
苌 (chánɡ)弘 冤枉(wanɡ) 尸骸(hái) 古陌(mò)
荒阡(qiān) 亢 (kànɡ)旱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他的名剧有《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单刀会。》 他的剧作悲壮雄浑,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揭 露,也有对正义行为的赞扬。
四、整体了解《窦娥冤》
(一)剧中人物
赛卢医

2024年《窦娥冤》教案三篇

2024年《窦娥冤》教案三篇

2024年《窦娥冤》教案三篇《窦娥冤》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

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窦娥冤第三折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窦娥冤第三折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窦娥冤第三折⼆⼗⼀窦娥冤(第三折)教学⽬标1.通过课⽂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横⾏、官吏贪暴、法制⿊暗、政治腐败。

2.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3.使学⽣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刻画⼈物形象、展开⽭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4.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些特点。

教学重点1.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2.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刻画⼈物形象、展开⽭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3.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些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些特点。

教学过程⼀、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分析课⽂(⼀)、主题、情节结构和⼈物形象《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个楔⼦。

由蔡婆婆独⽩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潮和结局。

课⽂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盾冲突的⾼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灵和反抗精神。

这⼀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个场⾯。

第⼀部分(开头⾄“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神的场⾯。

窦娥在杀⽓腾腾的⽓氛中⾝戴枷锁上场,唱出冤⽓冲天的怨恨。

【端正好】⼀曲,由窦娥诉说⾃⼰⽆辜受刑,冤屈之⼤可“动地惊天”。

【滚绣球】⼀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

她揭露⼈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推船”“不分好⽍”“错勘贤愚”。

【滚绣球】⼀曲对当时的⿊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第⼆部分(“刽⼦云”⾄“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

【倘秀才】【叨叨令】⼆曲和窦娥与刽⼦⼿的对⽩,写窦娥请求不⾛前街⾛后街,怕婆婆看见⾃⼰受刑⽽伤⼼,充分显⽰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灵;⼜写她“孤⾝只影⽆亲眷”“吞声忍⽓”“早已是⼗年多不睹爹爹⾯”,交代她孤苦⽆依的⾝世。

《窦娥冤》(第三折)教学设计

《窦娥冤》(第三折)教学设计

《窦娥冤》(第三折)教学设计【摘要】本教学设计根据戏曲特点,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之以教师适当点拨。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其形象成为我国古典戏曲文化长廊中具有深刻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的不朽的形象之一。

作家质朴平实的戏剧语言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对学生学习都会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⑪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⑫了解关汉卿剧本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⑪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⑫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⑪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广大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

⑫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派作家语言的特有风格。

教学难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戏曲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戏曲唱、白、科的特点,有些学生对戏曲并不十分了解,也就影响了他们对戏曲的喜爱程度,并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戏曲的研究,尤其是对戏曲语言的分析。

因此,教师要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做起,采用欣赏戏曲名段、将关汉卿与莎士比亚作比较等方式,引导他们进入戏曲的艺术天地。

【教学策略】⑪读讲结合。

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窦娥的情感。

⑫读背结合。

发挥“背”的作用,让学生在“背”中培养健康的情感。

⑬以赏代讲。

发挥戏曲片段感染性强的优势,让学生在“赏”中感悟。

⑭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出示《窦娥冤》剧照,画面上书写“旷世之作,震古烁今;千古奇冤,六月飞雪”以及一个大号“冤”字。

并配《窦娥冤》[滚绣球]曲子,渲染悲剧氛围。

)同学们,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窦娥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戏曲的艺术修养。

2.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3.品味戏曲语言,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4.认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全剧剧情,分析剧中的矛盾冲突,把握窦娥的人物形象及意义。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赏析、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查找《窦娥冤》的全剧剧情和作者关汉卿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代表作品、艺术特点等。

二、运用网络查询本剧的写作背景、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和剧中四个典故的出处及具体内容。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疏通文字,诵读剧中十首曲子的曲词,体会元杂剧的主要特点。

第一课时(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剧情的发展脉络,赏析第一部分的内容,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一、导入新课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窦娥冤第三折说课稿

窦娥冤第三折说课稿

窦娥冤第三折说课稿窦娥冤第三折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窦娥冤第三折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

二、细节探究。

三、引向深入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

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第19课《窦娥冤》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第19课《窦娥冤》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剧情梗概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楚州大旱,窦父做官;鬼魂伸冤,窦娥平反..
四、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
小结
作业设计
教学
后记
领导
审批
组长
签字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模板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

二、细节探究。

三、引向深入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

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

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

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窦娥冤中职教案

窦娥冤中职教案

窦娥冤中职教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窦娥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窦娥冤》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3.掌握戏曲表演技巧,提高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窦娥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窦娥冤》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3.戏曲表演技巧和表演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窦娥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30分钟)
(1)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窦娥冤》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该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3.表演(50分钟)
(1)根据剧本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进行小组排练,熟悉台词和动作,并在班级中进行模拟演出。

(2)老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掌握戏曲表演技巧和提高表演能力。

4.总结(10分钟)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体会到的收获,激发他
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四、教学评价
1.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2.观摩演出:邀请其他班级或社区戏曲团体进行观摩演出,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3.班级展示:让每个小组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教案:
主题:窦娥冤第三折教案
目标:通过学习窦娥冤第三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剧情,掌握相关的人物和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窦娥冤第三折的剧情发展和角色性格转变。

教学难点:分析窦娥冤第三折中的角色性格转变,并就剧情发展进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
1. 窦娥冤第三折的文本;
2. 课堂屏幕或黑板;
3. 学生课本。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回顾窦娥冤前两折的情节,引导学生回忆剧中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和性格,为学习第三折做准备。

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
1. 学生独立阅读窦娥冤第三折的文本;
2.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第三折的剧情发展如何?有哪些重要的环节和事件?
b. 窦娥的性格是否有所变化?如果有,请指出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c. 其他角色的性格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步骤三:讨论和分析角色性格转变(15分钟)
1. 学生彼此交流回答问题的答案;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窦娥和其他角色的性格转变并分析原因;
3. 教师提供关键的解释和解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分析剧情和人物。

步骤四:课堂表演(20分钟)
学生分组,根据第三折的情节和角色特点,选择并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进行小组表演。

步骤五: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并回顾第三折的重要情节和角色性格转变;
2. 教师向学生强调窦娥冤第三折的主题和意义;
3. 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

课后作业:
阅读窦娥冤第四折的文本,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窦娥冤(第三折)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2.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3.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4.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点1.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2.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3.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二、分析课文(一)、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

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

【端正好】一曲,由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

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典刑”一段说白,回述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承上一折再次表明她委实冤枉和她的善良心地。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以及【快活三】【鲍老儿】二曲,是窦娥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婆婆顾怜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无依,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的祭奠,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在临刑将死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

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

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

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窦娥临刑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

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

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

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二)、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本色的戏曲语言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

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四、问题讨论1.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2.第三场戏中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是: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三年干旱——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又能增强悲剧气氛。

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练习参考答案一、表现了窦娥的善良,但是这么善良的人还是被判死刑。

二、不矛盾。

三、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四、略。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窦娥冤》与“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

《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

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

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

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谷云义等《中国古代文学问题解答》,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三、《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狱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高度。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四、《窦娥冤》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

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

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

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