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

合集下载

小麦锈病如何防治

小麦锈病如何防治

小麦锈病如何防治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发生广、为害大的一类病害。

为了控制其为害,介绍其发病特点与防治方法。

一、发生特点1.为害症状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

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

3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2.传播途径小麦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类,亲缘关系很近,随气流传播。

孢子成熟遇到轻微气流,就会向外飞散传播,可刮上1500~4300米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甚至更远以外,造成小麦受害。

3.发病条件①小麦品种自身的抗病性强弱。

②锈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有利于锈病发生,以结露为有利。

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9~16℃、秆锈18~25℃、叶锈15~22℃。

因此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晚。

③空气中孢子初期数量多,易大发生。

④小麦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

二、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鲁麦21、烟农19、烟农23等抗锈丰产良种。

2.药剂防治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水250~300公斤,进行喷雾;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每亩用药量60~80克;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

3.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旅顺口区冬小麦以9月末播种为宜,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叶锈病的地块避免过早播种,对减轻秋苗发病有显著作用。

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多,特别避免过晚施用,以防止贪青晚熟。

重锈病,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病高产。

4.消灭自生麦苗小麦自生苗是3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

结合田间管理铲除自生麦苗,可以减少大量越夏菌源,压低秋苗发病率,可减轻锈病为害。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由锈菌侵入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病害,分为条锈病和黑锈病两种。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侵入: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锈菌,通过风、雨水和人工传播进入小麦植株内部,引发病害的发生。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多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生育期间,温度在15°C-20°C之间,湿度较高时,锈病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3. 麦田管理不善:缺施肥、浇水不当、不及时清除麦田杂草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为小麦锈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并减少病原菌对小麦的传播。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状况,增强其抗病能力。

特别是供应充足的氮、磷、钾等元素,可有效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减轻病害的发生。

4. 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和在湿度高的时候灌溉,尽量减少小麦叶面湿度,以减少锈病的发生。

5. 喷洒药剂:发病初期,可使用有效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情的扩散。

选择适量、使用期限内有效的药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施用,以保证防治效果。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病原菌的侵入、天气条件和麦田管理不善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清除杂草、合理灌溉等措施来防治小麦锈病。

在病情发现早期及时喷洒药剂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一环。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广泛分布的真菌病害,由锈菌引起。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各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病原菌的存在、气候条件、寄主易感性和人为因素等。

在防治小麦锈病时,可以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包括合理种植、病原菌检测、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的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锈菌,包括条锈菌、褐锈菌和白锈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秸秆和感病植株等方式长时间存活并传播。

在田间种植小麦时,如果种子或秸秆中含有病原菌,则有可能引发小麦锈病的发生。

2.气候条件:小麦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特别是春季和夏季的高温潮湿天气是锈病的主要流行期。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病原菌的繁殖速度加快,感染小麦的几率增加。

3.寄主易感性: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抗锈病基因缺失或不完整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从而发生锈病。

4.人为因素:不合理的种植措施和管理不善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连作小麦、密植、迟播、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都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来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1.合理种植:选择抗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通过优化农艺措施,如合理密度、合理施肥和适时浇水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病原菌检测:在种子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病原菌检测,及时发现携带病原菌的种子,并进行处理或淘汰,防止病原菌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

多菌灵、融雪灵等化学药剂可以喷洒在叶面上进行防治,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小麦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寄生真菌或寄生线虫等生物防治剂,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小麦锈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合理的种植措施和适时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

药剂 防治
在发病初期使用500 mL左右25%丙环 唑乳油兑水750 kg喷洒,也可使用600 g浓度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一 定量水混合进行喷洒。
2020
谢谢观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Investment generally results in acquiring an asset, also called an investment. If the asset is available at a price worth investing, it is normally expected either to generate income, or to appreciate in value, so that it can be sold at a higher price invest Investment generally results results in acquiring an asset, also called
3
环境条件
发病规律
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 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3种锈菌均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侵染, 夏孢子随风传播, 再次侵染健康植株, 导 致病害扩散。小麦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 传病害, 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 在适 宜的温度 (条锈1.4~17.0℃、叶锈2.0~ 32.0℃、秆锈3.0~31.0℃) 和适宜的湿 度或有水滴、水膜条件下, 萌发产生芽管 , 沿叶脉生长、遇到气孔, 芽管顶端膨大 形成附着胞, 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 孔下囊, 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 蔓延于叶 肉细胞间隙中, 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 内吸取养分以营养寄生生活。菌丝在麦 叶组织内生长15 d后, 便在叶面上产生夏 孢子堆, 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 若干天, 且繁殖很快, 这些夏孢子可随风 传播, 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 599~ 4 300 m的高空, 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 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浸染。因此, 在不 同时期锈菌可以借助风力, 在高海拔冷凉 地区越夏, 在低海拔温暖地区越冬, 构成 周年循环。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是锈菌,主要包括叶锈、条锈和黑锈三种。

锈病的发生主要受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传播途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锈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剖析,以期为小麦种植者提供参考。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1.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主要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发生。

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小麦锈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温在15℃-25℃之间时,锈菌的生长繁殖速度较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条件对小麦锈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肥沃或施用了大量氮肥的地块,易造成小麦生长过旺,使得小麦植株过于茂盛,透风性差,从而增加了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1.3 传播途径小麦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和种子传播两种。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下,锈菌通过空气传播,传播范围较广。

当小麦种子携带有锈菌孢子时也可以传播。

人为传播也是小麦锈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1.4 病原菌侵染病原菌侵染是小麦锈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旦小麦叶片被锈菌侵染,锈病将向整个小麦田迅速蔓延。

及早发现并控制病原菌的侵染对于防治小麦锈病至关重要。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2.1 选用抗病品种小麦种植者在种植时应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轻小麦锈病的发生。

选择对小麦锈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量施用氮肥会使小麦茎秆过于茂盛,透风性差,从而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小麦种植者在施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3 喷施农药小麦锈病的防治也可以采用喷施农药的方法。

在小麦叶片初期发病时,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以阻止病害的扩散。

农药的选择应合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喷施,切勿滥用农药。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锈病的发生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对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发病的主要条件为温度在15-20°C之间,湿度在85%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锈菌繁殖迅速,对小麦造成危害。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一定影响。

土壤肥力差、排水不良、土壤密度大等条件会导致小麦生长状况不佳,从而降低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感染锈菌。

3. 种植结构小麦连作会使小麦品种中传染性孢子过早产生,这样就为锈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导致小麦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4. 缺乏病害防治措施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农民缺乏对小麦锈病的了解,没有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导致锈病在小麦上大面积发生。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在品种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对锈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通过适时收割秸秆,有效清除病原,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消毒,以减少病原的传播,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5. 进行病害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锈病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以下是关于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的剖析。

1. 发生原因:
(1) 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如果土壤过湿,将会导致锈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土壤过干,将会减弱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锈菌的侵染。

(2) 空气湿度高: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锈菌的孢子易于形成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被侵染。

(3) 缺乏养分:小麦缺乏养分时,抵抗锈菌的能力较弱,易受到病害侵袭。

(4) 品种易感性:一些小麦品种对锈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侵害。

2. 防治策略:
(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小麦品种种植,增强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栽培管理: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度湿润和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3) 种植间隔: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间隔,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空气流通,减少锈菌的传播。

(4) 喷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及时消灭锈菌孢子,减少侵染的可能性。

喷药时间一般在小麦生长初期和中后期为宜。

(5) 病毒监测:定期监测小麦田中是否有锈病病害发生,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养分供应和品种易感性等相关。

通过选择适合的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喷药防治以及定期监测病情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小麦锈病防治

小麦锈病防治

图4.1.4-2 小麦叶锈病 叶锈乱
图4.1.4-3 小麦秆锈病 秆锈是个大红斑
二.病原特征
条锈病菌为条 形柄锈菌,叶锈病 菌为隐匿柄锈菌, 秆锈病菌为禾柄锈 菌,三种锈菌均属 担子菌亚门,锈菌 目。
图4.1.4-4 小麦条锈病菌 A.夏孢子堆 B.冬孢子堆
图4.1.4-5 小麦叶锈病菌 A.夏孢子堆 B.冬孢子堆
一.症状识别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受害的叶片或秆上出 现鲜黄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的疱状小突起,这是病 菌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状物质, 故称锈病。后期病部形成黑色疱状小突起,是病菌 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 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可以简单形象地概 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小麦锈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生规律 四、综合防治
概述
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病害, 是小麦上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一类病害,其特点 是发展快、传播远,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流行。
锈病为害主要导致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下 降,呼吸作用加强,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从而 影响小麦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小麦秆锈菌与条锈菌相反,其周年循环的关键 是越冬问题。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在1月份平均 最低气温6℃以上的地区越冬,并可不间断繁殖。 其越夏则主要在西北、西南等高海拔地区的冬春麦 区,以及晚熟春麦区。
三种锈菌都是典型的气传病害,传播范围广, 流行速度快,为害严重。
四.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化学防治 ①小麦播种时采用戊唑醇等三唑 类杀菌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可有效控制锈病的 发生为害。 ②小麦拔节后,如雨水较多,田间又 有病害发生,则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选用氟环唑、 丙环唑、三唑酮等,加水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 续喷2~3次。

小麦锈病的综述

小麦锈病的综述

mumu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小麦锈病的综述姓名:mumu性别:男班级:11级作物生产技术(2)学号:11111111111查阅病害:小麦锈病小麦锈病的基本资料中文名称:小麦锈病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中文别名:黄疸病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为害作物:小麦三种小麦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钢,锈菌目,柄锈科,双孢锈菌属目录一、小麦锈病的识别……………………………………1田间分布规律……………………………………………2发病症状………………………………………………….3病原物的特征……………………………………………二、小麦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三、小麦锈病的调查……………………………………四、小麦锈病的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2其他防治…………………………………………………五、小兵锈病的综合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3药剂防治…………………………………………………附录:小麦锈病图片………………………………………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小麦三种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钢,锈菌目,柄锈科,双孢锈菌属。

是发生广、危害大的一类病害。

该病每年全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遇病后,植株营养物质不断被病菌所消耗,植株表面的夏孢子堆破坏寄主的表皮细胞和叶绿素,使光合作用削弱,水分蒸腾加快,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发病轻时小麦能正常抽穗,但千粒重降低;发病早而重时,植株矮小,有的不能正常抽穗,有的虽然可以抽穗,但千粒重降低严重。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该病害主要由小麦锈菌引起,包括条锈菌、赤霉菌和黑锈菌三种类型。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包括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天气因素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天气密切相关,主要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小麦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此外,如果雨水集中在小麦生长期内,会大大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二、病原菌的传播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由上风向下风方向迁移。

经风吹到的锈菌,在小麦上繁殖并使小麦感染,从而引发小麦锈病的发生。

三、种植管理不当小麦锈病的发生也与种植管理不当有关。

如过度密植、肥料过多或过少、缺水、不合理的施药频次和时间,都可能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从而降低小麦的抗病能力,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针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一、选择抗病小麦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生长环境的品种,如选择适耕海拔和生长季节相符合的品种,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二、合理施肥管理小麦锈病的发生与肥料管理密切相关,在肥料管理上要注意合理施用肥料,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施肥。

合理施用有机肥、复合肥等,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预防小麦锈病的发生。

三、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对于预防小麦锈病的发生十分重要。

要保持田面整洁,清除残茬,避免埋深过浅的深根工作,避免水分积聚。

加强地面松土、翻盘、培土等管理,可以改善小麦生长环境,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四、及时药剂喷洒对于已经发生小麦锈病的田地,要及时喷洒药剂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杀菌效果的药剂,如甲基硫菌灵、百菌清、氧化锰等进行药剂喷洒,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但同时也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

总体来说,小麦锈病的发生与病原菌、天气、种植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有何不同

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有何不同

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有何不同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引言•小麦锈病的种类和症状•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小麦三种锈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小麦三种锈病的防治措施•研究展望与实际应用价值01 CATALOGUE引言•小麦锈病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病害之一,其中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为常见的三种类型。

了解这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病害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收集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小麦病害数据,分析三种锈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品种抗性等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和侵染规律。

研究目的和方法02CATALOGUE小麦锈病的种类和症状条锈病的症状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形成黄色或绿色条纹,条纹沿叶脉方向延伸,并伴有褪绿斑点。

在严重情况下,病斑可以覆盖整个叶片,使叶片变黄、干枯甚至死亡。

条锈病还可以影响小麦的穗部,使穗粒变得干瘪或腐烂。

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发出橙黄色的夏孢子,使叶片上出现大量锈色粉末。

叶锈病通常不会对小麦的穗部造成明显影响。

叶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黄色或红褐色斑点,并在叶片上散布着许多夏孢子堆。

秆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茎秆和叶鞘上,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红褐色斑点。

夏孢子堆沿叶脉方向延伸,并在叶鞘上形成明显的深褐色条纹。

秆锈病可以导致小麦植株的茎秆弯曲、倾斜甚至折断,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03CATALOGUE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可随季风和气流远距离传播。

传播方式低温、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病,耐寒性较强。

发病条件通常在春季和夏季,特别是在3-5月份易爆发流行。

发生时期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和茎秆。

危害部位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叶锈病的发病规律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例如通过风雨吹打、摩擦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主要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锈病,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从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病原菌传播途径、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感染: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条锈菌、黑锈菌和黄锈菌,它们都能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引起小麦锈病。

这些病原菌通常通过二孢子形式进行传播,侵入小麦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形成病斑并释放新的病原孢子,完成病害的传播。

2. 气候条件: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小麦锈病最适宜的发生条件,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病害的发展。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小麦锈病的发生也有影响,例如连续多日的低温和高温都会对小麦锈病的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菌的抗性有所差异,一些品种对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展。

由于病原菌的变异性,一些传统品种的抗性逐渐丧失,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频率增加。

1. 合理轮作:小麦作为冬季作物,可以与夏季作物进行交替种植,从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轮作中的夏季作物可以提供一个不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和繁殖的环境,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小麦锈病的风险。

2. 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具有一定抗锈病能力的品种。

目前,有一些抗锈病基因已经被研究出来,可以通过育种选择或基因转化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小麦品种中,提高小麦的抗锈病能力。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一方面,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提高植株的健康状况,减少受病原菌侵染的概率。

科学施肥可以调节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4. 病害监测与防治:对小麦锈病进行及时监测和预报,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

防治小麦锈病

防治小麦锈病

防治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

其发病特点为:条锈猖獗,叶锈普遍,秆锈成灾。

1.发生特点。

①为害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

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

小麦锈病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②传播途径。

小麦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

主要以夏孢子不断延续为害,根据空中孢子捕捉测知,夏孢子可随气流上升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并传送到1000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造成小麦受害。

③发病环境条件。

一是湿度,三种锈菌的夏孢子,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都能萌发侵入寄主。

因此,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二是温度,三种锈病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条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为18-25℃。

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三是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多过迟、植株密茂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常较重。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锈良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如栽培川麦42、川育19、鲁麦21、烟农24号等。

适时早播,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后期过多追施氮肥,及时开好排水沟,注意消灭自生麦苗等,都有减轻锈病的作用。

②药剂防治。

小麦拔节到抽穗期,条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在1%左右,立即进行全田防治;小麦孕穗到抽穗期,叶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达5%左右立即进行防治,扑灭发病中心;小麦扬花到灌浆阶段,在秆锈病普遍发病初期,病秆率达1%-5%,立即进行全田防治。

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60克拌种。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区,秋苗发病程 度与其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 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呈缓慢生长状态,条锈菌可在冬季正 常侵染,不存在越冬问题。在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 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成为来年侵染北方麦田的菌 源基地,这些地区也称为“冬繁区”。
小麦锈菌的夏孢子萌发与侵入
病害循环
条锈病:
越夏: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越夏是条锈病侵 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 锈菌不能越夏。
越夏场所: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 和其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甘肃、青海、四 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 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 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 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 主要仅限于该地区。
浓磷酸染色原生质 浓 磷 酸 染 色 原 生 表面刺明显
收缩成多球
质收缩成一个球
黑褐色、双孢、梭形
黑褐色、双孢、椭 圆形
黑褐色、双孢、棍棒形
发育温度
13~16℃ 夏孢子萌 18 ~ 22 ℃ 夏 孢 子 20~25℃夏孢子萌发需
发需要液态水
萌发需要液态水 要液态水
生活史
未发现转主寄主,以 夏孢子完成生活史, 冬孢子在生活史中 不起作用
在我国条锈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 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 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 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 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有何不同?

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有何不同?

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有何不同?
小麦三种锈病的发生规律有何不同?(1)条锈病:条锈病菌在华北平原是不能越夏的。

小麦收获后,条锈病菌随风传到西北高寒山区,在晚熟冬麦、春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

待小麦播种后,条锈病菌又随风传至华北地区,侵染麦苗。

到了冬季,小麦条锈病菌就在小麦组织内过冬。

到了春季,气候转暖,过冬条锈病菌开始活动,继续危害小麦。

(2)叶锈病:叶锈病菌在华北各地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冬季在麦苗组织内越冬,越冬酌叶锈病菌在春季继续危害小麦。

由于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可以越冬和越夏的地区都较广。

(3)秆锈病:秆锈菌同样是在高寒地区的晚熟春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

此外,在山东胶东沿海自生麦苗上也有少量病菌越夏,并在秋苗上越冬,越冬率较低。

福建、广东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是秆锈菌在全国范围内的越冬基地,过冬后逐步北传,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内蒙古春麦区。

由此可见,秆锈病春季流行以外来菌源为主。

小麦锈病有些年份春季为什么会流行?小麦锈病流行决定于寄主品种的感病性强弱和数量多少,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和菌量大小、气候和栽培条件等3个因素。

(1)条锈病:秋苗发病重,冬季温暖,越冬病菌数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早,3~5月份多雨潮湿,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条锈病就会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发生。

(2)叶锈病:叶锈病发生的条件与条锈病类似。

但叶锈病发生要求较高的温度,4月中旬到5月上旬多雨潮湿,叶锈病发生严重。

目前各地小麦主栽品种都感染叶锈病,必
须引起重视。

(3)秆锈病:小麦抽穗前后气温比常年高,且多雨潮湿,外来菌源数量比较大时,秆锈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

一、小麦锈病(Wheat rust)小麦锈病有秆锈、叶锈和条锈三种。

别名:小麦叶锈病又叫小麦黄疸病。

分布为害小麦秆锈病为害小麦、大麦。

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为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损失。

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西北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各地发生日趋严重。

小麦条锈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是小麦锈病中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锈病,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症状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活宜发育,(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病原小麦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ecicininingramin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锈病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吸取寄主的营养才可生存,其寄生性较强。

不同锈病的种群对同一种小麦的寄生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可在其上寄生,有的却不适宜寄生,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人们把不同的病菌种群分为不同的生理品种。

若当地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不适宜当地的病菌寄生,即小麦对锈病产生抗性,可以抵制其发生流行。

所以,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

环境条件(主要是田间气候)是影响小麦锈病为害流行的第二位因素,在春季气温高、雨多、田间温差大,有利于锈病的侵染为害,反之,锈病不易发生。

防治措施明确了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是一种对小麦造成严重影响的病害,主要表现在小麦叶片、茎和穗上,形成锈迹,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减产严重。

下面是小麦锈病防治方法的正文和拓展:
一、症状及危害
小麦锈病主要由锈菌(Puccinia sp.)引起,是一种以锈蚀为特征的真菌病。

锈菌在病穗、病叶、病茎和病块上产生锈褐色的锈迹,使叶片失去光泽,茎、穗部位变硬,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锈病在小麦生长期间传播迅速,病菌通过雨水、空气和土壤等途径进行传播,严重的锈病区域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品质下降,甚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 选用抗锈病品种:选择抗锈病品种可以减少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病菌滋生环境。

3. 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过干。

4. 选择适当的肥料: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5. 化学防治:使用锈病专用药剂,如甲霜灵、菌锈宁、嘧锈菌钠等,喷雾或浇灌。

6. 生物防治: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调节土壤生态系统,降低病菌滋生数量。

7. 发病初期喷药:使用药剂如奥普唑、嘧锈菌酯、锈锈宁等,发病初期使用越早越好。

8. 收获前处理:在小麦收获前,对病穗、病叶、病茎和病块等进行彻底的处理,以减少病菌再次传播。

以上是小麦锈病防治方法的正文和拓展,希望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
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
中文别名:黄疸病
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
为害作物:小麦
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
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
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
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

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

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

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

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因此在不同时期,条锈菌就可以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春麦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构成周年循环。

锈病发生为害分秋苗和春季两个时期。

秋季发病:小麦条锈病,在高海拔地区越夏的菌源随秋季东南风吹送到以东冬麦地区进行为害,在陇东、陇南一带10月初就可见到病叶,黄河以北平原地区10月下旬以后可以见到病叶,淮北、豫南一带在11月以后可以见到病叶。

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为害到小麦收获前。

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生长停止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均温不低于一6℃,或有积雪不低于一lO℃的地方,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组织内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为害。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

在所有种麦地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
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菌源。

冬季在小麦停止生长但最冷月气温不低于O℃的地方,同条锈菌—样,以休眠菌丝体潜存于麦叶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合适再扩大繁殖为害。

秆锈病:同叶锈基本一样,但越冬要求温度比叶锈高,—般在最冷月日均温在lO℃左右的闽、粤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越冬。

小麦锈病不同于其它病害,由于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象条锈病和秆锈病,还必须按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环。

叶锈病虽然在不少地区既能越夏又能越冬,但区间菌源相互关系仍十分密切。

所以,三种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

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流行动态:1990年小麦条锈病在华北、西北地区大流行,1991—2000年在西北、西南局部麦区轻度或中度流行。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2.药剂防治
(1)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要60克拌种。

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

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

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常用药剂:粉锈宁速保利广枯灵3%广枯灵水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