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锈病

合集下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可分为条锈病、条锈病和褐锈病三种类型。

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小麦锈病病原菌会趁机侵入小麦植株,繁殖和扩散,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红斑和鲜黄色孢子层等病症。

这不仅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进行详细剖析。

一、发生原因1.病原菌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条锈病菌、条锈病菌和褐锈病菌。

这些菌种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可以通过种子传播、风传和侵入方式传播到小麦植株上,引发病害。

2.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发生的天气条件对病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在温度15-25摄氏度、湿度60%-90%的情况下,病原菌的活动和繁殖最为活跃,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连续的高温和干旱天气也会促使病情的恶化。

3.感病易感品种:小麦锈病对小麦品种的抗性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些抗锈病性差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锈病的侵袭。

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对于防治小麦锈病至关重要。

二、防治策略1.育种选优:通过育种工作,选育出抗锈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性,降低植株易感程度,从根本上控制小麦锈病。

2.合理轮作:小麦锈病有很强的侵袭性和土壤寿命,因此合理的轮作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将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3.消毒土壤:在种植小麦前,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存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烘烤、蒸汽灭菌等。

4.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大面积发病时,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三氯生、苯醚甲环唑等。

5.调整栽培措施: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秸秆,并加强排水和通风,减少病原菌的生存环境。

了解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对于科学种植小麦、预防和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两方面剖析小麦锈病。

发生原因:1. 病原菌的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为锈菌,它通过气溶胶传播在空气中存在,因此病原菌的存在是小麦锈病发生的基础。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易发生和迅速蔓延。

长时间的降雨和高湿度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温度在20-29摄氏度时是锈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3. 主、次寄主:锈菌有很多种类,它们在小麦和其他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的锈斑,但小麦是主要的寄主。

如果在种植小麦的周围存在其他寄主植物,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防治策略: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和选用抗小麦锈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策略。

在育种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进行筛选,选育出抗病性好的品种,以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2. 合理轮作和间隔种植:适当延长小麦的种植间隔,可以减少后茬或连作引起的病害发生。

在轮作中合理选择其他非寄主植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存在和传播。

3. 清除禾谷杂草:禾谷杂草是锈菌的第二寄主,必要时应该清除禾谷杂草,以减少病原菌的源头。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氮肥过量会使小麦生长过旺,易受锈病侵染;而磷、钾供给不足会影响小麦的健康和抗病性能。

根据土壤情况和生长阶段,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的平衡。

5. 防止气溶胶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空气中的病原菌浓度。

改善通风条件、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田间杂草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锈菌的存在、天气条件以及主、次寄主的存在有关。

对于小麦锈病的防治,可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间隔种植、清除禾谷杂草、合理施肥以及防止气溶胶传播等策略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这些防治策略的实施可以减少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由锈菌侵入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病害,分为条锈病和黑锈病两种。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侵入: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锈菌,通过风、雨水和人工传播进入小麦植株内部,引发病害的发生。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多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生育期间,温度在15°C-20°C之间,湿度较高时,锈病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3. 麦田管理不善:缺施肥、浇水不当、不及时清除麦田杂草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为小麦锈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并减少病原菌对小麦的传播。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状况,增强其抗病能力。

特别是供应充足的氮、磷、钾等元素,可有效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减轻病害的发生。

4. 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和在湿度高的时候灌溉,尽量减少小麦叶面湿度,以减少锈病的发生。

5. 喷洒药剂:发病初期,可使用有效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情的扩散。

选择适量、使用期限内有效的药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施用,以保证防治效果。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病原菌的侵入、天气条件和麦田管理不善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清除杂草、合理灌溉等措施来防治小麦锈病。

在病情发现早期及时喷洒药剂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一环。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常见于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严重威胁农民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针对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1. 季节性: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的春季和夏季,特别是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易发病。

2. 土壤条件:小麦锈病多发生在酸性土壤、土质较重的田地,这种土壤有利于锈菌的繁殖和生长。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有所差异,通常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4. 病菌源头:小麦锈病主要的病菌源头是来自前一季的麦田残留物,这些残留物里包含了大量的锈菌,容易传染给新一季的小麦。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小麦:在选择小麦品种的时候,要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正确使用化肥,加强对小麦的施肥管理,使小麦生长健康,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3. 农业生态治理:采取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包括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农家肥料,合理制定施肥计划等,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清除病菌源头:在农业生产中,要及时清理麦田残留物和枯草落叶等病源,以免影响新一季小麦的生长。

5. 病害防治药剂:在小麦长势稳定后,可以采用定期喷药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治,防治药剂要选择效果好、安全无毒的药剂。

6. 科学防治:针对不同的病害,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加强病害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小麦锈病的预警和监测小麦锈病的防治,除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还要进行预警和监测。

一旦发现小麦锈病的病例,就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预警和监测,提前发现和处理小麦锈病,预防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以保障小麦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总之,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防治措施,并及时进行预警和监测,从而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211026706_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11026706_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粮油农资 202023.2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初晓霞,张丽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76)小麦在我国栽植历史悠久,时常受到病害的侵袭,小麦锈病危害性较强,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

常见的小麦锈病有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

本文结合小麦种植生产实践,探讨小麦锈病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以推动小麦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小麦锈病的主要特征小麦锈病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最为严重,病原菌通过风雨传播,可以快速蔓延。

不同类型的小麦锈病,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的大小、形状、颜色、排列和着生部位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1.1 小麦叶锈病我国大多数小麦种植区都存在叶锈病,多发于越夏以后。

该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与茎秆表现为黄色或绿色斑点,逐渐产生夏孢子堆,颜色转变为红褐色,逐渐形成疮斑,在叶片背面或叶鞘形成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的传播与流行和温度、降雨、越冬病菌量与小麦的抗病能力关系密切。

1.2 小麦条锈病条锈病通常发生于我国西南高海拔种植区和西北种植区。

条锈病主要对小麦叶片产生危害,同时也为害茎秆、叶鞘和麦穗。

染病后,叶片出现绿色斑点,逐步形成鲜红色粉疮,夏孢子呈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受气流因素影响,蔓延扩散,逐步发展形成条状疮斑,形成条锈病冬孢子。

条锈病的暴发流行与湿度关系密切,降雨、结露与降雾能够引发该病。

1.3 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主要对茎秆和叶鞘产生危害,也可为害小麦叶片与麦穗。

小麦秆锈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0℃左右。

秆锈病夏孢子为深褐色,排列无规则,孢子堆较大,形状呈椭圆形;冬孢子堆呈散生状,颜色为黑色,呈长椭圆形、粉疤状。

气温高、降水量多和小麦品种的低抵抗力均为秆锈病的诱因。

2 小麦锈病发生规律3种锈病病菌均为低温型病害,夏孢子可世代在小麦植株上侵染,受气流因素影响,侵染健康的小麦植株,造成锈病扩散。

夏孢子寄生在小麦叶片上,当温度适宜(叶锈2~32℃、条锈1~17℃、秆锈3~31℃)、湿度适宜或降水量多时,萌生芽管,沿叶脉蔓延,侵入气孔,生成孔下囊,形成侵染菌丝。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锈病的发生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对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发病的主要条件为温度在15-20°C之间,湿度在85%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锈菌繁殖迅速,对小麦造成危害。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一定影响。

土壤肥力差、排水不良、土壤密度大等条件会导致小麦生长状况不佳,从而降低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感染锈菌。

3. 种植结构小麦连作会使小麦品种中传染性孢子过早产生,这样就为锈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导致小麦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4. 缺乏病害防治措施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农民缺乏对小麦锈病的了解,没有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导致锈病在小麦上大面积发生。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在品种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对锈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通过适时收割秸秆,有效清除病原,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消毒,以减少病原的传播,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5. 进行病害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锈病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

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

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

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

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

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

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2、小麦秆锈流行规律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8℃的福建、广东等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6℃以上,病菌在这些地区可不间断地生长,3月气温回升秆锈盛发,随着南部暖流北上而传播,故此地区是主要越冬区,其次是等温线之间浙江、江西一带,而越夏区为西部高原冬、春麦区。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以下是关于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的剖析。

1. 发生原因:
(1) 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如果土壤过湿,将会导致锈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土壤过干,将会减弱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锈菌的侵染。

(2) 空气湿度高: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锈菌的孢子易于形成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被侵染。

(3) 缺乏养分:小麦缺乏养分时,抵抗锈菌的能力较弱,易受到病害侵袭。

(4) 品种易感性:一些小麦品种对锈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侵害。

2. 防治策略:
(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小麦品种种植,增强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栽培管理: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度湿润和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3) 种植间隔: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间隔,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空气流通,减少锈菌的传播。

(4) 喷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及时消灭锈菌孢子,减少侵染的可能性。

喷药时间一般在小麦生长初期和中后期为宜。

(5) 病毒监测:定期监测小麦田中是否有锈病病害发生,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养分供应和品种易感性等相关。

通过选择适合的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喷药防治以及定期监测病情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病理-小麦锈病

病理-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杆锈和叶锈三种,是小麦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2、小麦锈病的危害危害特点:发展快,传播远,能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减产严重。

3、3种锈病的症状(1)共同特点:夏孢子堆——夏孢子铁锈状,冬孢子堆黑色。

(2)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A.条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夏孢子堆为小型鲜黄色,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

B.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上很少。

夏孢子堆为小型橙色,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

C.杆锈病:主要发生在茎杆和叶鞘上。

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常数个堆愈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

4、发病条件:•锈病能否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及气候条件。

•①品种抗病性:•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

小麦品种对锈病菌的抗病性,依据其对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5、病害控制:•1、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锈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1)利用小种专化抗性品种时,要根据生理小种的种类及数量分布,进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尤其要注意避免品种单一化。

•(2)在一个地区,抗病品种的轮换种植,即用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轮换种植,或种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多个品种,使抗性基因多样化,可以稳定小种的变异。

•(3)培育和利用聚合品种(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中)、多系品种(抗不同生理小种的多个品系的组合)或多抗品种(抗多个小种,或兼抗其他病害的品种)。

•(4)鉴于非小种专化的慢锈性在生产上具有应用价值,目前已开始进行研究,并已有一些慢锈性品种在生产上推广。

•(5)选育具有比较广泛微效基因抗性又有较强小种专化抗性的丰产良种作为育种的新方向。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主要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锈病,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从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病原菌传播途径、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感染: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条锈菌、黑锈菌和黄锈菌,它们都能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引起小麦锈病。

这些病原菌通常通过二孢子形式进行传播,侵入小麦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形成病斑并释放新的病原孢子,完成病害的传播。

2. 气候条件: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小麦锈病最适宜的发生条件,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病害的发展。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小麦锈病的发生也有影响,例如连续多日的低温和高温都会对小麦锈病的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菌的抗性有所差异,一些品种对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展。

由于病原菌的变异性,一些传统品种的抗性逐渐丧失,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频率增加。

1. 合理轮作:小麦作为冬季作物,可以与夏季作物进行交替种植,从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轮作中的夏季作物可以提供一个不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和繁殖的环境,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小麦锈病的风险。

2. 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具有一定抗锈病能力的品种。

目前,有一些抗锈病基因已经被研究出来,可以通过育种选择或基因转化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小麦品种中,提高小麦的抗锈病能力。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一方面,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提高植株的健康状况,减少受病原菌侵染的概率。

科学施肥可以调节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4. 病害监测与防治:对小麦锈病进行及时监测和预报,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

防治小麦锈病

防治小麦锈病

防治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

其发病特点为:条锈猖獗,叶锈普遍,秆锈成灾。

1.发生特点。

①为害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

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

小麦锈病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②传播途径。

小麦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

主要以夏孢子不断延续为害,根据空中孢子捕捉测知,夏孢子可随气流上升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并传送到1000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造成小麦受害。

③发病环境条件。

一是湿度,三种锈菌的夏孢子,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都能萌发侵入寄主。

因此,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二是温度,三种锈病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条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为18-25℃。

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三是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多过迟、植株密茂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常较重。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锈良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如栽培川麦42、川育19、鲁麦21、烟农24号等。

适时早播,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后期过多追施氮肥,及时开好排水沟,注意消灭自生麦苗等,都有减轻锈病的作用。

②药剂防治。

小麦拔节到抽穗期,条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在1%左右,立即进行全田防治;小麦孕穗到抽穗期,叶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达5%左右立即进行防治,扑灭发病中心;小麦扬花到灌浆阶段,在秆锈病普遍发病初期,病秆率达1%-5%,立即进行全田防治。

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60克拌种。

小麦锈病防治

小麦锈病防治

防治建议
01
02
03
04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锈病有较强抗性的小麦 品种,从根本上降低锈病的发
生率。
合理密植和施肥
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科学施 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科学灌溉
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天气情 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
,避免过度湿润或干旱。
及时处理病残体
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 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越冬
特点
小麦锈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 范围广、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影响 严重等特点。
锈病的分类
01
02
03
条锈病
主要在叶片上形成黄色或 绿色长条纹,后期形成黑 色或褐色的孢子堆。
叶锈病
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椭圆 形的黄色或绿色病斑,后 期形成黑色或褐色的孢子 堆。
秆锈病
主要在叶鞘和茎秆上形成 黄色或褐色的长条纹,后 期形成黑色或褐色的孢子 堆。
锈病对小麦的影响
产量下降
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黄 、早落,影响光合作用和 养分传输,从而降低小麦 的产量。
品质下降
锈病会导致小麦籽粒不饱 满、千粒重下降,影响小 麦的品质和口感。
传播速度快
锈病可以通过气流、风雨 等传播,传播速度快,危 害范围广。
02
锈病的传播与发生条件
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锈病病菌可以通过空气进行远距离传 播,感染健康的小麦植株。
3
基因转移技术
将抗锈病基因转移到现有小麦品种中,提高其抗 病性能。
锈病防治效果的长期监测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小麦锈病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锈病的分布和发生 情况。
动态评估
定期对锈病防治效果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小麦锈病病虫害防治

小麦锈病病虫害防治

小麦锈病病虫害防治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锈病是最常见和具有破坏性的病虫害之一。

为了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有效的防治措施必不可少。

一、小麦锈病的危害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为条锈病、黑锈病和白锈病三种类型。

这些锈病对小麦植株的叶片进行侵害,严重影响了其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从而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病害防治方法为了遏制小麦锈病的蔓延,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1. 地理选择在种植小麦时,应该优先选择生产区域春季气温较低、下雨较多的地方。

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对锈病的传播不利,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长期繁育选择,在小麦品种中培育出一些能够抵抗锈病侵害的抗病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在感染锈病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3.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积极的影响。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阳光的照射和通风的流通,及时翻晒土壤,清除病害源是关键。

4. 农药防治当小麦锈病发生严重时,可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但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应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5.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利用寄生菌、杀虫菌等微生物来控制锈病的传播和侵害。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产生副作用。

三、综合防治综合综合各种防治方法,才能更好地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地理选择、品种培育和田间管理,并根据病情选择农药或生物防治来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总之,小麦锈病对小麦的种植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有效的防治方法,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病害主要有哪些

小麦病害主要有哪些

小麦病害主要有哪些小麦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以下将对这些病害进行详细介绍:1.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

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

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2.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导致叶片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3.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鞘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出现褐色斑纹,最终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4.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部和茎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穗部结实不良,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5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降低麦田湿度等。

5.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在根部和茎部,病菌侵入导致小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小麦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6. 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变黄,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7. 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病菌侵入导致小麦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8.土传花叶病:土传花叶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花器上,病菌生长导致小麦叶片出现花叶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9. 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根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生长。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

一、小麦锈病(Wheat rust)小麦锈病有秆锈、叶锈和条锈三种。

别名:小麦叶锈病又叫小麦黄疸病。

分布为害小麦秆锈病为害小麦、大麦。

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为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损失。

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西北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各地发生日趋严重。

小麦条锈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是小麦锈病中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锈病,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症状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活宜发育,(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病原小麦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ecicininingramin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锈病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吸取寄主的营养才可生存,其寄生性较强。

不同锈病的种群对同一种小麦的寄生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可在其上寄生,有的却不适宜寄生,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人们把不同的病菌种群分为不同的生理品种。

若当地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不适宜当地的病菌寄生,即小麦对锈病产生抗性,可以抵制其发生流行。

所以,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

环境条件(主要是田间气候)是影响小麦锈病为害流行的第二位因素,在春季气温高、雨多、田间温差大,有利于锈病的侵染为害,反之,锈病不易发生。

防治措施明确了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正确的防治策略是减少病害发生的关键。

以下将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策略进行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小麦锈病主要由锈菌引起,分为条锈菌、黑粉锈菌和黄粉锈菌。

这些锈菌以寄生形式存在于小麦表皮上并寄生在植物内部,利用植物体内的养分进行生物反应和繁殖,导致小麦损失严重。

2.气候条件: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锈菌的繁殖和传播。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小麦锈病易于发生。

温度变化不稳定和频繁的降水也为锈菌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3.抗病性差异:不同品种的小麦对锈病的抗性有所差异,部分品种易受锈病侵害。

种植抗病性较差的小麦品种会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1.合理耕作管理:适当的耕作管理是预防小麦锈病的关键。

要选择抗锈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通过品种改良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适应性和健康状况,合理施肥,保证小麦植株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定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菌的传播和侵害。

2.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小麦锈病的措施。

通过在小麦种植的休闲期间种植其他作物,可以减少连作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具体来说,可以种植一些不同的农作物,例如玉米和大豆,以减少锈病菌的寄宿和驻留。

3.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害防治。

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抑制锈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使用农药前需要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病菌对农药的敏感性进行调查和评估,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施药方法。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气候条件和抗病性差异,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合理耕作管理、轮作休闲和化学防治。

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并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

小麦锈菌的夏孢子萌发与侵入
病害循环
条锈病:
越夏: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越夏是条锈病侵 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 锈菌不能越夏。
越夏场所: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 和其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甘肃、青海、四 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 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 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 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 主要仅限于该地区。
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 以及环境条件。
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使锈病大 流行。20世纪50年代,条中1号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碧蚂1号 小麦品种丧失抗锈性。
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量密切相关。
品种抗锈性: 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耐锈性。 环境条件:影响条锈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雨水和结 露。夏秋多雨,有利于越夏菌源繁殖和秋苗发病;冬季多雪, 有利于保护菌源越冬。
栽培管理:如耕作、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
小麦锈病的预测预报
预测的主要依据:当地菌源数量、大面积品种感病情况、气 象因素等。对于无当地越冬菌源的地区,则要监测外来菌源 多少和到达的时间早晚。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 一般主要根据菌源和气象因素来进行预测。
冬前长期预测: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秋苗发病 重,冬季气温偏高,土壤墒情好或冬季积雪时间长,次年3~5 月降雨多,尤其是早春1个月左右的降雨多于常年,则晚春病 害就可能大流行或中度流行。
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在小麦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 种植不同抗源类型的小麦品种,可切断锈菌的周年循环,减少 锈菌优势小种形成的机会,减缓小麦品种抗锈基因失效的速度; 同一地区应实行抗源多样化。在品种的合理利用方面,实行多 品种分区布局,另外还要注意应用具有避病性(早熟)、慢病性、 耐病性和高温抗病性等特点的品种。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是一种对小麦造成严重影响的病害,主要表现在小麦叶片、茎和穗上,形成锈迹,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减产严重。

下面是小麦锈病防治方法的正文和拓展:
一、症状及危害
小麦锈病主要由锈菌(Puccinia sp.)引起,是一种以锈蚀为特征的真菌病。

锈菌在病穗、病叶、病茎和病块上产生锈褐色的锈迹,使叶片失去光泽,茎、穗部位变硬,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锈病在小麦生长期间传播迅速,病菌通过雨水、空气和土壤等途径进行传播,严重的锈病区域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品质下降,甚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 选用抗锈病品种:选择抗锈病品种可以减少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病菌滋生环境。

3. 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过干。

4. 选择适当的肥料: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5. 化学防治:使用锈病专用药剂,如甲霜灵、菌锈宁、嘧锈菌钠等,喷雾或浇灌。

6. 生物防治: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调节土壤生态系统,降低病菌滋生数量。

7. 发病初期喷药:使用药剂如奥普唑、嘧锈菌酯、锈锈宁等,发病初期使用越早越好。

8. 收获前处理:在小麦收获前,对病穗、病叶、病茎和病块等进行彻底的处理,以减少病菌再次传播。

以上是小麦锈病防治方法的正文和拓展,希望有所帮助。

1.小麦锈病

1.小麦锈病

(三)小麦秆锈病
• 由于秆锈病适应较高的温度,周 年循环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越冬。
四 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因素
• 小麦品种 • 锈菌 • 环境条件
(一)小麦品种
• 小麦锈菌对寄主品种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称为寄主专化性。
• 每种锈菌群体内存在许多形态相同,但对 不同品种致病性不同的群体,称为生理小 种
棉铃病害 棉炭疽病
第六章 小麦病害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第七节
小麦锈病 小麦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黄矮病
第六章 小麦病害
•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 稻。我国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以冬 麦为主,约占80%。单产3850 kg/hm2, 总产1亿吨。
• 小麦锈菌的繁殖体为:冬、担、性、 锈和夏孢子五种。
表2 三种锈菌夏孢子与冬孢子的形态特征比较
锈病种类
夏孢子 (表面 有微刺)
大小 形状
颜色
大小
冬孢子
形状
颜色
条锈P.striiformis
32-40×22-29微 米,壁厚1-2微 米。
球形、卵形、单 胞
叶锈P.recondita
18-29×17-22微 米壁厚1.5-2微米
二 症状
• 共同特点:罹病部位发生铁锈色疱 状夏孢子堆,故称锈病,后期病部 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 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绣成行叶 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别, 但有时三种锈病易混淆。
• 秆锈病和叶锈病的主要区别在于二 者孢子堆穿透叶片的情况不同。前 者孢子堆穿透力较强,每侵入点均 导致叶正反面出现孢子堆,且叶背 面孢子堆较正面的大;而叶锈孢子 堆偶而可穿透叶片,叶背面孢子堆 小于正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麦叶锈病
•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 它可以越冬和越夏的地区较广。夏 季叶锈菌可在北方麦区的自生麦苗 上繁殖,成为侵染当地秋苗的菌源。 • 以休眠菌丝潜存于麦叶组织内越冬, 与条锈菌越冬方式类似。
(三)小麦秆锈病
• 由于秆锈病适应较高的温度,周 年循环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越冬。

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因素
• 3. 药剂防治
粉锈宁(麦种重量0.03%拌种, 持效期超过50天)
速保利(麦种重量0.01%拌种, 持效期超过50天)
条锈病
叶锈病
三种锈病
秆锈病
• 1.小麦条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 2.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图
• 3.小麦秆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第二部分 农作物的主要病害
小麦病害 杂谷病害 薯类病害 棉花病害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丝黑穗病 马铃薯花叶病 玉米瘤黑粉病 马铃薯环腐病 栗白发病 马铃薯晚疫病 小麦锈病 甘薯黑斑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 棉苗病害 小麦全蚀病 棉枯萎病 小麦白粉病 棉黄萎病 棉铃病害 棉炭疽病
见效慢、防治对象少
药害、污染环境、抗 药性等
到此,总论部分结束,以后开始各论部分,即具体病害。 在今后各论学习中,希望大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学习: 一、症状:危害部位,典型症状(或鉴别症状),动态变化 二、病原:类别,分类地位,生理分化,鉴别特征,特殊的 生物学特性。 三、发病规律:1.病害循环——3个环节:初侵染来源(越 冬越夏场所);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情况。 2. 发病条件(或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 (主要矛盾,主导因素) 四、预测预报:依据,方法,科学分析 五、防治:策略,措施,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对病害的分布、危害情况和不同角度的分 类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32-40×22-29微 米,壁厚1-2微 米。
球形、卵形、单 胞 淡黄色 36-68×12-20微 米 棍棒形,顶端扁 平或斜切,柄短 有色。 双胞褐色
形状
颜色
小麦条锈病 病原菌
小麦秆锈病 病原菌
小麦叶锈病 病原菌

侵染循环
• 小麦锈菌是专性寄生菌,不能长期 脱离寄主,而是与寄主共存活。夏 孢子连续侵染循环,一年中有多次 侵染,被气流传播,为气传病害。 • 锈菌要完成周年循环,需经历越夏 存活、秋苗发病、越冬和春季流行 四个环节。
• 小麦纹枯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病害,自80 年代以来危害逐年加剧。
第一节 小麦锈病
一、分布与为害 二、症状
三、病原物
四、侵染循环 五、发病条件 六、防治

分布与为害
小麦锈病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三种,是 小麦上一类古老、分布广泛和为害严重的病害。 全世界凡有小麦生长的地方,几乎都有一种或 几种锈病产生。小麦三种锈病在我国各麦区均 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 遍而严重,其次是小麦秆锈病和叶锈病。小麦 条锈病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 区和西北春麦区。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 内蒙、西北春麦区。

症状
• 共同特点:罹病部位发生铁锈色疱 状夏孢子堆,故称锈病,后期病部 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 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绣成行叶 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别, 但有时三种锈病易混淆。
• 秆锈病和叶锈病的主要区别在于二 者孢子堆穿透叶片的情况不同。前 者孢子堆穿透力较强,每侵入点均 导致叶正反面出现孢子堆,且叶背 面孢子堆较正面的大;而叶锈孢子 堆偶而可穿透叶片,叶背面孢子堆 小于正面。
表2 三种锈菌夏孢子与冬孢子的形态特征比较
锈病种类 大小 夏孢子 (表面 有微刺) 形状 颜色 大小 冬孢子 条锈P.striiformis 叶锈P.recondita 18-29×17-22微 米壁厚1.5-2微米 圆形或椭圆形, 单胞 桔黄色 39-57×15-18微 米 椭圆棍棒形,顶 端平或倾斜,柄 短无色。 双胞暗褐色 秆锈P.graminis 17-47×14-22微米 椭圆形单胞 橙黄色 35-64×13-24微米 棍棒形或纺锤形, 顶端圆或略尖,柄 上端黄褐色,下端 近无色 双胞浓褐色
• 小麦品种
• 锈菌
• 环境条件
(一)小麦品种
• 小麦锈菌对寄主品种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称为寄主专化性。 • 每种锈菌群体内存在许多形态相同,但对 不同品种致病性不同的群体,称为生理小 种 • 生理小种的区系变化和数量消长是导致品 种抗锈性丧失和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二)锈菌
• 优势小种:在许多生理小种中,只 有几个或少数在数量上或比例上占 优势,这种占优势的生理小种就被 称为优势小种。 • 条锈菌的变异最快,产生新的优势 小种,造成抗性丧失和病害流行的 原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小麦锈病 小麦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黄矮病
第六章 小麦病害
•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 稻。我国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以冬 麦为主,约占80%。单产3850 kg/hm2, 总产1亿吨。 • 病害一直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严重因 子之一。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约 200种,我国发生较重的麦作病害有20多 种。 • 小麦病害的研究和控制具有重要经济和社 会意义。
(一)以小麦条锈病为例说明
• 1. 越夏存活: 小麦条锈病是低温病害,条锈菌喜热怕 凉。 条件: ⑴温度≤22 ~ 23℃
⑵海拔≥1400m
⑶晚熟的春麦、冬麦和自生苗
• 2. 秋苗发病 • 3. 越冬 方式: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 我国越冬条件:北纬37~38℃以南。 山西:介休以南。 • 4. 春季流行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为害的重要时期。 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下,在我国多 数麦区,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 量和春季降雨量。
1、小麦病害种类
• 真菌病害: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锈病、全蚀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等。
• 细菌病害:小麦基腐病、黑颖病、蜜穗
病等。
• 病毒病:小麦梭条花叶病、小麦黄矮病、
小麦丛矮病等。
• 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
2. 我国小麦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病害种类的演变
• “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 麦上的三大病害。 • 小麦赤霉病:跨长江过黄河,向北向西推移,河 南、陕西关中、宁夏引黄灌区均有发生。 • 小麦白粉病: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华北麦区 主要病害,北京、山东、河南等常年发生。
表1
锈病 种类
为害部位
小麦三种锈病症状区别
条锈
叶片
最小,鲜黄色,狭长 形至椭圆形,以侵染 点为中心呈多重轮纹 状排列,在成株上排 列成行,虚线状,表 皮开裂不明显。
叶锈
叶片
秆锈
茎秆和叶鞘
夏孢子堆
居中,桔黄色, 圆形至椭圆形, 不规则散生。表 皮开裂明显。
黑色,圆形至长椭 圆形,散生,埋生 于表皮下,排列略 成行。
三、植物病害防治方法优缺点比较
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 优点 保护面大、经济有效 缺点 技术要求高 工作量大、抗性易丧 失 防效不显著、见效慢 防治对象较少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经济有效、无污染 农业栽培管理 物理防治 经济、易操作、无污 染 经济、不污染环境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不污染环境,持效期 长 见效快、防效显著
最大,长椭圆形至狭 长形,红褐色、不规 则散生,常愈合成大 斑,孢子堆周围表皮 开裂翻起。
冬孢子堆
黑色狭长形,常埋 生于表皮下,排列 基本成行。
黑色,椭圆形至狭长 形,散生,突破表皮, 排列散乱,无规则。

病原菌
• 这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均为 担子菌纲柄绣属。 • 小麦锈菌的菌丝体丝状,有分隔, 蔓延生长于寄主细胞间隙,以吸器 伸入寄主细胞中吸取养分。 • 小麦锈菌的繁殖体为:冬、担、性、 锈和夏孢子五种。
(三)环境条件
• 1. 温度 • 2. 湿度 • 3. 栽培措施 条锈: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这对 减少秋苗发病有很大作用,特别是在早 播冬麦区更为重要,不仅可减少当地秋 苗发病,还可减少早播地区向相邻地区 传播菌量。

防治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和栽培 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 1. 抗病品种及合理布局 • 2. 栽培防治:减少菌源量 ①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 ②消灭自生苗 ③合理施肥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