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48
JIAOXUE FANGFA
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
———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陈丽芳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种子课”,是指对学科知识学习具有极为关键 作用,能够帮助知识实现迁移与生长力量的课程. 数学教学 实践中,教师如何利用种子课实现高效教学,帮助学生完成 整体知识点 的 构 建,提 升 数 学 素 养,已 经 成 为 重 点 关 注 课 题. 基于此,本研究将以“三角形”为例子,深入探究种子课 强大的生长力量,并 结 合 笔 者 的 教 学 经 验 提 出 相 关 的 教 学 策略.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 8
( 三) 逐步深化,研究本质 深入到“三角形”知识点的本质内容中,并实现有效的 记忆理解,才能够发挥其“生长”的种子课作用. 在课堂中, 具体需要学生确定三角形大小比对的关键要素. 教师同样 可以通过图形的 展 示 向 学 生 呈 现 大 小 的 直 观 比 对 ,但 这 一 定要注意逐步深入、逐步引导. 如下图 1,教师先不要将三角 形图案全部露出,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一个三角形更大?” 此时,学生的普遍回答为“一样大”. 但是,随着图形的完整 展示,学生会发现 此 足 三 角 形 的 大 小 还 需 要 关 注 到 三 角 形 底边、高两组数据,主 要 这 两 组 数 据 到 充 分 的 前 提 之 下,才 能够有效比对大小.
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能够成为日后相关图形学习的铺垫,
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空间观念理解的积累.
【参考文献】 [1]俞正强. 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 “立序”与“选材” [J]. 人民教育,2009( Z1) : 20 - 22. [2]王瑾. 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对种子课的认识[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 8) : 9 - 11,68.
《小小种子的力量》教案
《小小种子的力量》教案教案:《小小种子的力量》引言:《小小种子的力量》是一篇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个小小种子的成长过程,向孩子们传递了勇敢、毅力和成长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通过讲故事、分组讨论和团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1. 通过故事,学生能理解“小小种子的力量”寓意,懂得勇敢、毅力和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老师展示一颗小小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有什么作用吗?它们能做些什么?二、讲故事(15分钟)1. 使用图示和适当的动作,生动地讲述《小小种子的力量》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小种子在故事中面临哪些困难?它是如何克服困难的?3. 强调故事中的寓意: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勇敢面对并坚持努力,我们都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分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2. 每个小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你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困境吗?你们是如何应对的?你们认为困难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成长?四、团体活动:小种子的成长之路(30分钟)1.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关于小种子成长的小游戏或活动,让其他小组参与。
2. 游戏要求:小组根据故事中小种子的成长过程,设计一个有关耐力和勇气的小活动,并向其他小组解释游戏规则和目标。
3. 游戏结束后,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和反思:游戏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这个活动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五、讲解寓意与总结(15分钟)1.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和活动成果,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故事的寓意和启示。
2. 老师总结:无论我们的梦想多么渺小,只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坚持不懈,最终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种子课》有感——曹毅
今年4月底去深圳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由于自己要参加教学比赛,当时有各种疑惑需要解决,有幸的与各位专家一起交流,刚好遇到俞正强老师,也得到他的指导,由于时间问题他不能一一解答,就给我推荐他写的《种子课》。
回来之后怀着愉悦的心情把它读完,收获颇多。
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之前我已经对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理念有所耳闻,本校也有老师对此做过解读,但是那精髓,那庐山真面目我还没能真正见识,因此一直被深深的吸引与翘盼。
书中第一张空白页的正中间写着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带着这个疑问和好奇,我静下心来,细细的品阅着里面每一个字。
用一句很接地气的话说这本书,就似乎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片段一:莳也若子,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对小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经验之中。
如果知识是一棵树,那么学生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树赖以生长的土壤。
再者,广而言之,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不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
那么就不是白纸可以随意涂鸦,他们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作为心情的园丁,我们需要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书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到一个学生对教材中的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题目很不解,存在学习困难,但是俞老师巧妙的换成早饭吃粽子的题目,学生却能用很好的解答,并超越整数,竟然还能解决小数的问题。
这是为什么?我想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在生活中养成了生活型的数学思维,很多时候学生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或许是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水平。
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合理科学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
种子的力量教案
种子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使学生认识到种子在生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难点(1)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意义。
(2)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各种植物的种子,如豆类、玉米、花生等。
2、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滤纸、清水等实验器材。
3、多媒体课件,展示种子的结构、萌发过程等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春天万物复苏,种子破土而出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或者开出美丽的花朵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子的力量。
(二)新课讲授1、种子的结构(1)分发不同种类的种子给学生,让他们用肉眼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
(2)然后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和镊子,小心地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3)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
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有的种子有胚乳,储存着营养物质。
2、种子的萌发(1)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设计实验:让学生分组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包括温度、水分、空气等因素。
(3)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
(4)结果分析: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3、种子的休眠(1)讲解种子休眠的概念,即有些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不能立即萌发。
(2)举例说明种子休眠的原因,如种皮过厚、胚未发育成熟、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等。
(3)强调种子休眠的意义,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茫茫书海里邂逅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打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们的老师们”。
刹那间,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有博大教育情怀的俞老师,他不仅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指引着我们,而且用这样的方式温暖着同行的我们。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
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
思与行》读后感
文陈丹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下旬(C)》
【年(卷),期】2017(0)1
【摘要】记忆回到2014年的10月,我参加了一次全国的小学精品课堂展示活动。
一位数学教师上完"面积的认识"后,有老师提问:"您的课上得特别好,但一节课
上60分钟,我们怎么操作呀?"执教老师这样回答:"有些数学课要做加法,有些
就要做减法。
"当时我对话里的意思不甚了解,读完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后,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样的课就是种子课呀!正是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才能有后续生长课的简约!一正一负之间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总页数】1页(P63-63)
【关键词】学习起点;时光荏苒;卷首语;学习经验;自主成长;教育家杜威;知识系统;教育方式;台时;心理影响
【作者】文陈丹
【作者单位】洪江市芙蓉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r——《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J], 陈丹
2.“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 [J], 俞正强
3.\"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特级教师余正强《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赏析 [J], 王苏林
4.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J], 陈丽芳
5.数学是讲道理的课——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有感 [J], 祝红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问价值 占领阵地 凸显"种子课"的生长力量"——以《天平游戏(一)》教学为例
、
领” 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因此 需要 有强烈的“ 占领 ” 意识 , 应 先用 等式 的性质去 “ 占领” 学生解方程 的阵地 。教 学解方程 时, 不要急于从解题方法上发散 , 不要急 于在解题 策略上开 放, 而应让等式 的性质解方程 “ 先人为主” “ 正面强化 ” 。在本 次研讨 中, 王增荣 老师的《 天平游戏》 一课 , 学生通过 观察 、 思辨 、 举 例 ……获得丰 富 、 典 型的等式后 , 土 老师组织 学生 对 这些等式进行 比较 、 分析 , 归纳出等式性质。紧接着 , 就用 等式的性质 占领学生思维 的阵地 , 通过典范的运用 , 方法的 概括 , 在学生心 巾撒下了用等式 的性质解方程 的种子。请看
师: 特别在什么地方? 生: 左边数字 2 0与 一 2 0 互相抵消了( 教师板 书抵 消) 。 师: 你们看 , 像刚才这样子 , 方程 通过变 化 , 把2 O这个 数字抵 消求 出未 知数 , 这个过程 , 期 的数学 家研 究了几百 年才发现了这个 现象 ,没想到我们 四年二班 在不 到一 常课 当巾就发现 了这个规律, 你们真 了不起。 师: 像 这个过程我们 就叫做解方程 ( 板书: 解 方程 ) , 求 出来的 X = 3 0这 个 未 知 数 的值 就 叫 做 方程 的解 。( 板书: 方 程
生 : X= 3 0
的性 质 ?
课标解读 中指 出: “ 一 开始从算 术方法到代数方法可能 显得比较烦琐 , 特别是对于简单 的数量关 系, 算术的方法操 作起来 更容 易一 些。但在解 简单方 程时还是应 当用等式性 质, 一方面体现代数方法的本质 ; 另 一方面是与第i学段学 习方程 的思路保 持一致 。” 可以看 出, 等式的性质有更广泛 的应用范 围。同时 , 运用 四则运算各部分 间的关系解 方程体 现的是算术思路 ,而利用 等式 的性 质解方程体现的是代数 思维 。等式 的性质反映了方程 的本质 , 将未知数和已知数 同 等看待 , 注 的是方程的结构和关系 , 这也是代数思维 算 术思维 的基本区别。为了后续学习 , 学生在掌握算术思维 的
2023年读书格言:教,不止于分;学,不止于会。 俞正强《种子课》学习心得
读书格言:教,不止于分;学,不止于会。
俞正强(种子课)学习心得因为江苏疫情的扩散,暑假提前回到了顺德,政府提倡我们尽量居家,为了不给社会造成麻烦,我积极响应号召。
而这,也是我们读书的好时机,几本业务方面的书又让我汲取到了不少的营养。
其中,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最令人向往,字里行间,尽是灵魂深处的认同。
认真读完后,我有以下两点强烈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一、“种子课〃给我们的课堂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种子课〃整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其时苛也假设子,其置也假设弃〃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假设干节“课〃,那么,肯定有一些课需要“静也假设子〃,充分理透脉络;肯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假设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前也假设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假设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根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因为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的概念开展的三次飞跃。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假设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
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合适使用导学案,合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二、如何在“种子课〃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孩子发觉“种子〃,把它种进孩子的心里。
让学生疑心既有的经验,试着用数学知识来重新建构思维体系,这才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状态。
种子课给种子以生长的力量
师:还有一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咱们长沙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
一样长吗?
分米的认识:体验单位的适宜性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厘米,现在请同学用厘米描述一下书本、铅笔 、桌子、教室的长度,然后来分享我们描述的体验。(学生度量活动 并记录结果)
师:让小我组们交来流这分结享是果一。长下我度们单的体位验的。 第二课时。就知识而言,新的东 生:用厘米量西书、不铅多笔比了较,容易重量要准。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单位的 生 生::桌教子室也 的容 长度易 度量 量量准 起有, 来就 就适是 对宜比不较上性辛,,苦不。准以。此接受比厘米大的单位——分 师:那你们有米什么。结论吗?
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用厘米测量不大的东西比较合适,测量更大 的东西就不合适了生:是的。 师:数学中为了方便,为桌子这样的对象的度量规定了一个不同的单位 ——分米。今天我们一起看书,看看“分米”是怎么回事。 ……
种子课,以深刻达成简约
假设我们一二年级长度单位是这样认识的,那么后面教学面积 单位的课时,也可以这样来教学:
《圆的认识》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你想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谁听明白他的想法了?谁还有不同意见? ……
《百分数的意义》
(1)一件衣服的含棉量是98%。
这里的98%表示棉占衣服的
98 100
。
(2)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20%。
这里的20%表示蛋白质占牛肉的
20 100
。
(3)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
这里的29%表示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29 100
。
选19择07030合适的百分数,填1950入下面的括53号里。290 77.%2
97.3% 4% 150% 38% 2.7% 60% 45% 冰川
育种萌芽,根扎更深——浅谈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认识
育种萌芽,根扎更深——浅谈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认识发布时间:2021-07-06T14:38:15.1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作者:司凤华[导读] 种子是自然界生命的开始司凤华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南校区山东省淄博 255100摘要:种子是自然界生命的开始。
在教学上,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把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性起始课称为“种子课”。
”种子课”,即关键课,处于学生思维发展重要节点的课。
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整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种子课”是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标准的。
“种子课”是对教学有帮助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型至少应该是内外兼顾、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给学生以丰富的体验,且能自然生长的。
“种子课”的思想,是能够改善我们的教学的。
关键词:“种子课”、发展、教学正文:一.初识“种子课”在几年前,我们的公开课、优质课都是讲一些每一单元的中间的、或结尾的课。
偶然一个机会,跟同事们聊起每单元的起始课不好讲,但是讲好了对整个单元,甚至是后面的知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于是乎我在四年级讲了一节《用字母表示数》,有点儿收获。
在去年一个教学研讨会上,区教研室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种子课”。
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
二.了解“种子课”特级教师俞正强创造的“种子课”这一概念在如今的小学数学界已经是一个热词。
什么样的课是”种子课”,俞正强老师并没有下过定义,而是采用了举例描述的方法。
简单地说,“种子课”就是起始课,比如“分数的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厘米的认识”、“生活中的负数”等。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探寻种子的力量破解成长的密码
探寻种子的力量破解成长的密码作者:章颖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第09期每每翻开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我们都被扉页正中间的一句话所吸引: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它如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这些喜欢数学的老师。
手捧此书,满心欢喜,收获良多!第一遍:读文章,拿来用!第一遍阅读,我们更多的是被文中的观点和案例所吸引、叹服!俞老师把数学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源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何谓“种子课”,俞老师没有直接下定义,而进行了一番生动的描述: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那么,一定有一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俞老师在《种子课:生长的力量》一文中以《厘米的认识》为例,通过对不同教学片段的比较,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和“米和毫米的认识”三个课时学习样式,不仅从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分析,更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学习,让我们明白在这个系列中,第一节课“厘米的认识”具有种子的特质。
其一,让学生体会单位是一种规定,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单位都是一样的,并一次感悟“标准”的意义。
其二,让学生体会单位与整体的关系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
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根植于学生的经验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
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舍得花时间。
边阅读着边实践!每当上到俞老师文中提到的这些课例时,我翻书温习,并结合班级实际大胆尝试,让我又明晰一些问题,催生一些思考。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当我提问:“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咱们金华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吗”结果让我吃了一惊,很多学生都认为不是一样长的。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浙江金华站前小学?俞正强小学数学课,通常一个课时为40分钟,不论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这可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处于的认识链中的节点不同,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所占用时间自然也应有差别。
今天围绕这一问题作个讨论。
一、两个教学片段:没有生长的重复片段一:厘米的认识《厘米的认识》因教材不同,安排的年级会有一些不同,但基本都在一、二年级。
其导入环节老师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师:(放动画片)小松鼠的外婆过生日,小松鼠要送一根拐杖作礼物。
到熊大伯的店铺,说要打三掌长。
一星期后,小松鼠来取拐仗,发现外婆不能用。
小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小松鼠的一掌和熊大伯的一掌是不一样长的。
师:真聪明,这样是不是很不方便啊?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一个统一长度单位,有了这个单位,小松鼠就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了。
(板书:厘米的认识)……片段二:面积的认识师: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比较大呢?生:剪下来再比,不断剪,不断比,比出来为止。
师:这样比,是否太麻烦。
生:是太麻烦。
师:有什么比较简单的方法拿出老师准备的学具包,看看你有什么办法生:用小纸片来比较。
师:用纸片来比较,这真是个好办法。
现在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看,不准说。
师:都睁开眼睛吧,女同学刚才看的是几个图片?生:9个。
师:男同学看的是几个图片?生:16个。
师:那么哪个大呢?生:男生看的大。
师:是吗(拿出两张图片)生:(惊奇)女生看的大,9片的大!师:有什么体会吗?生:图片大小不同,没法比较。
师:怎么办呢?生:一定要图片大小一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思考:我们在重复什么?在学习计量单位前,通常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都要不断重复关于计量单位意义和必要性的过程,而且就学生成长而言,可能还不止两次。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种子课读书心得 (2)
别人的方法总是别人的 得心应手的方法总是具有个人烙印的
2.那么数感怎么培养?在体验中培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 在一定的时间内,体验那些可感不可说的基因,使数感渐次丰满 起来。
3.一个好老师,数学学习的指导过程就是可以描述为学生对已有 的数感的依赖使之渐次丰满的过程。
四、如何上好种子课
1.先期学习; 2.经历、体验与探索; 3.丰富学习方式; 4.探究性学习、数学欣赏;
五、感悟学生发展
1.体会童言童智; 2.对学困生的观察与思考 3.让学生亲近数学课堂
六、反思教师成长
1.教师发展的五阶段、影响发展的四大因素; 2.教学设计能力发展三阶段 3.如何进行教学引导 4.重视师生互动
七、一位即时行动者; 3.不以位卑忘忧国;
种子课 读书心得
优 翼
一、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1.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 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 脉络;一定也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2.“莳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种子课”。
二、数学课,我们教对了吗
1.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数学素养之数感与数感的发展
1.20以内数的认识—数字 2.百千数的认识—位值 3.较大数的认识—数级
1.数感是数字,是位值,是数级,是计数单位;是点,是线;是一 种确定,是一种可能,是一种多少,是一种状态;所有有关数的 基因整合而为数感。
彼岸行夏令营兴趣课种子的力量
彼岸行夏令营兴趣课种子的力量
【最新版】
目录
1.彼岸行夏令营的概述
2.兴趣课的设置和意义
3.种子的力量的课程内容
4.种子的力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彼岸行夏令营是一所针对中小学生的暑期活动项目,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在这个夏令营中,有一门非常特别的兴趣课——种子的力量。
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奇迹和力量。
课程内容涵盖了种子的种类、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以及种子对人类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中,学生们亲手种植了各种种子,亲身体验了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的过程。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变化,了解到了种子的力量——生命力的顽强和生命周期的循环。
这门课程不仅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也启示了他们生命的可贵和珍惜。
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也明白了每一颗种子都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量,正如每一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可能。
总的来说,彼岸行夏令营的种子的力量课程,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课程。
第1页共1页。
《种子课--读后感》
3.贴近学生,感悟其发展
•面对我们的孩子,每个学生都值得等待,我们要贴 近他们的身心去感受他们的童言,尊重他们的童智, 作为教师从不放弃对学困生的努力,我们可以指导 他,可以观察他,但请不要放弃他,耐心的等待他 静静种子萌发的力量。
4.反思自己,力求突破
文中指出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师,并不意味着教师 的成功,单单的思想和教育也不能带来学科上的专 业知识的加深,必须两者并行,教师不同于学者— —学者知识广而深,注重不断纵向发展,教师则应 该以博学多识,广泛综合,注重学科知识,注重教 学心理学的实际结合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组 成。
《种子课》 读后感
•种子课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它给 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教育 读物,这本神奇的读物纠正了我的 自以为正确的教育认识偏差,指引 我层层剥析,孜孜不倦映证我的教 学,正如它所说的:“将数学根植 于土壤之中,才能避免死记硬背”, 将学生比喻为天地之间的一颗颗种 子,而我们作为教师需要用心去体 悟、去尊重,去唤醒。!
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在数学的教学中,对整本教材的内容不能 单纯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拿到一本教材,应该深入去分析教材, 拆解教材,划出关键的章节作为重点讲授的重难点突破,同时 对每章的重难点再进行按重要节点进行划分,做到重难点心中 有数。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突破重难点,将学生们一颗颗种子 生长的力量激发出来。
2.打破认知,上好种子课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之基本样式》中首先从教 师视角形式和课的知识类型对课堂进行了分类。
在新授课及复习课分别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 其基本样式进行了提炼和步骤的顺序疏导,同时给 出了参考的实际案例供给我们进行研学。
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让我加深了对课堂的细 分方式及上课的基本形式的掌握,同时也为有信心 上好种子课埋下了我心中的种子!
选好“种子”知识,上好“种子课”-最新文档资料
选好“种子”知识,上好“种子课”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
在教学中,知识也具有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此到彼、由弱到强的生长性,“种子”知识能在一定条件下萌发成知识体。
一、什么是“种子”知识和“种子课”?在知识生长链中,知识的渊源、知识的本质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种子”。
例如苏教版“找规律”的教学内容,从知识渊源上看,“间隔规律”可以看作后续要学习的“周期规律”的“种子”知识;从知识本质上看,“一一对应思想”可以看作“一一间隔规律”的“种子”知识。
由此可见,“种子”知识不仅可以为后续知识提供生长的方向和方法,还可以为后续知识提供思路启示和思想启迪。
“种子课”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
在时间上,它是一连串课的开始;在知识上,它是一连串课的开篇。
每一类知识的第一课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知识同化的课,它如同“种子”一般,既是后续知识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乘法口诀”的内容,“2的乘法口诀”无疑是这个知识点的“种子”知识,其知识结构与教学结构都能成为后续“3~9的乘法口诀”的模板。
如果把乘法口诀表倒过来,更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整个乘法口诀表是由“2的乘法口诀”这颗种子生成的一棵树。
那为何不把“1的乘法口诀”作为“种子课”?因为这一知识点太单一,难以为后续教学播下“种子”。
二、哪些知识可以成为“种子”?在一些知识教学中,特别是并列式知识,“种子课”未必会选择最为原始的知识。
也就是说,哪些知识可以成为“种子”,需要经过教学考量。
它可以不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即学习的起点不一定是知识的起点。
例如:人教版“乘法口诀”的教材编排是从“5的乘法口诀”开始的,然后分别向“2~4的乘法口诀”和“6~9的乘法口诀”这两个方向生长,相对而言,学生对5的累加更为熟悉。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两点:一是知识的生长可以有多种方向;二是“种子”可播散在土壤的最肥沃处。
这种从中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播种”方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独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俞正强浙江金华站前小学小学数学课,通常一个课时为40分钟,不论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这可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处于的认识链中的节点不同,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所占用时间自然也应有差别。
今天围绕这一问题作个讨论。
一、两个教学片段:没有生长的重复片段一:厘米的认识《厘米的认识》因教材不同,安排的年级会有一些不同,但基本都在一、二年级。
其导入环节老师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师:(放动画片)小松鼠的外婆过生日,小松鼠要送一根拐杖作礼物。
到熊大伯的店铺,说要打三掌长。
一星期后,小松鼠来取拐仗,发现外婆不能用。
小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小松鼠的一掌和熊大伯的一掌是不一样长的。
师:真聪明,这样是不是很不方便啊?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一个统一长度单位,有了这个单位,小松鼠就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了。
(板书:厘米的认识)……片段二:面积的认识师: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比较大呢?生:剪下来再比,不断剪,不断比,比出来为止。
师:这样比,是否太麻烦。
生:是太麻烦。
师:是吗?(拿出两张图片)生:(惊奇)女生看的大,9片的大!师:有什么体会吗?生:图片大小不同,没法比较。
师:怎么办呢?生:一定要图片大小一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思考:我们在重复什么?在学习计量单位前,通常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都要不断重复关于计量单位意义和必要性的过程,而且就学生成长而言,可能还不止两次。
因为,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温度单位、角的单位、面积单位,等等,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我们是不是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都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重复这个过程呢?二、“种子课”:用生长替代重复“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具体地说,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发展出“定量刻画”的能力。
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的表象以后,再学习分米的表象就比较容易了,掌握了用厘米进行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
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
这种迁移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要培养的能力。
但是,有的能力,不是一个课时所能培养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具这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来到前面,然后请下面的同学填空:××比××长()学生会说: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5米、10厘米,等等。
从学生的成长经验来看,“长短”的概念形成是基于“比较”这一认识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对长短比较的描述是先从一点、一些开始的,慢慢地发展到用半个头、一个拳头等东西来描述。
事实上,当学生会用半个头来描述时,“比较物”这一概念理解就开始萌芽了,虽然学生不会描述概念层面的“比较物”。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说出5米、10厘米等是基于生活中的零星学习或道听途说,运用起来没有像“半个头”这样娴熟。
分析到这里,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教学片段一:什么是比较物材料:××比××长(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 5米)( 10厘米)师:同学们,大家有了这么多不同答案,真的很棒。
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你喜欢哪个答案?生:半个头。
生:一个拳头。
师:你喜欢半个头,理由呢?生:半个头有东西,“一点”到底是多少?看不见。
生:拳头也看得见。
师:是,那米是什么?厘米是什么?米看得见吗?厘米看得见吗?哪里能找到米和厘米呢?……(学习厘米,属于接受性学习。
)从以上教学实录来看,学生是理解“比较物”的。
“比较物”就是一个“东西”而已,头、拳头都是一个东西,可看、可对比。
因此,在学生的经验中有“比较物”这个东西,只不过是以他们的方式理解的而已。
教学可以就此打住,点到就好,不必要让学生说这是“比较物”。
教学片段二:标准是什么师:我们都知道了厘米,而且尺子是找到厘米的地方,老师想问一下,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你同桌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生:不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生:我的尺子这么长(6厘米),他的尺子那么长(11厘米),所以1厘米也不一样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学生操作:两把尺子叠或对起来观察。
)生:一样长的。
尺子可以不一样长,1厘米是一样长的。
师:(拿出米尺)大家尺子上的1厘米跟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的吗?生:不一样。
我们1厘米这样长(比划),你尺上的1厘米这样长(比划,大约5厘米)师:是吗?我们也来比比看?(操作,每小组发一根米尺,由学生来操作。
)生:噢,也是一样长啊。
厘米一样长吗?1厘米和北京的1咱们金华的你思考一下。
还有一个问题,师:生:不一样,北京那么大。
生:一样,都是这种尺。
……从以上片段中,学生体会到的是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单位是一种规定,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同一单位都是一样的。
以此感悟“标准”的意义。
第二,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
在学生的经验中,部分总是随着整体而长大的。
比如树变大了,那根枝也变大了。
比如人变大了,那么鼻子也变大了。
因为,在学生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
可是在单位与整体中,单位越多,整体越大。
整体再大,单位还是不变,这是标准的第二层意思,也是经验改造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
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
本文例举的“厘米的认识”,因为有了以上两个片段的演绎,40分钟肯定是不够的,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担心这样上,完不成教学任务。
我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会省时间的。
3.分米的认识:体验单位的适宜性。
关于计量单位,通过“厘米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深刻了。
但仅此是不够的,这就要在“分米的认识”这一课时中加以完善。
教学片段:体验单位的适宜性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厘米,现在请同学们用厘米来描述一下书本、铅笔、桌子、教室的长度,然后来分享我们描述的体验。
(学生度量书本、铅笔、桌子、教室,并记录度量结果。
)师:同桌或小组交流结果。
师:让我们来分享我们的体验。
生:用厘米量书本,铅笔比较容易量准。
生:桌子也可以量准,就比较辛苦。
.生:教室的长度量起来对不上,不准。
师:有什么结论吗?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用厘米测不大的东西比较合适,测更大的东西可能就不合适。
生:是的。
师:数学中为了方便,为桌子这样的对象规定了一个不同的单位:分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书,看看“分米”是怎么回事。
……这是长度单位的第二节课,就知识而言,新东西不多了,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单位的度量具有适宜性,以此接受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
接下来第3课时的“米和毫米”,就不展开讲了,老师指导学生接着类推即可。
如果对象更大,则有更大的单位,如米、千米、光年等;如果对象更小,则有更小的单位,如微米、纳米等,至大无边,至小无内。
三、“种子课”:以深刻达成简约现在,我们回到前面去,假设一、二年级的“长度单位”是这样认识的,那么,在上“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对象的比较需要有单位来描述,长度有厘米,重量有克,那么现在面积的大小比较,当然也需要——生:单位来描述。
师:面积的单位有哪些呢?这些单位分别是怎么规定的呢?这些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本第×页—第×页。
……当然,角的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也一样,无非是一棵树上再挂片叶子而已。
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这里也兼而论述另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迷惑的,即什么时候组织学生自己阅读书本比较好?你看“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都是单位的认识,但前者绝不可组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须有创造。
后者可组织学生阅读,个中差别读者们想来应该有所体会。
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哪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准,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学习不会模糊,非基点或非节点的课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不难。
比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这节课其实是在幼儿园进行的),字母表示数,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其实很简单:这3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三次飞跃:第一次,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就是自然数,体现数的确定性。
第二次,用字母表示数,即当数处于未知不确定时,用一个字母表示存在多种可能的数。
第三次,把任何数量的数或对应的物视为整数“1”,这个“1”与作为自然数的“1”是不同的,也就是涉及到了分数的认识。
由于自然数的认识发生在学前,因此,在小学里,“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这两节课需要教师花力气去磨出其中的味道来。
运算也是如此。
空间与图形也是如此。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数学教学和我们党的解放战争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战,关键战打好了,就有势了,其他战就会势如破竹。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联系的延续性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
它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