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整理第二版

合集下载

中医经方高手总结的《伤寒论》学习资料,建议收藏(1)

中医经方高手总结的《伤寒论》学习资料,建议收藏(1)

中医经方高手总结的《伤寒论》学习资料,建议收藏(1)
1.太阳病的中风和伤寒是其两个主要证型。

2.“太阳”能够抵御外邪,全赖人体营卫功能的正常,而营卫功能的均从胸中布达,如果营卫功能阻滞或失治、误治导致病邪由表陷入,就会出现结胸、痞满等病症。

3.太阳病治则:
太阳病表证:①表实证:发汗解表,开泄皮毛:麻黄汤。

②表虚证:发汗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

太阳病里证:①蓄水:利水
五苓散(汗出而渴者);
茯苓甘草汤(不渴者)。

②蓄血:逐瘀。

桃核承气汤(轻);
抵挡汤(重)。

4.太阳病变治法:
太阳病涉及经脉证治: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表寒里热:大青龙汤。

表寒里饮:小青龙汤。

太阳中风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太阳中风兼项背强:桂枝加葛根汤。

营卫不和邪郁肌表:桂麻各半汤。

5.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必自下利);葛根加半夏汤(不下利,但呕)。

《伤寒论》
明天写太阳病误治后变证的治疗。

@头条养生@头条健康@头条号#中医来了##我为中医药代言##清风计划#。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通阳化猪桂枝气兼解苓白术表邪茯苓养阴清泽热泻滑石不足阿胶热互结津液未伤阴虚有热水蓄下焦津液方药鉴别要点尚有表邪水烦渴、饮不解XXX表邪入腑,发热、渴,水入即散证水蓄下焦口渴、吐,兼有表证利膀胱气小便化失职阳明病下后水心烦不得眠,不利、猪苓伤津,水热咳而呕渴,发脉浮汤证结于下焦热不恶寒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在于猪苓汤主要针对下焦水湿证,强调伤津,治疗口渴、水热、咳嗽和呕吐等症状,而五苓散则适用于表邪入腑、水肿、渴、发热等症状。

伤寒论复印

伤寒论复印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7、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8、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9、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

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10、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11、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12、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13、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4、酒家:指嗜酒之人。

15、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16、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7、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8、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9、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20、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1、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24、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25、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6、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伤寒论22篇内容

伤寒论22篇内容

《伤寒论》22篇内容如下:1.辨脉法和平脉法。

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2.伤寒例。

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

3.辨痓湿暍脉证。

主要论述痉湿暍的证治。

4.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论述太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5.阳明病脉证并治中。

论述阳明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6.少阳病脉证并治下。

论述少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7.太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太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8.少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少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9.厥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厥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10.霍乱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霍乱的证治。

11.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阴阳易和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12.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发汗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3.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发汗的疾病脉证,以及发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发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以及发汗不当导致的各种后果。

15.辨不可吐: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吐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吐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6.辨可吐: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吐法的疾病脉证,以及吐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7.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下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下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8.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下法的疾病脉证,以及下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9.太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0.阳明病类辨:主要论述了阳明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1.少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少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2.太阴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阴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以上是《伤寒论》22篇的全部内容,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1 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将药材咀嚼为小碎片)三味(芍药,甘草,桂枝),以水七升(1400ml),微火煮取三升(600ml),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微汗);不可令如水流离(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擘即是掰。

张仲景表述中的很多词都是很原始和质朴。

桂枝去皮,历来有争议,因《伤寒论》里的内容被历代医家增补,修改,及部分遗失。

此药效果好的部分就是桂树的嫩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的桂枝了,皮里面的木头是几乎没有疗效的。

2 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炙甘草是蜜烘制的甘草,是将蜂蜜放置锅内炼制,并加生甘草片均匀翻炒而成。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为红褐色或者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为黄色至深黄色,性温、味甘。

炙甘草补中最速,并非为今日多见的中和之用。

3 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 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中医临床经典概要(第2版)PPT课件 第二章 《伤寒论》理法与临床

中医临床经典概要(第2版)PPT课件 第二章 《伤寒论》理法与临床
➢ “哕而腹满”,应该属于实证,哕逆而又见腹部胀满,应看患者大小便,如果小便不利,则 利其小便,大便不通,则通其大便,气机调畅,哕逆腹满自愈。此即“治客当急”“急则治 其标”之意趣,体现着《内经》“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的精神。
➢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也可以理解为重视通过大小便给邪以 出路临床思维的现代应用。
➢ “知犯何逆”,了解前医治法的错误,知晓病情演化的过程,尤其当注意汗、吐、下三法以 及火法之后,人体正气的亏损以及病情演变的情况。
➢ “随证治之”,随患者病情变化,结合脉证,选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 实质即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重视以外在的临床表现、脉证作为治疗依据,体现了动态
辨证选方、个体化治疗的精神。
求白饮和服。 ➢ 调和胃肠:代表方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的呕吐与心下痞证。 ➢ 《伤寒论》应用“和法”,还常与汗法、温法、下法、补法相结合。
理论知识
第九节 温法及其临床应用
“温法”,是针对病性属寒的病证而确立的治疗大法。
➢ “温法” 应该重视明辨寒热真假,热证当禁用“温法”。运用时还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以 临床应用温法,也当注意季节、地域、药量等。
理论知识
第一节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 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摘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伤寒论》此条,历来被称为辨证之总纲。《伤寒论》强调体质从化,同时也重视疾病及其 证候的标本缓急,临床上应该在辨体质的基础上,明确辨病,通过辨方证,选择最适合患者 的方药进行治疗。
理论知识
第三节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伤寒论目录

伤寒论目录

《伤寒论》南京中医药大学
凌云、张静远、周春祥、马俊杰、赵鸣芳、濮文渊、孙松娴主讲
第一章绪论
1、绪论
2、绪论测验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表郁轻证
4、太阳伤寒证兼证
5、桂枝加葛根汤证解析与启示
6、太阳病变证
7、热证、阳虚证
8、阴阳两虚证
9、结胸证
10、痞证
11、太阳蓄水证
12、太阳蓄血证
13、太阳病篇测验
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阳明病热证
2、阳明腑实证
3、阳明发黄证
4、阳明病篇测验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小柴胡汤证
2、少阳阳明合病
3、少阳三焦证
4、少阳病篇测验
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太阴病概述
2、太阴病传变
3、太阴病篇测验
第六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少阴寒化证
2、少阴热化证
3、少阴兼变证
4、少阴咽痛证
5、少阴病测验
第七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厥阴病概述
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3、厥阴病寒证
4、厥阴病热证
5、厥逆证
6、厥阴病篇测验
第八章结课考试。

伤寒论整理总结(K12教育文档)

伤寒论整理总结(K12教育文档)

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完整资料).doc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伤寒论》原文整理

《伤寒论》原文整理

《伤寒论》原文整理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生姜三两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葛根加半夏汤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风寒束表,内有郁热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风寒束表,水饮内停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汗吐下后热扰胸膈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热邪壅肺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讲义第二版课程设计

伤寒论讲义第二版课程设计

伤寒论讲义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一门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阶课程,主要讲授《伤寒论》。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提高诊疗水平,促进临床实践。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伤寒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熟练掌握《伤寒论》中的经方;3.熟悉《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并能独立运用。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应用《伤寒论》中的经方进行诊疗;2.能够独立进行基于《伤寒论》的中医辨证诊断。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自信心和信仰。

课程内容第一章《伤寒论》概述1.《伤寒论》的历史背景;2.《伤寒论》的文献分类与版本;3.《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伤寒论》的辨证方法1.《伤寒论》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2.《伤寒论》的辨证方法;3.用《伤寒论》辨证的基本步骤及其实例。

第三章《伤寒论》的重要经方1.葛根汤;2.桂枝汤;3.麻黄加术汤;4.小柴胡汤;5.理气和中汤。

第四章常见病证举例1.太阳病证;2.少阳病证;3.犯经病证;4.内伤病证。

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并解释《伤寒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简化并阐明概念;2.经典讲解:具体阐述《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和重要经方;3.病例分析:举例分析常见病证的治疗方法;4.诊断技能演练。

课程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30%):听课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40%):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30%):通过分析病例检测学生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

参考资料1.《伤寒论方证纂要》;2.《伤寒论集注》;3.《伤寒辨证大全》。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 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 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伤寒论图表整理

伤寒论图表整理
阴阳两虚3芍药甘草附子汤4炙甘草汤
证结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2大陷胸丸
胸3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三物白散
: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痰气痞证:
五苓散证水痞:
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连汤上寒下热:
火逆证
本证:小柴胡汤
少柴胡桂枝汤
兼大柴胡汤
兼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阴变桂枝加大黄汤
证太阴发黄证:
1理中汤2四逆汤
霍乱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4四逆加人参汤5桂枝汤
阴1枳实栀子汤
阳2小柴胡汤3理中汤
易4牡蛎泽泻散5竹叶石膏汤
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
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
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
伤血动津哕而腹满
咽1猪肤汤2甘草汤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2栀子豉汤
痛4苦酒汤5半夏汤6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
利下利: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
攻表:桂枝汤
本证:四逆辈
太阴兼表证:桂枝汤太
寒3通脉四逆汤本错杂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1当归四逆汤
2吴茱萸汤
本化5附子汤6真武汤厥证寒证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
证7吴茱萸汤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
重轻证:热厥正气虚陷9.
证:白虎汤
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少热
瓜蒂散痰逆:猪苓汤证逆化
水厥阴麻黄细辛附子汤茯苓甘草汤兼表证
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
枝子豉汤太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热
证白虎加人参汤
葛根芩连汤
桂枝甘草龙牡汤桂枝甘草汤1变2
心阳虚: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条目整理

《伤寒论》条目整理

《伤寒论》条目整理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

将息如前法。

解释上实下虚症,所以去芍药。

(之前已经说芍药的作用是虚腹)其余药都在,说明仲景认为还是桂枝汤主症。

从何看出?脉促:表示还是抗邪有力胸满:为何?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解释本条是承接上条的,所以寒则加附子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解释桂枝麻黄各半,说明既有营卫不调,也有卫气失和症状,疾病在皮肤、肌肉都有。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人体与疾病战斗了较长时间,双方都有点疲劳了。

如疟状,疟状只定期发热,一日二三度发,说明身体还有抵抗能力,也可能说明疾病已经微弱,一天也就捣乱个二三次。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热表示身体抵抗,寒表示体表经络受阻。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上述症状都是疾病不重的症状。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说明胃气还不是很虚,水液代谢也属于正常。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这句话是解释上面现象的原因。

病人见好,就不要过度干预,让病人自身调节。

这里的阴阳可能指身体内外都虚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 (2)

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 (2)

伤寒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说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全部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既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批饮水的症状,并不是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觉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简单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治、歇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日夜,即24 小时12、霍乱:是一种陡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色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突然之意:乱,即事变、凌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痛苦为主要特色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分,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以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但是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语言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来往: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准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倾斜之中风病不一样。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失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不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纲要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 太阳病脉证纲要: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关于太阳病的内容。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太阳病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类型。

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为主要表现;伤寒则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和脉阴阳俱紧为主要症状;温病则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主要特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辨寒热的真假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例如,头痛七天以上自愈的病人说明病程已经结束,而病人身体太热反而想穿衣服,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针对太阳中风,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能够调和荣卫气,治疗中风的症状,例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

同时,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太阳病,例如头痛、汗出、恶风等。

在应用桂枝汤时,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对于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患者,可以加入葛根;对于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患者,可以去芍药;对于微寒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等。

1.太阳病中的方剂应用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进行治疗。

(43)发汗后身痛,脉沉迟者,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进行治疗。

(6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进行治疗。

(112)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可用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再加桂二两进行治疗。

(117)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

(118)2.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3.表郁轻证的证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治疗。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者,脉洪大者,可再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
重证的表现。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
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药:五苓散。方用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实证腹满的特征、病机是什么 实证腹满的特征如论中225条所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病机为有形之邪积
平旦 :清晨
日晡所 :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
周时 :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伤寒的涵义
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 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 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 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 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 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 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 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 宣。 病机: 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郑声 :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 :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 :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 :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 :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 :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 :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
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 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 下,邪陷太阳的证治. . 简述小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②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③主症:发热示伤寒表不 解.干呕而咳示心下有水气,水饮阻中胃气上逆则干呕.水饮凌肺,肺失宣降则咳,或 渴(内停正津不布),或利(水饮下趋大肠),或噎(水气上逆于咽喉),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或喘(影响肺气肃降)④方要:小青龙汤-----麻黄 合桂枝发汗解表,又麻黄平喘利水,桂枝通阳化饮.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敛肺,治疗 水寒射肺之要药.半夏降逆涤饮,芍药和营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发汗解表宣化水 饮之功. 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②主症:动数变迟, 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 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③治法;泄热逐水 破结④方要: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 主药. 简述大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将息 :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 :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筋惕肉瞤 :指筋肉动
旧微溏 :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 :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 :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 :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
面垢 :面部如蒙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
面色缘缘正赤 :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附子汤 主治少阴病寒湿背恶寒,辨证要点是口中和,主症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 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 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试述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的异同
两证均以四逆为主症,故两证所用主治之方均以“四逆”名之。但两者的病机却 不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阳郁气滞不达四肢所致,故称为“气郁致厥”。其证即无阳 虚阴盛之虚寒证,又无阳热内郁之热证,且四逆程度较轻,治以舒畅气机,透达郁 阳之法。四逆汤证之四逆乃阳衰阴盛、四肢失煦使然,且四逆程度较重,故称“寒 厥”,多伴有下利清谷,欲吐不吐,恶寒蜷卧,脉沉微等症,治当回阳救逆 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淅淅恶风 :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 :形容热轻浅
下重 :即里急后重
水浆 :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 :酸浆水。(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
白饮 :白米饮,米汤
清酒 : 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苦酒 :米醋
白粉 :米粉
须臾 :指很短的时
目瞑 :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清便欲自可 :指大便尚属正常
叉手自冒心 :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 :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失溲 :指二便失禁
遂漏不止 :遂,因,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
头项强痛 :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 :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伤寒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 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 :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 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 :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 :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麻沸汤 :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 :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奔豚 :气上冲犹如豚之奔
藏结 :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瘛疭 :瘛指收缩,,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 :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 :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郁冒
: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 :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 :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滞 阻结,如食积内停,燥实内结,虫积阻滞等,皆可导致腑气阻滞不通。证见腹 部持 续胀满,无有减轻之时,虽减也微不足道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也不同。抵当汤用量
大而且为汤剂,故其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者,临 床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阳郁烦躁②治法:开表发汗,清热除烦③主症: ,脉浮紧,恶寒 发热,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烦躁乃寒邪郁闭过重,阳气不能宣泄,扰 于胸中使然.必须表里俱实者方可使用④方要:大青龙汤 倍用麻黄加生姜之麻黄汤 峻猛发汗,以散表寒.石膏辛甘大寒配麻黄解表以开阳热之郁闭,清透郁热除烦.重用 炙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又防石膏过寒伤正中 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均可治水气病如 何区别? 五苓散主治太阳误下伤及三焦及膀胱阳气而成的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小便不利、 发热、消渴、脉浮数,水逆为主证,方中有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散水, 桂枝温阳化气兼以解表。茯苓甘草汤主治胃阳虚停水证,以心下悸动,四肢不温, 短气不温为主症,方中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胃散水,桂枝通阳化气,甘草补中调 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心阳虚水逆证,以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为主症,方中重 用茯苓淡利水邪,桂枝配甘草温壮心阳,大枣补土缓冲。苓桂术甘汤主治脾阳虚停 水证,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主症。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养 心益脾,桂枝温阳降逆,化气行水,白术健脾散水,甘草补脾和中。真武汤主治太 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目闰动,心下悸、振振欲擗地 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 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简述小结胸汤的病机,主症,治则,方药组成?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 麻黄汤之喘因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
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 麻杏甘石汤是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证见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 苔黄脉数。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小青龙汤因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 证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病机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 犯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喘乃风寒迫肺,肺气上逆,证见自汗出、发热恶寒、头 痛、苔白脉浮缓,病机是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 中,肺气不利作喘
口中合 :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
: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 :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 :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 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 :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 :指嗜酒之人
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 别运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以止利,主治下焦不固,津液失约的久利不止,滑脱不 禁。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 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 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黄 芩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寒格 :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