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转型跨越发展更是山西县域经济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10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历史必然。2011年2月25日,山西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以转型跨越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县域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基本经济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主体优化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当前,县域经济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传统经济,而是重要的板块经济、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与长期效应
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期效应就在于将从根本上彻底改
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将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经济那种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将传统农业、服务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和新型服务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物流运输、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重大提升,将县域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对山西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产生长期效应,再造一个新山西就立足于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是历史文化大省、煤炭资源大省和特色农产品大省,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73%的人口在县域,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8%以上,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发展,没有县域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就没有全省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找准着力点,重点突破,推动县域经济向产业经济集中、向工业经济集中、向城镇经济集中,才能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不仅是既要培育一批有活力、发展快、个性强的特色县,而且是要打造一批国家百强县、中部百强县。所以,“十二五”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再造一个新山西,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
三、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 特色化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依托自己的条件和发展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要以新型工业、特色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和商贸物流服务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
2. 坚持城镇化推动战略。县域城镇化的核心,是实施“大县城”战略、带动人口和产业聚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增长,形成县域经济的
增长极。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达到资源优化、环境协调、人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协调共进的原则。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其发展的非均衡性,应在转型发展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实施差别对待、分类指导,最终达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目的。
5.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充分利用综改区的优势,突破创新、率先发展,用足用活各类政策,走出一条有山西特色的路子。
第二章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行政区划
山西因居太行以西而得名,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71万人、1033万户,平均每个家庭3.45人,共辖11个地级市(太原、大同、阳泉、晋中、晋城、长治、临汾、运城、忻州、朔州、吕梁),119个县市区,其中县级市(区)18个(包括郊区矿区7个),市城区16个,县为85个。
二、自然地理与产业布局
本研究是基于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将23个城市的区也纳入研究范围,以凸显、比较城市与县区的差距,在对比中提升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山西地处黄河中下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西以黄河为界,东以太行相隔,中部汾水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海拔在1000m—2000m之间,整个省域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又有显著的垂直变化特点;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平原仅占20%;年平均气温在-40—140之间,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350mm—700mm,无霜期为103—208天,且呈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的特征。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决定了山西的地质构造和产业布局。山地沟壑区富集了矿产资源,是山西煤炭、矿产和相关联产业的集聚地;山西较好的土地分布于汾河及各大河流沿岸的河川谷地、平原盆地,是全省主要的农业产地,而绝大部分城市、县区市也集中在这条延长带上;分布两侧的太行、吕梁两山和北部的高寒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特色农产品较优。山西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除汾河平原以外,不适
应大宗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多样性的地形、气候使山西成为特色农产品的产地,而煤焦、电力、冶炼、化工等产业进山入沟成为资源型县市的集聚产业;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物流服务业则是围绕大中小城市而发展,园区化是其发展的基本形式。所以山西立地条件的独特性,煤炭资源的优势性,农业生产的特色性,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使山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具备了较优的基础条件,全面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自然资源与产业发展
山西资源丰富、物产多样,地下地上资源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矿产资源:山西是依托矿产资源而获发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其发展的核心。全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藏12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3种,煤、铝钒土、珍珠岩、镓、沸石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煤炭储量为最。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3。所以煤炭产业对山西整体来说,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6大煤田覆盖了全省85%的县市区,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发挥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县市区其经济实力较强,而资源缺乏型县市则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区域间、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所以在省域内实现大统筹发展,才能促进县域间协调发展。
生态资源:山西的山地丘陵广袤,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的种子植物资源134科,约1700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80余种,南部和东部以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也是全省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