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教学内容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价值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b8364397cd184254b3535ce.png)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价值儒家学说是入世的哲学,其关注的人生、社会问题很多,义与利便是其中一个重大的伦理问题,而其价值所在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的思考。
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
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
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儒家并非不讲利,否定利,而是先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和合理性,这点在儒家代表人物的言语、论著中皆有揭示。
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时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而要“因民之利而利之”。
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比较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不过他存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并对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故“罕言利”,对利持谨慎保守的态度。
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民利为重。
荀子也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
董仲舒也肯定了义与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
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儒家集大成者王夫之也说:“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指出人离开物质利益就要陷入危害境地,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可见在儒家义利观中,讲利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义与利的关系,即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
义与利的关系,包含着两重内涵。
首先,二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是家国一体化,家庭是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国家其实是家族的扩大,在国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秩序的稳定、矛盾的调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儒家强调一种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义,个体须对这种义负责任、有义务,应限制自我私欲。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251237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9.png)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主张把义和利相嵌合起来,以义为先,以利为辅,实现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思想为“义在先,利在后”,这反表明儒家的价值观以道德为重,重视道德价值的高于金钱上的价值,即利益。
在现今社会中,儒家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仍然不容忽视。
首先,儒家义利观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之间的利益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价值,个人与群体之间往往会出现冲突。
因此,儒家义利观强调义胜于利,通过追求道德和人性化的价值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使人们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
这具有指导意义,意味着要推广道德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和谐、公正、公平的状态。
其次,儒家义利观强调“立身以立义,兴家以兴利”,表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必须遵守道德,才能使自己成为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一流公民”,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而“兴家以兴利”则表明,如果我们坚持运用道德价值来进行经济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利益,在经历财务承担和合理分配方面也将会获得无穷益处。
最后,儒家义利观在加强政府和市民互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民本”思想,即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负责为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
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也有助于强化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政治稳定。
综上,儒家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虽然历经多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指引着我们在道德尊严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寻求平衡,推广并体现道德伦理对于个人与整个社会和谐、公正和平衡等方面的价值。
论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96187d5a1c7aa00b52acb3c.png)
一、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一)经济领域的革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局时代。
新的农耕工具,尤其是铁器的广泛应用,天文、历法等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加之连绵不断的战争,井田制度日益瓦解,土地的封建化和私有化正式进入历史。
这促使私商和私营手工的产生及发展,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和权利的欲望,钱和权成为交往的最终目标。
(二)政治领域的动荡春秋之初,中国历史便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点,矛盾的升级形成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
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秩序日益瓦解,周王室衰微,不再能支配各诸侯国,各个诸侯国之间发生频繁的战争。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同阶级、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冲突持续升级。
在政局动荡的状况下,义利问题成为春秋时期核心的问题所在。
(三)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随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礼崩乐坏”是当时的另一大特征,诸子百家涌起,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名各家学说粉墨登场,各学派思想启蒙者四处游说,宣扬各自的治国方略和社会理想,成为后期学者赞誉的“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
二、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主张义利是辩证统一的,但由于在对“义”及人性的理解上存在差别,其思想也存在差异。
(一)孔子的义利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人性论是其义利观的理论基石,其认为人性是相近的,人们在道德本性上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求利的欲望。
1.孔子学说重“仁”和“礼”,义利居于次要孔子在教育弟子和宣扬自己主张的过程中,始终以“仁”为核心,并且提出要实现仁就必须通过“礼”,“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孔子认为: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
他一生以恢复“周礼”为理想,认为周代的礼制是最完美的制度仪则。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c2e676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0.png)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义利观是指儒家思想家们关于义与利的基本观念,用一句话来说,它就是强调“义”而重视“利”。
儒家从《论语》观念中发展出一套“义利观”,认为首要的是要关注义的道德规范,而不应仅仅为了追求私利而造成损害。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还有仁、义、智、忠、信等,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义利观。
从思想上来讲,儒家义利观体现了儒家“仁者无敌”的思想,也就是说,真正有“仁”者,就不受任何形式的胁迫和迫害,他将坚决依照道德规范行事,履行公共责任,他会放弃自身利益而去为社会公平正义而贡献力量。
而借助伦理规范的制约,儒家更注重以“利”来显示“义”,从而衡量一个人的品行。
正是由于配合“仁”(“义”),才使这个“义”更能实现,而不会随意流失。
从实践上来说,儒家义利观在生活中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情感选择和行为行为,而这种习惯可以回溯到秦朝的节制诸侯的礼仪制度以及管理国家的观点上。
例如,曾经流传过一些儒家思想家们的“大德小利”和“小利大怨”的言语,他们运用他们的道德情操,来表明大多数人的情感倾向,而变成他们一块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意义体现在许多方面,即从Government.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sound policies which serve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rather than its self-interest,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In addition, safeguarding public interest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being kept in mind when making any decision.In terms of corruption and scandals, either in businesses or public offices, those officials or business related personnel should be punished an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wrongdoings. Such action could only be made possible when the government has clear and sound policies to prevent such situation from arising.儒家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儒家对追求实现义之情操的追求,以及如何以实现义来追求利,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2a144ee770bf78a6529549f.png)
中体现在儒家的 “ 义利之辨 ” 中。通俗地说 , 所谓 “ 义 ”就是道德上的 “ 应当” , “ 利 ”则指物质利益 。“ 义
利之辨 ”所集 中讨论 的是道德与利益 的关系问题 。在儒家思想 中 ,“ 义利之辨 ”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直接 与 “ 君子小人之辨 ”相关联 ,而且与儒家 的一些核心论题如人禽之辨 、理欲之辨 、王霸之辨等之 间亦存在 着相 当密切的关 系。由此 ,“ 义利之辨 ”构成 了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对此 ,不少宋 明理学家都曾不约而 同 地做 出过 明确 的论述 。二程指出 : “ 孟子 辨舜跖之分 , 只在义利之 间。 ” 陆九渊教人 ,首在辨义理。 张杭 在《 孟 子讲 义 》“ 序 ” 中指 出 : “ 学者潜心孔孟 ,必得其 门而人 ,愚 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 。 ”朱熹更是鲜 明
儒家 “ 义利之辨" 的基本 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李 翔 海
摘
要 根本否定儒 家 “ 义利之辨”在今 天仍具有积极 意义 、将儒家 “ 义利之 辨” 的基础上 的取义舍利或 重义轻利、 认为儒家 “ 义利之辨 ”中包含 了主张 “ 以义取利 ”的 内容 , 是误解儒家“ 义利之辨 ” 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 点。儒家“ 义利之 辨” 包含 了四个方 面的基本 内容 : 第一, 明确反对 见利忘义 ; 第二 ,肯定合理之利 的正 当性 ;第三,在 动机上反对 “以义求利 ” ,但在 结果
1 6
儒家 “ 义利 之 辨”的基 本 内涵及 其 当代 意义
本 内涵及当代意义做 出概括和讨论 , 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有代表性 的误解儒家 “ 义利之辨 ”的观点做 出辨析 。 由于儒家 “ 义利之辨 ”的思想源头显然是在先秦 ,因而本文对儒家 “ 义利之辨 ”基本 内涵的 阐述 主要是立 足于先秦儒家 的有关思想 。为了论说 的方便 ,本文从梳理误解儒家 “ 义利之辨 ” 的三种有代表性 的观点人
儒学知识教案
![儒学知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03d5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8.png)
儒学知识教案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中心地位,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授儒学知识也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结合教学经验和儒家经典,为大家提供一份儒学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使学生明白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3、使学生领悟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和价值;4、使学生能够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1、儒家哲学的概述(1)儒家思想的起源和演变(2)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观点2、儒家伦理思想(1)仁: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2)礼:儒家文化重要的表达形式(3)义:儒家伦理思想的另一个关键概念3、儒家政治思想(1)君子: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人物形象(2)君权与臣道:儒家对政治治理的看法(3)民本思想:致力于建立民主和社会公正的理念4、儒家经典诵读(1)《论语》(2)《孟子》(3)《大学》(4)《中庸》三、教学方法1、讲解老师通过对儒家哲学的讲解和解析,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3、阅读老师组织学生诵读儒家经典,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4、演示老师借助场景演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实践中的儒家思想。
四、教学手段1、投影仪借助投影仪,老师能够清晰地展示课件和图像,给学生呈现全面的教育资源。
2、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互动板互动板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双向沟通。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完成。
在这里,我建议采用一个有利的方法,即通过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小组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e24de101f69e3142329473.png)
儒家的“xx与利”以及其时代意xx“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xx古代的义与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
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
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
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
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孔子“义”“利”观及其启示和意义-精选文档
![孔子“义”“利”观及其启示和意义-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693e7f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b.png)
孔子“义”“利”观及其启示和意义-精选文档孔子“义”“利”观及其启示和意义2006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居民居某乘坐一辆公交车上班,在乘车途中皮包被小偷扒窃,许多乘客为了配合工作也都同意协助调查,结果耽误了工作,最后有七名乘客和司机向他索要一天的工作损失费。
有的人认为七名乘客和司机协助调查既是义务又是出于道义,而有的人认为索要赔偿是应该的因为个人的利益是要受到尊重的。
更后者观点相比,我更赞成前者的观点。
案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行为选择过程中对义与利关系的处理。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究竟怎样处理“义”与“利”,是否应该借鉴孔子“义”与“利”观?一、孔子“义”“利”观以及其关系(一)孔子“义”“利”观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核心问题,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
先秦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
孔子第一次集中论述”义利”,同时“义利”是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范畴,要理解孔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首先要对”义”和”利”两个范畴各自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义”原指”宜”,即行为符合于“礼”。
在《论语》中,“义”有三层内涵。
第一,孔子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第二,孔子把”义”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目标。
第三,“义”从内容上讲,代表着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人伦道德秩序、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二)对孔子“义”与“利”关系的认识在对孔子义利思想认识中,人们一般认为孔子在对待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重义轻利。
其实,孔子并不是只要义而否定利,孔子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有其合理性。
正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也就是说孔子提倡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
二、孔子“义”“利”观对现代义利观的启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课件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efbd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8.png)
孙丑章句上》
——《孟子 ·公
①发展: “义”的人性基础——“性善说”
材料二
“ 君仁 , 莫不仁; 君义 , 莫不义 ; 君正 , 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 ”
“义者宜也”,所谓义即合宜于道 德伦理要求。
2、“义孔利子之的辨“”义利之辨 ”中的利是指个人
私利,在公利层面上,孔子无义利之辨。
(例文如下)
子谓子产: “ 有君子之道四焉 : 其行
己也恭 , 其事上也敬 , 其养民也惠 , 其
使民也义。 ”
——《论语 ·
公冶长篇 》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3、孔子认为义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 内容
(例文如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 ·里仁》 “君子义以为上”
——《论
语 · 阳货篇 》
③总结: 孔子把能否惠民、义民作为君子
的重要道德标准和为政成功与否的衡量尺度。 主张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
Ⅲ战国时期:孟子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一
1、 滋长“重农抑商”观念,利于 保护小农经的同时,抑制商业、手工业的发 展。不断强化“士、农、工、商”的四民等 级。
2、“安贫乐道”、 “均平”等观 念,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俭以修身”、“利以义取”, 重人格精神追求,利于民族精神的塑造。
1.重义重德,重视发挥道德对社会稳定、 发展的功能作用,对以德治国具有借鉴意义。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2c4e1c5da38376baf1faea8.png)
儒家的 “ 义利观 " 其 当代价值 及
陈 秀平
【 摘要 】 儒家并不否认“ , 利” 而是主张“ 先义后利” “ 、 以利制义” 在当 。 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需要树立 ,
正确的 “ 义利观” 一方面必须充分肯定 “ , , 利” 另一方面必须在 遵循 “ 的前提下逐 “ , 见利思义” 义” 利” “ 。
儒家 “ 义利观 ” 的主要内容
子 ・ 身》) 修 第二 ,“ 义后 利 ” 义 然 后取 ”, 利 不克 义’ 不 “ 于 先 ,“ “ ’ , 放
春 秋 战 国时期 随着 社会 生 产 力发 展 水 平的 提 高 , 出现 了新 利 而 行 ”。 子赞 赏颜 回在 贫 乏 的物 质 生 活 条 件下 持 有 自得 其 孔 型 的封 建 制 生 产 关 系 。 阶层 社 会 分 化 加剧 , 何 看 待义 与利 乐的精神生活心态, 各 如 体现了孔子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 孔子说:
他说:“ 明君治 民之产, 必使仰足 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 子, 乐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 我 所 欲 也 , 亦 我 所 欲 也 , 者 不 可 得 兼 , 生 义 二 岁终身饱, 凶岁免于死亡 。 《 ”( 孟子 ・ 梁惠王上》) 可见, 对老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 欲有 甚于生者, 所 故不为苟得 百姓来 讲, 基本 的物质利 益追求是 每个人都 有的 。 苟子 也肯 也; 死亦我所 恶, 恶有甚于死者, 所 故患有所 不辞也。”( 孟 《 定义与利 的客观存在, 他说:“ 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也。 《 子 ・ ”( 荀 告子上》 孟子强调在义利发生冲 突必须作出取舍时, ) 必须
也 。 ( 孟子 ・ 子 下 》 ” 《 告 )
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国家 利 益、 会 利 益 发 生冲 突 时, 坚 持 社 应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3ff994458fafab068dc020e.png)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作者:陈秀平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7期【摘要】儒家并不否认“利”,而是主张“先义后利”、“以利制义”。
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一方面必须充分肯定“利”,另一方面必须在遵循“义”的前提下逐“利”,“见利思义”。
【关键词】儒家义利观当代价值儒家的“义利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它的重大价值。
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新型的封建制生产关系。
各阶层社会分化加剧,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也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热门话题。
孔子并不否认人们对“利”的追求,反而肯定其合理性。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孟子也十分强调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他说:“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对老百姓来讲,基本的物质利益追求是每个人都有的。
荀子也肯定义与利的客观存在,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也。
”(《荀子·大略》)汉代大儒董仲舒也承认义与利是一对相互依存的范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身。
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春秋繁露·生之养重于义》)义与利的存在是符合天理、人情的,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儒家注意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的正当欲望和要求。
既然义与利都是客观存在,那么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如何?归纳起来,儒家在此问题上有以下主张:第一,“见利思义”,不得“不义之财”。
儒家主张生财有道,富贵有道,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儒家是主张获利、主张发财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6a86bd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3.png)
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儒家传统义利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思想精髓体现于以孔孟荀为代表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一旦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就必然需要牺牲利,儒家传统义利观虽然产生的年代与当今较久,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强烈的启示和警醒作用,如义利并重就很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导人们正确处理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不仅拥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更养成正确的致富观。
关键词:义利观;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几千年来一直浸润着华夏文明,使其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其中儒家传统的义利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在精神和道德上不懈地追求。
如何处理义和利地关系不仅是古人辨析的难题,更是当今处于当今物欲横流社会中地人们需要重点反思的问题。
在儒家传统义利观之中,义和利是无法分开的,两者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其中义指的是道德和精神上的追去,简而言之就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正义、友善、忠贞等一系列真善美理念的追求;而利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对钱财、权力的占有,广义上理解就可扩大为对与感官、物质上等非道义上的追求,对于义和利的辩证关系,基于不同的考虑不同的政治家、学派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最具有代表性也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就是儒家学派,对义利观的主张“重义轻利”。
(一)儒家义利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孟子则是后来具有代表性的继承者,两者对儒家的义利观都有着十分关键的阐述。
社会存在产生社会存在,任何思想得产生必然受着当时社会现状得影响因此要想了解儒家义利观就必须追溯孔孟所处的时代,了解儒家义利观初步提出时的社会背景。
孔子和孟子所处的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不在一个年代,但社会背景其实大同小异,总结起来可以用战乱不安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各国都在积极的采取措施积极变法以获得更强的国家武力来兼并他国,各诸侯争霸,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真可谓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ce7b3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9.png)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引言儒家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儒家义利观的起源和演变、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先秦时期儒家义利观的起源和演变1. 儒家思想的兴起先秦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分裂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
2. 儒家义利观的初步形成随着儒家学派逐渐壮大,孟子等后继者开始进一步阐述了仁爱之道,并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对于后来儒家义利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 儒家义利观的完善到了战国时期,孔子学派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荀子、韩非等学派也开始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对儒家义利观进行了批判和完善。
其中,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和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而韩非则强调法制和利益,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制度和利益诱惑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三、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和特点1. 以仁爱为核心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是仁爱之道。
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
在儒家义利观中,仁爱被视为一种道德标准,并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键。
2. 坚持道德原则儒家义利观强调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在这种观念下,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义利观也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受到道德约束,并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道德榜样。
3. 重视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儒家义利观认为,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因此,政治权力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以此来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
同时,儒家义利观也强调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并认为经济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关键。
四、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义利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汉代儒家义利观研究》
![《汉代儒家义利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39094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6.png)
《汉代儒家义利观研究》一、引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成为了汉代儒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汉代儒家的义利观。
二、儒家义利观的历史背景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
在此背景下,儒家思想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
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汉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道德伦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义利观正是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包括“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
在儒家看来,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们应该以道德为重,追求正义和公道。
同时,人们应该以义为上,即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汉代的儒家义利观表现形式在汉代,儒家义利观主要表现为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家庭中,尊卑有序的伦理关系被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夫妻要相互尊重;在社会中,人们要遵守礼仪规范,尊重长者、贤者,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此外,汉代的儒家还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帮助。
五、汉代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汉代儒家义利观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和谐,还促进了道德伦理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它也为后世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当今社会,儒家义利观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六、总结与展望总的来说,汉代儒家的义利观是一种以道德为重、追求正义和公道的价值观。
它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汉代儒家的义利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997af50804d2b160b4ec0ca.png)
) )
总第 *’! 期, ’!!+, " -.-%/01.# 12 .31224, " #56, ’!!+
〔 "〕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 高晓红
(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 南京) ’*!!7+ )
) ) 〔 摘) 要〕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 “ 重义兼利” 、 “ 重义尚利” , 正确认识和借 鉴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形成义利相统一、 个人利益与国 家整体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念, 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 重义兼利; 现代意义
〔 () 〕 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 孔子将义利关系放到不同的社会条件
下讨论, 具有深刻的涵义。所谓 “ 邦有道” , 即国家治理有序、 社会公平, 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下, 靠合乎 “ 义” 的手段能得到富贵, 如果一个人在 “ 有道” 之邦仍然 贫穷卑贱, 那就说明这个人不够勤奋, 是可耻的; 但是, 在一个管理不善、 不公平 的国家, 通过发不义之财来达到富贵的人, 同样也是可耻的。从这段话中一方面 可以看出, 孔子认为对于合乎 “ 义” 的正当利益不去努力追求是可耻的, 反映了 他对 “ 利” 的肯定;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反对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取不正当的利 益。可见, 孔子肯定 “ 利” 的同时也要求对于 “ 利” 的获得要符合 “ 义” , 他说不义 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和孔子一样, 孟子也主张谋利要合乎 “ 义” 。他说: “非
( 三)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先秦儒家从 “ 义以为上” 的价值取向出发,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重视对自 己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追求。孔子强调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 精神需要的 满足优于物质需要的满足, 他主张一个人不应该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和追求享 乐, 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应注重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他说: “君 子谋道不 谋 食, 君 子 忧 道 不 忧 贫” , “ 志 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 害 仁, 有杀身以成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孟子义利之辨教案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孟子义利之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164cc3b14e852458fb57de.png)
孟子“义利之辨”文化解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仁义而已矣》、《舜与跖之分》,了解孟子“居任由义,明辨义利”的义利观。
一、导入新课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威慑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
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
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
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高举“仁义”的旗帜,如何去游说诸侯的。
二、孟子与仁义相关的其他思想介绍(一)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二)孟子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3994aec680203d8ce2f24e6.png)
儒家“义利观”与现实意义一、何谓“义利观”?“义利观”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这二者的观点。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义贬利。
二、古代儒家思想中“义利观”的发展(一)先秦时期:Ⅰ“义利观”的早期记载:早在《周易》中就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
认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获得一定的功利,“义”与“利”是统一的。
《国语·晋语一》中讲:“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同书《晋语二》中有:“废义则利不立”。
可见,在先秦时期, 关于义利二者的关系已有较明确的观点,即义利统一,义是利的根本。
Ⅱ春秋时期:孔子的“义利观”1、整体感知孔子“义利观”孔子所言之“利”与今天所说的“利益”范畴相近,它是指主体对一定对象如物质子无义利之辨,“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尧曰》) 所谓“民之利”即公利也,孔子一贯主张“利之”。
对于私利,孔子不完全否认,他毫不讳言自己有求利之心,“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论语·述而》) 可见,在私利方面,义和利也是可以相通的。
但要“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篇》),即在考虑获得个人的物质利益时, 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义”, 必须考虑所得是否正当合法。
2、读材料释义孔子“义利观”在《论语》中, 曾有2 4次提到“义”。
其内容大体可分以下三个方面:(1)“义”是君子的美德:(列举数例)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篇》)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逊) 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篇》)③子曰:“夫达也者, 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
”(《论语·颜渊篇》)④子曰:“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
”(《论语·颜渊篇》)⑤子曰:“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 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篇》)⑥子曰:“见义不为, 无勇也。
义利并举论语教案
![义利并举论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6bbd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b.png)
义利并举论语教案教案标题:义利并举论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义利并举”思想,理解其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2. 能够运用“义利并举”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相关章节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2. PPT演示文稿或教学素材,包括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目。
3. 小组讨论活动的指导问题和评估标准。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义利并举”概念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义利并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知识讲解:1. 介绍《论语》中关于“义利并举”的经典语录,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在其中,义丰其事”等。
2. 解释“义利并举”的含义和重要性,强调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义利并举”因素。
2.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利益冲突和道德抉择,帮助他们理解“义利并举”思想的实际应用。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情境进行讨论。
2. 指导学生运用“义利并举”思想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鼓励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和交流。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义利并举”的文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义利并举”思想的实践价值。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完成的小组讨论报告和个人文章。
3. 通过课堂练习或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义利并举”思想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论语》中的其他重要思想,如仁、孝、忠诚等。
2. 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或写作比赛,让他们运用“义利并举”思想与其他观点进行辩论和对比。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义与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
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
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
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
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他面对君主则劝诫“义然后取,人不怨其取”。
《孟子》开篇即讲“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他认为,自然生命是人的“小体”,精神生命是人的“大体”,物质利益只能满足人的“小体”需要,道德仁义才能满足人的“大体”需要。
孟子更认为,如果人与人之间处处以私利来计算,惟利是图,“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怀利以相接”,结果是“终去仁义……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告子下》)“惟利是求”的行为方式、价值选择不仅会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而且还会造成“上下交征利”并导致“国危”。
到了汉代,董仲舒着重宣扬义利之辨。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说:“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义利之辨所蕴含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利与私利的问题;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的问题。
儒家反对言利,其所谓利即指私利。
孟子说:“王曰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其利皆指私利。
事实上,儒家所言“轻利”,并非不重视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因利害义”、“保利弃义”。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他一点都不掩饰自己“求富”,“恶贫”的观点。
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孟子的观点也是现实的。
齐宣王接见孟子时,说他自己有“好货”和“好色”的毛病,对此,孟子认为,一般来说,这都不算什么毛病,他还引用周之先祖公刘也曾“好货”、太王也曾“好色”,举例加以说明贪财好色的人也未必不能行仁义。
另一位儒家集大成者荀子,更充分肯定“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歇,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韩非子·荣辱》)这一任何人也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因此,儒家的重义轻利,其主旨绝非轻利,更不是反对利,而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大的、长远的利益。
在当今社会下,“义利之辨”涉及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三.“儒家义利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孔孟的这种“儒家义利观”经营价值理念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原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经营行为带有明显的创利的目的,这是无可非议的。
企业如果没有利润,就无法维持生存和扩大再生产,经营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怎样赚钱,赚什么钱,必须要有个规范作为基础和前提,这个规范就是社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还有自然的利益。
人都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愿望,但并不能因此就去损害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这是道德和法制所不容的。
因此,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群众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前者必须要服从后者。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企业必须本着“义以为上,以义统利”的观念处理好与社会、他人、国家甚至还有与自然的关系。
企业必须处理好企业盈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企业盈利必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因为社会是企业的利益之源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社会环境如何,与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就如同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一样,求义则两利,求利弃义则两败。
从根本上说,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不在于是否拥有雄厚的资金,也不在于能否获得一时的高额利润,而在于拥有一个富有、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因此,有责任感的企业,尤其是东方国家的企业在自己取得成功时都不忘回报国家和社会,许多企业家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现出了“以义当先,以义为上”的高尚情怀。
三.儒家传统义利观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外交决策中重视“义”与“利”的统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外交决策上更重视“义”。
随着时代演进以及国际关系现实的变化,“义”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道义、正义观念,又有对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尊严的捍卫与维护,以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既有民族大义之“义”,也有国际主义之“义”。
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已经超越国家间竞争,成为区域集团间的竞争。
与北美及欧洲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非物质层面而言,东亚各国区域意识淡薄,民族意识反而及其强烈。
这表现在各国注重维护本国利益,但缺乏与其他国家合作的精神。
中国要在21世纪和平崛起,成长为一个全球大国,仅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亚太地区力量,推动和构建亚洲地区主义。
这更需要中国高举“义”字大旗,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计较一时得失。
在国际社会中不仅要维护本国利益,也要维护国际关系中的公平与正义,维护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南海岛屿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在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纠纷中,并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在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问题上,强调无论中国怎么发展,中国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永远和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
可以说,只有由“义”而非“利”出发,中国才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发出更强大的声音,也才能更切实有效地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目前中国外交的基本布局中,周边国家是首要,以实现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安全、合作、繁荣为政策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主张以及睦邻、富邻、安邻的思路。
这与儒家王道外交”亲仁善邻、以德行仁、以大事小、协和万邦、悦近来远”可谓不谋而合。
四.大学生义与利的探析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
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义利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需倡导集体主义”。
在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争取和实现个人利益。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从来不忌讳言利,而且要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要在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争取和实现个利益,利要合理合法,社会主义义利观主张取利要合义,义利要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要注意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错误倾向,要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取利。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理论上要坚持把党的领导和民主法制,实践上坚持理论灌输与实际相结合。
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教育,注意激发和保护他们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
认真把握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和实际生活等不同层面的问题。
通过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引导青年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以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来提高广大青年的文明素质,还可以集中建设一些规模较大且有影响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及时与青年沟通,把握它们的思想导向,有效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五.坚持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儒家的“义利观”既是中国传统思想论争的一个核心议题,也渗透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到外交,从国家到我们自身,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因此深入考察和发掘传统义利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进行现代转换,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践行儒家的“义利观”改变“惟利是求”的价值追求,消除、克服“放于利而行”的危害?儒家认为依循“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在义利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义以为质”、“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理想的方法和途径。
因为“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论语·宪问》)在处理义利问题时始终遵循道义原则,“利”合于义则取之,违于义则去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追求富贵、消除贫贱都应诉诸道德理性,以义为准绳,以义导利,以义去恶(厌恶)。
不仅如此,儒家认为“义未尝不利”(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一)、“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①,“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