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与使用指南(doc 15页)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与使用指南(doc 15页)ICS 13.020Z 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4001-2004/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 with guidance for use内部资料仅供参考目次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4.1 总要求4.2 环境方针4.3策划4.3.1 环境因素4.3.2 法律和其他环境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4.4 实施与运行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4.4.3 信息交流4.4.4 文件4.4.5 文件控制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 检查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4记录控制4.5.5内部审核4.6 管理评审附录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附录B(资料性附录)GB/T 24001与GB/T 19001之间的联系文献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标准对GB/T 24001—1996作了修订。
本标准代替GB/T 24001—1996。
本标准的二级标题由1996版的“规范及使用指南”改为“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标准对术语名称作了下列修改;——“规划(策划)”改为“策划”;——“环境表现(行为)”改为“绩效”在ISO 14001中,在正文中用Shall提出要求;在附录A中用should进行提示或提供指导。
对此,本标准中分别译为“应”和“应当”。
本标准是GB/T 24000系列中的一项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待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待定)引言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绩效。
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PT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7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 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组织:为实现目标,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成自身功能的一个人 或一组人。
8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于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本标准可供寻求以系统的方式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使用,从而为“环 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与组织的环境方针保持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 提升环境绩效 履行合规义务 实现环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 周期观点所确定的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 境因素。
12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促进持续改进; 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13
5、领导作用
5.2环境方针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4001-2016/ISO 14001:2015
万洋二分厂
提高企业社会 形象及竞争力, 利于企业长期 发展
提高企业管 理水平,员 工环保意识
推行环境管理
体系对我公司
有哪些实质性
价值 降低能源消 耗,减少废 气/废水/噪 音/危险
改善组织的环 境行为,降低 环境、法律风 险
16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简介1.1 目的和范围1.2 管理体系概述1.3 适用范围2、环境政策2.1 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2.2 确定环境政策的组成部分2.3 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更新流程3、环境管理计划3.1 确定环境目标和目标计划3.2 制定环境管理计划3.3 监测和评估环境目标的实现情况4、资源管理4.1 能源管理4.2 水资源管理4.3 原材料管理4.4 废弃物管理5、环境风险控制5.1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5.2 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5.3 风险监测和改进6、环境培训和沟通6.1 员工环境培训计划6.2 外部沟通和利益相关者参与6.3 内部沟通机制和流程7、环境监测和报告7.1 监测方法和频率7.2 数据分析和报告7.3 环境相关文件和记录的保留8、审核和改进8.1 内部审核和审计8.2 外部审核和认证8.3 非合规和改进措施9、法律要求和合规9.1 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9.2 法律合规的监测和更新9.3 建立法律合规档案和证据10、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清单。
11、法律名词及注释- 环境管理体系:指组织为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其环境方面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而建立和维护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
- 环境政策: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框架下所做出的关于环境方面的方向和目标的文件。
- 环境目标:组织为实现环境政策所设定的可量化目标。
更多法律名词及注释详见法律名词与注释清单。
全文结束。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使用指南目次ISO前言引言1 范围2 引用标准3 术语和定义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4.1 总要求4.2 环境方针4.3 策划4.3.1 环境因素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4.4 实施与运行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4.4.3 信息交流4.4.4 文件4.4.5 文件控制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 检查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4记录控制4.5.5内部审核4.6 管理评审附录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附录B (资料性附录)GB/T 24001与GB/T 19001之间的联系文献 III引言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绩效。
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相继制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绩效。
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绩效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
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纳入组织整体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
如同其他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制定和实施方针与目标。
本标准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
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根据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dca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DCA在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环境,许多组织和机构都采用了环境管理体系。
其中,PDCA环境管理体系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方法,它以不断改进为目标,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本文将围绕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DCA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管理理念。
一、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为有效管理组织对环境的影响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流程和程序。
其要求主要包括:明确环境政策和目标、充分考虑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环境方面的风险评估、建立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审核、培训员工以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等。
这些要求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石,也是组织有效推进环保工作的关键条件。
二、使用指南PDCAPDCA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改进)的缩写,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在环境管理体系中,PDCA的使用指南如下:1. 计划(Plan):首先需要明确环境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确保人员配备。
在此阶段,需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确保工作的合规性和可行性。
2. 实施(Do):根据制定的计划和目标,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这包括落实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监测和记录系统以及开展员工培训等。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规范操作和环保意识的普及。
3. 检查(Check):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审核,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检查结果将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也是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4. 改进(Act):根据检查的结果,及时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可以包括修改工作计划、加强监测手段、推进技术更新等。
持续改进是PDCA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也是保障环境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的保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DCA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
它能够帮助组织确立环保目标,并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全面提升环境管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GB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 “ 目 标 和 指 标 ”和“环境管理方案”合并为“目标 、指标和方案,,; . “ 组 织 结 构 和 职责”改为“资源 、作 用、职责和权 限,’; . “ 培 训 、意 识 和 能力”改为“能力 、培训和意识,’; . “ 环 境 管 理 体 系文件 ”改为“文件”; . “ 检 查 和 纠 正 措施 ”改为“检查”; . “ 监 测 和 测 量 ”分解为“监测和测量”和“合规性评价 ,’i . “ 不 符 合 ,纠 正 和预防措施”改为“不符合 、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 ,’j . “ 记 录 ”改 为 “ 记 录控制 ”;
. 增 加 了 对 审 核 员 、纠正措施 、文件、不符合 、预防措施 、程序 、记 录等 7个术语的定义 。
. 术 语 “ 环 境 表 现(行 为)”改为“环境绩效 ”。 . 对 持 续 改 进 、 环境 影响 、环 境管理 体系 、环境 目标 、环境绩 效、环境方 针、环境指标 、内部 审
(ISO 14001:2004,IDT)
2005-05-10发布
2005-05-15实 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 标准 化管 理委 员会
发
布
GB/T 24001- 2004/1S0 14001:2004
目次
前言 ··············································,·····,····························································…… m 引 言 ··················································································································一 N 1 范 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 1 3 术语 和定 义 ··················································,··························,·······················… 1 4 环境管理 体系要求 ······················,························· ···········································…… 3 4.1 总 要 求 ······ ···················,,···········································································… … 3 4.2 环 境 方 针 ·········,,·······················································································… … 3 4.3 策 划 ···········································································································… … 3 4.3 .1 环境 因素 ···········,···········,··········································,··························…… 3 4.3. 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 4 4.3.3 目标 、指标和方案 ······················,···························································,········一 4 4.4 实施 与运 行 ········,············,···········································································…… 4 4.4.1 资源 、作用 、职责和权限 ·····················,················ ········································…… 4 4.4.2 能 力 、培 训 和 意 识 ······,·····························,,·················································… … 4 4.4.3 信息 交流 ·································,································································…… 4 4.4.4 文件 ·······································································································…… 5 4.4.5 文 件 控 制 ··,··················································,······,····································‘·… 5 4.4.6 运 行 控 制 ·································································· ·····························… … 5 4.4.7 应急 准备和响应 ·······················································································,·… 5 4.5 检 查 ········································································································ … 5 4.5 .1 监 测 和测 量 ··,····,················································································… … 5 4.5 .2 合规性评价 ··································,····················,············· ·····················…… 5 4.5.3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6 4.5 .4 记 录 控 制 ·······,···························································································… … 6 4.5 .5 内部审核 ············,···················································································…… 6 4.6 管理评审 ···································································································…… 6 附 录 A(资料性 附录) 本标 准使用指南 ······················································· ·········…… 8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 GB/T 24001与 GB/丁19001之 间的联系 ··································…… 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引ISO14002015标准

引
本标准使用以下词语:
言
——“shall(应)”表示要求;
——“should(应当)”表示建议; ——“may(可以)”表示允许; ——“can(可能、能够)”表示可能性或能力。 标记“注”的信息旨在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文件。第 3 章使用的“注”
引
——帮助组织履行合规义务; ——提升环境绩效;
言
——采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
交付、消费和处置等的方式,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 其他阶段; ——实施环境友好的、且可巩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以获得财务 和运营收益;
——与有关的相关方沟通环境信息。本标准不拟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
9.2.2 内部审核方案
9.3 管理评审
引
0.1 背景
言
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须实
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的可持续性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 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 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值已发生了变化。 因此,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 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目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 总则
录
10 改进
10.1 总则 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3 持续改进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 指南 附录 B(资料性附录)GB/T240012015 与 GB/T24001-2004 的对应情况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总要求
1.总则
公司按照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及OHSAS18001:2007《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结合公司特点,建立文件化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加以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2.职责
2.1 最高管理者负责公司HSE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的领导工作。
2.2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HSE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的组织管理,并向最高管理层汇报体系运行情况。
2.3安全环保部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负责HSE管理体系的归口管理。
2.4 建造部、项目管理部、资产管理部、人事行政部和各部室负责HSE管理体系文件相关规定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控制要求
3.1公司HSE管理体系所覆盖的范围:
a)公司为国际海上油气设施的设计、建造和维修,船舶和海洋平台设施、设
备的维修服务;
b)xxxx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办公和生产区域;
c)公司组织机构图描述的所有部门的活动。
3.2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在各个过程中,运用“PDCA”(P—策划,D--实施,C—检查,A—评审)方法。
3.3辨识、评价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因素。
3.4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3.5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3.6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3.7实施必要的措施,保证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3.8 对任何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的承包商及供应商的活动,应进行识别,并确保对其实施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4.5检查
4.5.1 监视与测量 •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对可 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 行例行监视和测量。这些程序应包括对绩 效、有关的运行控制、组织环境目标和指 标符合情况的信息文件。 • 组织应确保使用经校准或检定后的监视与 测量设备,并妥善维护,有关记录应予以 保持。
4.5.2守法评估
4.5.2.1 组织应根据遵守法律的承诺,建立、实施和 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法 律要求的遵循情况。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2 组织应评价其适用的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组织可参考4.5.2.1的要求,将该评价工作与法律遵 循情况的评价合并,也可建立单独的程序。
4.1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形成 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组织应确 定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 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4.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在其 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 a) 适合于组织的种类、规模,并与其活动、产品和 服务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适用法律要求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与 环境因素相关的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 传达到全体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的人员; g) 可为公众所获取。
4.5.4记录控制
•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所必需的记录,以证明 其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及本国际标准的要求, 并记录完成情况。 •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套程序,以规 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 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 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可追溯性。
4.5.5内部审核
ISO14001202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2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其次,组织应制定适应其环境风险和机会的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应明确阐述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承诺和目标,并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
在风险管理方面,组织需要识别和评估与其业务活动相关的环境方面的风险和机会,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组织应通过监测和评估环境绩效来持续改善其环境管理体系,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此外,组织需要设定可衡量的环境目标,并监测和评估其实现情况。
相应的绩效指标和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可追溯和可达成。
1.组织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和程序来确保员工的意识和参与。
员工培训和沟通计划应与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政策相一致。
2.组织应进行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沟通。
这些沟通可以包括与员工、合作伙伴、客户和监管机构的对话,以获得相关信息和反馈。
3.组织应建立和维护适当的文档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这些文件可以包括环境政策、风险评估和绩效记录等。
4.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衡量指标和时间表,并定期审查和更新。
这些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和可实现的。
5.组织应建立和实施监测和测量计划,以评估环境绩效和达到目标。
这些计划可以包括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和内部审核等。
ISO14001-2015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注 2:若管理体系(3.1.1)的范围仅涵盖组织的一部分,则最高管理者是指那些指挥并 控制组织该部分的人员。 3.1.6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 织(3.1.4)。 示例:相关方可包括顾客、社区、供方、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投资方和员工。 注 1:“感觉自身受到影响”意指组织已知晓这种感觉。
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组织(3.1.4)用于制订方针、目标(3.2.5)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3.3.5)所需的 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 1:一个管理体系可关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例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 能源、财务管理)。 注 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的结构、岗位和职责、策划和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 注 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个组织、其特定的职能、其特定的部门、或跨组织的 一个或多个职能。 3.1.2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管理体系(3.1.1)的一部分,用来管理环境因素(3.2.2)、履行合规义务合规义务(3.2.9), 并应对风险和机遇(3.2.11)。 3.1.3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3.1.5)就组织(3.1.4)的环境绩效(3.4.11)正式表述的意图和方向。 3.1.4 组织 organization 为实现其目标(3.2.5)而具有职责、权限和关系等自身职能的个人或群体。 注 1: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 合股经营的公司、公益机构、社团、或上述单位中的一部分或其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 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3.1.5 最高管理者 top management 在最高层指挥并控制组织(3.1.4)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注 1:最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部授权并提供资源。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1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1.2 环境管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可行性和有效性2. 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2.1 指导原则和目标2.2 合规性要求3. 如何使用环境管理体系指南3.1 首先,了解组织的环境管理目标3.2 其次,制定合适的环境管理计划3.3 第三,确保员工的参与和培训3.4 接下来,落实和监测环境管理措施3.5 最后,进行定期的审核和改进保护环境就像呵护自己的“猫咪孩子”,你希望它们快乐健康地成长,你必须给予它们足够的食物和爱,却不能让它们到处乱窜惹是生非。
这就是为什么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再强调一遍:"要让猫咪孩子们开心,你得从自家门口抓起!" 。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地球,而环境管理体系就是我们的“大哥大姐”,带着我们一同行走在环境保护的道路上。
它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它是保护环境的圣经,是我们“猫咪孩子”的护身符。
环境管理体系有着一些非常关键的要求,就像冷少推销豆腐铺的行话一样:“你得掌握正确的产品定位,才能打造出独特性感的豆腐产品。
”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差不多,首先,就是指导原则和目标。
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就像李子柒要种上一片美丽的蔬菜园一样。
其次,我们需要遵守各种合规性要求,就像去婆婆家,得照着她的规矩走一样,你不可能穿着泳装去婆婆家的喝咖啡,对吧?那么,我们要如何使用这个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呢?首先,你得知道组织的环境管理目标是什么,就像去KTV唱歌一样,你首先要确定到底是要唱《大约在冬季》还是《老鼠爱大米》。
其次,我们得制定一个合适的环境管理计划,这就像计划去约亲朋好友吃火锅,你得确定好时间、地点、人数等等。
第三,别忘了确保员工的参与和培训,毕竟你不能期待一个不会唱歌的人,就能拿下《大约在冬季》这首高难度的歌曲,对吧?接下来,采取行动吧!你要把计划付诸实践,落实和监测环境管理措施。
就好像在吃火锅的时候你得确保每个人都能吃上新鲜的食材, 火锅底料辣不辣的要适合大家的口味,这样才能让大家满意嘛。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企业和组织,如何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就是一个值得推荐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及使用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概述1.1 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指组织为了管理和改善自身环境绩效而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的一系列政策、程序、流程和行为。
其目的在于帮助组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更好地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2 ISO14001的意义和作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可以使组织更好地遵守环境法规,降低环境风险,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竞争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以及获得政府、客户和社会的认可。
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2.1 理解组织环境ISO14001要求组织必须理解其在环境方面的影响,包括综合的环境方面政策,表示组织目标所测量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可以用来比较实际表现与要求的目标,及自我评估、治理及改进绩效。
2.2 制定环境政策ISO14001要求组织必须制定一个符合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环境政策,还有一系列的环境目标和目标。
2.3 规划实施和运作ISO14001要求组织必须规划、实施和操作好其需要的过程,并对系统进行指派、部署和维持确定资源。
2.4 检查和治理ISO14001要求组织必须建立、实施和维持监测和测量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关的过程。
2.5 管理的回访ISO14001还要求组织必须建立、实施和维持用来修正物质、消除根本原因、预防再次发生的措施,且改进环境表现。
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使用指南3.1 建立组织环境政策要建立符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环境政策,组织应充分理解自身的环境影响和风险,确定适合自身的环境政策,并向组织内外部进行公开和沟通。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一、引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许多组织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操作性强、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帮助组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
二、环境管理体系规范1. 范围和适用性-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 确定适用性,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要求适用于其环境管理体系。
2. 环境政策- 确立和公布组织的环境政策,并持续改进。
- 确保环境政策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环境要求。
3. 环境目标和计划- 设定明确的环境目标,包括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等目标。
- 制定实施计划,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
4. 环境管理系统- 建立和维护环境管理系统,包括组织结构、责任和权力分配的规定。
- 确保环境管理系统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5.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风险。
- 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6. 环境监测与测量- 建立环境监测和测量计划,以监测环境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测量,并记录结果。
7. 培训和沟通- 确保员工接受相应的环境培训,提高环境意识和操作技能。
- 加强组织内、外部的环境沟通,提高组织的环境声誉。
8. 环境意识和改进- 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责任感。
- 不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绩效。
三、环境管理体系使用指南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明确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和范围。
- 确定环境政策和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
2. 指派环境管理负责人- 任命一名专职或兼职的环境管理负责人,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改进。
3. 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确定组织的环境风险。
- 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4. 设立环境绩效指标- 设定明确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等指标。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培训讲义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培训讲义一、环境管理体系要求1. 法规遵从组织应当遵守所有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排放标准、环境保护政策等,确保其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 环境政策组织应当建立、实施和维护一份适用的环境政策,该政策能够为组织的环境目标和目标提供框架,并为业务和决策提供导向。
环境政策内容应包括持续改善、预防污染、合规性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
3. 环境影响评价组织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其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不良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应涵盖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排放情况等。
4. 环境目标和目标组织应设立符合其环境政策的环境目标和目标,这些目标和目标应当是可实现的、量化的,并与其业务活动相关联。
5. 管理程序组织应当建立、实施和维护相关的环境管理程序,以确保环境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环境目标的实现。
6. 培训和意识组织应确保员工接受相关的环境培训,并且提高员工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意识,以促进整体环境绩效的提升。
7. 紧急应对组织应当建立、实施和维护紧急应对程序,以应对突发的环境事件,减少事故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8. 监测和测量组织应当实施相关的监测、测量和评估程序,持续评估其环境绩效,并对结果进行必要的改进。
二、环境管理体系使用指南1. 环境政策宣传对组织的环境政策进行宣传,让所有员工了解和理解该政策的重要性,促进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2. 系统培训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和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包括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管理程序等,确保员工理解并熟悉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3. 环境影响评价指南提供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指南和流程,帮助员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编制评价报告和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
4. 监测和测量工具提供相关的监测和测量工具,帮助员工收集环境数据和评估环境绩效,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5. 紧急应对程序提供紧急应对程序的相关指南和流程,帮助员工在发生环境紧急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减少不利影响。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一、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保护环境,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2、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应当尊重企业文化,尊重企业实际,把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结合起来,制定出完善科学合理的标准,实施有力的管理,同时兼顾质量和环境。
3、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应当对企业的质量及环境管理及改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构建完善的体系,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勤劳精神,加强对质量及环境的全员参与,提供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的体系。
二、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使用指南
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应当阐述具体的基础设施和机制,规范企业的运作流程,提升企业的质量及环境管理水平,促进客户满意,提高企业的效益。
2、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使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实施有效的记录管理,加强权限管理,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同时管理好关键物料质量,将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及工艺管理结合起来,实施有效的质量及环境管理。
GBT24001-2016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d)包括对遵守合规义务的承诺; e)包括对持续改进EMS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
方针应:
注:其他具体环保 承诺可包括: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减
-按文件化信息保留; -在组织内传达;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5. 领导作用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相关职能的职 责和权限得到分配,并予以沟通。
6. 策划
6.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4 应对措施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
a)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应对其:
①重要环境因素; ②合规性义务; ③风险和机遇(见6.1.1)
b)如何:
① 将措施纳入其EMS过程(见6.2; 7; 8及9.1)或其他 业务过程并实施;
②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见9.1)。
组织应保持关于环境目标文件化信息。
6. 策划
6.2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2 策划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
在策划如何实现环境目标时,组织应确定:
— 要做什么; — 需要什么资源; — 谁负责; — 何时完成; — 如何对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对其可测 量环境目标实现情况监测过程指标的评 价(见9.1.1)。
6. 策划
6. 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2 环境因素 (2)
……
通过使用既定的准则,组织应确定对环境 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即 重要环境因素)
适当时,应就其重要环境因素在各层次和
职能中得到沟通。
注:重要环境因素可
组织应保持文件化信息:
— 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 — 确定组织重要环境因素所使用的评定准则; — 重要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一、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确保合规性和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下面就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1. 法律法规遵守:企业应了解并遵守国家、地方以及相关行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 环境政策制定:企业应制定并实施一份明确的环境政策,明确企业的环境目标和方向,并将政策传达给全体员工。
3. 环境风险评估:企业应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确定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源和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 岗位职责和培训:企业应明确各岗位的环境保护职责和义务,制定相关的工作指导和操作规程,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5. 环境目标设定和监控:企业应设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和监测方案,定期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估和改进。
6. 环境监测和报告:企业应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污染及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
7. 环境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包括事故处理、污染源控制和紧急救援等措施,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中能够及时应对。
8. 资源使用效益和废物处理:企业应推行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措施,合理利用能源和原材料,降低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9. 外部沟通和参与:企业应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沟通,获取外界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反馈和建议,并及时作出回应。
10. 内部审核和持续改进:企业应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对环境
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二、环境管理体系使用指南
1. 明确责任和义务:企业应明确环境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其传达给全体员工,确保每个人都有清晰的认识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2. 定期培训和考核:企业应定期为员工提供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技能,并根据岗位要求进行相应的考核。
3. 设定环境目标:企业应制定明确的环境目标,并将其与员工
的个人绩效管理相结合,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环境管理活动。
4. 注重数据监测和报告: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
5. 推行节能减排措施:企业应推行节能减排措施,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 建立应急预案和演练: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中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应对。
7. 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企业应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定期沟通,了解他们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期望和需求,并及时回应反馈。
8. 定期内部审核和改进:企业应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定期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和改进措施。
9. 完善记录和档案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记录和归档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10. 追求持续改进:企业应持续追求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识别和实施改进措施,不断提高环境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及使用指南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工作有所帮助,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将
进一步介绍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
11. 危险化学品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对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使用、运输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人身安全的威胁。
12. 环境合规与监管:企业应建立环境合规与监管机制,加强
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检查工作,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3. 环境投入与项目审批:企业在进行新的生产经营项目时,
应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经相关部门的审批批准后方可进行。
14. 环境责任与应急响应: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环境责任制度和
应急响应机制,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和程序,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及时反应和处置,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15. 环境质量控制:企业应设立环境质量控制岗位,负责监测
环境质量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纠正,确保企业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16. 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企业应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
产措施,通过工艺改进、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排放物的产生。
17. 环境培训与意识提升:企业应加强环境培训,提高员工的
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推动
者,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管理氛围。
18. 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应编制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
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向社会大众、股东、客户等相关利益相关方展示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19. 环境创新与技术研发:企业应积极开展环境创新与技术研
发工作,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优化企业生产工艺,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20. 合作与共享:企业应加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业协会、科
研机构、大学等的合作与共享,共同推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些要求和使用指南,通过有效地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也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机会。
总之,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制定适合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员工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环境管理工作,为构建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