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本政治理论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其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书中对革命的分析和理论深深吸引。
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暴力机构,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书中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具体规划和组织结构的探讨,让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起工人、农民和贫民的联盟,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
他还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代表组织(即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的重要性,这为革命胜利后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深入理解书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此外,我还被书中关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呼吁所打动。
列宁强调国际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他强调各国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与支持。
总的来说,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对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组织、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等问题的探讨,让我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对革命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每个关心社会进步的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让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虽然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不朽的智慧,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不懈努力。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节《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历史背景《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
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
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
”《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
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国家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革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以下将从五个部份来详细阐述我的读后感。
一、对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1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阶级对另一种阶级的压迫和统治。
这一观点使我对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2 国家并非超阶级的存在,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镇压和控制。
1.3 通过《国家与革命》的阅读,我明白了国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公平公正的机构,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二、革命是推翻国家的必要手段2.1 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统治的惟一手段。
列宁认为,惟独通过暴力革命,被压迫阶级才干推翻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
2.2 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表现。
惟独通过革命,被压迫阶级才干摆脱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2.3 通过《国家与革命》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革命是推翻国家的必要手段,惟独通过革命,人类社会才干向着更加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
三、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3.1 《国家与革命》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即被压迫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对统治阶级进行专政。
这一理念使我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2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必要手段,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利益的政治形式。
3.3 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并非简单地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为了最终泯灭阶级差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四、对于国家消亡的设想4.1 列宁在书中提出了泯灭国家的设想,即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将逐渐消亡,最终实现“泯灭一切政权,泯灭国家”。
4.2 国家的消亡并非简单地废除政府机构,而是泯灭阶级差别,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全民平等的社会。
国 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的本质、作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列宁首先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
他指出,机会主义者故意忽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重要论述,试图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模糊化,使工人阶级陷入改良主义的幻想之中。
列宁强调,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列宁深入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机器。
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
而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列宁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简单地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而是要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逐步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包括镇压剥削者的反抗、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同时,列宁还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经验,而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在革命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的斗争,包括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与阶级关系紧密相连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家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这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也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
大学期间有接触过《国家与革命》,对其中的观点只是一知半解,重新翻开,感悟更深,理解更透。
此书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早表述。
但是,很明显,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它“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它“对所有权实行强制性的干涉”等等,这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从发展的观点来考察,认为《共产党宣言》虽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思想,但是国家问题还提得非常抽象,只用了最一般的概念和说法。
列宁根据事变的实际发展,作出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列宁高度评价马克思在研究无产阶级国家问题中所采取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国家与革命是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从先贤们的探讨和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事物实际的发展规律和动态,而我们自己同样有着自己浅显的理解,国家是一座集结政治、经济生活的大功率机器,囊括国家自身的大规模活动,还包括了我们每个个人的衣食住行,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避风所。
社会阶级的进化,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
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部矛盾全权治愈。
因此,社会阶级的进化就成了调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盾的裂痕。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第一章中,列宁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起源和本质的理论。
他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统治。
接着,列宁分析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认为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俄国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最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纲领。
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同时,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理论,以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这一章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国家与革命》是1917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列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第一版序言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国家同势力极大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它对劳动群众的骇人听闻的压迫愈来愈骇人听闻了。
各先进国家(我们指的是它们的“后方”)变成了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祸和灾难,使群众生活痛苦不堪,使他们更加愤慨。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
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
在几十年较为和平的发展中积聚起来的机会主义成分,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
这个流派(在俄国有普列汉诺夫、波特列索夫、布列什柯夫斯卡娅、鲁巴诺维奇以及以稍加掩饰的形式出现的策列铁里先生、切尔诺夫先生之流,在德国有谢德曼、列金、大卫等;在法国和比利时有列诺得尔、盖得、王德威尔得;在英国有海德门和费边派[2],等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沙文主义,其特点就在于这些“社会主义领袖”不仅对于“自己”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正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因为大多数所谓大国早就在剥削和奴役很多弱小民族。
而帝国主义战争正是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这种赃物而进行的战争。
如果不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就无法进行。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
其次,我们要专门分析一下歪曲这个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即在这次战争中如此可悲地遭到破产的第二国际(1889—1914年)的最著名领袖卡尔·考茨基。
最后,我们要给俄国1905年革命、特别是1917年革命的经验,作一个基本的总结。
后面这次革命的第一个阶段看来现在(1917年8月初)正在结束,但整个这次革命只能认为是帝国主义战争引起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读《国家与革命》《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阶级社会和国家”“1848~1851年的经验”“巴黎公社的经验”“恩格斯补充说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和“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庸俗化”。
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并严厉地批判了“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扭曲,号召打破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学说】首先,列宁为我们阐释了国家的由来及其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新解读。
“人类社会历史表明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14页]“国家绝不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产生的。
为了不致在无谓的阶级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 就是国家。
”[7]因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这里列宁指出了两个误解:第一,小资产阶级误认为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但列宁批评道: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暴力工具,“秩序”是使压迫“合法化”,因此国家不是调和了阶级矛盾,相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体现。
第二,既然如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就非要以暴力革命来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国家机器不可,这一点被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遗忘。
进一步,既然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既然国家是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强力工具,那么,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得阶级的存在成为生产的直接障碍时,阶级就不可避免的要消失,因此国家也将随之消亡。
[14页]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演变中的任务是什么呢?“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这样它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当国家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本身成为一种多余的,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自行停止,对人的统治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的领导所替代。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概要全书共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
主要观点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列宁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3.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
4.列宁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著作评价《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关于国家和法学说方面的最重要的著作。
《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不仅清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个学说,并且用俄国革命的经验加以丰富,使它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普遍规律。
《国家与革命》是最完整、最集中论述国家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就其基本立场和方法来说,启发和指导意义是深远的。
《国家与革命》在集中论述国家问题的同时,一些极有价值的相关论述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关注。
导读资料概述《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
全书共有六章。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书从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发展的角度节选了其中部分章节和段落。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背景介绍《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家、政治家列宁所著的著作,于1917年出版。
这本书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分析和批判的产物,是他创造性地继承、发展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二、读书心得《国家与革命》以其深刻的观点和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关于国家存在和消亡的新理论,并且对于革命和革命的性质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是社会分裂的结果。
他通过对国家的定义和实质的剖析,揭示了国家与阶级的本质联系。
作者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一种阶级专政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个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国家权力的实质,也揭示了革命的必要性。
其次,作者对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他指出,革命是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机器的过程。
同时,作者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群众的积极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革命不是简单地替换统治者,而是无产阶级通过群众的能动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这个理论颠覆了以往对革命的认识,为革命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再次,作者对于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他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来对抗剥削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于剥削阶级实行专政的一种手段,是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达到最终目标——消灭阶级和国家的过渡阶段。
作者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
最后,作者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直面无产阶级专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作者认为,无产阶级专政需要依靠坚定的政党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延续。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_列宁著_国家与革命_研读笔记_吴雄丞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本书写作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列宁在本书第一版序言里说明了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重要的是把握好其中的三句话:“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
[1](P109~1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日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祸和灾难,使群众痛苦不堪,满怀愤慨,并迫使他们奋起展开对垄断资本的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
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迅速发展。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政治实践上都具有最为迫切和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正是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自19世纪末以来,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搞得混乱不堪。
特别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严重地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灵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列宁著《国家与革命》研读笔记吴雄丞摘要:《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名词解释
《国家与革命》名词解释
1、《国家与革命》名词解释:《国家与革命》是俄国思想家列宁创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1918年首次出版。
2、《国家与革命》包括两篇序言(“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正文六章。
第一章谈国家的本质、职能和国家消亡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的态度等问题。
第二、第三、第四章总结了1848~1851年欧洲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阐明了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的思想。
第五章论述了无产阶级国家职能及其消亡问题。
第六章批判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篡改。
3、《国家与革命》总结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特别是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2月革命的经验,回答了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的学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和 执行法律来管理社会事务,保障公民的权益和权力。同时,公民也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权 力,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总之,《国家与革命》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理论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 系,指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强调了法律在维持阶级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对于 我们理解社会、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是一 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揭示 了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系,而且 指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 在于它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更在 于它对于我理解社会、寻找解决 社会问题的启示。我相信,只有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 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解决社会问 题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xxxxxxxxxxxxxxx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目录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在思考国家与社会的构建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直是我寻找答案的重要参考。而在 这其中,《国家与革命》一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对我理解这一主题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的主题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作者卡 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通过对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深度剖析,揭示了国家 与社会的真实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决定社会的发展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观点。他们认 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统治阶级的存在是基于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这对种于占我有而导言致,了这阶本级书的的出最现大,价而值阶在级于之它间揭的 示矛了盾国则家决与定社了会国的家真的实性关质系和,职以能及这种关系 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通过对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是如 何产生的,它是如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以及这种维护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的
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感想与评价《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由于之前对马克思不是很了解,所以借这次机会好好看了看《国家与革命》这本书,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来看看列宁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百年的历史演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已经与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
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有关国家的问题,将可能不利于我们正确利用国家机器,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此书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早表述。
但是,很明显,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它‘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它‘对所有权实行强制性的干涉’等等,这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从发展的观点来考察,认为《共产党宣言》虽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思想,但是国家问题还提得非常抽象,只用了最一般的概念和说法。
列宁根据事变的实际发展,作出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列宁高度评价马克思在研究无产阶级国家问题中所采取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国家与革命》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解决了用什么东西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问题。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求。
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农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现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设想通过“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途径,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但是7月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事变,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全部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鉴于俄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逆转,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只有直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样,而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为了从理论上教育和武装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二、内容讲解《国家与革命》由两篇序言、一篇跋和正文六章组成。
列宁原计划写七章,最后一章《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因十月革命迫近没有来得及写,只留下一个详细提纲。
现就本文的第一章、第五章的内容作以简介。
二、内容讲解第二,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
第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加强起来。
欧洲和俄国的历次革命经验,说明了统治阶级是怎样不断强化暴力机关的。
第三节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这一节,列宁首先提出了究竟什么东西使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官吏具有特权地位且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一问题,接着又分析回答了这一问题: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给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一、概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列宁在安排全书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时,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也遵循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国家的认识过程,并自觉把客观历史的发展和主观认识的发展统一起来,让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国家观有了一个完整地理解。
全书包括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第一版跋。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特征、作用,以及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其中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在该节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一是国家与社会相异化,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在这一节中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公共权力”的分析,指出国家力量是指拥有监狱和强制设施的特殊的武装队伍,而常备军和警察则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力量即“公共权力”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而日益加强的事实。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这一节中列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
财富在民主共和国中运用权力的两种形式:直接收买官吏;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评价了恩格斯对普选制的看法(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国家将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会自行消亡,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是民主的消亡。
资产阶级国家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消灭——建立无产阶级国家:(1)半国家不等于原来意义上的国家(2)是自行消亡的国家第二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这一章主要是探讨了1848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即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歪曲。
(一)革命的前夜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夜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任务和党的领导作用,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
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表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这里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必然”论断:“阶级斗争学说经马克思运用到国家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必然导致承认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二)革命的总结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必须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一“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批评了“占统治地位的正式社会民主党”和考茨基对这个重要结论的遗忘和歪曲。
列宁分析了居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特征的两种机构即官吏和常备军。
(三)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这一节是列宁在第二版中所增加的一节。
列宁摘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批驳了那种仅仅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的错误行为,指出只有同时承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就是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整个历史时期都要有必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而且这个历史时期的国家应当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节是《国家与革命》的点睛之笔。
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在这一章中,列宁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及用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权代替它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歪曲。
(一)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列宁根据马克思总结的巴黎公社经验,进一步论述了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述了马克思的“真正的人民革命”思想和工农联合的重要意义。
列宁认为实现工农联合既是进行真正的人民革命的条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巩固无产阶级民主的前提。
人民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农联合。
(二)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列宁阐述了公社用人民的武装取代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警察,用人民的勤务员取代资产阶级的官吏等措施的实质和意义,发挥了马克思关于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的重大意义。
(三)取消议会制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议会制的态度,强调了巴黎公社是一个兼管立法和行政、实干而非议会式的代表机构,并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了“革命无产阶级当前的直接任务”,即“打碎旧的官吏机器,立刻开始建立一个新的机器来逐步取消任何官吏。
”(四)组织起民族的统一列宁比较了马克思和蒲鲁东观点上的异同,批判了伯恩施坦对马克思观点的歪曲,只讨论“地方自治机关”充耳不闻马克思关于消灭国家政权、铲除寄生物的论述;只关注“同集中制对立的联邦制”视而不见两种完全不同的集中制类型即新的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和旧的资产阶级官吏集中制。
列宁指出马克思与蒲鲁东观点的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主张打碎现代国家及其,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反对破坏民族的统一和废除中央政权;而蒲鲁东则主张联邦制,强调各村社的独立自由,不要任何权威和法律,不要集中统一的中央政权。
在本节列宁主要讨论了巴黎公社打算通过什么办法来实现民族的统一、以及如何在体制上组织上保证民族的统一。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消灭旧政权的压迫机关,由社会公仆和勤务员行使旧政权的合理职能,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权能关系,就能够达到“组织起民族的统一”的目的。
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要消灭集中制,也不是要消灭民族的统一,而是要以新的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为革命的组织原则,通过夺取国家政权,铲除旧政权中的压迫机关,同时把旧政权中的合理职能归还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起民族的统一。
(五)消灭寄生物——国家列宁引用马克思关于公社形式和公社体质的重要作用的论述,强调必须让广大群众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既要认清“事情已到了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地步”,更要认清巴黎公社就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指出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革命就是在“另一个环境和另一种条件下继续着公社的事业”。
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继续巴黎公社的事业。
第四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这一章主要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歪曲,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的歪曲,指出恩格斯在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巴黎公社经验的重大意义。
(一)《住宅问题》列宁在引用了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关于“剥夺和占据住宅”的论述以后,强调指出,“剥夺和占据住宅”是国家政权互动的一项内容,它既可以“根据先进国家的命令进行,也可以根据无产阶级国家的命令进行”。
(二)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在这一节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者、现代社会民主党人的批判,也有现代社会民主党人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批评,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对现代社会民主党人的责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在国家问题、权威和自治问题上的区别。
无政府主义只谈国家消失但是不谈国家怎么才能消失权威、自治、公共职能和“政治国家”(政治职能-简单管理职能)(三)给倍倍尔的信列宁摘录了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的信》,同时认为,“这段话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中,如果不算是最精彩的论述,也算的是最精彩的论述之一。
”“自由的人民国家变成了自由国家。
从字面上看,自由国家就是可以自由对待本国公民的国家,即具有专制政府的国家。
应当抛弃这一切关于国家的废话,特别是在巴黎公社以后,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
无政府主义者用“人民国家”这一个名词把我们挖苦得很够了,虽然马克思驳斥蒲鲁东的著作和后来的《共产党宣言》都已经直接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国家就会自行解体和消失。
既然国家只是在斗争中、在革命中用来对敌人实行暴力镇压的一种暂时的机关,那末,说自由的人民国家,就纯粹是无稽之谈了: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
因此,我们建议把“国家”一词全部改成《Gemeinwesen》[“共同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德文古字,相当于法文中的“公社”。
”在这段话中的重要信息:(1)马恩早在《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国家消亡的观点(2)马恩建议把“国家”一词从党纲中去掉,用“共同体”来代替。
(四)对艾尔福特纲领草案的批判(五)1891年为马克思的《内战》所写的导言(六)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消灭民主就是消灭国家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在这一一章中,列宁通过论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品分配上存在的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僵尸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迅速的,真正的、群众性的前进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一)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列宁在该节中论述了马克思研究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根据和科学方法(发展论)。
(二)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列宁在该节中论述了这一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
资产阶级民主具有狭隘性、残缺性和虚伪性无产阶级民主则是对多数人的民主和对少数人的专政共产主义社会民主则会自行消亡(三)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该节中,列宁把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它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在各方面不可避免地带着旧社会的痕迹,例如,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而且,这种权利仍然需要通过国家来保卫,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既要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也要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该节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的分析,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的观点。
同时,分析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甚至还会保留资产阶级国家,——但没有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