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7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卷真题

2017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卷真题

2017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 . 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 .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C .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 .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2.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

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

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A . 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B . 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C . 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D . 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 .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 .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4.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A . 秦孝公大力支持B . 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C . 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 . “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5. 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 ①③④B . ①②⑤C . ②③⑤D . ②③④⑤6.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 . 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 .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7.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 封建化过程B . 农业化过程C . 工业化过程D . 汉化过程8.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 . 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 . 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C . 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 . 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9. 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A . 反对禁欲主义B . 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C . 矛头直指教皇D .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10. 据《世事见闻录》记载:“三井家在江户有3座大店铺,雇佣着1000多名伙计。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 ABDBD 6-10 DDBCC 11-15 BBDBC 16-20 AADAC 21-24 ADDB 25、(1)注意了解西方的情况;积极备战;坚信民心可用;提醒清政府注意海防。

(2)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注意培养和选拔人才。

26、(1)鸦片战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业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兴起,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

(2)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列强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内因论。

政治: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政治运动频繁、长期的社会动荡。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封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文化:封建礼教的束缚;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存在;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使中国缺乏创新人才。

27、(1)材料一中,基督教会主张来世说,反对追求现实的幸福,反对发财致富,认为人的命运由上帝决定。

材料二中哥伦布等人反对来世说,肯定发财致富的行为,主张人们应当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

(4分)(2)拜金主义。

(1分)16世纪,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教会的精神枷锁被粉碎,思想获得解放,对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湖南省长沙市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2.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宫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A.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C. 有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3. 唐《通典》云:“(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内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帝国边境治安状况良好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4.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5.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B.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D.导致区域性商人群体兴起6. 学者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指出:“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2017年5月2017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原卷版)

2017年5月2017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原卷版)

2017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文科综合历史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

下列与材料信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C.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D.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25.宋太宗995年六月下诏指出:近年以来,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免三年租调,三年外输税十之三。

十二月的诏令强调“如将来增添荒土,所纳课税,并依原额,更不增加。

”材料信息说明宋朝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26.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27.近代绘画大师陈横恪形容中国古代某一画派“不但把意思趣味放在画里,而且把书法也放进去”。

这一画派A.属于市民文化B.对研究当时风土人情有重要价值C.属于山水画派D.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28.1871年,清政府和日本签署了《中日修好条规》,规定:“两国指定各口岸,彼此均可设置理事官,约束己国商民。

凡交涉财产诉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理合办。

”这说明A.清政府洋务运动获得成功B.近代治外法权都是相互的C.日本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D.清政府一度拥有治外法权29.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2017-2018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a1773f68a67d48ff8faa7a322b3ea093

2017-2018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a1773f68a67d48ff8faa7a322b3ea093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2017-2018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

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

这反映出汉代 A. 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 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 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2.《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

这主要是由于 A. 《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 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 《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 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吕思勉意在强调 A. 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 B. 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C. 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D. 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4.他们最先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

“他们”重视“世俗文化”主要在于 A. 资产阶级比较保守 B. 传统文艺成就辉煌 C.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 宗教势力垄断教育5.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

这说明当时 A. 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 B. 海禁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C.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D. 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6.6.1870年代和1880年代初创办的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都是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

【模拟试卷】安徽省六安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模拟试卷】安徽省六安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3、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民主深恶痛绝,1787年宪法签字人和执笔人之一的莫里斯说:“我们见识过民主终结时的喧闹。

无论何处,民主都以独裁为归宿。

”汉密尔顿更是直接指出:“民主是一种疾病。

”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不代表人类发展方向B.美国不适合建立民主政体C.美国人倾向于建立共和政体D.民主制度必然带来专制独裁4、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认为“‘革命’是一个破坏与取代旧秩序的戏剧性与深远性的变化过程。

”政治革命“是包含超出法律范围的大众行为的群众起义,它们通常(并不必然地)带有暴力的色彩。

社会革命是“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按照海伍德的观点准确描述20世纪上半期发生在苏俄的革命应该是A.社会革命源于政治革命的完成 B.政治革命先于社会革命开始C.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完成 D.“十月革命”比“二月革命”彻底5、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6、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2)

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2)

普宁市英才华侨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文科综合(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u 64Ⅰ选择题部分(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D.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2.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

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

这些规定,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D.强化君主专制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D.中国古代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4.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24.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25.研究五服制度,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天下"观念.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时祭公谋父曾阐发过“五服”说:“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事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据此可知,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天子B.诸侯国君 C.卿大夫D.士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27.元朝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

元朝的这一做法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28.前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在《古代罗马史》中指出,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者.罗马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

材料反映出()A.希腊人崇尚民主政治B.希腊人偏重于理论创新C.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D.罗马人具有务实的精神29.图8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图8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30.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化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有君主专制臭味。

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普宁勤建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作答.若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共2 5题,每小题2分,本题总共50分)1.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2.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

”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3.《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

”它们体现了A.明德慎罚的理念B.分权制衡的原则C.厉行法治的精神D.以礼入刑的思想4.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大一统的重新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儒家思想的复兴5.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24.据《乐记·乐论》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该材料( )A .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C .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B .规范了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D .制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25.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操吏。

其中 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 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

该制度是( )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26.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 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 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朝()A .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C .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B .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D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7.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水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

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

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 .加速了上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28.“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 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思的落后性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2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 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杜会集团。

山东省淄博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淄博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淄博高三(下)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一、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

国家就象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

"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固化 B.体制尚未健全 C.地方相对独立 D.君主专制出现2.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

这说明()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3.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

《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A.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B.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D.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4.《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表明东南沿海()A.农业经济转型 B.传统手工业受冲击C.经济地位上升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5.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

"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这些说法()A.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B.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C.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D.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松6.1914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的《报纸条例》,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工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

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测历史参考答案

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测历史参考答案

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测历史参考答案24-25:C C26-30:A B C C A31-35:D D B B A40.(25分)(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书写统一规范;统治者重视,官方推广;全国使用;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重要影响。

(8分,答对4点即可)过程: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小篆-汉隶书-魏晋楷书、草书、行书。

(4分,答对4点即可)(2)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的抵御、自保和反思;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新文化运动主张批判传统文化,要求改革汉字汉语;知识分子的推动等。

(9分,答对3点即可)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字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改革;汉语言文字的改革就有语言文字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深受时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状的影响;汉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改革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全球化发展,要处理好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吸收优秀的世界文明成果等(4分,答对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酌情赋分)41.(12分)参考示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一:主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同特征(3分)论证: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在明清时代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及推理。

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6 - 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文综历史第I卷(选择题,140分)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璜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由此可知,朱熹A.把《诗经》的内容政教化B.歪曲了《诗经》的原始意义C.比汉儒的观点更接近事实D.否定了《诗经》的经典地位25.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

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据此可知,魏晋以来A.南方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上升B.南北方民族间的隔阂仍较严重C.江南经济地位全面超越北方D.隋朝统治者偏好南方文化风格2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

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赛,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

这一转变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C.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D.助长了权臣专权乱政贪腐风险27.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

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面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

据此可知,民国时期A.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B.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C.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D.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28.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人二百数十万元”。

安徽省濉溪县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三册) 含答案

安徽省濉溪县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三册) 含答案

濉溪县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的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礼制的社会治理功能增强C。

社会等级秩序恢复 D.“克己复礼"得到社会认可2.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意图()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

兼容糅合诸子思想C。

保存凸显诸子思想 D.控制思想巩固统一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分王子弟,以为屏藩”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4。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5。

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的出现明显违背三省制之本意,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加强的皇权的需要B。

提升中书省的法定地位C.相权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D.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6.某高中生为写主题为“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小论文收集史料,其中符合主题的是()A。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

“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有铺席买卖"7。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思辨化的趋向B.信仰重建的完成C。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普宁一中高三级文科综合(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在答题卷对应位置涂黑;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

24.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相克)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两个系统.作为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易的学说,它用以弥补政权更替中自然证据的不足。

根据下图,推断秦、汉两朝的德性应是夏A。

火德、土德 B.金德、火德C。

水德、土德D。

土德、木德25。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D。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26.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

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

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27。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A。

主张万物皆理B.反对空谈性理C.提倡经世致用D。

否定格物致知28.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29.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0.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140分)一、选择题。

(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24.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着黄金面具。

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

根据这份考古报告,学者可以做怎样的合理推测?A.证明夏朝文明曾经存在 B. 宗教仪式始于周朝后期C.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 D. 铜像制作技术较商周高2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由于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B.公元前4世纪前后雅典政治腐败,矛盾激化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D.雅典民主完全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26.《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

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

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

请问此一时期黄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27.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

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A.《诗》、《书》、《易》、《礼》、《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B.《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D.《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28. 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对美国、中国的贸易情况,以下何者叙述最为恰当?A.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棉花卖至中国B.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C.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鸦片卖至中国D.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棉花卖至中国29.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

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

”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C.1860年的南京 D.1900年的广州30.有学者称: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如同一个人不能“分两次跨越同一条鸿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呈现“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的奇迹,“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是指中国A.苏东改革失败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直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C.将调整生产关系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步D.先试点后推广、先农村后城市渐进式进行31.“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

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

”这最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特征?A.希腊罗马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32.英国思想家洛克(JohmLocke)认为,政府权威的正当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

下列哪项叙述与洛克这项主张的意涵最为接近?A.民意机关的代表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 B.统治者透过选举获得人民完全的授权C.政府的决策必须经由公民投票决定 D.政府组织的分工应配合被治者的需求33.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

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但决定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客观原因是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舞台,成为的主力军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34.1935年,墨索里尼出兵占领衣索匹亚,消息立刻传遍意大利,当时民众最可能通过哪一个媒体,实时获得此一讯息?A.广播 B.报纸 C.网络 D.电视3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40.(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学术讲演材料二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2)根据材料二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840年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和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独特性”各指什么?(10分)(3)在“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结合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9分)(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实充分;③论述透彻;④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⑤不少于150字) 41.(12分)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材料二《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

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

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12分)(二)选考题:共1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4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分)(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0分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

人民因此应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

(6分)(2)根据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

(9分)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