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4章第1节 《重力与重心》教案

合集下载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是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单位之后进一步学习力的三要素、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单位之后的一节综合性的课,它为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不强,对于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单位,以及重力的方向这些基础知识尚能接受,但对于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这一重点知识相对来说接受起来较难一些,因此我通过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学会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知道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重力的方向及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求知欲;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3、通过对我国古代有关物体重力发现与应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1、多媒体课件;2、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3、水平仪、平衡螺母等辅助工具。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继前面学习了“功”以后,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进一步认识。

重力势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与状态变化时所具有的能量。

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无论对今后的学习还是对生活、生产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原创】必修一教案:4.1 重力与重心

【原创】必修一教案:4.1 重力与重心

4.1 重力【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的选取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是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通过对重力、弹力的学习,一方面为以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力的概念做一些铺垫;另一方面为受力分析打好基础。

只有准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才能为今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力学知识解决动力学问题。

所以本单元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学习重力力的基本知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重心。

其中重点是重力的概念,难点是确定重心的位置。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3、科学探究: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4、科学态度与责任:养成用科学的质疑的态度去学习知识的习惯,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教学难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心的位置;【教学准备】PPT;不倒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认识一个力,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谁受到的力,谁施加的力?怎样量度它的大小?它的方向如何?作用点在哪里?分析空中人所受的重力。

关于上述问题,你知道哪些?【新课讲授】一、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是物体与物体。

力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其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2.力的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和受力物同时存在、同时作用3.力的矢量性—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三要素4.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如图,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0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重力与重心》教案(2)(1)

《重力与重心》教案(2)(1)

第1节重力与重心一、课标解读在《课标》中对“重力和重心”没有要求,但考虑到本章是力学的基础,而重力是最常见的力之一,因此本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重力与重心,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书上该节课叙述的内容,基本是学生在初中领略过的物理知识。

如果照教科书平铺直叙,教学的设计“浅”了,只当复习初中所学,耗了一课时会可惜;但如果拓展内容,把这“相互作用”的第一节教学设计“深”了,学习的时机善不成熟,白白费劲。

只有把“重力与重心”的教学当成是对初中的力学知识的小结,将它作为后面“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三定律”学习基础,才会使这节课成为静力学、动力学美妙的开篇之作,让该课堂教学意味深长。

二、教材分析与教材的处理1.教材特点①内容与地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①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②力的表达: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式;③重力如何产生?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表达?④重力的测量;⑤什么是重心?物体的重心与什么有关?重心与物体的稳定的关系。

重力和重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教学时应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好“信息窗”、“迷你实验室”和“实验与探究”,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明确“受力”的含意。

(2)知道针对受力物体做受力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式G=mg,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重心的概念,了解测定重心位置的常用办法。

③重点、难点重点:力的图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

难点:重心的位置的测定2.教材的处理第一段标(力的描述):用大量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知力,再次理解力的概念,对受力物体作受力分析,讨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从而由感知上升到力的概念,进而掌握力的图示和受力示意图的知识和技能。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引出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讲解重力的定义,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心的概念:讲解重心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介绍如何利用悬挂法、质地均匀的物体等方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重力和重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使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过程。

2.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悬挂法确定不同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体重心位置的差异。

七、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建筑物的稳定性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重力与重心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案例中重力与重心的作用和重要性。

八、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应用领域,如物理学、工程学、体育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力是什么?——力的本质和两个作用效果——请学生举例说明演示一细线使钩码上升演示二磁铁吸引铁块小结:力的相互性.并说明施受力体.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鲁科版必修一4.1重力与重心 教学设计+教案

鲁科版必修一4.1重力与重心 教学设计+教案

鲁科版必修一4.1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教案鲁科版必修一4.1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教案-《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课程)第4章第1节重力与战略重点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小;用力的图示则表示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观测、探讨、交流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观测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培育学生大胆批评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交流,探讨,概括等学方法,并使学生体验自然规律的艰苦与欢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拟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3)对学生展开注重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握住事物本质,创建理想化模型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画极具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

3.课本使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身体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第1页共5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备猛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测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自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例如煮熟的苹果要能向地面,并且行踪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控恰当采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重力与重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重力与重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第1节重力与重心(含解析)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可用力的图示或示意图表示力。

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其大小为G=mg,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且不一定指向地心。

3.重心是重力作用的集中点,其位置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任何物体仅有一个重心,且不一定在物体上。

一、力的描述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按一定比例画出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

3.标矢性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填“矢量”或“标量”)。

二、重力及其测量1.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大小:可用公式G=mg计算得出,式中g是比例系数,g=9.8_N/k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测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测量时物体必须保持静止,这样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体检时常用磅秤来测量体重。

三、重心与稳定1.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认为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决定物体重心位置的因素(1)物体的形状;(2)物体的质量分布。

3.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1)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2)对不规则的细棒和薄板,可用支撑法或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4.物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重心越高,物体的稳定性越差;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定性越好。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方向相同,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

(×)(2)重力的大小会随位置变化,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所以不变。

(×)(3)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在物体上。

(√)(4)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高低有关。

(√)(5)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唯一确定的,与形状变化无关。

【公开课课件】物理1 第四章第1节 重力与重心

【公开课课件】物理1 第四章第1节  重力与重心
——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 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等
——按力的效果命名:如动力、阻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根据研究对象命名:外力和内力
问题: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如何表示它呢?
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和图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 力的三要素。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按 一定的比例(标度)画出线段,其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 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所在的直线表示力的作用线。
——课前要求学生自带材 料,并随堂实验探究。
课外实验: 请你设计一 个实验,找 出小板凳的 重心。
Return
flash课件
返回
理解原理:上 “滚”过程中, 圆锥的重心实 际上是如何变 化的呢?弄清 原理后,课后 动手做做。
Retuen
汽车载重与稳定 第3帧
返回
T=G
N=G
Return
自制倾角仪:请 学生阅读教材, 熟悉自制方法, 并理解原理。作 为“小制作”课 后完成。
Return
1、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 重力方向是相同的,你认为这种 看法是否正确?
2、建筑工人为了检验所砌的 墙体是否竖直,常用带重锤的 细线来检验,这是什么原理?
Return
悬挂法找重心
2.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 G = mg
g = 9.8N/kg
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的改变而改变,纬度越 高,g值越大.
g值还会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同一纬 度重力的大小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重力的测量:平衡法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是垂直向下)— —总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动画展示第1帧
迷你实验室
联系实际

高中物理 1-4-1《重力与重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1-4-1《重力与重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物理 1-4-1《重力与重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1
教学 班级 课程 教学 一、知识目标 目的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 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分类。 4、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5、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 G=mg(g=9.8N/kg)计算重力。 6、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7、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 的示意图。 2、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薄板的重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能力。 3、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三、德育目标: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 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 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薄板、细绳(学生准备) 直尺、投影仪、ppt 课件(教师用) 气球、重锤线、大测力计、钩码、不倒翁、大木块(演示用) 课 时 数
200g 2N

实验
3、重力的大小:G=mg,在地球附近,g=9.8N/kg,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受 到的重力是 9.8N。在地球附近: (1)g 值随地球上纬度的改变而改变,纬度越高,g 值越大。 (2)g 值还会随海拔高度而改变,海拔高度越高,g 值越小。 重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应用:重垂线、倾角仪…… 重力是不是只作用于一点? 三、 1、重心概念:在研究重力对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时,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 重心 到的重力视为集中作用在某点, 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叫做物体的重心, 任何一个物体都有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 重心的位置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探究: (悬挂法,工具:不同形状的薄纸板、细线、剪刀、刻度尺) 形状 1 2 3 4 圆 不规则 长方 空心圆 质量分布 均匀[ 均匀 不均匀 均匀 重心位置 圆心 跟几何形状有关 不在几何中心 在圆心上,但不在板上 实 验 探究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能够找出物体的重心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3. 物体重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2. 教学难点:重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采用演示法展示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讲解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让学生能够找出物体的重心位置。

4. 分析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和重心的关键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重力和重心的基础知识。

2. 教具:使用悬挂物体和称重仪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材料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和重心的应用。

八、教学拓展:1. 探讨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研究物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如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的变化对重心位置的影响。

3. 引入物理学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飞机设计中的重心控制。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课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课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课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的第一节。

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领略力的魅力,认识力的基本研究方法。

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中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对于以后力的运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知识分为三个重点来教学:力的描述、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与稳定。

“力的描述”是本节和本章的预备知识,已把这块知识放于上节课学习。

“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其它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为其它力的学习作铺垫,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重力与稳定”紧密联系生活,但其应用及对有关现象的解释是本节课的难点。

2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来自地球的力》,已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质心这个概念难以理解,故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这个概念上的思想转变,将其与质点进行类比。

学生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都很熟悉,故课前引入可以已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然后去研究其为什么会这样,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堂中借助一些简易教具来分析探究重心与稳定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愿意接受。

因此对于高一的新课及高一的学生,本节课将大量借助教具来讲解新课知识点。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力的概念、测量方法、计算方法以及方向;2、理解重心的概念,以及找重心位置的方法;3、了解影响稳定的因素,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演示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的能力;3、通过悬挂法测重心,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研究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心与稳定的对比小教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增强学习物理及用所学物理知识动手制作的兴趣。

《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一. 教学内容:重力与重心知识重点: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 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 重点、难点:1.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 力1. 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 特征: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 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

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

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3. 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哪些因素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5. 力的表示:1)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教学设计(41重力与重心)

教学设计(41重力与重心)

《4.1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重力与重心
一、力的描述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体形状改变
B.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3.力的大小和方向
4.力的图示
二、重力及其测量
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也可以利用G=mg求解.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三、怎样使物体稳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力的概念、图示,以及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物体重心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三要素决定的,并会作力的图示.
2.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重力,让学生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间存在吸引力,但应明确这种吸引力是重力产生的原因,并不是重力.
3.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等效作用点并讨论分析重心位置与那些因素有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知道重心和稳定的关系。

㈡过程与方法
1.会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运用重力和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重力现象的奇妙,体会重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力的描述和重力的学习是静力学的开端,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2.本节教学重点: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
3.本节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位置
三、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概念,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仍有必要螺旋上升,进一步扩展视野;对于力的描述方法,初中已学过力的示意图,本节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属于技能要求,不仅是本节的要求,也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容易出错,不仅要教给学生它的画法,还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错。

3.重力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重力无处不在,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的兴趣;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学习的要点,要紧扣这三要素进行教学。

4.重心是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但概念还是比较抽象。

要通过与质点概念类比,以等效的思想引入,从而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重心位置及其确定难点在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要让学生知道“悬挂法”的方法及其原理,并自带材料进行测量。

重心位置改变的现象很多,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举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5.重心与稳定是生活、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又一问题。

为了增加稳定程度,可降低重心,也可扩大支持面积,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列举实例,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稳定程度小也有用处。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材料和ppt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