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 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 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 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 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 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刺:专题1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预测:本专题中十月革命是高考的冷点,考查的可能性较小,考查也会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考查。
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会从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考查,会与同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综合在一起考。
如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罗斯福新政相联系,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联系,与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结合在一起考查。
既突出考查不同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作用,又会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高考真题回顾1.(2014·四川文综,12)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23 23 30 30辟了新时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 26 27 30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观察图表可看出两个特征:一是调查内容实际有正面认识、负面认识和难以回答三部分;二是正面认识比重不断增加。
据此排除②;④图表没有体现;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认识不断增加反映了对当时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怀念,故③正确。
故答案为B项。
2.(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1.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声明苏维埃政权在重建资本主义,“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然而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
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
材料表明A.列宁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B.苏维埃政权要恢复资本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还存在问题D.苏俄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2.《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A.揭露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批判斯大林的极权统治C.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D.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3.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
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4.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贸易自由化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5.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
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6.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
高一历史知识点必修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1、苏俄(或苏联)作为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那些?(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后形势严峻: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评价:这一政策实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它又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
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只是战争环境下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迫使列宁等领导人决定调整政策。
②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③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⑤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等探索的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世界第二。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选题1.1918年5月初,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除粮食所有者的田地所必需留的种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到下次收获前所必需的口粮以外,一普特粮食也不应该留在他们手中”,国家要“对全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
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A.苏俄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衡B.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苏俄集中力量保证战争胜利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2.日本学者不破哲三认为:1917年至1920年,是列宁理论活动中“荒废的时代”,称1920年11月之后是列宁的“最后三年”,在这一时期,列宁的理论活动精彩地复活了,或者说恢复了活力。
列宁理论的“复活”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践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守3.有学者指出,赫鲁晓夫在工业上没有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管死了经济,也管死了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缺乏积极性,而把中央在物资、生产、工资等方面的很多权力直接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使改革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赫鲁晓夫改革的()A.滞后性B.高度集中性C.盲目性D.内容僵硬化4.1921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从10家增加到了50家。
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俄罗斯人喝到了自己酿造了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废除农奴制的改革B.十月革命的爆发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D.推行新经济政策5.苏俄(联)的某一政策规定,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这一政策的实施()A.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B.损害了农民利益C.动摇了国有企业的地位D.形成了苏联模式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靠下达大量指令性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
这表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A.旨在计划经济体制B.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C.取得巨大经济成效D.导致了农业发展缓慢7.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 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按劳分配。 3.作用 (1)促进了生产的稳步恢复和发展,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 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是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3)其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重大发展。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工业 化,农业实行集体化(1928年开始,强迫农民加入),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 年计划(“一五”与“二五”计划)(1928—1937),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1937年,两个五年 计划完成,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整理课件
考点45 俄国十月革命 考点4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考点47 “斯大林模式” 考点48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整理课件
考点45 俄国十月革命
分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考法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客观条件
分考点2 二月革命 考法2 二月革命的成果及性质
分考点3 《四月提纲》 考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1.原因 (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危 机) (2)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还使他们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 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 归农民自己支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5张PPT)
2.外部因素:1922年苏联成立,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封锁和包围,外部环境险恶; 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实质是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
,
排
除市
场
和
商品
货
币
关
系
,
用
单
纯
的行政或军事手段管理经济。 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
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
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
都是对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的探索,巩固苏维埃政权 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都维护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 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魏
三.斯大林模式: (二)含义: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 接过渡;
2.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 有制;
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判断]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文档资料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当时A. 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 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答案】D2.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这反映了苏联A.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成果B.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C.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D. 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的对立关系【答案】A3.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
这表明当时A. 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B. 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C. 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D. 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答案】D4.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A. 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 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C. 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 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答案】D5.“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
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
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答案】B6.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 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 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
勃列日涅夫改 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苏
经济 革、美国经济出 联处于优势,而美国处于劣
现“滞胀”现象 势,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极
大影响,这一阶段争霸形成了
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攻美守的态势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
特点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 的前提下,利用市
制社会运转
场、商品货币关系发
展生产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实行多种所有制并
生产资料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 存,既保证公有制为
所有制 制
主体,又允许私有制
经济存在
分配原则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
主义配给制
制,实行按劳分配
经济运 绝对的计划调节,具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行制 有强制性
相结合
过渡方式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生产力恢复发展的 基础上过渡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
作用和实 践效果
果,但也引起了农民 复到战前水平,受到 群众的不满,不是向 广大工农的欢迎,是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结论】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 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思想局限:没有摆脱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解析版)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件) 课标人教版
(3)
(4)
(5) 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 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 过渡。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 3 (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 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 (2)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受到相对落后
1 (1)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
(2) (3) (4)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5) ①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反映出布尔什维克
③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
4.斯大林体制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实验目的
前者是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建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后者是在维护资 不 本主义自由制度前提下,通过部分 同 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 辟更广阔的空间和注入新的活力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 课程标准 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 1.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考向瞭望 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借鉴意义。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援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食物分配制。
3.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俄共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②工业: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作用: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1.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3.评价:①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经验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年广东卷B)22.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十月革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由斯大林建立,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成功的经济政策。
苏俄共产党领导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遭到了失败。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09年江苏卷)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D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09年山东卷)1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 进行工业化建设【答案】D(09年广东文基卷)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
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2.(2015·山西模拟)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4.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5·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
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6.(2015·江西联考)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高中历史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 (2013·广东文综·T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解题指南】考查新经济政策。
抓住“从政治经济学意义”这一关键信息。
【解析】选A。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关键信息:“1952年”“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2)选项要合乎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
【解析】选D。
题干材料论断历史事实↓↓VS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
3.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师预测:专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名师预测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2.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题目叙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可知它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B、D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答案:C4.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
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实施新经济政策③“退一步”使俄国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④“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5.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
高考历史专项精析精炼: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14·江苏单科·T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解题的关键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解析】选B。
苏俄(联)实行的三个经济政策的时间依次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新经济政策1921-1924年、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
从表中的时间看,主要是在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时期,A、D都不在这一时间范围之内,错误。
C是分配制度,与农民税款的变化无关。
2.(2014·安徽文综·T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答关键: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解析】选B。
当3.(2014·福建文综·T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结果。
解答关键在于识别时代阶段特征和判断改革结果。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体制、提高农产品价格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尝试,故只有D最符合题意。
4.(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分)对其分析正确的是,苏联C.民众生活改善日益缓慢D.与美争霸丧失主动权3、(4分)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C.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D.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4、(4分)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都成为了教育良好、成熟老练、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这一变化说明苏联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国力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5、(4分)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农业发展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C.新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D.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6、(4分)列宁认为:“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2019年高考历史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17河北张家口模拟,34]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1921年发生了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黄仁宇评价苏俄的某段历史时说:“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状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3.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
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
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 )A.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有负面效应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C.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D.社会改革产生不可避免的阵痛4.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
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 )A.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B.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开展垦荒运动5.[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联考,19]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B.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D.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6.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3年)
一、选择题
1. (2013·广东文综·T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题指南】考查新经济政策。
抓住“从政治经济学意义”这一关键信息。
【解析】选A 。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
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关键信息:“1952年”“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2)选项要合乎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
【解析】选D 。
题干材料论断 历史事实
↓ ↓
VS
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 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 。
3.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2)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解析】选B 。
依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恢复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发展生产;二是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村和城市都在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但还没有彻底地走上市场经济体制之路,所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A 、C 、D 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故选B 。
1952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农业落后局面彻底改变 1952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工业高度发展,但农业非常落后。
当时正值斯大林当政,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未开始
4.(2013·海南单科·T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粮食税制,这部法律是1922年颁布的,反映了实行粮食税制之后对农业的进一步改革。
故选C。
5.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解答时注意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做出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解析】选B。
具体解析见思维导图:
二、非选择题
6. (2013·福建文综·T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9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以来东西方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道路。
本题的主题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因而要始终围绕这一主题、根据题目设问对材料提及的英国、苏联和中国工业化史实进行回顾、筛选和重组,再结合材料相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阐释。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时代紧迫性,再结合所学苏维埃社会主义新政权当时面临的严峻局面,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时代必然要求。
第(2)题,注意从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局势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苏联立足于国内农业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措施。
第(3)题,主要根据所学近代英国发展工业化道路的相关史实,简述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以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加以推进工业化历程。
第(4)题合材料信息和所学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新中国在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力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