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人化论文:儿童成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成人化论文:儿童成人化
摘要:“儿童成人化”是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究其缘由在于儿童社会化的需要,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影响。
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应对“儿童成人化”,使孩子“返真”,必须尊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树立“媒介意识”,建立“道德学习共同体”,与儿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关键词:儿童成人化;表现;缘由;应对策略
如今,打开电视,经常可见舞台上摇头晃脑的儿童,这些“成人化的儿童”俨然一个个“小大人”,他们或穿着成人化的服装,或跳着成人的舞蹈,或唱着成人的歌曲。
这些艳丽潇洒的服装与他们的年龄不符;这些热辣的舞蹈使他们幼小的身姿扭曲;这些或激越或忧伤的歌曲都是关于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
不仅在电视屏幕上,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成人化的儿童。
孩子们失去了他们的童真,那份纯真早已不在。
一、时代之殇:儿童成人化
在西方的中世纪,成人化的儿童是一种常态,“儿童”一词根本不存在。
而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成人化现象再次出现。
“儿童成人化”已成我们的时代之殇。
2010年11月25日,一则题为“苏州最年轻杀鱼弟!绝
对震撼你的视网膜神经”的帖子迅速在“西祠胡同”网站
走红。
这位只有11岁的小男孩眼神犀利、技巧高超,他娴熟卖鱼、杀鱼过程的照片“秒杀”了众多网友。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步步高点读机电视广告中的小女孩用极其矫揉造作的声音说的这句广告语人
们耳熟能详,虽然该广告语出自儿童之口,但是,这个小女孩的语气却透着成人般的老练,极不自然。
近年来,未成年女孩早孕的发生率不断增长。
据调查,中国内地每年约有1000万的堕胎案例,其中四分之一的当事者是未成年女孩
例子不胜枚举。
儿童不再像儿童,“天真烂漫”“可爱无邪”这些词似乎已与其无关,取而代之的是“老气横秋”“成熟世故”。
然而,他们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成熟。
[1]就是说,儿童成人化指的是儿童在思维、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
[2]目前的趋势是像对待小大人那样对待孩子,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正在发生着童年和成人的整体同化,或者融合。
[3]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
二、由“外”到“内”:儿童成人化的表征
儿童的成人化,可以从“外”与“内”两方面分析,这里的“外”指的是外在的穿着、行为等,而“内”指的是内
在的思维、情意。
(一)儿童穿着打扮的成人化
在一种文化中,地位、身份差别最明显的标志是外表和服装的差异。
[4]毋庸置疑,儿童身份的识别可以借助“童装”——儿童就该着童装。
“童装”,顾名思义应与儿童年龄相符,要体现童真、童趣。
而如今许多儿童的服装就是小一号的成人服装。
有些小女孩穿着吊带裙,烫起卷发,甚至染成黄色、金色;小男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手里拿着时尚的手机。
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中已看不出任何儿童的特征。
(二)儿童语言的成人化
儿童有其独特的体现童真的语言,而如今的儿童语言充斥时尚的流行语,如“耶”“酷毕了”“帅呆了”“给力”等词语经常从他们嘴里蹦出来。
另外,有些儿童出口成章,满口溢美浮夸之词。
再如儿童歌曲,以前我们所熟知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蓝精灵》《小螺号》等等,已不再被传唱。
取而代之的是抒发成人情感的流行歌曲。
他们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陶醉其中,仿佛正在经历曲中人的爱恨情仇!
(三)儿童游戏的成人化
儿童的成人化,最显著的“症状”表现在儿童的游戏方面,儿童游戏正在消失。
[5]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游戏,儿童结识伙伴、学会与人交往。
我们过
去习惯于认为儿童游戏并不需要教官、裁判或观众,只要有空间和器材,儿童就可以开始玩了:游戏不为别的,只图快活。
[6]而现在的游戏与以往有了很大区别。
一方面,学校儿童的活动空间、时间有限,他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无法尽兴地玩耍;另一方面,电子媒介的介入,导致“电脑游戏”成为儿童游戏的重要部分,儿童尤其是男孩更热衷于电脑游戏,而其中有些游戏充满暴力和血腥。
(四)儿童交往的成人化
这是指在学校中儿童同辈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的
交往行为常常表现出超乎他们年龄阶段的世故、圆滑、媚俗和功利取向。
[7]例如,为了打击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在考试中更有把握取胜,儿童之间在课余交流时总喜欢把每晚的挑灯夜读说成看电视、玩游戏;为了评优不惜使出成人才用的“手段”,在同学中间拉选票,在老师在场时表现积极,意图“巴结”老师;有的学生甚至在班里做起了买卖,专门为别人有偿写作业、值日;逢同学生日、过节时,同学之间互赠的礼物也越来越贵重,互相攀比。
诸如此类小大人式的交往方式,反映出儿童心理不正常的早熟和社会角色的错误定位。
三、追本溯源:“被长大”谁之过
儿童已由“外”到“内”都成人化了,这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呢?笔者以为,这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原因:
(一)儿童社会化的需要
社会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定义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8]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大致是相似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婴儿从一个人类的“动物”转化成为社会的存在。
当人们度过童年时光,他们已被教会了社会所期待的行为模式、语言、技能,以及如何去扮演一系列角色。
儿童完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乐于“模仿”的倾向。
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模仿学习。
他们模仿成人的举止、行为,希望自己快快成长。
父母、老师成了他们的榜样,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父母、老师那样的人。
(二)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影响
美国社会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认为,印刷时代的儿童是对成人世界毫无所知的群体,但现代传播媒体却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于是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首先是儿童的羞耻感被冲淡;其次是作为儿童天性的好奇心受到损害;第三,现代传播媒体发动了一场图像革命,大批生产的图像使人的感官和欲望得到了满足,却削弱了人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媒介(主要指电视)传播着这样一种教
育哲学:你不能有前提条件,你不能令人困惑,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9]电视时代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意义世界没有了吸引力。
人们面对电视,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根本来不及思考。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也认为,现代传播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模糊了儿童和成人的界限,使儿童成人化而成人儿童化。
媒介时代不同于印刷时代,在读写媒介时代,由于读写能力有别,代际间存在着“不对称性”,而在电子媒介时代,不对称性消逝,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缩小了。
在媒介时代,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6岁的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
如今“儿童电视”类的东西根本不存在,[10]成人化的电视节目“泛滥成灾”,充斥孩子的眼球。
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儿童耳濡目染的是反映成人生活情感的视听形式,[11]儿童通过电视、网络可以自如地进入成人世界,他们接触到大量成人的信息,通过电视了解到成人的秘密,也接触到了大量的不良信息。
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他们会模仿电子媒介中成人的行为。
四、出路探寻:如何“返真”
这里的“真”指的是“童真”“纯真”。
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该如何使孩子“返真”?
(一)尊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
儿童期是人成长中的重要时期。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必然过程,教育者面对“儿童成人化”现象,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儿童成人化。
显然,儿童成人化是他们模仿成人的结果,是儿童认识世界、自我成长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他们想努力成为成人、努力适应社会。
为此,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在认识到儿童社会化是儿童成人化的原因之一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过度的“儿童成人化”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
(二)呵护童年,把儿童当作儿童
热爱自由、热爱游戏、率直天真,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
天性是不可教的,教育对天性应保持敬畏。
[12]成人有成人的地位,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只有把儿童当作儿童,以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才是真正的“返真”。
如果我们拒绝儿童用他们的纯真眼光打量我们的成人社会,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他们培养为成人及其文化的奴隶。
儿童成为成人及其文化的奴隶,这就是异化。
[13]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也
要怀有一颗“童心”,应把儿童当作儿童,“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孩子的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光之一,教师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认识童年、探索童年、呵护童年,让儿童体会到童年之幸福、快乐。
只有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诚,由衷地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才能真正地造福儿童。
(三)树立“媒介意识”
电子媒介的“穿墙而入”是儿童成人化的重要原因。
电子媒介时代,教育者面对儿童成人化这一时代遭遇,应树立“媒介意识”。
首先,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有揭示媒介危险性的意识。
[14]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如今的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会带来消极影响,让儿童认识到处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是一种遭遇,我们要积极应对。
其次,要提高儿童的鉴别能力,让儿童面对电子媒介时学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再次,教育者应关注教育主体的道德生活。
[15]教育要关注生活,就必须将教育主体的电视生活纳入视野,引导教育主体的电视生活。
学生在电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体验,所遭受的心灵冲击、影响,可能吸收的价值观等等都应成为教育的内容和话题。
[16]只有教育者加强媒介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儿童成人化”这一现象。
(四)建立“道德学习共同体”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提出了建立“学习共同体”
的理念。
电子媒介时代应该是一个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共同学习的时代。
[17]面对儿童成人化这一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学校应努力建设成为“道德学习共同体”。
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即在学校内部构筑文化与教育公共圈的学校,它不仅是儿童相互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家长和市民相互学习的场所。
[18]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们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之间平等互助,相互学习。
此共同体是以学习为“默认一致”和共同信念而组成的,其目的在于共同学习,可以满足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一起缩小个体和人类文化差距的需要。
[19]教育者应怀着一颗谦逊之心,通过道德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儿童互相学习,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5][6][9]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54,280,166,126.
[2] 王凤玲.儿童“成人化”现象探析[j].科教文
汇,2009,(8):77.
[3][4][10]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2.217,217,229.
[7] 刘万海.当前教育中儿童的成人化倾向省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0-13.
[8] 方敏.儿童成人化与儿童社会化[j].家
长,2006,(2,3):11-13.
[11] 高娟娟.城市幼儿成人化倾向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5,(7,8):120-123.
[12][13] 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大 (社会科学版),2003,(4):69-74.
[14][15][16][17][19]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8,18,1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