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人化” 值得警惕

合集下载

国内童装成人化现象探析

国内童装成人化现象探析

国内童装成人化现象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童装市场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童装的设计和风格逐渐趋向成人化。

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析国内童装成人化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童装成人化现象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希望孩子在外界看似成熟的童装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推动童装成人化的因素之一。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消费意愿增强,他们更愿意为孩子购买高品质、时尚的童装,以展现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然而,童装成人化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

首先,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成人化的童装可能会导致他们过早地追求外表和时尚,而忽视了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内在素质的培养。

其次,成人化的童装设计和风格可能会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真和天真,影响他们的童年幸福感。

再者,成人化的童装价格较高,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压力,可能会影响家庭消费结构和家庭关系。

为了解决童装成人化现象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素质和品格,而不是过分追求外表和时尚。

其次,童装设计师和生产商也应该秉持“童真童趣”的原则,创造出更适合儿童成长的设计和风格,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童装市场的监管和引导,推动童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童装成人化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尽管成人化的童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和市场的需求,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

只有通过家庭、教育、产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童装行业的健康发展,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儿童成人化让家长担忧

儿童成人化让家长担忧

儿童成人化让家长担忧8岁的小巫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他爸爸是一家大型国企的经理,经常有人给小巫送各种贵重礼物;在家里,全家人都围着他转。

小巫对班上同学颇为轻视,常常欺负别人,是个“小霸王”。

然而,“小霸王”对父亲上级的儿子却很懂得“礼让”,一次他被总裁的儿子小陈扇了一巴掌,居然一声不吭,回家后也不跟家人讲,只偷偷告诉当家教的表姐程女士。

程女士对记者说:“看他那个样子,我真不知道是悲是喜!”据她介绍,小巫的父亲对总裁老陈言听计从,一副点头哈腰的形象,让小巫对小陈心生畏惧,经常去巴结小陈,纯真童年因此变得世故、势利。

时下,“小大人”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照片上的孩子浓妆艳抹,摆出的姿势也颇有“明星”风范;一些小女孩穿吊带衫、迷你裙,连老师都自叹不如……日前,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公众(80.9%)感觉现在的孩子有过早成人化的倾向。

对于这些“小大人”,78.4%的公众则表示“不喜欢,过早失去了孩子应该有的天真”。

但部分老师也承认,懂事、会看眼色的孩子在学校较容易得到表扬和赞赏。

“小大人”现象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外,学校、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重要原因。

据厦门仙岳小学校长汪杉民介绍,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家长向上级送礼、赔笑脸,对子女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位家长认为,在各类儿童选秀、才艺表演节目中,儿童成人化现象泛滥,也体现出家长教育的功利化趋势。

家长们急于把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应用在孩子身上,以大人的审美观来塑造孩子,使他(她)的衣着打扮、行为方式趋同于成人世界的标准,无意中泯灭了孩子天真烂漫的个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何防止童年的消逝?著有《过早走上性感路:儿童性早熟》一书的英国作家琼·基尔伯恩提供了三种方法:一、“限制”孩子接触电子媒体;二、重视儿童阅读和“亲子共读”;三、拒绝性感文化。

所谓限制孩子接触电子媒体,一是限制孩子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孩子接触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宝宝穿成人化童装的危害大

宝宝穿成人化童装的危害大

宝宝穿成人化童装的危害大妈妈都喜欢帮宝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为了追求时尚,众多不少童装都出现成人化的潮流。

但是赶时髦的童装,容易对宝宝的保健造成危害可能喔。

你有留意吗?为了追求时尚,越来越多的时尚服饰都有成人化的迹象。

单调的童装已经不能满足父母爱美与喜欢的心态。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有的童装设计师为了获得极多设计者的利益,抛弃了原始的设计理念,出以建筑设计出危害宝宝健康的衣服。

宝宝穿着那件童装,就好像把几颗定时炸弹装在身上一样。

而父母往往追求了美,忽略了宝宝安全。

走在童装店里,特别是那些时装界童装基地,不难发现,更为趋向于多的童装趋于成人化,满眼都是迷你版的成人装。

铆钉、皮草、水钻、亮片等时尚元素被用于童装上,衣服变得时髦了,但这些时尚元素可能会藏着“暗雷”。

如果你不相信,通过网络搜索你可以发现,宝宝因为衣服而发生惨剧并不一定并非孤例,在国内,数十个地方也曾发生过宝宝被衣服上的绳索勒死、拖死的案例。

亮片容易刮伤童装趋于成人化,其实并不好。

在选择孩童的服装前会,家长们应该注意哪些其他事项?很简单,只要谨记,为小孩子选择衣服时,宽松、舒服、以棉质为主就足够了。

事实上,款式时尚的童装往往适合具有较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宝宝。

试试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为宝宝衣服时的注意事项。

一、亮片容易划伤宝宝皮肤现在的宝宝都如今最爱穿花俏的衣服,嫌传统的印花童装单调、老土。

在童装市场上,带有亮片、珍珠、取材自水钻贴片的童装,往往被摆在各童装店入口显眼处。

女童装的装饰品,多集中在领口、袖口、前胸、腰带、裙摆,男童装则多用亮片突出的商标图案或是数字图形。

只要是经济情形允许,给宝宝买衣服的家长往往是宝宝指啥买啥。

由于这些配饰易掉,为了满足家长的可能需要,一些老板还自备了亮片,供家长给宝宝因事图案时用。

但是,家长要知道,买童装数据安全应放在首位。

衣服上截叶的小亮片,也是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有可能因为孩子脱穿衣服时,被锋利的小亮片划伤皮肤。

警惕儿童的成人化

警惕儿童的成人化

警惕儿童的成人化【关键词】社会效益社会责任儿童成人化近期,恐怕大家都看到了这样一则关于黄金搭档的电视广告: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装束、表情、语言、动作……都是成年人的感觉。

她告诉其他小朋友:“买黄金搭档,花一样的钱不一样。

”其中一个五六岁小男孩显然是相信了,告诉妈妈:“我也要花一样的钱补五样。

”看了这则广告,不知电视观众有什么反应?坐在电视机前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反应?我的第一感觉是不舒服。

究其原因,第一,儿童的主要任务是玩耍和在校学习,拍电视广告说到底是一种商业活动。

儿童适当参加一些商业演出活动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当电视荧屏上,特别是电视商业广告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形象时,我分明感到了一份沉重——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过早地做了与他们的年龄极不相称的事情。

孩子幼小的心灵正经受着来自商业、金钱、成人世界的侵浸。

鉴于此,有广告界人士发出呼吁:“放了孩子们吧!”第二,可以说,商家和广告创作者找儿童做成人化的广告只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卖出更多的商品,取得更大的商业利润。

然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电视广告中的小男孩不是很快就学到了前面那个小女孩的说辞,告诉妈妈要买“黄金搭档”了吗?尤其是同龄人的行为,通过电视这一社会信赖度很高的大众媒体展示出来,更容易得到儿童的认同,进而不加区分地接受。

电视荧屏上儿童演员的成人化表演必然影响儿童电视观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加速成人化。

这种现象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著名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把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他说:“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的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合二为一了。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第14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儿童期有儿童期的特点,成人期有成人期的特点,如果儿童没有了童贞,正如成人一点也不成熟稳重,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遗憾。

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

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

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成人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一现象表现为儿童在行为、言谈和着装上模仿成年人的样子,让我们不得不其背后的道德问题。

本文将从道德视角对儿童“成人化”现象进行审视。

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背后的道德问题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竞争压力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使得家长过分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早日成为“小大人”。

大众传媒的不当宣传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现象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过早地接触成人的世界,儿童可能会失去童真和天性,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儿童“成人化”现象并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他们应该在游戏中、在童话里、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过早地让他们接触成人的世界,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没有具备足够判断力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惯。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过度期望和功利心态。

人们往往认为孩子越早成才,就越能给家庭带来荣誉和利益。

然而,这种观念忽视了对儿童成长过程的尊重和保护,也忽略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道德教育。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鼓励儿童保持天真烂漫的个性,同时培养他们具备善良、正直、勇敢等基本道德品质。

儿童“成人化”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道德困境。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们往往为了让孩子将来有更好的发展,过早地让他们承受过多的压力,导致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损害。

同时,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媒体宣传也在不断强化“早熟”的价值观,进一步加剧了儿童“成人化”的现象。

通过对儿童“成人化”现象的道德审视,探究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儿童“成人化”现象背后反映出了诸多社会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二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使得许多家长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不惜牺牲孩子的童年快乐和身心健康。

短视频中“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反思

短视频中“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反思

短视频中“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反思短视频中“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反思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如火如荼地发展,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一部分。

然而,随着短视频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其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现象,即“儿童成人化”。

许多儿童开始通过模仿成人行为和语言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儿童成人化”的概念。

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在短视频中模仿成人行为和语言的现象。

他们穿着成人风格的服装,模仿成人的姿势和表情,使用成人的用语和挂念。

这种现象似乎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和认同,让儿童觉得他们在社交网络中更有话语权和存在感。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方面,当代社会对外貌和个人形象的追求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社交媒体的出现加剧了这种追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外表和社会认同感。

儿童在追求这种认同感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成人的外貌和行为。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也对儿童成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家长们常常忽视了对儿童良好价值观的培养,而过度关注他们在短视频上的“人气”和赞誉。

这导致了儿童们在追求关注和认同时更倾向于模仿成人的行为。

然而,儿童成人化现象带来的问题不可忽视。

首先,儿童成人化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早熟的行为与现实生活的不相符合,会让儿童在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上产生困惑。

另外,儿童过早接触到成人内容和言语,可能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过度关注短视频中的“人气”和赞誉,也会让儿童变得越来越焦虑,为了赢得更多的关注而不断迎合观众的口味,违背了他们应有的成长规律。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价值观。

家长们应当教育他们如何正确面对社交网络和短视频,以及儿童在其中应保持的底线和原则。

其次,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

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规定,确保短视频中不出现儿童成人化的内容。

最后,儿童自身也需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

短视频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浅析

短视频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浅析

短视频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浅析短视频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浅析近年来,短视频成为了许多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而其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所谓“儿童成人化”,指的是在短视频中出现的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言辞和形象等现象。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儿童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本文将从现象的背景、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浅析。

背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普及为“儿童成人化”现象提供了土壤。

短视频的特点是内容简短、易于上传和传播,受众广泛,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

这些特点使得很多儿童也成为了短视频的用户和创作者。

然而,短视频中的内容并非都是适合儿童观看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措施,儿童容易接触到不适合他们的内容。

一些短视频中儿童成人化的形象和行为被大量制作和传播,导致了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

表现形式在短视频中,儿童成人化现象呈现多样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儿童模仿成人的言辞和行为举止。

他们会模仿成年人的说话方式、戏剧化的表情和动作,甚至出现情感上的夸张和调侃。

其次,是形象上的塑造。

儿童化妆成成人样式,摆出性感的姿势,以及模仿成人的穿着和装扮。

这些表现形式都暗示着儿童正在展示一种过早成熟和性化的倾向。

原因儿童成人化现象的产生有多重原因。

第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崇尚成人行为和成就的文化氛围,许多儿童渴望过早地成为大人。

第二,是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的渠道,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容易接触到成人世界的内容。

第三,是家庭教育的不足。

一些家长对于儿童使用短视频的监管和教育能力存在缺陷,让儿童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模仿成人的行为。

对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

首先,是加强社会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加强对儿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

儿童过早成人化

儿童过早成人化

儿童过早成人化,是谁之过?作者:佚名随着《爸爸去哪儿了》、《爸爸回来了》等亲子节目的热播,一个个潮童很是招人喜爱。

所以,一些家长也纷纷模仿明星,想给自家孩子打扮得更加时尚。

如今部分童装市场,“成人化”成了不少童装的主打风格。

虽然童装“成人化”看似一种流行趋势,但育儿专家表示,过多的“成人化”装扮易导致儿童产生性别意识、价值观的偏差,对孩子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儿童成人化不利于健康成长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很强,且自制能力差。

模仿能力却很强,担忧缺乏是非辨别能力。

现在的电子媒体、网络信息给孩子提供了很大的信息平台,他们多数通过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模仿其中的成人语言、穿着、甚至是行为,久而久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形成“成人化”现象。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迅速的发展,儿童为了更多的引起成人的关注和赞美,间接的促使儿童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到自身的服饰和外貌上,逐渐产生攀比、炫耀和虚荣心理,甚至产生拜金思想和注重物质享受等行为,忽略了身体的锻炼、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内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思想行为的养成,,并妨碍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以后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多数孩子会成人化,或多或少都是源于父母的影响。

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喜好也是不闻不问,顺其自然。

这就导致了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影响,跟着身边,或是影视剧的剧情盲目模仿,而表现出成人化。

日常工作繁忙的父母对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忽视,儿童时期又是孩子好奇心强,而是非辨别能力差的时期,如果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孩子不健康的成长。

另外,由于多数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陪同孩子,且育儿知识缺乏,也会导致盲目跟风,不科学的培养孩子。

这样会给儿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的影响。

若想把好关,家长就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社会竞争加剧、人心浮躁的现状下,家长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灌输给孩子成人才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识。

如何看待孩子的成人化行为。

如何看待孩子的成人化行为。

如何看待孩子的成人化行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心理教师刘晓梅成人化行为要从几个方面看,有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和鼓励孩子去做的,有些则应当避免。

出现的原因,其实和部分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使孩子在同学面前不断炫耀家庭的富有,导致一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不平衡。

社会上的攀比风气,一些人为了某些目的,夸大自己的身份。

例如名片。

成人使用名片是一种工作的需要。

而孩子还不到需要名片的时候。

好玩、新鲜的心理。

从好的方面说,是为自己有这样优秀的父母感到自豪。

从不好的方面说,就是一种炫耀。

一些过生日大摆宴席、送贵重礼品的行为同样应当引起家长的关注。

会使孩子的人生观变得偏离正常的健康成长的轨道逐渐的形成对名利的迷恋。

几个不利因素:1、影响孩子正常健康的人生观形成,也影响孩子对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专注力。

2、影响别人对孩子的评价。

我们不能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老师、同学和其他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这些评价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心、人际关系和求知的兴趣。

3、助长他越来越难满足的物质要求。

小时候他的物质欲望好满足,但进入青春期以后,他对物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样会使你感到吃力,总有一天,你对他的这种要求无法满足了,那时候怎么办?所以从小时候,就要将他小行为设定在他所在年龄的范围内。

超出他现在年龄的行为,特别是带有虚荣、攀比心理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当然,对这些孩子不要只是单纯的批评,应当有针对性地和他做交流。

比如,首先让孩子谈,可以请他说这样做有什么价值或者对他自身有什么提高和帮助。

他可能的回答是好玩、大家都印或者干脆不说,然后你可以指出,你这样做本身毫无意义。

动机无非是夸耀自己的家庭显赫、富有,觉得自己在别人面有面子。

胜过别人,这种心理本身就很虚荣,绝对是对你有害的。

你看到爸爸到局长、当老总很威风很风光,事实上爸爸的责任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关系到单位的兴衰,关系到很多人的饭碗。

不是比看到的那么简单的。

把成破厉害说给他听。

还有给他点时间,让他自己消除这些虚荣行为。

幼儿“成人化” 值得警惕

幼儿“成人化” 值得警惕

幼儿“成人化”值得警惕
走红地毯、穿博士袍拿毕业证、航拍毕业照……正值毕业季,上海申城幼儿园纷纷为大班毕业生筹办各种“高大上”毕业活动,或模仿大学毕业典礼,或进行文艺汇报演出,或是拍摄各式毕业照,有学校一个月组织各种毕业活动达到8场,不少家长感慨,娃毕业,“折腾妈”。

如果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分,一般3~6岁称为幼儿期,6~1 2岁称为儿童期。

显然,幼儿园“毕业生”才刚刚一脚迈入儿童期而已。

但现在情形,简直就是十足按照成人方式来做小孩子们活动。

一个毕业纪念,又是博士袍又是航拍,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兴师动众吗?
办纪念典礼,本无可厚非,但活动要符合儿童身心特点,有趣有意义。

如此成人化活动,不仅把孩子们折腾够呛,还过早把孩子带入了功利、攀比、奢靡浪费成人世界,催生幼儿们精神“早熟”,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既然如此,为何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何要把幼儿们爸妈折腾得叫苦不迭?说到底,之所以在幼儿“毕业”上大做文章,常常只是幼儿园自我实力宣传一种方式而已。

家长掏腰包,幼儿园造势。

幼儿园本身市场化、功利化,是不断增加家长负担,不断扭曲幼儿教育科学性重要原因,值得社会警惕。

儿童成人化现象令人忧

儿童成人化现象令人忧

个 “ 戒 ”的 确 让 人 高 兴 不 色 , 份 《 小 大 人 ” 状 》 告 指 起来 。 “ 现 报 小 孩 表 现 出 成人 式 的狡 黠 , 到 出 , 合 宜 的“ 感 ” 装 、 具 不 性 服 玩 ( 自2 0 年 1 摘 08 月S 日文化 传 播 网)

“ 情 三 十 六 计 ,就 像 一 场 游 象 较 为突 出 。美 国心理 协 会 的 爱
到 与 “ 制儿 童欲 望 ” 间 的分 寸 戒 ”的 照 片在 网上 流传 , ’ 引来 比谁 家 的房 子 大 、车 子 好 , 节 之 疯狂点击 。 “ 祝早 日住豪宅 、 娶靓女” 等模 外 , 重要 的是来 自影视 、 、 更 书籍 娱 乐视 角 和 家长感 受 是 不 仿 成人 交际 的客套 话 ……这 些 网络的影响 。许多家 长都感叹 , 同的。所 以 , 一些 家长 网友在质 无 不 昭示着 成人 的 生活 方式 与 如今找一本适合儿童的读物都
愉?
厂 一
『 教


少儿的童真形象造 成了伤 害 , 你 是该高 兴还是 难受 ?
也 再次触 及 到 了 当代 儿 童成 人
化 的问题 。 全 国少 工委 的一项 调 查 显
【 览
人 ” 。
少儿 版 “ 戒 ” 色 以一 种行 为 示 ,中国城 市少 年 儿童 中独生 艺术 的 方式 ,映射 出成 人 内心 从舞台上小朋友唱 “ 妹妹 子 女 的心理 严 重 成人化 、儿童 习 焉不察 的欲 望 ,也 映 射 出 当 7 你坐 船 头 ,哥哥 我岸 上 走 ” 到 生活受到成人价值观影响等现 代 儿童 生存 状 态 的尴尬 。这 么 3 ,
虑 、 赫
厣 、 —

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

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

丹阳市2010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参评表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提到儿童,我们的脑海里便会涌现出“天真烂漫、可爱无邪”等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

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如今一些儿童和人们印象中的儿童已经有很大不同了。

现在的孩子,好像不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单纯了,那些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个都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小大人”。

人小鬼大、语出惊人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成熟,时常会让大人们吓一跳。

如今,儿童成人化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儿童成人化的涵义及其主要表现所谓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的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1]。

儿童成人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语言成人化由于儿童词汇量、讲述逻辑性发展的限制,儿童的语言表达常常主题不突出,甚至离题很远,层次和顺序不清楚,事物之间关系混乱,使别人无法了解其谈话内容。

有的儿童一段话中语句前后重复,口头语使用甚多,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童言无忌”来形容儿童讲话时的天真烂漫。

可是,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儿童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满嘴都是大人话。

例如:饭桌上,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敬酒,嘴里还说着“祝你生意兴隆、大富大贵”等一些客套话;一些娱乐节目中,主持人的一个简单问题,孩子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成人思维的回答,这种与儿童年纪不相仿的“老练”,常常博得众人的一阵欢声笑语。

(二)儿童行为成人化在孩童时期,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为人处世也不存在有自己的风格、习惯,他们对是非曲直并没有清晰的判断,做出的行为基本上是完全的模仿。

儿童的有些成人化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例如喜欢唱成人的歌曲等,而有些成人化行为则是令人担忧的,例如,有资料显示:我国“烟民”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地降低,年龄最小的烟民竟然只有7岁;很多儿童迷恋网吧;儿童与儿童之间有时不再是通过一起放学回家、一起学习这些方式来交往,他们像大人一样喜欢通过饭桌来建立关系。

孩子“成人化”需警惕

孩子“成人化”需警惕

龙源期刊网 孩子“成人化”需警惕作者:齐雪梅来源:《江西教育A》2018年第03期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身边很多“成人化”的孩子,他们的穿着像大人的缩小版,说着老于世故的言辞,眼神里流露出老练,神情里难觅天真。

一些儿童问题研究专家分析,因气候变暖、营养均衡丰富等原因,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比祖辈和父辈提前了1~3年。

孩子们“懂事”早了,加上影视传媒等社会影响,孩童成人化倾向明显。

1960年,法国社会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埃斯在其著作《儿童的世纪》中指出:“中世纪没有儿童。

”现当下,仿佛逆历史趋势而动,有重现中世纪“没有儿童”现象的危险,很值得我们警惕。

孩子“成人化”,若不是一种浊化,也是在以一套陈规来约束丰富的可能了。

于是,捍卫孩子的童年,也是在捍卫我们的未来。

第一,要遵循孩子的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

他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成人强迫孩子上各类兴趣班,以及在学业上要求过高,将生存的压力过早地传导给孩子,很容易造就心事重重的“小大人”。

若适当减轻孩子身上的压力,则会给孩子的天性以更多自由自在的空间。

第二,不要将成人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

成人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需要树立正面的形象,以身作则,不迁怒,不二过,做出正面的引导。

在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中,也要多一些“儿童视角”。

第三,要让孩子生活在孩子的社会中。

与同伴交往是孩子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途径,孩子需要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习、成长,从他们身上寻找力量。

因为安全上的考虑,如今的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时间相对减少,学校和家长应多开辟这样的集体活动。

第四,有义务为孩子选择适宜的电视节目、网络内容。

电视与网络的内容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内容以成人为目标受众,孩子过早接受这些信息就会受其影响。

所以有必要为他们选择适宜的节目,争取让孩子的童年纯净而有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靖波中学)。

孩子过早社会化、成人化、信息化,导致神气过度耗散,普遍肾虚,长大后产生各种疾病

孩子过早社会化、成人化、信息化,导致神气过度耗散,普遍肾虚,长大后产生各种疾病

孩子过早社会化、成人化、信息化,导致神气过度耗散,普遍肾虚,长大后产生各种疾病有个哲学家说过:空气是供你呼吸的,不是供你分析的;周围的美好事物是让你感受的,不是让你来命名的。

——李辛《儿童健康讲记》过早进入成人化的生活方式,孩子的神经系统容易受限定现在的小孩,过早进入成人化的生活方式,过早接触高科技,过早被信息化,对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有影响。

现有两种小孩子:第一种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玩泥巴、抓小虫什么的,直到小学一年级才第一次坐到课堂里开始学习;第二种小孩,五六岁就会背很多唐诗,会用电脑,会用成人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用成人的口气和成人的知识来命名、识别繁复的现代世界。

大人会觉得,第二种小孩真厉害!但这种小孩学会的部分,我们称之为“人类社会的通用操作系统”,但是通用系统肯定不是高级系统,会有很多漏洞,并且无法自动编写升级软件,需要依靠软件厂家的长期供应。

这些孩子过早地被社会化、成人化、信息化,他的精神系统就容易受到限定,也会导致他的物质系统——身体受限、僵化,进而发展成某些疾病。

过早的信息化,会导致杂乱信息接收太多,就像树干不粗壮的小树,硬是催生出了很多的叶子,挤在一起。

这样的小孩会引出很多问题。

有个哲学家说过:空气是供你呼吸的,不是供你分析的;周围的美好事物是让你感受的,不是让你来命名的。

我们成年人习惯分析、习惯命名,小孩子过早成人化会遇到麻烦,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灵动的感受力会过早、过多地让位于格式化的思维方式,以后会像被创造出来的机器,而不是拥有创造力的人。

错误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容易导致神气过度耗散、孩子普遍肾虚现在小孩儿玩儿的时间严重不够,待在家里玩电脑,那个不叫玩儿,是消耗。

我说的玩儿是到户外去,全身都能带动的玩儿,比如玩球,玩泥巴,跑跑跳跳,那个叫玩儿,待在房间里不叫玩儿,搭积木也不是真正的玩儿。

现在小孩子为什么普遍有肾虚的问题?很多小孩子白天电脑、手机、电玩用得太多,晚上又睡得太晚,有时候爸爸、妈妈看电视到晚上11点,小孩子也跟着看。

避免孩子过早成为“小大人”

避免孩子过早成为“小大人”

避免孩子过早成为“小大人”小孩应该是可爱无邪、天真烂漫的,然而,现在的儿童越来越显老成,他们的言行举止之成熟,经常让大人吓一跳。

对此,心理专家提醒,别让小孩成为“小大人”。

现在生活中,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埋怨小孩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常常表现出一些超越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

对此,专家说明说,这是“儿童成人化”的行为表现。

这种现象还常常表现在小孩的成人化消费与装扮、成人化爱好、心理早熟等方面。

儿童成人化是好是坏呢?专家认为,个体的心理成长、成熟是需要过程的,儿童成人化现象说明小孩的心理成长显现跨过,那些不符合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也恰恰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担能力。

专家指出,小孩处于幼年时,人一辈子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为人处世也不存在有自己的风格、适应,他们对是非曲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判定,做出的行为差不多上是处于完全的仿照。

若过早地被社会复杂事物阻碍,而丢失了儿童本该具有的探究心理、游戏心理等,将不利于小孩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

造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缘故有专门多,可归纳如下,第一是家庭环境对小孩的阻碍。

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在阻碍着小孩,在家庭生活中,若家长经常谈及功利关系、社会复杂现象,而忽视对小孩的正面引导,往往容易催生儿童成人化现象。

第二,是小孩生活的小环境对他的阻碍。

比如,老师常常会夸奖哪位同学能考虑他人、能力强、明白事等,小孩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期望能够得到老师的确信。

还有确实是社会媒体的宣传甚至过度渲染催生了小孩的成人化表现。

如专门多综艺节目,小朋友们穿着时尚,仿照明星表演节目;天才儿童,10岁就能考上大学,出版小说等。

无形中阻碍了小孩的价值观,使他们从崇拜慢慢到仿照。

如何样幸免小孩过早地成人化呢?专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家长对小孩要有正确引导,培养小孩的爱好,经常带小孩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在游戏中、在亲身经历中得到锤炼、成长。

第二,学校要重视小孩的各方面的教育培养,专门不要忽视心理的针对性辅导。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儿童成人化现象探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儿童成人化现象探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儿童成人化现象探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儿童成人化现象如同一颗被抛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种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域出发,我们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担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儿童成人化现象。

简而言之,它是指儿童在心理、行为甚至消费习惯上过早地模仿成人,失去了应有的童真和稚气。

这种现象就像是一棵本应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却因为过早地承受了不属于它的阳光和雨露,而变得扭曲和畸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看,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异常容易,儿童接触到的信息量远超过去。

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接触到大量成人世界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充满了诱惑和刺激,使儿童产生了模仿的冲动。

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的期望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儿童的成人化进程。

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于是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各种技能和习惯,使他们过早地承担起了成人的责任和压力。

然而,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剥夺了儿童应有的快乐和自由,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发育出现问题。

过早地承受成人的压力和责任,会使儿童感到焦虑和疲惫,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这种现象还会使儿童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变得消极和被动。

因此,我们必须对儿童成人化现象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我们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童年时光。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规范媒体传播的内容,减少不良信息对儿童的影响。

总之,儿童成人化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思的社会问题。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域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

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

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儿童“成人化”现象的逐渐浮现。

所谓“成人化”,即是指儿童看似扮演着成年人的角色和承担着成年人的责任,例如穿着时尚、使用高级消费品、开始独立出行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儿童成人化的表现之一。

这一现象对于儿童的精神、心理以及道德伦理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将其进行深度的道德审视,以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献计献策。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儿童的成人化现象背后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中主要原因是社会性因素和家庭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有一部分家庭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怀,这使得孩子接触到更多的高级消费品,也更容易被这些消费品所吸引。

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缺乏陪伴时间,给了孩子过早地独立出行或者自行选择日常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等机会,在成年人的商品世界中,孩子们希望寻找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地位,因此会表现出较强的成人指向性和冲动性,走上了“成人化”的道路。

然而,儿童“成人化”现象背后所带来的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主要表现在道德伦理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

在道德伦理方面,儿童的成人化现象往往会导致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偏差的思维方式。

首先,儿童过早地接触和使用高级消费品、物质财富会使其认为炫耀与奢侈是社交场合所必须的,从而破坏了其天真、纯真的童真。

其次,儿童过早地开始自行选择日常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等,难免会选择不适当的商品,这导致了他们的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情况下,就开始习惯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最后,儿童过早地独立出行,也会使其过早地抛弃家庭生活,构筑新的生活圈子,与家庭产生了距离和疏离。

在身体健康方面,儿童的“成人化”现象也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穿着时尚的衣服、使用高级消费品以及进行过早的独立出行,都会使孩子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危险和风险。

家有小大人,你担心吗

家有小大人,你担心吗

家有小大人,你担心吗穿成人服装,唱流行歌曲,讲成人客套……有医学专家指出,让小孩子过早接触成人化的东西,会诱发他们早熟。

5岁的小女孩身穿比基尼,扭动腰身,还时不时抛出一个个媚眼,活脱一个“成熟的小女人”模样。

近日,不少“儿童模仿成人秀”的节目在电视里频频亮相,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成人化的“小成人”。

有医学专家指出,让小孩子过早接触成人化的东西,会诱发他们早熟。

但也有家长认为,小孩早早接触社会,有利于将来的成长。

生活中,你家小孩会出现成人化的“模仿秀”吗?你对此担心与否?“小大人”给我带来惊喜林先生 42岁教师我女儿今年6岁,读幼儿园。

一次放学回家,她忽然对我说:“爸爸,我以后要做自由职业者。

”我一听吓了一跳,心想以前开玩笑地问孩子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们家这个“小懒鬼”总是说长大以后什么也不想做,就想玩。

我们听过一笑之后,心里总有些担心,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啊,孩子从小那么贪玩长大如何了得。

可今天这孩子怎么会想到今后做什么,还想到从事现在的流行职业?问她为什么,她很认真地回答,自由职业有很多的私人时间,能让人更好地感受生活。

我觉得更加诧异。

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幼儿园玩“扮家家”,让每个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从事的是自由职业,看到母亲每天上班时间自由,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还把家安排得妥妥帖帖,每次都赢来亲朋好友的羡慕,于是就打算向她的母亲学习,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希望将来也能将工作和生活平衡好。

女儿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小大人,让我们感到惊喜。

小孩子就是在这种似懂非懂中慢慢长大的。

这样的成人话,我们听了很安慰,觉得女儿长大了。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而孩子的未来又是父母的希望所在,虽然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小的童年就体会成人世界的复杂,但也渴望孩子能快些成长起来,早早为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就这个意义而言,早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成人化”值得警惕
走红地毯、穿博士袍拿毕业证、航拍毕业照……正值毕业季,上海申城幼儿园纷纷为大班毕业生筹办各种“高大上”毕业活动,或模仿大学毕业典礼,或进行文艺汇报演出,或是拍摄各式毕业照,有学校一个月组织各种毕业活动达到8场,不少家长感慨,娃毕业,“折腾妈”。

如果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分,一般3~6岁称为幼儿期,6~12岁称为儿童期。

显然,幼儿园“毕业生”才刚刚一脚迈入儿童期而已。

但现在情形,简直就是十足按照成人方式来做小孩子们活动。

一个毕业纪念,又是博士袍又是航拍,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兴师动众吗?
办纪念典礼,本无可厚非,但活动要符合儿童身心特点,有趣有意义。

如此成人化活动,不仅把孩子们折腾够呛,还过早把孩子带入了功利、攀比、奢靡浪费成人世界,催生幼儿们精神“早熟”,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既然如此,为何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何要把幼儿们爸妈折腾得叫苦不迭?说到底,之所以在幼儿“毕业”上大做文章,常常只是幼儿园自我实力宣传一种方式而已。

家长掏腰包,幼儿园造势。

幼儿园本身市场化、功利化,是不断增加家长负担,不断扭曲幼儿教育科学性重要原因,值得社会警惕。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