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案 (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之,这则轻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学习中要注意:一是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是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读与赏析1、探讨本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化常识等。
3、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读准停顿,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轻松喜悦的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
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 点。
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介 绍《穿井得一 人》的故事情
节和寓意。
强调重点:分 析故事中的寓 言意义,探讨 其现实意义。
强调难点:引 导学生理解故 事背后的深层 含义,培养他 们的思考能力
和判断力。
08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进 行评价。
故事呈现方式: 可以通过口头讲 述、PPT展示或 视频播放等方式 呈现故事。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 达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05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黑板
黑板是传统的教学工 具之一,用于展示文 字、公式、图表等教 学内容
在《穿井得一人》的 教案中,可以使用黑 板来列出故事的主要 情节和人物关系
黑板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 内容,尤其是一些重 要的知识点
教学PPT
包含课程标题、 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 等
包含图片、图表、 动画等多媒体元 素
包含课堂互动环 节,如提问、讨 论等
包含课后作业和 思考题等
06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 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介绍新知:介绍《穿井得 一人》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新人教版
(1)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具备了一定的寓言文学基础。然而,对于本节课的《寓言四则》中的“穿井得一人”,学生可能对其中的道理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探讨。
(2)能力层面
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所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本,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寓言故事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生活中找到寓言的影子,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重点题型整理
1. 分析题型:寓言故事寓意分析
- 题目:请结合“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分析其寓意。
- 答案:寓意是告诫人们不要轻信谣言,要调查研究,明辨是非。
反思改进措施(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引入趣味性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寓言故事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堂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针对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理解不够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3)素质层面
学生在道德素养、文化自信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寓言故事充满兴趣,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方面关注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 学生行为习惯分析
(1)学习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态度认真,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影响学习效果。
《穿井得一人》教案 (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2)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吕不韦生平及《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生动的朗读文言文(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前提下,进而把握住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则寓言使我们了解在生活中不可轻信传言,以免出现完全违背事实的笑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成语“丁氏穿井”的含义(2)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奇货可居、一字千金这些成语都与谁有关吗?(吕不韦)他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是如何当上秦国的宰相吗?现在我们就来读下面的小故事。
(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同学们翻译)原文:1【秦太子之妃曰华阳夫人,无子;夏姬生子异人。
异人质于赵;秦数伐赵,赵人不礼之。
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阳翟大贾吕不韦适邯郸,见之,曰:“此奇货可居!”】2吕不韦贾于邯婵,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1秦太子嬴柱的第一妃子华阳夫人,没生儿子;最小的妃子夏姬生了一个儿子嬴异人。
嬴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人质。
由于秦国数次发动侵赵战争,赵国人对他并不重视。
嬴异人以庶孙的身份在诸侯国做人质,日常费用拮据,生活艰难。
阳翟商人吕不韦来到邯郸,拜见嬴异人后说:“这是珍奇之货,可以囤积牟利!”2濮阳人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
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
”又问:“贩卖珠玉,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
”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
”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學目標:1. 學會欣賞並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2. 學會解讀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3. 學會寫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學重點:學會解讀詩歌的內容和寫詩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及運用創意寫詩。
四、教學方法:1.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假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2. 問題導向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3. 小組討論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加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
五、教學過程:步驟一:引入教師講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並選取一首經典的古詩給學生朗讀。
問學生有什麼感受,理解了哪些詩句。
學生響應後,進入下一步。
步驟二:解讀詩歌內容教師選取一首與主題相關的古詩,將詩歌內容分段給學生閱讀,然後提問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和感受,並指導學生分析詩歌中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
步驟三:創作詩歌教師提供一些詞語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創作詩歌。
學生完成詩歌後,進行分享和評論,學生可以互相欣賞和提出建議。
步驟四:擴展延伸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更多的詩歌,並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共通點和特點。
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將自己的詩歌優化,並進行再次分享和評論。
六、教學評估:1. 觀察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和寫詩的創造力;2. 對學生的詩歌進行評分,評估其表達能力和思想深度。
七、教學反思:1. 該教案以「穿井得一人」為主題,通過欣賞古詩、解讀詩歌內容、寫詩創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切合了中學生的學習特點;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運用圖片、音頻等教學資源,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穿井得一人》原文,理解生字词,如“井”、“得”、“人”等。
2.分析《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背景,探讨其寓意和启示。
3.学习寓言故事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领悟寓言故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举例解释:
-学生需能准确地复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解释“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即通过劳动获得收益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识别故事中的夸张(如“穿井得一人”的夸张说法)、对比(如懒人与勤快人的对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运用。
-对比和讽刺的修辞手法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寓言的深层含义可能不易被学生直接理解,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探讨“为什么说‘穿井得一人’而不是‘穿井得水’?”等问题,帮助学生领会寓言的深层寓意。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晰、沟通不畅的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组织语言,倾听他人,并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在教学流程方面,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设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次教学中,虽然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感觉与后续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下次我可以尝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模拟演讲、辩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增强自信心。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篇1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质课教案【知识目标】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能力目标】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重点)2.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 在遥远的古希腊,生长着一颗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据说只要认真地品尝了它果子的人,都会学得一份聪明。
你们想尝一尝它的果实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棵树,走进《伊索寓言》,品尝它的智慧之果。
二、新授目标导学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
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教学备注】‖教学提示‖在故事中,赫耳墨斯的表现是一笑、二想、三问,可引导学生抓住“笑”字,品味赫尔墨斯的形象。
目标导学二:学习《蚊子和狮子》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2.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一往直前。
3.蚊子为什么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狮子狂躁、乱了阵脚,蚊子用智谋战胜了狮子。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学习《穿井得一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寓言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看看这则中国古代的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溉.(gài) 汲.(jí)2、学生齐读,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 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一、预习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略四、课堂小结1.内容小结《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20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20 )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则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穿井得一人之事,告诫人们要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对寓言故事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会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勇于实践、善于观察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4.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便于跟读、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
3.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巩固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穿、井、绳、石、拉、出、把……给
2. 能够了解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古代穿井抢救故事
3. 能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仁爱之心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穿、井、绳、石、拉、出、把……给
2. 了解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古代穿井抢救故事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重点词汇
2. 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把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 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把课文中的情景可视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记忆法:让学生记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以增强学生的词汇量。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古代穿井抢救的故事。
2. 提醒:提醒学生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让学生记忆词汇。
3. 合作: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实践:利用多媒体设备,把课文中的情景可视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总结:总结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o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翻译,梳理文章情节。
o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明白不可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o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o体会传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讲述一个因传言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o提问学生对传言的看法。
2.作者及作品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吕氏春秋》及其特点。
3.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o教师讲解“溉汲”“及”“国人道之”等重点字词。
4.疏通文意,梳理情节(15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o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宋君调查真相的过程。
5.探究道理(8 分钟)o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以辨真伪。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文章内容和道理。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熟读全文。
o整理文中的文言字词。
2.拓展作业o收集因传言而产生误会的事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字词:溉汲、及、国人道之等情节:丁家穿井——得一人——传之误道理: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古今异义词和虚词的掌握上。
今后应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多提供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引导学生探究道理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对道理的认同感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预习下一篇 课文
拓展题
思考:如果井里 没有水,打井的 意义是什么?
实践:调查当地 的水资源情况, 了解当地打井的 必要性。
探究:研究古代 打井技术和现代 打井技术的区别 和联系。
创作:以“打井 ”为话题,写一 篇小作文,表达 自己的看法和感 受。
实践题
编写一篇与《穿井得一人》主题相关的短文 搜集并整理与《穿井得一人》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案例 设计一份与《穿井得一人》主题相关的调查问卷 制作一个与《穿井得一人》主题相关的PPT演示文稿
物关系
人物形象:分 析故事中的主 要人物形象及
其特点
情节结构:梳 理故事情节的 发展过程和转
折点
主题思想:探 讨故事所表达 的主题思想及
其现实意义
重点字词讲解
重点字词:井、得、一人
讲解内容:字义、读音、用法
讲解方式:PPT展示、例句分 析
讲解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段落划分与解读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 5 教学过程 6 作业布置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本文所运用的寓言手法 和语言特点
掌握《穿井得一人》的故事 梗概和寓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 能力,能够从故事中提炼出
寓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感受古代文学的
魅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学习内容】教材:《穿井得一人》【学习目标】1.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2.揣摩关键语句,评析寓言,形成自己的思考。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学习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寓言源远流长, 从先秦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 风格独异, 别树一帜, 如一棵常青大树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首先学习《穿井得一人》。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是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二、借力助学,积累文学常识1.阅读预习提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一说寓言的特点。
答案示例:(1)篇幅短小;(2)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3)假托的故事;(4)意味深长的道理;(5)给人以某种启示。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寓“意”于“言”。
“意”就是意味深长的道理,而“言”则是假托的故事。
2.快速阅读,结合注释,给作者们做一个“自我简介”。
三、出声朗读,读准、读顺课文1.参照页下注释,正字音,试着读出停顿。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指导。
3.交流汇报,分享成果。
(1)朗读挑战:“我”能跟古人一样:不用标点,读准字音和节奏。
(附评价量表)评委同学公布成绩并讲述扣分原因,师生共同评出“评价最准确”的优秀评委。
四、反复朗读,读通课文1.对照页下注释,联系上下文内容,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逐字逐句疏通课文,将翻译不准的标记下来,组内讨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准确翻译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2.难点理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些现代社会中的谣言案例,引起学生对信息真假问题的关注。
2.引出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数遍,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语句,如“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等。
4.分析故事1.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分析。
5.揭示道理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谣言事件,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2.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7.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理解文意和明白道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理性,对信息进行甄别。
8.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编写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蕴含一定的道理。
教学反思在教授《穿井得一人》时,以现代谣言案例导入,成功引起了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较好,但在分析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时,部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联系生活,但讨论深度还有待提高。
以后教学可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
穿井得一人-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知多少
1.介绍《吕氏春秋》。
2.吕不韦简介。
二.读经典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课文,读准字音。
2.听朗读,标注停顿。
3.疏通读,读懂文意。要求: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疑点
我能辨得清
之闻之于宋君 (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
得一人之使( 的 )
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国人道之。
2.一字窥谣言之止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小故事大道理
这篇简短的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怎样深刻的道理呢?
四.长智慧
我们如今正身处自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网络让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穿井得一人
教科书
书 名: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7月教ຫໍສະໝຸດ 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教学难点:
1.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要求:(1)圈画出故事中的人物
(2)圈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
(3)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人+事)
5.请以____+谣言的格式,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括号内添加不同的动词 ,理清故事的情节。
《穿井得一人》教案 (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2.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重点词语释义溉汲:__浇田、打水。
__居:__停留。
__ 及:__待,等到。
__国人道之:__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__闻之于宋君:__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__问之于丁氏:__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__使:__使唤。
__ 吾:__我家。
__ 对:__回答。
__不若:__不如。
__ 穿井:__打井。
穿,挖掘,开凿。
__闻:__第一个“闻”是“听到”的意思,第二个“闻”是“使知道”的意思。
__令:__派。
__ 常一人居外:__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__3.整体感知《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二、合作交流重点深研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
全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去。
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新课导入猜谜语导入,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风格二、预习展示(一)文学常识1.作家吕不韦(约前292—约前235),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
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封文信侯,秦始皇称其为“仲父”。
他以“兼儒墨,合名法”为中心思想,系统性的提出他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2.作品《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博采众家学说的著作,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有二十多万字。
文章语言简明,常以寓言故事来说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3.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二)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4)国人道.之(讲述)(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三、整体感知(一)听录音,化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齐读(三)分角色齐读(感情、语气、神态)四、深入文本,自译课文(重点字词、语句通顺)(第一组展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
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
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
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 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
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
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
写的
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路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