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合集下载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Na
+
2. 继发性主动转运
方向: 低→高 介导蛋白质:转运蛋白 分类: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转运物质举例:
Na
+
葡萄糖(小肠上皮、肾小 管上皮)、氨基酸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单纯扩散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顺浓度梯度 不需要 不耗能 O2、CO2、H2O、 甘油、乙醇、苯 等 易化扩散 顺浓度梯度 需要 不耗能 葡萄糖进入红细 胞 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 需要 耗能 Na+、K+、Ca+等 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 氨基酸等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

3)膜外正电变为流动阻力
4)当动力(浓度差)=阻力(电位 差)时,跨膜流动停止

5)达到 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即 K+平衡电位。
结论: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
3. 静息电位小结




1) 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接近于K+的 电-化学平衡电位。 2)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通常静息电位 略低于K+平衡电位。 3)静息电位=极化状态,是一个现象的两种表达方式。 4)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细胞代谢障 碍也可影响静息电位。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二、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一)被动转运


概念: 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 转运形式,转运过程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 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分类: 1.单纯扩散(不需膜蛋白辅助) 2.易化扩散(需膜蛋白辅助)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当电位差驱动力增加到与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电‐化学驱动力即为零,此时该离子的净扩散率为零。 这种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13
测得的静息电位值与计算所得的 EK 接近,而与 ENa 相差较远。但是,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也并不等于 EK,而是略小于 EK,其原因是胞膜对 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
9
(二)G 蛋白耦联受体
1.配体与受体 激活这类受体的配体包括儿茶酚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以及几乎所有的多肽和 蛋白质类神经递质和(或)激素(钠尿肽家族除外),还有光子、嗅质和味质等。这类受体均为称 7 次 跨膜受体。 2.G 蛋白 也称鸟苷酸结合蛋白,位于胞膜内侧面,是由α、β、γ三个亚单位构成的三聚体。其中,α亚单 位具有结合 GTP 或 GDP 的能力,还有 GTP 酶活性。G 蛋白平时无活性,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使其激活。 失活态 G 蛋白呈αβγ三聚体‐GDP 复合物, 激活态 G 蛋白分为α亚单位‐GTP 复合物和βγ复合体两部 分。α亚单位发挥 GTP 酶活性,分解 GTP,则 G 蛋白又回到失活态。 3.G 蛋白效应器 包括腺苷酸环化酶(AC) 、磷脂酶 C(PLC)、磷脂酶 A2 (PLA2)和磷酸二酯酶(PDE)等。G 蛋白激活后, 可调节上述效应器酶的活性。这些酶的作用是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物质。 4. 第二信使 包括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 (DG)、环磷酸鸟苷(cGMP)、Ca2+、花生 四烯酸(AA)及其代谢产物等。第二信使大多由效应器酶催化产生,然后进一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或离子 通道,最终导致细胞功能改变。 5. 第二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
16
膜电位去极化→膜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即阈电位)后,去极化与 GNa↑之间出现正反馈,膜电位

临床医学生理第二章

临床医学生理第二章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阈值(阈强度);5.阈电位;6.钠-钾泵;7.静息电位;8.动作电位;9.刺激;10.兴奋;11.兴奋性;12.兴奋—收缩耦联;13.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14.前负荷;15.后负荷;16.终板电位;17.强直收缩二、填空题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模型2.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包括_______和_______。

3.可兴奋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________。

5.静息电位负值增加的细胞膜状态称为_______。

6.构成动作电位除极过程的主要电流是_______。

7.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__。

8.主动转运的特点是_______浓度梯度转运。

9.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Na+内流的转运方式属于______扩散。

10.脂溶性小分子(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

11.阈电位是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的膜电位数值。

12.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_____离子通透性增大所造成的,故接近___的平衡电位。

13.降低神经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4.降低神经细胞外液Na+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5.Na+泵是______酶,它分解1分子A TP可以从胞外泵入_______,从胞内泵出_______。

1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和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8.当肌纤维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肌小节内的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此时肌肉若作等长收缩,它产生的最大,若作无负荷收缩,它的最大。

三、是非题1.细胞膜的超极化意味着兴奋。

生理学第二章_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第二章_细胞的基本功能
特点:主动、耗能、蛋白质参与、膜面积改变 形式:出胞(exocytosis)、入胞(endocytosis)
出胞(exocytosis)
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例如
外分泌腺细胞排放酶原颗粒和粘液 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 神经纤维末梢神经递质的释放。 形式 持续性出胞:安静自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节性出胞:诱导释放
效应器酶:催化生成第二信使 腺苷酸环化酶 (AC)、磷脂酶C (PLC)、 磷脂酶A2 (PLA2)、鸟苷酸环化酶 (GC)
离子通道 转运蛋白
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
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 酸鸟苷(cGMP)、Ca2+
作用:使靶蛋白(蛋白激酶、离子通道)磷酸化、构象变化
Ca2+信号系统 Ca2+
总结: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第一信使
G蛋白耦联 受体
G蛋白 α α
G蛋白 GT
GDβγ
PP
细胞 功能 改变


效应器酶 第二信使
蛋白激酶 或通道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 自身具有酶的活性或能与酶结合的膜受体 结构特征:
仅一个跨膜区段 胞外结构域含有可结合配体的部位 胞内结构域则具有酶的活性或含能与酶结合的位点
本质:载体或转运体(transporter):贯穿脂质双层整合蛋白 对象:水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特点:
(1)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4)顺浓差或电位差 机制: 载体蛋白分子内部的变构
(三)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化学(配体) 化学(配体)门控通道 电压门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D. 通道没有饱和性
电压门控通道( channel)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 gated channel) 接受电信号的受体,并通过通道的开放、 接受电信号的受体,并通过通道的开放、闭合和离子跨 膜流动的变化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 膜流动的变化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 gated channel) 接受机械信号的受体,通过通道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 接受机械信号的受体,通过通道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引 起细胞功能的改变。 起细胞功能的改变。
动转运
以通道为中介 动转运
动转运
(一)简单扩散
1 概念:如CO2 、O2 、尿素、乙醇、脂肪酸等 概念: 2 影响因素: ① 膜两侧分子的浓度差 影响因素: ② 膜对物质的通透性 3 特点: ① 脂溶性物质 特点: 顺浓度梯度: ② 顺浓度梯度:高→低 低 ③ 不耗能
(二)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
1 概念:如葡萄糖、氨基酸,Na+、K+、Ca2+等无机离子) 概念:如葡萄糖、氨基酸, 等无机离子) 2 特点: ① 顺浓度差; 特点: 顺浓度差; ② 不耗能; 不耗能; ③ 需膜蛋白参与 3 分类:(根据膜蛋白的不同) 分类:(根据膜蛋白的不同) :(根据膜蛋白的不同 ①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②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二)肌醇信号转导系统
配体 G蛋白偶联受体 配体配体-受体复合物 G蛋白 PLC PIP2 激活的G 激活的G蛋白 激活的PLC 激活的PLC IP3 Ca2+
+
DG PKC
激活酶蛋白 蛋白磷酸化 生理效应 生理效应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①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②信号转导功能③生物电现象④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质膜的组成磷脂>70%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脂质胆固醇<30%糖脂<10%细胞膜=质膜蛋白质:功能活跃的细胞,其膜蛋白含量较高糖类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膜的基架是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一) 脂质双分子层1、磷脂、胆固醇和糖脂都是双嗜性分子。

●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和碱基、胆固醇分子中的羟基以及糖脂分子中的糖链等亲水性基团分别形成各自分子中的亲水端,分子的另一端则是疏水的脂肪酸烃链。

这些分子以脂质双层的形式存在于质膜中,亲水端朝向细胞外液或胞质,疏水的脂肪酸烃链则彼此相对,形成膜内部的氨基酸的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主要分布在膜的近胞质的内层,而磷脂酰胆碱的大部分和全部糖脂都分布在膜的外层。

2、膜脂质的熔点较低,在体温条件下呈液态,因而膜具有流动性;但脂质双层的流动性只允许脂质分子作侧向运动→使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膜蛋白也发生移动、聚集和相互作用→膜上功能蛋白的相互作用、入胞、出胞、细胞的运动、分裂、细胞间连接的形成。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包括:①胆固醇的含量。

胆固醇分子中的类固醇核与膜磷脂分子的脂肪酸烃链平行排列,在膜中起“流度阻尼器”的功能,可降低膜的流动性。

②脂肪酸烃链的长度和饱和度。

如果脂肪酸烃链较短,饱和度较低,则膜的流动性较大;反之,如果烃链较长,饱和度较高,则膜的流动性就较小。

③膜蛋白的含量。

镶嵌的蛋白质越多,膜的流动性越低。

(二)性残基为主,肽键之间易形成氢键,因而以仅螺旋结构存在;暴露于膜外表面或内表面的肽段是亲水性的,形成连接这些α跨膜螺旋的细胞外环或细胞内环。

由于脂质双层中疏水区的厚度约3nm,因而穿越质膜疏水区的跨膜片段约需18~21个氨基酸残基,以形成足够跨越疏水区厚度的α螺旋。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 大,呈等级性反应; (2)衰减性传播(电紧张性扩布):局部电位可向周围
传播,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电位变化幅度减
小最后消失故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可以总和 ①空间性总和 ②时间性总和
01:04
小结: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之比较
项 目 局 部 反 阈下刺激 较少 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 有(时间或空间总和) 无 呈电紧张性扩布,随时间 和距离的延长迅速衰减, 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 应 动 作 电 多 大(达阈电位以上) 无 有 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 处传播 位
01:04
(三)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主要有两个: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外Na+内K+状态), 即存在浓度差; •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K+顺浓度差外流, 随着K+外流,膜内外K+浓度差(化学驱动力)↓ , K+外 流引起的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电场力(阻力)↑,当动 力和阻力相等时,K+净移动为0,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K+平衡电位。
01:04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 内受体,通常指膜受体。 受体基本功能: 1.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的特殊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
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可靠。
2.能转导各种化学信号,激发细胞内产生相应的生理 效应。
01:04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 1) 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经 元上的Na+ 通道;K+ 通道等。

专升本生理学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专升本生理学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4.经通道的易化扩散5.被动转运6.主动转运7.受体8.静息电位9.极化10.去极化11.超级化12.复极化13.动作电位14.阈电位15.局部兴奋16.绝对不应期17.终板电位18.兴奋--收缩耦联19.前负荷20.后负荷21.等长收缩22.等张收缩23.单收缩24.强直收缩答案: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是指一些亲水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4.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5.被动转运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消耗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是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7.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化学信息,进而引起细胞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8.静息电位是指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9.极化是指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10.去极化是指静息电位的减小即细胞内负值的减小。

11.超极化是指静息电位的增大即细胞内负值的增大。

12.复极化是指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13.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有效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它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14.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5.局部兴奋是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较小的、只限于膜局部的去极化。

16.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它再次兴奋。

17.终板电位是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
阴极射线示波器(一条神经干)
微电极(单一神经纤维)
电压钳技术(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膜片钳技术(单一离子通道)
膜片钳技术:可记录细胞膜结构中单一离子通道的电流 和电导。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分析进入分子水平的新阶段。
39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及其产生原理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细胞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RP实验现象:
40
41
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
性质: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内负外正(极化)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42
➢ 膜电位变化中的几种状态
a⑧f①t正eR⑥r后e-Ksp电+to从it位ne细gn(pt胞oiptao内elsn)i转ttii移avle到细胞 a化ft③e外r膜-液p去o使t极e细n化t胞i达a复l阈)极:电超化位级水平,
电⑤④压N去门a②+极通控阈化道N刺a:关+激通N闭a道+,迅开K速放+通进。道入 Na开细+进放胞入细胞。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 depolarization→ polarization
43
(二)静息电位(RP)的产生机制
1. 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1) 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 o >[Na+] i ≈ 10∶1, [K+]i>[K+]o≈30∶1 [Cl-] o >[Cl-] i ≈ 14∶1, [A-]i>[A-]o≈ 4∶1

《生理学基础》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生理学基础》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44
促使外流的动力:膜两侧[]的浓度差, 阻止外流的阻力:膜两侧的电位差 当动力(浓度差)= 阻力(电位差) 的跨膜净通量 = 零,此时的电位差 值称为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 的平衡电位
45
.动作电位与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
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快速而可逆的 电位变化,
条件: ①安静时膜内高 ②安静时膜对的通透性高
只对有通透性 对其他离子通透性极低
—— 外流
外流的动力:膜内的高势能 外流的条件:安静时膜对有通透性
32
二、动作电位 ()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v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 可传导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阈刺激和阈电位的概念不同,但对于导致细 胞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结果相同,故都能反映细 胞的兴奋性 。 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 如:神经和肌肉细胞,阈电位为~。
58
(三) 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 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 化(即 局部电位),称局部兴奋。
59
局部反应的特点:
19
三、主动转运
.定义 v 膜上“泵”的作用,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 v逆浓度差、逆电位差(低→高) v需要泵蛋白帮助 v消耗能量
.意义 v膜内外不均衡离子分布
20
v正常情况下,、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有很大 的不同,以神经细胞为例:
细胞内 倍
细胞外

v这种不均衡的离子分布在所有细胞膜两侧普 v遍存在,是通过消耗能量来形成和维持的。
.物质转运功能: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的 进入和排出都经过细胞膜转运。
.受体功能:细胞膜受体具有识别和接受 刺激信号的能力,并引起细胞内信号转 导过程。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精选ppt
11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精选ppt
12
精选ppt
13
(3)特点:
①顺浓度差 ②不消耗能量
③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④特异性或选择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⑤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⑥竞争性抑制(∵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 ⑦
精选ppt
8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概念: 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由
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分类:
①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②一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精选ppt
9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Na+]o > [Na+]i
[K+]i >[K+]o
融合处出现裂口
分泌物一次性排出
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部分
精选ppt
25
入胞:
细胞膜上的受体对物质的“辨认” 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 结合处C膜凹陷 凹陷膜与细胞膜断离 整个进入细胞质内
精选ppt
26
精选ppt
27
作业:
1、比较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异同。 2、比较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异同。
精选ppt
第二节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受体:是指镶嵌在C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各种 特异性蛋白质分子,它能选择性地和C膜外 的活性物质结合,实现跨膜信号传递或跨 膜信号转换,引起C膜的电位变化或C内生 理效应的变化。如C膜上的糖蛋白、脂蛋白、 糖脂蛋白等。
配体:凡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 物质,统称为配体或化学信号。如激素、 神经递质、抗原、药物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 A.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 、 K+易化扩散的结果 D. 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E. 膜上ATP的作用 8.下列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 B. 可顺浓度差使细胞外的K+转入膜内 C. 由于从膜内移出Na+可防止水分子进入细胞内 D. 造成细胞内高K+,使许多代谢反应得以进行 E. 可造成膜两侧的离子势能贮备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信号分子
1. G蛋白
2. G蛋白耦联受体
3. G蛋白效应器
4. 第二信使
5. 蛋白激酶
1. G蛋白
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 耦联细胞膜受体和蛋白效 应器的膜蛋白。
结构特征: ① 由α、β和γ三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 起催化作用; ② 有鸟苷酸结合位点;与受体及效应蛋白的 作用位点; ③ 有GTP酶活性; ④ 两种存在形式:与GDP结合的非活性形 式;与 GTP结合活性形式。
2. G蛋白耦联受体
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配体) 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 其中一类受体需在G蛋白介导作用下才能完成其信号 转导功能,称为G蛋白耦联受体。 结构:一条多肽链,7个跨膜α-螺旋,膜外N末端,膜内C末端 作用:与配体结合后能结合并激活G蛋白
5. 蛋白激酶
能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一类酶。按作用底物分为:
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主要)②酪氨酸蛋白激酶。
蛋白质磷酸化的作用:
① 使酶活性改变→代谢改变; ② 通道开放→膜电位改变→兴奋性改变;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excitability):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刺激时,功能活动由弱变强或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过程或反应形式,称为兴奋。

)神经细胞、肌细胞和部分腺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可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可兴奋细胞(excitable cell),对它们而言,兴奋性又可定义为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又可称为兴奋。

细胞兴奋性高低可以用刺激的阈值大小来衡量。

阈值越小,兴奋性就越高;阈值越大,兴奋性则愈低。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外正内负电位差。

差值越大,则静息电位越大。

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是AP的标志。

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传播;脉冲式发放4.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 potential):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膜电容、膜电阻、轴向电阻)决定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膜电位。

特征:等级性电位;衰减性传导;电位可融合。

电紧张电位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总和5.局部电位:由少量离子通道开放形成的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特征:等级性电位(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不具有“全或无”特点);衰减性传导(电位幅度随传播距离增加);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叠加总和,时间和空间)。

发生在可兴奋细胞,也可见于其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感受器细胞。

6.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这个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7.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由高浓度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生理学课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课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特点:需细胞消耗能量 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 意义:细胞可以根据生理需要主动选择物质的吸收或排除;保持细胞内外 离子分布的不均衡性(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扩展
扩展
四、入胞和出胞
概念: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通过细胞膜变形活动进出细胞的过程,需细 胞消耗能量 入胞 吞噬 吞饮 出胞
二、易化扩散
概念:水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 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特点:①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②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载体转运 分类: 通道转运
1.载体转运
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
特点:① 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一般只能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脂质双分子层液态镶嵌结构
一、单纯扩散
概念: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 运的过程。 特点: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物质:CO2、O2、NH3、乙醇等 注:某种物质能否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过膜,除了取决于膜两侧浓度差, 还取决于细胞膜的通透性。
③ 竞争性抑制: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相似的物质 时,一种物质的增加,将减弱对另一物质的转运。
CONTENTS
2.通道转运
物质:无机离子、水 特点:通道的开或关 受化学因素的调控——化学门控通道 受电压因素的调控——电压门控通道
三、主动转运
概念:借助细胞膜泵蛋白的作用,将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通过肌小节中细肌丝与粗肌丝相互滑行的结 果(其间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CAMP-PKA途径 cAMP主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来实现信号转导功能。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PKA的底物蛋白不同,因此cAMP在不同的靶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2.IP 3 -Ca 2+ 途径 IP 3 结合内质网或肌浆网膜上的IP 3 受体,导致其中Ca 2+ 的释放和胞浆Ca 2+ 浓度升高。Ca 2+ 作为第二信使,在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G蛋白耦联受体 7次穿膜的肽链构成,也称之为7次跨膜受体。胞浆侧有结合G蛋白的部位,通过与配体结合后的构象变化来结合和激活G蛋白。
2.G蛋白 GTP结合蛋白是耦联膜受体和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膜蛋白。
3.G蛋白效应器 有两种,即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酶和离子通道。酶主要是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酸二酯酶(PDE),以及磷脂酶A 2 。
3.DG-PKC途径 DG生成后留在膜的内表面,激活蛋白激酶PKC,从而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产生多种生物效应。
4.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少数G蛋白可以直接调节离子通道的活动。也可通过第二信使来影响离子通道活动。
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受体一般只有一个跨膜。当细胞外的信号分子与它的受体位点结合时,就引起胞浆侧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激活,导致受体自身及(或)细胞内靶蛋白的磷酸化。与G蛋白无关。
4.第二信使 有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一磷酸鸟苷(cGMP)和Ca 2+ 等。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调节的靶蛋白主要是各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
5.蛋白激酶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分类:
①同向转运 ②逆向转运
18
⦁ 2.继发性主动 转运-----某 物质的主动转 运所需要的能 量不是直接来 自ATP的分解, 而是来自膜外 Na+的高势能 (间接来自 ATP的分解) 人们把这种转
~ 运形式称 ,
又叫联合转运。
GS继发性主动转运模式图 19
3.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是通过细胞本身 的吞吐活动进行的,亦可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15
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
16
钠-钾泵: 当[Na+]i↑/[K+]o↑激活
分解ATP产生能 量
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
维持[Na+]o高、[K+]i高 原先的不均匀分布状态
排Na+吸K+的生理意义:
1、维持[Na]o高、
[K+]i高正常的离子分布.
2、贮备离子势能。
3、钠-钾泵的这种活动还为其它一些物质转运的提供了动力
(一)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62%)---主要由磷脂
(。70%)和胆固醇(25%);还有
少量的鞘脂(5%)。磷脂中最 多的是磷脂酰胆碱,最少的 是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肌醇。
蛋白质(35%)---从分子数
看,脂>蛋100倍,从重量看,蛋 >脂1--4倍。
糖类(3%)
3
(二) 膜的分子结构
流体镶嵌模型:以液态
4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
指物质顺 电位或化学梯 度的转运过程。
●主动转运
指物质逆浓度 梯度或电位梯度 的转运过程。
5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 ①不耗能(ATP).(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引言概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决定了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和生命活动的进行。

在生理学第二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细胞的基本功能,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细胞的五个主要功能,包括细胞的兴奋传导、物质运输、合成代谢、能量转化和自我修复等方面,以全面揭示细胞的工作机制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一、细胞的兴奋传导1. 神经细胞中的兴奋传导机制a.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b. 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c. 兴奋传导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2. 心肌细胞中的兴奋传导机制a. 心肌细胞的起搏和传导系统b. 心肌的收缩和松弛过程c. 兴奋传导与心脏功能的关系3. 肌肉细胞中的兴奋传导机制a. 肌肉收缩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b. 肌肉纤维与运动控制的联系c. 兴奋传导与肌肉功能的关联二、细胞的物质运输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a. 脂质双层构成的细胞膜b. 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选择性c. 细胞膜对物质运输的调节作用2.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机制a.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b. 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与机制c. 运输蛋白的作用和调控3. 分子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分布a. 信号序列的识别和目标分选b. 转运蛋白和细胞器的结合和转运c. 物质分布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三、细胞的合成代谢1.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与机制a. DNA转录为mRNA的过程b. tRNA与mRNA的配对和翻译c. 蛋白质合成的调控和后续修饰2. 糖代谢的途径与调控a. 糖异生与糖原代谢的关系b. 糖酵解与细胞能量的产生c. 糖代谢与代谢疾病的关联3. 脂质代谢的调节和过程a. 脂质降解和合成的平衡b. 脂质代谢与激素的调控c. 脂质运输与细胞膜组成的调节四、细胞的能量转化1. 细胞能量的产生与储存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途径b. ATP的合成与储存c. ATP在细胞能量转化中的作用2. 能量代谢的调节与平衡a. 能量代谢与酶的调节b. 细胞的能量平衡和稳态维持c. 细胞能量转化与整体生理调节3. 细胞能量的分配和利用a. 细胞内能量分配的优先级b. 细胞能量与生物体生理活动的关系c. 能量转化与疾病发生的关联五、细胞的自我修复1. 细胞自我修复的概念和机制a. 细胞损伤的修复过程b. DNA修复和蛋白质合成的关系c. 细胞自我修复与细胞寿命的关联2. 细胞自我修复与疾病治疗a. 干细胞的应用和发展前景b. 细胞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 细胞自我修复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总结:细胞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保证。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基本要求掌握: 1.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2.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3.动作电位的引起及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兴奋和它向锋电位的转变;4.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熟悉: 1.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蛋白,细胞膜糖类.2.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单纯扩散, 继发性主动转运;3. 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4.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兴奋性及兴奋性的变化规律;5. 骨骼肌细胞中与兴奋和收缩活动有关的结构和功能;6. 负荷与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入胞和出胞.2. 离子通道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3. 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4.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5.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二. 基本概念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通透性(permeability),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离子通道(ion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机械性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出胞(exocytosis),入胞(endocytosis),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促代谢性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 兴奋性(excitability)、兴奋(excitation)、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极化(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肌原纤维(myofifbril)、肌小节(sarcomere)、肌管系统(sarcotubular system)、兴奋-收缩藕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对细胞及其亚单位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要阐明整个人体和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原理,将是不可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物理学上的扩散原理,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做跨膜运动,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称为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或带电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功能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静息电位: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在进行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阈刺激:当刺激持续的时间和刺激的变化率一定时,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能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全部打开,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局部电流:静息部位膜内负外正,兴奋部位膜极性反转,兴奋区与非兴奋区之间存在的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及其表现,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客观指标。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阈刺激和阈程强度是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极化: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1/2I+A+1/2I),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节长度约为2.0~2.2微米。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安静情况下,未受刺激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K†浓度高,K†向外扩散;由于细胞内的阴离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因此出现“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随着K†向外扩散的进行,这种电位差加大;而这种电位差是K†向外扩散的阻力,当这种阻力(电位差)和K†向外扩散的动力(浓度差)相等时,K†向外净扩散为0,膜电位不再发生变化而稳定于某一数值,即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上钠通道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内流,产生局部电位变化到阈电位,使细胞膜上大量钠通道激活而开放导致Na†大量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直至Na†平衡电位后,Na†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K†通道激活、开放,K†迅速外流,膜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生电性钠泵激活吧,产生后电位。

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接头阻断剂:筒箭毒碱)
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电压门控Ca²†通道开放,Ca²†进入轴突末梢,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并与之融合,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接头间隙中的Ach扩散到终板膜,Ach与Ach受体结合,化学门控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且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扩散到相邻肌细胞膜,总和达阈电位,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分解,使终板膜恢复到接受新兴奋传递的状态。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0期:Na†内流(钠通道:快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可被河豚毒(TTX)阻断
1期:K†外流
2期:
内向电流:Ca²†内流、少量Na†内流
外向电流:K†外流
(钙通道:慢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可被Ca²†
阻断剂异搏定阻断(维拉帕米)
3期:Ca²†通道已失活,K†外流
4期:主动转运(Na†-K†泵将3个Na†排出胞外,
并且将2个K†转入胞内;Na†-Ca²†交换体将3
个Na†转入胞内,并且将1个Ca²†排出胞外)
0:快速去极期
1:快速复极初期
2:平台期
3:快速复极末期
4:静息期
*平台期的存在是快反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较长的原因,也是区别于神经、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平台期的意义:①使动作电位时程拉长,不发生强直收缩
②Ca²†内流持久提高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过程:
肌浆中的Ca²+浓度上升→Ca²+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构型发生变化→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变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ATP酶激活→ATP分解释放能量→横桥头部摆动,并拖动细肌丝→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肌肉舒张过程:
肌浆中的Ca²+浓度下降→肌钙蛋白构型恢复→原肌球蛋白构型恢复→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横桥不能与肌动蛋白结合→细肌丝回到原位→肌肉舒张
兴奋收缩耦连的基本过程:
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膜扩至三联管,同时激活肌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Ca²+通道
②L型钙离子通道的激活通过变构作用激活终池膜上的钙释放通道,终池中的Ca²+释放入胞质,使胞质中Ca²+浓度升高10-100倍
③Ca²+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肌肉收缩
④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胞浆中的Ca²+回收至肌质网,使胞质中Ca²+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细胞直径大→内部电阻小→局部电流大→传导性高
2.生理因素
(1)动作电位:
①0期去极化速度快→局部电流形成快→传导性高
②0期去极化幅度大→局部电流强→传导性高
(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邻近膜静息电位绝对值↑或阈电位上移→兴奋性↓→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所需时间↑→传导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