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的德育是“知行合一”的德育

合集下载

课程德育:在德智融合中实现知行合一

课程德育:在德智融合中实现知行合一
奠基阶段 :关注课程德 育,探索 “以德塑 魂”。为 解 决 中 小 学 各 类 各 门课 程 充 分 发 挥 德 育 功 能 的 问 题 ,选 取 德 育重点 内容 ,将 以爱 国主 义为 核心 的民族精神 教 育, 融 合 到 上 海 市 中 小 学 各 学 科 课 程 标 准 及 教 材 单 元 主 题 中 ,研 制 并 颁 布 21门 学 科 课 程 落 实 民 族 精 神 教 育 教 学 指 导意 见,明确 了课 程标准 、教材与 民族精 神教 育的 内 在联 系,引导教 师增强 德育 意识 ,主动 予以实施 。举 办 展 示 和 培 训 活 动 ,促 进 成 果 的转 化 和 应 用 ,推 动 德 育 课 程 向 课 程 德 育 迈 进 。
课程德 育 : 在德 智融合 中实现知行合一
坚持 以德 为先 、课程 育人 ,是 上 海基 础教 育 3O年课 改 的不懈追 求。2005年起 ,上 海推 进大中小 学德 育 一体化 建设 ,上海市 教委 教研 室坚 持 目标 导 向 、问题 导向和 实践 导 向 ,引领全市 中 小学 发挥各 类各 门 课程 的德 育功能 ,系统 回应 如何育 人的世纪 之问 ,全面落 实立德树 人根r uff务 ,开创课 程德育新格 局 。
攻 坚 阶 段 :注 重 纵 贯 横 通 ,体 现 “知 行 合 一 ”。 围绕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 观 教 育和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的 落 实 ,从 学校 德 育 的 整体 性 、针 对 性和 实效 性 出 发 ,关注 所 有
32 I上 海教 育 f SHANGHAI EDUCATION I 201 8年09,EJ B:lq]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研 究 ,以 人 教 版 小 、初 、高 23册 语 文教材 为载 体,对 传统 文化教 育从 学习水平 层次 (认知 、 态度 与行 为)、传 统文化 内容 和呈现 方式 等三 个维 度,建立 教 材 内容 的操 作 性 分 析 框 架 ,设 计 人 工 编 码 方 案 ,开 展 定 量 分 析 ,梳 理 中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传 统 文 化 内 容 的 整 体 分 布 状 况 、具 体 类 型 、呈 现 方 式 、学 习 水平 及 学 习活 动 类 型 等 ,为 实 施 语 文教 材 中 传 统 文化 内容 的编 选 、设 计 、调 整 形 成 有 价 值 的建 议 。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研究在阐述朱熹德育思想形成背景、德育目的、德育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朱熹大学阶段的德育方法,即从居静持志、言行一致、循序渐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朱熹大学阶段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有一定的启示,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约束。

高校也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

朱熹大学阶段的德育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重要的读书原则,也是他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居敬持志出自《性理精义》:“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居敬即读书时精神专一,不要被外事打扰。

“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要义。

在道德培养过程中,个体首先应当端正自己的心态,保持诚恳的态度。

就持志而言,朱熹认为无论是读书还是道德的培养都需要先树立一个明确的志向,明确志向才能潜心修养。

第二,言行一致。

在论述知与行的关系中,朱熹将知与行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相顾。

第一个层次,知先行后。

这是因为“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人们必须先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养成合乎社会准则的道德行为。

第二个层次,知轻行重。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有合乎标准的道德行为,从而建立正常的封建纲常伦理秩序。

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的落脚点。

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地位论述中,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高于道德认知。

第三个层次,知行相顾。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在“行”的问题上,朱熹指出,“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

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即几,一下即成”,强调人们要立志,时刻注意自省,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保持澄明,最终达到成为圣贤的理想目标。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南宋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理学大家”,他的思想于中国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和德育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对于高校德育,朱熹的思想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朱熹的德育方法入手,探讨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注重以言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德育。

他认为,言传身教是德育的核心,学生应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在朱熹看来,老师不仅要在言语上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更要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

他曾经说过:“固老人意,而严厉不为己无过。

”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老师们应该深刻理解并践行朱熹的言行示范方法,将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朱熹提倡“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辅相成,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

他强调,学生不能光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付诸实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行合一成为了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德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将这些观念付诸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还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刀切。

朱熹在其著作《朱子家训》中提到:“训子必审己之哀乐哀,则诫之也;知不患淫,未之淫也。

”强调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在高校德育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烦恼,因材施教,精准施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朱熹强调以仁爱之心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烦恼,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提到“爱敬有加则吾不易矣”,表明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探析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探析

专家评介用大数据感知美德的力量——“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探析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话题,“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即为提升德育实效的一种新探索,也是贯彻立德树人、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

该模式旨在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挖掘和整理各种价值观背后的数据和道理来提高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趣味性和针对性,从而别开生面,从根本上区别于那种空洞枯燥、概念化、模糊化的德育方式,在极大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同时,也把德育和数理、学科教育融为一体。

该模式的优点还在于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于德育课、班会、活动、学科教学等各个方面。

多年的实践和验证证明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新华社、光明日报、凤凰网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以下分别从理论阐释(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概念、主题、逻辑等,该模式的内涵与特色)、专家评论(从四个角度)和实际应用(四个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该模式予以介绍和分析。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概念、主题、逻辑、呈现方式及特征“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是在总结古今中外青少年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生活化、科学化、现代化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格和理性思维为目标而提出的。

其概念是“以德为魂,以数理为体,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将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完成价值观培育的追问、判断和践行”。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主要作了以下探索:一是突出以德为魂。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不同空间的学习生活内容,突出家庭美德·孝德、学业道德·诚德、社会公德·爱德,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设计了科学的教学逻辑。

遵循价值观培育规律,设计了由现象到本质、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由认识到行动的“三阶段六步骤”教学逻辑。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德育教案二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德育教案二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德育教案二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涵盖了道德,素质教育,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石。

知行合一,春风化雨,是我们在德育教育中需经常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原则。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和春风化雨两个方面展开阐述,深入探究如何在德育教案中落地实践,促进学生德育思想的良性发展。

一、知行合一“知”即认识,在德育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人性。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认知。

只有真实的了解自己,才能在德育实践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展现出自己的内在素质。

“知”是在认知上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行”即实践,学生不仅需要在知识上探寻真理,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知和行动。

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需要不断地积极行动,实现自我认知。

“合一”即在认识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一致性,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理论的层面上,而是在实践中将自己的认识为行动的支撑,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

二、春风化雨春风化雨是指以爱为主要手段来引领学生,通过温暖和滋润让学生变得更优秀。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能够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而愤怒、惩罚等消极情绪却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和反感,使得他们远离德育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在这种情感的陪伴下真诚地接受教育资源的激励,实现个人价值的发扬与光大。

三、知行合一与春风化雨在德育教案中的运用德育教案应该是以某一种特定目标为前提,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启发和引导,在形式上以开放性思考为主的德育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

同时,知行合一和春风化雨又贯穿其中,使得德育教育更具深度和广度,落地的效果更好。

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案例。

案例:放飞梦想,扬帆远航1、学习目标本次德育教案本着倡导学生梦想和实现梦想的主题,旨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2、教学过程2.1、知行合一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老师也要学会借鉴学生的好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了解,老师能更好地支持学生在梦想的道路上积极前进。

德育原则要求以及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要求以及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要求以及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德育原则以及相应的德育方法。

第一、知行合一原则:知行合一是指将道德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要求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学习和行为中。

德育方法可以是通过讲授道德知识,进行道德研讨和讨论,组织实践活动等。

第二、榜样引领原则:榜样引领是通过身教和示范,以树立良好榜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向道德高地迈进。

学校和教师应该扮演良好行为的典范角色,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

德育方法可以是选派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开展班级评选表彰活动,或者邀请社会精英来校进行演讲等。

第三、情感教育原则: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够具备正确认识、表达和处理情感的能力。

德育方法可以是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互助意识,注重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培养他们具备同理心和善于沟通的能力。

第四、实践体验原则:实践体验强调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

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德育方法可以是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周、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第五、家校合作原则: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在相互支持和协同育人的基础上进行德育工作。

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并相互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方法可以是定期开展家长会、家访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则和方法,德育工作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资源,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重视德育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德育活动课教案(知荣明耻 知行合一)

德育活动课教案(知荣明耻 知行合一)

德育活动课教案班级活动日期教师姓名活动课主题知荣明耻知行合一活动时数目的及要求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其荣辱观也相应不同。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

在校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

网络事物的兴起,他们最关注;流行语言的产生,他们最敏感;娱乐界的冷暖,他们最热心;社会上的新思潮,他们也最容易接受。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大学生们的“三观”处于要形成而尚未形成的时期,他们普遍存在心灵无寄托问题。

因此,我们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如今就要有意识地教育他们不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违反者、旁观者,而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捍卫者和弘扬者。

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使命。

通过此次德育课教育学生就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起明礼诚信、情趣高雅的形象,做到以情操感染人、以作风影响人、以优异的学习带动人,成为知荣辱,知行合一的表率。

活动形式第一周社会调研---我的荣辱观2课时第二周体验实践---知行合一我做我骄傲2课时第三周体验实践---知行合一我做我进步2课时第四周成果汇报---践行荣辱文明修身从我做起2课时在班主任的召集下,组织委员、团支书、班长等班干部的大力配合活动准备下,为本次的德育课做出充分的准备。

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图书参考主管领导签字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班 级活动日期 教师姓名 活动课主题我的荣辱观 活动时数 2 活动成员 全班同学活动内容及目的针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班同学中开展五项调查,以问卷形式开展调研,统计调研结果,形成各小组的调研报告。

从而掌握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我班学生所持的荣辱观。

活动设计 1、第一德育小组在全班开展“大学生爱国意识调研”。

将调研的问卷收齐后,进行统计分析。

形成大学生爱国意识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旨在对班级中学生的爱国意识现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的荣辱观进行深入的剖析。

“知行合一”思想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启示作者:吴建岳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06期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主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高耗低效的现象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行脱节、知行不一。

要想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须解决“知”和“行”如何“共振”的问题。

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知行并用、行困求知、以行证知、以知领行、以行探知的方式促进“知”与“行”的融合,以此促进学校德育实践有效开展。

关键词知行合一;融合;学校德育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德育思想独树一帜,尤其是“知行合一”思想,顺应人道德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理解不全面,尤其缺少把这一思想转换为当今学校可操作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难以根本上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只知不行”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难以提高。

用“知行合一”思想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笔者认为,“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相连、不可分离、合一并进的,是在内容上互相包含、在时间上无先后可分的,所以应当对“知”和“行”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其互相融通,方能实现“知”“行”的同频共振。

一、有“知”有“行”,未必有效当代德育工作者有个共识:道德实践和道德认知同样重要,学校德育不能知而不行、先知后行,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德育必须回归社会生活。

但是不少学校却把“知行合一”理解简单化了,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加“行”,即只要一边进行道德知识学习一边组织几次实践活动即可。

殊不知,“知行合一”转化为学校德育的实践模式是复杂的,有“知”有“行”,未必有效。

“知”归“知”,“行”归“行”,“知”和“行”随意、零散,各行其是,互相割裂,必然会导致德育工作的高耗低效。

现在很多学校热衷于搞“节”,“感恩节”“科技节”“健身节”“美食节”“礼仪节”等等,甚至还有“沉思节”“校纪校规节”。

应当说,把“活动”改为“节”是一种提升,把单一的活动整合充实为系列活动,更能凸显主题、丰富手段。

王守仁名词解释

王守仁名词解释

王守仁名词解释引言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子,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概念,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名词解释1.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守仁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致良知指的是个体内在的道德本能,是人性中最基本、最纯粹、最真实的部分。

王守仁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道德天性,这个天性可以指引人们去追求善、抵制恶。

致良知是人与道德之间的桥梁,通过触发和践行良知,个体可以达到心灵上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

2.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守仁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方法和修身养性的途径。

格物指的是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通过感知和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

致知则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和智慧水平。

王守仁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3. 心学心学是王守仁创立的一门综合性学说,也被称为阳明学派。

心学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心学强调个体内在的道德本能和直觉力量,在道德行为中追求真善美,并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

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4.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守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知指的是知识、理论、思考等认识层面,行则指的是实践、行动、实际运用等层面。

王守仁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体验到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启迪。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真正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5. 知行合一德育知行合一德育是王守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知行合一德育强调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通过实际经验来培养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王守仁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品质、有智慧、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知行合一与德育报告

知行合一与德育报告

知行合一与德育,报告知行合一与德育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则,旨在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并提升个人品德。

本报告旨在探讨知行合一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一、知行合一的概念和重要性1.知行合一的概念知行合一是指知识的掌握与道德的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在德育教育中,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道德准则的内涵,从而增强其道德意识。

其次,知行合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最后,知行合一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二、德育教育中知行合一的实现途径1.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为了实现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除了传统的道德知识传授,还应该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道德准则的理解,提高其道德素质。

2.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知行合一的实现。

因此,应该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例如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互动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道德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

3.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提高其道德素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或社区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行合一的实现。

德育活动设计理念

德育活动设计理念

德育活动设计理念一、以生为本德育活动的设计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

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德育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其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其自主性和创造力。

二、全面发展德育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德育活动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知行合一德育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实践能力。

因此,德育活动的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

通过知行合一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

四、家校共育德育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家校共育,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作用。

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德育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同时,德育活动还应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德育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德育活动的理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因此,德育活动的设计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

通过引入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德育活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德育活动还应注重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代公民。

以上内容主要是针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设计的理念,如果我要设计一个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质的德育活动,理念上会有何不同?并针对这种不同给出具体的建议或措施。

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质的德育活动与学校内的德育活动在设计理念上会有一些不同之处。

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

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

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知行合一是指知识与行动相结合,也就是说知识要能够转化为行动,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德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德性,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德育教学设计中,知行合一很重要。

因为单纯的传授道德知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而只有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首先,在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中,我会注重道德知识的教授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更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讨论一个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话题时,我会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判断并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准则的内涵,并能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付诸行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做一些社区服务,如清洁公共环境、照顾老人、帮助弱势群体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也会慢慢养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再次,德育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将德育与学科知识相融合。

学科知识本身就应包含一定的道德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

例如,在历史课上,我们可以讲解一位伟人的事迹,并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其背后的道德原则和品质。

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领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最后,评价是德育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而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评价。

在评价中,我会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在道德领域中的成长与进步。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德育教学设计是一种将道德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知识的转化和实践的操作,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第38卷第6期2017年11月肇庆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Vol.38,No.6Nov. 2017“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韩治国!王艳丽"(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图书馆,广东肇庆526020)摘要(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 述,也是指导教育教学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

作为师者,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德化 人、诲人不倦、推陈出新”,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理念;内涵;途径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009-8445(2017)06-0054-04“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教育 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 重要论述,也是指导教育教学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 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

一、“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诠释“知行合一”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1]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

”意思是说,先知先觉的 圣贤,知后能行,思想与行为是一致的,应该成为后 知后觉之人效法的榜样。

北宋程颐、程颢兄弟共创 “洛学”,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 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2]。

程颐说"“格,至也。

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格犹穷,物 犹理也,犹曰穷理而已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能穷则不能致也。

”他们认为“知”为先。

南宋朱 熹[4]也同样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 目不见”“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 做如何。

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

”强调了 知先行后,以行为重的观点。

明代王阳明__247把“知行合一”论发扬光大,并 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2021大学生德育教学"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范文2

2021大学生德育教学"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范文2

2021大学生德育教学"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范文 摘要:德育贵在"知行统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方法及实现路径,对于培养合格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知行合一;实践; Abstract:Moral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moraleducati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practice;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与走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一代人长期的道德素质缺陷,将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历史过失。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本文试图从德育教学角度做了一些探索,以期获得同行专家指教。

1德育教学中"知行合一"的内涵 所谓德育中的"知行统一",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内心对道德要求自觉认知、认可并接受,并外化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身体力行,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1.1"知"的内涵 这里的"知"有二层含义,或者说受教育者要完成二个方面的任务,"知"才是"知行一致"中"知"的全部内涵。

德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德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德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作者:***来源:《家长》2020年第06期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人人皆“知”,而如何执行却让有些人犯了难。

换句话说,就是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先“成人”。

危机,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人的各色面目。

比如,“跑步女”“道歉男”“许某某”等反面例子,就在疫情肆虐时粉墨登场。

如果视角仅停留于对他们的批判,恐怕只能让这些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有必要追问:这些人尤其是尚在求学中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德失之行,责任在谁?其实,这是一个不用深思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家庭教育。

宋庆龄曾说:“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品德形成的最大因素。

如果此刻笔者费很多笔墨论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恐怕毫无意义。

为人父母者,没有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论述德行重要的典籍更是汗牛充栋。

《菜根谭》有言:“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品德是一个人的核心品质,如果有才无德一定会让家庭(当然也包括自己)受害的。

那么关键问题就来了:既然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为何有那么多人甚至是孩子被“疫情之镜”照出德失之“妖形”呢?笔者想起了朱熹《朱子语类》中的一句经典:“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熹的意思是知行要合一,如果非要弄出个先后轻重,那就是“知为先”而“行为重”。

所以上述关键问题的答案就明白了: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人人皆“知”,而如何执行却让有些人犯了难。

换句话说,就是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先“成人”。

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大缺失。

所以,我们就有谈“家庭教育中如何实施德育”的必要了。

想解决这个“大”问题,我们又要先解决两个“小”问题:一是“德”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家庭德育“育”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如何育”和“育什么”的问题。

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指在德育活动中,要求个人言行、思想和
行为要保持一致,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这一原则旨在引导人们真正
理解道德、秉持正确的德行标准,以诚实守信、勤奋进取、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等品质统一行为表现。

为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明确德育目标:德育目标要具体明确,注重引导个人向更高境
界发展,促使个人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习惯。

2.激发素质潜能:要通过德育活动,激发个人的素质潜能,充分
发挥个人的独特才能,在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建设。

3.培养优秀品格:德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优秀品格,使个人具
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如品行端正、担当责任、爱国爱民等。

4.加强实践教育:在德育活动中,应注重实践教育,通过亲身参
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社会的现实,从而进一步
提高道德素质。

总之,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一种全面的培养个人道德品质的方式,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贯彻这一原则,可以让人
们更好地践行品德、发扬美德,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对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合一的思考

对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合一的思考
教育广角
JIAOYUGUANGJIAO
对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合一的思考
■文/ 汪亚娣
摘 要 高校德育任务之一是进行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包括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使他们形成正确 的道德认知,了解自身应该达到的道德要求,理解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能指导自身的 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但面对社会中的事实,我们大学生拥有很强的知德能力,在观念上认可道 德要求的合理性,但行德能力却很弱,也就是并不将之付之于行,出现“知而不行”、“知行背离”等。尤 其是 2011 年发生的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更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思索与反省,思索整个社会的道 德教育,反省人自身应怎样履行为人的义务,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德育 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不顾身边的需要者,极少主动将座位让给需要的人。让座行 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并促使其
为也许只是我们大学生“知行不一”的冰山一角,但我们必须 价值追求多元化。然而学校的德育长期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
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奉行的个人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 向,如此必然导致知行相离。
高高挂起的行为方式,与我们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学校所
内容需要不断地有所变化。中共中央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积极主动地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能有效地自我控制、自我调
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充实和改进思想品德课和政 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
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 的道德意识,“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
小算盘,不顾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本 教的职业要求;而对德育教师来说,身教更重于言传,这本身
位行为。

“德”“能”并举,让德育知行合一

“德”“能”并举,让德育知行合一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小学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400摘要:素质教育大背景之下,德育工作被放在了所有教育工作的首位,只有学生具有较好的品德素养,才能在今后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工作,不但要采取有效措施向学生渗透各种德育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还要给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各种观点能够指引学生形成很多自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德育知行合一。

本文主要对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知行合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这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发展素质教育,让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作为指导理念,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小学生处于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思想、品行等尚未定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体之一,应当仅仅抓住学生这个成长的关键期,将德育工作落实到位,不但要通过德育环境、德育课程、各学科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德育观点,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德育实践的机会,用各种德育观点去指导自己的现实行为,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

那么在实际的小学德育工作中,应当如何做到“德”“能”并举,知行合一呢?本文对相关的教育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合理确定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德育实践参与热情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迅速,因此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能力、自知力、自制力等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级段,对德育目标进行细致划分。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刚刚进入到小学,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同时纪律意识相对较差,行为习惯也需要进行重点培养。

因此该阶段的德育工作目标主要是懂礼貌,讲文明,爱护公物和校园环境,讲卫生,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长辈,热爱学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家的德育是知行合一的德育
教育家办学是时下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校德育也是。

两者放在一起,自然让我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说说陶行知,也许能让人从一个侧面更加清醒地认识今天德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改进德育。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受杜威影响很大。

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南京、上海期间都是陶行知担任翻译的。

美国教育学者布朗指出:当杜威访问南京时,陶行知作为主人和翻译。

这或许是陶行知同杜威理论最持久的一次正式接触&&陶行知在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过程中受杜威的影响很大,他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并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农村教育行动中加以改造,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何以要改造老师的思想理论呢?这不能不说到陶行知的另一个导师王阳明。

如果说杜威是陶行知的理论导师,那么王阳明则是陶行知的精神导师。

陶行知是在金陵大学就读时服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

1912年,21岁的陶行知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学报上用英文发表作品,即以知行为笔名。

1934年,43岁的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改名为陶行知。

从他的两次改名中,可以看出他对王阳明思想从信仰走向超越,如同他对杜威思想一样。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

他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1927年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正式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实行教学做合一。

以陶行知的思想来衡量当前德育,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