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大学 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

合集下载

全球化与不平等

全球化与不平等

全球化與不平等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東海大學社會學系4631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Spring 2008)課程教學綱要授課時間: Wednesday 14:10-17:10授課教室: SS 306授課教師(合授): 陳正慧(Cheng-hui Lucy Chen) & 蔡瑞明(Ruey-ming Tsay)授課教師: 陳正慧(Cheng-hui Lucy Chen)辦公室: SS 536 電話: 04-2359-0121, ext 36310E-Mail: slgcchen@.tw約談時間: Tuesday 13:00~14:00, Thursday 16:20~17:20, or by appointment授課教師: 蔡瑞明(Ruey-ming Tsay)辦公室: SS 540 電話: 04-2359-0121, ext 36314E-Mail: rmtsay@.tw約談時間: Tuesday 10:00~12:00, or by appointment課程介紹:對大部分人們而言,「全球化」已經不是一陌生的名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吃的、穿的、用的、戴的,已無一不被「全球化」了。

全球化的影響更是深入每個社會與地區,在環境、自然資源、教育、財富分配、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產生極不平等的分配。

這門課即試圖以宏觀的角度來討論全球化下有關不平等的一些議題。

依兩位授課老師的研究興趣,這門課的兩大核心焦點為農業全球化及全球化與社會階層,簡介如下:這學期第一部分的焦點是探討全球化對不平等的影響。

全球化的影響與日俱增,深入每個社會與地區,產生不平等的資源分配。

過去以一個社會為對象的社會學分析,已經漸感不足,有需要以宏觀的角度來審視全球化下的社會階層化現象。

第一部份的內容主要是以討論全球化的研究如何來解釋這個現象與不平等的關連。

這學期第二部分上課的內容主要是探討農業全球化的相關議題。

教育大众了解大学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大众了解大学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大众了解大学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大学全球化是21世纪的现象,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面对着一些挑战,但也有许多机会。

一、全球化的挑战1. 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文化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包括校园文化、教育体系和学科设置等等。

这带来了沟通和交流的困难。

2. 资金压力大学全球化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例如用于建立国际交流中心、赞助海外交流项目等。

如果大学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很难扩大规模,探索更多的国际交流项目。

3. 市场竞争大学面对着来自全球其他大学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需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和教学质量,使其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1. 学术合作大学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学术合作,为大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例如共同研究、跨国学生交流项目、国际会议等。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 多元文化体验大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国际环境中学习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这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眼界、开阔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

这种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

3. 提高学术声誉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国际知名教师开设课程、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合作发表论文等方式,大学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吸引国际高素质教师和学生。

三、应对挑战的策略1. 提高校内国际化水平大学可以参考国际经验,制定国际化策略,加强校内的国际化办公室建设和管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2. 加强学术合作大学应该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另外,大学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 加强资金投入大学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国际化发展,建设国际化平台、赞助海外交流项目、与国际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等等,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结论:大学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共存。

解读全球化“神话”

解读全球化“神话”

解读全球化“神话”作者:戴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9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一股巨大潮流,涉及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球化”的字眼大量地充斥着媒体,成为最时髦的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名词。

“全球化”到底是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为什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从唐任伍教授的论著《“扶强抑弱”的全球化规则研究》中找到答案。

关键词:全球化;扶强抑弱;规则;神话作者简介:戴轶(1981-),女,籍贯:辽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中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一股巨大潮流,涉及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球化”的字眼大量地充斥着媒体,成为最时髦的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名词。

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甚至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席卷全球,席卷全世界。

“全球化”似乎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但为什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究竟是哪一个链条上出现了断裂?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唐任伍教授的论著《“扶强抑弱”的全球化规则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论著针对全球化运动中出现的财富和信息占有上的两极分化、非经济的人类发展指数差距的扩大、“单边主义”的恶性膨胀、资本投机行为的泛滥、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等各种“现代性隐忧”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实质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明确告诉我们,这些“现代性隐忧”的产生是由于“全球化规则失衡”造成的,表现在全球化规则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是富国的“代理人”,规则存在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全球化规则缺乏透明度。

与以往的同类成果相比,该论著的特色和主要观点表现在:认为对全球化机制、组织、秩序的运行来说,规则是第一重要的,全球化运动中出现的种种“现代性隐忧”,均是“全球化规则失衡”导致的恶果;明确提出全球化规则先天具有强烈的“扶强抑弱性”和“美国性”,体现着强烈的实力主义特性和要素的趋利本性,是完全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设计的,是一种实力取向而非司法取向的规则,全球化规则缺乏透明度,存在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明确指出全球化规则失衡导致全球化实际上成了“美国化”、当代资本主义化和“西方化”的褊狭性,其实质就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引导和推动全球化的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强制推行按照其文化和价值观念制定的、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从而导致“优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呈“倒瀑布型”配置,最后向发达国家集聚;详细分析论证了全球化规则失衡使得全球化偏离预想的轨道,在促进整个世界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导致了财富和信息占有天平的严重倾斜,人类非经济发展指数差距的相对扩大,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两极分化更加厉害,发达国家在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在饱受贫穷落后之苦,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明确指出建立一个各国公平、世界共存“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现代性隐忧”,必须改变全球化规则,建立一种为世界上所有文化都能分享和接受的“全球化规范”,即“太空船道德”而非“救生艇道德”,确立以人为本、共担风险而非单方面坐享红利的全球化机制;提出了“一体化”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必然趋势,并区别了“制度性一体化”与“功能性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指出“一体化”的实质同样是“美国化”,在指出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的前提下,认为“一体化”仅仅只是一种趋势;从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必须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运动及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熟悉全球化规则,机智、巧妙地利用全球化规则,突破传统模式,加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实现全球化规则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平衡。

12.全球化

12.全球化
全球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世界范围内涌动着两个大 潮:世界市场发展的大潮,信息革命的大潮。这 两个大潮孕育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形 成。“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一词于80年代 开始在西方报刊和著作中出现。冷战的结束给全 球化的发展趋势以极大的推动。90年代起,全球 化便频繁地被引用和应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 生曾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LOGO
对极端主义的批评
极端全球主义观点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 是幼稚的。 低估了国家政府管制国际经济活动的持久权力。 国际化力量要依靠国家政府的管制权力来确保经 济自由化的不断进行。 国家政府在管制和积极推动跨边界经济活动中的 中心地位不断提高。
LOGO
不平等问题
怀疑论者阵营中的。 立场:世界经济中的不平等和等级模式根深蒂固, 从结构的角度看,这些模式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只发 生了皮毛上的改变。 不平等→原教旨主义和攻击性民族主义。文化的分 裂
LOGO
The Invisible Continent《看不见的大陆》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大陆,这个新的大陆是大家看 不见的,但是所有人都不能逃过它的影响,大家 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新经济的四大互相影响的特征(有形、无国界、数 字科技和高效益成本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战 略。 “新经济”已经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规则,重申 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 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迅速变化的世界,并从中找 到成功机会。
LOGO
代表思想家
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 1955)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宣扬自由民主主义统 一全球。他认为全球化这股力量正在使国际关系 发生革命,并且为更和平、更繁荣的世界的出现 奠定着基础。 马丁· 阿尔布劳(M. Albrow) 英国社会学家,伦敦罗汉姆普顿学院社会科学研 究教授。《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 社会》

关于全球化得三种观点的讨论

关于全球化得三种观点的讨论

关于全球化三种不同观点的讨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热门词汇。

所谓的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例如,印度的计算机编程员为美国和欧洲的雇主服务,而缅甸的罂粟种植可能与柏林和贝尔法斯特的吸毒有关,无不显示了全球化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影响。

全球化起源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许多学者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圣西门、麦金德等。

他们都认识到了现代化是如何促使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全球化”一词才在学术界广泛流行起来。

在这个“黄金时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迅速发展,把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传统思维的不足暴露无遗。

在一个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国外发生的事情对国内有着持久的影响,而国内的发展对国外也会造成冲击。

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的崩溃和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巩固,全球化的知名度在20世纪90年代急剧上升。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人们更加相信,这个世界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共享的社会和经济空间。

然而,全球化的观念也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

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等人把现有的全球化理论划分为三大阵营: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以及变革论者(及全球化论者)。

全球狂热分子认为,全球化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单一民族的国家不再常见。

甚至在全球经济中单一的经营单位也变得不可能。

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旧的制度在全球化面前或者完全过时或者正失去存在的基础,市场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力量。

他们通常把经济逻辑奉为圭臬,而它的进一步发展所形成的新自由主义更是把单一的全球市场的出现以及全球竞争规则赞美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对于新自由主义者来说,个体自治权和市场的规则已经超过了政府的力量。

全球化的矛盾及趋势

全球化的矛盾及趋势

全球化的矛盾及趋势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强劲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

就其实质而言,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辨析这些矛盾及其发展态势,对于我们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指导全球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方式的国际化与生产资料的国际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使得社会分工与合作扩大到全球范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达到了国际化的新阶段。

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及其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应由社会或公共所有。

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生产资料及分配形式严重向国际垄断资本倾斜,“一个跨国资本家阶级业已出现,它控制着形成中的跨国国家机构和全球决策。

这是一个新的霸权集团。

”[1]跨国资本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规定着全世界生产的总方向,决定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性质。

因此,全球化不仅未消除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范围表现出来,矛盾也更为尖锐和难以解决。

二、资本全球性与劳工的地方性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为资本提供了选择世界产业后备军的机会,世界竞争还不仅限于低技能工人,甚至波及处于信息网络社会的所有劳动者。

全球资本比全球劳工具有更大的权力,资本是全球性的,而劳工则是地方性的。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国内工人工资的降低侵害了劳动者,这种情况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信息主义的历史现实正是精确地利用网络的分散化力量,导致了资本的集中与全球化。

劳工在操作层面瓦解,在组织上片断化,在存在上多样化,在集体行动上则被区隔。

”“在网络社会的情境下,资本在全球层次上协调统合,劳工却个体化了。

”[2]三、个别跨国公司经营的有计划性与整个国际竞争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借助于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手段和通讯设施,以及完备的网络管理系统,个别跨国公司内部组织严密,产品和市场的开发、生产和营销战略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执行的协调性。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

全球化教育的废除是必要的,因为全球化教育可能会导致文化同质化,削弱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全球化教育可能会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外国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的重要性。

这将导致本国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教育的影响下,可能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逐渐丧失。

此外,全球化教育也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在全球化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可能会更加受到重视,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资源可能会被忽视。

这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加剧贫富差距。

因此,废除全球化教育是必要的,以保护本国文化和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

全球化教育的废除是不可取的,因为全球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全球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历史,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正如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不是国家的事业,而是全人类的事业。

”全球化教育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此外,全球化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素质。

通过全球化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全球化教育的废除是不可取的。

全球化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一辩题中,我们可以引用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名言,“教育不是国家的事业,而是全人类的事业。

”这句话表明了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全球化教育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我们还可以引用全球化教育对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化教育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和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这些经典名言和案例,可以更好地支持我们的观点,使辩论更加有说服力。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
全球化的利大于弊。

首先,全球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
济发展。

例如,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大幅增加,经济迅速增长。

其次,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比如,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音乐、电影、美食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人们更加多元化。

最后,全球化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推动了全球科技发展。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交流促进了科技知识的跨国传播和交流。

反方辩手:
全球化的弊大于利。

首先,全球化导致了资源不均衡的利用和环境破坏。

例如,为了迎合全球市场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开采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

其次,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比如,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厂,剥削廉价劳动力,导致当地工人生活水平低下。

最后,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冲突。

比如,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衰落,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冲突。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正方可以引用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名言,“全球化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相互依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反方可以引用印度作家阿米塔夫·甘地的名言,“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这对于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威胁。

”。

经典案例可以是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量开厂,引发了劳工问题和环境问题;又如,跨国快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快餐文化,导致了一些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的消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际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际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际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致力于为国际主义运动提供基本原理和理论指导,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进步和平等。

本文将从国际主义运动的历史出发,探讨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联,并分析国际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主义运动的历史国际主义运动源于19世纪工人阶级的斗争,代表了被剥削者和压迫者的利益。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争取工人权益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如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组建和运营第一国际时的贡献,被广泛认为是国际主义的里程碑。

第一国际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并对国际无产阶级的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的第二国际继承并发展了第一国际的思想,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主导力量。

然而,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立场不明确和分歧,导致其瓦解和国际主义运动陷入低谷。

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崛起,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建立起来,并成为20世纪国际主义运动的新阵地。

共产国际致力于领导并鼓励各国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尽管共产国际在实践上遭遇了一些困境和失败,但其对国际主义思想和运动的促进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际主义运动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国际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各国人民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

这一核心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者关注全球范围的社会问题,并主张国际间的合作与团结。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普遍性和全球性。

在国际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揭示全球剥削和压迫存在的理论基石,推动工人阶级和受压迫民族的团结抗争。

最后,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于实现国家间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给予了强调。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由于剥削关系和帝国主义的存在。

这种观点使马克思主义者倡导国际间资源和财富的公正分配,推动国际间的和平与发展。

神话中的乌托邦与现实世界

神话中的乌托邦与现实世界

神话中的乌托邦与现实世界神话,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叙事形式,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来的想象和梦想。

在神话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乌托邦这一概念,即理想化的完美社会。

乌托邦所展现的世界,通常具有和现实世界形成对比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神话中的乌托邦与现实世界的异同,以此来反思人类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在神话中,乌托邦往往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拥有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色和和谐共处的社会秩序。

这些乌托邦世界通常是由神灵、仙子或超自然的存在统治的,他们能够带来和平、繁荣和幸福。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是由神祇们居住的美丽殿堂,那里没有疾病、战争和死亡的存在。

而现实世界,却充满了战争、贫穷和疾病,人们时常为了权力和资源而相互争斗,这与乌托邦中的和平和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乌托邦也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和缺陷。

尽管乌托邦世界中的形式美丽,但它们常常失去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乌托邦往往是由想象构建而成,缺少了对人性的观察和深刻理解。

例如,中国传统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是一个凡间仙人向往的地方,但它却是建立在对封建家族制度的理想化幻想之上,无法真正满足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需求。

此外,神话中的乌托邦也往往受限于神灵或仙子的意志和支配。

尽管乌托邦世界中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各种福利和权利,但他们缺乏自由和独立的意志。

例如,北欧神话中的瓦尔哈拉是一个英勇战士的乌托邦,但进入这个乌托邦必须经历死亡的洗礼,同时也要放弃在现实世界中的自由和创造力。

与神话中的乌托邦相比,现实世界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它也具备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现实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人类在其中能够真实地体验到喜怒哀乐、挑战和成长。

追求现实世界的改进和进步,意味着我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适应和创新。

正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自由,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文学和科技成果。

然而,现实世界也有不少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分化、人权不平等和环境污染等。

与神话中的乌托邦相比,现实世界的确有一些丑陋和残酷之处。

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大洲的人们联系越来越频繁,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经济,政治,文化,我们从越来越多的角度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不仅停留在对于文化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于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更长远的发展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带来的更深重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方面上。

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趋势,是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

市场经济包含着民主、平等、法制、效益观和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大学生在接触经济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逐渐强化大学生的开放观念,促进全球意识的形成。

全球化这个流行术语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消失,因而大学生的开放观念的形成是融于经济全球化这个环境的思想基础,才懂得接纳其他地方的文化,用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才能在相互联系的世界种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存和发展;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全球化环境下一个必然的趋势,竞争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在这个激烈的环境中,大学生在才懂得不断去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才懂得在选择适合市场环境下的不断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球市场的形成,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出更好的要求,这促使着创新的意识的萌发,而只有创新,才有主动权和竞争力,才懂得用思维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因而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必定是创新意识强烈的人。

经济全球化下,创新意识,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有的,而它也作为企业聘请的条件之一。

而大学生急需拥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创新意识,意味着全球化的深重影响。

同时,值得被提出来的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他们的知识、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关系全面发展。

所以,对于经济全球对大学生的影响,有人认为是机遇大于挑战。

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

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

9 3
时, 采取 一种 长远 的 视野 是有裨 益 的 。正 如克 拉 克 ・ 尔 ( lr er 指 出 的 , 科 Cak K r)
那些 1 6世纪 2 0年代 以前成 立 的机 构 (ntuin ) 其 中 只有 8 istt s , i o 5个 至今 仍 然 存
在, 包括 罗 马天 主教 教会 、 国议会 、 英 几个 瑞 士行 政 区和约 7 0所 大学 ; 在它 们 之 中, 可能 大学 的变 化最 小 。 从 一 开 始 , 学 就代 表 着 全 球 性 的 院 校 机 构 , 为 大 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互联 网 与 科 学 共 同体 可 以使 各 国在 知 识 相 互 依 存 的 新 时 代 , 高 等 教 育 这 一 竞技 场 获 在 得 平 等 的机 会 。有 人 则 宣 称 , 球 化 不但 意 味 着 世 界 性 的 不 平 等 , 且 会 导 致 大 学 “ 全 而 麦
3 劳化 ” 也 有 人认 为 , 前 高 等 教 育 所 面临 的压 力 ,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到 私 立 高 等 教 。 当 从
收 稿 日期 : 0 5 1 -2 2 0 , 10
作 者 简 介 :菲 利 普 ・ ・ 特 巴 赫 ( 9 1 G 阿 14 一 ) 男 , 国 波 士顿 学 院 国 际 高等 教 育 中心 主 任 、 授 。 , 美 教
维普资讯
第 1期
菲 利 普 ・ ・阿 特 巴赫 : 球 化 与 大 学 G 全
(nq a t) 而 且会 导致 大 学 “ 当劳 化 ” M D n li t n 。也有 人 认 为 , ieu ly , i 麦 ( e oa z i ) d ao 当
前高 等教 育所 面 临的压 力 , 高 等 教 育 大众 化 到私 立 高 等 教 育 的增 长 , 是全 从 都 球化 的结 果 。在这 些 假 设 中 , 些 是 正 确 的 、 合 实 际 的 , 是 也 存 在 不 少 误 有 符 但 解 。本文 的 目的在 于 “ 示 ” 揭 高等 教 育全球 化 与 国际化 的真实 状 况 , 重讨 论全 着

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现象

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现象

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现象全球化是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趋势之一,它给世界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水平和加强国际合作等。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也日益突出,给许多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值得指出的是,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全球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国家间财富的集中和差距的扩大。

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机会,而发展中国家则常常处于劣势。

这种差距的扩大,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陷入了贫困和困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全球化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国家间的差距,同样也存在于国内。

全球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加剧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财富差距。

全球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大企业和富人能够更加轻易地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弱势群体往往无法分享到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这样的不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那么,为什么全球化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呢?一方面,全球化导致了国际分工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往往被迫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则通过掌握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了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

这种不平等的产业结构创造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加剧了财富和资源的集中现象。

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大量的经济资源流向了少数跨国公司和国家,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动,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金融资本的集中程度。

然而,尽管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更加公正的贸易规则和政策,减少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和不平等,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并减少国际贫困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冲突及应对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冲突及应对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冲突及应对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冲击。

教育不再是局限于国家或地区范畴的单一文化体系,而是一个涵盖多元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广袤领域。

这种变化为教育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化冲突,挑战传统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冲突,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教育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方面。

首先,课程内容往往是教育文化冲突的直接表现。

随着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涌入,国内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例如,许多国家的教育系统开始引入国际课程,这不仅影响了原有的教育内容,更可能使学生在认知和价值观上产生混淆。

这种变化使得学生既要适应国际化教育的要求,同时又要面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和文化认同的困惑。

教学方法方面也同样存在冲突。

国与国之间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国家的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而另一些国家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不一致,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碰撞。

师生关系亦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中,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和权威之上的。

然而,在一些新兴的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被视作伙伴关系,强调平等与合作。

这种转变对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容易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参与者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评价体系同样是冲突的重要领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教育测试和评估标准趋于统一,然而这种标准有时并不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对于教育评价的重视程度、评价的方式和内容都可能造成文化的冲突。

此外,不同国家对于学生成绩的解读和理解也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导致评价结果难以被各方接受。

面对这些教育文化冲突,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文化的融合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

全球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减弱。

全球化教育强调的是国际化,而忽视了本国的特色和传统。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而忽视了本国的文化。

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全球化教育的推行使得学生更容易忽视本国文化的重要性。

另外,全球化教育也容易导致文化冲突。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较大,全球化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其他文化产生误解和偏见。

这样的教育模式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加剧,而不是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因此,废除全球化教育是有必要的,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

全球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全球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此外,全球化教育也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立场和想法,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

废除全球化教育将会削弱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得他们更加封闭和排斥外来文化,这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不利的。

总的来说,全球化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废除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相反,应该通过改革和完善教育系统,使全球化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名人名言,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就像我们必须学会共同生存。

”这句话表明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而全球化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共同生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经典案例,美国的国际学校采用了全球化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他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充分说明了全球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角度:全球化的利:1. 经济发展,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使得各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 文化交流,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 科技创新,全球化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加速了科技进步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更快地进步。

4. 政治影响,全球化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互相依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全球化的弊:1. 经济不平等,全球化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发达国家更加富裕,而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2.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导致了一些国家的文化受到侵蚀,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威胁。

3. 环境破坏,全球化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 社会问题,全球化使得一些国家面临着社会问题,如失业、移民问题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反方辩手角度:全球化的利:1. 经济发展,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使得各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 文化交流,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 科技创新,全球化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加速了科技进步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更快地进步。

4. 政治影响,全球化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互相依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全球化的弊:1. 经济不平等,全球化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发达国家更加富裕,而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2.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导致了一些国家的文化受到侵蚀,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威胁。

3. 环境破坏,全球化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 社会问题,全球化使得一些国家面临着社会问题,如失业、移民问题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全球化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并理性爱国

面对全球化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并理性爱国

面对全球化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并理性爱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同时,全球化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对大学生影响最突出的两个全球化方面是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大学生们心智还不够成熟,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面对繁杂的文化因素,很容易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传统文化认同危机被相对开放自由的西方文化吸引,从而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

价值体系建立失衡。

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多的大学生被包裹着自由开放外衣的西方文化迷惑,盲目的推崇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应对文化危机中的责任作为青年中的一部分,对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的应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与传播当中,大学生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

大学生应该(一)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有利于中华民族博采众长发展自己的文化,但另一方面,它也在冲击着我们文化发展,给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所以,应该正确的认识文化全球化,既不能一致排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不好的,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推崇,一味的认为外来文化优于传统文化,放弃自我。

(二)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如今的社会,更多的人推崇洋节,对于各种洋节的习俗,来源了如指掌,却忽视了我们的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对于雅思,托福倒背如流,却不知道几首古典诗词。

种传统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大,使得传统文化处于劣势,阻碍它的发展。

因此要学习和掌握好传统文化。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总的来说,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五大挑战: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加强沟通意识非常重要二:知识更加实用化,保持和广泛的学习非常重要三:各地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注人文科学非常重要四:知识快速发展和更新,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知识选择越来越重要五:在不停变换的大环境中,主动意识,把学到的知识释放出去很重要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七种能力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化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化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发展

迄今为止,尽管全球化总体上呈现出方兴未艾态势,但其现实进程却在诸多方面背离着世人的美好期许。

近年来,随着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事件的发生,尤其是2020年初以来席卷各国的新冠疫情防控表明,人类文明的冲突、国家利益的羁绊、意识形态的对抗等因素,使得全球化进程中固有的共同体精神饱受冲击。

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客观审视和检讨全球化实践进程,明晰共同体精神在全球化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对于回应全球困境中文明冲突和义利矛盾的重大关切,促进中国叙事与世界叙事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方法论启迪。

一、资本扩张逻辑下的不公正利益格局: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模式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

共同体则是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的基本方式。

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基于交往合作与守望互助的共同体精神,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涵括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意蕴。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使人类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域限制,在新的时空情境中实现着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和联结,是人类构建“共同体”的一种全新实践。

但迄今为止的全球化都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用它的方【收稿日期】2020-08-11【作者简介】徐亚娜,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实践路径研究”(17BDJ030)。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化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发展徐亚娜(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以竞争为手段,以逐利为目标,遵循丛林法则的运行逻辑,形成了充斥着侵占与掠夺的不公正利益格局。

这种充斥着资本“原罪”的利益格局,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传导与扩张,强化国际关系的不平等性、引发逆全球化思潮、加剧生态危机、弱化全球治理效能。

社会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社会问题是指存在于社会中,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影响的各种矛盾、问题和困难。

它与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息息相关,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反映出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脉络和趋势。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解决社会问题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社会问题的历史意义历史上,社会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从盛衰兴衰的朝代变迁到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问题一直存在,并且在某些时期甚至变得愈发突出和深刻。

比如中国的贞观之治或唐代开局的治理,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各种问题;而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更体现了社会问题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问题也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下的种种不平等和压迫,而巴尔扎克的小说则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类道德堕落的现象。

可以说,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的现实表现,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社会问题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社会问题也是引人思考和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贫富差距、就业困难、教育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福祉。

例如,我国现在面临的老龄化问题,不仅会对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造成压力,还会对年轻一代的自由发展带来挑战,因而需要我们拿出更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问题的存在也提醒着人们去认真思考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社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制度或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促使着我们进行更为深刻的变革和思考。

当然,解决社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的积极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并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

总结如何看待社会问题,不仅需要以史为鉴,更需要站在当今社会的角度去思考。

尽管我们无法过于理想化地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我们可以更加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并尝试去给出更为全面、实效的解决方案。

9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9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9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辩题正方:台湾大学队人性本善反方:复旦大学队人性本恶主席:黎学平时间:1993年8月29日下午主席:观众朋友,欢迎光临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这个国际大专辩论会是由新加坡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

过去的一个星期,辩论会的八支队伍经过四场初赛,二场半决赛之后,其中的六支队伍淘了。

今天进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说是辩论经验丰富的精英,他们肯定会在今天的比赛中大展辩才,给大家带来场“劲”的(比赛),让大家大饱耳福。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准将出席我们的大决赛(掌声)。

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队将获得一万元的现金奖,亚军队可获得五千元。

另外,我们也将在过去几场和今天的辩论群英会中选出一位最佳辩论员,他可以获得二千元的现金奖励。

现在向您介绍参加今天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台湾大学和复旦大学。

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台湾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吴淑燕,政治系二年级;第二位是蔡仲达,会计系二年级;第三位是许金龙,政治系二年级;第四位是王信国,哲学系二年级(掌声)。

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复旦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二年级;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级;第三位是严嘉,法律系四年级;第四位是蒋昌建,国际政治系硕士班三年级(掌声)。

今天我们的评判团阵容也特别强大。

五人评判团是由本地和海外专业人士组成的。

他们是:郭振羽教授,他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掌声);第二位是吴德耀教授,他是前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掌声);第三位是查良镛先生,他是香港《明报》创办人,也是著名武侠小说家,笔名金庸(掌声);第四位是杜维明教授,他是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及文明学系教授(掌声);第五位是许廷芳律师,他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

今晚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

双方的立场是由抽签决定的。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正式开始。

首先将由正方一辩吴淑燕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为三分钟(掌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菲利普•G•阿特巴赫• 2012-11-22 16:10:36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1期作者简介:菲利普•G•阿特巴赫,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美国波士顿MA02467菲利普•G•阿特巴赫(1941—),男,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内容提要: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有许多讨论了。

有人认为,全球化、互联网与科学共同体可以使各国在知识相互依存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这一竞技场获得平等的机会。

有人则宣称,全球化不但意味着世界性的不平等,而且会导致大学“麦当劳化”。

也有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长,都是全球化的结果。

在这些假设中,有些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存在不少误解。

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真实状况,着重讨论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一些影响方式。

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全球化在怎样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未来几十年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国家。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高等教育不平等中心边缘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有许多讨论了。

有人认为,全球化、互联网(Internet)与科学共同体可以使各国在知识相互依存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这一竞技场获得平等的机会。

有人则宣称,全球化不但意味着世界性的不平等(inequality),而且会导致大学“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也有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长,都是全球化的结果。

在这些假设中,有些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存在不少误解。

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真实状况,着重讨论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一些影响方式。

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全球化在怎样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未来几十年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国家。

[1]长期以来,大学深受全球环境的影响,因而受到校园外以及跨国界的环境的影响。

然而,当人们分析21世纪的全球化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现实。

由于大学的深厚历史根源及其对大学气质和治理方式的持续影响,当我们考察大学时,采取一种长远的视野是有裨益的。

正如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指出的,那些16世纪20年代以前成立的机构(institutions),其中只有85个至今仍然存在,包括罗马天主教教会、英国议会、几个瑞士行政区和约70所大学;在它们之中,可能大学的变化最小。

[2] 从一开始,大学就代表着全球性的院校机构,因为它们使用统一的语言——拉丁语,并且为国际顾客即学生服务。

当时的教授同样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的学问。

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除了开罗的艾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以外,均起源于共同的渊源——中世纪欧洲大学,特别是有教授治校传统的巴黎大学。

由于殖民统治的缘故,非西方世界很多地区也输入了欧洲的大学模式。

即便是那些没有经历过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国家——如日本、泰国、埃塞俄比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接受了西方学术模式。

[3]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中国、尽管该国业已建立坚实的本土学术传统。

中国大学表现出了国际性和中世纪欧洲大学传统的特征,譬如院校的基本结构和教学方向。

美国大学结构在全球影响深远,表征着世界各地大学特征的基本结构,但其自身也是熔铸了各种国际影响的混合物。

最初的来自英国的殖民地学院模式,与19世纪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理念及美国式的服务社会观念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美国大学模式。

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方式,外国模式与美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欧盟迈向在“共同欧洲空间”(common Europe space)内寻求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外来影响再次凸显出来——学位结构、课程学分制和其他改进中的成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不断演化的学院校模式。

就如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建立本国的大学系统时,吸收了德国院校模式和一些美国理念一样,欧盟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今日的全球化,最起码对高等教育来说,并不缺乏先例。

从一开始,大学就在协调国家现实与国际趋势之间的张力。

英语现在已经成为主导研究和学术的语言,但德语像在它之前的拉丁语一样一度占主导地位。

学生到国外学习,学者在国外工作,这一直是一种普遍现象。

的确,21世纪的全球化遍及全球——很少有地方可以躲避这种当代趋势,而且借助于现代技术,创新和实践可以极快地传播开来。

当然,这种类似趋势在历史上一些时期也曾出现过。

由于知识经济对21世纪发展的核心作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高等教育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是由其在培养适应新经济的人才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的作用所决定的。

[4] 如事实所示,世界贸易组织(WTO)现在聚焦于高等教育。

当前关于《服务贸易总协议》(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简称GATS)的争论,就是一种由跨国公司和富国的一些政府机构发起的、争取通过WTO将高等教育纳入世界贸易规则体系的努力。

这表明,在当今世界,大学和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5]一、定义当我们进行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时,有必要界定几个术语的涵义。

对一些人来说,全球化意味着一切;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全球化只不过给当代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集中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所处的特定国际背景,以及全球化对它的影响。

这样,本文的焦点并不是讨论高等院校管理之类的宽泛问题,诸如大学怎样应对大众化入学或高等教育私营化,等等。

本文将全球化定义为,对高等教育有着直接影响的广泛的和不可避免的经济、技术和科学发展趋势。

院校系统和机构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容纳和体现了上述方面的发展趋势,并且无法忽视这些发展趋势。

这些现象包括,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科学交流中通用语言的使用、高等教育大众需求(大众化)与对受过良好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带来的双重压力。

国际化包括,为了适应全球化需要或利用全球化机遇,由政府、院校系统和乃至院系和研究所承担的各种政策和项目。

国际化是为了适应变化的自愿的及可能是创造性的方式。

给以更大的首创空间,院校机构和政府部门就可以选择它们应对新环境的方式。

尽管人们无法完全控制全球化的力量,国家和院校机构并不是非得受全球化或者与之类似的力量的控制不可。

国际化意味着较高程度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

[6]本文还关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趋势——跨国化(multinationalization),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国的学术课程和院校机构出现在其他国家。

经常是参与方共同承办一些学术课程,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

在两国或者更多国家院校机构之间进行的合作学位课程是跨国学术事业的一种形式,一般被称为“联合办学”(twinning)。

在境外设立院校机构成为这一趋势的一种变式,它可能是以授权形式而设(有时被称为“麦当劳化”),或者仅仅是开设分校。

[7] 渐渐地,互联网也被用来传授跨国学术课程。

我们无法完全回避全球化。

历史证明,当大学切断自己与经济和社会潮流的联系时,它们本身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变得无关紧要了。

举例来说,欧洲大学就是因为忽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而导致了被边缘化。

事实上,当法国大革命完全将大学踢在一边时,冯•洪堡(van Humboldt)正在潜心发明一种新的德国大学模式。

[8] 与此同时,关于怎样应对全球化,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系统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这样,那些坚持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只能有一种模式的人显然是真的错了。

二、不平等环境中的中心与边缘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界极为不平等。

关注那些发展中国家和力量薄弱的院校系统,就可以发现这种严重的不平等。

当有人认为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其他表现形式预示着将知识平等带向世界时,我们还看不到证据。

在某些方面,全球化为学生和学者有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学习和工作打开了通道。

但是,在许多方面,全球化只是强化了现存的不平等,并且形成了新的壁垒。

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讨论了。

经济学家约瑟夫•斯提格利兹(Joseph Stiglitz)和达尼•洛德里克(Dani Rodrik),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全球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9] 他们当中的任何人都不反全球化,而且都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他们的批判揭示了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常常为主流观点所忽视。

强势大学始终控制着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而那些薄弱的院校机构和系统则因为资源短缺和学术标准低下而亦步亦趋。

学术中心引领着科学和学术的方方面面,诸如研究与教学、大学组织模式和办学方向,以及知识传播。

学术中心一般位于大国、富国,它们受益于所在国的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经费;基础设施,如研究所需的图书馆及实验室;具备相应资格的学术人员;支持学术自由的传统和规章制度;教授、学生和院校机构对更高成就的追求。

典型情况是这样的,那些顶尖级院校机构在教学与研究中使用某种主要国际语言,而且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现在,世界的学术中心和边缘之区分比以往更加复杂了。

[10] 主要的国际学术中心,也就是北半球的那些领导型大学,尤其是那些使用某种通行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大学,占据了学术层次的顶端。

世界一流大学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例如在日本和几个欧洲小国。

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的一些大学在努力向世界级研究型大学迈进。

21世纪初,即便是处于世界院校系统中心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某种程度上包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内,也存在许多边缘院校。

例如,美国的3200所中学后院校(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中,只有约100所可以称之为研究型大学。

这些大学获得了政府拨付给大学的研究经费的80%,主导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方面。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大多数院校处于学术中心的边缘位置。

其他国家的院校系统也呈现出类似的层级化。

也有一些大学发挥着区域中心的作用,传播知识并联结着世界顶尖级大学。

例如,埃及的主要大学在阿拉伯世界担任学术领导的角色,成为联结主要学术中心的桥梁,但其自身对学术贡献相对有限。

中国的重点大学是主要服务于国内的重要科研生产者,同时也是联结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纽带。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重要成员,也就是获得“中心”地位比过去更难了。

[11] 这是因为,进入的门槛提高了顶尖级研究型大学需要大量资源,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都需要实验室和设备方面的大量投资。

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建立完备的网络设施,这需要高昂的费用,图书馆建设以及联结相关数据库也是如此。

在一些国家,大学如果不能获得雄厚的财政资源,就不能跻身顶尖级院校之列。

实际上,一些新建院校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不管它们置身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