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_75-2001_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关于CEMS流速的说明

关于CEMS流速的说明

关于CEMS系统流速的说明根据《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 75-2001)》,也就是对CEMS系统的要求来说,本身这个规范的标题就已经很明确的提出,该套系统其设计的目的是对于烟气排放的连续“监测”。

在《技术规范》中第三章术语和定义中,明确提到了“烟气排放连续监测”(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的概念。

其中7.2.3关于烟气流量的监测,在附录A中有详细叙述。

A.1烟气流量的监测与计算烟气流量的监测本质上是对流速的监测,由流速和测量烟道的截面积可计算出烟气实际流量。

在测量大气压力、烟气静压和烟气湿度的条件下,还可计算出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流量。

本附录主要介绍上述排气参数的连续监测方法,对排气参数没有进行监测的电厂,可按GB/T 16157规定的方法作出对应锅炉在不同负荷下的烟气流量曲线,并将其输入烟尘和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系统计算污染物排放总量。

A1.1烟气流速的连续监测A1.1.1监测方法烟气流速监测可选择下列三种方法之一:压差传感法、超声波法和热传感法A1.1.2压差传感法利用压力传感器、皮托管等测出烟气的动压和静压,动压和静压与被测烟气流速呈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定量烟气流速。

A1.1.3 A1.1.4略A1.2安装和测量位置……若烟道直管段长度小于6倍烟道当量直径……,可采取非连续监测方法来确定烟气流量或排放总量。

可以看出,CEMS系统的烟气流量仅仅是作为一个定量的观测数据。

而且由《技术规范》中可以看出,CEMS的设计初衷就是作为监测系统,而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控制目的的要求。

因此,CEMS系统中的所有参数都是作为监测参考值,而绝对不可以采用CEMS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参数来参与任何系统的连动设计。

天津市污染源排放口要求规范化技术要求

天津市污染源排放口要求规范化技术要求

附件天津市污染源排放口规范化技术要求1 范围适用于本市现有排污单位排放口(点、源)的规范化整治和新建、扩建及改建项目排放口的规范化建设。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要求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要求的条文,与本要求同效。

GB15562.1—1995 GB15562.2—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1234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HJ/T96-2003 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JJG711-90 明渠堰槽流量计CJ/T3008.1~5—93 城市排水流量堰槽测量标准HJ/T191-2005 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HJ/T76-2001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BC6-2001 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c r)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GB5085.3-199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18597-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3 定义3.1 排放口规范化对污染源排放口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噪声强度)及排放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其达到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自动监控、便于日常监督检查的目的。

4 排放口规范化的原则4.1 一切排污单位都要进行排放口规范化整治或建设工作。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排污单位,必须对排放口进行规范化整治或规范化建设,并安装流量计测量流量,同时做好在线监测的基础工作:4.1.1 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国控重点污染源;4.1.2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重点单位(含20吨/小时以上的燃煤锅炉企业);4.1.3 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包括工业集中地)的污水处理厂;4.1.4 日平均排放废水100吨或化学需氧量30公斤以上的工业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上海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上海
(c) 气体排放浓度相对准确度校准:用《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规定的相关方法,与气体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同时检测,并组成数据对,要求在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获取9对以上五分钟的数据对。具体计算方法见HJ/T 76—2001第8.3.5条。
(d) 速度场系数的校准要求参比方法(比托管法)与流速连续监测系统同时检测,并组成数据对,三天内至少获取15个数据对,按HJ/T 76—2001第8.4.1条和8.4.2 条计算速度场系数和速度场系数精密度。
8.1.1.2 调试完成。调试要求见HJ/T 76—2001中第8.2~8.4条。
8.1.1.3 提供各类污染物检测仪器的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等测试数据调试报告。
8.1.1.4 提供对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己进行的浓度相关系数校准、气体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己进行的相对准确度的校准、流速连续监测系统已进行的速度场系数的精密度校准等主要技术指标的检测技术报告。报告格式见HJ/T76-2001附表。
5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安装位置要求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应安装在能准确可靠地连续监测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状况的有代表性的位置上。其功能应符合:
(1)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浓度监测;
(2)固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
(3)环保治理设施运行状态监控。
5.1一般要求
5.1.1位于固定污染源排放控制设备的下游;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试行)
前言
为规范上海市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安装、验收、运行、维护管理等要求,依据HJ/T76-2001《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和HJ/T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和《上海市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数据审核和处理规定(试行)》和《上海市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通信规范(试行)》一并作为上海市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实施的技术规范。

火电厂废水自行监测要求及方法

火电厂废水自行监测要求及方法

建设安装
燃料类型 燃煤 燃油 20t/h 或14MW 及以上 锅炉或燃气轮机规模 污染物指标 颗粒物、SO2、NOX 颗粒物、SO2、NOX 连续监测 监测频次
燃气注
NOX
注:仅限于以净化天然气为燃料的锅炉或燃气轮机组,其他气体燃料的锅炉或 燃气轮机组参照以有为燃料的锅炉或燃气轮机组。
设备技术要求
周边环境质量
监测频次:
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等管理文件有明确要求的, 排污单位周边环境质量监测频次按照要求执行。 否则,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地表水每年丰、平、枯水期至 少各监测一次,涉气重点排污单位空气质量每半年至少监测 一次,涉重金属、难降解类有机污染物等重点排污单位土壤、 地下水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发生突发环境事故对周边环境质 量造成明显影响的,或周边环境质量相关污染物超标的,应 适当增加监测频次。
符合《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试行)》(HJ/T 75)和《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 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HJ/T 76)等相关规范要求,建议选用“烟尘烟 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CEMS )认证检测合格厂家 名录”内的产品。
建设安装
废水排口 企业废水总排放口:日直排工业废水量30立方 米及以上的,应安装流量计并开展流量自动监测, 监控项目至少包括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脱硫废水排放口:处理设施排放口和总排放口 安装相应的一类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砷、铅、镉、 汞)或水质自动采样器。 直流/循环冷却水排放口:流量自动监测。
废气有组织排放
主要排放口符合以下条件的为主要监测指标: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或烟尘/粉尘)、 挥发性有机物中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指标; 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蓄对人类产生长远不良 影响的有毒污染物指标(存在有毒有害或优先控制 污染物相关名录的,以名录中的污染物指标为准); 排污单位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超标的污染物指标。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6.2.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75—2007代替HJ/T 75-2001 2007-07-12 发布 2007-08-01 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目次前言...................................................................... .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4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的组成..................................................3 5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技术性能要求......................................... 6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安装位置要求 7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技术验收................................................6 8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日常运行管理要求...................................... 10 9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日常运行质量保证.. (10)10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数据审核和处理........................................13 11 数据记录与报表...........................................................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26 附录C(资料性附录) .......................................................... 2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 .........33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国家、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烟气排放连续检测主要技术参数及配置要求

烟气排放连续检测主要技术参数及配置要求

烟气排放连续检测主要技术参数及配置要求1.1 项目内容:固定污染源排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供货、安装、调试。

1.2 技术标准和使用要求:所提供的固定污染源排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75-2007)、(HJ/T76-2007)的要求,能准确、连续的监测固定污染源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并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处理、通讯、统计、查询、打印和联网。

有三年以上的实绩和多个工程案例,不得选用没有实践经验的仪表和控制设备。

设备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要是国内外市场的主流、成熟、先进技术。

1.3 所提供的固定污染源排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1)颗粒物——采用激光后向散射;(2)二氧化硫——非色散红外吸收;(3)含氧量——顺磁法或电化学法(4)烟气流速——皮托管法(5)烟道压力——直接测量法(6)烟气温度——热电偶或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法。

1.4 系统参数及技术要求1.4.1 SO、NOx气体分析仪的基本技术要求:2系统采样方法:限定采用直接抽取法分析方法:采用红外线吸收法测量范围量程: 0~3000ppm.零点漂移:≤±2.5%FS/24h量程(全幅、跨度)漂移: ≤±2.5%FS/24h响应时间: ≤200s线性误差(%):≤±5%含量分析仪的基本技术要求:1.4.2 O2采样方法:直接抽取分析方法:采用顺磁法或电化学法测量范围:0~25%零点漂移:≤±2.5%FS/24h量程(全幅、跨度)漂移: ≤±2.5%FS/24h相对准确度:≤15%响应时间: ≤90s线性误差(%):≤±3%1.4.3 颗粒物分析仪的基本技术要求:分析方法:采用激光后向散射测量范围:0~1000 mg/Nm3零点漂移:≤±2.0%FS/24h量程(全幅、跨度)漂移:≤±2.0%FS/24h准确度:±15%FS1.4.4烟气流速分析仪的基本技术要求:监测方法:皮托管法测量范围:5~30m/s检出下限: 5m/s分辨率:0.1m/s相对误差:≤±12%1.4.5 烟气温度分析仪的基本技术要求:监测方法:热电偶或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法测量范围:0~300℃检出下限:0.1℃精密度:≤±3℃分辨率:0.1℃1.4.6 烟气压力分析仪的基本技术要求:监测方法:直接测量法测量范围(KPa):-4KPa~4KPa精密度:±3%1.5在线监测系统应具有自动对压力和温度进行补偿的功能。

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管理制度tu

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管理制度tu

******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管理制度1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瑞金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的管理,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负责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制度中引用而构成为本制度的条文。

本制度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制度都会被修订,使用本制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1)3 职责3.1 运行规定3.1.1 运行人员随时监督脱硫DCS中烟气连续监测系统传送过来的数据,发现数据显示异常或有报警,应立即通知维护人员进行检查。

3.1.2 运行人员每个值最少巡检一次设备,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维护人员处理。

3.1.3 机组发电并网8小时内必须投入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直到停炉。

3.2 维护管理3.2.1 每天巡查烟气连续监测系统一次,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做好检修情况记录。

3.2.2 每月对烟气连续监测系统中的分析仪表校验一次,并做好校验记录。

3.2.3 每年对烟气连续监测系统进行人工校验一次,并做好校验记录。

3.2.4 每日对监控电脑设备进行画面切换检查,并察看历史数据是否完整、正常。

3.2.5 按照厂家提供说明书对烟气在线分析系统进行日常维护。

3.2.6 每周对烟气连续监测控制间进行卫生清扫,保证设备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

3.2.7 每日检查气体流量,发现流量偏低及时处理。

3.2.8 2—4天检查储夜桶内液体,超过2/3及时清理。

3.2.9 接到运行人员的缺陷通知后,一小时内必须赶到现场对缺陷进行处理,并做好检修情况记录。

3.3 表单管理3.3.1 所有运行记录必须清楚,不得涂改,保存一年以上。

3.3.2 按规定统计计算成各类报表报到瑞金电厂设备管理部。

3.3.3 所有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和监测、报表、检修记录等都要建立档案,并保存完整。

3.4 考核规定3.4.1 运行没有按规定巡查或没记录考核50元/次;3.4.2 运行发现系统异常没有立即通知维护人员,考核100元/次;3.4.3 运行的记录不清楚、有涂改或未保存一年以上考核20-500元;3.4.4 维护没按要求进行巡查考核100元/次;3.4.5 维护接到运行缺陷通知后一小时内未赶到现场,每一小时考核50元;3.4.6 每月未校验分析仪表或没有校验记录,考核100元/块表;3.4.7 每年未进行人工校验一次或没有校验记录,考核1000元/次3.4.8 所有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和监测、报表、检修记录等没有归档,或有缺损,考核500元/项。

火电厂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

火电厂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

本文介绍南京协鑫热电有限公司2×48MW机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即CEMS的设计选型,比较了CEMS的几种主要技术及其特点。

关键词: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1 前言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80%左右,而煤炭占火电机组燃料的95%,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由燃煤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按目前的排放控制水平,到2020年,我国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将分别达到2100万吨、500万吨和1000万吨以上。

如果火电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为控制污染加剧,促进火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等(如二氧化硫收费标准将由0.2元/kg调至0.63元/kg)。

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l3223—2003)规定:“火力发电锅炉须装设符合HJ/T75 要求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仪器;火电厂大气污染物的连续监测按HJ/T75 中的规定执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在有效期内其监测数据为有效数据。

”因此,CEMS已成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排污收费、污染物治理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科学可靠的依据及必要的技术手段。

2 工程情况简介南京协鑫热电有限公司建设规模为2×2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配2×48MW机组,采用炉内投加石灰石脱硫方式,安有二台布袋除尘器,烟气由两侧烟道进入烟囱排出,烟囱高150m,由于两侧烟道工况类似,烟气的流动性好,CEMS采用“一拖二”系统配置,即在烟囱两侧烟道上分别安装一套采样装置,共用一套分析仪器。

监测项目为SO2、烟尘、NOx,附带测量参数为烟气温度、烟气量、流速、压力、水分、烟气含O2量等。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6.2.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75—2007代替HJ/T 75-2001 2007-07-12 发布 2007-08-01 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目次前言...................................................................... .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4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的组成..................................................3 5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技术性能要求......................................... 6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安装位置要求 7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技术验收................................................6 8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日常运行管理要求...................................... 10 9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日常运行质量保证.. (10)10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数据审核和处理........................................13 11 数据记录与报表...........................................................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26 附录C(资料性附录) .......................................................... 2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 .........33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国家、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HJ 7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与HJT 75-标准差异之欧阳歌谷创作

HJ 7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与HJT 75-标准差异之欧阳歌谷创作

最新版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与HJ/T 75标准差异汇总:1、标准号差异HJ 75规定较HJ/T 75规定,正式作为行业标准,而不是推荐性行业标准,效力更强。

直接对运维工作具有约束力。

2、概念术语(系统响应时间和仪表响应时间) HJ 75规定了概念术语:系统响应时间和仪表响应时间;增加了验收技术要求:示值误差和系统响应时间。

9.3.3.1条气态污染物和氧气CEMS验收,这两项是前提条件。

HJ/T 75规定中无此项。

3、新增氮氧化物监测单元要求HJ 75规定:第4条氮氧化物监测单元要求,二氮可直接测量,亦可转化为一氮后一并测量,不允许只测量一氮。

在现场和运维,就需要在产品选型时做好产品设计和转换要求。

HJ/T 75规定中无要求。

4、新增监测站房要求HJ 75规定:第6条监测站房要求监测站房建设规范化。

对于现场人员来说,就需要注意后期签订运维合同、验收项目,涉及该项,注意核实是否符合技术规范。

如不符合,书面提醒业主单位该事项。

HJ/T 75规定中无此项。

5、采样监控平台面积和安全防护变化HJ 75规定:第7条7.1.1.7采样监控平台面积和安全防护a项。

新增加采样监控平台面积和安全防护。

技术验收应核实此项。

HJ/T 75规定中无此项。

6、安装要求变化HJ 75规定:第7条安装要求7.1.1.1 b项安装位置细化;采样平台斜梯(高于2米)和升降梯设置高度(高于20米)细化。

技术验收应核实此项。

HJ/T 75规定离地高度高于5米,设置Z字梯旋梯升降梯。

7、新增了参比方法采样孔预留要求HJ 75规定:第7条安装要求7.1.1.1 d项参比方法采样孔预留,技术验收应核实此项。

HJ/T 75规定中无此项。

8、烟气分布均匀程度判定规则HJ 75规定:7.1.2.3烟气分布均匀程度判定。

前四后二由之前的颗粒物增加为颗粒物和流速;新增了新建排放源采样平台与排气装置同步设计、建设,及烟气分布均匀程度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固体、液体、气体化石为燃料的火电厂固定式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HJ/T 75-2001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的版本。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22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47-1999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48-1999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5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HJ/T 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 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T 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 术语和定义3.1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是指对火电厂排放烟气进行连续地、实时地跟踪测定:当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配置多个测定探头时,每个探头在每小时的测定时间不得低于15min,其测定结果即为该小时的监测结果平均值;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时间不得小于火电厂运行时间(不包括火电厂启动和停运)的80%。

3.2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显示达到稳定值90%时所需要的时间。

3.3 现场连续监测in-situ continuous monitoring由直接安装在烟囱或烟道(包括旁路)上的监测系统对烟气进行实时测量(不需要抽取烟气在烟囱或烟道外进行分析)。

3.4 抽取式连续监测extractive continuous monitoring通过采样系统抽取部分样气并送入分析单元,对烟气成份进行实时测量。

火电厂九项技术监督及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标准规范范文

火电厂九项技术监督及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标准规范范文

火电厂九项技术监督及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标准规范金属监督1、《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监督管理办法》2、DL 438-2000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3、DL 612-1996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督规程》4、DL 647-2004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5、DL/T 441-2004 《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规程》6、DL 439-91 《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7、DL/T 400-2004 《在役电站锅炉汽包的检验及评定规程》8、DL/T 884-2004 《火电厂金相检验与评定技术导则》9、DL/T 551-94 《低合金耐热钢蠕变孔洞检验技术工艺导则》10、DL/T 869-2004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11、《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金属技术监督规定》12、JB 4730-9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13、DL/T 678-1999 《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14、DL/T 679-1999 《焊工技术考核规程》15、电力工业基建司[1993]15号《火力发电厂金属光谱分析导则》16、DL/T 773-2001 《火电厂用12Cr1MoV 钢球化评级标准》17、DL/T786-2001 《碳钢石墨化检验及评级标准》18、DL/T 787-2001 《火力发电厂用15CrMo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19、DL/T 674-1999 《火电厂用20号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20、DL/T 616-1997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21、DL/T715-2000 《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选用导则》22、DL/T3375-2002 《锅炉原材料入厂检验》23、DL/T752-2001 《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导则》24、DL/T734-2000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25、DL/T883-2004 《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名词术语》26、能源部[1992]1069号《防止火电厂锅炉四管爆漏技术导则》27、《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化学监督1、SD 246-88 《化学监督制度》2、华能国际电力公司《化学技术监督规定》3、DL/T5068-1996 《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4、DL/T 5190.4-200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5、GB 4962-1985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范》6、GB 11984-1989 《氯气安全规程》7、DL/T 667-1999 《火力发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检验规程》8、DLG 101-1991 《火力发电厂化学试验室面积及仪器设备定额》9、DL/T 434-91 《电厂化学专业实施法定计量单位的有关规定》10、DL/T 561-95 《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督导则》11、DL/T 801-2002 《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12、DL/T 794-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13、SD 116-84 《火力发电厂凝结器管选材导则》14、SDJJ 03-88 《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备化学监督导则》15、SD 223-87 《火力发电厂停(备)用热力设备防锈蚀导则》16、DL/T 771-2001 《火电厂水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选用导则》17、GB/T 14541-93 《电厂运行中汽轮机用矿物油维护管理导则》18、GB/T 14542-93 《运行中变压器油维护管理导则》19、DL/T 571-95 《电厂用抗燃油验收、运行监督及维护管理导则》20、GB/T 8905-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21、DL/T 595-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气体监督细则》22、DL/T 639-1997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人员安全防护细则》23、GB/T 7252-200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24、GB/T 12145-1999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25、DL 519-93 《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验收标准》26、JB/T 2932-1999 《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27、DL/T 543-94 《电厂用水处理设备质量验收标准》28、DL/T 457-91 《水、汽取样装置》29、GB 209-93 《工业用氢氧化钠》30、GB 320-91 《2V-工业合成盐酸》31、GB 534-89 《2V-工业硫酸》32、DL/T 806 《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用阻垢缓蚀剂》33、GB 2536 《变压器油质量标准》34、SH 0040-91 《超高压变压器油》35、GB 11120-89 《L-TSA汽轮机油》36、GB 7595-2000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37、GB 7596-2000 《电厂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标准》38、GB 12022-89 《工业六氟化硫》39、SH 0015-90 《抗氧化剂》40、SH 0043-91 《746防腐剂》41、DL 419-91 《电力用油名词术语》42、SD 329-89 《火电厂燃料质量监督名词术语》43、《火力发电厂技术标准汇编》热工监督1、国电安运[1998]483号《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技术监督规定》2、《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技术监督锅炉办法》3、《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热工技术监督管理规定》4、国电发[2000]589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5、基工[1992]589号《火力发电厂电子计算机监视系统在线验收测试暂行规定(试行)》6、DL/T 655-1998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7、DL/T 656-1998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控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8、DL/T 657-1998 《火力发电厂模拟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9、DL/T 658-1998 《火力发电厂顺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10、DL/T 659-1998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11、GB/T 4213-92 《气动调节阀通用技术条件》12、GB/T 13399-92 《汽机安全监视装置技术条件》13、GB/T 14394-93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14、DL 5000-2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15、NDGJ 16-89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16、DL5004-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实验室设计标准》17、国家电力公司发布《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18、DL/T 5190.5-200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19、电综[1998]145号《火电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篇)20、建质[1996]40号《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21、建质[1996]111号《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22、电建[1996]159号《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机竣工验收规程》23、电规发[1996]第214号《单元机组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若干问题规定》24、NFPA 8502 《多燃烧器锅炉炉膛防外爆/内爆标准》25、水利电力部《计量管理工作规定》26、国家计量局/水利电力部《电测、热工计量仪表和装置检定管理的规定》27、能源政法[1992]955号《电力工业发电企业计量器具配备规范》28、JJG1033-2001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环保监督1、电安生[1996]430号《电力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规定》2、国电计[1998]325号《国家电力公司火电厂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规定》3、《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规定》4、电计[1996]280号《火电行业环境监测管理规定》5、DL 414-2004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6、GB 13223-200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7、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GB 12348-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9、GB 12349-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10、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1、HJ/T 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12、HJ/T 76-2001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13、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14、GB/T 13931-1992 《电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15、DL5000-2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16、DL/T 5046-1995 《火力发电厂废水治理设计技术规程》17、DL/T 5142-2002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18、GB/T 15321-1994 《电厂粉煤灰渣排放与综合利用技术通则》19、环监[1995]335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节能监督1、电安生[1997]399号《电力工业节能技术监督规定》2、主席令第9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3、能源节能[1989]5号《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4、能源节能[1991]98号《火力发电厂节约能源规定(试行)》5、计资源[1990]60号《节约能源监测管理暂行规定》6、经计字[1983]244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试行)》7、电综[1997]575号《电力节能监测中心管理办法》8、国电发[2001]476号《火电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9、国电发[2001]477号《《火电厂节约用油管理办法(试行)》10、《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节能技术监督规定》11、GB/T 3484-1993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12、GB/T 15316-1994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13、GB/T 3794-1983 《企业能量平衡技术考核验收标准》14、GB/T 3485-1998《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15、GB/T 7119-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导则》16、GB/T 3486-199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17、GB/T 6422-1986 《企业能量计量与测试导则》18、GB/T 16616-1996 《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19、GB/T 2586-1991 《热量单位、符号与换算》20、GB/T 2587-1981 《热设备能量平衡通则》21、GB/T 2588-2000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22、GB/T 2589-199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23、GB/T 13234-1991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24、GB/T 13471-1992 《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25、DL/T 606.1-199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总则》26、DL/T 606.2-1996 《火力发电厂燃料平衡导则》27、DL/T 606.3-1996 《火力发电厂热平衡导则》28、DL/T 606.4-1996 《火力发电厂电能平衡导则》29、DL/T 606.5-1996 《火力发电厂水平衡导则》30、DL/T 686-1999 《电力网电能电能损耗计算导则》31、GB/T 18021-2000 《设备及管道绝热层表面热损失现场测定表面法》32、DL/T 783-2001 《火力发电厂接水导则》33、GB/T 8117-87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34、GB/T 10184-19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35、GB/T 3216-89 《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和旋涡泵试验方法》36、DL/T 839-2003 《大型锅炉给水泵性能现场试验方法》37、JB 3344-83 《凝结器性能试验规程》38、JB/T 5862-1991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39、DL 469-2004 《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40、JB/T 9633-1999 《凝结器胶球清洗装置》41、DL/T 567-1995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电能质量1、电综[1998]211号《电网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规定》2、能源电[1988]18号《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条例》3、能源电[1993]218号《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试行)》4、SD 325-1989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5、SD126-1984 《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6、DL 755-200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7、DL/T 723-20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8、GB/T 15945-1995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9、GB 12325-1990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10、GB 12336-2000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11、GB/T 15543-1995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12、GB/T 15543-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13、DL 488-2000 《电能计量装置管理规程》14、GB/T 13730-1992 《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15、GB/T 15248-1994 《电力负荷控制通用技术条件》16、DJ 428-1991 《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技术规定》17、DJ 497-1992 《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工作管理规程》18、SD 131-1984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绝缘监督1、DL/T 572-95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2、DL/T 574-95 《有载分接开关运行维修导则》3、DL/T 618-97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试验规程》4、DL/T 603-96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运行及维护规程》5、DL/T 617-97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6、DL/T 555-94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电器现场耐压导则》7、DL/T 618-97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可控试验规程》8、DL/T 596-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9、DL/T 607-96 《汽轮发电机漏水、漏氢的检验》10、DL/T 4741-6-92 《现场绝缘试验实验导则》11、DL/T 417-91 《电气设备局部放电现场测量导则》12、DL/T 626-97 《盘形悬式绝缘子劣化检测规程》13、GB 50150-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规程》14、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和绝缘配合》15、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的接地》16、GB 5016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及验收规范》17、GB/T 5582-93 《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18、DL/T 573-95 《电力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19、DL/T 595-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气体监督导则》20、电力工业部《并入电网运行的公用发电厂电力安全生产管理》21、国电公司.736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22、国电发[1999]579号《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23、国家电力公司.109 《高压开关设备管理规定、反事故技术措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24、DL 558-94 《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25、DL/T 664-99《带电设备红外线诊断技术应用导则》26、DL/T702-99 《矿物绝缘油中糠醛含量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27、DL/T 703-99 《绝缘油中含气量的气象色谱测定法》28、DL/T 702-99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中T501抗氧化剂含量测定法》29、DL/T 706-99 《电厂用抗燃油自燃点测定方法》30、DL/T 717-2000《汽轮发电机转子中心孔检验技术导则》31、DL/T 722-2000《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32、DL/T 723-20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33、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34、DL/T 727-2000 《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35、DL/T 741-2000 《架空线路运行规程》36、DL/T 5161.1-1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合订本)》37、《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38、《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气绝缘技术监督规定》电测监督1、JJG 124-93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指示表》2、JJG 124-93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交流电能表》3、JJG 596-99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电子式电能表》4、JG 126-95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交流电量变送器》5、JJG597-89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电能表检定装置》6、SD 111-83 《原水利电力部标准交流仪表检验装置》7、JJG 598-89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直流数字电流》8、JJG 315-83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直流数字电压》9、JJG 780-92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交流数字功率》10、JJG 494-87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静电电压表》11、JJG 603-89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指针频率表》12、JJG 440-86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相位表》13、JJG 622-97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兆欧表》14、366-86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接地电阻表》15、JJG 01-94 《电子式标准电能表技术条件》16、DL/T 614-97 《多功能电能表》17、.207 《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技术规程》18、DL/T 668-99 《测量用互感器检验装置》19、DL/T 686-99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20、DL/T 448-2000 《电能计量装置损耗计算导则》21、DL/T 731-2000 《电能表测量用误差计算器》22、DL/T 732-2000 《电能表测量用光电采样器》2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2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检定规程》继电保护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规定汇编》(第二版)中“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2、DL 400-91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3、DL/T 623-97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4、DL/T 5147-2000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定》5、DL 428-91 《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载负荷技术规定》6、DL/T 584-95 《3——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7、DL/T 559-94 《220——50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8、DL/T 553-94 《220——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9、DL/T 663-99 《220——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装置检测要求》10、DL/T 5149-2001 《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11、DL 408-9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12、DL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13、DL/T 526-2002 《静态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条件》14、DL/T 527-2002 《静态继电保护装置逆变源技术条件》15、DL/T 524-2002 《继电保护专用电力线载波收发信机技术条件》16、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17、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业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18、DL/T 5043-95 《火力发电厂电气试验室设计标准》19、《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电气装置篇)》20、DL/T 587-96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21、GB/T 15145-94 《微机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2、DL/T 670-99 《微机母线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3、DL/T 671-99 《微机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4、DL/T 744-2001 《微机型电动机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5、DL/T 687-99《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6、DL/T 769-2001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27、DL/T 671-99 《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8、DL/T 624-97 《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技术条件》29、DL/T 823-2002 《微机型反时限电流保护通用技术条件》30、《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监督管理办法》31、《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继电保护技术监督规定》锅炉压力容器监督1、国务院令[2003]第373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劳部发[1996]276号《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督规程》3、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4、DL 612-1996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5、劳锅字[1990]3号《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及讲析》6、质技监局锅发[1999]202号《锅炉定期检验规程》7、DL 647-200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8、国质检锅[2003]207号《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9、能源安保[1991]709号《电站压力式除氧器安全技术规定》10、DL/T 679-1999 《焊工技术考核规程》11、DL/T 440-2004 《在役电站锅炉汽包的检验及评定规程》12、DL/T 734-2000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13、GB/T 9222-88 《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14、能源部电[1992]1069号《防止火电厂锅炉四管爆漏技术导则》15、《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16、DL/T 616-1997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DL/T 752-2001 《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17、。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运营管理规程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运营管理规程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运营管理规程为了开展运营市场的需要,根据该烟气CEMS使用说明书和HJ/T-7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仪器运行管理规程,以此确定系统运行操作人员和管理维护人员的工作职责,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运行管理规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维护及巡查1)时间要求日常巡检间隔不超过7天。

2)巡检内容要求巡检记录应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日期、被检项目的运行状态等内容,每次巡检应记录并归档。

日常巡检规程应包括该系统的运行状况、烟气CEMS工作状况、系统辅助设备的运行状况、系统校准工作等必检项目和记录,以及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其他检查项目和记录。

3)材料更换要求系统每次进行备件或材料更换时,更换的备件或材料的品名、规格、数量等应记录并归档。

如更换标准物质还需记录新标准物质的来源、有效期和浓度等信息。

4)故障处理要求对日常巡检或维护保养中发现的故障或问题,系统管理维护人员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对于一些容易诊断的故障,如电磁阀控制失灵、泵膜裂损、气路堵塞、数据采集器死机、通讯和电源故障等,应在24小时内及时解决;对不易维修的仪器故障,若72小时内无法排除,应安装相应的备用仪器。

备用仪器或主要关键部件(如光源、分析单元)经调换后应根据本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对系统重新调试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2.系统及仪器定期校准、校验要求为了保证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原则上执行以下规定:a)气态污染物CEMS(包括氧)每7天至少用零气和接近烟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标准气体或校准装置校准一次仪器零点和工作点,稀释法打零标和跨标;b)每15个天至少检查一次气态污染物CEMS的过滤器、采样探头和管路的结灰和冷凝水情况、气体冷却部件、转换器、泵膜老化状态;C)每15个天至少检查一次流速探头的积灰和腐蚀情况和管路的工作状态;d)气态污染物CEMS(包括氧)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全系统的校准,要求零气和标准气体与样品气体通过的路径(如采样探头、过滤器、洗涤器、调节器)一致,进行零点和跨度、线性误差和响应时间的检测;e)污染源停炉到开炉前应及时到现场清洁光学镜面;D每7天至少清洗一次隔离烟气与光学探头的玻璃视窗,检查一次仪器光路的准直情况;g)对清吹空气保护装置进行一次维护,检查空气压缩机或鼓风机、软管、过滤器等部件;h)每1个月至少用校准装置校准一次测尘仪的零点和跨度;i)流速CMS每1个月至少校准一次仪器的零点或/和跨度;j)每1个月至少做一次校验;校验用参比方法和CEMS同时段数据进行比对;k)当校验结果不符合HJ/T-7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的规定时,则应扩展为对颗粒物CEMS方法的相关系数的校正或/和评估气态污染物CEMS 的相对准确度或/和流速CMS的速度场系数(或相关性)的校正;1)配合环保部门每年一次的CEMS系统设备的校准比对工作;根据国家对CEM 运行的相关规定及南京市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CEM设备每一年最少进行一次比对试验,运营公司需要全力配合环保监测部门的试验过程,调整粉尘密度、速度场系数、烟气湿度等相关参数。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1、总则1.1本技术协议适用于污染源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提出了该系统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本技术协议提出的是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并对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乙方提供符合本技术协议的优质产品,该产品满足相关工业标准的要求。

2、工程概况2.1在污染源总排放口及脱硫塔入口的#1、#2炉烟道上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装置。

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安装于企业污染源的烟气处理装置入口及总排放口,对主要污染因子实施现场监测,具有数据分析、统计、管理、监测项目超标报警等功能,并建立各自的污染物排放记录数据库,可长期保存监测数据。

监测项目为:烟尘、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温度、压力、烟气流速(流量)和含氧量。

2.2在线监测装置所需配套的板房和空调设备。

2.3设备概况2.3.1设备名称:污染源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简称CEMS)。

2.3.2测量方法:2.3.2.1 SO2、NOx监测:直接抽取红外法、非分散红外线吸收法光透过式。

2.3.2.2 烟尘监测:激光透射法。

2.3.2.3 含氧量:磁风法。

2.3.3 安装位置:烟囱24米高处、脱硫塔#1炉及#2炉入口烟道上。

2.3.4 监测污染物种类:烟尘、SO2、NOx、O2含量。

2.3.5 监测烟气排放参数组成:烟气温度、流速、压力。

2.3.6 输出单位:国际标准单位制单位。

3、技术要求3.1设计依据乙方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及相关法规、文件:3.1.1《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方案》(HJ/T75-2001)3.1.2《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76-2001)3.1.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1.4《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3.1.5《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HJ/T47-1999)3.1.6《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HJ/T48-1999)3.1.7所有电气设备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规范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要求削减 10%。而火电厂作为 二氧化硫的排污大户,首当其冲被列入脱硫计划。为了鼓励电厂脱硫,国家纷纷 出台优惠政策,其中包括脱硫机组在运行中给予 1.5 分/KW 的补贴等。为了促进 脱硫设备的正常运行,在脱硫设备后部安装烟气 CEMS 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管理 手段,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科学控制脱硫效率的有效方法。
(1) GB/T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3
(2) HJ/T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3) HJ/T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4) HJ/T47-1999 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5) HJ/T48-1999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6) HJ/T5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7) HJ/T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8) HJ/T76-2001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9) 《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0)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上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1) 美国联邦法规(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标准修订时,应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时间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修 订体现了以下原则: 2.1 以自动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提供执法依据为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相关环
保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的实际状况,以及烟气 CEMS 在我国应用中所取得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修订本标准。 2.2 以国家环保总局第 28 号令为法律支撑,强化原技术规范中的政府管理功能 和监督管理效力,简明具体,便于管理实施。 2.3 本标准属于环保行业标准,是为了方便地方环保部门对烟气 CEMS 进行管理、 监督、监测而服务的。绝大部分的内容是对于环保技术部门开展烟气 CEMS 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希望通过环保部门对烟气 CEMS 的验收、监督检查、数据 审核等工作来促进企业、设备供应商、运营商做好工作,能够按照环保部门 的要求,为每一个固定污染源度身定制合格的烟气 CEMS。 2.4 本标准的修订由于时间较短,无法进行大量的现场调研工作。本着通俗易懂、 易于操作性的原则,在原有 HJ/T75 的基础上,引用了 HJ/T76 的技术调试和 验收指标,同时结合了美国和 ISO 的某些适用于我国的技术规范条款,并参 考了在某些城市烟气 CEMS 试点成功的经验,从烟气 CEMS 安装、调试、验收、 运行管理、到最后的数据审核、质量保证的时间顺序来进行修订,理顺了层 次,增加了标准的可操作性。 2.5 对于仪器的原理和产品性能要求本规范涉及较少,可参考 HJ/T76 和«空气和 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上册)»。 2.6 考虑到各地环保主管技术部门除烟气 CEMS 技术验收工作之外,还承担着大 量其它工作,所以本规范对烟气 CEMS 的过程控制不作详细规定,主要通过对 烟气 CEMS 的结果控制即烟气 CEMS 安装位置的确定、烟气 CEMS 的技术验收、 烟气 CEMS 日常运行的监督检查(监测)、数据有效捕集率的考核,进行烟气 CEMS 的有效管理。 2.7 技术依据: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篇一:烟气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要求SCS-900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买方名称:卖方名称: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项目名称:签订日期:技术协议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协议买方:(需方)卖方: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供方)买、卖双方就项目采购SCS-900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项目的技术内容经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序言1、本技术协议适用于(买方名称)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满足该系统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2、卖方提供的产品符合我国工业产品标准的要求。

3、参照执行的有关标准: 3.1 3.2 3.3 3.4 4、《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 75-2007)《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76—2007)《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本技术协议为商务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商务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条、系统组成SCS-9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由颗粒物CEMS、气态污染物CEMS、烟气参数测定子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子系统组成。

通过直接采样分析和抽取采样方式,测定烟气中污染物浓度,同时测定烟气温度、烟气压力、烟气流速、烟气含氧量,排放量;显示各监测参数的报表。

1、烟尘监测MODEL 2030烟尘测定仪;测定烟尘含量。

包括: 1.1、测量探头 1.2、反吹系统 1.3、信号输出:4-20mA 2、气态污染物监测2.1、ULTRAMAT23气体分析仪,具有自动校准功能。

自动校准时间及周期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2.2、取样探头,具有自加热及温控功能。

2.3、温控伴热取样管线,取样管材质为聚四氟乙稀。

2.4、预处理系统包括:制冷器、排水泵、防腐取样泵、精密过滤器、电磁阀等。

HJ∕T_75-2001_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HJ∕T_75-2001_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固体、液体、气体化石为燃料的火电厂固定式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HJ/T75-2001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的版本。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的版本适用于本际准。

GB1322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47-1999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HJ/T48-1999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HJ/T5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HJ/T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T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术语和定义烟气排放连续监测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是指对火电厂排放烟气进行连续地、实时地跟踪测定:当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配置多个测定探头时,每个探头在每小时的测定时间不得低于15min,其测定结果即为该小时的监测结果平均值;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时间不得小于火电厂运行时间(不包括火电厂启动和停运)的80%。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显示达到稳定值90%时所需要的时间。

现场连续监测in-situ continuous monitoring由直接安装在烟囱或烟道(包括旁路)上的监测系统对烟气进行实时测量(不需要抽取烟气在烟囱或烟道外进行分析)。

抽取式连续监测extractive continuous monitoring通过采样系统抽取部分样气并送入分析单元,对烟气成份进行实时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固体、液体、气体化石为燃料的火电厂固定式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HJ/T75-2001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的版本。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的版本适用于本际准。

GB1322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47-1999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HJ/T48-1999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HJ/T5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HJ/T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T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术语和定义烟气排放连续监测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是指对火电厂排放烟气进行连续地、实时地跟踪测定:当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配置多个测定探头时,每个探头在每小时的测定时间不得低于15min,其测定结果即为该小时的监测结果平均值;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时间不得小于火电厂运行时间(不包括火电厂启动和停运)的80%。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显示达到稳定值90%时所需要的时间。

现场连续监测in-situ continuous monitoring由直接安装在烟囱或烟道(包括旁路)上的监测系统对烟气进行实时测量(不需要抽取烟气在烟囱或烟道外进行分析)。

抽取式连续监测extractive continuous monitoring通过采样系统抽取部分样气并送入分析单元,对烟气成份进行实时测量。

按采样方式不同又分为:稀释采样法和直接抽取采样法(加热管线法)。

丢失数据.missing data是指由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故障等原因未能记录下应该连续监测的有效数据。

数据有效率data availability数据有效率是指烟气排放连线监测系统的有效监测时间与电厂运行时间的百分比。

4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构成系统组成一个全面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是由烟尘监测子系统、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组成(见图1)。

通过采样方式(抽取式连续监测)或直接测量方式(现场连续监测),测定烟气中污染物浓度,并按本标准要求显示与记录。

图1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示意图(上方)电源要求额定电压220 V。

允许偏差-15%~+10%。

谐波含量<5%。

额定频率50Hz。

接地系统各设备的接地,.按安装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5烟尘连续监测监测方法浊度法光通过含有烟尘的烟气时,光强因烟尘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而减弱,通过测定光束通过烟气前后的光强比值来定量烟尘浓度。

光散射法经过调制的激光或红外平行光束射向烟气时,烟气中的烟尘对光向所有方向散射,经烟尘散射的光强在一定范围内与烟尘浓度成比例,通过测量散射光强来定量烟尘浓度。

测尘仪结构浊度法浊度法测尘仪,分为单光程测尘仪和双光程测尘仪两种。

单光程测尘仪的光源发射端与接受端烟道或烟囱两侧,光源发射的光通过烟气。

由安装在烟道或烟囱对面的接收装置检测光强,并转变为电信号输出。

双光程测尘仪的光源发射端与接受端在烟道或烟囱同一侧,由发射/接收装置和反射装置两部分组成,光源发射的光通过烟气,由安装在烟道对面的反射镜反射再经过烟气回到接收装置,检测光强并转变为电信号输出。

光散射法根据接收器与光源所呈角度的大小可分为前散射、边散射及后散射。

前散射测尘仪,接收器与光源呈±60º;边散射测尘仪,接收器与光源呈±(60º~120º);后散射测尘仪,接收器与光源呈±(120º~180º)。

安装要求一般要求不受环境光线的影响。

监测位置处烟气中没有水滴和水雾。

安装位置烟道振动幅度尽可能小。

确保人身安全。

安装位置易接近,有足移的空间,便于日常维护。

监测位置处烟道不漏风。

烟尘监测孔位置要求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

若烟道直管段长度大于9倍烟道当量直径,则监测孔前的直管段应不小于6倍当量直径、且监测孔后的直管段长度不小于3倍当量直径;若烟道直管段长度小于9倍烟道当量直径,则监测孔前直管段长度必须大子监测孔后的直管段长度。

对于垂直管段测量光束应通过烟道中心;对于水平管道可考虑烟尘重力沉降因素。

在烟尘监测孔下游左右应预留有手工采样孔,供校准使用。

技术性能要求有关参数的要求测量范围根据电厂实际排放浓度情况与环保法规、标准的具体要求并考虑一定的裕度而定。

零点漂移(24h)≤2% 满量程。

全幅漂移(24h)≤士5% 满量程。

响应时间≤l0s。

线性度≤士1%。

其它要求光源a. 浊度法测尘仪使用的光源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氦氖气体激光或半导体激光或百英卤素光源。

b. 光散射测尘仪使用的光源可为激光或红外光,.红外光应考虑水分、其他气体的影响。

仪器校准烟尘连续监测系统须具备对仪器进行自动、手动零点校准和全幅校准装置。

浓度相关校准根据GB/T 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规定的手工采样过滤称重法,对烟气中的烟尘浓度进行测定,建立与烟尘连续监测系统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的相关曲线。

烟尘连续监测装置须进行仪器校准,检查是否合格。

手工采样测孔和烟尘连续监测测孔,在互不影响测量结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

为了获得高、中、低不同的烟尘浓度测定结果,可选择不同燃烧负荷、短时间改变除尘器的运行状况得以实现,如煤质改变较大,应选择代表性煤质,重复以上工况。

烟尘连续监测仪必须与手工采样方法同步进行,至少获得5组数据对,显示物理量取平均值时必须剔除除尘器振打峰值。

相关系数≥。

当不满足此要求时,应作以下检查:a .手工采样方法的测试过程。

b. 采样测孔位置。

c. 采样仪器的可靠性。

d. 电广运行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除尘器运行条件的变化。

e. 烟尘颗粒物粒径的变化。

f. 手工监测结果的数量及分布。

g. 烟尘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位置。

如果都作了检查并符合有关要求,则应考虑烟尘连续监测装置是否合格。

6 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监测项目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监测方法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按采样方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抽取式连续监测和现场连续监测。

抽取式连续监测又分为稀释采样法和直接抽取采样法。

|抽取式连续监测的技术要求稀释采样法采集烟气并除尘,然后用洁净的零气按一定的稀释比稀释除尘后的烟气,以降低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将稀释后的烟气引入分析单元,分析气态污染物浓度。

采样流量需大于min;根据电厂附近环境与烟气排放实际情况,确定稀释比,稀释比一般不宜超过1:250,如从采样至分析仪的烟气产生结露,应采用加热与稀释相结合的方式。

稀释比误差不大于±1%,稀释器温度变化小于±2℃;采用临界孔稀释时,临界孔前后压差不低于。

直接抽取采样法(加热管线法)通过加热管对抽取的已除尘的烟气进行保温,保持烟气不结露,输至干燥装置除湿,然后送至分析单元,分析气态污染物浓度。

采样流量需大于2L/min,流量误差小于±min,热管温度大于140℃小于16O℃。

..监测孔位置要求监测孔位置可参照要求执行,避开烟气涡流区。

由于气态污染物混合比较均匀,安装位置受现场条件限制时,可不受要求的限制。

采样点离烟道内壁的距离必须不少于1m或者1/3的烟道当量直径。

-分析方法及校准方法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疏、氮氧化物连续监测分析方法及校准方法,见表1表1 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分析方法现场连续监测的技术要求l安装位置要求应安装在便于维修的位置,避开烟气涡流区,测量光束应通过烟道(或旁路)中心。

分析方法利用红外或紫外光直接照射烟道中的气体,测量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技术性能要求测量范围根据电厂实际排放浓度情况与环保法规、标准的具体要求并考虑一定的裕度而定。

检出下限浓度校准后10mg/m⒊。

零点漂移≤±(m⒊·24h);≤±2%满量程/周。

全幅漂移≤土%满量程/24h;≤±5%满量程/周。

、NOx<3min。

响应时间SO⒉线性度≤土%。

一般要求连续监测系统各部件必须形状规整、装配良好。

要求系统操作安全平稳,不会出现人身和设备危险。

与热力单元(光源和加热器等)连接的部件,不会由于热力作用变形。

系统在例行维修和检查期间不会出现人身危险。

7烟气排放参数连续监测监测项目温度、氧量和流量。

监测方法烟气温度连续监测测量位置应选择烟气温度损失最小的地方,可按条确定。

监测方法热电偶法将一根导线和另一根不同材料的导线连成一闭路,组成热电偶,当两连接处于不同的温度环境时,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大小,便能反映烟气温度。

技术性能要求a. 测量范围0~300℃。

b. 指示误差≤±3℃。

校验热电偶使用前必须进行校验,使用中要定期校验。

a. 校验方法校验方法分为定点法或比较法。

定点法是以纯元素的沸点或凝固点作为温度标准。

比较法是将标准热电偶与被校热电偶之间直接进行比较,也可用标准水银温度计进行校验。

b. 校验周期不同材料的热电偶要求的校验周期不同,可根据具体使用的热电偶材料确定校验周期,一般为3~6个月。

烟气氧量的连续监测氧化锆法利用极限电流的氧化锆传感器实时对烟气中的氧进行分析。

当氧化锆被加热时,由于氧离子在氧化锆晶体结构中的迁移作用,使氧化锆晶体变成导电体;烟气中氧浓度的不同使这种迁移作用产生的电流不同。

测量位置及安装选择的测量点可与气态污染物的采样点相同。

技术性能要求a. 测量范围0~25%。

b. 精密度≤±%。

c.响应时间≤30s。

校准仪器应具有自动校准功能每24小时至少自动校准一次。

烟气流量监测烟气流量可以采用连续监测方法或非连续监测方法,详见附件A。

8数据处理系统一般要求系统应能进行数据运算、统计、存贮、事件分类处理(事件分辨率<2O ms(毫秒) )、数据合理性检查和可以删除指定的记录。

同时还需考虑其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扩性。

系统和各单元的逻辑设计采用校验技术,并留有适当逻辑余量。

硬件系统有自检功能。

配置的设备,其性能和结构尺寸符合相应产品的国家标准。

配置的软件要与系统的硬件资源相适应,除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外.还需配置在线故障诊断和杀毒软件等。

软件的统计遵循模块化原则。

软件技术规范,点阵、字型等都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