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关于“河中石兽”的两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参考:关于“河中石兽”的两个问题

网课结束返校上课到现在已经三个星期了,在摸底测试、整顿学生、检查作业等各项工作告一段落后,我终于有一点喘息的功夫了。昨天还在想,这么忙碌的日子虽然充实,但是连一点自由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学生又给了我不一样的惊喜,他们总能激发我停滞的大脑,让我重新思绪飞扬,我真心觉得,这可比网课好太多了。

上《河中石兽》的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不成熟的看法,望诸位看官见谅,权作笑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我们在例行翻译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都已经“募金重修”了,还要找十多年前掉入河中的二石兽呢?我细想一下,确实很有道理,便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基本是两种可能:一种是寺中的石兽可能具有某种特殊象征意义,所以不能任由它们沉入水中,“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另一种则是:虽然已经募集到资金了,但钱并不是很多,所以不能再买两只石兽。我当然认为都合理,毕竟一切皆有可能,教学要有的放矢,不可轻易下结论。没有办法证明,那只有课下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再进行总结。这是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学生让我的僵直的大脑又开始重新思考。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紧接着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何“阅十余岁”才“募金重修”呢?不能直接在石兽沉入后就找吗?”我被疲惫充斥的大脑彻底活跃起来,一瞬间我想了很多,地理位置决定了洪水与天气,当然也不排除军事政治活动等因素,我惊觉,思维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在一瞬间可以跨越时空,去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好像一个图书馆,你可以随意迅速地翻阅其中的任何一本书,翻阅大脑中的已有知识,太神奇了!当然,我告诉学生们,“老师的知识和阅历决定了我的逻辑可以自成体系,每个解释在大家看来可能都能说通,但这只是我的看法,大家的还需自己寻找佐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如历史、人文、习俗、地理、军事、政治等因素,切不可片面下结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行查阅”。

我举了个例子,考虑地理因素的话,“沧州”位于今天的河北,“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寺庙靠近河岸,水汽日渐侵蚀,估计寺庙的大门已经变形,没有办法好好地呆在门框里,于是“圮于河”,连带着石兽也沉入河中;也有可能是河道不断侵蚀岸边的泥土,于是石兽地基不稳,摇摇欲坠,最终“沉焉”。在河道都没有修好的情况下,想要去找石兽,岂不是本末倒置?等修好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河水年年暴涨,一直持续了好长时间,没有合适的时间去修缮,才会“阅十余岁”。这么一说,学生中果然有不少点头的,我心中暗喜,好奇心估计已被唤醒,课下作业便顺势布置一篇小练笔:查阅相关资料,写明“阅十余岁”重修的原因。

期待学生作业的同时,我理了理自己的思绪,石兽十多年后再寻找,可能是因为洪水,颗粒无收,食不果腹,逃命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还去修寺庙?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战乱,河北是中原腹地,如果发生在清初,当然不排除有战乱,那百姓绝对会流离失所,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修寺庙?如果百姓生活富足,寺庙应该会有香油钱,但十多年后募金重修,是否可以合理推断人民生活基本稳定,但并不富足;一个老河兵的出现似乎可以说明一点,河水并非风平浪静,呼应洪水,毕竟存在即合理;当然还有,讲学家既然能在寺中设帐讲学,那么寺中面积应该够大,人应该挺多,是否可以考虑和尚们的待遇特别好,只不过是“没钱”买石兽,修山门吧……这样思考当然有合理性,可是当然也有可能是晓岚先生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虚构出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罢了。

原来我的大脑并没有禁锢,只不过缺少了那一点的唤醒罢了,而它来自我的学生,感动蔓延我的心间,同时我也希望这样的唤醒多多出现在我的生命中,让我可以思绪飞扬,初心依旧。

小小拙作,不成敬意,望诸位看官一笑了之。

(摘编自《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