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一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址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仃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仃苴反激之力必于仃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英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苴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7”标岀下而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貝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卜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眾涨携之去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 纪昀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 p 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 曳 棹 杮 湮 溯2. 通假字: 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 一词多义:4. 古今异义三、文章结构:● 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 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 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临:面对,位于。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的意思。

阅:经历。

竟:最终。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阅 经历 阅读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已 停止 已经棹:船桨,这里是作动词,当划、摇来理解。

曳:拖着。

物理:事物的规律。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6篇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6篇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6篇《河中石兽》阅读答案6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易置:撤换。

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河中的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 当学者搭建帐篷寺庙时,他微笑着说:“你不能学物理。

它是木头吗?你怎么能把它带到浪涌上呢?它是一块坚硬的石头,一块松散的沙子,漂浮在沙子上,使你的耳朵下沉加深。

沿着河边要它并不难。

”公共服务是决定性的。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 俗话说,水果就在几英里之外。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我一个都不知道。

我能根据原因猜吗?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一)第一座寺庙靠近河流(2)山门在河流中坍塌()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代和现代含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2)你不能学物理。

古代意义:()现代意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到微笑的味道,然后说B。

向上层阶级索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用这种方式判断动词(2)事物的真相3.d4.(1)这不是一块木头。

它怎么会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事情有很多变化。

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断来判断事物。

(说得通)。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一)文言阅读(15分)沧州南部的第一座寺庙靠近河流,山门在河流中断裂,两个石兽一起下沉。

经过十多年的阅读,这位僧人筹集到了修复的资金。

他要求在水里放两只石头野兽,但他们没有得到。

他以为他们会顺流而下。

数一数船,拖着铁和钯,在十英里多的地方找不到任何踪迹。

当学者搭建帐篷寺庙时,他微笑着说:“你不能学习物理。

是非木材?你怎么能带着它翱翔呢?它是一块坚硬的石头,松散的沙子,漂浮着,埋在沙子下面,让你的耳朵下沉和加深。

沿着河边要它并不难。

”公共服务是决定性的。

一个老河兵听到了,他也笑着说,“如果你在河里丢了一块石头,你应该到上游去取。

上面的石头又硬又重,沙子又松。

漂浮的水冲不动石头。

它的反击力会在石头下面面向水的地方。

沙子会被啃进洞里。

它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深,而当它到达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就会掉进洞里。

如果它再咬,石头就会再次转动。

如果它继续转动,它将回到电流,并逆着电流上升。

如果你要求它向下流动,它就会坚定;如果你要它,它不会更颠簸,正如俗话所说,水果就在几英里之外。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我一个都不知道。

我能根据原因猜吗?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石头盖得又硬又重,沙子又松。

漂浮的水洗不掉石头。

它的反击力量必须在石头下面面对水的地方。

它会把沙子啃成一个山脊洞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这个和尚为重建筹集了资金② 数一数船,拖拽铁和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过关检测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
..,岂.能为暴...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涨携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乎?”众服为确论
..。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
..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一、作家作品(7分)
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

(32分)
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如:如是再啮。

()啮沙为坎穴。

()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
其:其反激之力。

()
但知其一。

()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6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七、课文理解。

(21分)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

(5分)
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
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