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

②陂(bēi):堤岸、湖边。

③薮(sǒu):湖泽通称。

④缊:乱麻绳。

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一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址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仃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仃苴反激之力必于仃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英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苴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7”标岀下而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貝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卜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眾涨携之去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

文言文《河中石兽》经典赏析《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

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

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

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

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

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文本解析一讲学家设帐⑪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不能究物理⑫。

是非木杮⑬,岂能为暴涨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⑭于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考点清查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钯:拖。

(6)是.非木杮..: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案】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河中石兽》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

《河中石兽》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

《河中石兽》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佛寺的外门)圮.(pǐ,..(gān,河岸),山门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沉没)焉.(yān,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十余岁.(年),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寻找)石兽于水中,竟.(终了,最后)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yǐ),棹.(划着,zhào)数(shù)小舟,曳.(拖)(yè)铁钯(pá,钯,通"耙"),寻十余里,无迹.(踪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②一讲学家设帐......(.你..(设馆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怎么..,削下来的木片),岂能....(fèi,是.,这。

木杮能)为.(被)暴涨(zhǎng)携之去?乃石性.(特点)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用在句末,相当于“而已”)。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倒,错乱)乎?”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众.:大家;服.:信服;为.:认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

③一老河兵..(丢..(巡河、护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凡是)河中失石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当求.(寻找)之于上流。

盖.(因为)石性.(特点)坚重,沙性松浮....(河..(又松又轻),水不能冲.(冲走)石,其反激之力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kǎn)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倾倒)坎穴中。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 下学期 文言文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 下学期 文言文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榔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丰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执策而临.之(《马说》)B.耳渐沉渐深耳./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C.再如是再.啮/再.而衰(《曹刿论战》)D.已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3.在语段(一)中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纪昀对他笔下的讲学家和游僧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1.D2.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专题05《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专题05《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宁夏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益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颅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脑断款?(纪昀《河中石兽》)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2.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答案】1.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对象是讲学家,因为他知道讲学家没有实际经验,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意思对即可)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应先初步感知语意,然后抓住断句标志来准确断句。

“水不能冲石”主谓宾结构完整,“其”作代词,一般位于语句开头,故应在“其”前断开;“其反激之力”是“啮”的主语,语句较长,其后应断开;“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表意明确,且其结果是“渐激渐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后应断开;“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语意并列,所以中间应断开。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
4.翻译。(5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兽》
【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里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 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 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杜处士好画》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 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 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 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旳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
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2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笔记小说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

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繁杂。

笔记小说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

《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作者成就纪晓岚为世人所瞩目的文化成就主要有两项:一是奉旨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作品简介《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学生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学生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河中石兽》一文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2、《河中石兽》一文中,僧人们认为石兽在,讲学家认为石兽在,老河兵认为石兽在。

3、《河中石兽》一文中,点明了判断石兽堙于沙中的理由是:。

4、《河中石兽》一文中,老河兵判断、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是:。

5、《河中石兽》一文中,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是因为。

二、词语解释题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4、竟.不可得。

5、以为顺流下.矣。

6、棹.数小舟,曳.铁钯。

7、尔辈...。

..不能究物理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9、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0、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1、遂反..溯流逆上矣。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翻译句子题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5.众服为确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内容理解题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本文的记叙顺序。

2、寻找石兽的三种方法及原因: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你觉得哪个人值得肯定?为什么?6、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7、试分析文中几个人物各自的形象特点:8、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9、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五、比较阅读题(一)《河中石兽》与《焚猪见情》比较阅读。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习题中考真习题对比阅读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习题中考真习题对比阅读
人物
寻找的位置
(四种方法)
理由(原文回答)
结果
寺僧
原地水中
水不能冲石
竟不可得
河的下游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河的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二、写作特色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领“众服为确论”(岂止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三、结构脉络
二、《河中石兽》对比阅读(文末附答案)
比较点
《河中石兽》
《卖油翁》
文体
笔记小说
文言志怪小说
人物刻画的方法
神态、语言
神态、动作、语言
引出道理的方式
寓理于事
对比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4.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过关卷

《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过关卷

《河中石兽》知识点过关卷(一)重点字词1、临:。

2、河干:。

3、山门:。

4、圮:。

5、于:。

6、并:。

7、焉:。

8、阅:。

9、余:。

10、岁:。

11、募金:。

12、求:。

13、竟:。

14、以为:。

15、下:。

16、棹:。

17、曳:。

18、迹:。

19、讲学家:。

20、设帐:。

21、尔辈:。

22、究:。

23、物理:。

24、是非:。

25、岂:。

26、为:。

27、暴涨:。

28、携:。

29、去:。

30、石性坚重:。

31、湮:。

32、颠:。

33、服:。

34、为:。

35、确论:。

36、河兵:。

37、凡:。

38、于:。

39、盖:。

40、反激之力:。

41、啮:。

42、坎穴:。

43、激:。

44、倒掷:。

45、如是:。

46、已:。

47、遂:。

48、反:。

49、溯流:。

50、固:。

51、如:。

52、果:。

53、然则:。

54、但:。

55、其一:。

56、其二:。

57、据理:。

58、臆断:。

59、欤:。

(二)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5.众服为确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课文分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

解释:。

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临:靠近。

2、河干:河岸。

3、山门:佛寺的外门。

4、圮:倒塌。

5、于:到。

6、并:一起。

7、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8、。

中考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知识详解

中考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知识详解
[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求之下流,固颠(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译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知识详解
《河中石兽》
(纪昀)
【原文】
【文学常识】
【生字读写识记】
【文言字词解释】
【译文】
【理解默写训练】
【主题】
【思路框图】
【写作方法】
【精题精解】
【参考答案】
【核心词语】
原因复杂 正确分析 综合考虑 正确结论【原文】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最新最全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最新最全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最新最全中考题集锦)《河中石兽》比较阅读中考题一网打尽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2.①经历②划船③埋没④颠倒,错误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那么天下的事,有很多只知道它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难道可以依据常理主观想象吗?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3分)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写作特色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领“众服为确论”(岂止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A.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但微颔之 颔:下巴
B.阅十余岁 阅:经历,经过 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C.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但手熟尔 但:只,只是
D.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主观地判断 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人物
寻找的位置
(四种方法)
理由(原文回答)
结果
寺僧
原地水中
水不能冲石
竟不可得
河的下游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河的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臆断:主观地推断
已:停止
遂:于是
盖:因为
溯流:逆流。
臆断:主观地判断
5、段落大意
第①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在石兽沉落处和下游寻找石兽及结果。
第②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③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第④段:由事到理,阐明遇事不能主观判断的道理。
D.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道理:实践出真知;乙文借买油翁的嘴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参考答案】
1.A.颔:点头
2.(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将一枚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用勺舀起油慢慢滴入葫芦。
3.A.讲学家没有从水流的冲击力的角度分析
刻 舟 求 剑
4.写作背景(简单摘抄,可不抄)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着作《阅微草堂笔记》。
1、文题解读(下空三行)
“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河中石兽”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兽。题目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就是围绕石兽落入河中以后,人们相继打捞的情景,展开的描述。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抄第一段)
※(必须会)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以下内容做大致了解,自学)纪昀,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他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摘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晚年时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本文档内容包括:
1、《河中石兽》学案(2课时)(本课全部知识点)
2、《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含各地中考真题)
1.《河中石兽》和《卖油翁》对比阅读
2.《刻舟求剑》
3.《河中石兽》和《纸上谈兵》对比阅读
4.《黔之驴》
5.《哀溺文》
6.《郁离子·捕鼠》
7.《阅微草堂笔记》小短文
一、学案·知识点(第一课时)
(划线部分必须会!!!)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然则天下之.事 秦将白起闻之.
B.然.后能自反也 然.不谓善
C.是.非木杮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9.翻译句子。(2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笔记小说”文体介绍(简单了解、自学,抄划线句)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
“笔记”本身具有的自由空间,使“小说”的创作与散文化“笔记”的叙述相互交叉,从而凸显出笔记小说的优势。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⑨绝:截断。⑩坑(kēng):活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2)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3)括母问奢其故( )。(4)佯败走( )。
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讲学家嘲笑和尚们的方法,并从石性.沙性以及水流的冲击力的角度分析,认为应该在石兽落水处的沉沙中寻找。
B. 乙文以陈尧咨的善射但骄傲自矜,衬托卖油翁虽也身手不凡,但沉着.冷静.自信的特点。
C.甲乙两文都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乙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故而更加生动形象。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3、结构脉络
2、《河中石兽》对比阅读(文末附答案)
比较点
《河中石兽》
《卖油翁》
文体
笔记小说
文言志怪小说
人物刻画的方法
神态、语言
神态、动作、语言
引出道理的方式
寓理于事
对比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讲学家的“笑”,足显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
老河兵:富于实践经验,善于总结和思考。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他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5.从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为什么老河兵的观点是正确的?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道理?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6、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2.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7、结构脉络
一、学案(第二课时)
(划线部分必须会!!!)
一、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各自的理由.最终结果。
10.分析【甲】文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2分)
11.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讲学者的话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相同点?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作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
【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产生各自认识的原因是什么?(或问:为什么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或问:请你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成败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