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 知识梳理

河中石兽 知识梳理

(9)是.非木杮(fèi)
(10)湮.(yān)于沙上 (11)不亦颠.乎 (12)众服.为确.论.
是:_这___ 木杮:_削__下__来__的__木__片___ 湮:_埋__没___ 颠:_颠__倒__,__错__乱___ 服:_信__服___ 确论:__正__确__的__言__论__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寺僧 (第1段)
原地水中 河的下游
______
以为被 水冲走
结果 “竟不 可得”
“寻十余 里无迹”
产生认识的原因 评价 没考虑流水、石 兽、泥沙的关系
经验 只考虑了流水的
不足 作用,没考虑石 兽、泥沙的关系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产生认识的原因 评价
讲学家 (第2段)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1.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请结合文章进 行分析。
【答】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 论”,谁知作者最后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2.文章是如何层层铺垫,巧妙地制造讽刺效果的? 【答】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 的看法使“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 出讲学家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言论,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 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三、揭示的道理 5.[教材思考探究]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 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 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课文作者纪昀,字晓岚,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也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2.作品简介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这是一部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全书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本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結局,而且悟出了天下大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二、全文翻译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这门学科)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古义:指示代词,这,指石兽;今义:判断动词)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却,表转折)四、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③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2.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③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④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五、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六、通假字1.曳铁钯(钯:同耙”,钉耙,一种平地的农具。

(完整版)《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

(完整版)《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

河中石复要点:一、字解::凑近。

河干:河。

圮:倒塌。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处。

:,了。

募;募集。

竟:于,终究。

以:。

棹:船,里是划船。

曳:拖。

:听。

:你。

是:。

:怎么,:被。

暴:洪水。

去:走开。

乃;是。

湮:淹没。

:“ ” 狂。

服:佩服。

:。

确:精当确实的言。

凡;凡是。

盖;因。

其;它。

:侵、冲刷。

:成。

;摔倒。

如是;像。

已:停止。

固:固然、自然。

如:依照。

然;既然,那么。

但:只。

臆断:主地判断。

欤句末气,,呢。

一多能暴携之去(介,被)必于石下迎水外沙坎穴(,成)众服确(,是)一老河兵之(代,指”“求之地中” 种点)之其反激之力(构助,的)活用棹数小舟(名用,划船)暴(用作名,洪水)句式1.被句2.倒装句能暴携之去当求之于上流(⋯⋯⋯⋯,表被,可“被”)(状后置,状“于上流”放在“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边省略了“之”)二、句子翻:原文: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于水中,竟不能得,以流下矣。

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重修寺,在河中找两个石,竟然没找到,以它流而下了。

原文:“ 不能够究物理。

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文:“你些人不能够推究事物的道理。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走呢?原文: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文:石的性又硬又重,沙的性又松又,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确。

文:沿着河找它,不也荒谬?”大家佩服地()是精当确实的言。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够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必然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然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下游搜寻石头,固然荒谬;在原地搜寻它们,不是更荒谬吗?” 原文:但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好多,能够依照(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三、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1、在搜寻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④上流:河道上游译文】一位老河兵听了,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失落的物品,应该往上游去找。

”三、文章赏析本文是一篇志怪小说,以石兽的失落和寻找为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如“二石兽并沉焉”、“曳铁钯”等,生动地描绘了情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文章中也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如“尔辈不能究物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等,引导读者思考物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是一种嘲讽和轻蔑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懂得更多,而其他人都是无知的。

而老河兵的“笑”则是一种豁达和幽默的态度,他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且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分享给其他人。

这两个“笑”展现了不同的态度和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老河兵的笑声传达出他对讲学家自以为是的嘲讽,同时也展现了老河兵自信和自满的态度。

文章的写作特点在于层层铺垫,思辨色彩浓厚。

在这个故事中,讲学家自诩博学多才,但XXX的笑声却暴露了他的虚伪和自大。

这种嘲讽也展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描绘出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文章的写作特点在于层层铺垫,通过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对话,展现出讲学家的自恃和自大。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利用老河兵的笑声,传递出他对讲学家的嘲讽和自信。

这种铺垫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文章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通过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对话,作者探讨了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关系。

讲学家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却被XXX的笑声所揭示。

这种思辨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启示。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对话,刻画出了讲学家自恃XXX的心态,并通过老河兵的笑声展现了他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同时,文章的层层铺垫和思辨色彩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和深刻。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知识点,就是和重点差不多了,知识点就是说那句话的重要部分,或者说是整个课题的知识点,重要点的意思,或者是一段话的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知识点1《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ǐ):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杮(fèi):木片。

⑥颠:通“癫”,疯狂。

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一词多义】(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o ) 曳(y ) 铁钯(p ) 木杮(fi )湮( yān ) 啮(ni ) 坎穴( xu )溯流( s ) 臆( y )断欤( y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文学常识1.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文学家。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临:靠近。

【2】河干:河岸。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划船。

【8】曳:拖。

【9】尔辈:你们这些人。

【10】究:研究、探求。

【11】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2】是.非木杮:这。

【13】湮:埋没。

【14】颠:颠倒、错乱。

【15】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

【16】为.坎穴:形成。

【17】如是:像这样。

【18】转转不已.:停止。

【19】溯流:逆流。

【20】臆断:主观地判断。

【21】如.其言:按照。

【22】固.颠:固然。

【23】遂:于是。

【2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5】确论:正确的言论。

三、翻译句子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处找到了石兽。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教师版)《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

(教师版)《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1.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字,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2.重点字音河干()圮()棹( ) 曳( ) 铁钯()木杮()湮( ) 啮( ) 坎穴()溯流( ) 臆( )断欤()3.重点词义(1)沧州:(2)临:(3)河干:(4)山门:(5)圮:(6)并:(7)沉焉:(8)阅:(9)十余岁:(10)棹:(11)求石兽于水中:(12)竟:(13)曳:(14)铁钯:(15)设帐:(16)尔辈不能究物理:(17)是非木杮:(18)岂能:(19)为:(20)暴涨:(21)湮:(22)颠:(23)众服为确论:(24)河兵:(25)盖:(26)啮:(27)坎穴:(28)不已:(29)倒掷:(30)如是:(31)遂:(32)溯(sù)流:(33)固:(34)如:(35)然则:(36)但:(37)据理臆断:(38)欤:(39)耳:(40)其一:(41)其二:4.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之○1闻之笑曰○2沿河求之○3至石之半(2)古今异义○1阅十余岁○2尔辈不能究物理○3是非木杮○4但知其一(3)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特殊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省略句】○1(僧)以为顺流下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倒装句】○1当求之于上流○2求石兽于水中。

○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句子翻译:(1)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知识归纳

《河中石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知识归纳

《河中石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知识归纳《河中石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知识归纳【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通假字(1)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古今异义词(1)一寺临河干.:古义:岸边。

今义:做。

(2)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3)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4)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5)是.非木杮:代词,此,这。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6)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指耳朵,用来听声音。

(7)但.知其一: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沿河求.之: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追求。

(9)转转不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如.其言:古义:像这样。

今义:如果(11)盖:古义:大概。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12)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3.一词多义(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2)重: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3)之:沿河求之.(代指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当求之.于上流(代指石头)。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读准加粗字的读音。

圮.( pǐ)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木杮.(fèi )湮. ( yān ) 啮.(niè )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三、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阅.十余岁(阅:经历)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下: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棹.数小舟(棹:划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这里是讲课的意思)7.尔辈...(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是:这)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10.湮.于沙上(湮:埋没)11.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误)12.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掉意思。

)(坎穴:空洞)13.转转不已.(已:停止)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副词,就,于是)(溯:逆水而行,这里指石兽在河底不断地向上游反转)15.但.知其一(但:副词,只,仅仅)16.求之下流,固.颠。

(固:确实)17.据理臆断...(理:道理,规律。

这里指事物的常理,一般的规律。

)(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常理;今义:物理学这门学科)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5.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指石兽;今义:判断动词)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却,表转折)(二)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③众服为.确论(动词,是)2.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③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④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四)古字通假。

七年级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在学习文化课程时,我们不能忘记人类文明的历史与传承。

石兽就是一种保存着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物。

而河中石兽是其中的一种。

一、河中石兽的概述河中石兽又称水勇兽,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雕,以鱼身龙头,石船基座为衬托,做成一种雕刻装饰品,通常用于作为建筑物室内、室外、墙面、花坛的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中石兽的种类1.鱼身龙头兽鱼身龙头兽是河中石兽的一个主要种类。

它的身子像鱼,头像龙,嘴巴往往张大,露出尖利的牙齿。

这种石兽多被雕刻在桥下,表示守护桥梁,抵御水灾。

2.狮子兽狮子兽又称“狮子头”,是中国传统景观建筑中常见的石兽种类之一。

这种石兽造型栩栩如生,格外威武,被雕刻在大门、枋柱、屏风等位置。

也可以作为花坛、鱼池的装饰。

3.石人兽石人兽是河中石兽中其他常见的种类之一,也是最具传统文化意义的一种兽像。

它们通常为搀扶着花草,或守护巨型缸,同时也可以与其他河中石兽类似,用于室内外的装饰。

三、河中石兽的特征1.形态各异,逼真生动河中石兽是一种雕刻艺术,它的造型通常奇形怪状,逼真生动,丰富多样,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以防水为设计目的河中石兽常被雕刻在建筑物的外部,目的是防水。

石兽的身体可以使雨水从身体顺流而下,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3.文化内涵丰富河中石兽虽是一种石制品,但它蕴含着广泛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艺术美学,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注意事项1.保护石兽,维护文明遗产河中石兽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需要各种形式的保护,避免被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文明遗产,共同呵护它们。

2.注意环保河中石兽制作时通常采用一些原材料,如石材,水泥等。

因此,在河中石兽制作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3.严重禁止私自寻找并挖掘河中石兽寻找并挖掘河中石兽是非法的,也是不道德的。

不仅可能破坏他们本来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也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求之下流,固颠。

通“癫”可译为“疯狂”②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二、词类活用1。

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2。

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

(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二石兽并。

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

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5是。

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

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

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

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9 转转不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 湿” 相对。

四、一词多义“之”的用法和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代词,它,这件事2、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代词,代石兽3、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4、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讲学家的话5、当求之。

于上流代词,代石兽6、其反激之。

力助词,的7、至石之。

半助词,的8、求之。

下流,固颠代词,代石兽9、求之。

地中代词,代石兽10、然则天下之。

事……助词,的“其”的用法和意思1、其。

反激之力:代词,水2、但知其。

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其中“为”的用法和意思1、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众服为。

确论:动词,认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动词,成为“于”的用法和意思1、山门圮(pi于。

河介词,在2、求石兽于。

水中介词,在3、湮(ydn于。

沙上介词,在4、当求之于。

上流介词,从,到5、必于。

石下迎水处介词,在6、果得于。

数里外介词,在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河中石兽》原文①沧 州南一寺临河干(g ān ),山门圮(p 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 ān)。

阅十余岁,僧(s ēng)募(m ù)金重(ch óng)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y ǐ),棹(zh ào )数(sh ù)小舟,曳(y è)铁钯(p 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 èi),岂能为暴涨(zh 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è)沙为坎(k ǎn)穴(xu 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 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 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 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ì)断欤(y ú)? 二、课文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河底。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颠倒吗?”大家很信服,认为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最新)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最新)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读准加粗字的读音。

圮( pǐ)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木杮(fèi )湮 ( yān ) 啮(niè )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三、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阅.十余岁(阅:经历)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下: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棹.数小舟(棹:划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这里是讲课的意思)7.尔辈...(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是:这)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10.湮.于沙上(湮:埋没)11.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误)12.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掉意思。

)(坎穴:空洞)13.转转不已.(已:停止)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副词,就,于是)(溯:逆水而行,这里指石兽在河底不断地向上游反转)15.但.知其一(但:副词,只,仅仅)16.求之下流,固.颠。

(固:确实)17.据理臆断...(理:道理,规律。

这里指事物的常理,一般的规律。

)(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常理;今义:物理学这门学科)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5.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指石兽;今义:判断动词)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却,表转折)(二)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③众服为.确论(动词,是)2.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③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④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四)古字通假。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一、2、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词类活用: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湿”相对。

)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

)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一、通假字:不亦颠.乎二、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2)尔辈不能究物理..(3)二石兽并.沉焉(4)阅.十余岁(5)是.非木柿(6)盖.石性坚重(7)但.知其一(8)求.石兽于水中(9)转转不已.(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求之()地中(3)()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2)当求之于上流()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五、填空:1.(),是非木杮,()2.转转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ǐ):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杮(fèi):木片。

⑥颠:通“癫”,疯狂。

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一词多义】
• (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
•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
•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 (3)如:A.如是再啮(介词,像。

)
• 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
【古今异义】 (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
(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5)如其言(古义:按照;今义:如果,如同等)
(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重要句式】
• (1)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
• (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果得(之)数里外〕【重要词语】
•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岸边) (2)阅十岁(经历) • (3)棹数小舟(划船) (4)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 (5)转转不已(停止) (6)如其言(按照)
【重要句子】
•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 (2)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寻到了石兽。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曳yè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 溯sù 欤yú
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

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