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题[1]

合集下载

八年级《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棹()曳()湮()啮()溯()臆()2.解释下面的词语。

阅:棹曳:湮:啮:但: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课文,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不亦颠.乎山门圮.于河盖.石性坚重如是..再啮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舟( ) 曳铁( ) 湮( ) 啮( ) 溯流( ) 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数小舟,曳铁(: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数小舟,曳铁,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测试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测试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测试题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座号:____成绩:_______一、默写(12分)1、《河中石兽》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_清_代文学家_纪昀_,字_晓岚。

2、凡河中失石,_当求之于上流_____。

盖__石性坚重___,__沙性松浮__,水不能冲石……(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1、河干.(gān)2、圮.于河(pǐ)3、湮.于沙上(yān)4、啮.沙为坎穴(niè)5、mù(募)金重修6、zhòo(棹)数小舟7、sù(溯)流逆上8、据理yì(臆)断三、解释加点词(30分)(1)河干.(河边、岸边)(2)圮.于河(倒塌)(3)并.沉焉(一起)(4)阅.十余岁(经过)(5)求.石兽于水中(寻找)(6)竟.不可得(终于、最终)(7)顺流下.矣(往下游去)(8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9)是.非木杮(这)(10)不亦颠.乎(通“癫”,疯狂)(11)啮.沙为坎穴(冲刷)(12)固.颠(本来)(13)如.其言(依照)(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15)但.知其一(只)四、翻译句子(30分)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_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有一次,)庙门倒塌在河里,庙门中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到河里。

____⑵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你们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__⑶众服为确论。

__大家信服地认为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__⑷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sù流逆上矣。

_按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就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__(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到河的下游去寻找,本来就很荒唐;到石兽的落水处寻找,不是更荒唐吗?__(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主观判断呢?__五、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 D )(3分)A.尔辈不能究物理..,固颠D.可据理臆断..欤..木杮C.求之下流..B.是非六、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3分)A.其反激之力B.沿河求之C.然则天下之事D.(陈仲举)有澄清天下之志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选项,填写在横线上(只填写字母)(6分)讲学家和老河兵都分析了石头和沙子的特性,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河中石兽》复资料全及答案总分:150分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总共10分):1、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文,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以形式写成。

2、本文作者是明代的XXX,字XXX,曾任总纂官,该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每词1分,总共32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XXX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XXX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改写:河中有一座南边的寺庙,它的山门已经倒塌在河里,两个石兽也沉没在这里。

XXX在十多岁时,曾和僧人一起募集金钱,想要在水里寻找这两个石兽,但最终没有找到。

有人认为这两个石兽已经随着水流漂走了,于是他们划着小船,拖着XXX,沿着河流寻找,但十多里的距离里都没有找到任何踪迹。

后来,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听到这个故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物理,怎么能让石头随着涨潮漂走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这两个石兽的石头很坚硬,而周围的沙子却很松软,所以石头被埋在了沙子里,慢慢地沉入了河底。

”他还说,如果你们沿着河流寻找,那不是很愚蠢吗?因为当石头被水冲击时,会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力量会在石头下面啃出一个坑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坑穴会越来越深,直到石头的一半被啃出后,石头就会倒掉坑穴里。

然后,坑穴会再次被啃出,石头又会转动,这样不断重复,最终石头会倒流逆上而行。

所以,如果你们想找到这两个石兽,应该向上游寻找,因为石头会随着水流漂流到上游。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渐沉渐深耳.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2)蛇固无足固:___________(3)终亡其酒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数人饮之不足B. 引酒且饮之C. 子安能为之足D. 一人饮之有余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创新运用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河中石兽》同步测试班级。

姓名。

卷面满分:6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划数小舟,XXX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XXX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唐代,作者是XXX。

(3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棹(zhào) 曳(yè) 湮(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河底,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讲学家判断其在沿河沉淀,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不可能顺流而下;老水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6分)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阅:年龄;棹:划船;曳:拖;湮:沉没;啮:咬;但:却;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充当动词,意为“做,成为”)⑵众服为确论。

(充当连词,意为“作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充当介词,意为“为了”)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判断,佩服他的话。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河中石兽》课堂训练题 (附答案)

《河中石兽》课堂训练题   (附答案)

《河中石兽》课堂训练题1.《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字,晚号,谥号,世称。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朝代)学者、文学家。

2.《阅微草堂笔记》一部集,主要讲述各种、,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

3.字词训练() gān pǐ zhào纪昀.河()倾()()小舟()() fèi ()曳.铁钯.木()湮.没() sù啮.()流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句。

5.课文背诵/默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二石兽并沉焉。

,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棹数小舟,,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是非木杮,?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6.课文内容巩固⑴判断下面“为”的不同含义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⑵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讲学家判断其,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是因为,,。

⑶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朝代)学者、文学家。

2.《阅微草堂笔记》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3.略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句。

5.课文背诵/默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二、字词分析:1、注音: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河:余:湮:圮:阅:岁:是:杮( f èi):并:啮:坎穴:臆断:已:如:设帐:竟:棹:曳:但:倒掷:盖:暴涨尔辈:求:以为:溯流:固:究:然则:遂:3、通假字:钯: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 ,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 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 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 1已停止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 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朝代)_____家。

2、给下列字注音:棹()曳()湮()啮()溯()臆()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临河干()(2)二石兽并沉焉()()(3)阅十余岁()()(4)竟不可得()(5)棹数小舟,曳铁钯()()(6)设帐()(7)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9)湮于沙上()(10)沿河求之()(11)不亦颠乎?()(12)众服为确论()(13)闻之笑曰()(14)盖石性坚重()(15)啮沙为坎穴()()(16)转转不已()(17)遂反溯流逆上矣()()(18)固颠()(19)如其言()(20)然则天下之事()(21)可据理臆断与()4、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并沉焉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_(2)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 ;今义: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4)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5)是非木杮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6)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7)转转不已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8)固颠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5、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啮沙为坎穴()之:(1)一老河兵闻之()(2)其反激之力()(3)沿河求之()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河中石兽》练习题 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河中石兽》练习题 含答案

初一《河中石兽》练习一、基础知识(一)解释加点的词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尔辈..不能究物理..(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沿河求之,不亦颠.乎(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7)如是..再啮(8)转转不已..(9)遂.反溯流..逆上矣(10)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1)然则..天下之事(12)但.知其一(13)可据理臆断..欤?(二)翻译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训练(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暴涨 )
1、
2、
3、
4、
5、
6、
7、
8、
活用为
16分)
今义: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每空1分,28分)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治经为博士邪(
沿河求之.(
其反激之.力(
今义:
老河兵闻之.(
至石之.半(
求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也 颠倒、错乱 信服 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大凡、凡是 落入水中的石头 原来是(因为) 坚硬沉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渐激
代词,代水流的 的 侵蚀,冲刷 成为 坑洞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众服为确论。
4、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八、文意理解.(20分)
1、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以记叙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
)沉焉.(
)。
阅.(
)十余岁.(
),僧募.(
)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 (1)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 (1)

强项令(范晔)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大言数.主之失()②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⑤将何以.理天下乎()⑥后特征..为洛阳令( )⑦宣悉以班.诸吏( ) ⑧莫不震栗..(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①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②天子不与白衣同。

③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3、文中划线句:京师号之“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2分)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5、“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2分)6、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黑的词语:①将何以理天下②即以头击楹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以宣尝为两千石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帝大怒,召宣。

欲箠杀之 B。

因格杀之 C.大言数主之失 D。

帝令小黄门持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①使宣叩头谢主古义:今义:②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今义:③妻子对泣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

将何以理天下乎?②枹鼓不鸣董少平。

③宣悉以班诸吏。

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6.文中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7.在中国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许多。

请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8.本文的作者_______,是南朝宋____家,字蔚宗。

著有《》,与《》、《》、《》合称“四史”。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特征古:今:妻子古:今:谢古:今:被古:今:搏击古:今:4.划分节奏:(1)后特征为洛阳令(2)愿乞一言而死(3)以宣尝为二千石5、“之”意思相同的两项()A宣于夏门亭候之B欲箠杀之C小黄门持之D强使顿之6、译句:(1)驻车叩马(2)大言数主之失(3)臧亡匿死(4)威不能行一令乎(5)枹鼓不鸣7、指出下列各句描写人物的方法:(1)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河中石兽》_专项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_专项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温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学问广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二.字词剖析:1. 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yú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接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余:多湮:湮没.圮:倒塌. 阅:经由,过了岁:年是: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并:一路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臆断:主不雅地揣摸已:停滞如:按照设帐:讲学,教书.竟:终于.到底.棹:荡舟曳:拖着但:只,仅仅.倒掷:倾倒,摔倒.盖:本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暴跌:指洪水.暴,忽然.尔辈:你们这些人.求:查找认为:认为溯流:逆流.固:本来究:推究然则:既然如许,那么遂:于是3.通假字:钯:通“耙”,整地的耕具颠:通假字,通“癫”,猖狂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查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贱.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世界之事的⑴岂能为暴跌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雷同的是( c )A.但知其一B.长短木柿三.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面,有一座寺院接近河畔,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路沉到河里了.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认为顺流下矣.阅历了十多年,僧人募集到了一笔钱,(决议)重建(庙门),便到河中古今干岸不潮湿阅阅历浏览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断定的动词已停滞已经查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偏向冲到下流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于是划着几只划子,拉着铁耙,查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迹.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长短木杮(fèi),岂能为暴跌携之去?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克不及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点松散而轻佻,石兽湮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顺着河道往下流去查找它,不是荒谬吗?”.大家佩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实的谈吐.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掉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个老海员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掉落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查找.”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原因是石头的特点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点松散而轻佻,(所以)水流不克不及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气,必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必定会倒在陷坑中.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像如许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迁移转变.如许几回再三翻转不断,于是石头会反偏向逆流而上了.11.求之下贱,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到下流去查找它,虽然荒谬;在原地查找,不是更荒谬吗?”按照老海员的说法去找,果真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12.然则世界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如许,那么世界的工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岂非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不雅断定吗?四、问题探讨:1.浏览懂得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地位,寺僧断定其“鄙人流”,根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断定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来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断定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回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文中讲到了查找石兽的哪四种办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四种:一在河华夏地查找两个石兽,来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流找,来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来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来由是因为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3. 这个故事说清楚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解释这个道理的原句然则世界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文章最后一段应用了那种表达方法,有什么启发意义?群情,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天然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庞杂的原因,我们不克不及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本身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不雅的断定,不然会得不偿掉(或是事物的变更是很多的,不克不及凭主不雅臆断去断定事物.)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谬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准确的?请根据辞意,用本身的话扼要答复.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准确的断定.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日常平凡的生涯.进修有什么启发?一.不克不及单方面地懂得,而要周全深刻地查询拜访探讨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不克不及主不雅臆断,而应当遵守事物的客不雅纪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三.生涯进修中要留意理论接洽现实,不成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角度:老河兵准确)7.剖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寄义.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标自负,描绘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吐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认,也表示出老河兵的自负和沾沾自喜8、剖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情特点.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可见其毅力果断但经验缺少讲学家:“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高傲而歧视他人老河兵:有现实经验,沾沾自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检测题
1、本文选自_________ ____,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代家。

2、给下列字注音:
棹()曳()湮()啮()溯()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河干()圮于河()并沉焉()
阅十余岁()()竟不可得()棹数小舟()
曳铁钯()设帐()尔辈( ) 究物理( ) 究物理( ) 木杮( ) 湮于沙上()不亦颠乎( ) 老河兵闻之( ) 啮沙( ) 坎穴( ) 如是再啮(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溯流()固颠()如其言()然则()但知其一()臆断()求石兽于水中()众服为确论()如其言()
盖石性坚重()寻十余里()欤()
4、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6、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7、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 尔辈不能究物理
..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9、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11、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