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阅.十余岁()竟.不可得()如是.再啮()答案:经过,经分终了,最后这样,表示判断2.翻译下面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肴各的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义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D【曹冲智救库吏】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纪昀《河中石兽》和刘元卿《南岐人之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纪昀《河中石兽》和刘元卿《南岐人之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纪昀《河中石兽》和刘元卿《南岐人之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日;“尔垒然④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刘元卿《南岐人之瘦》)【注释】①瘿(yĭng):颈瘤病,俗称大脖子病。

①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①焦:细瘦干枯。

①:形容臃肿的样子。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服众服.为确论/心悦诚服.B.果果.得于数里外/自食其果.C.及及.见外方人至/望尘莫及.D.求不求.善药去尔病/有求.必应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语段【甲】中写到了两次“笑”,应该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运用寓理于事的写法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语段【甲】通过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比照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啊《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

“处土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tl:肌肉抽缩,止匕旨“夹”。

②掉:摆动,摇。

11.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啮沙为坎穴(牙齿)• • •C.所宝以百数(珍藏)D. 一日曝书画(晾晒)• •1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局部。

一日①()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拊掌大笑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o【答案】11.B12. (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13.①.处土②.那么.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14.例如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

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例如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分析】【11题详解】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文言文《河中石兽》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

暴,突然21、湮:埋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 下学期 文言文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 下学期 文言文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榔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丰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执策而临.之(《马说》)B.耳渐沉渐深耳./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C.再如是再.啮/再.而衰(《曹刿论战》)D.已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3.在语段(一)中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纪昀对他笔下的讲学家和游僧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1.D2.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第24课 河中石兽(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24课 河中石兽(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24课河中石兽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D.湮.于沙上湮:消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D项“湮”的意思是埋没。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A.寺临.河干(临:靠近。

)湮.于沙上(湮:埋没。

)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啮:冲刷。

)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的意思是: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

“设帐”在句中的意思为“设馆教书”。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qǐ)于河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B.僧.(sēng)募.(mù)金重修是非木杮.(shì),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C.湮.(yān)于沙上可据理臆.(yì)断欤D.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遂.(suì) 反溯.(shù)流逆上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圮”应读pǐ;B.“杮”应读fèi;D.“溯”应读sù;故选C。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其反激之力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A【详解】A.助词,的;B.代词,指石兽;C.代词,这件事;D.代词,指石兽;故选A。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答案】C【详解】C.句意:果然在数里之外找到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河中石兽》专练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河中石兽》专练

《河中石兽》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见课文《河中石兽》【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2)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_(3)但微颔之颔:__________(4)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__(5)但手熟尔但: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__________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子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河中石兽》和《北人食菱》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北人食菱》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北人食菱》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

(选自《北人食菱》)[注]①仕:做官。

①坐:犯罪,这里指犯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 )(2)啮.沙为坎穴( )(3)席上啖.菱( )(4)或.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夫菱生于水而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

3.两则短文都是寓理于事,请分别说明两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1.经过,经历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吃有人2.(1)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3.甲: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不可凭主观臆断。

乙:不可不懂装懂,否则会自取其辱。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和《阅微草堂笔记》“沧州有轿夫田某”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阅微草堂笔记》“沧州有轿夫田某”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阅微草堂笔记》“沧州有轿夫田某”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摘自《河中石兽》)【乙】沧州有轿夫田某,母患臌①将殆。

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

昧②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③。

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

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

众虽哀之,而无如何。

忽一舟子解缆呼曰:“苟有神理④,此人不溺。

来来,普渡尔。

”奋然鼓楫,横冲白浪而行。

一弹指顷,已抵东岸。

观者皆合掌诵佛号⑤。

先姚安公曰:“此舟子信道之笃,过于儒者。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臌:指肚子膨胀的病。

①昧:清晨还未明亮时。

①气息仅属: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

属:连接,引申为断断续续;①神理:天道,即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

①佛号:特指信佛者口中所诵阿弥陀佛的名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2)竟.不可得(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薄.暮已狂奔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

3.【甲】文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于水中”,理由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①__________”,理由是“①__________”;老河兵则判断其“①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欧阳修《卖油翁》和纪昀《河中石兽》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欧阳修《卖油翁》和纪昀《河中石兽》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欧阳修《卖油翁》和纪昀《河中石兽》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亦以此自矜公:对男子的尊称B.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C.棹.数小舟棹:船桨D.如是再啮.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B.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把一块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把油注入葫芦里。

C.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D.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都是笔记小说。

《河中石兽》《游僧卖药》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游僧卖药》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游僧卖药》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古诗文阅读(22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B.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C.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D.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16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石兽于水中卖药于市 B.以为顺流下矣以一铜佛置案上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D.乃石性坚重其术乃败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是非木杮是:对;正确(跟“非”相对)。

C.举国信之举:全。

D.验之信然信:确实。

18.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以及翻译分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以及翻译分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分析文言文《河中石兽》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以下:【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水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说明】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凑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庙门:寺庙的大门。

5、圮:坍毁。

6、并:二者都,一同。

7、沉焉:淹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边。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找寻石兽。

求,找寻。

12、竟:终于,究竟。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可以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可以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狂涨:洪水。

暴,忽然21、湮:沉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服气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切实的言论。

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由。

26、啮:本义是“咬”这里是侵害、冲洗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30篇精选课内文言文考点 《河中石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30篇精选课内文言文考点  《河中石兽》(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4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河中石兽》(原卷版)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钯:拖。

(6)是.非木杮..: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案】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附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河中石兽纪昀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熟悉、掌握重难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一寺临河干临:河干:2.山门圮(pǐ)于河圮:于:3.二石兽并沉焉并:4.阅十余岁阅:岁:5.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竟:6.棹(zhào)数小舟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设帐:闻之: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物理:9.是非木杮(fèi)是:10.乃石性坚重乃:11.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耳:1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沿:颠:13.众服为确论。

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啮:15.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如是:16.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已:遂:溯流:17.求之下流,固颠。

固:18.然则天下之事然则:19.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但:臆断:二、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河中石兽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

3、柿:fi,木片。

4、湮:yn,沉落。

5、傎:diōn,同癫,疯。

6、啮:ni,啃咬。

7、坎穴:洞穴。

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

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大意对即可)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