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培养方案
卫校中医人才培养方案
卫校中医人才培养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卫校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的推广做出贡献。
一、培养目标卫校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中医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中医方剂学等方面的知识;2. 具备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中医的基本诊疗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3. 具备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进行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创新;4. 具备传统医学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能力,能够传播和弘扬中医文化。
二、培养内容卫校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理论基础: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2.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3. 中医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和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方剂学:学习中医方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原则,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5. 中医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课程,学习中医的基本诊疗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方法;6. 中医药科研:学习中医药科研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7. 中医文化传承:学习中医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医的传统医学文化,传播和弘扬中医文化。
三、培养方法卫校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临床实习等形式,进行中医理论的实践应用;3. 科研训练:通过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写作等训练,培养中医药科研的能力;4. 文化传承:通过中医文化讲座、传统医学经典阅读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四、评价标准卫校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掌握: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2.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能力;3. 科研能力:考核学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的完成情况;4. 文化传承能力:考核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以下是中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管理、研究、流通、教育、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岗位的中药学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岗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药学专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管理、研究、流通、教育、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岗位。
专业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临床中药学、方剂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解析、物理化学、药理学等。
专业能力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2)具有从事中药生产、加工、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生产工作的能力;(3)具有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能的应用能力;(4)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5)具有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基本为四年,最长学制为七年。
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包括临床中药学、方剂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及诊疗技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富有创新意识,能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等方面工作。
二、培养要求:1.要求学生通过本专业课程和临床医学方面的训练,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方药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
2。
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备对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4.具备熟练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5。
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6。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一门外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7.了解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8。
掌握基本的医学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与能力。
9.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三、培养内容:前期:1.组织一些常规的医院参观活动,对医院多了一些认识,对自己的职责多了一些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参观医院病房和特色仪器。
通过指导人员对医院概况的介绍,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医院的规章制度,对医院有了新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
2.组织临床观摩活动。
通过观摩学习,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强了才干,加强了交流,同时也发现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大家表对临床实践观摩学习进行反思、总结,结合临床实际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可通过临床观摩学习总结会,探讨适合我院特色的临床观摩学习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3.组织临床模拟实验。
与有关学科共同完成临床各专业的临床技能教学与培训,并协助或独立完成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考核(毕业考试)任务。
为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实验平台。
引进先进的临床技能培训观念与技术,并推广应用。
中医医院年度培训计划
中医医院年度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1. 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水平,增强临床诊疗能力。
2. 深化对中医文化和中医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培训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2. 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3. 中医药文化和养生知识的学习和传授。
三、培训安排
1. 分阶段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的培训安排。
2. 制定每周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定期进行考核和总结。
四、培训方式
1. 专家讲座和学术交流会。
2. 临床操作演练和病例讨论。
3. 参观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场所和实地考察。
五、培训评估
1. 每阶段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和总结。
2. 对医务人员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培训成果
1. 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理论素养和临床操作能力。
2. 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内)一、学科简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基本规律,构建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桥梁的一门学科,由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个分支学科组成,历来就是传统中医教育的核心。
本学科由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陈慎吾教授、刘渡舟教授、赵绍琴教授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是国家最早的硕、博士授权单位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在学科前沿领域从事专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具有辐射全国同行的领头作用。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于1978年和1981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伤寒论》课程于200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同时,本学科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
二、研究方向1.《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原著学术思想研究及文献学研究2.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方法研究3.《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病证研究4.经方及温病时方方药药效、配伍规律及其应用研究三、培养目标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备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在本学科某一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本学科教学、医疗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3.选修课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
4.跨专业学习课程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1.科研实训按照《**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内)》执行。
此外,应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有关学术活动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学期至少1次。
2.临床实践硕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00小时/3学年。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科知识,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2.掌握相关中医临床技能,如中药处方、针灸、推拿等。
3.具备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能力,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
二、培养时间和课程设置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学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
专业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药学、中医护理学等。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理论知识。
临床实践和实习: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临床实践和实习,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科目考核、实习考核和综合评价,在教学周期结束时进行毕业综合考试。
四、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为保证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需要配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
此外,学校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医院实习平台、中医药文献和参考书籍等。
五、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为确保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建立严格的师资队伍评估和考核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配备专业实验设备和实习平台,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六、其他相关要求综上所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并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机制,以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临床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具备扎实的中医临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中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具备独立承担中医诊治任务的能力,并具备开展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潜力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体系1.培养长度: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包括学术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答辩环节。
2.培养课程:博士研究生需修读一定数量的学术学位课程,包括中医临床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等基础课程。
3.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期间需要开展科研项目,包括科研立项、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科研论文撰写等环节。
同时,博士研究生还需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4.答辩环节:博士研究生完成科研项目后,需要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并申请论文答辩。
答辩小组由校内外专家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评审,并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进行严格评价。
三、培养过程1.第一学年:博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学术学位课程的学习,学习中医临床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生可选修所感兴趣的方向的选修课程,以拓宽学术视野。
2.第二学年:在第二学年,博士研究生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进行相关的实验工作,并逐步开展科研论文撰写。
研究生需定期向指导老师报告研究进展,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方案的修正和改进。
3.第三学年:在第三学年,博士研究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课题,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文的撰写。
研究生还需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4.第四学年:博士研究生在第四学年需要继续完成剩余的研究内容,并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整理。
研究生还需向指导老师请教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学 培养方案
中医学培养方案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培养专业的中医学人才,各高等学府纷纷制定了中医学的培养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份典型的中医学培养方案,以供参考。
一、专业介绍中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通过调摄人体阴阳、调和人体气血、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经络学说、中药学和针灸学等传统理论和技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博大精深。
二、培养目标中医学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中医经典、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等;2.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手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3.熟悉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和配伍原则,掌握中药调剂和制剂的技术;4.学习并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经络穴位、针灸方法和针灸疗法等;5.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三、课程设置中医学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因学校和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包括以下核心课程:1.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经络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和中医养生学等;2.中医诊断学:探讨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手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3.中医方剂学:学习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制剂技术,掌握方剂的应用方法;4.中药学:研究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和药效,学习中药的调剂和炮制技术;5.针灸学:学习经络穴位的位置和功能,掌握针灸的操作技术和疗效观察方法;6.临床实践:通过实习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除了上述核心课程,还会设置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扩展知识面。
四、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中医学培养方案通常设置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些环节包括实验课程、临床实习、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等。
1.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中药炮制和制剂技术、针灸操作技术等实践技能;2.临床实习:通过在医院和诊所的实习,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病例,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3.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讨论,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能力;4.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医疗需求,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临床医师三基培训计划
临床医师三基培训计划一、导言临床医师三基培训计划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建立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培训计划包括医疗知识学习、实践技能训练、专业素养培养等内容,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全面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二、培训目标1.提高临床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水平,建立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2.培养临床医师的实践技能,提高临床操作能力;3.提升临床医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三、培训内容1.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临床基础知识学习,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各类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方面作全面深入的了解。
2.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包括各种常见的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如静脉穿刺、生命支持技术、急救措施、手术操作技能培训等,以提高临床医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培养:包括医务人员的专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培训、医患交流技巧培训、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等,旨在培养临床医师的良好职业操守和良好的医患关系。
四、培训方法1.理论知识学习:采用课堂授课、讲座等形式,结合临床实践案例,通过教学视频、讲义等材料进行知识传授。
2.实践技能训练:通过模拟器训练、临床实践操作、实际病例操作演练等形式进行实践技能训练,辅以专业指导和示范。
3.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培养: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演练和模拟情境训练,提高临床医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五、培训评估1.理论知识学习评估:采用考试、作业、问答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评估,全面考核临床医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技能训练评估:通过操作技能考核、临床操作评定、实际病例操作演练评分等方式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评估,综合考核临床医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3.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评估:采用案例讨论、人际交往测评、观察评价等方式进行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的评估,综合考核临床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中医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计划
中医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中医医护人员在岗前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提高中医理论和实操能力,以确保其胜任日常工作。
二、培训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中医诊疗技术的训练与提升
3.中药知识的系统学习
4.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5.中医医院内部管理规定和流程的了解
三、培训形式
1.理论课程的授课
2.实践操作的指导
3.观摩病例和师傅指导
4.讨论与交流
四、培训计划
第一阶段(1周)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
•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了解中医药发展历史
•学习中医养生保健常识
第二阶段(2周)
•学习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闻、问、切
•学习中医处方的制作和调剂
•实地参与患者诊疗,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阶段(1周)
•学习常用中药药性和功效
•学习中药煎煮、配伍禁忌等
•进行中医诊疗技能考核
第四阶段(1周)
•学习中医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
•进行临床实习,师傅指导和辅助
五、培训评估与考核
1.参训人员需要参加每个阶段的培训考核,达到满分及格方可进入下一
阶段
2.培训结束后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根据成绩确定是否合格
六、培训师资
1.医院内部专业医师和主治医生担任理论和实践课程讲师
2.院内资深医护人员担任督导和辅导员
七、总结与展望
通过岗前培训,中医医护人员将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
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完善培训计划,促进中医医疗水平的提升。
以上是中医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计划的具体安排和内容,欢迎参与者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提升中医医护水平。
培养方案 中药学 上海中医药
培养方案中药学上海中医药为了培养学生在中药学领域内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培养方案。
该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熟悉中药药材的主要性状和药理作用,掌握中药处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等方面着手,全面培养学生的中药学背景。
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方案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
学生需要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药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
此外,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实践课程,如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中药的鉴定方法和制备技术。
在实践环节方面,该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参与中药实验教学、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培养方案还鼓励学生参加中药学相关的实践竞赛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该培养方案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需要参与学术活动,如参加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等,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培养方案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总之,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全面中药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中医药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中药学领域内取得较好的发展,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五年制)
专业代码:100501K 专业名称: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培养目标 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并 为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 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 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 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 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重视患者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尊重患者及家属,在医疗实践中与患者及 家属积极沟通、相互理解。 4.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保密患者隐私,公正平等对 待每一位患者。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自我完善且追求卓越的理念。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 帮助。 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9.在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 资源的最大效益。 10.具有科学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 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3.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解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4.掌握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5.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 6.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7.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熟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减缓病痛、改善病情和残障、心身康复及生命关 怀的有关知识。 9.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以及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 10.熟悉卫生法规,了解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咱这中医学本科啊,就是要培养出那种既能传承老祖宗中医智慧,又能在现代社会里把中医玩得转的人才。
简单说呢,就是要让大家成为中医界的“全能选手”。
要懂得中医的理论精髓,像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这些概念得弄得透透的。
还得会用中医的各种技能,比如给人把把脉就能知道大概啥毛病,开个中药方子能药到病除,针灸推拿也得有两下子,让患者感觉浑身舒坦。
而且呢,咱还得有点现代医学的知识,这样才能和其他医学领域的小伙伴愉快地交流合作。
二、课程设置。
1. 中医基础课。
2. 中医经典课。
3. 中医临床课。
4. 针灸推拿课。
5. 现代医学课。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课。
实验课可有意思了。
在中药实验课上,我们可以亲自去观察那些中药的形态、颜色、气味,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看看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成分有什么影响。
在针灸推拿实验课上,我们就在模拟人或者同学身上练习扎针、推拿手法,互相感受力度和效果。
通过这些实验课,我们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不再是纸上谈兵。
2. 临床实习。
临床实习是我们成为合格中医的重要一步。
我们会到医院里,跟着那些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学习。
从写病历开始,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看大夫怎么诊断、怎么开方,再到自己动手给患者做一些简单的治疗,比如针灸、推拿。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例,这就像一道道难题,在不断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我们的临床技能就会越来越熟练。
而且实习的时候,我们还能和其他科室的医生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
四、考核方式。
咱这考核方式也挺多样化的。
平时的作业、小测验肯定少不了,这是为了督促大家平时好好学习,别到了考试才临时抱佛脚。
考试呢,有理论考试,像那些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之类的课程,就考你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看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了那些深奥的中医理论。
还有实践考试,像针灸推拿课,就考你扎针的手法准不准,推拿的力度和技巧够不够。
临床实习也有考核,看你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患者的态度、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等。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方向设置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等医疗部门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中医临床人才。
【方向设置】本专业设中医临床和中医骨伤两个方向,在第7学期分化方向。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接受中医临床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等技术与方法进行诊疗、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1.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2.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3.熟悉国家医疗卫生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熟悉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关怀的有关知识;5.熟悉全科医学思想和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以及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6.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7.了解中医学科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8.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9.具有对常见病症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和初步处理的能力;10.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以及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11.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和医学相关文献以及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12.具有初步的中医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13.具有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14.具有依法行医和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患者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手艺技能,掌握中医诊
疗方法,具有实践能力和医疗实践素养的中医学应用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理论学习方面: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原理,具
备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药理学等专业基
础知识,具有针灸理论、中医内科学、中药学和中医药剂学等临床应用的
相关知识;
2、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和处方调配技能,掌握中国医
学体系内各类中药制剂各种药物的科学用法、针灸和拔罐技能,具备对简单、中等中医内科外科常见病的诊断技能;
3、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医疗实践素养,具有独立诊治病
人的能力,能够根据病情判断,运用中医学知识和针灸理论进行治疗,能
够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调制有效的中药处方,并能够熟练应用西药。
三、培养计划
1、基础课程:中医学史、中国医学体系、中医学原理、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
2、实践课程:中医诊疗、中医内科实验、中医外科实验、中医内科
临床示教、中医外科临床示教、中医内科临床实习、中医外科临床实习、
针灸临床实习、中药调剂。
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培养方案
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基本医疗技能和优秀的临床实践能力,具备健康科学素养和责任、敬业、创新的医务人员。
二、培养要求1.爱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
2.熟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础医学、中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性地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4.掌握基本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进行诊断和治疗。
5.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能够持续学习新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6.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7.具备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与医疗团队成员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健康做出贡献。
三、培养课程安排本专业的培养课程分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两部分。
基础医学课程1.生物化学2.生理学3.解剖学4.病理学5.药理学6.微生物学7.免疫学8.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课程1.临床诊断学2.内科学3.外科学4.妇产科学5.儿科学6.眼科学7.耳鼻咽喉科学8.口腔科学9.皮肤病学10.康复医学11.针灸学12.推拿学13.中药学14.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15.中医基础理论四、实践教学1.临床实习通过参加临床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临床环境,深入了解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疗实践能力。
2.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类型的疾病,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罕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3.中西医结合诊疗通过中西医结合诊疗,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中草药的选用和剂型,了解中药、针灸等辅助治疗方法,增强诊疗能力。
五、毕业要求1.通过全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完成规定的实习和病例讨论。
3.完成毕业论文。
4.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或中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10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10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秉承我校“为国家需要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型专业人才。
(一)知识目标1.全面、系统、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2,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中医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掌握本学科及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一)能力目标1.具有能运用所掌握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中医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完成1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2.具有一定的带教工作能力,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3,具有较强的中医学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问题。
4.具备中医临床及社会服务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具有热爱中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的中医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4.尊重生命,正视医学伦理,充分认知中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
教育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责任的态度关爱生命。
5.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热爱中医药事业。
(四)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目标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6.具有自我完善、独立思考和从事专业工作能力,具备相应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中医思维能力。
7.能够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自觉开展中医学科研工作。
8.较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
9.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要持续更新知识和终身学习。
二、研究方向(一)藏象学说研究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本方向基于中医脏腑理论,主要采用临床调研和文献学的方法,对中医临床常见病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旨在研究、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培养方案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培养方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培养方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文字性规定,针对本校中医学专业应试者择校及报考中医学专业时应遵守的规范。
本培养方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开展教育活动、实践教学以及学位考核赋予了依据,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规范教学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和素质,实现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
本培养方案执行的期限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招生开始一直持续到考核结束,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内容、报考标准以及考核办法等。
一、培养目标1、理论培养: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学科基本理论,并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临床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临床培养: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文素质,具备良好的中医临床能力及独立诊治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独立解决中医学的科学问题,具备深入研究中医药学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1、要求学生深入学习、研究中医学,牢固掌握中医学科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医学包括临床医学、古籍研究、药用植物学、药物制剂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精确掌握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
2、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学习临床医学,熟悉西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包括临床内科和外科),掌握其他学科,掌握临床检查项目、技术及病理检查,掌握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
3、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医学必要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了解和熟悉临床科技新技术,具备应用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内容1、教学内容:应试者须掌握中外医学共性知识点,其中中医学共性部分要求学生系统、科学、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临床技术、临床知识、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文化等内容。
2、实践教学:依据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前需完成实习和临床实践,其中临床实习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技能,熟练指导治疗技术及技术应用等,也可参加见习医师的临床练习和见习实习等活动。
四、报考标准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本校规定,本校培养之中医学专业应试者,须具备以下条件:a)康,具有较强的身心素质。
中医专业培养方案
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医学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富有创新意识的中医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定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规定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忠于人民,热爱中医药事业,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1.2关爱病人,将防止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1.3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对的解决的医疗问题,能积极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1.4尊重病人及其家属,尊重他们的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充足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1.5在职业实践中重视伦理问题,使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工作成本低、效果好,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6结识到在应用各种也许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
1.7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具有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1.8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念,结识到连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具有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
1.9树立辩证批判的创新观念,具有科学态度和一定的科研基础能力,具有纯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参与现代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
2.专业知识、能力规定2.1掌握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知识,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中医药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与能力;2.2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3具有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解决能力;2.4熟悉国家卫生和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2.5掌握医古文的基本知识,具有纯熟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2.6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2.7掌握一门外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2.8纯熟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2.9了解中医药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基础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以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核心组成,以中医肝胆病、糖尿病研究中心为依托。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重要地位,并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中医经典辨证论治规律,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为培养具有较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向
1.中医经典学术思想在防治糖尿病、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2.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中医肝胆病证治规律研究;
3.中医经典学术思想在防治老年病中的应用研究;
4.仲景学说、温病学说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8.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7.5学分
外语(英语)90学时 4.0学分
自然辩证法54学时 2.0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36学时 1.5学分
2.必选课至少4门至少6.5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65学时 3.0学分
医学科研方法学(科学型)36学时 1.5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
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免疫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
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
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实验动物学(理论)25学时 1.0学分
金匮要略研究27学时 1.5学分
温病学研究27学时 1.5学分
伤寒论研究27学时 1.5学分
内经学术思想研究54学时 2.5学分
3.选修课
4.0学分
(从选课表中选择)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生具体情况从学期开课的课程表中选修。
六、教学工作要求
按同年资助教要求安排一轮教学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准备一定学时相应课程的本科教学,并在教研室进行试讲,合格后进行授课实践,由导师组和所授课程的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完成教研室的助教工作,由教学秘书负责指导与安排并填写教学工作情况表。
其它要求见总则。
七、学位论文要求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
十、主要参考书刊
1.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 李培生.伤寒论.高等中医药院校参考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4. 宋乃光.温病八大名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
5.
5. 赵绍琴.温病纵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 金益强.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 刘平.现代中医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曹颖甫.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