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审批人:总第1课时
总第2课时
总第3课时
总第4课时
总第5课时
总第6课时
总第7课时
总第8课时
总第9课时
总第10课时
总第11课时
总第12课时
总第13课时
总第14课时
总第15课时
总第16课时
总第17课时
总第18课时
总第19课时
总第20课时
第三单元东、南、西、北
总第21课时
总第22课时
总第23课时
总第24课时
总第25课时
第四单元旋转与平移现象总第26课时
总第27课时
第五单元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总第28课时
总第29课时
总第30课时
总第31课时
总第32课时
总第33课时
总第34课时
总第35课时
总第36课时
总第37课时。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数的大小关系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2. 能够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内容,比较物体的大小。

教学重点:1. 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2. 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3.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2. 教具:卡片、实物物体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卡片上的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让学生回顾并复习这些符号的意义。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比较大小的情况?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示范。

例如: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等。

2. 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让学生明确数轴上数字的大小关系。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所学内容。

2. 利用实物物体进行比较大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例如:比较两个水果的大小,比较两个人的身高等。

2.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比较大小情境,并与同学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和符号的正确使用。

2. 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比较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示范、练习和拓展应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针对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内容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

本教材涵盖了数与计算、整数、分数、小数、几何等多个数学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与计算、整数、分数、小数、几何等数学知识点,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点1.数与计算:计算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2.整数:正负数的认识和运算。

3.分数:分数的认识和运算。

4.小数:小数的认识和运算。

5.几何: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单元:数与计算1.1 数的认识与比较•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1.2 加法•学习加法的概念和符号。

•学习加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进行加法运算练习。

1.3 减法•学习减法的概念和符号。

•学习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进行减法运算练习。

1.4 乘法•学习乘法的概念和符号。

•学习乘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进行乘法运算练习。

1.5 除法•学习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学习除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进行除法运算练习。

第二单元:整数2.1 整数的认识•学习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学习整数的正负性质。

•进行整数的大小比较。

2.2 整数的加法与减法•学习整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进行整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练习。

2.3 整数的乘法与除法•学习整数的乘法与除法运算。

•进行整数的乘法与除法运算练习。

第三单元:分数3.1 分数的认识•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学习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2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学习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进行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练习。

3.3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学习分数的乘法与除法运算。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学习三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包括自然数的认识、比较大小以及加减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重点1.自然数的认识与比较大小2.三以内数的加减法3.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认识自然数的概念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加减法应用能力教学准备1.课本:《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教学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或者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自然数的概念,并明确自然数的大小顺序。

学习(30分钟)1.自然数的认识(5分钟)–导入题目:你能否把你看到的所有自然数列举出来?–由学生抛出所能列举出的自然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出自然数的基本特征和概念,清除学生的困惑。

–画图:将数轴概念引入,让学生画出自然数的数轴,方便学生直观地认知自然数。

2.三以内数的加减法(15分钟)–通过简单的口算题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三以内数的基本加减法,如1+1=2,3-1=2等。

- 教师可以采取“加一法”、“自然过渡法”等口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三以内数的加减法。

- 引导学生灵活使用三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吃了2个橘子,还剩下1个,他原来有几个橘子等等。

3.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涉及到简单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统计班级同学的人数,计算课本页数等。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结束(5分钟)1.教师对所学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对难点问题强调。

2.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加减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下课后继续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和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思考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写一篇小作文,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三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并学会了应用自然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西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西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数字0-10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字0-10的读写法。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数字0-10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数字0的认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1. 数数游戏:让学生从1数到10,注意数数的准确性。

2. 认识数字0:引导学生观察数字0的形状,理解数字0的意义。

3. 学习数字1-10的读写法: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写数字1-10。

4. 小组活动:学生相互之间练习读写数字1-10,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字0的认识。

1.2 数字11-20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字11-20的读写法。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数字11-20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数字11的认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1. 数数游戏:让学生从10数到20,注意数数的准确性。

2. 认识数字11: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1的形状,理解数字11的意义。

3. 学习数字11-20的读写法: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写数字11-20。

4. 小组活动:学生相互之间练习读写数字11-20,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字11的认识。

第二章:数的运算2.1 加法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算术卡片、实物。

教学过程:1. 引入加法概念: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学习加法运算:引导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3. 练习加法运算:学生用算术卡片进行加法运算练习。

4.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时间的认识,如时、分、秒的换算。

3. 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

4. 图形的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5. 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2. 教学难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教案、PPT、计算器、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授:讲解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等知识点。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将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1.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等方面的练习。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掌握。

课时安排:(共9课时)1、认识克……………………………………1课时2、认识千克…………………………………1课时3、认识吨……………………………………1课时4、整理与提高………………………………1课时5、综合与实践称体重……………………1课时6、考试与讲评………………………………4课时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单元目标:1.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过程,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展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体会乘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1.熟练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解决相应的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共20课时)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1课时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课时3、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1课时4、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课时5、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4课时6、解决问题……………………………………………3课时7、整理与复习…………………………………………2课时8、考试与讲评…………………………………………4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2.说一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二、新课教学1.谈话引入新课2.(课件)出示例23.抽生找题中信息及问题4.学生试列式计算。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第一单元单元计划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课时安排】1、克、千克的认识 1课时2、吨的认识 1课时3、整理与复习 1课时4、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1课时第一课时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
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6、考试与讲评………………………………4课时
单元
一位
数乘
两位
数、
三位
数的
1.
2.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解决相应的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共20课时)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1课时
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课时
3、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1课时
4、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课时
5、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4课时
6、解决问题……………………………………………3课时
7、整理与复习…………………………………………2课时
26根
2=26
结合小棒演示过程,到数的组成进行计算13×

相同数位对齐
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方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渗透爱家乡、爱祖国的
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用】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通用】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掌握。

课时安排:(共9课时)1、认识克……………………………………1课时2、认识千克…………………………………1课时3、认识吨……………………………………1课时4、整理与提高………………………………1课时5、综合与实践称体重……………………1课时6、考试与讲评………………………………4课时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单元目标:1.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过程,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展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体会乘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1.熟练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解决相应的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共20课时)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1课时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课时3、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1课时4、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课时5、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4课时6、解决问题……………………………………………3课时7、整理与复习…………………………………………2课时8、考试与讲评…………………………………………4课时13第三单元辨认方向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2)出示例2的图。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衔接内容、四则混合运算第1课时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展示台展示例1、例2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第1页上的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书第2页上的“试一试”。

2、教学例2.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多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书第2页中间的“试一试”。

3对比、发现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下面的“议一议”“试一试”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第3页课堂活动。

⑴先让学生说一说。

⑵正确计算。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第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中的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最新】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

【最新】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西师大版

全册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1了解质量单位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三、课堂活动1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五、课后延伸克、千克、吨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课时安排】1、克、千克的认识 1课时2、吨的认识 1课时3、整理与复习 1课时4、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1课时第一课时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单元克、千克、吨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掌握。

课时安排:(共9课时)1、认识克……………………………………1课时2、认识千克…………………………………1课时3、认识吨……………………………………1课时4、整理与提高………………………………1课时5、综合与实践称体重……………………1课时6、考试与讲评………………………………4课时末尾去掉3个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单元目标:1.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过程,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展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体会乘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1.熟练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3.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解决相应的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共20课时)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1课时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课时3、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1课时4、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课时5、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4课时6、解决问题……………………………………………3课时7、整理与复习…………………………………………2课时8、考试与讲评…………………………………………4课时3.抽生说P9例1,P18例2中的信息及问题4.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5.说20×3, 300×4的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6.反馈学生完成情况五、知识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如何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六、巩固练习P11,练习二P19-20练习四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不是整十数)的口算编者刘玲玲上课时间课时第一次备课第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重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90×2= 8×40= 400×2=100×7= 6×500= 50×3=2.说一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二、新课教学1.谈话引入新课2.(课件)出示例23.抽生找题中信息及问题4.学生试列式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教学设计者: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四、课前准备: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板书:克——g)(4)议一议。

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

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5)填一填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2)掂一掂。

①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②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 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3)估一估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

(4)称一称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5)填一填。

5000g=( )kg 3kg=( )g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教师:比一比看谁抓得准?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

师生共同评析3.拓展练习: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谁重?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一样重。

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质量的单位,计量很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千克=1000克。

板书设计:克千克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克——g 千克——kg1000克=1千克课后反思:第2课时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3、例4,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题、第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和推算活动认识吨,初步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感受吨的实际意义。

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建立吨的单位概念。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吨相关的图片课件学生准备:称出自己的体重,了解大象、牛等大型动物的体重。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出示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的图片(下方附文字:自重约8000kg)。

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吗?谁来说说对它的了解?它有多重?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随即课件出示火车车箱、鲸、航母辽宁舰图片(图片下方附对应文字:载重60000kg,一头鲸重195000kg 满载时重约67500000kg)。

这些都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你看后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单位,数字很大,读写起来不方便,容易出错。

听了你们的感受,知道你们还不会读这些数,老师也很着急,现在老师想当一次魔术师,变变戏法,它们有多重你们就会读啦!可要看仔细哟!课件对应8000kg、60000kg、195000kg 、67500000kg出示:8吨、60吨、195吨、67500吨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学生观察后发现数字变小了,把kg换成了吨。

教师:吨的作用大吧?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二、教学新课1.认识吨课件集中呈现上一环节引入情境中的飞船8吨、一节火车厢60吨、一头鲸鱼195吨、辽宁舰满载67500吨的图片。

你对图中物品轻重有什么感觉?吨用来表示什么?教师描述吨和千克、克一样,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也是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引导学生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

(1)课件出示1袋玉米100千克的图片。

100千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抱(背)得动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100千克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

课件出示10袋玉米的图片,10袋玉米多重呢?学生观察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千克,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揭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2)借助学生体质,体验、推想1吨有多重。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班上多数同学的体重在25千克左右)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约25千克有多重,再说说感受。

全班40个同学合在一起约重多少?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约重1吨。

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学生交流。

(3)说一说。

根据自己的调查,说说哪些物品约重1吨?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回答有误的及时引导,予以纠正。

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时用到了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汽车载重量、家里的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等都会用吨作单位。

(4)填一填2000kg=( )吨4吨=( )kg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一种:因为1000kg=1吨,2000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00kg=2吨。

第二种:因为1吨=1000kg,4吨里面有4个1吨,也就是4个1000kg,也就是4000kg,因此4吨=4000kg。

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克×1000→千克×1000→吨教师:我们已学了三个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各在什么情况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3.教学例4(1)课件出示例4。

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①还剩多少吨小麦?②还剩多少千克小麦?教师:那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00千克单位不同。

你有解决办法吗?独立解决试试。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

学生展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①2000kg=2吨5-2=3(吨)答:还剩3吨小麦。

②5吨=5000kg 5000-2000=3000(kg)3000kg=3吨答:还剩3吨小麦。

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相同才能计算。

三、练习应用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对口令小组内由两名同学互对口令,并相互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另两位同学当小裁判,然后互换角色。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4题。

6吨=()kg 8000kg=( )吨()kg=3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