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_刘岩
【精品】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
![【精品】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ba792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3.png)
【精品】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范本一: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1. 引言1.1 背景1.2 目的2.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2.1 定义2.2 原理2.3 分类3.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历程3.1 早期应用3.2 技术改进与创新3.3 现代应用领域4. 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方法4.1 预应力成型4.2 预应力张拉4.3 预应力锚固5. 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与局限性 5.1 优点5.2 局限性6. 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领域6.1 桥梁工程6.2 建筑结构6.3 水利工程6.4 其他领域7. 预应力混凝土的关键技术7.1 预应力计算与设计7.2 材料选用与性能要求7.3 工艺控制与质量检测8.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趋势8.1 技术改进与创新8.2 环保与可持续性8.3 数字化与智能化9. 结论9.1 总结9.2 展望附件:1. 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2.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案例注释:1. 预应力混凝土:一种通过将预先施加的应力传递到混凝土结构中,以提高其承载力和耐久性的工程材料。
2. 预应力计算与设计: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要求,进行力学计算和设计,确定应力施加的位置和大小。
3. 材料选用与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预应力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并控制其性能要求,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4. 工艺控制与质量检测:通过严格控制施工工艺,进行质量检测和监督,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范本二: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1. 引言1.1 背景1.2 目的2. 发展历程2.1 早期发展2.2 技术改进与创新2.3 现代应用领域3.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3.1 定义3.2 原理4. 施工方法4.1 预应力成型4.2 预应力张拉4.3 预应力锚固5. 优点与局限性5.1 优点5.2 局限性6. 应用领域6.1 桥梁工程6.2 建筑结构6.3 水利工程6.4 其他领域7. 关键技术7.1 预应力计算与设计 7.2 材料选用与性能要求7.3 工艺控制与质量检测8. 发展趋势8.1 技术改进与创新8.2 环保与可持续性8.3 数字化与智能化9. 结尾9.1 总结9.2 展望附件:1. 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2.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案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混凝土:一种通过预先施加的应力来提高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工程材料。
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体系技术交底
![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体系技术交底](https://img.taocdn.com/s3/m/1ea679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e.png)
案例三:特殊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
总结词
特殊环境下的结构适应性
VS
详细描述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特殊环境下具有较好 的适应性,如寒冷地区、海洋环境等。通 过特殊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可以降低 环境因素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耐久 性和安全性。例如,在海洋环境中,预应 力混凝土结构能够抵抗海水的侵蚀和波浪 的冲击,保证结构的长期稳定。
详细描述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包括混凝土、预应力筋、锚具等。材料进场前 应进行质量检查,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结构性能与耐久性。同时,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测与维护,及 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隐患。
0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 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分析
高承载力
抗裂性好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预先施加了压力, 使得结构在承载时能够更好地抵抗外部荷 载,从而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材料
优先选择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 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
污染。
节能设计
优化建筑布局和设计,提高建筑的 保温、隔热性能,降低能源消耗。
绿色施工
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施工设备和 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未来挑战与机遇
应对极端气候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需要具备 更高的耐久性和适应性,以应对
注意事项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和局限性,合理选择材料、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以确保结 构的性能和安全。同时,应加强结构的维护和保养,定期进 行检查和检测,确保其长期性能和安全。
0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 的工程实例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492e4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3.png)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4)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5)2.1 预应力混凝土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6)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工作原理 (7)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技术概述 (8)3.1 结构性能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9)3.2 常用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11)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13)4.1 材料创新与改进 (14)4.1.1 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研究 (15)4.1.2 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应用 (16)4.2 结构设计优化 (16)4.2.1 结构模型改进与创新 (18)4.2.2 计算方法与软件的发展 (19)4.3 施工工艺创新 (20)4.3.1 施工技术的进步 (22)4.3.2 施工质量控制的加强 (23)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24)5.1 案例选择与介绍 (25)5.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27)5.3 经验总结与启示 (27)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8)6.1 当前技术瓶颈分析 (30)6.2 未来发展方向预测 (31)7. 结论与展望 (33)7.1 研究成果总结 (34)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5)1. 内容概括我们应回顾现有文献中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检测手段诸如目测、无损检测技术等,以及研究这些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这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依赖于经验和传统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以及加强评价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迫切需求。
概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价中近年来的技术突破,我们可以提及新的材料分析技术、改进的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方法,以及最新提出的模型识别和性能预测技术。
这些进展显示了对结构性能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提升。
讨论当前的研究难点和挑战,如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准确评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以及在多变工况下的力学行为等问题。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现状与发展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现状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a5af0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6.png)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现状与发展【摘要】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优点和特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其发展历程以及设计与施工过程。
通过对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和特点进行总结,展示了其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
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则为该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和优化提供了思路。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点,强调了桥梁预应力混凝土在工程领域中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到桥梁预应力混凝土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现状、发展、基本概念、历程、设计、施工、优点、特点、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研究内容、论点。
1. 引言1.1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现状与发展的意义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结构材料,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其在桥梁设计和施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桥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意义重大。
它有助于深入了解该材料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促进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提高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
对于解决当前桥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和问题,推动桥梁工程向更加安全、环保、经济、可靠的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在桥梁预应力混凝土领域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昂、维护保养困难等。
有必要对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历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以及优点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未来桥梁工程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具有较高的抗弯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可以有效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概述(修正)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概述(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5c7368b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c.png)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中的部分混凝土构件承受预应力,其他构件则为普通混凝土构件
复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组成
Part 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提高承载能力:由于预应力钢筋对混凝土的拉伸作用,使得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提高可以通过预先对钢筋进行拉伸计算得出,因此可以精确控制
设计灵活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灵活性较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和施工。例如,可以在结构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预应力度和不同的材料等
Part 4
预应力混凝Leabharlann 结构的缺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然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施工难度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需要使用高强度钢筋和特殊工艺,如张拉和锚固等,因此施工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操作
建造成本高: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难度大,需要使用更多的高强度钢筋和特殊工艺,因此其建造成本相对较高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维护和修复困难: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用量减少,使得结构的自重减轻,同时也降低了结构的刚度。因此,在结构出现损伤或裂缝时,维护和修复工作相对较为困难
对环境影响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泥和砂石等材料,这些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在结构的拆除和废弃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体育场馆
在体育场馆建设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看台和舞台等部位。由于其具有高强度和延展性的特点,能够承受大量观众的载荷以及各种激烈运动的冲击作用
**
_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综述
![_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eb916a7f121dd36a32d82b3.png)
0 引 言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较高强度等级的混 凝土以及力筋拥有 多 道 保 护 层 体 系 , 因此曾被认为 具有优良的耐久性能 ,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乐观 。 在侵蚀环境 ( 尤其氯盐环境 ) 下, 对于先张法体系 、 抽 芯成孔或金属波纹 管 成 孔 的 后 张 法 体 系 中 , 良好的 保护层体系对力筋的腐蚀只能起到延缓作用而并不 能起到阻止作用 , 腐蚀介质穿过保护层体系 ( 包括腐 蚀透金 属 波 纹 管 ) 到达力筋表面只是一个时间问 题
收稿日期 : 2 0 1 4 1 1 1 2 - -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徐州市科技基金项目 ( 5 1 1 7 8 4 5 4 XM 1 3 B 1 2 5 , : 作者简介 : 李富民 ( 男, 甘肃静宁人 , 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工学博士 , 1 9 7 2 E-m a i l l f m f m@1 6 3. c o m。 -)
[ 1]
的另一份关于美国预应力体系腐蚀脆断的调查报告 表明 : 在1 仅美国就有 5 9 7 8~1 9 8 2 年的 5 年间 , 0幢 结构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力筋腐蚀现象 , 其中 1 0起 严重的脆性破坏是由于应力腐蚀或氢脆引起的 。
[ 7] , 国际预应力 协 会 ( 根据文献及政府机 F I P)
( , J i a n s u K e L a b o r a t o r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a c t a n d S t r u c t u r a l S a f e t i n E n i n e e r i n g y y p y g g , ,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o f M i n i n a n d T e c h n o l o X u z h o u 2 2 1 1 1 6, J i a n s u C h i n a y g g y g
我国预应力砼技术发展历史
![我国预应力砼技术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dcc2dd9a58da0116c1749e3.png)
一、我国预应力砼技术发展历史回顾(一)房屋建筑中的预应力砼技术发展历史五十年代初,大量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需要兴建,而结构材料,特别是型钢和木材奇缺,由于难以解决厂房钢结构屋盖与钢吊车梁的型钢用料,迫切需要改用预应力混凝土来代替。
按照预应力经典理论,生产预应力混凝土必须要用高强钢材(钢丝和钢筋)和高强混凝土,要用专门的张拉千斤顶、锚夹具及其配套的专用机械与零部件,而在我国当年除书本知识外,真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
要从国外进口,既缺外汇,又受帝国主义封锁,而苏联当时也刚刚起步,在人力物力上无力对我援助。
在这一艰难时刻,原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前身)接受了国家计委的任务,沿着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走不同于国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强钢材预应力的发展道路,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
从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我国房屋结构中开发研制了一整套预制预应力砼构件技术,如屋面梁、屋架、吊车梁、大型屋面板、空心楼板等,其中预应力空心板年产量达一千万立方米以上。
这一时期的预应力技术特点是采用中、低强预应力钢材,采用中国特色的预应力砼张拉锚固工艺技术。
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房屋建筑中预应力砼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其显著特点是采用高强预应力砼钢材及相应工艺技术,对整体结构施加预应力,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二十年间建设了一大批预应力砼工程,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63层预应力砼楼面的广东国际大厦;214米高的青岛中银大厦;单体预应力砼面积最大的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等。
(二)桥梁结构中的预应力砼发展历史1955年,铁路部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片跨度12米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1956年建成28孔24米跨的新沂河大桥,从而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铁路上应用的篇章。
四十多年来,经过铁路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预应力砼技术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制造架设跨度32米以下桥梁三万多孔,桥梁跨度不断突破,大跨径桥梁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主跨为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铁路连续钢构桥,顶推法施工的跨度80米连续箱梁桥杭州钱塘江二桥,此外在南昆铁路线上新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铁路桥梁。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刘岩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刘岩](https://img.taocdn.com/s3/m/f98cb2f1a32d7375a5178071.png)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刘岩摘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为了进一步满足该工程框架的结构设计条件,需要不断的分析与讨论。
然而伴随目前施工项目的增多,其设计问题也渐渐突出,不但减低了建筑工程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发展。
所以为了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应着重分析该项技术,提高施工效率,持续推动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
文章简单概括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特性及类型,从施工技术入手进行了详细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由于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具有安全、稳定、可靠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行业运用范围比较广。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持续提升的同时,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技术的提高的要求也逐渐在增多。
因此,相关企业应当更加关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加大施工技术的开发利用,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才能给予建筑行业更好的运用前景。
2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现代建筑物的框架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应的框架的整体结构质量会影响整体的施工效果,因此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必须对结构构架以及相关质量进行高度维护,保障施工所建造的结构可以维持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
参与施工的相关建筑工程对应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了解整个建筑物基础构架的情况下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在城市发展迅猛的当代社会,为了帮助城市缓解紧张的人地矛盾,越来越多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加,所以在采用框架式结构在进行对应工程建设时,必须对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着重考虑,同时对相关建筑的低层构架合理性进行排查,施工施工质量安全方面会比高层建筑的要求会相对较低,但是随着整体建筑结构的高度增加,其压力也会逐渐增长,同时就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框架稳定性要求增高。
另外在受到自然灾害时,高层建筑所需要承载的压力也远远大于低层建筑物,建筑物的压力会分散向四周,所以就需要更稳定的建筑框架来支撑整个建筑物。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概述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7b3437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0.png)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概述1. 引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先在混凝土构件中施加预先设定的预应力,再给混凝土承担荷载的结构形式。
它采用不同方式产生预应力,使混凝土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本文将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分类、优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内容。
2. 定义和分类2.1 定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指在混凝土构件中施加预先设定的预应力,使其在工作状态下不仅能够承受外界荷载,还能够充分利用混凝土本身的压缩性能,降低或抵消由于荷载引起的构件内部应力。
2.2 分类根据预应力的施加方式不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 - 预应力混凝土梁:通过在梁的一侧或双侧施加预应力,增加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和抗弯刚度。
常见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预应力预制构件混凝土梁等。
- 预应力混凝土板:在板的一侧或双侧施加预应力,提高板的承载能力和抗弯刚度。
常见的预应力混凝土板有预应力钢束混凝土板、预应力预制构件混凝土板等。
-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在梁、柱和墙体等构件中施加预应力,提高整个框架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 其他形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如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等。
3. 优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比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 更高的强度和刚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够利用预应力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 更好的抗裂性能:预应力混凝土中施加的预应力能够抵消由于荷载引起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 更长的使用寿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够减小混凝土中的应力和变形,延长其使用寿命。
- 更大的跨度和空间: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预应力的施加来实现较大的跨度和空间,适用于大跨度建筑和特殊结构的需求。
4. 应用领域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以及优异的抗裂性能和长寿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 桥梁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够满足大跨度桥梁的需求,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浅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
![浅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88b714d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7.png)
浅析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及前景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小、刚度大、抗裂性和耐久性好,在的土木工程领域,尤其在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桥梁、大空间建筑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高强度钢材、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以及新预应力技术的出现,扩大了预应力结构的使用范围,在普通民用建筑中,也有较多的使用。
本文简要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混凝土的年用量约为40亿立方米,用于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的水利、交通、市政等所有行业,从结构材料类型方面来讲,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约占全部工程结构的90%以上,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将是现阶段乃至未来二十年内我国主导的工程结构材料。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1 预应力混凝土概念1.1预应力混凝土定义预应力混凝土,为了弥补混凝土过早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构件使用(加载)以前,预先给混凝土一个预压力,即在混凝土的受拉区内,用人工加力的方法,将钢筋进行张拉,利用钢筋的回缩力,使混凝土受拉区预先受压力。
这种储存下来的预加压力,当构件承受由外荷载产生拉力时,首先抵消受拉区混凝土中的预压力,然后随荷载增加,才使混凝土受拉,这就限制了混凝土的伸长,延缓或不使裂缝出现,这就叫做预应力混凝土.1.2预应力混凝土基本原理预应力混凝土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人们对预应力原理的应用却由来已久。
也有利于恢复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
如中国古代的工匠早就运用预应力的原理来制作木桶。
木桶的环向预压应力通过套紧竹箍的方法产生。
只要水对桶壁产生的环向拉应力不超过环向预压应力,则桶壁木板之间将始终保持受压的紧密状态,预压应力通过两端锚具传给构件混凝土。
木桶就不会开裂和漏水。
建筑工地用砖钳装卸砖块,被钳住得一叠水平砖不会提落。
旋紧自行车轮的钢丝,使车轮受压力后而钢丝不折。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虽高,而抗拉强度却很低,预应力筋可先穿入套管也可以后穿。
通过对预期受拉的部位施加预压应力的方法,就能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的弱点,达到利用预压应力建成不开裂的结构。
现代预应力结构的发展
![现代预应力结构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dc9eae284ac850ad02422f.png)
简述现代预应力结构的发展摘要:预应力技术从其应用至今已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材料性能的提升、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方法的改进,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逐渐向更宽广的领域内发展,使得预应力结构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本文将简单介绍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并主要介绍预应力结构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和特种工程上新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字:体外预应力;转化层;组合梁;衬砌;特种工程1预应力技术的发展概况[1]1886年美国工程师P H Jackson 和德国的C E W Doehring先后把预应力技术应用到混凝土结构, 但由于钢筋的应力松弛、混凝土的收缩及徐变很快就将所施加的低预拉应力损失掉。
直到1928年法国的Eagene rey ssinet首次将高强度钢丝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才取得成功, 并在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试验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最初试用于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之后于1956年在陇海线成功建成一座28×23.8 m 跨新沂河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梁桥;1957 年京周公路上也修建了一座跨径为20m 的装配式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
此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桥梁建设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也扩大到高层建筑、海洋工程等新的领域,并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采用, 施工工艺的不断创新, 计算理论的不断完善,设计思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2体外预应力概况2.1发展概况[4]体外预应力的应用始于法国,1928 年德国设计建造了主跨68 m 的体外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直到1950 年,欧洲各国虽然建造了为数不少的体外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但由于力筋的防腐问题未能很好解决,阻碍了体外力筋预应力桥梁的发展。
1950 年后,体内布筋的技术发展起来。
20 世纪70 年代,由于体内布筋造成的钢筋预应力损失及混凝土徐变、温度影响估计等使得桥梁破损严重,致使多数需要补强,加之预应力钢筋的防腐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体外力筋预应力桥梁技术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在1980 年后获得了迅速发展. 由于美国及法国的积极努力,建造了以Long Key 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体外力筋桥梁。
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论文范文
![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481b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66.png)
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论文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论文范文一、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1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成果(1)新材料的应用解决了原来钢材强度低,供不应求的局面。
通过进口的方式,材料的强度级别基本上可以说是提高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而且年产量在15万吨以上。
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并且超出的部分可以进行出口。
所以说新材料的应用对于我国混凝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预应力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得以解决。
我国现在已经能够自主生产千斤顶、各类锚具等等。
锚具的产量也十分高,可以说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地位,生产量在国际领先,基本解决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3)规范规程已经基本配套。
在现在这样好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已经初步的制定了很多相关的规定,基本上能够满足设计的需要,至少能为工程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也对工程的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建造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结构。
因为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比较结实和耐用,有很多优点,所以我国很多高难度的建筑都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
比如说比较有名的杨浦、南浦大桥、上海电视塔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在预应力混凝土的使用上已经在进步,并且逐步培养高水准的设计施工队伍。
这样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在无粘结的预应力混凝土方面发展的很快,无粘结涂包的生产线就已经有30多条,年涂包量超过12000吨。
2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弱于国外(1)设计总体水平有差距。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我们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所以说我们还在摸索阶段,而且我们的混凝土标准程度也不高,在国际上还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而且在单位建筑面积内统计使用的钢材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高于国外的基本标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理念和规范还有待完善和补充。
(2)预应力房屋建筑结构形式单一,造价普遍偏高。
我国现在拥有的预应力的建筑仍然是很古老的旧建筑,比较传统并且还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模式。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趋势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8b8402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4.png)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趋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趋势引言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材料,通过施加预先应力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的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发展历程1.1 初期发展阶段自19世纪初开始,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采用主动张拉方式,通过传统的钢索进行预应力施加。
这种技术手段在一些早期桥梁和建筑中得到了应用。
1.2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经历了重大的进步和创新。
钢丝绳的出现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更加便捷和灵活。
此外,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逐渐完善,对其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3 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拓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建筑工程性能要求的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高层建筑、堤坝等工程中。
同时,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也逐渐融入到其他结构类型中,如悬臂结构、空心板结构等。
2. 目前的趋势2.1 施工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机械化施工技术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设备自动完成张拉和压浆等工作,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也使得工程的监控更加容易和精确。
2.2 新材料的应用新型材料的涌现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碳纤维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结构更加轻量化和耐久性更高。
此外,新型混凝土配方的研究也为结构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可能。
2.3 结构优化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构优化设计成为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模拟和优化算法,可以找到更加经济高效的结构形式和预应力布置方式。
3. 未来的发展方向3.1 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减少材料的使用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结构的可回收性和再利用性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多功能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需要具备多种功能。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述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c7900f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3.png)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述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述简介: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结构材料,通过对混凝土施加预先施加的拉力,将混凝土中的应力降低到挨近或者低于零的状态,以提高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它在建造和土木工程领域有广泛应用,并且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 发展历程1.1 早期应用:起源于法国,最早应用于桥梁和建造物的构造中。
1.2 技术革新:在20世纪初,预应力混凝土的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进,包括钢绞线的引入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创造方法的改进。
1.3 建造设计领域的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开始应用于高层建造的结构中,提高了建造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1.4 超高层建造的突破:随着预应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超高层建造开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如华人大厦和迪拜塔等。
2. 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2.1 预应力钢筋的制作:预应力钢筋通过在工厂进行拉拔成型,保证了其质量和性能。
2.2 预应力构件的创造:预应力构件通过预埋钢筋或者张拉钢绞线,并注入混凝土进行创造。
具体的创造过程包括模板制作、张拉钢筋或者钢绞线、注浆、养护等。
2.3 锚具系统的设计与施工:预应力构件的锚具系统起到固定预应力钢筋或者钢绞线的作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锚具的强度和稳定性。
3. 预应力混凝土的优势3.1 承载能力提高:预应力混凝土通过在施工过程中施加预先拉力,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3.2 抗裂性能优良:预应力混凝土由于内部受到预拉力的作用,能够减小混凝土的应力,提高其抗裂性能。
3.3 灵便性: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过程能够根据工程需求进行调整,提高了结构的灵便性和适应性。
3.4 节约材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降低工程成本。
附件:1. 实验数据表格2. 施工工艺流程图3. 结构设计图纸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法:一种施工方法,通过施加预先拉力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2. 预应力钢筋: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的钢筋,通过拉拔成型制作。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概况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8d9ad6a10a6f524ccbf85a3.png)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概况同济大学混凝土桥梁研究室二○○三年十月一、引言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自出现以来的每次重大技术发展,都和材料、结构体系和施工工艺等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相互促进不断发展:1. 预应力材料▪高强、高性能及轻质混凝土技术发展,使混凝土受力性能改善、耐久性提高、浇筑更方便,也使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自重荷载下降▪高强、低松弛预应力钢材发展,使预应力混凝土的效率大大提高,也促进了预应力器具和设备发展一、引言1. 预应力材料▪纤维增强聚合物预应力筋技术发展,使预应力筋兼轻质、高强、耐腐蚀、耐疲劳、非磁性等优点于一体,一些钢材难以克服的弱点消除,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利用现代传感和通讯等技术的智能化预应力混凝土材料,不间断监视结构的工作状态、生命轨迹,将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健康、安全运行提供有利保障一、引言2. 预应力桥梁结构体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兼有预应力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克服了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缺点▪无粘结体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消除了后张预应力筋管道的压浆,降低了预应力摩阻损失▪双向预应力、预弯预应力体系是预应力概念的新发展,它们使结构的高跨比显著减小,满足了一些特殊的使用要求一、引言2. 预应力桥梁结构体系▪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造简化、补索方便、施工简单,维护方便、总体经济性优越,逐步成为在经济、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方面最有竞争力的方案▪钢—混凝土组合式预应力桥梁,利用钢腹、预应力混凝土顶板与底板在受力、构造及施工等方面的优点,成为预应力桥梁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一、引言3. 预应力桥梁施工技术▪节段施工法使大跨径桥梁轻松跨越深险的江海和山谷,通过分段施工、预应力逐段连续,最终形成结构整体▪利用现代化设备,桥梁采用标准化分段、系列化预制方法,使其适合不同跨径组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预应力技术发展起来顶推施工法、转体施工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桥型结构。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分析 刘岩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分析 刘岩](https://img.taocdn.com/s3/m/af97261626fff705cd170a79.png)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分析刘岩摘要:随着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新技术和新建材的引进,为建筑混凝土施工带来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而新型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又大大提高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效率。
由于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它能够和钢筋牢固地结合,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坚固、抗震、经济且耐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成为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影响因素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高低对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施工质量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成为建筑施工人员所关注的重点。
一、混凝土质量的内在的施工要求1、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
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上。
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
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
2、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平均强度及其标准差的关系混凝土标号是根据混凝土标准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值确定的。
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确定均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
二、建筑材料选择的技术要点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建筑材料必须要把好质量关,不仅要选择质量好的材料,还要材料满足建筑需要。
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有效地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形成。
1、对水泥选择的技术要点水化热是水泥材料中的常见问题,是造成混凝土温度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刘岩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刘岩](https://img.taocdn.com/s3/m/e286462f856a561253d36f6d.png)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刘岩摘要:土木工程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其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时候为了更好地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设计人员重点考虑结构抗震设计,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控制,从而能够达到抗战的目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研究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的重要意义地壳运动就会产生地震,其属于不可抗自然灾害,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人体会有轻微的感觉,一些地震会的人民的财产以及身心造成伤害,影响个人的生活。
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其主要是因为房屋建筑物稳定性能不够,从而出现的倒塌情况。
因此做好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非常关键。
只有进一步优化土木工程抗震设计,才能够进一步降低其所带来的损失,确保人们的生活,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2抗震结构设计原则2.1结构形状简单化在进行土木工程抗震结构设计嗯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简单化设计,并通过一系列的计算,从能够得到进入身体受力情况,进一步确保抗震结构设计精确度。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简单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降低其所带来的灾害,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能。
2.2坚持科学化与合理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性能,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有效地确保其合理性。
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从能够进一步降低科学性,更好地确保建筑物整体性能。
另外在进行土木工程抗震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从全面进行考虑,从而能够更好的保证各个方面都不提醒。
特别是进行基础设施设计的时候要确保相互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防止有缝隙存在,更好的确保其稳定性能。
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1结构抗震设计概念不清地震是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具有瞬时性以及随即行,目前国际上还尚未出现能够精确的预报地震的测量仪器。
我国房屋建筑采用3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的是能更好的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趋势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a852c67eefdc8d376ee32f7.png)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趋势长沙理工大学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早期历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简要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运用及发展趋势,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在新材料、结构设计及大型建筑施工、桥梁工程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工作原理,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正文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及工作原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指采用高强钢材、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通过先进的设计理论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建造起来的配筋混凝土结构。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传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⑴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筋是以抗拉强度标准值fptk=1860N/mm2的φs15钢绞线为主导钢材,而传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筋多为冷加工钢材;⑵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的混凝土应为C40~C60,而传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所用混凝土多为C30左右;⑶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大跨超静定结构为主,顺利实现了“预应力”由“构件”向“体系”的跨越,而传统预应力混凝土主要以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为主;⑷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领域为大(大跨、大空间结构)、高(高层、高耸结构)、重(重荷载结构)、特(特种结构及特殊应用)、长(超长不设缝工程)等现代土木工程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合理布置并张拉预应力筋或合理布置并顶压预弯型钢产生与外荷载效应相反的等效荷载,该等效荷载可以抵消部分或全部外荷载,使结构受到的实际剩余荷载明显减少,从而可实现当梁板跨度和所受外荷载相同时,截面尺寸明显减少;截面尺寸和所受外荷载相同时,结构跨越的跨度明显增大的目的。
2 预应力混凝土早期的发展西欧和北美的学者,几乎花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去研究,但都由于采用了低强钢材,施加了预压应力太低、损失率太高而未获得成功。
直到1928年方由法国著名工程师弗来西奈(Freyssinet)认识到必须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以提高张拉应力、和减少损失率之后,方获成果,因之公认他为预应力混凝土的发明人。
土木工程建设中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的运用刘岩
![土木工程建设中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的运用刘岩](https://img.taocdn.com/s3/m/94acc81749649b6648d747f5.png)
土木工程建设中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的运用刘岩摘要:土木工程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
只有不断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整体质量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越来也繁荣。
因此,工程建设相关人员应不断提高土木工程设计水平,有效运用科学合理的结构加固技术和地基加固技术来提高土木建筑的稳定性,为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兴盛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地基加固技术;运用引言由于现代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宏观因素影响下,使得国内水木工程在建设环节得到了显著发展。
但是,针对工程具体施工中仍然需要认真的分析应用技术,严格控制水木工程的建设质量。
这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正确优化与调整工程结构与施工措施的设计方案,地基建设过程中合理运用加固技术,确保工程建设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与使用需求。
同时,建设施工环节也应该关注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与质量标准,从本质上提高建筑施工应用加固技术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1土木工程的结构加固主要原因1.1结构问题水木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对建筑使用寿命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建筑寿命为45年~50年。
如果建筑使用周期过长,工程结构就会开始老化直至不能正常使用,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给予结构和地基的加固处理。
例如:老旧办公楼与钢筋混凝土式厂房等建筑物等,已经超过了设计阶段的安全使用期限,但是还有部分建筑物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在使用。
如果没有满足拆除重建的条件,则需要对上述建筑展开结构和地基的加固处理,防止因为处理不及时而造成的建筑物坍塌,危害使用者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1.2质量缺陷针对部分土木工程的建设环节,会受到相关因素影响,造成工程项目发生不同程度质量问题。
通过判定得出改造后可以正常使用的质量缺陷,需要给予加固技术进行处理。
例如,因为经济和技术发展不够平衡而造成水木工程质量受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非常容易发生工程事故,造成巨大损失。
2土木工程设计中结构加固技术应用分析根据以前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经验教训,可以发现土木工程中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中容易出现失误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钢筋混凝土的设置、设计方式以及优缺点等,这几点非常容易引起土木工程建设中结构加固技术运用失误问题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岩
力框架、剪力墙体系和预应力 板 柱 、剪 力 墙 体 系 , 仅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钢 筋 量 就 达 4000 余 t, 堪称本世纪国内最大的预应力工程之一。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按其受力状态分为有粘结预应 力结构和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两大类。
有 粘 结 预 应 力 结 构 是 指 结 构 、构 件 或 块 体 制 作 时 , 在放置预应力筋的部位预先留出孔道, 待混凝土达到 设计强度后, 在孔道内穿入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即施加 预应力, 张拉完毕进行锚固, 最后在孔道内灌浆, 使预 应力钢筋和混凝土之间产生粘结力。
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容重比一般较低, 随着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跨径的不断增大, 自重也随之增大, 导致结 构的承载能力大部分耗于抵抗自重内力, 故追求更高 的强度容重比是混凝土材料发展的目标之一。虽然兼 有高强度和低容重混凝土的研究进展缓慢, 但其显著 的优越性已受到各国的重视。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所采用的混凝土必须具有高 强 、轻 质 和 高 耐 久 性 。 高 强 混 凝 土 具 有 强 度 高 、耐 久 性 好、变形小等优点。在高层建筑、大跨 度桥梁、海上平 台 、漂 浮 结 构 等 工 程 中 显 示 出 其 独 特 的 优 越 性 ,在 工 程 安 全 使 用 性 、经 济 合 理 性 、环 境 条 件 的 适 用 性 等 方 面 产 生了明显的效益。现在实验室里已能制造出强度 200MPa 的混凝土, 世界各国目前正致力于将高强混凝 土的研究成果编入设计规范 。1989 年挪威新 NS5473 中对普通密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限值已达到 105MPa, 轻质混凝土为 85MPa。我国 GB50010- 2002《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 最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已达到 C80。高强、 轻质混凝土材料的广泛使用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 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2.2 预应力筋
可见,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今天已经成为土木工 程领域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并且还将进一步发展。 3 国内外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美国混凝土学会( ACI) 对预应力混凝土的定义是: “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引入某一数 值与分 布的内应力, 用以部分或全部抵消外荷载应力的一种 加 筋 混 凝 土 。 ”下 面 从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在 结 构 型 式 、新 材 料应用、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等方面介绍预应力混凝 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3.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型式
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指结构、构件或块体制作时, 把 预先组装好的无粘结筋在浇注混凝土之前, 同非预应 力筋一道按设计要求铺放在模板内, 或留置孔道, 浇筑 构件后穿入无粘结筋, 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 利用 无粘结筋与周围混凝土不粘结, 在结构内可作纵向滑 动的特性, 进行张拉锚固, 借助两端锚具, 达到对结构 产生预应力的效果。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分 支, 是将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以外施加预应力 的一种结构体系, 需要保证较高的可靠度和耐久性; 它 又分为有粘结体外预应力和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两种体 系, 近年来成为预应力技术发展的热点[4]。
近 20 年来, 有粘结预应力结构在大规模工程应用 中逐步走向成熟; 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应用在不断扩 大; 体外预应力结构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3.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新材料 3.2.1 混凝土
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方面( 简称 PHC 桩) , 日 本采用量很大, 其用量占整个基础用桩量的 80%以上, 美国、德国、意大利、前苏联以及东南亚地区已大 量发 展和生产使用。前苏联预应力管桩直径达 5m, 管长 6 ̄ 12m, 壁厚为 8 ̄14cm。管桩为方桩混凝土用量的 70%, 省钢材 30% ̄50%, 价格约为钢桩的 1/3。近年来广东省 广 泛 生 产 应 用 了 !300mm~!450mm 预 应 力 高 强 混 凝 土管桩( PHC 桩) , 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80, 有效预压 应力≥4.91MPa。
在桥梁方面,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跨度最大的 是 92m 的瑞士摩塞尔大桥。英国用悬臂法施工的箱形 桥梁跨度最大的达 240m。
在特种结构方面, 加拿大建成储存 12000t 水泥烧 结料后张预应力圆形筒仓, 内仓直径 65.2m。挪威在北 海 216m 水 深 处 建 造 了 格 尔 法 克 斯 C 形 采 油 平 台 , 油 罐 底 部 面 积 达 16000m2, 总 高 262m, 在 油 罐 壁 、底 板 、 环梁与裙壁板均水平施加预应力,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 混凝土平台。高度为 468m 的上海东方明珠塔、北海的 石油开采平台都是国内外著名的高大精尖结构。
预应力技术在我国桥梁工程中发展较快, 尤其是 在 20 世纪 60 ̄70 年代, 公路与铁路桥梁大量采用标准 化的后张法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 跨度开始为 24m, 后 来扩大到 40m。到 1980 年为止, 我国已建成这类桥梁 15000 孔以上。后来, 我国修建的各类大桥几乎全部采 用了预应力技术[4]。
2008 年第 3 期 6月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CHINA CONCRETE AND CEMENT PRODUCTS
2008 No3 June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
刘岩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广州 510225)
摘 要: 从 预应 力混 凝土结 构的 发展 历史 、研究现 状和 设计 理论 等 方 面 阐 述 了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结 构 的 发 展 概 况 , 并 对 预 应 力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在 我 国 水 工 结 构 、海 工 结 构 、港 口 码 头 以 及 特 种 结 构中, 预应力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预应力混 凝土结构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一种主要结构 型式。 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预应力混凝土发展到今天, 不仅应用于桥梁 、轨 枕、电杆、桩、压力管道、贮罐, 而且在高层、高耸、大 跨 等结构中广泛应用, 几乎所有大型土木工程中都有预 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踪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钢材的紧缺, 预应力混凝
- 52 -
土结构大量代替钢结构以修复被战争破坏的结构, 预 应力混凝土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广泛 应用, 其应用范围从早先的桥梁与工业建筑发展到了 后 来 的 民 用 建 筑 、公 共 建 筑 、地 下 建 筑 、海 港 码 头 、水 利 水电工程等几乎所有的土木工程领域。1950 年成立的 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 FIP) 更 是 促 进 了 世 界 各 国 预 应力技术的发展[3]。
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起步较晚, 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1954 年铁道部推行采用预应力的 混凝土轨枕, 1955 年丰台桥梁厂开始试制 12m 跨度的 桥梁, 从此, 预应力技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在房屋建筑中, 常见的预制预应力构件有 12~18m 屋 面梁、18~36m 屋架、6~9m 屋面板、6~20m 吊车梁、12~ 33mT 形梁、V 形板和各种壳板等。80 年代后, 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房屋建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 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必须采用高强度且有一定塑性 性能的钢材。目前能满足塑性性能要求的钢材的极限 强度为 1800~2000MPa。钢材的低松弛性也是预应力钢 筋的重要技术指标。虽然预应力钢材的本身性质无重
- 53 -
2008 年第 3 期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总第 161 期
大进展, 但在耐久性、新材料预应力筋和大吨位预应力 锚具及张拉设备方面均有所发展。
1866 年 美 国 工 程 师 杰 克 逊 ( P.H.Jackson) 及 1888 年 德 国 的 道 克 林 ( C.E.W.Dochring) 首 先 把 预 应 力 用 于 混凝土结构, 但这些最初的运用并不成功, 低值的预应 力很快在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后丧失[2]。
预应力混凝土的现代发展应归功于法国工程师弗 莱西奈特( E.Freyssinet) 。1928 年弗莱西奈特指出, 预应 力混凝土必须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这一结论 是预应力混凝土在理论上的关键性突破, 从此, 人们对 预应力混凝土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入, 但对于预应力混 凝土的施工工艺, 当时仍未解决。1938 年德国的霍友 ( E.Hoyer) 研 究 成 功 靠 高 强 细 钢 丝 ( 直 径 0.5 ̄2mm) 和 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而不靠锚头传力的先张法, 可以 在 百 米 的 墩 式 台 座 上 一 次 同 时 生 产 多 根 构 件 。1939 年, 弗莱西奈特研究成功锚固钢丝束的弗式锥形锚具 及其配套的双作用张拉千斤顶。1940 年, 比利时的麦 尼尔( G.Magnel) 研究成功一次可以同时张拉两根钢丝 的麦氏模块锚。这些成就为推广先张法与后张法预应 力混凝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生产工艺。
随着预应力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延长和预应力结 构用于不利环境越来越多, 预应力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逐步反映出来, 1985 年在英国就曾发生因预应力筋腐 蚀引起的桥梁倒塌事故。预应力钢筋采用外涂环氧层 以免遭腐蚀是增强其耐久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然而, 环氧涂层仅起到防锈作用, 并不能替代对钢筋的整体 防护。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 一些使用期限较长的混凝土 结构在不利环境中破坏的原因, 并不是混凝土强度引 起的, 而是混凝土耐久性的问题。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 新型的高技术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不只是高强混凝 土, 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 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 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 主要指标, 针对不同用途要求, 保证混凝土的适用性和 强 度 并 达 到 高 耐 久 性 、高 工 作 性 、高 体 积 稳 定 性 和 经 济 性[5]。10 多年来, 法国、日本、挪威、美国、中国等各国对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 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推广应用范 围的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日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