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的原理及详细步骤

合集下载

PCA分析及应用

PCA分析及应用

PCA分析及应用PCA的基本原理是将原始数据投影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中,使得新坐标系的第一主成分(即数据的最大方差方向)上的投影具有最大的方差。

通过这种方式,PCA将原始数据的维度减少到新坐标系中的几个主成分上。

具体步骤如下:1.数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每个特征的均值变为0,方差变为1,使得特征之间具有相同的尺度。

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集的协方差矩阵。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4.选择主成分:选择特征值最大的k个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k为希望降维到的维度。

5.生成新的数据集:将原始数据集投影到选取的k个特征向量上,生成降维后的数据集。

PCA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可视化:通过将高维数据集降维到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可以将数据可视化展示。

在二维空间中,我们可以绘制散点图、热力图等形式,更好地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

2.数据预处理:在很多机器学习算法中,高维数据集会导致维度灾难问题,降低算法的效率。

通过PCA可以将数据降低到合适的维度,提高算法的运行速度。

3.特征选择:PCA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最重要的特征,将无关的或冗余的特征消除,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4.噪声去除:通过PCA可以检测数据中的噪声点,并将其排除在降维后的数据集之外。

5.数据压缩:通过降维,可以将数据集的维度减少到比原始数据集更小的维度,节省存储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PCA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首先,PCA假设数据呈正态分布,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其次,PCA以最大方差的方式进行降维,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

此外,PCA是一种线性方法,对于非线性的数据集可能不适用。

综上所述,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技术,广泛应用于数据可视化、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噪声去除和数据压缩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降维方法,并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机器学习中的PCA是什么?

机器学习中的PCA是什么?

机器学习中的PCA是什么?PCA,英文全称是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中文翻译为主成分分析。

自从1933年卡尔·p·皮尔逊提出该方法以来,PCA已成为机器学习领域中最为广泛应用的降维算法之一。

PCA有助于将高维数据降维至低维,且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本文将详细介绍PCA作为机器学习降维算法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相关实现方法。

一、PCA的原理PCA的基本思想是将原始数据中的多个变量转化为一个新的变量集合,这新的变量集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原始数据,并且具有更好的数据属性和解释性。

换句话说,PCA是通过降维和数据转换来提取数据的有效信息。

PCA的核心是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度空间。

这个过程的实现分为两个步骤:1. 坐标轴旋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坐标轴旋转,将数据映射到新的坐标轴方向上。

这个过程的目标是得到一个最接近原始数据点的坐标系,使得每个坐标轴方向的数据在所有数据点上的方差最大化。

2. 坐标系切换在旋转坐标系之后,需要切换坐标系,将旋转后的坐标系变为原始的坐标系。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线性代数技巧实现。

二、PCA的应用场景在机器学习领域,PCA更多地被应用于降维问题,它可以将数据的维度压缩到一个更低的空间,从而简化数据集的复杂性。

具体来说,PCA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1. 可视化当数据集具有高维性时,我们通常使用PCA算法将其降维到二维或三维空间,以方便可视化。

通过PCA可视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可以更直观地捕捉到数据中的潜在规律。

2. 压缩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数据压缩存储是一个关键问题。

PCA算法将数据从高维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中,实现了数据压缩,大大减小了数据所需的存储空间。

3. 特征选择在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时,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好的特征集来训练模型。

PCA可以将原始数据中的特征转换成新的特征,在这个新的特征集中挑选出对样本区分度最大的特征,从而获取高维数据的有效特征,避免了特征的冗余和噪声。

PCA基本原理与MATLAB操作步骤

PCA基本原理与MATLAB操作步骤

PCA基本原理与MATLAB操作步骤PCA的基本原理:1.数据中心化:对原始数据的每一个特征进行减去其均值,使得数据的均值为0。

2.计算协方差矩阵:对中心化后的数据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反映了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3.选择主成分: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特征值表示主成分的重要性,特征向量表示主成分的方向。

4.选择主成分数量: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主成分的数量。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来选择主成分数量,累计贡献率越大表示保留的信息越多。

5.生成降维后的数据:将选取的主成分组合起来,即将原始数据投影到主成分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MATLAB操作步骤:1. 导入数据:使用MATLAB的csvread、xlsread等函数导入需要进行PCA的数据。

```matlabdata = csvread('data.csv');```2. 数据中心化:使用MATLAB的mean函数计算每一列数据的均值,并使用repmat函数生成与原始数据维度相同的均值矩阵,然后将原始数据减去均值矩阵。

```matlabmean_data = mean(data);centered_data = data - repmat(mean_data, size(data, 1), 1);```3. 计算协方差矩阵:使用MATLAB的cov函数计算中心化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matlabcov_matrix = cov(centered_data);```4. 选择主成分:使用MATLAB的eig函数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matlab[eigen_vectors, eigen_values] = eig(cov_matrix);```5.选择主成分数量: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主成分的数量。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计算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选择累计贡献率达到一定阈值的特征值数量。

PCA(主成分分析)降维算法详解和代码

PCA(主成分分析)降维算法详解和代码

PCA(主成分分析)降维算法详解和代码PCA的原理:1.中心化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即将每个特征减去其均值,使得数据以原点为中心。

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中心化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协方差矩阵描述了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性。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特征值代表每个特征的重要性,特征向量表示特征的方向。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最大的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5.降维: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所选主成分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投影后的数据保留了最重要的特征,且维度减少。

PCA的代码实现:下面是一个基于Numpy库实现PCA算法的示例代码:```pythonimport numpy as npdef pca(X, k):#中心化数据X = X - np.mean(X, axis=0)#计算协方差矩阵cov = np.cov(X.T)#特征值分解eigvals, eigvecs = np.linalg.eig(cov)#选择主成分idx = np.argsort(eigvals)[::-1][:k]eigvecs = eigvecs[:, idx]#降维X_pca = np.dot(X, eigvecs)return X_pca#测试X = np.random.rand(100, 5) # 生成10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5个特征k=2#目标降维维度X_pca = pca(X, k)print(X_pca.shape) # 输出降维后的数据维度```在上述代码中,使用`numpy`库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的各个步骤。

首先,通过计算均值,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

然后,使用`cov`函数计算协方差矩阵,并通过`numpy.linalg.eig`函数进行特征值分解。

接下来,通过`argsort`函数对特征值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PCA)原理详解

主成分分析(PCA)原理详解

主成分分析(PCA)原理详解PCA的基本原理如下:1.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每个特征的均值为0,方差为1、这一步骤是为了保证不同特征的量纲一致,避免一些特征因数值过大而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

2.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描述了数据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可以得到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信息。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表示了数据在各个方向上的投影情况,特征值则表示了各个特征向量的重要程度。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最重要的K个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特征值越大,表示该特征向量所代表的特征在数据中的方差越大,所能解释的信息也越多。

5.构造降维后的数据集:将选取的K个特征向量组合成一个转换矩阵,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新的K维空间中。

通过这个转换过程,可以实现降维并且保留较多的信息。

总结起来,PCA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找到数据中最重要的方向(主成分),然后通过投影到这些主成分上实现数据的降维。

PCA的应用包括数据可视化、特征选择、噪声过滤等。

例如,在数据可视化中,将高维数据降至二维或三维空间,有助于观察数据之间的分布情况。

在特征选择中,选择最能代表数据信息的主成分可以减少特征的数量,并且仍能保留较多的重要信息。

在噪声过滤中,提取数据中的主成分,滤除噪声成分,能够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PCA的有效性依赖于数据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假设。

对于非线性关系较强的数据,PCA不一定能够有效降维,这时可以采用核主成分分析等非线性降维方法。

以上是对PCA原理的详细解析。

通过PCA,我们能够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一组更易理解和处理的低维特征,从而发现数据中的潜在结构、关系和模式,为后续分析和建模提供有益的信息。

主成分分析(PCA)数学原理详解

主成分分析(PCA)数学原理详解

主成分分析(PCA)数学原理详解PCA的数学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中心化PCA首先将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即将每个特征的均值减去相应特征的平均值,这是因为PCA假设数据围绕着原点分布,中心化可以消除数据的平移影响。

2.协方差矩阵的计算PCA的关键是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协方差矩阵描述了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一个n维的数据集,协方差矩阵是一个n×n的矩阵,其中第(i,j)个元素表示第i个特征和第j个特征的协方差。

协方差矩阵的计算公式如下:$C = \frac{1}{n-1} \sum _{i=1}^{n}(X_i - \overline{X})(X_i - \overline{X})^T$其中,X是一个n×m的矩阵,表示n个样本的m个特征,$\overline{X}$ 表示特征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通过对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可以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3.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可以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特征值代表了数据在特征向量方向上的方差,而特征向量表示了数据的主成分方向。

设协方差矩阵为C,有如下特征值方程:$Cv = \lambda v$其中,v是特征向量,λ是特征值。

将特征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选择前k个最大的特征向量,即主成分,作为新的基向量。

这些特征向量构成了一个新的坐标系,用于表示原始数据的新坐标。

4.数据转换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坐标系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设原始数据集为X,新的基向量为V(由前k个特征向量组成),降维后的数据集为Y,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Y=XV$其中,X是一个n×m的矩阵,表示n个样本的m个特征,V是一个m×k的矩阵,Y是一个n×k的矩阵。

通过PCA降维,可以获得降维后的数据集Y,它是一个n×k的矩阵。

总结:主成分分析(PCA)通过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得到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PCA算法的原理及其示例

PCA算法的原理及其示例

PCA算法的原理及其示例1.数据标准化: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其各个特征的方差相等,把数值数据按所有样本居中和缩放为单位的方差。

2.计算协方差矩阵: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协方差矩阵,该矩阵反映了样本中各个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所有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的主成分,将数据投影到这些主成分上,实现降维。

5.重构数据:将降维后的数据通过逆变换重新映射回原始特征空间,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示例:假设有一个二维的数据集,其中每个样本有两个属性:身高和体重。

我们希望使用PCA算法将数据降维到一维。

步骤1:数据标准化在对数据进行降维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假设原始数据集为X,其中X=[x1, x2, ..., xn]是一个2xN的矩阵,每一列代表一个样本,行代表属性。

标准化后的数据集X'的计算方式为:X'=(X-μ)/σ,其中μ是每个属性的均值,σ是每个属性的标准差。

步骤2: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C的计算方式为:C=X'*X'^T。

步骤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C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矩阵D和特征向量矩阵V。

特征值矩阵D是一个对角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代表每个特征值,特征向量矩阵V的每一列是对应的特征向量。

步骤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主成分。

假设我们希望降维到一维,那么选择特征值最大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步骤5:重构数据将原始数据集X映射到选择的主成分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降维后的数据集Y的计算方式为:Y=V^T*X'。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数据的降维处理。

总结:PCA算法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选择主成分和数据重构等步骤,实现了对高维数据的降维。

通过降维,可以减少数据中的冗余信息,提取出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pca 计算方法

pca 计算方法

pca 计算方法【实用版2篇】目录(篇1)1.PCA 简介2.PCA 计算方法的原理3.PCA 计算方法的步骤4.PCA 计算方法的应用实例正文(篇1)1.PCA 简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方法,主要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中,使得新坐标系中的某一坐标轴与原始数据中的某一特征相关。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取原始数据中的主要信息,并减少数据维度,便于后续分析。

2.PCA 计算方法的原理PCA 计算方法的原理是基于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

具体来说,首先计算原始数据的均值向量,然后计算数据协方差矩阵,接着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最后得到新的特征向量,这些特征向量是原始数据在新空间中的基向量。

3.PCA 计算方法的步骤PCA 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计算原始数据的均值向量:对原始数据求均值,得到均值向量。

(2)计算数据协方差矩阵:计算原始数据与均值向量的协方差矩阵。

(3)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取前 k 个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5)转换数据:利用选取的 k 个主成分构成一个转换矩阵,将原始数据通过这个矩阵进行线性变换,得到降维后的新数据。

4.PCA 计算方法的应用实例PCA 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图像压缩、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领域。

以图像压缩为例,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 PCA 降维,可以有效地去除冗余信息,从而实现图像的压缩。

目录(篇2)1.PCA 简介2.PCA 计算方法的原理3.PCA 计算方法的步骤4.PCA 计算方法的应用5.总结正文(篇2)1.PCA 简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 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方法,主要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中,使得新坐标系中的某一坐标轴与原始数据中的某一特征紧密相关。

主成分分析原理及详解

主成分分析原理及详解

主成分分析原理及详解PCA的原理如下:1.数据的协方差矩阵:首先计算原始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描述了不同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如果两个维度具有正相关性,协方差为正数;如果两个维度具有负相关性,协方差为负数;如果两个维度之间没有相关性,协方差为0。

2.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特征值表示该特征向量对应的主成分的方差大小。

特征向量表示数据中每个维度的贡献程度,也即主成分的方向。

3.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前k个主成分,使其对应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之和的比例达到预定阈值。

这些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了数据的新基。

4.数据映射: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基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投影的方法是将数据点沿着每个主成分的方向上的坐标相加。

PCA的步骤如下: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均值、缩放数据等。

去除均值是为了消除数据的绝对大小对PCA结果的影响;缩放数据是为了消除数据在不同维度上的量纲差异。

2.计算协方差矩阵: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计算协方差矩阵。

3.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前k个主成分,其中k是满足预设的方差百分比的最小主成分数量。

5.数据映射:将原始数据投影到前k个主成分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PCA的优缺点如下:2.缺点:PCA是一种线性方法,无法处理非线性数据;PCA对异常值敏感,可能会导致降维后的数据失去重要信息;PCA的解释性较差,不易解释主成分和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PCA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方法,通过保留数据的最大方差,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

它的原理基于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步骤包括数据预处理、计算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选择主成分和数据映射。

PCA具有很多优点,如无监督学习、重要特征提取和数据压缩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无法处理非线性数据和对异常值敏感。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从而实现降维和数据可视化。

PCA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选取少数几个主成分,将原始变量的方差最大化,以便保留大部分的样本信息。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PCA的原理和步骤。

一、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主成分分析的核心原理是将n维的数据通过线性变换转换为k维数据(k<n),这k维数据是原始数据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维度。

主成分是原始数据在新坐标系中的方向,其方向与样本散布区域最大的方向一致,而且不同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也就是说,新的坐标系是通过原始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得到的。

具体来说,假设我们有一个m个样本、维度为n的数据集X,其中每个样本为一个n维向量,可以表示为X=\left ( x_{1},x_{2},...,x_{m} \right )。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组正交的基变量(即主成分)U=\left ( u_{1},u_{2},...,u_{n} \right ),使得原始数据集在这组基变量上的投影方差最大。

通过对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可以得到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就是新的基变量。

二、主成分分析的步骤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 标准化数据:对于每一维度的数据,将其减去均值,然后除以标准差,从而使得数据具有零均值和单位方差。

标准化数据是为了消除不同维度上的量纲差异,确保各维度对结果的影响是相等的。

2. 计算协方差矩阵:对标准化后的数据集X,计算其协方差矩阵C。

协方差矩阵的元素c_{ij}表示第i维度与第j维度之间的协方差,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c_{ij}=\frac{\sum_{k=1}^{m}\left ( x_{ik}-\bar{X_{i}} \right )\left( x_{jk}-\bar{X_{j}} \right )}{m-1}\]其中,\bar{X_{i}}表示第i维度的平均值。

PCA的原理目标函数及求解方法

PCA的原理目标函数及求解方法

PCA的原理目标函数及求解方法PCA的原理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中,新的坐标系的每个轴都是原始数据最重要的主成分。

主成分是原始数据的线性组合,具有数据中最大的方差。

第一个主成分使得数据在一个维度上的方差最大。

第二个主成分是在第一个主成分剔除后剩余方差最大的方向。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多个主成分。

PCA的目标函数是最大化投影后数据的方差。

假设我们有n个样本点x1, x2, ..., xn,每个样本点有d个特征。

我们希望得到一个线性变换矩阵W,将原始数据集X的每个样本点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中Y。

设Y=W^T*X,其中W^T表示W的转置,那么我们希望找到一个W,使得投影后的数据Y的方差最大。

PCA的求解方法可以分为两步:特征值分解和主成分选取。

首先,我们需要求解协方差矩阵C,协方差矩阵的每个元素c_ij表示第i个和第j 个特征之间的协方差。

然后,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λ和对应的特征向量v。

特征向量v表示了投影方向,特征值λ表示了对应投影方向上数据的方差。

根据特征值的大小,我们可以选择最大的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得到一个变换矩阵W。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的主成分构造新的数据矩阵Y,Y=W^T*X,Y就是降维后的数据。

PCA的求解方法可以用以下步骤概括:1.计算协方差矩阵C。

2.对协方差矩阵C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λ和对应的特征向量v。

3.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取最大的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4.构造变换矩阵W。

5.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得到降维后的数据矩阵Y,Y=W^T*X。

PCA的使用说明

PCA的使用说明

PCA的使用说明一、PCA的原理介绍PCA的核心思想是寻找数据的主成分,即方差最大的方向。

它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中,使得在新的坐标系下,数据的各个特征之间相互独立。

具体来说,PCA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标准化数据: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各个特征具有相同的尺度。

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4.选择主成分:将特征值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选择前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5.映射到新空间:将原始数据映射到由选取的主成分构成的新空间中。

二、PCA的应用场景PCA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数据降维、特征提取和数据可视化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数据降维:当数据具有高维度时,为了减少存储空间和计算复杂度,可以使用PCA将数据降维到较低的维度。

2.特征提取:在一些任务中,我们只关心数据的一些特性,而不关心其他特性。

通过使用PCA,我们可以将数据映射到一个更小的特征空间,只保留最相关的特征,从而加速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3.数据可视化:对于高维的数据集,我们难以将其可视化展示。

使用PCA可以将数据映射到二维或三维空间中,方便我们观察和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使用PCA的注意事项在使用PCA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据标准化:在应用PCA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这是因为PCA是一个线性变换,对数据的尺度敏感。

如果不进行标准化,那么在协方差矩阵的计算中,数据特征中较大的尺度会对结果产生更大的影响。

2.特征选择:在选择主成分时,一般选择特征值较大的那些特征向量。

可以根据特征值的大小来判断每个主成分所保留的信息量。

通常,我们会选择保留累计解释方差比例达到一定阈值(如90%)的主成分。

3.解释方差比例:PCA可以用来衡量每个主成分所保留的信息量。

解释方差比例可以通过特征值与所有特征值之和的比值来计算。

PCA的使用说明

PCA的使用说明

PCA的使用说明一、PCA原理:PCA的核心思想是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空间,同时保留原始数据的主要特征。

以下是PCA的基本步骤:1.去除平均值: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均值操作,以使数据的均值为零。

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去均值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3.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获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4.选择主成分:选择特征值较大的前k个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5.数据投影:将原始数据投影到选取的主成分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通过降维,PCA可以减少数据的维度,同时保留大部分信息。

降维后的数据可以更容易地可视化和分析,也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和降低存储开销。

二、PCA的应用领域:1.数据可视化:PCA可以将高维数据降低到二维或三维空间,从而可以进行更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和分析。

例如,在生物学中,可以使用PCA将基因表达数据降维,以便观察和理解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2.特征提取:PCA可以用于数据集的特征提取,将多个相关特征转化为更少个数但仍保持相关性的新特征。

这在机器学习中非常有用,可以减少特征数量,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准确性。

3.噪声过滤:PCA可以用于从数据中滤除噪声。

通过选择主成分,PCA可以提取高方差的信号,同时滤除低方差的噪声。

4.维度压缩:PCA可以在保持数据关键特征的同时,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从而减少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成本。

这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非常重要。

三、PCA的使用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均值操作,以使数据的均值为零。

可以使用公式X' = X - mean(X),其中,X为原始数据,mean(X)为每列的均值。

2. 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去均值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可以使用公式cov_matrix = cov(X'),其中,cov(X')为协方差矩阵,X'为去均值后的数据。

3.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获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PCA的原理及详细步骤

PCA的原理及详细步骤

一、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是数学上对数据降维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 X2,…,XP (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较少个数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Fm来代替原来指标。

那么综合指标应该如何去提取,使其既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原变量Xp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信息不重叠) 。

设F1 表示原变量的第一个线性组合所形成的主成分指标,即用其方差来度量,其方差Var(F1) 越大,表示F1 包含的信息越多。

常常希望第一主成分F1所含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XI, X2, (X)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

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指标F2,为有效地反映原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即F2与F1要保持独立、不相关,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协方差Cov(F1, F2)=0,所以F2是与F1不相关的XI, 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构造出的F1、F2、……、Fm为原变量指标X1、X2……XP第一、第二、……、第m 个主成分。

F1 F2a11X1a21X1a12 X2 ..a22X2.. a1p X p. a2p X pF m a m1X1a m2 X2.. a mp X p根据以上分析得知:(1) Fi 与Fj 互不相关,即Cov(Fi , Fj) = 0,并有Var(Fi)=ai '工ai,其中工为X的协方差阵(2) F1 是X1, 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系数满足上述要求)中方差最大的,……,即Fm是与F1, F2,……,Fm- 1都不相关的X1, 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F1,F2,…,F(m< p)为构造的新变量指标,即原变量指标的第一、第二、……、第m 个主成分。

由以上分析可见,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任务有两点:(1)确定各主成分Fi (i=1 , 2,…,n)关于原变量Xj (j=1 , 2 ,…,p) 的表达式,即系数a ij ( i=1 , 2,…,m; j=1 , 2 ,…,p)。

PCA算法的原理及其示例

PCA算法的原理及其示例

PCA算法的原理及其示例PCA的原理:设有一组样本数据,其中每个样本有n个特征变量。

PCA的目标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组新的坐标轴上,使得映射后的数据具有最大的方差,即保留最多的信息,同时特征之间应该尽量无关,从而降低数据的维度。

步骤:1.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即将每个特征的均值减去该特征的平均值,使得数据的均值为0。

2. 计算协方差矩阵,即将中心化后的数据矩阵X的转置XT与自身相乘得到协方差矩阵Cov(X)。

3.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对特征值进行排序,选择最大的k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组成一个新的特征向量矩阵W。

5.将原始数据矩阵X乘以特征向量矩阵W,得到一个降维后的数据矩阵Y。

示例:假设有一组包含m个二维样本数据的集合D={X1,X2,...,Xm},其中每个样本有两个特征变量。

我们希望将这些样本数据降维到一维,以便进行可视化或进一步分析。

Step 1: 中心化数据首先,计算出每个特征的均值,然后将每个特征值减去其均值,即可得到中心化的数据。

Step 2: 计算协方差矩阵将中心化后的数据矩阵X的转置XT与自身相乘,得到协方差矩阵Cov(X)。

协方差矩阵的元素Cov(Xij, Xi'j')表示第i个特征与第i'个特征之间的协方差。

Step 3: 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Cov(X)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λ1和λ2,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v1和v2、特征向量表示了数据在新坐标轴上的投影方向,而特征值则表示了数据在对应特征向量方向上的方差。

Step 4: 特征选择将特征值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选择最大的k个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在本例中,我们选择最大的特征值λ1和对应的特征向量v1Step 5: 数据降维将原始数据矩阵X乘以特征向量矩阵W=[v1],即得到一个降维后的数据矩阵Y=X*W。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原始的二维数据降到一维,从而减少了数据的维度。

PCA的原理及详细步骤

PCA的原理及详细步骤

PCA的原理及详细步骤PCA的详细步骤如下:1.标准化数据:首先,对原始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即将每个特征的数据重新缩放,使其均值为0,方差为1、这是为了确保所有的特征都在相同的尺度上。

标准化可以通过减去均值并除以标准差来实现。

2.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描述了数据中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数据上的协方差矩阵来确定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协方差矩阵的每个元素c[i,j]表示特征i和特征j之间的协方差。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解,可以找到数据的主要特征。

特征值表示特征向量的重要性。

特征值越大,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表示的主成分对数据的解释能力越强。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主成分。

通常选择前k个特征向量,其中的k是降维后的维度。

5.构建转换矩阵:将选择的特征向量按列组成转换矩阵。

这个转换矩阵用于将原始高维数据投影到新的低维空间中。

6.数据转换:将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乘以转换矩阵,得到降维后的数据集。

新的数据集具有原始数据中最重要的特征,并且是原始坐标系的线性组合。

7.可视化降维后的数据:可以通过散点图或其他可视化方法来展示降维后的数据。

这有助于理解数据的结构和关系。

PCA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降低维数来解决高维数据集的问题。

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都表示为一个向量,其维度由特征的数量决定。

然而,高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复杂度较高。

当特征的数量远远超过观测量的数量时,这个问题尤其明显。

PCA的核心思想是在保持数据重要性方面进行最大可分化。

数据的主要差异通常与方差相关。

因此,PCA试图找到原始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即方差最大的主成分),并采用这个方向的投影来表示原始数据。

这样就可以将原始数据的维度从N维降低到k维(k<N),同时尽可能地保留重要的信息。

PCA的一些应用包括数据预处理、可视化、特征选择和降维。

在数据预处理中,PCA可用于减少数据中的噪声和冗余信息。

在可视化中,PCA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结构和关系。

PCA降维的原理及步骤

PCA降维的原理及步骤

PCA降维的原理及步骤PCA的步骤如下:1.数据中心化:首先将原始数据集进行中心化处理,即对于每个特征维度,将原始数据减去该维度的均值,使得数据集的均值为0。

这一步可以消除数据的偏移。

2.计算协方差矩阵:对中心化后的数据集,计算其协方差矩阵。

协方差矩阵反映了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该维度的方差,非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不同维度之间的协方差。

3.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特征值代表了各个特征维度的重要性,特征向量表示了数据集在这些重要维度上的投影方向。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最大的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这些主成分组成了新的特征空间。

5.数据投影:将原始数据集投影到选择的主成分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集。

投影的方法是将中心化后的样本数据通过特征向量矩阵相乘,得到降维后的样本数据。

6.反变换:如果需要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恢复,可以通过反向投影将数据映射回原始的高维空间。

即将降维后的样本数据通过特征向量矩阵的逆矩阵相乘,得到恢复后的样本数据。

PCA的优点:1.降维后的特征是原来特征的线性组合,减小了数据的复杂度,便于可视化和解释。

2.通过选择主成分,可以减少特征维度,去除一些冗余的信息,提高计算效率和避免维度灾难。

3.PCA可以在降维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数据的信息。

PCA的缺点:1.PCA假设数据的主要结构是线性的,对于非线性的结构效果可能不好。

2.PCA无法处理含有缺失值的数据。

3.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计算协方差矩阵的计算量较大,计算时间较长。

PCA主成分分析原理

PCA主成分分析原理

PCA主成分分析原理PCA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释:1.数据中心化: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的处理,这个步骤是为了消除数据中的平均值,使得数据的均值为0。

通过对每个维度的数据减去该维度的均值,可以得到中心化后的数据。

2.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是原始数据的特征之间的关系的度量,它描述了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计算协方差矩阵是PCA的关键步骤,它可以通过简单的矩阵运算来实现。

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其中每个元素是两个特征之间的协方差。

3.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可以得到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特征值表示特征向量上的变化程度,特征向量表示数据变化的方向。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前k个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主成分的数量k通常由用户指定,也可以通过特征值的大小来确定,通常选择特征值之和的90%以上。

5.数据变换: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所选的主成分上,可以得到新的低维表示。

每个数据点在新的坐标系中的投影值被称为主成分分数,它们反映了每个数据点在每个主成分上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将原始数据从高维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实现数据的降维。

主成分的选择是根据数据的方差来进行的,方差越大,该方向上的信息量也越大,所以被选择作为主成分的概率就越高。

同时,PCA还有一些应用的注意事项:1.数据的标准化:在进行PCA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每个特征在同一尺度上。

这是因为PCA是基于方差来选择主成分的,如果数据的尺度不一致,会导致主成分选择不准确。

2.数据的可解释性:PCA寻找的是数据中的最大方差方向,但不一定是最具有可解释性的方向。

在使用PCA结果时,要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的背景进行解释,确保所选主成分是有实际意义的。

3.数据样本的数量:PCA对数据样本数量的要求较高,通常要求样本数量大于维度数。

如果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导致结果不稳定,需要谨慎使用。

总结而言,PCA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保留了数据中的主要信息,减少了数据的维度。

PCA降维的原理及步骤

PCA降维的原理及步骤

PCA降维的原理及步骤1.原理PCA的原理基于对数据方差和协方差的分析。

主要思想是将原始数据投影到一个新的子空间中,使得投影后的数据具有最大的方差,从而尽量减少数据的冗余性。

具体步骤如下:(1)对数据进行去均值处理,即将原始数据的每个特征减去其均值,从而使数据的平均值为0。

(2)计算协方差矩阵。

协方差矩阵反映了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协方差矩阵可以知道哪些特征之间相关性较高。

(3)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特征值表示了协方差矩阵在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方向上的方差,而特征向量表示了协方差矩阵在一些方向上的变化情况。

(4)选择前k个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新的子空间的基,其中k为降维后的维度。

(5)将数据投影到选择的特征向量所构成的子空间中,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2.步骤(1)数据预处理:将原始数据进行去均值处理,即减去每个特征的均值。

这一步骤可以消除数据的偏移,使得数据的平均值为0。

(2)计算协方差矩阵:对去均值后的数据计算协方差矩阵。

假设原始数据为n x m的矩阵X,其中n为样本数,m为特征数。

协方差矩阵C的大小为m x m,其中C_ij表示第i个特征和第j个特征之间的协方差。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C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特征值表示了协方差矩阵在特征向量方向上的方差,而特征向量则表示了协方差矩阵在一些方向上的变化情况。

(4)选择主成分:将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序,选择前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新的子空间的基,其中k为降维后的维度。

(5)数据投影:将原始数据点投影到选择的特征向量所构成的子空间中,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投影的计算公式为Y=X×V,其中Y为降维后的数据,X为去均值后的原始数据,V为选择的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

总结来说,PCA通过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及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选择特征值较大的特征向量作为子空间的基,然后将原始数据投影到子空间中,实现数据的降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是数学上对数据降维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X2,…,XP (比如p 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较少个数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Fm 来代替原来指标。

那么综合指标应该如何去提取,使其既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原变量Xp 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信息不重叠)。

设F1表示原变量的第一个线性组合所形成的主成分指标,即11112121...p pF a X a X a X =+++,由数学知识可知,每一个主成分所提取的信息量可用其方差来度量,其方差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

常常希望第一主成分F1所含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X1,X2,…,X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

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 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指标F2,为有效地反映原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即F2与F1要保持独立、不相关,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协方差Cov(F1, F2)=0,所以F2是与F1不相关的X1,X2,…,X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构造出的F1、F2、……、Fm 为原变量指标X1、X2……XP 第一、第二、……、第m 个主成分。

11111221221122221122...............p p p pm m m mp p F a X a X a X F a X a X a X F a X a X a X =+++⎧⎪=+++⎪⎨⎪⎪=+++⎩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1) Fi 与Fj 互不相关,即Cov(Fi ,Fj) = 0,并有Var(Fi)=ai ’Σai ,其中Σ为X 的协方差阵(2)F1是X1,X2,…,Xp 的一切线性组合(系数满足上述要求)中方差最大的,……,即Fm 是与F1,F2,……,Fm -1都不相关的X1,X2,…,X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F1,F2,…,Fm (m ≤p )为构造的新变量指标,即原变量指标的第一、第二、……、第m 个主成分。

由以上分析可见,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任务有两点:(1)确定各主成分Fi (i=1,2,…,m )关于原变量Xj (j=1,2 ,…, p )的表达式,即系数ij a ( i=1,2,…,m ; j=1,2 ,…,p )。

从数学上可以证明,原变量协方差矩阵的特征根是主成分的方差,所以前m 个较大特征根就代表前m 个较大的主成分方差值;原变量协方差矩阵前m 个较大的特征值i λ(这样选取才能保证主成分的方差依次最大)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相应主成分Fi 表达式的系数i a ,为了加以限制,系数i a 启用的是i λ对应的单位化的特征向量,即有'ai ai = 1。

(2)计算主成分载荷,主成分载荷是反映主成分Fi 与原变量Xj 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1,2,,;1,2,,)k i ki P Z x i p k m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样品数据的协方差矩阵:Σ=(s ij )p ⨯p ,其中11()()1nij ki i kj j k s x x x x n ==---∑ i ,j=1,2,…,p(2)求出Σ的特征值i λ及相应的正交化单位特征向量i aΣ的前m 个较大的特征值λ1≥λ2≥…λm>0,就是前m 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i λ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i a 就是主成分Fi 的关于原变量的系数,则原变量的第i 个主成分Fi 为:Fi ='i a X主成分的方差(信息)贡献率用来反映信息量的大小,i α为:1/mi i i i αλλ==∑(3)选择主成分最终要选择几个主成分,即F1,F2,……,Fm 中m 的确定是通过方差(信息)累计贡献率G(m)来确定11()/pmi k i k G m λλ===∑∑当累积贡献率大于85%时,就认为能足够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了,对应的m 就是抽取的前m 个主成分。

(4)计算主成分载荷主成分载荷是反映主成分Fi 与原变量Xj 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原来变量Xj (j=1,2 ,…, p )在诸主成分Fi (i=1,2,…,m )上的荷载 lij ( i=1,2,…,m ; j=1,2 ,…,p )。

:(,)(1,2,,;1,2,,)i j ij l Z X i m j p ===在SPSS 软件中主成分分析后的分析结果中,“成分矩阵”反应的就是主成分载荷矩阵。

(5)计算主成分得分计算样品在m 个主成分上的得分:1122...i i i pi p F a X a X a X =+++ i = 1,2,…,m实际应用时,指标的量纲往往不同,所以在主成分计算之前应先消除量纲的影响。

消除数据的量纲有很多方法,常用方法是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即做如下数据变换:*1,2,...,;1,2,...,ij jij jx x x i n j p s -===其中:11n j ij i x x n ==∑,2211()1n j ij j i s x x n ==--∑ 根据数学公式知道,①任何随机变量对其作标准化变换后,其协方差与其相关系数是一回事,即标准化后的变量协方差矩阵就是其相关系数矩阵。

②另一方面,根据协方差的公式可以推得标准化后的协方差就是原变量的相关系数,亦即,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就是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也就是说,在标准化前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不变化。

根据以上论述,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将变量标准化后再计算其协方差矩阵,就是直接计算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所以主成分分析的实际常用计算步骤是: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i λ及相应的正交化单位特征向量i a☆选择主成分 ☆计算主成分得分总结:原指标相关系数矩阵相应的特征值λi 为主成分方差的贡献,方差的贡献率为 1/pi i i i αλλ==∑,i α越大,说明相应的主成分反映综合信息的能力越强,可根据λi 的大小来提取主成分。

每一个主成分的组合系数(原变量在该主成分上的载荷)i a 就是相应特征值λi 所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1、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采集p 维随机向量x = (x 1,X 2,...,X p )T )n 个样品x i = (x i 1,x i 2,...,x ip )T ,i=1,2,…,n , n >p ,构造样本阵,对样本阵元进行如下标准化变换:其中,得标准化阵Z。

2、对标准化阵Z 求相关系数矩阵其中,。

3、解样本相关矩阵R 的特征方程得p 个特征根,确定主成分按确定m 值,使信息的利用率达85%以上,对每个λj, j=1,2,...,m, 解方程组Rb= λj b得单位特征向量。

4、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转换为主成分U1称为第一主成分,U2称为第二主成分,…,U p称为第p 主成分。

5 、对m 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对m 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即得最终评价值,权数为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一、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概念: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思路:一个研究对象,往往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

变量太多无疑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利用原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并使这些少数变量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应的信息,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原理:假定有n 个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 个变量,构成一个n ×p 阶的数据矩阵,记原变量指标为x 1,x 2,…,x p ,设它们降维处理后的综合指标,即新变量为 z 1,z 2,z 3,… ,z m (m ≤p),则系数l ij 的确定原则:①z i 与z j (i ≠j ;i ,j=1,2,…,m )相互无关;②z 1是x 1,x 2,…,x 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2是与z 1不相关的x 1,x 2,…,x 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z m 是与z 1,z 2,……,z m -1都不相关的x 1,x 2,…x P ,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新变量指标z 1,z 2,…,z m 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 1,x 2,…,x P 的第1,第2,…,第m 主成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的实质就是确定原来变量x j (j=1,2 ,…, p )在诸主成分z i (i=1,2,…,m )上的荷载 l ij ( i=1,2,…,m ; j=1,2 ,…,p )。

从数学上可以证明,它们分别是相关矩阵m 个较大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X 212222111211⎪⎪⎩⎪⎪⎨⎧+++=+++=+++=p mp m m m p p pp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22112222121212121111............r ij (i ,j =1,2,…,p )为原变量x i 与x j 的相关系数, r ij =r ji ,其计算公式为2、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解特征方程,常用雅可比法(Jacobi )求出特征值,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 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 的特征向量 ,要求 =1,即 其中表示向量 的第j 个分量。

3、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 所对应的第1、第2、…、第m (m ≤p )个主成分。

4、计算主成分载荷5、各主成分得分⎥⎥⎥⎥⎥⎦⎤⎢⎢⎢⎢⎢⎣⎡=pp p p p p r r r r r r r r r R 212222111211∑∑∑===----=nk nk j kji kink j kj i kiij x xx xx x x xr 11221)()())((0=-R I λ021≥≥≥≥p λλλ i λ),,2,1(p i e i L =i e 112=∑=pj ij e ij e i e ),,2,1(1p i pk kiL =∑=λλ),,2,1(11p i pk kik kL =∑∑==λλm λλλ,,,21L ),,2,1,(),(p j i e x z p l ij i j i ij L ===λ⎥⎥⎥⎥⎦⎤⎢⎢⎢⎢⎣⎡=nm n n m m z z z z z z z z z Z 212222111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