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品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难点:2教学准备: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与智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出现。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
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
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
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所有”,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
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展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
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
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
(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标准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1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2023最新-《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一、教材把握:二、教学目标: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知主要内容。
2、学习写景状物方法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的意境,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川之美,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画面布局的巧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
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本草集注》《养性延命录》等著作流传于世。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整体感知1.看图朗读2.解词、翻译:(详见课件)3.理清课文结构(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分写: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三)总写: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景)2)时间上:早晚结合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4、统领全文的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其中“美”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表达作者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6.“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导语: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是怎样的呢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呢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呢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主题引入“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
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答谢中书书》。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中书令褚遂良之间的交往故事。
通过王羲之给谢中书回信的过程,展现了王羲之高尚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文章以书信的形式展开,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王羲之、谢安、褚遂良三位人物的形象特点。
2. 能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真诚、善良、宽容的美好品质。
3. 能够默写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书信格式、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词语的含义。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互动话题引入,询问学生是否曾经给朋友或家人写过信,写信时的心情和感受。
通过回忆和分享,激发学生对书信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书信格式、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词语的含义。
重点分析王羲之、谢安、褚遂良三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品质。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或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交流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答谢中书书》板书内容:1. 书信格式2. 古代文化常识3. 人物形象分析4. 美好品质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描述王羲之、谢安、褚遂良三位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王羲之: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宽容大度;谢安:聪明睿智、善于辞令、真诚善良;褚遂良:忠诚正直、勤政爱民、谦逊有礼。
2.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真诚、善良、宽容的理解和体会。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导语: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2024年度《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优秀)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了解作者苏轼及背景
01
02
阅读全文,尝试理解并翻译文章大意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03
04
1.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2.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与《答谢 中书书》有何异同?
05
2024/3/23
06
3. 你认为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与陶弘景有 何不同?为什么?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 附板书(优秀)
2024/3/23
1
目录
2024/3/23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考点梳理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拓展阅读与相关资源推荐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3/23
3
《答谢中书书》背景及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 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7
文本结构及写作特点
2024/3/23
结构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 写作背景与目的,再分述具体内 容与情感,最后总结全文。
写作特点鲜明
运用骈文的形式,讲究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关键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此句概括了山川之美,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024/3/23
10
03
知识点与考点梳理
2024/3/23
11
重要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 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
2024/3/23
文本解读
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和 写作特点,理解作者的创 作意图。
知识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 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 和固定搭配。
《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引导语:《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中描写了多处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教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第一板块:赏美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
(演示)看: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听: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及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及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及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1 、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号,丹阳秣陵人。
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1 、听读。
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
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
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结合上面的思路分,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导语:《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欢迎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题: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的板书设计 陶先生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把那一处江南的山水之美呈现于纸端.那是一幅 用方块字镶贴出来的山水画呵!陶先生称为“欲界仙都”,然后便有 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供大家学习。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 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 幅能容千里。
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 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 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 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 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 阅读能力偏低, 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不高, 因此在教学时, 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 累重点词语 ,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 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 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 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
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 教法:诵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第一板块:赏美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 摇。
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
(演示) 看: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 听: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 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仅陶醉其中,还描山绘水,表明所好。
今天 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一次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 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
又被称 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4、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5、文体常识:山水小品文是散文 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 简练隽永, 具有叙事、 描写、 议论、 抒情的多重功能, 偏重于即兴书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 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