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分析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文档资料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文档资料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文档资料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文档资料《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

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优美意境,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字词解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对偶)(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拟人,借代)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今异义词和复杂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美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幅自然美景。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答谢中书书》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理解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生字词,如“悬”、“壁”、“漱”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4.了解作者陶弘景的生平事迹,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修辞手法的深层理解:学生可能能够识别修辞手法,但对其深层作用和效果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对偶的平衡美、排比的强烈感染力等,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和友情的情感表达,教师需要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实物、图片、例句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词语;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手段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答谢中书书》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怀。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诗中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文意境。

2. 引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解释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2.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
导语:《答谢中书书》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中书书陶弘景的赞美和感谢,表达了对友谊和情谊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本文将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课先导学
1. 请学生阅读《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这首诗歌,理解其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请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3. 请学生分析诗歌中应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探讨这些手法和意象对表达诗歌主题的作用。

二、教室进修
1. 请学生朗读《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2. 请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组织。

3. 请学生讨论诗歌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友谊和感恩之情。

4. 请学生比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与其他唐代诗歌的异同的地方,探讨这首诗歌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三、课后拓展
1. 请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对《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的理解和感悟。

2. 请学生尝试为这首诗歌创作配乐或画作,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3. 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友谊和感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这首诗歌,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愿学生们在进修中收获知识,在感悟中成长,用心感受文学之美,感悟人生之真。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一、教材把握:二、教学目标: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1.2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1.3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坚持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1.2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2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陶弘景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4.精讲细读4.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5.比较阅读5.1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精讲细读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分析了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美”食、“美”人、“美”景导入本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一、设计理念坚持一先二创三引四培的教学观。

一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所以课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人。

语文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教学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三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式学习;四培养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开展讨论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维程度和生活环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打开思路。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代表他们能深入文章内核。

本篇课文是篇幅简短,学生能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蕴含的无限情思和语言运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阅读歌咏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为主题展开。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过状同一时间视角变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状时间变化中的不同景色来写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万物的灵秀,表达了自己享受山水,与自然万物相融的自得自乐之情。

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引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案是教师准备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本文是针对中书书教案的答谢和反思,以总结教案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教案答谢首先,我想对中书书教案进行答谢。

中书书教案是经过深思熟虑、详尽细致编写的。

它提供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适当的评估方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和可控。

教案中的教学资源也很丰富,包括教材、PPT、练习题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材料。

中书书教案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启发式问题和开放性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最后,中书书教案在评估方面也考虑得很全面。

教案提供了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观察、作业、小组讨论等,既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够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教案反思虽然中书书教案有许多值得表扬之处,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案在一些地方过于详细,给教师的操作指导过多。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准备,但这也限制了教师的自主发挥和创新。

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该适当减少对教师的操作指导,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

其次,教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有的教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缺乏主动参与和合作的机会。

因此,在教案中应该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教案中的评估方式需要更加灵活多样。

目前的评估方式主要集中在书面作业和课堂表现上,很难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教案中应该加入更多的形式评估,包括口头报告、实践操作、项目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最后,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更新。

虽然目前的教案中已经提供了一些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还不够丰富和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案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案分析
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级学生语文基础一般,学习习惯较差,其中二班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相对较好,在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相对更高,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注重他们自己的自主学习。

而八(一)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积累。

2课题
《答谢中书书》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牢记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领会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过程与方法
品读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文章,牢记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5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寄情山水,留下许多名篇佳作。

我们在本单元中就学习了优秀的写景名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那今天我们要跟随陶弘景继续游历山川,共同来学习《答谢中书书》。

二.读准句读,读出韵味
1.读准课题停顿
答/谢中书/书(注意两个“书”字含义的不同)
一生范读,并解释课题意思:陶弘景答复谢征的一封书信。

2.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注释与读音
(2)一生范读,一生点评;点明易错字音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朗读感受:有韵律,朗朗上口
课件出示说明“骈文”特点:四字成句、工整对仗、韵律和谐(结合作业本知识卡片)
(3)全班齐读,注意停顿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疏通文意,品读语言
1.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检测:重点词语(小火车形式)
(1)交辉(2)四时俱备(3)颓(4)沉鳞(5)与
3.逐句翻译
4.思考:①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③你最喜欢文中哪些景物,为什么?
预设:(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高水清,具有美感)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丰富,视觉角度)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富有生机,色彩美丽)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乱与竞,富有动态,极具画面感,热闹活泼,富有人的情态,听觉角度)
总结:多角度写景,多感官合作,动静结合,晨昏、高低变换对照四.体会情感,读懂作者
1.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对山川的情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出示作业本P58第五题三则材料)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1)作者对谢灵运的倾慕之情
(2)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3)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豪
3.如何评价陶弘景?
4.寄情山水,志趣高雅
五.延伸拓展
陶弘景与大若岩陶公洞的渊源,更充分了解作者其人(出示图片以及文字介绍)
六.课堂小结
自然山水让人如痴如醉,中国文学史上从不缺乏像陶弘景这样的文人,无论是谢灵运还是陶弘景,都有着高雅的情趣,寄情山水,希望同学们也能有发现美的眼睛,去领略山川之美。

结合单元整体内容主题导入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落实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
围绕文章关键字词句设计主问题,让学生体会“山川之美”
延伸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8作业设计
1.作业本习题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景物,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9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高水清
色彩斑斓→寄情山水志趣高雅
生机勃勃
10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主要落实文和言两部分。

课堂前半部分时间用来落实文言字词句,夯实基础知识。

课堂后半段主要落实对文章的解读,体会作者情感。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字。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形式来读通课文,进读懂课文内容,读懂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导和结论的总结,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