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篇一: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绝对优秀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建安中学赵彩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会山水之美的真谛,提高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2. 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 体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3.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2. 学生预习《答谢中书书》,了解作者背景及文本内容;3.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谢灵运的生平介绍;(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山水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答谢中书书》,理解文本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朗读、背诵等。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选择一篇类似的山水诗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6教学目的: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进步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进步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风光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打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方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方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听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顶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

终究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顶峰入云――沉鳞竞跃”。

全体朗读这一局部。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可以同桌合作。

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三〕欣赏“顶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1.朗读这一局部,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伟壮观、清幽秀丽。

其实,中华大地,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生:对!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生:不是。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一、教材把握:二、教学目标: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中书”、“答谢”、“山水”、“奇景”等。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答谢中书书》,提问:“中书”指的是谁?为什么作者要答谢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水美景。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山水美景的作文。

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文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1.2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1.3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坚持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1.2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2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陶弘景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4.精讲细读4.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5.比较阅读5.1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精讲细读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分析了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

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关于《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导语: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隐函数二阶偏导数公式法好嘞,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隐函数二阶偏导数公式法”的文章:在咱们数学的奇妙世界里,隐函数二阶偏导数公式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咱们打开复杂问题的大门。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这部分内容。

当时,课堂上的气氛有点紧张,大家都皱着眉头,感觉这是个超级大难题。

我就拿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引导他们。

比如说,有一个隐函数方程 F(x, y) = x^2 + y^2 - 1 = 0 ,咱们要找出y 对 x 的二阶偏导数。

首先,咱们通过对这个方程两边同时对 x 求导,得到 2x + 2y * y' = 0 ,然后解出 y' = -x / y 。

这只是第一步哦,接下来才是关键。

要找二阶偏导数,那得再次对 x 求导。

这时候就得小心啦,因为 y' 里面也含有 x 和 y 呢。

咱们把 y' 对 x 求导,就得到 y'' = [(-1) * y - (-x) * y'] / y^2 。

然后把之前求出的 y' 代入进去,经过一番整理和计算,就能得出最终的二阶偏导数啦。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得细心再细心,一步错就可能全盘皆输。

而且这里面的计算可不能马虎,一个小符号的错误都能让结果相差十万八千里。

咱们再深入说说这个公式法。

它其实就像是一个有规律的步骤指南,只要咱们按照这个指南一步步走,就能找到答案。

但是,这可不是说死记硬背公式就行,得理解每个步骤的道理。

比如说,为什么要先对隐函数方程两边求导?这是因为只有这样,咱们才能把隐藏在里面的导数关系给找出来。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这一求导,就像是点亮了一盏灯,让那些隐藏的东西现了形。

还有啊,计算过程中那些约分、化简,可都是有技巧的。

不能瞎弄,得有章法。

这就需要咱们平时多做练习,积累经验。

有时候,同学们会觉得这个公式法太复杂,想要放弃。

但其实,只要多练几次,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会发现它并没有那么可怕。

总之,隐函数二阶偏导数公式法虽然有点难,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多练习,多思考,就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二、作者介绍
三、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正音
2.节奏: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骈体文
矛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介绍背景: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1)找出关键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介绍谢灵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2)分析情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否矛盾?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其五:俯仰结合之美。
(出示结构图)
2.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答谢中书书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
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
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
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
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
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
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参考答案: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参考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观察角度有什么变化?感官角度有什么变化?找出课本相应的句子?
参考答案:高峰…四时具备用的观测角度仰视、俯视、远眺。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用的感官角度视觉和听觉
7、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