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谭君芝

合集下载

宁波历史博物馆案列分析

宁波历史博物馆案列分析

2021/3/10
16
清水混凝土墙采用的特殊模板, 是毛竹做成的,它利用毛竹板随意 开裂后的肌理效果。
除此之外,吊顶的构造也颇有新 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 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 觉。
2021/3/10
17
对于瓦爿墙的砌筑问题,从2000年至2008年,王澍试验了一系列使用回收旧砖瓦 进行循环建造的作品。其中一种做法就习得于宁波地区的民间传统建造,使用最多达 80几种旧砖瓦的混合砌筑墙体,也就是瓦爿墙的出处。建筑师对传统建造用现代技术 进行改造,经过反复实验,发展出一种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 的安全。瓦爿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它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 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2021/3/10
3
王澍说:“业余建筑工 作室一向坚持恢复城市的生 机结构,但在这块场地,相 邻建筑之间的距离超过100米 ,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 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 独立生命的物,人需要重新 向自然学习,这种思考方式 在中国有着漫长的传统。苏 州的园林就是这样一种学习 方式,面对过于人工化的城 市,人们建造园林这种有自 然生命的事物。”
2021/3/10
1
一,城市的断层——外部环境、项目背景
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5000年 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于城市与田野的 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
近年新建的高 层办公楼
11
SECOND PLAN
2021/3/10
12
THIRD PLAN

展览馆设计调研(宁波历史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

展览馆设计调研(宁波历史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

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 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龙 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 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 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除此之外,吊顶的构造也颇有新 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 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 觉。
人们从中 部一个扁平的、 跨度接近30米 的穿洞进入博 物馆。
四个坑状院 落,两个在中 心,两个在幽 深之处。
四个山洞,分布在入口、 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 侧。
一层平面图
三道有大阶梯的 山谷,两道在室内, 一道在室外
二层平面图
2、宁波美术馆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一层流线分析
二层流线分析
二、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1、宁波历史博物馆
“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在 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 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 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 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 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 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 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王澍
宁波博物馆的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 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 两种材料的使 用巧妙而富有变化,这构成了宁波历史博物馆给人们的主 要意向。而个人感觉这更是王澍一种戏谑的表现手法。
二:外部形象的处理
1、宁波历史博物馆——垂直山的造型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 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 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 因为这 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 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 定设计一座山”王澍如是说。
从建筑整体分 裂出五单体,营造 出宁波历史文化街 区的氛围和园林建 筑一步一景的意味。 但却运用了现代的 设计手法。

博物馆案例分析--ppt课件全文

博物馆案例分析--ppt课件全文
博物馆案例分析 ppt课件
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 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 于城市与田野的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 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近年新建的高层 办公楼
河水环绕中是 区政府大楼和 广场
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 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
入自然。
博物馆案例分合析的。ppt课件
材料的运用
青砖的数量 最多,他们的“出生 ”年代也多为明清至 民国时期,有部分甚 至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不少青砖上,还刻 有“福寿”等铭文。
“使用 ‘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 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 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 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 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 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 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 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好的建筑必定有争论。建筑是应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我 觉得应该将当地文化融入到建筑中,不应该摒弃一切周围环境条件以及文化 特色,对当地人来说,某些物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或者美好回忆。就像柯布 在摒弃繁杂的装饰而追求新建筑精神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比例的重要性, 因为他没有忘记古希腊雅典卫城带给他的那份感动!
博物馆案例分析 ppt课件
空间与流线
人们从中部一 个扁平的、跨 度接近30米的 穿洞进入博物 馆。
四个坑状院落, 两个在中心, 两个在幽深之 处。
“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 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 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 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 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 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 粹物料的物感。如果说她的外 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 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

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10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建筑分为5个主 要体量,东南、 西南、东北三 翼为展览陈列 区,西北翼为 办公后勤区, 中部的公共服 务空间和库藏 部分将各部分 连接起来,为 了方便货物的 进出,库藏部 分置于建筑的 底层,成为建 筑的“基座”。
首层平面 11
此外,通过与公共服务空间联系方式上的区别,区分了办公后勤区和陈 列区。这样布局,各陈列、管理可分可合,并且在局部陈列闭馆时,公 共服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市民性。
9
4.立面设计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人 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 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 模版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米,最高处24米,每 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旧砖瓦。 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 大多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 相当于将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 馆。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 史”、“唤起回忆”的理念相 吻合。
二层平面图 12
三层平面图
13
剖切面
横剖切面 14
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间 组织的核心,这个核心公共大 厅可以将博物馆各部分功能联 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水平向的 联系环,极简的体块处理和用 竹模板浇成的素混凝土表面丰 富的肌理成为变化空间的特色。
15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竹刻馆 展厅
19
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 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 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正 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20
▪ 庭院:在博物馆入口
,建筑内部和屋顶的 庭院,包括真实的竹 子庭院,也包括虚拟 的“竹影”庭院(毛 竹作为模版的清水混 凝土庭院)。

建筑材料论文范例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

建筑材料论文范例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

建筑材料论文范例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建筑美术史有着悠久的建筑史,各地民间传统建筑的塑造出也形形色色、各具千秋,如徽派建筑的北京世界公园、东南窑洞的纯粹粗犷、湘西吊脚楼的优雅轻盈……在现代建筑的楼板混凝土环绕下,我们似乎对显得传统建筑的印象变得逐渐模糊。

那些砖瓦离开了某些街巷,那些泥墙送回了某些村庄,那些木头留在了某些河上岸边,这些都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气质的源头,在我们视野紧贴的当下,中国本土建筑师要如何保留这些建筑材料的优势,让它在现代建筑中发挥活力与更长久的生命力?随着2012年,中国本土设计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代表作宁波博物馆受到了万众瞩目。

宁波博物馆,作为宁波市“十一五”期间建成的地标级投资项目,在传统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应用方面也树立了标杆,给了我们开拓性与引导。

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中部是鄞州区政府,南部紧邻鄞州公园,东部为文化广场。

在这样的管理中心地位,宁波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港”为意向,象征着宁波文化将以此为临客港,向世界开放。

博物馆总占地约60亩,建筑面积为30325平方米,建筑主体更为方整,外观就像是人力切割的方砖,又如开裂的山体。

主体部分有三层,局部五层。

入口处独辟蹊径,从跨度30米的“洞”中穿过,颇有桃花源记的意境,阶梯、庭院、高墙、水池在建筑中自由组合,空间营造精妙绝伦。

宁波博物馆整体建筑呈现着与分散、整与散的对立与统一,体现着对历史的辩证哲思,对自然的尊敬与演绎。

1、宁波物馆建筑原木特点出于对、波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重新考虑,一方面反映其收纳历史、唤醒回忆的功能魅力,世界史另一方面反映其展现历史文化、思古悟今的精神气质。

王澍选用了浙东地区瓦爿墙与特殊模板-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两种建筑的主要,通过材料与结构的创新,档案馆赋予宁波博物馆厚重而沧桑的文化韵味。

博物馆的砌墙瓦片与地砖砖块来源于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更新改造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

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

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

[键入文字]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在宁波邂逅王澍先生及宁波博物馆体制外的建筑师与他体制外的建筑——在宁波邂逅王澍先生及宁波博物馆一、前言凭着一股子逃离济南的热情,在完成一门考试,还面临着四五门考试的时候果断地订了前往宁波的车票。

正因为这个冲动的决定,我在宁波之旅中邂逅了王澍先生的三座建筑——宁波美术馆、鄞州公园五散房及宁波博物馆。

这次旅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王澍先生作为一位体制外的建筑师的坚持和执拗。

其中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王澍先生设计的宁波博物馆。

此文中将围绕王澍先生的设计理念及我个人的亲身感受简单介绍宁波博物馆这个饱受争议的建筑。

先谈一下王澍先生,在国内,王澍先生虽然受到建筑界的关注,但却并不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建筑师,甚至说,建筑界之外的人对王澍这一特别的名字几乎闻所未闻。

王澍先生很特别。

他在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给过他这样的评语:你读过太多不应该读的书,想过太多不应该想的事儿,做过太多不应该做的事儿。

他的回答是:您给过我们太多不应该给的评价。

我对王澍先生的关注源于这样的一句话“希望我的获奖能影响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关注中国本土建筑学,无论大型项目还是小型建筑,都能放慢建设的速度。

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

”坦言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感动的。

作为一个建筑界外的人,我用自己朴素的、外行的眼光去看我眼中的建筑。

真正让我感动的建筑和建筑师少之又少。

对建筑的关注源自我对设计的关注,在我看来,中国不缺少好的工匠但缺少有思想的设计者。

而真正让人失望的是,中国的设计者多为设计而设计,或许这是由于中国从古自今的小农意识——只关注眼前的、可实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安守本分”,而不愿意关注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许多设计师追赶着世界的潮流,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潮里随波逐流,建一座又一座“世界国”的建筑。

而王澍先生的这句话显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筑师对突破现有的体质,带领更多的年轻一代的人寻找属于中国的建筑的气魄。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之前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宁波博物馆,因为它位处鄞州区,离市中⼼⽐较偏远,之前⼀直没有想过来逛,这回建筑师出名了,也就有了动⼒过来,转了⼀次公交车,来到了博物馆边上,⾸先是被它的不规则开窗吸引了研究,⼀看就知道这是建筑师倒腾出来的。

宁波博物馆位于⼀块很⽅正的新区⽤地上,主体建筑也很⽅正地占据了场地中央,其余附属⽤房和场地设计也相对舒服⼀些,博物馆共三层,⾸层中部架空,⼀条步道连接东西,北侧是延建筑滨⽔设计,南侧则是⽤卵⽯硬⽯⼀类的打造的枯⼭⽔。

之前看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王澍的这个⽐较新颖的⽴⾯打造⼿法:在混凝⼟⾯上⽤⽵排贴上去做成横条+⽵节的肌理,也配合他⼀贯打造的⽡⽚波浪型的风格,继安藤捣⿎的清⽔混凝⼟模板孔外,这种⽵排痕也是很精彩的塑造。

博物馆⼤部分⽴⾯都⽤王澍从旧城拆迁拿回来的青砖⽡⽚等民房旧材料堆叠,像是把⽼城的灵魂⼜再次组装变成新形式的建筑⼀样,肌理感很强,很是感觉把现代建筑这种⼤体量感悄悄切碎了,同时这样青砖的铺砌,远观上也和南京城墙的感觉有那么⼀点点形似,⾊彩尽⼒恢复到⽼民居的⾊调上,不规则的开窗⼤部分都是凹窗,没有很明显地把玻璃的光感反衬到⽴⾯上,另外很取巧的⼀点是顶部⽡⽚堆砌的部分,王澍⽤了民房很原始的橙红,灰⽩,青灰的材料⽴体堆砌,营造出⼀种马赛克的拼贴画效果,很是有趣,并且位于顶部,下车后很容易地就被拼贴画吸引,叠合拼贴的⼿法,早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就有⼈⽤过,但王澍的这种,明显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玩得如此精致。

中部步道既是博物馆进场流线,旁边也有流⽔作为景观,步道顶部很难得地⽤了与⽴⾯肌理很不⼀样的反光材料,但是因为刚好可以映衬流⽔,倒是不觉得突兀了。

宁波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展物虽然地位价值并不算⾼,但也算能借机了解⼀下宁波历史,⽐如中间这把勾践的剑,虽然是把复制品,但也算是能参详原件⼤概长什么样的。

展馆其实都不算⼤,历史展区分成两个,中间没有明确的流线指引,不容易连着起来⾛,有点遗憾,宁波历史单独把清朝民国放在⼆展区⾥,⾜见近代发展对宁波的重要性,图为明朝的王阳明。

建筑美学结课论文

建筑美学结课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之王澍部分作品分析宁波美术馆与宁波博物馆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一、浅说王澍 (4)1.1生平简介 (4)二、王澍的建筑风格和部分作品赏析 (6)2.1宁波美术馆 (6)2.2宁波博物馆 (7)三、结语 (9)参考文献: (9)建筑美学论文之王澍部分作品分析宁波美术馆与宁波博物馆摘要:被誉为“最有人文气质”的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风格总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完美的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相结合,他的建筑被普利兹克评委主席称为“真正具有当代中国的建筑风格”。

他的两个作品:宁波美术馆和宁波博物馆,都是他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创作出如此惊世不俗的作品,屹立在宁波市人民的心中。

关键词:王澍、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引言: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建筑大师齐聚一堂,见证了普利兹克奖与中国的第一次拥抱。

而这位言行举止中透着中国文人风骨的建筑师,自称是活在“17世纪的人”,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也是普利兹克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他便是王澍。

他的作品宁波美术馆与宁波博物馆的作品,都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诠释。

他是一位建筑师,是中国人民的好建筑师,他的作品都是宁波人民心中的骄傲。

一、浅说王澍1.1 生平简介王澍是中国当代建筑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

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西安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是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了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

这个作品完成于1990年。

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并没有再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在与工匠们一起工作,用他的话说:“我要见证每一颗钉子是怎样钉进去的”,也就是这10年,他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王澍宁波美术馆分析

王澍宁波美术馆分析
• 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 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 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
•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 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 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 性和延续性。
与众不同的王澍
•我们得从的“发家史”说起,与众多建筑大师一样,青年时期 的王澍是一个“桀骜不羁、才华横溢”的青年,这种性格也让 其蛰伏多年,在西湖边散步驻足,在工地上穿梭,赏棋论画而 不谈建筑,但这段时期,他博览群书,沉迷文化,夯实了往往 为建筑师所忽视的“文韵”,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 力,伴随着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 馆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一批带有“典型王澍气质”的作品问 世而蜚声海内外,获得此奖乃水到渠成。
2020/1/17
模型细节展示
地下一层停车场
2020/1/17
地下二层停车场
模型细节展示
一层展厅
2020/1/17
馆前咖啡屋
模型细节展示
2020/1/17
二层展厅
模型细节展示
一二层展厅
2020/1/17
办公区
模型细节展示
塔楼
2020/1/17
停车场入口
靠江楼梯
2020/1/17
2020/1/17
苏州文正学院 图书馆
普利兹克建筑奖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宁波博物馆
三合宅
三合宅
衰朽的穹隆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宁 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 口。它是以展示人文历 史、艺术类为主,具有 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 馆。整个设计以创新的 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 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 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 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 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 而颇具创意,同时,充 分体现 “独特性、艺术 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宁波博物馆_王澍

宁波博物馆_王澍
就像中国园林的建造,宁波博物馆特殊的 材料做法使它已经变成了有生命的环境。 十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 出几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历史。
博物馆 建筑师
高的组织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 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 瓦爿墙的面积是 1.2 万平方米左右,约 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 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 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 型的清水混凝土墙,全长 144 米,最高 处达 24 米,每平方米需要 100 块左右 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 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140
博物馆 建筑师
宁波博物馆
Ningbo Museum
建筑设计:王澍 / 业余建筑工作片楼是空,为地眼了上见避建他免了宴高两宾楼座客的“,崩山眼溃”见,。他王楼澍在宁

142
一直以来,王澍都在现代的中国建 筑中寻求着传统艺术之根。作为传 统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中国博物馆, 它的建筑是与这样的一种探求有着 千丝万缕联系的。在王澍看来,传 统一旦死亡,我们就没有未来。自 近现代以来,中国巨构建筑与高层 建筑的建造,复杂的城市交通体系 与基础设施的建造,无不受到西方 建筑的影响,因此,王澍在国内率 先提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 主张,正是出于对建筑领域现代与 传统的全新认知,他秉持以自然之 道、人文地理、景观诗学为出发点, 强调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 念,宁波博物馆设计就是这种主张 的探索和实践。
一般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继承 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地方的建筑形 式上出发,照搬或是符号化地出现在 现代建筑上。还有一种是从建筑的内 涵 出 发, 去 研 究 传 统 建 筑 形 式 所 形 成 的 原 因, 从 这 些 内 在 原 因 出 发 选 取 为 我 所 用 的 内 涵。 宁 波 博 物 馆 建 筑反映出这种设计理念的一些痕迹, 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中体现对传统 的时代解读。

宁波博物馆赏析

宁波博物馆赏析

宁波博物馆 by 王澍2012-2-28 16:33| 发布者: 雪冰| 查看: 321| 评论: 1|原作者: 雪冰摘要: 2005年6月,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采取国际邀请竞赛的方式,邀请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AREP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 ...2005年6月,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采取国际邀请竞赛的方式,邀请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AREP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参加宁波博物馆设计。

经市民投票评选(25%权重比例),专家会议评审(75%权重比例),最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为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选方案。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

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

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

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王澍认为,如果造型的表达还是抽象的话,那么在外墙材料上的探索就是具象体质感的表现。

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

“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中国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中国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中国王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2页(P110-111)【作者】王澍【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宁波博物馆的设计是用的“大山法” 。

思想首先来自建筑所处的环境,场地在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 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道路异常宽阔,在如此空旷巨大的尺度下,没有任何城市生机的感觉。

城市结构已然无法修补。

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物,为此,人需要重新向自然学习。

我决定造一座垂直的大山,但在这座山中,叠合着城市模式的研究。

高度因此被自觉限定在24m以下,它片断性地意指着一种24m以下限高的低城,存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间。

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山是连绵的,就像有生机的城市结构也是连绵的。

这座建筑因此有着被人力切割的方正边界,带着刀切的姿势和痕迹,被剩余或遗忘在这里, 但也可能从这个片断开始,想像去连绵地重建一座城市。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从远处看,这肯定是一个方盒子,或者说,是在纪念性的大广场边的一堆杂砖。

走近看,建筑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这是一个关于生硬的方盒子如何瓦解为“自然形态” 的叙事。

(王澍撰文)The design for Ningbo History Museum models on the "Great Mountain".The idea originates from the building site itself, a stretch of plain surrounded by distant mountains, which not long ago was still a rice field. Recent urbanization brought exceptionally broad roads, though hardly any sense of urban vitality given such enormous expanse of void. Since it is no longer possible to patch up the urban structure, the question turns to how to conceive an object with independent life. For that to happen, man has to go back to nature for instruction. I decide to create a vertical mountain, 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layering it with research on urban patterns. The building height is therefore automatically restricted to less than 24m, which fragmentarily signifies a low city existing between the artificial and the natural.The exterior of the museum is shaped into a mountain fragment. The structure of a viable city should be continuous, just like unbroken mountain ranges. This building has artificially cut square borders, with gestures and traces left by the axe, sitting here abandoned or forgotten, but such fragment is likely to prompt one to imagine reconstructing the unbroken pattern of a city. The lower part of the building is a simple rectangle, which viewed from the distance is no more than a box, or a random pile of bricks on a monumental square. On closer look, the upper part of the building cracks to assume a mountain-like form –a narrative about how rigid box breaks down into "natural form".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设计单位/Design Institute: 业余建筑工作室/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用地面积/Site Area: 4.53km2建筑面积/Floor Area: 30,000m2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03-2005施工时间/Construction Period: 2006-2008.11。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 而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的宁波博物馆则恰好符合了评委对其作品的评价。

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的宁波博物馆,一座矗立于现代城市的新乡土主义风格的建筑。

宁波博物馆就其空间组合或者功能组合来讲,与其他的博物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或者是不同,其最吸引人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外观造型,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

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

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

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

第二是外墙面的装饰,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其中瓦爿墙是其最吸引人最环保也最值得探讨的一种装饰手法。

瓦爿墙,是浙东一带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墙体建筑,据懂行的老人讲,是由传统的草、泥、木、石、砖、瓷等堆砌而成的。

传统的瓦爿墙有两部分组成,外墙是由碎砖碎瓦或者块石以及鹅卵石等砌成,内墙也叫托墙,也就是在瓦爿墙的内侧面抹上草筋泥和麻筋石灰,起到挡风保温作用。

由此看来,传统的瓦爿墙既是承重结构,又是维护结构,同时又有着别具一格的美观效果,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或许也正是王澍一直以来试图传承并发展的一门手艺或者是建筑技术,从鄞州公园的试验品“五散房”小规模的瓦爿墙到宁波博物馆高达20多米,面积1.3万平米的瓦爿墙,从一定意义上讲,王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传承并发展。

王澍和宁波博物馆

王澍和宁波博物馆

在展示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中,处处都是过往时代的影子。它们通常会采用某种拟态的外形,举例来讲,上海博物馆的外形就是仿照一种古代烹调器皿的样式设计的。王澍总是在强调自己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这样一来,他似乎将自己的设计也归于这种愚蠢的常用手段范畴中。幸运的是,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采用了一种更为基本的方式与中国历史相连。我们的游览行程即将结束时,王澍在博物馆的一面内墙前停下了脚步。占据大片区域的建筑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断构成。在简要的评述之后,他便开始为我细细讲解。建筑师指着一块宽约20厘米的灰砖对我说,“这块砖是明朝的时候烧制的,距今已有400多年了。这是当时的的标准规格。这块砖是清朝的。还有人找到了历史更悠久的,其中年龄最大的一块来自唐朝,这可是1 500年前的老古董啊。”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这种建造方法最初是当地农民发明的,他们运用以上手段回收利用被台风摧毁的建筑废墟。“瓦爿”系统能够将几乎一切原材料变废为宝,完美适用于王澍所经历过的任何搭配不当的废旧建筑中。尽管他之前已在杭州中国美院校园建造项目中实践过这种技术手段,然而宁波历史博物馆工程却首次为他提供了在“瓦爿”的发源地应用这种技术的机会。“只有当地的工人知道如何操作,”他告诉我。“但如果我们不将它应用于现代建筑中,这些工人们可能也会慢慢忘却这门手艺。开工之初,好多人都想不起来怎么做了,于是我们用照片做演示,一点一点地重新教会他们。”
广场北端有一座占地面积广阔的灰色石质建筑,这便是区政府的办公大楼。它具有中国政府建筑的典型特征——四四方方、严格对称,从实体和象征意义上体现着稳定和力量:建筑看上去似乎是不可摧毁的,进驻此处的政府机构更是坚定了开发商对这片区域生存能力的信心。而这座位于广场东北角、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三层博物馆则表达了相反的意义。从设计手法上来讲,它的结构充满随意性,从外观上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材料。立面上切凿出多个随意布置的小型开窗,丝毫反映不出建筑室内的任何内容。这座看似粗笨的建筑,当矗立于象征权力的政府机关旁边时,却传达出暖人心房的动人脆弱感。走近博物馆入口时,我开始思考:它是否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能够包容一切不寻常事物的强大力量。

“场所精神”的物质形态展现——以王澍作品为例

“场所精神”的物质形态展现——以王澍作品为例

116《名家名作》·杂谈一、“场所精神”概述在当今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中,“场所精神”被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将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成了这一设计理念的精髓,它改变了社会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建筑的保守思想。

建筑不再只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范畴,而是人与自然沟通的“纽带”。

对于“场所精神”这一概念,中西方都有着相关的理论。

在1979年时,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就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①。

他基于古罗马时期所提出的“场所精神”理念,将“场所精神”解释为对建筑的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对于西方来说,中国早期对于“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并没有十分鲜明的理论依据。

但是早在1932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发表的《平交建筑杂录》中就提出了“建筑意”这个命题②,这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的“以诗表意”“以画表意”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

那种崇尚“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让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以人为本”的建筑风格。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常常被当作诗词歌赋以及山水画的蓝本,以表达人们渴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中国建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在建筑作品还是在建筑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这其中以王澍先生最为突出。

王澍先生的作品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他坚持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场所精神”结合,将东西方设计精髓融会贯通,最终表现在作品中。

正是王澍先生的坚持,使“场所精神”能够在当今中国建筑领域乃至世界建筑领域中继承与创新。

二、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正如前文所说,“场所精神”所提倡的是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建筑在这一范畴内变得更加充满和谐性。

和谐的建筑作品主要来自设计师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理解。

通过巧妙的设计,既不破坏自然原生态的环境,同时也让所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从大师作品看中国当代建筑传统性的实践——以宁波博物馆为例

从大师作品看中国当代建筑传统性的实践——以宁波博物馆为例

当探 究王澍对 自己作 品的理念时 , 与其从 普通表层 的角 度说 宁波博物馆 是王澍对传统性 与 自然性在现代 建筑中融合 的充分 理解 的作 品 , 毋宁说是王澍对于他所思辨 的“ 自然形态 的叙 事与几 何” 的想法 的成功实践 。而这里提到的 “ 自然形 态 的叙事 与几何 ” , 王澍 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 其核心应该 是 通过一种理性 的却并不抽象 的“ 法则与量化 ” , 在建 筑中表 现“ 传统 中国对 自然事物及其形态的兴趣” 。王澍 所思考的这 种 传统性并非 是建筑本 身的传统 , 而是一种 传统 中国所 特有 的理念 , 甚至是一种 虚无缥缈却 又真实存在 的信仰 。如果 用 道 家“ 道生一 , 一 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来勉强作 比, 如今建 筑 界对传统与现代 的讨论不 过是万物 之一 , 而王澍 的这种 思 想 或许就是 “ 三” 的轮廓 , 甚至是 “ 二” 的轮廓 。这种思想使 所 有 划分 民族 , 区分 古今的思辨变 得没有任何 意思 。因为它来 自古代 , 却在建筑学 上完全是现代 的产物 ; 它来 自传 统 中国 , 却 比英 文更适合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如果说如今多数人讨 论 的是营造 的手法 , 王澍所表达 的这种思想则 是营造最 开始 的思维 。于是 他站在 了多数 人极易忽 视的角度上 表达 , 抓住 了多数人极 易忽视 的最代 表本质 的“ 开始 ” 。基于这种设计最 初 的思维而创作 的宁波博 物馆 自然摆脱 了建筑界的疑惑而独 立 存在 , 又海纳东 方与西方 , 现代 与传 统 , 使 宁波博物 馆不 仅 在 细节与表 面不失传统性 , 而且在 理念上不 失不可撼 动且毋 庸 置疑 的思想。 王澍在通过研究传统 的中国园林 与中国山水 画来表达建 筑。宁波博物馆 就是王澍 对于中国园林与 中国山水画中的大 型山体 的表达。整个 宁波博物馆在 长方体 的“ 底座 ” 上延伸出 不同倾斜角度 的不规则几何 形体 , 从而 以简 单的构型表 达山 峦 的起伏 。以普通 的几何 为开始 , 延伸 出山峦叠蟑 的复杂 而 简单的构型。这种营造手法使 人们感觉远观不过是一座矮小 扁长有些 随意棱角 的长 方体 , 而走 进时却发 现长方体 变为 了 段起伏 自然 的山峦 , 从其貌不扬 的构 型中突然惊叹感 觉到 幽邃山谷的清凉与安 宁。这是一个 “ 方盒子” 如何 变为“ 山峦 ” 的奇幻故事 , 如 同魔术般 的视 觉感 触体现 出这座建筑 的戏剧 性与叙 事性 , 并 表达 出中 国传 统的 “ 情趣 意境 ” 的真实 内涵 。 站在 宁波博物 馆的正南 面 , 会发 现眼前 的建 筑 由立体 的形状 变为二维平面 , 切合 了王澍对于 中国山水 画看似远 近 , 大小 的 透视矛盾 的思 考 , “ 这种 视野如 同梦 中, 比真实更 加真实 …… 以一种 看似 矛盾 的逻辑把 这些 经验在 一张二 维纸 上 同时呈 现, 一种 即在此处 又不在此处 的经验 。 ” 这种突如其 来散布 局的独特构造 方式 。整个建 筑 以中国传统 文化 的精髓 为理念 , 以现代化 的建筑理论为指导 , 融入 地方 传统 文 化与 民俗 习惯 , 表 现 出独特 而深 邃 的思 想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一、宁波博物馆概述宁波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

这座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

宁波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展览内容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馆。

二、王澍设计理念解读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如马头墙、青砖、瓦片等,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建筑风格。

2. “新乡土主义”理念王澍提出了“新乡土主义”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材料,如鄞州石、宁波青砖等,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3. “山水城市”构想王澍认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山水城市”的格局。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山体、水系,使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宁波博物馆建筑特色1. 独特的建筑形态宁波博物馆的外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仿佛是一座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建筑。

其屋顶采用斜坡式设计,寓意着“山峦起伏”,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呼应。

2. 绿色环保理念宁波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参观者的需求。

展厅、报告厅、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分明,为参观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参观体验。

四、宁波博物馆展览内容1. 宁波历史陈列: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宁波地区从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历史变迁。

2. 宁波民俗陈列:以宁波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宁波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

3. 陶瓷专题展览:展出宁波地区出土的历代陶瓷精品,反映宁波陶瓷文化的发展脉络。

4. 书画专题展览:展示宁波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历代名家作品及当代书画家佳作。

五、王澍设计手法的具体体现1. 材料的运用与质感表达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王澍作品分析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宁波博物馆概况
博物馆四面临街环绕, 交通便利。入口前有较 大的广场,以中轴对称 的方式引领着参观者进 入、并承载着博物馆的 人流流通。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切面
横剖切面
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间 组织的核心,这个核心公共大 厅可以将博物馆各部分功能联 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水平向的 联系环,极简的体块处理和用 竹模板浇成的素混凝土表面丰 富的肌理成为变化空间的特色。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竹刻馆 展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天井 放映厅 报 告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厅 大厅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建筑分为5个主 要体量,东南、 西南、东北三 翼为展览陈列 区,西北翼为 办公后勤区, 中部的公共服 务空间和库藏 部分将各部分 连接起来,为 了方便货物的 进出,库藏部 分置于建筑的 底层,成为建 筑的“基座”。
首层平面
此外,通过与公共服务空间联系方式上的区别,区分了办公后勤区和陈 列区。这样布局,各陈列、管理可分可合,并且在局部陈列闭馆时,公 共服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市民性。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 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 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 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地 面一抹水域横贯65m长、27m宽 的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 在建筑外围;屋面隆起5幢造型 各异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 通道、围栏、绿化小景穿插其 间。
3.设计理念
汲取“港”的意向,寓意宁波博物馆将成为 宁波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始发港
4.立面设计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人 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 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 模版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米,最高处24米,每 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旧砖瓦。 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 大多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 相当于将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 馆。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 史”、“唤起回忆”的理念相 吻合。
将各功能分区制作成长条状 的单独的体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以民间 收集的明清砖瓦组成瓦爿墙和毛竹替代钢筋铸成混凝土墙 作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 同时,周围由水池环绕,代表海洋在宁波历史中的作用。 宁波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 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 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 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 体现环保理念。 虽然采用了古老的建材,但古老代表的是历史和成熟,并 不是腐朽,如若能够让古老的材料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 光辉,也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整个展馆斑驳的墙面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这 与博物馆的性格很契合,配合具有构成感的开窗,古典与 现代在其中穿插,带有很强的诗意。
会所设计调研 ————
宁波博物馆
目录
1.建筑师简介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设计理念 4.立面设计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6.建筑特点 7.任务书分析
1.建筑师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 1985地,在主入口附近设置画廊、橱
窗等宣传设施。
6、 文化馆设置儿童、老年人专用的活动房间时,应 布置在当地最佳朝向和出入安全、方便的地方,并分 别设有适于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
7、 观演厅、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等人员密集的 用房宜设在底层,并有直接对外安全出口。
文化馆的功能分区组成部分
厕所
儿童馆
天井廊道 院子
内院
内院 竹刻馆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入口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竹刻馆 展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井廊道
厕所 内院 展厅 展厅
大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入口
5.建筑特点
造型独特 材质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
群众活动部分:
观演用房,游艺用房,交谊用房,展览
用房,阅览用房
学习辅导部分: 普通教室,美术教室,综合排练室,管
理室,音乐教室,视听教室
专业工作部分: 文艺工作室,音乐工作室,美术书法工
作室,摄影室,暗室,戏曲工作室,录音室,录音控制室
行政管理部分: 馆长室,接待室,办公室,配电间,维修
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 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 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正 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庭院:在博物馆入口
,建筑内部和屋顶的 庭院,包括真实的竹 子庭院,也包括虚拟 的“竹影”庭院(毛 竹作为模版的清水混 凝土庭院)。
3总平应布局紧凑,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交
通路线,“动”、“静” 用房应分区明确, 适当分隔, 减少相互干扰.该地形南面临湖、接近社区公园,环境 幽雅、安静,适合设老年馆、餐厅、咖啡厅等场所。 4. 基地应至少设两个出入口。主要出入口紧临城 镇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满足规划部门要求,留出 缓冲距离。
间,仓库,值班室
建1108 谭君芝
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 “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 、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 的旧物。
运用名居中的“起台”,加强 空间序列感和空间气势,在设 计中充分体现宁波的传统文化, 实现宁波本土建筑的自我认知。
宁波名居
屋顶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从中央服务 区顶层南部的茶室和北部的咖啡厅可登 上建筑屋面,起伏绵延的屋面融合栈桥、 坡道、楼梯和下沉庭院,营造出巨轮甲 板上生动而繁忙的景象。把游客的视线 和想象引向远方。
任务分析
1、该工程位于南方某市 一居住区内,批准建设 用地8000平方米,场地 平整,西面与北面均临 住宅区,东面为居住区 内一中学,南面则是社 区公园,基地交通便捷、 环境优美。 2、文化馆基地距学校等建筑 较近,馆内噪声较大的观演 厅、排练室、游艺室等,应 布置在离开上述建筑一定距 离的适当位置,并采取必要 的防止干扰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