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一)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威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犯罪的背后往往有复杂而多样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问题等。
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缺乏照顾和教育,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不公平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缺乏良好的教育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一些未成年人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无法正确判断是非,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应该注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充分关注他们的需求,提供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帮助,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未成年人应该明白法律对犯罪的制裁和后果,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恐惧。
学校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
此外,加强社会关注和帮助也是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
社会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同时,社会应该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纠正机制。
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和社会矫正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回到社会。
这不仅需要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的参与,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监督,共同关注和培养未成年人的成长。
总之,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效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建立完善的纠正机制,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全和稳定。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共五则)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共五则)第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大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究其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讲,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
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诱,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具体而言,一是享乐至上的幸福观;二是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三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四是淡薄模糊的法制观。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
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很多未成年人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
社会上拜金主义、贫富差别的影响,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抢劫、绑架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
第二、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
第三、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
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3、家庭教育的失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未成年人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从家庭环境着手进行分析。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矛盾、冲突和不和谐的现象。
家庭暴力、父母离婚、单亲家庭等问题会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动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容易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问题的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一些地区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不均衡,社会治安不稳定,这些社会问题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缺乏适当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这些社会问题往往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学业、人际关系等压力,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缺乏适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支持,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行为,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时,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导致犯罪的发生。
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和教育手段的普及,一些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产生不良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容易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家庭环境、社会问题、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需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
未成年人犯罪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破坏公共财物等。
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那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出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途径。
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是不可忽视的。
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矛盾和纷争都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寻求刺激的行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对孩子的疏于教育管教,也很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需要关注和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技能,使得家庭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温床。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良的社会风气、过于严苛的学习压力、缺乏社会活动的机会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与此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泛滥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侵害和诱惑。
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问题,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
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教育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功利化倾向、应试教育等问题,这都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厌学情绪,发展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也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在心理问题上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怀,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在社会中日益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了解其成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首先,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会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此外,家庭中的暴力、荒唐行为和对违法行为的容忍可能会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供了一个不良的示范。
为了解决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承担起引导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发展。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为家庭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孩子。
其次,教育环境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教育环境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在一些教育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诱惑,导致他们选择违法行为。
教育环境的质量和内容将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改善教育环境,我们需要加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内容。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他们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此外,社会和家长也应加强对学校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为学校开展综合教育提供保障。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受到不良的价值观的引导,认为违法行为是一种正当和合理的行为。
为了改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引导媒体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最后,个体因素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社会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生活不如人意、缺乏适当的教育机会等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无助感和自卑感,并借此寻求刺激和满足。
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例如个人主义、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淡薄,容易迷失在物质追求中。
家庭环境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环境不稳定,往往自身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控不到位,容易使孩子变得放纵和叛逆。
一些家庭会把未成年人的问题推给社会,不负责任地说:“这是社会的问题”,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
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由于个体差异、思想轻浮、好奇心重等特点,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引导,而缺乏对未来后果的理性思考和规划。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不良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解决。
应该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人生发展机会。
也要加强对社会不良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建设,提供适当的规范和指导。
个人应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只有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社会 阅历 少 , 认知 狭窄 、 片面 , 分 不清 是非美丑 , 在 复杂 的社会生 活 中 , 容易 被 人 引诱 , 上 当受骗 , 稀 里糊 涂地 就加 入犯 罪 团伙 , 不知 不觉 地就 走上 犯罪道 路 。 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 对 自己不了解的现象 , 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 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 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 熟, 对许 多社 会现象 和科 学 的准则 还没 有 自 己定型 的见 解和 观点 , 容 易受 暗示 而模仿 , 自觉 不 自觉 地受 一些 不 良因素地 影 响 , 看 问题 时 以偏概 全 、 固 执 己见 , 自己认 为正确 符合 自己兴趣 爱好 的知识就 不加 考虑 的片面接 受 , 以致受到 不 良
的社 会风 气和 一 些宣扬 暴 力 、 色情 的不 良亚文化 的影响 而走 上犯 罪道 路 。 ( 3 ) 独立 性和 依赖 性 的矛 盾 随着成人 感 的产生 和增 强 , 未成年 人对 自己估计 过高 强烈要 求独 立 自主 , 想从心 理上改 变过 去依赖成 年人 和受人 监护的状 态 , 即取得 与成 年人相 同的地 位, 离开父 母的 管束 , 完全独 立 。 但是 , 由于 他们 没有经 济来源 , 且社 会生 活经验 欠缺 , 不能 适应错 综复杂 的社 会 , 因此未 成年人在 生活 上还要 依赖于 父母 , 在社 会上 还要 依赖成 年 人。 这 种在 心理 上想 独立 , 而 实 际生活 中又 不得 不依赖 父母
5 5 1 4 1 5 )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5 ) 0 8 — 0 3 6 9 一 O l
在 我国 , 未成 年人犯 罪通 常是指 已满 1 4 周 岁不满 l 8 周 岁 的未成年 人实 施的 刑法和 有关刑 事法律 所规 定的犯 罪行 为。 未成年人 犯罪 问题 已经成为 社会 关注 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 未成 年 人犯 罪的现 状 和特 点 ( 一) 从 犯罪 主体 来说 , 未 成年 人犯 罪 日益 向低 龄化 方 向发展 。 由于 发育年 龄提 前和频 繁接 受不 良文化影 响等 原 因, 2 0 世纪9 咩 代 以来未 成年人 违法 犯罪 的初 始年 龄 比2 0 1 1 t 纪7 o 年代提 前 了2 至3 岁。 近年 来 , 不满l 4 周 岁 的未成 年人 实 施杀 人 、 强奸、 抢劫 等 严重 危 害社 会 的犯罪 行为 日益增 多 。 ( 二) 从 犯 罪手 段来 说未 成 年人 罪犯 作 案的手 段 呈现 凶残 化和 智 能化 。 ( 三) 从犯 罪类 型 来说 , 暴 力犯 罪 、 财产 犯罪和 性犯 罪是 未成 年人 犯罪 的主 要形 式 , 并且暴力 犯 罪 日益 突 出, 不断 向着严 重化达 到方 向发展 。 根据 公安 部相 关统 计 数字 , 1 9 9 7 年 我 国未 成年 人 犯 罪类 型 比例 如 下 : 抢 劫 占4 6 . 3 %, 抢 夺 占 2 3 %l 盗 窃 占6 . 6 0 / , l 强奸 占4 . 8 %。 ( 四) 从犯 罪的组 织形 式来说 , 团 伙犯 罪是未成 年人 犯罪 的主要形 式 。 目前 , 未成 年人 犯 罪 中已有 7 0 % 是 团伙 犯 罪 。 =. 关于 未成 年 人犯 罪原 因的 分 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 象, 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错综复 杂。 因此 为 了探究 未成 年 人犯 罪的原 因, 有 必要运 用 多种学 科作 为工 具进 行全 方位 、 多角度的分析。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未成年人虽然心理 尚未成 熟, 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 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特定年龄阶段下 所 固有 的生理 和心 理特 点分 不开 的 。 矛 盾是普 遍 存在 的 , 矛盾 存在于 一切 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未成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贯穿未成年人成 长的全过程的, 虽然这些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并无必然的联系。 但 是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1 . 未 成年 人身 心矛 盾 ( 1 ) 精 力过 剩 与调节 能 力低 的 矛盾 未成年 人 生理机 能 迅速 发育 , 使他 们 的活动 量增 大 , 日常 学习 生活 之余仍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简介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
预防和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 家庭问题: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等因素,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迷失方向,从而产生犯罪倾向。
2. 学校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学校暴力和欺凌等问题可能使一
些未成年人感到无助和排斥,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 社会环境: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成长
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沦为犯罪的对象和施暴者。
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案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倡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营造
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推行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和成长环境。
3. 社会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提供贫困家庭和弱势
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减少社会不公现象,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机
会和可能性。
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来
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我们可以为未成
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减少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背后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了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两个重要原因。
在本文中,我将进一步探讨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
首先,学校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教育、社交和培养品德的重要任务。
然而,一些学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易受犯罪的影响。
例如,教育资源不平衡和质量不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前景,进而诱发一些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学校中的暴力行为、欺凌和校园霸凌等问题也容易导致学生犯罪。
这些负面事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另外,个体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
一些个体因素可能会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首先,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心理问题,如攻击性、逆反心理、自卑感等而选择犯罪行为。
其次,家族遗传因素也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父母或家族成员的犯罪行为会导致未成年人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成熟度也会对其犯罪倾向产生重要影响。
在青春期,未成年人正处于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的阶段,容易受到负面激励和社交压力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都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
我们应该意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单一的原因。
相反,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对学校环境进行改善,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学校暴力行为和校园霸凌等问题的管理和干预。
其次,加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再次,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资源。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和对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下是几点思考:
成因:
1. 家庭环境: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等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问题。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
教育质量的不足、校园霸凌、同伴
压力等问题可能导致一些学生走向违法犯罪。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犯罪行为被美化、传播和鼓励,可能会
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未成年人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关注和
引导孩子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教育和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注重教育质量,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宣传法律知识和社会道德,提
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法律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注重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同时适当惩
罚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公共安全。
5. 心理辅导:对于有问题的未成年人,应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
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包括教育、培训、就业等,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获得感,降低犯罪风险。
以上只是一些思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并采取综
合措施来解决。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了解和思考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压力等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着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家庭成员长期在外工作等。
这些问题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选择以犯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寻求关注。
其次,教育背景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未成年人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知识和技能的缺失。
他们可能对社会价值观缺乏正确的认识,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可能使未成年人陷入贫困和犯罪的恶性循环中。
此外,社会压力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巨大。
未成年人可能会面临来自学业、社交、成就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些未成年人因为无法承受这些压力而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以获取快速的回报和满足感。
另外,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相关,新媒体的诱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新的原因。
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容易受到来自不良信息和不良示范的影响。
而且,未成年人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导致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恶劣行为,从而滑向犯罪的深渊。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情感支持,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强调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感。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媒体影响
01
媒体暴力内容
媒体中暴力和色情内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内容会促使未成年人
产生攻击性和性犯罪行为。
02 03
网络环境问题
网络上的色情、暴力、欺诈等不良内容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 害,同时网络社交也会导致一些未成年人陷入网络诈骗、网络霸凌等问 题。
媒体对价值观的影响
媒体对金钱、名利等价值观的过度宣传,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 面影响,使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家庭暴力 等问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社区环境不良
社区内存在不良风气、治安问题、毒品泛滥等问题,会对未成年人 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校园环境问题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等校园环境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导致其产生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 考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家庭因素 • 学校因素 • 社会因素 • 个人因素
01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
过度溺爱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可能导致孩 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形成自 私、任性的性格,容易走上犯罪
道路。
缺乏关爱
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忽视对 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可能感到 孤独和无助,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学生管理松散
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不严 格,导致部分学生逃课、打架等
行为频发。
安全防范不到位
学校在安全防范方面存在漏洞, 如校园监控、门禁管理等不到位
,容易引发校园安全事故。
家校沟通不畅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无 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和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对于这一问题,我不禁思考了许多。
首先,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未成年人所面临的诱惑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例如,网络暴力、网络游戏沉迷、恶性营销等问题,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成年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
再加上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监管和引导,未成年人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潭。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双职工或单亲家庭的情况,父母的陪伴时间大大减少。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往往不够详细和细致,导致孩子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此外,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近年来,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考成绩、招生率,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
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等方面,这使得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对于犯罪行为的辨析能力不强。
在学校中,很少有关于犯罪案例的教学和讨论,这使得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的危害和后果缺乏必要的认知。
社会环境也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价值观念和不健康风气的传播,影响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暴力、权钱交易、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一些未成年人误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值得模仿和追求的。
另外,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较为宽松,执行力度不足,这让一些未成年人认为犯罪可以逃脱惩罚,滋长了其犯罪的勇气和动机。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其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很多家庭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气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极的价值观念,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教育体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未成年人失去了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甚至出现逃学、早恋、打架等不良行为,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心理问题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学习等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比如自闭、缺乏自信心、厌学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五、社会价值观念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功利主义、唯利是图等,这些价值观念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
六、网络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网络上也存在着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影响,比如暴力、色情、赌博等,这些不良信息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心理问题、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网络影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些未成年人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的竞争压力大、道德沦丧现象严重、社会风气不正等因素,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迷茫、挫败感增加,从而产生逃避现实、寻求刺激的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和照顾,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指导,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未能全面培养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使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部分结束。
2. 正文2.1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较大,物质欲望日益膨胀,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追求潮流、攀比消费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和不良示范,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的想法。
社会的道德风气也在不断恶化,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社会规范缺乏认同感和遵守意识,容易触犯法律。
与此社会上的歧视现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也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递迅速,未成年人接触到各种暴力、色情、迷信等不良信息的机会增加,容易受到网络诱惑产生犯罪冲动。
网络世界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际空间,他们可能在网络上结交不良朋友,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从而影响其行为和思想的形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个犯罪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为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家庭稳定和和谐与否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若家庭存在家暴、离异、重男轻女等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大影响,若过于纵容或严厉对待孩子,都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形成个性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物质贫困、社会地位的低下、教育资源的不均等问题会使未成年人产生挫折感和不满情绪,从而通过犯罪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此外,成人犯罪的样板行为、暴力媒体的影响也会进一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3.个人因素个人心理问题亦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因素。
例如,自卑感、自我价值认同缺失、不能正确处理情绪等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找不到释放情绪的途径,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可能使之价值观出现与正常社会价值观不符合的情况。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应鼓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孩子的榜样。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环节。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接受到优质教育。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 够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注重师德师风
教师应该注重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形 象。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关注学 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 考
2023-11-09
目 录
• 引言 • 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实 践指导。
背景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未成 年人犯罪的原因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犯罪学、 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为解释未成年人犯 罪现象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可以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 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政府、教育机构、家庭等制定未 成年人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质 量。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 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 、父母犯罪记录等因素都会增加未成年人 犯罪的风险。
03
02
社会因素
04
学校因素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但一些学 校可能存在教育质量差、管理不善、校园暴 力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厌学 、逃学等行为,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思考及对策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思考及对策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
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消极、错误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在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据各种媒体调查,在我国备受关注的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且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所以,如何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避免其对社会造成危害,使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以下是笔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对策所作的浅析:一、未成年犯罪的社会原因(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社会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
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一些家庭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一些家长因为自身的文化、工作等原因,没有遵循未成年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
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娇宠溺爱。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宠爱,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其原因思考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刑事案件手段也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战略、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公安机关作为违法犯罪的职能部门,如何针对精神病人的特点,为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家暴犯罪做些有针对性的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家庭暴力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日前,我们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和掌握了近年来我县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了一点初步的思考。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罪犯特点详细情况见附表(略)老年人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上升,近两年增长幅度较大,应该说,这一现状是触目惊心的。
1、盲目性。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带有很大的暗含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伤害、xx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
5月3日晚10时许,因为发生口角,年仅 ; 岁的某伙同陈某等人携带钢管、砍刀,找谢某和华某等人则斗殴,其桥段激烈场面丝毫不亚于港台武打片。
不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还不发觉自己已经犯了法。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2、模仿性。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低,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他们不仅模仿电影、小说、网络等具体情节,而且向社会上的成人模仿。
突出地表现在,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性质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刑事犯罪外,吸食毒品、卖淫嫖娼等案件也略为非法活动涉足。
9月15日,我局接市局网监所在位置电话,称一网名叫“by海洋”的xx用户在互联网扬州热线上正式发布“xxxx”的恐怖信息,经过工作,很快就将马上违法逃犯高某抓获,据他自己所讲是出于好奇,模仿网络上的帖子作网络了回复。
3、结伙性。
未成年违法犯罪,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团伙性比较突出。
未成年人易受伙伴们的影响,有时候就是自己不愿意,但是害怕被孤立,屈服于从众成见的影响,稀里糊涂地就参与到违法犯罪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杨川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摘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
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1]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2](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
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
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3]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4]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未成年人虽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未成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的,虽然这些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
(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
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
如果,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那么就不可能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就有可能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控制,从而强化这对矛盾,导致性方面的违法犯罪。
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秽制品的刺激下,为了发泄生理冲动,不惜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或者为了嫖娼而不惜实施抢劫、盗窃、诈骗等财产性犯罪。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
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却明显滞后。
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为因生理成熟产生的种种困惑解难释疑,无法合理地为自己减轻心理的重负。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未成年人处于这种自我封闭之中在心理上与成年人产生隔阂,不愿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产生孤独感。
但是这种孤独感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希望与人交往,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拨萃,以维护自尊。
因而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这种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
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友谊”。
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认知狭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诱,上当受骗,稀里糊涂地就加入犯罪团伙,不知不觉地就走上犯罪道路。
(2)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3)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且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还要依赖于父母,在社会上还要依赖成年人。
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因对父母的严格管束十分不满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而实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现了弑亲现象。
(4)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
(5)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
未成年人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
这样自己既是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自己观察的被观察者,自我意识被分成两个处于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为理想的自我;后者为现实的自我。
一般来说,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的自我这样一来,二者的不一致便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矛盾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
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
①过低的自我评价。
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的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
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
这类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挫折感和内心冲突。
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近几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类心理问题所导致的。
②过高的自我评价。
这是一种与过低的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
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自我,并认为理想的自我可以轻易实现。
这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
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
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