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其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如茁壮成长的幼苗,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有着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非常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爱护。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知道,青少年正处于懵懂阶段,对很多事物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或被罪犯侵犯事件层出不穷。
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对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粗浅分析:一、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感性强,又具有强烈的模仿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能有效保护自己并普遍认识不到自己的有些行为已经是犯罪行为。
同时,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其犯罪行为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体现在近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的不断增加。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成年累犯中,在其未成年时已有违法犯罪行为者较未成年时没有违法犯罪行为者多几倍。
累犯次数越多,早发犯比率越高。
2、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从而使得青少年犯罪多具突发性、暴力性。
一方面体现在犯罪动机简单、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刺激和诱发,或出于一时冲动而突然犯罪;另一方面体现在青少年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多实施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性犯罪,而且犯罪手段残忍、性质恶劣。
3、青少年抵制诱惑的能力弱,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好逸恶劳,其犯罪绝大部分为满足物质欲望性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在社会中日益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了解其成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首先,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会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此外,家庭中的暴力、荒唐行为和对违法行为的容忍可能会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供了一个不良的示范。
为了解决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承担起引导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发展。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为家庭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孩子。
其次,教育环境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教育环境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在一些教育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诱惑,导致他们选择违法行为。
教育环境的质量和内容将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改善教育环境,我们需要加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内容。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他们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此外,社会和家长也应加强对学校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为学校开展综合教育提供保障。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受到不良的价值观的引导,认为违法行为是一种正当和合理的行为。
为了改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引导媒体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最后,个体因素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 罪 的原 因多种 多样 , 本文 试结合 心理 学、 社会 学 的有 关知 识对 未成年人 犯 罪的原 因进行 分析 , 并提 出预 防和减 少青少年犯 罪 的相应措 施 。 关键 词 未成年人 犯 罪 刑 事 法律 黑社 会性 质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0 90 9 (0 0 1 .8 .2 1 0 . 5 22 1 )0 00 2 罪的 原因 , 有必 要运 用多种学 科 作为工 具进 行全方位 、 多角度 的 中图分类号 : 9 05 D 2.
从犯罪 的组织形 式来 说, 团伙犯 罪是未成 年人犯罪 的主要形 式 目前 , 未成 年人犯 罪 中 已有 7 %是 团伙犯 罪。由于未成 年人 0
4 青 少年抵 制诱 惑的能 力弱 , . 易受拜金 主义 、 享乐 主义 等错 误价值 观 的影响 , 犯罪 绝大部 分为 满足物 质欲 望性犯 罪 。 其 因此 有偷窃 、 劫等 侵犯 财产性 犯罪 行为 的未成年 人 , 抢 一般 在初 次作
侥 对物 质享受 产生 了贪得 无厌 缺乏 足够 的体 力、 力 、 量和 经验 , 独作案 往往难 以成 功, 智 胆 单 结 案得手 之后 , 幸心 理便得 到强化 , 成 团伙可 以互相 壮胆 , 减少 作案 I 力 , j 且 使犯罪 易于 得逞 。 当前 , 有 的欲求 , 从而 导致 了犯罪 的连续 性 。 的未成年人犯 罪团伙拥 有严密 的组织 系统 、 案纪律和 防侦破措 作 施, 已经形 成黑社 会组 织的雏 形 。 这种 团伙 如果被 不法人 员掌握
行 犯罪 , 如 网络犯 罪等 例
到某 种因素 刺激 和诱发 , 出于 一时冲 动而 突然犯 罪 ; 或 另一 方面
在进行违 法犯罪 活动 的过 程 中具有 很大 从犯 罪类 型来说 , 暴力犯 罪 、 产犯罪 和性犯 罪是 未成年人 体现在 青少年逞 强好胜 , 财 犯 罪的 主要形 式。 且暴 力犯罪 日益 突 出, 并 不断 向着 严重 化 的方 程度 的疯狂 性 , 多实施 抢劫 、 强奸 、 故意伤 害等暴 力性犯 罪 , 而且 向发展 。 根据 公安部 相关统 汁数 字, 国未成 年人 犯罪类型 比例 犯罪 手段残 忍 、 我 性质 恶劣 。 大致如 下: 劫 占4 . 抢夺 占 2 %: 抢 63 %: 3 盗窃 占 6 %; . 强奸 占 4 %。 6 . 8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冯昌燕. 从侦查角度破解渎职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理性思考[J / OL]. 中国
法制新闻网。 [3]朱孝清. 职务犯罪侦查学[M].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4][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何兆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 (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刑法上的“未成年 人 ”与 生 活 中 我 们 所 说 的 未 成 年 人 有 很 大 的 区 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 当负刑事责任。己满十四周 岁,不 满 十 六 周 岁 的 人,犯 故 意 杀 人、故 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 奸、抢 劫、贩 卖 毒 品、放 火、爆 炸、投 毒 罪 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 四 周 岁 不 满 十 八 周 岁 的 人 犯 罪,应 当 从 轻 或 者减轻处罚。”同时结合我国《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之规定,笔者认为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己满 14 周岁而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刑 法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在刑法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年龄限 制上。以年龄为标准,我国的未成年人可以划分为三类。[1] 第一是 14 周岁以下。不管触犯什么刑事法律,不承担刑事责任,其违法犯罪行为 只采取刑罚手段之外的其他方式代替; 第二是 14 周岁以上 16 周岁以 下。这个年龄阶段为相对 刑 事 责 任 年 龄,未 成 年 人 只 有 在 故 意 触 犯 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所列举的八项罪名时,才会受刑 事处罚; 第三是 16 周岁以上 18 周岁以下。这个年龄段未成年已经有 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因此其无论触犯何种罪名,均会受到刑事处罚。 (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1. 犯罪年龄逐年降低 受网络不良文化等多种 因 素 影 响,现 在 的 未 成 年 人 比 过 去 更 加 早 熟。这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思想不成熟且自控力差,如果不能 给予正确的教育,很容易 误 入 歧 途。 由 于 我 国 未 成 年 人 早 熟 严 重 导 致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有低龄化的趋势。 2. 犯罪团伙化增多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团 伙 作 案 案 件 频 发,主 要 表 现 为 侵 犯 财 产 犯 罪及暴力犯罪,社会危害 性 极 大。 许 多 大 案、恶 性 案 件,往 往 都 是 犯 罪 团伙实施的,其影响相当 恶 劣,这 在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团 伙 中 的 累 犯、惯 犯 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3. 暴力性犯罪增长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思考及对策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思考及对策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
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消极、错误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在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据各种媒体调查,在我国备受关注的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且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所以,如何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避免其对社会造成危害,使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以下是笔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对策所作的浅析:一、未成年犯罪的社会原因(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社会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
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一些家庭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一些家长因为自身的文化、工作等原因,没有遵循未成年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
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娇宠溺爱。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宠爱,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浅谈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提出了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成因;浅谈及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事关众多家庭的幸福和国运的兴衰,青少年犯罪数量剧增和罪质日趋严重,给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而且杀人、抢劫、强奸、恶性伤害等案件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而有必要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
从而加强防范,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1)自身因素从主观上讲,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
不能正确观察社会、意志品质薄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坏思想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多出于贪利性、享乐性、报复性、模仿性、虚荣心、好奇心或哥儿们义气而产生,并具有强烈的冲动性,教育引导的不当,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1、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有些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常识.他们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无心向学,把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打闹,争抢斗勇,由厌学到逃学,以至辍学,交坏朋友,误入歧途。
如:很多的校内抢劫案中作案的青少年经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使用暴力抢劫小额钱物.案发后,他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公安机关会不了了之,但在受到刑事处罚后才觉醒。
2、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青少年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
如某地发生的一起奸杀案,死者是一位86岁的老太婆,是遭强奸后被杀的,惨不忍睹。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控制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无法评估一些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盲目做出决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经济保障等都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虚浮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心理。
个人因素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稳定,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和教育资源,减少因贫困而导致的犯罪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学校教育和加大社会监管,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其对策
为 , 辄 杀 人 、 劫 、 架 、 凶 , 案 手 段 残 忍 , 罪 不 计 后 动 抢 绑 行 作 犯
果 。 02年 以 来 , 营 市 已立 未 成 年 人杀 人 案 6起 , 架 案 件 20 东 绑 2 4起 , 伤害 案 件 3 6起 , 罪 的暴 力 化程 度 明显 增 加 。其 中 东 犯 营 、 口等 地 相 继 出 现 了 集 杀 人 、 劫 、 奸 于 一 身 的 未 成 年 河 抢 强 人犯罪案件。
主 体低 龄 化 、 罪性 质 恶 劣 化 、 案 类 型 相 对 集 中 、 罪 目的 模 糊 、 罪 手段 成 人 化 、 罪 方 式 集 团化 、 罪技 术 智 能 化 等 特 犯 涉 犯 犯 犯 犯 点 。针 对这 些特 点 , 预 防 未成 年 人 犯 罪 必须 做 到 : 真 落 实《 要 认 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未 成 年 人 保 护 法 》 强 化 家庭 教 育 , ; 营造 良好 的 家 庭 氛 围 ; 重 收 集 信 息 , 时矫 治 未 成 年 人 不 良心 理 ; 强 对 未成 年 人 的 法律 、 德 教 育 ; 学校 和 社 区 中 建 立 完 善 的 在 的 不 良心 理 及 其 危 害 , “ ” 起 , 从 心 抓
预 防未 成 年 人 犯 罪 , 防患 于 未然 。 因此 分 析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的 特 点 、 因 , 讨 预 防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的 策 略 , 疑 对 减 少 未 成 成 探 无 年 人 犯 罪 、 实 维 护 未 成 年 人 权 益 、 进 未 成 年 人 身 心 健 康 切 促 发 展 、 设 良 好 社 会 环 境 、 极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创 积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浅析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成因及其对策
浅析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成因及其对策近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这类案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
为了预防和减少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发生,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成因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导致孩子对性知识缺乏了解,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2)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因素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扭曲,从而诱发性侵害行为。
2. 社会因素(1)社会风气:部分社会风气浮躁,色情信息泛滥,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网络传播:互联网上大量存在不良信息,容易误导未成年人,增加性侵害风险。
3. 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对性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缺乏防范意识。
(2)校园安全管理不到位:学校对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不力,容易导致性侵害案件发生。
4. 司法因素(1)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法律法规对性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2)执法不严:部分执法人员在办理性侵害案件时,存在宽松执法、姑息养奸现象。
5. 个人因素(1)心理扭曲:部分性侵害者自身心理扭曲,追求刺激,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
(2)好奇心驱使:一些未成年人因好奇心驱使,尝试接触不良信息,进而诱发性侵害行为。
二、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对策1. 家庭层面(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
(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 社会层面(1)净化社会风气:政府要加大力度整治社会风气,严厉打击色情、暴力等信息。
(2)加强网络监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杜绝不良信息传播。
3. 学校层面(1)完善教育体系:学校要重视性教育,将性知识纳入课程体系。
(2)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学校要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以创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犯罪行为。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都在逐年上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包括主观恶性较低、行为模仿性强、心理脆弱等。
其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不良、社会环境恶劣、学校管理不力等。
三、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强化家庭教育、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环境的管理等,以综合治理的方式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
四、结束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加强预防和矫治工作,才能创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动机和手段较为简单,常常是因为好奇、恶作剧、追求刺激等原因而犯罪。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行为往往是一时冲动,缺乏长远考虑,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故意伤害、抢劫、贩毒等。
最后,未成年人犯罪的受害人常常是同龄人或者家庭成员,社会危害性较小但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较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教育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言行常常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惯。
其次,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和不良行为常常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作用。
再次,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之一,如缺乏自控能力、自我认知不足等。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此,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犯罪原因,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一定会歪曲其性质。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性格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下面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未成人犯罪的原因.(一)主观因素未成年人正处于多塑性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所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生活阅历浅,辨识别力差,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道路.1、思想价值观方面看。
他们道德观混乱,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还有一套流氓哲学.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人生如梦的悲观虚无主义、哥们义气为重的“交谊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在他们身上体现。
有的犯罪团伙甚至自成一套思想、意识等行为规范体系。
2、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幻的侠义心等,存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粗浅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较广泛的交际能力的矛盾等等,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糜、空虚、偏激固执的思想倾向。
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探讨原因与预防措施》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未成年人的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
针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首先,家庭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家庭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监督。
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让孩子学会自律和遵守法纪,从而远离犯罪。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该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未成年人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让未成年人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并且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此外,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改造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总之,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减少未
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1、论文内容大概讲什么
论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对策等探析我国的问成年人犯罪问题,并且将重点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解决对策,以获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全面的理解,探究出解决此问题的可行之路。
2、写这篇论文的原因
写这篇论文是对所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是对大学阶段学习的实践检验。
从总体上更加真实地反映大学阶段的学习质量,是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综合考核,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创新才能和专业水平。
3、选题的目的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法制和教育等方面的薄弱。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这些特征和原因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才能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4、一些主要概念的含义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暴力犯罪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或其他工具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一种极端攻击行为。
在我国暴力犯罪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犯罪,一般是成年人犯暴力犯罪的比重较大,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愈演愈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5、论文的观点及所在章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表现在5个方面,观点在第3章第2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包括4个方面:未成年人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观点在第3章。
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的对策,观点在第四章。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响 , 难 抵 挡 住 诱 惑 ; 是 缺 乏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 值 观 , 们 大 多 追 求 很 二 价 他 吃 喝 玩 乐 , 想 不 劳 而 获 , 而 走 上 违 法 犯 罪 的 道 路 。三 是 法 制 观 念 妄 从 淡 薄 , 上 自控 能 力 差 , 易 走 上 违 法 犯 罪 道 路 。 加 极 ( ) 家 庭 方 面 看 二 从
一
首先, 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力度, 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 要使
学生成人, 做到德育与智育同行, 成人与成村并举 。学校 在开除学生
的 问题 上 , 特 别 谨慎 , 能把 学 生 随 意地 推 向 社会 , 是 一 种 不 负 责 要 不 这
任的行为。
是 年 龄 小 , 化 程度 低 , 辨 事 非 能力 差 , 对 社 会 各 方面 的 影 文 分 面
家庭 是社会 的细胞 , 止未成 年人 犯罪, 遏 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家 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做到 以下几 点。首先 , 家长要 以身作则 , 做好 孩 子的榜样 。其次 , 对于一些畸形 家庭 , 父母要把更多的关心给 予未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其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不仅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增强社会的安全感。
本文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一个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不良关系、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以及家庭暴力等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易导致未成年人逃离家庭、寻求不良同伴关系,从而陷入犯罪行为。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加强亲子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弱势家庭的帮扶力度,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改善家庭环境。
其次,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不良的学校环境、学校暴力、学校的失职等都会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易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建立健全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能力。
再次,社会环境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社会环境易诱导未成年人接受不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加强社会安全管理,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警力的投入。
同时,加强社会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正面引导,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成长动力。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不利因素,个人特征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智力、情绪等特征,这些特征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和决策。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了社会治安问题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现今社会中,竞争激烈,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的心理和行为,容易陷入错误的道路。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中存在家庭关系不良、家暴、焦虑、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导致未成年人叛逆、攻击性强,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对未成年人行为进行调节和引导的重要场所。
但在一些学校里,教育质量低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交往群体以作弊、欺凌、打架等行为为主,也容易让未成年人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中。
个人因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等个人因素。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冲动、固执、好斗、刺激性和独立性等因素而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为了有效地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对策。
多方合作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合作。
政府可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力度,加强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倡导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问题,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未成年人尤其如此。
未成年人需要正确的人生导向、道德观念,这有赖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引导。
同时,社会上需要加强正能量的宣传,让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追求,什么是不可取的行为。
综合治理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要以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解决,即要采用法律手段,也要运用教育、家庭等手段。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
农村·农业·农民2014.5B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因陈新伟014年4月9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第三十五次作案”节目,湖北枣阳年仅15岁的留守儿童王晓航,从13岁到15岁两年半时间,作案35起。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试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应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低龄化。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是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
团伙犯罪是此类犯罪的主要形式。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有70%是团伙犯罪。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1.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感性强,又具有强烈的模仿性,极易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2.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的心理需求,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多以团伙形式出现。
3.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暴力型犯罪时有发生。
4.未成年人抵制诱惑的能力弱,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二)客观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学校教育的误区。
现行的教育体制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
3.社会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以及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贪污腐化等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错误引导。
二、如何防止未成年人犯罪(一)强力推进法制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有专家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之一是法制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也规定在学校教育中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真正落实还不够,农村中小学自不待言。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也在不断加剧、愈演愈烈。
其中,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尤为突出。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本文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现状与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从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环境的管理等入手,将预防、减少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这一宏大的社会工程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下去,从而创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犯罪成因对策目录前言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4)(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4)(二)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的现状 (4)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5)(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5)(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5)三、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 (8)(一)未成年人自身的预防和自我教育 (8)(二)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9)(三)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学校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10)(四)大力推进法制教育,加强社会文化环境的管理 (10)(五)综合治理是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 (11)四、结束语 (12)参考文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前言未成年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未成年人的状况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然而,近年来根据司法部门统计的情况表明,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且呈上升趋势,社会危害性日趋加剧。
因此,分析和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了解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提出解决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举措,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关注未成年人成长成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接班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两到三岁。
从我院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来看,自现行刑法颁布实施时的____年起至____年,每年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在8-9起之间,年龄最小的16岁,主要涉及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案件。
而到了____年,审结的未成年人案件翻了近一倍,为15件。
近两年,即____年和____年,每年所审结的此类案件已近30件,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出现了多起刚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而且涉案类型更广,涉毒案件出现并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奸_幼女、_等严重的刑事犯罪。
而数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被告人均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不少人只是小学文化,而高中以上文化的非但极少,即便有也以在校高中生为主。
从涉案的罪名来看,盗窃是城乡未成年人共同涉足的高发案件,涉毒、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是城镇待业未成年人的多发案件,而奸_幼女、_则基本发生于农村未成年人。
而从涉案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情况看,无论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家庭管教条件有限,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都是贫困家庭。
从这一组数字不难看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待业青年多,甚至还有不少的在校学生;二是十六、七岁的多;三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多;四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多。
loCaLHost这一现象与全国的普遍现象相一致,其飙升数字的背后正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上升的严重性。
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探讨未成年人时期的年龄特点及其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改造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未成年人,按心理学划分年龄段是指少年时期至青春期,即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其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频发,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本文简要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从而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对策、家庭教育。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未年人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运和前途,承载着一个民族兴盛的未来和希望。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现象。
近年来国家为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由于诸多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有效完善的措施,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引导我国未成年犯罪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就我国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有如下几项进行分析:案例:一、性犯罪马某、景某和张某均系某中学学生,由于受淫秽色情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加之又处于青春萌动期,产生邪念。
三人经过预谋,于2010年暑假的一天下午,将景某在网上认识的女孩陈某约至某小区的平房内,采用打扑克牌输的人喝酒的方式,由张某负责发牌,故意让陈某输,使其喝下掺有白酒的啤酒,致使陈某处于醉酒状态,后又采用玩扑克输的两个人发生性关系的方法,故意让陈某和马某输,后马某在女孩陈某明确表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
法院以强奸罪判处三人一年至二年不等有期徒。
案例:二、侵财犯罪[盗窃罪]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90后”王某成为一名“留守儿童”。
由于缺少父母管教,王某初中未毕业即“逃离”家庭来到京打工。
来到大都市后,他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有时为买游戏装备一夜要花近百元,这也让时长间断打工的王某有些承受不住。
2010年6月的一天下午,从网吧出来的王某几乎身无分文,这也让他起了邪念,在某胡同一院门前时,王某趁被害人杨某进院的功夫将杨停放的一辆电动车偷走,后被人赃并获。
法院以盗窃罪对王某免予刑事处罚。
案例:三、扰乱社会秩序犯罪[聚众斗殴罪] 陈某(犯罪时17周岁)曾因滋事被劳教。
2009年1月11日晚,陈某在石某家玩时,听到了石某在某职技学校读书的女友曹某打来的请求增援的电话。
原来曹某因琐事与同校女生李某发生口角后,李某扬言要找人与贾“约架”。
在石某提出帮忙为曹某“出气”的请求后,陈某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准备了一把砍刀。
次日下午,陈某等一行四人与李某叫来的曹某、韩某等一行八人在某职技学校门口相遇,双方话不投机即大打出手。
陈某持刀将曹某、韩某均砍成轻伤。
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犯罪学理论认为,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此外,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精力旺盛而容易冲动。
一般来说,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变化最迅速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及身体各系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达起来。
他们精力充沛旺盛,活动能力大为增强,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都想亲自尝试一下。
课堂教学、校内生活已经难以吸引他们求知和探索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他们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
一方面,他们急于通过大量课外书籍获取各方面信息,特别是那些刺激性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带有凶杀、格斗、色情、恐怖内容的书刊。
但是,由于缺乏理解和鉴别能力,容易囫囵吞枣,或是片面吸收。
另一方面,他们愿意参与各种校外群体活动,特别是那些富有冒险性、运动量大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他们调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尤其在被人利用或其他社会因素作用下,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另外,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性意识从萌芽到成熟,性要求开始产生,对异性和性行为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与异性交往逐渐频繁,对与性有关的电影、电视、录像、书刊等产生了观看与阅读的兴趣。
但是,未成年人性科学知识缺乏,性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控制性冲动的能力较弱。
因此,容易在淫秽的读物和影视录像的影响下产生性冲动。
育期,其大脑的额前部皮质正处于“修剪”过程,而主管愤怒情绪的“杏仁核”此时却急剧膨胀,同时他们体内分泌的激素也增加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使之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大脑皮层就会做出激烈反应,运动过程瞬间失去平衡,产生一种“意识狭窄”现象。
此时,未成年人的行为反馈机制受到严重障碍,短时性地失去理智控制,形成偏激、易冲动的心理,表现为好发怒,容易冲动而产生过激行为,这就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形成的基础。
这是正常的,是符合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身心特点的,不仅如此,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能真正形成。
心理变化直接影响个体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目前的研究表明,大量的未成年人最初的不良行为都是来自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治和正确的引导。
如案例一的几位中学生正是由于青春期性冲动造成的。
(二)家庭因素在家庭这一特殊的小群体中,个体不仅开始形成其基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结构,而且也开始了其社会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的内化过程。
而内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不稳定,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原因。
基于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的传统家庭正在经历两种裂变:一是从传统的复合型的大家庭裂变为一对夫妻加一个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
这种变化从某一方面削弱了家庭对青少年的监控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使不少未成年人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之中。
二是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破裂家庭越来越多。
破裂家庭包括结构破裂和心理破裂两类,结构破裂的家庭即父母离异,心理破裂的家庭即家庭结构虽然完整,但家长经常互相争吵,心理已经破裂。
这些家庭中成长的未成年人,由于在家难以得到温暖,很容易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到一起,走上犯罪的道路。
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偏差与缺失。
俗语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即“言传身教”的核心在家长。
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及行为特点往往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溺爱型、粗暴型、放任型的教子方式非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心理走向消极的道路。
有研究表明北京市少管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 154 名未成年犯中,经常受家长粗暴打骂的有 11 人,被家长溺爱的有 28 人。
如本文案列二,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过失造成的。
(三)学校因素学校是个人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和过渡场所,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仅次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和家长,有的甚至超过了家庭、家长的影响力。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甚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扶优不帮差,有的甚至把所谓的“差生”直接推向社会;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只重文化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教育过程只重人为设计而忽视未成年人主体需要等等,从而逐渐消磨了未成年人强烈的好奇心,使教育投入与效果成反比。
(四)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疲软,造成整个社会道失范。
社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刻革命中,计划经济下的许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被推翻了,而新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法制建设又没能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东西逐渐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正如现代犯罪学理论中的社会化过程理论所强调的:犯罪是个体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与各种社会化机构之间互动的结果。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到参与社会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着其家庭、学校、同辈群体、邻里社会、大众传媒等的影响.在众多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因素中,大众传媒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书刊、报纸、影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糟粕泛滥,种种负面诱导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关键诱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措施与对策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成因:一是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二是文化糟粕的影响;三是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漏洞;四是社会的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几条对策。
(一)、家庭方面的对策提高家长的素质,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发挥“家庭网”的积极作用高素质的家长能够影响到孩子们健康的成长,这样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己经做好了表率作用,这也是家长能够胜任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2.重视青少年成长权利,实施民主化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之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
家长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违反了青少年的长成长材的自然规律。
家长对孩子具有权威性,但这个权威的实施必须恰到好处,把握好尺度,尊重孩子们的成长权利,不能滥用权威。
(二)、学校方面的对策1.发挥正面教育作用学校教育中的每项工作都对预防青少情犯罪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预防工作可以通过正规化、系统化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法治理念等方面来实现。
思想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素质是文明的基础,它能够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主要职责之一,这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的治本措施。
2.面向“差生”,发挥学校的保护作用作为青少年的保护者的学校,不但应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而且还应该保护他们的快乐健康的成长不受干扰。
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及时青少年们的“保护伞”,又是青少年们的“安全屏障”。
老师是学生强有力的呵护者,应该关心每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那些“差生”,如果老师不关心这些“差生”,那么这些差生可能就会辍学,在辍学流浪到社会上之后就成为了学校和社区失控成员,这也很容易让青少年整天无所事事之后踏入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学校应该面向“差生”,发挥其保护作用,这也成为了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3.贯彻疏导理念,发挥矫治作用学校是一个培养合格人才,塑造良好人格的场所。
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目标的偏差,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沉重课业负担的压迫下产生了厌学、逃课、辍学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违法犯罪的系列社会问题,这些不能不让人们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