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一)

合集下载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的家庭环境不良,则容易导致其犯罪行为。

具体的原因包括:1、家庭教育不足:有些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孩子的个性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从而产生犯罪思想。

2、家庭冲突:家庭冲突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容易使他们产生攻击性和逃避现实的倾向。

3、家庭暴力:如果孩子在家中受到了家庭暴力,他们就会对暴力产生认同感,容易模仿和复制。

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几个例子:1、失业和经济压力:失业和家庭经济压力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这种压力往往容易导致犯罪。

2、人际关系不稳定:未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比较脆弱,如果孩子周围的人关系不稳定或形成负面影响,就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3、媒体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媒体环境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不良信息,如果孩子接受了这些信息,容易产生模仿和复制的倾向。

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鼓舞一个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危险因素:1、低自尊:如果未成年人感到自卑,容易出现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2、求快感:一些孩子很喜欢尝试冒险和追求刺激,这种冒险往往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3、家庭缺少爱心:家庭缺乏爱的孩子容易变得孤独和消沉,不能良好地调整情绪,而产生身心障碍导致犯罪行为。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合作,多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问题。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在不断增加。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犯罪原因、犯罪特点、犯罪预防等。

一、犯罪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在社会方面,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家庭的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另外,社会的诸多问题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如失业、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犯罪。

个人原因方面,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的。

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很容易受到体内荷尔蒙分泌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冲动犯罪的行为。

同时,他们也存在着心理问题,如心理刻板印象、焦虑症等,也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二、犯罪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动机简单: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一般较为单一,通常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求,如金钱、权利等。

2、犯罪手段简单:未成年人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犯罪手段,如盗窃、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等行为。

3、犯罪方式轻微: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通常不会采用极端的手段,如使用武器等,所以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

4、社会责任意识薄弱:未成年人普遍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对他们的社会形象和未来前途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三、犯罪预防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其中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注重教育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孩子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该落实教导学生守法的责任,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应加大对较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减少失业和贫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从多个维度进行研究,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一、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一)主观原因1、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总的来说,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

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

(二)客观原因1、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社会心理素质。

2、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负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说一些前途无望的话;二是不健康家教模式的影响;三是父母离异的影响,父母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四是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二、未成年人心理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一)未成年人的身心矛盾。

未成年人存在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在生理上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量非常大,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如果在他们的青春期不注重加以引导的话,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二)兴奋性与判断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常常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这时候他们的判断力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犯罪。

(三)个人需要和客观环境的矛盾。

有很多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矛盾,他们的需要很多,但是环境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时候他们往往铤而走险,走向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控制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无法评估一些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盲目做出决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经济保障等都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虚浮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心理。

个人因素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稳定,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和教育资源,减少因贫困而导致的犯罪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学校教育和加大社会监管,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一)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一)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一)论文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我国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非常关注,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到祖国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

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身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热点问题。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其的预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近几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

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

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

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

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严峻形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表现为智能化、集团化、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给未成年人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犯罪的直接损失,对受害者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伤害,甚至对社会治理的破坏。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偏差。

目前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缺少亲子关系、家风不正、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缺少了从家庭中寻得舒适感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使得孩子们容易被引诱到犯罪行为中去。

2. 信息沟通不畅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未成年人对社会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心理。

此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就应该投入更多的心力来与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对社会和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现实却是相反的,家长忙于工作,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鲜有对未成年人如何应对犯罪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教育,这使得与孩子们的交流逐渐减少和缺乏。

3. 社会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环境尤其是成长的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等问题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认同,就会导致孩子们对社会与人的关系自行解释,偏离了常识和常规,从而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和行动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将家庭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家风下成长。

家长要时刻与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让孩子们信任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重要的学习和成长场所,也是孩子们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社会心理教育和性格养成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

首先,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经济条件差,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教育。

这样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感到无助和失落,从而寻找其他途径来满足心理需求,甚至滑入犯罪的阵营。

其次,同伴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是社会性动物,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些青少年在与犯罪团伙和不良朋友的接触中,逐渐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最终滑入犯罪的道路。

再次,教育质量也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优质教育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学术教育,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然而,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紧缺,质量不高,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容易滑入犯罪的泥淖。

最后,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问题通常涉及贫困、失业、毒品滥用、家庭暴力等。

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一些未成年人陷入绝望和无助境地,最终寻求犯罪行为来摆脱困境。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家庭提升教育质量,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其次,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特别是集中在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教育工作上。

通过加强德育、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同和遵从。

进一步,加强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形成联合防范,共同监管的格局。

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沟通和协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关注并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最后,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帮助,特别是针对贫困家庭和社会问题青少年。

通过加大慈善捐赠和社会援助,帮助这些青少年摆脱困境,并提供他们与社会接触和参与的机会,以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峻挑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和多部门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有益的成长环境。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简介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
预防和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 家庭问题: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等因素,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迷失方向,从而产生犯罪倾向。

2. 学校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学校暴力和欺凌等问题可能使一
些未成年人感到无助和排斥,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 社会环境: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成长
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沦为犯罪的对象和施暴者。

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案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倡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营造
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推行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和成长环境。

3. 社会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提供贫困家庭和弱势
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减少社会不公现象,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机
会和可能性。

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来
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我们可以为未成
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减少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机制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机制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机制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未成年人犯罪从作案动机单纯、偶发因素多、依附性强等特点向年龄趋向低龄化、行为趋向暴力化、目的趋向多样化、结构趋向组织化方向发展。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矫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转化,并防止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社会和学校、家庭等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未成年被告人自身素质差。

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低、道德水准差。

未成年被告人中半数以上仅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而实际文化程度比文凭反映的还要低。

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和不法之徒的教唆,逐渐形成颠倒的道德观和歪曲的友谊观,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稍遇不满,便逞强赌狠,持械斗殴。

二是物质欲望恶性膨胀。

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但贫富差异仍存在,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

当超前的物质欲望和虚荣心与现实发生矛盾,加上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从而驱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是游手好闲,无事生非。

从我们所代理的案件看,大多数未成年罪犯都是流失生、辍学生及无业人员。

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致使一大批文化素质低、身无一技之长的未成年人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他们很容易受各种诱惑而误入歧途。

四是法制观念浅薄。

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受过普法教育,学校的普法课也是走过场,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甚至对“什么是犯罪”一无所知,不懂得依法保护自己。

如年仅14岁的学生郭某因犯抢劫罪被送上法庭后才如梦方醒:“原来只知道杀人、放火是犯罪,没想到向同学‘借’点钱也是犯罪”。

(二)家庭教育方式普遍不当。

主要表现在: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二是由于溺爱使子女养成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三是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不愿管;四是父母离异或父母早亡,未成年人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和爱护,在自卑和情感冷淡中成长;五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造成子女“逆反心理”,也正是基于家庭缺乏关爱,使一些未成年人性格变态,心灵阴暗,悲观厌世,这些未成年人案发前脱离家庭监管,经常夜不归宿,行为失控。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背后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了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两个重要原因。

在本文中,我将进一步探讨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

首先,学校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教育、社交和培养品德的重要任务。

然而,一些学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易受犯罪的影响。

例如,教育资源不平衡和质量不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前景,进而诱发一些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学校中的暴力行为、欺凌和校园霸凌等问题也容易导致学生犯罪。

这些负面事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另外,个体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

一些个体因素可能会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首先,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心理问题,如攻击性、逆反心理、自卑感等而选择犯罪行为。

其次,家族遗传因素也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父母或家族成员的犯罪行为会导致未成年人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成熟度也会对其犯罪倾向产生重要影响。

在青春期,未成年人正处于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的阶段,容易受到负面激励和社交压力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都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

我们应该意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单一的原因。

相反,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对学校环境进行改善,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学校暴力行为和校园霸凌等问题的管理和干预。

其次,加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再次,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资源。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

(一)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兄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家庭往往埋下了青少年犯罪的种子。

根据心理学研究,模仿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意义,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却很强。

家长的不良行为也是诱发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认为,家庭成员中有犯罪行为或者有明显的违法表现,是影响子女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所谓不道德的家庭才是(影响未成人违法犯罪)主要的问题。

未成年人在家里经常观察父母和亲属的各种不正当行为。

时间长了便模仿成性而被同化,子女的不正当行为或多或少是模仿家长的非法行为。

天津市对103名未成年人犯的家庭情况的调查表明,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曾被劳改、劳教过的为26人,占总数的25%.上海市某工读学校的879名学员中,家庭成员有违法行为的为187人,占总数的21.3%.有些青少年,尽管父母本身没有不良行为,但由于未受到正常、适当的家庭教育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这有几种情况:一是家庭破裂。

据对上海两所工读学校抽取的272人,对少年管教所抽取的311人为样本的调查统计表明,其中280人是属于家庭不健全的,占48%.据邢台市公安局调查,1990年间至1995年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员中属父母离婚或早丧的占50%。

二是未与父母同居住。

由于父母工作条件、性质决定未在父母身边长大,而与祖父母等同居住的青少年,往往受到祖父母的溺爱,逐渐形成好逸恶劳、任性的性格特点,在回到父母身边后,突然受到严厉的管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发生冲突时,这种心理被激发,成为导致犯罪的诱因。

1999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李某故意杀人案即属于此类犯罪。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虽然未成年人犯罪并非普遍现象,但是其危害性巨大,必须引起严肃的重视和研究。

那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当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一些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不宽裕,双亲忙于工作等原因,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注,导致孩子自由发展,并在成长的瓶颈期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对社会法律观念缺乏了解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对法律缺乏了解,不清楚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和后果。

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他们来说,打架斗殴、盗窃等行为不仅不违法,反而是一种勇敢和个性的表现。

三、进入不良人群圈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周围的同龄人建立互动关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在一些社区中,一些流氓或犯罪团伙正等待机会拉拢未成年人加入,从而让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这时候,一些未成年人出于好奇或对权力的渴望,可能不惜一切代价入伙,从而 tarnished their morals and values。

四、对未成年人专门法律和保护意识不够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差距。

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出台了许多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然而,部分未成年人对这些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或者缺乏相应的维护和监督,暴力犯罪行为经常易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和约束,从而助长了他们的犯罪勇气。

总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社会教育体系的健全,加强社会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建立以及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等途径,来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使他们能够健康、阳光地成长。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媒体影响
01
媒体暴力内容
媒体中暴力和色情内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内容会促使未成年人
产生攻击性和性犯罪行为。
02 03
网络环境问题
网络上的色情、暴力、欺诈等不良内容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 害,同时网络社交也会导致一些未成年人陷入网络诈骗、网络霸凌等问 题。
媒体对价值观的影响
媒体对金钱、名利等价值观的过度宣传,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 面影响,使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家庭暴力 等问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社区环境不良
社区内存在不良风气、治安问题、毒品泛滥等问题,会对未成年人 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校园环境问题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等校园环境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导致其产生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 考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家庭因素 • 学校因素 • 社会因素 • 个人因素
01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
过度溺爱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可能导致孩 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形成自 私、任性的性格,容易走上犯罪
道路。
缺乏关爱
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忽视对 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可能感到 孤独和无助,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学生管理松散
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不严 格,导致部分学生逃课、打架等
行为频发。
安全防范不到位
学校在安全防范方面存在漏洞, 如校园监控、门禁管理等不到位
,容易引发校园安全事故。
家校沟通不畅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无 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其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很多家庭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气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极的价值观念,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教育体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未成年人失去了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甚至出现逃学、早恋、打架等不良行为,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心理问题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学习等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比如自闭、缺乏自信心、厌学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五、社会价值观念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功利主义、唯利是图等,这些价值观念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

六、网络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网络上也存在着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影响,比如暴力、色情、赌博等,这些不良信息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心理问题、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网络影响。

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深入理解

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深入理解

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深入理解引言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指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深入理解,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社会、心理和家庭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失业率高、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不公平等因素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面临挫折和无法满足基本需求,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处理挫折和冲突,从而采取违法行为作为发泄或获得满足的途径。

3.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不良行为示范、家庭暴力等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解决方案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解决方案,从社会、教育和法律等多个角度进行干预和预防。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社会层面: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从根本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2. 教育层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挫折和冲突,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3.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4. 法律层面: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机制,同时对于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恰当的法律制裁和教育。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和解决。

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完善法律保护机制,我们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保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个犯罪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为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家庭稳定和和谐与否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若家庭存在家暴、离异、重男轻女等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大影响,若过于纵容或严厉对待孩子,都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形成个性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物质贫困、社会地位的低下、教育资源的不均等问题会使未成年人产生挫折感和不满情绪,从而通过犯罪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此外,成人犯罪的样板行为、暴力媒体的影响也会进一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3.个人因素个人心理问题亦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因素。

例如,自卑感、自我价值认同缺失、不能正确处理情绪等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找不到释放情绪的途径,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可能使之价值观出现与正常社会价值观不符合的情况。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应鼓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孩子的榜样。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环节。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接受到优质教育。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了社会治安问题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现今社会中,竞争激烈,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的心理和行为,容易陷入错误的道路。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中存在家庭关系不良、家暴、焦虑、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导致未成年人叛逆、攻击性强,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对未成年人行为进行调节和引导的重要场所。

但在一些学校里,教育质量低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交往群体以作弊、欺凌、打架等行为为主,也容易让未成年人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中。

个人因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等个人因素。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冲动、固执、好斗、刺激性和独立性等因素而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为了有效地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对策。

多方合作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合作。

政府可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力度,加强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倡导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问题,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未成年人尤其如此。

未成年人需要正确的人生导向、道德观念,这有赖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引导。

同时,社会上需要加强正能量的宣传,让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追求,什么是不可取的行为。

综合治理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要以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解决,即要采用法律手段,也要运用教育、家庭等手段。

解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解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解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摘要: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下面法律直通车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做了简单的解析,欢迎阅读:如果遇到刑事辩护相关法律问题,可以到法律直通车专业的晋江刑事辩护律师进行免费律师在线咨询。

从犯罪原因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首先,从心理因素分析,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冷静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

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抵制外界不良诱惑,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

再次,从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沾染不良嗜好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从我们审理案件来看,60%的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喜欢上网、打游戏、吸烟甚至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导致产生违法行为。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父母道德品质的优劣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子女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和行为举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我们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大多数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

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孩子,甚至对孩子失去信心,不愿管;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

离婚率的增长使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而流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犯罪是指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青少年参与或实施的违法行为。

在当代社会中,未成年犯罪的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青少年个人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有效地应对未成年犯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个人问题三个主要方面。

社会环境方面,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紧张节奏,给青少年带来了不适应和压力。

另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淡化,青少年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同感减弱。

同时,媒体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暴力、恐怖内容的涌入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负面示范和引导。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谐、父母缺乏对子女的教育指导等问题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父母工作忙碌、缺乏对子女的关心和陪伴,容易导致青少年感到无助和失落,进而与不良朋友交往并产生不好的行为习惯。

个人问题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是造成未成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尊心脆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使得青少年较容易产生冲动行为和非理性行为。

面对未成年犯罪问题,应从多个层面采取综合对策。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并加强对暴力和恐怖内容的管理与抵制。

其次,在家庭层面上,父母应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成长。

父母要做到关爱有度,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

在家庭中,父母应是子女的良师益友,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让青少年感受到温暖与关爱。

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加强师生信任与沟通,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社区可以组织各类社会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娱乐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适应社会规范。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1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1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摘要】:【关键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刑法处罚的规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预防和保护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一)随着21世纪到来,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身份等构成情况来看(1)、犯罪的低龄化和严重性;如:重庆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份报告指出,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5、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14岁就参与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有的已经是累犯,也就是说在14-18岁就已经被判处刑罚两次。

(2)、文化水平低的较多;(3)、女性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并在整体少年违法犯罪中比重逐渐增加;(4)、独生子女违法犯罪增多,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查获的在校犯罪人员中80%是独生子女;(5)、辍学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6)、“二次”犯罪的违法犯罪增多;(7)、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二)未成年人进行严重犯罪日益突出。

据有关数据统计,某省2004年未成年人犯杀人、抢劫、强奸、重伤和重特大盗窃罪的比上一年同期增加50%、40%、11%、9%和27%。

在全国法院审理判决的未成年犯中,严重犯罪的所占比重2002年为21493人,2003年为22204人,2004年为24885人,2005年为23328人。

这些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进行严重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

(三)团伙犯罪现象严重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近年来,未成年人采取团伙形式作案的越来越多,且有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形成“专业化”的盗窃团伙、抢劫团伙等。

犯罪团伙的成员大多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他们长期不务正业、纠结成群,作案是手段残忍、不计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一)内容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

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

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

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未成年人虽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未成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的,虽然这些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

(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

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

如果,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那么就不可能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就有可能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控制,从而强化这对矛盾,导致性方面的违法犯罪。

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秽制品的刺激下,为了发泄生理冲动,不惜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或者为了嫖娼而不惜实施抢劫、盗窃、诈骗等财产性犯罪。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

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却明显滞后。

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为因生理成熟产生的种种困惑解难释疑,无法合理地为自己减轻心理的重负。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未成年人处于这种自我封闭之中在心理上与成年人产生隔阂,不愿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产生孤独感。

但是这种孤独感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希望与人交往,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拨萃,以维护自尊。

因而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这种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

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友谊”。

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认知狭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诱,上当受骗,稀里糊涂地就加入犯罪团伙,不知不觉地就走上犯罪道路。

(2)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3)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且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还要依赖于父母,在社会上还要依赖成年人。

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因对父母的严格管束十分不满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而实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现了弑亲现象。

(4)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

(5)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

未成年人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

这样自己既是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自己观察的被观察者,自我意识被分成两个处于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为理想的自我;后者为现实的自我。

一般来说,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的自我这样一来,二者的不一致便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矛盾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

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

过低的自我评价。

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的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

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

这类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挫折感和内心冲突。

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近几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类心理问题所导致的。

②过高的自我评价。

这是一种与过低的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

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自我,并认为理想的自我可以轻易实现。

这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

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

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

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

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