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典型犯罪案例分析
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明(化名),因长期受到同学小李(化名)的欺凌,忍无可忍之下,在一次放学后约小李到学校附近的空地,持刀将小李刺伤。
事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案件事实1. 小明和小李同年级,平时关系较好,但小李经常以各种方式欺负小明,如辱骂、殴打等。
2. 小明在遭受小李的欺凌后,多次向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反映情况,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3. 一次放学后,小明约小李到学校附近的空地,持刀将小李刺伤,致其重伤。
4. 小明在作案过程中,未满14周岁。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小明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明未满14周岁,但其所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符合上述法律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小明是否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案中,小明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小明是否应当进行教育、感化、挽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刑罚,应当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本案中,小明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应依法进行教育、感化、挽救。
四、案例分析1. 本案中,小明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小明未满14周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针对本案,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实施刑罚应当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五、建议1.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法律案例及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1年5月,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被告人小王(化名),男,16岁,系某中学初三学生。
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加上对网络游戏的热衷,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观察后,小王选择在深夜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窃。
经调查,小王共盗窃了李某家中的现金、电子产品等财物,价值人民币2万余元。
二、案件经过2021年6月,李某在家中发现自己家中财物被盗,遂报警。
警方经过调查,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小王。
在警方的审讯下,小王交代了其盗窃的事实。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案件审理案件移送至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小王进行了审理,并充分考虑了其未成年人的身份、犯罪动机、悔罪表现等因素。
法院认为,小王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但鉴于其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故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王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对其关爱不足,导致其产生盗窃的念头。
(2)学校因素:小王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也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社会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导致其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小王已满16周岁,其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关心其生活,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法律案例未成年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还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案例选取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2018年10月,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小王(化名),男,17岁,初中辍学。
案发当天,小王伙同三名未成年人,持刀抢劫一名过路女子,抢得现金1000元。
事后,四名犯罪嫌疑人分赃后逃匿。
警方经过调查,于案发后的第三天将四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王的父母因忙于生计,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学校教育不足。
小王初中辍学,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他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无法辨别是非。
(3)社会不良影响。
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受到他们的诱惑,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2. 犯罪特点分析(1)团伙作案。
小王参与抢劫时,与其他三名未成年人共同作案,形成了团伙作案的特点。
(2)暴力犯罪。
抢劫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使用刀具,对受害者实施了暴力。
(3)作案手段简单。
小王等人抢劫过程简单,没有预谋和计划,属于冲动型犯罪。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心理障碍。
四、案例启示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理。
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犯罪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基本案情小杰,男,12岁,某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2021年4月,小杰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父母对其管教甚严。
一日,小杰因与同学发生争执,心生报复之意。
当天下午,小杰潜入同学家中,窃取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
案发后,小杰的家长主动报警,并赔偿了被害人损失。
二、争议焦点1. 小杰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 若小杰的行为构成犯罪,对其应如何量刑?三、案例分析(一)小杰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其他犯罪,需要根据其情节、后果等因素,判断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小杰的行为属于盗窃罪,其盗窃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已达到盗窃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小杰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然而,考虑到小杰的年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是否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需要进一步分析。
(二)对小杰的量刑分析1. 关于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其他犯罪,需要根据其情节、后果等因素,判断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小杰未满十四周岁,其盗窃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故不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案例未成年人犯罪(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本文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防范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二、案例介绍某市某中学学生李某,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同学刺伤,致其重伤。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经审理,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在李某的案例中,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李某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由于缺乏关爱和教育,李某形成了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在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李某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李某所在地区治安状况较差,周边存在不良风气,使得李某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2.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1)犯罪动机简单。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因一时冲动、发泄情绪或寻求刺激而犯罪。
(2)犯罪手段残忍。
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发育不成熟,犯罪手段往往残忍、恶劣。
(3)犯罪团伙化。
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往往结成团伙,共同作案。
3. 未成年人犯罪防范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3)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心理问题,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第2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抢劫案。
被害人李某(男,22岁)在夜间回家途中,被三名未成年人拦截,对方要求李某交出身上的钱财。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少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明(化名),男,15岁,某中学初中生。
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开除,后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他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导致心理失衡,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原因:小明所在的学校教育方式较为严厉,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校园中,他感受到了压抑和歧视,导致心理扭曲。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较为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导致价值观扭曲。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案例中的小明仅15岁。
(2)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点,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暴力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法律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不良信息。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人性化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4)加强法律援助: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要充分考虑其成长环境,给予适当的法律援助。
同时,加强社区矫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和加强法律援助,有望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注:本文案例为虚构,旨在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第2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青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一名17岁的少年小明(化名),因盗窃邻居价值5000元的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明曾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此次盗窃行为是其最后一次。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被判定为未成年人犯罪,并依法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青少年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极大。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信息等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容易受到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2.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抵制。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4)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儿童犯罪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一起较为典型的儿童犯罪案件,旨在通过对案件的分析,探讨儿童犯罪的法律责任、预防措施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案件简介:小明,男,12岁,某市一所小学六年级学生。
因家庭经济困难,小明在课余时间偷窃同学的钱物,用于购买零食和网络游戏装备。
经过多次作案,小明被学校老师发现并报警。
经调查,小明共盗窃同学财物价值人民币5000元。
二、案例分析(一)儿童犯罪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能力: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明未满十四周岁,其盗窃行为不符合上述严重犯罪情形,因此不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本案中,小明在学校受到侵害,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小明在学校内盗窃同学财物,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二)儿童犯罪的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社会关爱:社会各界应关注弱势群体,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减少儿童犯罪的发生。
(三)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1.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未成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发生在我国某中学的校园霸凌案件,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校园霸凌的严重性,以及法律在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中的重要作用。
案件概述:2019年10月,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某(化名)因与同班同学张某(化名)发生矛盾,被张某伙同其他几名同学围殴,导致李某头部受伤,经鉴定为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李某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及时介入调查。
经查,张某等同学因长期欺负李某,形成了一个霸凌团伙,对李某进行多次欺凌。
在案件发生后,张某等同学均表示悔过,但李某的伤势已经造成。
二、案件分析1. 校园霸凌的定义及特征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因年龄、性别、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霸凌者)通过语言、肢体行为或其他方式,对另一方(受害者)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其心理、生理伤害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等同学长期欺负李某,对其进行围殴,属于典型的校园霸凌行为。
校园霸凌具有以下特征:(1)重复性:霸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反复出现。
(2)故意性:霸凌者明知其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仍故意为之。
(3)力量不对等:霸凌者往往在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占优势。
2. 校园霸凌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缺乏关爱,从而在校园中寻求关注,采取霸凌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不良信息传播,使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
3. 法律在校园霸凌中的作用(1)预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2)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处罚。
(3)教育:对霸凌者和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件处理1. 学校方面:(1)对张某等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向李某道歉。
未成年身边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结合一起未成年人身边的典型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问题,以期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二、案例介绍2019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被告人小王(化名),男,17岁,因家庭贫困,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一天,小王与这帮人一起,持刀抢劫了一名中学生,抢得现金1000元。
案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批捕。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王17岁,已满十六周岁,按照法律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王的父母因工作繁忙,对他的关心和照顾较少,导致他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小王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对其关注不足,导致他感到自卑和失落,容易走上歧途。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受其影响,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3.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小王犯抢劫罪,依法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案例事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3年,某市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强奸案。
被害人小李(化名)年仅17岁,被害人李某(化名)为未成年人。
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的审理过程充满了争议,以下是本案例的详细分析。
二、案件经过1.案发经过2013年5月某日,小李在放学途中被李某以暴力手段强奸。
事后,小李报警,警方立即介入调查。
2.调查取证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警方提取了现场证据,并对李某进行了讯问。
李某对强奸事实供认不讳。
3.起诉与审判案件起诉至法院后,法院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李某及其辩护人提出了一系列辩护意见,包括李某系未成年人、被害人同意等。
4.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强奸罪,鉴于李某是未成年人,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三、案件争议1.被害人同意问题在本案中,李某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害人小李同意的观点。
然而,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具备同意的能力,其同意无效。
因此,被害人同意不能成为李某无罪或轻判的理由。
2.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李某是未成年人,其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
然而,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小李的合法权益,不能因为其未成年而免除其刑事责任。
3.法律适用问题在本案中,法院对李某从轻处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有观点认为,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其年龄和成长环境等因素,以实现刑罚的感化和教育功能。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同样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因为其未成年而降低刑罚。
四、案例分析1.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强奸案,李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小李的合法权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法律适用本案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审理,并对其从轻处罚。
这体现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即在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基础上,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3.未成年人保护本案反映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儿童犯罪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儿童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打击儿童犯罪,本文将以一起儿童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
二、案例介绍(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一名14岁男生(以下简称小明)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发现。
经调查,小明曾先后多次盗窃同学手机、现金等财物,涉案金额共计3000元。
在作案过程中,小明曾将所盗财物用于购买网络游戏装备。
警方介入调查后,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二)案件处理1.学校方面:学校对小明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并对其进行了记过处分。
2.警方方面: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小明被依法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鉴于小明是未成年人,警方对其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并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心理辅导。
3.家庭方面:小明父母表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积极配合警方、学校开展教育工作。
三、案例分析(一)儿童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子女缺乏家庭关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问题: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得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社会环境因素:网络、影视等媒体中充斥着大量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二)儿童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注重培养子女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社会团体要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管理,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案例启示1.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全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打击儿童犯罪。
2.加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针对有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3.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拐卖未成年人案2024年,广东省城市发生一起拐卖未成年人案。
犯罪嫌疑人通过承诺给被害人家庭一定的经济利益,骗取未成年人离家,安排其在城市街头乞讨或者从事其他非法活动。
该案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受教育权以及健康权等权益。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的拐卖行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救助,保障其人身安全。
在该案中,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救出被拐卖的未成年人,并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
此案提醒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加强法律意识,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
案例二: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2024年,县一名中学生因被同学恶意群发私密照片而选择跳楼自杀。
该案件引起广泛关注,社会舆论普遍对加害者的行为予以谴责。
这种网络欺凌行为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身心健康等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于侵害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行为,应当严肃处理,并加强公众教育。
在该案中,加害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并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建立不容忍网络欺凌的氛围,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
案例三:校园欺凌案2024年,一所城市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几名学生针对一名体弱多病的同学进行长时间的言辞辱骂和身体侮辱,导致被害人精神受到严重伤害。
这种校园欺凌行为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尊严、身心健康、受教育权等权益。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管理,预防和打击校园欺凌行为。
在该案中,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该事件进行了处理,对加害者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加强了校园欺凌防治宣传和教育活动。
以上案例分析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真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7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系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李某因长期受到同学欺负,心生怨恨。
在一次放学后,李某持刀将欺负他的同学张某刺伤,造成张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逸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进行了审理。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分析李某作为未成年人,属于青少年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李某的年龄虽然不满16周岁,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动机分析李某犯罪的动机是报复。
长期受到同学欺负,使李某产生了怨恨心理。
这种心理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李某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3. 犯罪后果分析李某的犯罪行为造成了张某重伤,给张某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 法律适用分析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李某不满十六周岁,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家境贫寒,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他。
小明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性格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逐渐沉迷于网络赌博,无法自拔。
2019年6月,小明在网络赌博中输光了所有积蓄,为了偿还赌债,他决定走上犯罪道路。
二、案例分析1. 小明沉迷网络赌博的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关爱,导致他性格孤僻,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2)社会因素:小明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他们带坏了小明,使他对网络赌博产生了兴趣。
(3)心理因素:小明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他沉迷于网络赌博。
2. 小明犯罪的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小明在犯罪过程中,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认为犯罪不会受到严厉惩罚。
(2)道德观念缺失:小明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规范,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
(3)家庭教育缺失:小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父母离异,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明已满十四周岁,犯抢劫罪,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1. 小明沉迷网络赌博和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社会、心理因素,也有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缺失。
2.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社会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力度,严厉打击犯罪团伙,斩断不良诱惑。
四、案例分析启示1.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实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实例分析概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探讨其成因和应对措施。
案例一:盗窃行为未成年人小明在超市盗窃商品被捕。
经调查了解,小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期不在家工作,缺乏家庭教育和监护。
小明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他寻找刺激和满足的方式走向了犯罪。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强社区和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这些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案例二:网络欺凌未成年人小红在网络平台上对同学进行辱骂和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通过调查了解,小红缺乏自信和适应能力,试图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自尊和满足感。
为了预防和减少这种情况,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教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同时,相关法律也应加强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处罚力度。
案例三:校园暴力未成年人小华在学校发动了一起暴力事件。
调查发现,小华来自一个暴力家庭,长期受到虐待和欺凌。
他的行为受到了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表现出了受害者成为施害者的心理反应。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给受虐待儿童,以及建立一个零容忍的校园暴力环境。
结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除了加强社区和家庭教育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同时,学校、社区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参考资料- XXXX- XXXX- XXXX。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及其解析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及其解析未成年犯罪是指由未满十八岁的儿童所犯下的犯罪行为,包括谋杀、重伤、贩毒罪、强奸等一系列罪名。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犯罪问题越来越复杂,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下面,以一些著名的案例为例,对未成年犯罪的动机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解析。
一、《桂林童犯案》桂林童犯案发生于20xx年,一位十七岁的少年采取暴力手段抢劫,最终导致没收现金、手机、饰品等财产,其中6人被识别为未成年犯罪,这一案件促使全国展开关于未成年犯罪修法的讨论。
分析此案,可以发现,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动机可能是出于个人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望,以及社会环境不佳和贫困家庭所致,而贫穷、社会环境恶劣是未成年犯罪发生的重要渗透分子之一。
二、《湖北葛洲坝伤人案》湖北葛洲坝伤人案发生于20xx年,一位十几岁的男童以抢劫的手段殴打街头行人,造成他人伤害,随后被警方抓获。
当被问及对相关行为的辩护时,他表示有人教他做这些事,但他拒绝透露教他的人的情况,因此起获此案的未成年犯。
此案中,教唆或感化力是诱使未成年犯犯罪的重要因素,也说明社会环境及其他人也有部分责任,而这类案件也显示出所谓的“教唆因素”在未成年犯罪中也有重要作用。
三、《福建小伙抢劫杀人案》福建小伙抢劫杀人案是一起重大的未成年犯罪事件,发生在20xx年,一名仅16岁的少年以抢劫目的向街头行人开枪,一人死亡,几人受伤,犯罪嫌疑人被捕归案。
当咨询师受询问后,少年犯罪行为表示,因不满社会环境和自身家庭状况,对这类社会抗拒而采取暴力手段,发生犯罪行为。
这起案件教训很多,分析可见,既有社会环境不佳,也有个人原因,都是诱发未成年犯罪的元凶。
以上是梳理的三起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件的 specific background 以及对其犯罪动机与渗透原因的解析。
未成年犯罪问题一直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加强对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重视,最终促进未成年犯罪的有效预防和处置。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引言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或十几岁的年轻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这些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个体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个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并探讨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措施。
案例一:抢劫案案例描述:2019年,某城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两名未成年人以暴力手段抢劫了一名年轻人身上携带的贵重物品,并造成了受害人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分析:这起案件反映了一些青少年面临的挑战,如社会压力、家庭问题、教育资源的不足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错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预防和教育措施: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案例二:网络诈骗案案例描述:2020年,某青少年组织利用网络手段进行了一系列诈骗活动。
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冒充他人进行虚假交易,骗取大量金钱和财物。
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犯罪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青少年利用自己熟悉的网络技术和匿名性,更容易躲避法律的制裁。
此外,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预防和教育措施: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家长也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辨别虚假信息和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
案例三:暴力斗殴案案例描述:近年来,青少年暴力斗殴事件频发。
在一起暴力斗殴事件中,一群未成年人围殴一名同龄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分析:社会的暴力氛围和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也是青少年暴力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
预防和教育措施:教育部门应在校园中开展冲突管理和情绪管理的教育项目,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正确解决冲突。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和引导,提供更多的体育和文化活动,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和压力。
法律专家谈未成年法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法律专家的角度,对未成年法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背景案例一:小明(化名),13岁,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在街头流浪。
某天,小明被一名陌生男子骗到一出租屋内,遭到性侵。
事后,小明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公安机关以小明未满14周岁,案件性质为强奸,属于刑事案件,需要进一步调查。
在此期间,小明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
案例二:小红(化名),16岁,因家庭贫困,被父母送到城市打工。
在工作中,小红遭受了老板的性骚扰。
事发后,小红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但劳动监察大队以小红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需由家长或监护人出面解决。
小红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忍受老板的骚扰。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小明遭受性侵后,公安机关以案件性质为强奸,属于刑事案件,需要进一步调查。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小明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
根据该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同时,根据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报案后,应当立即调查,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理此案时,未能充分履行职责,侵犯了小明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中,小红遭受性骚扰后,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但劳动监察大队以小红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需由家长或监护人出面解决。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家长或监护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出面解决问题,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损。
2. 家长或监护人的干预可能影响劳动监察大队的调查和处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 对于一些家庭关系紧张、监护能力不足的未成年人,家长或监护人的干预可能加剧其困境。
孩童相关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小明,8岁,系某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
某日,小明放学回家途中,被邻居李某(男,45岁)诱骗至其家中。
李某以给小明买零食为由,将其带至家中,并趁小明不注意,将其绑架,将其关押在地下室长达三天三夜。
在此期间,李某对小明进行了性侵。
事后,小明被其家人发现,并及时报警。
经查,李某此前曾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满释放后仍不思悔改,继续犯罪。
二、争议焦点1.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绑架罪?2.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3. 本案中,李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三、案例分析1. 关于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绑架罪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诱骗小明至其家中,并将其关押在地下室长达三天三夜,其行为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绑架罪。
2. 关于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趁小明不注意,对其进行性侵,其行为符合强奸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3. 关于李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和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绑架罪和强奸罪都是犯罪行为,李某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李某此前曾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满释放后仍不思悔改,继续犯罪,属于累犯。
因此,李某应当从重处罚。
四、判决结果根据上述分析,法院依法判决李某犯绑架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
五、案件启示1. 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本案中,李某利用小明年幼无知,对其进行性侵和绑架,严重侵犯了小明的合法权益。
这警示我们,要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年龄、心智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的特点,应该说,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相对是集中的,并具有自身的特点,而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亦存在较多的共性。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区域间人口频繁、大规模的流动的大背景下,受社会结构转型及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侵财犯罪
[盗窃罪]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90后”王某成为一名“留守儿童”。
由于缺少父母管教,王某初中未毕业即“逃离”家庭来到京打工。
来到大都市后,他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有时为买游戏装备一夜要花近百元,这也让时长间断打工的王某有些承受不住。
2010年6月的一天下午,从网吧出来的王某几乎身无分文,这也让他起了邪念,在某胡同一院门前时,王某趁被害人杨某进院的功夫将杨停放的一辆电动车偷走,后被人赃并获。
法院以盗窃罪对王某免予刑事处罚。
[法官点评] 侵财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就具体的犯罪种类而言,主要有盗窃罪和抢劫罪两种;就具体的主体而言,在校学生和城市外来务工未成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年龄和社会角色决定了未成年人绝大多数为“纯消费者”,其日常的开支需要家庭的资助;少数即使参
加工作往往也不能“自给自足”,不能吃苦耐劳,甚或存在不劳而获想法,这与他们受太多物质诱惑或玩心太重所导致的超额消费赤字存在着的巨大矛盾,决定了未成年人实施侵财犯罪的多发性。
尤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外来务工未成年人群体而言,由于脱离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约束,而父母的管教往往也很少或鞭长莫及,他们因沉迷网络、交友不慎而引发的此类犯罪日趋多发。
值得注意的是,因对法律存在认识误区(如认为站脚助威不是犯罪),导致实施抢劫犯罪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就此类犯罪的预防而言,应区分不同的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对于在校未成年人来说,家庭的日常管教和学校经常性的普法教育尤为重要,并更要注意防止他们沉迷网络或结交不良青少年;对参加的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多为城市外来务工者,从事的多为餐饮、保安等无技术含量的服务业,这就要求家庭除想方设法进行管教外,其从业单位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责。
二、扰乱社会秩序犯罪
[聚众斗殴罪] 陈某(犯罪时17周岁)曾因滋事被劳教。
2009年1月11日晚,陈某在石某家玩时,听到了石某在某职技学校读书的女友曹某打来的请求增援的电话。
原来曹某因琐事与同校女生李某发生口角后,李某扬言要找人与贾“约架”。
在石某提出帮忙为曹某“出气”的请求后,陈某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准备了一把砍刀。
次日下午,陈某等一
行四人与李某叫来的曹某、韩某等一行八人在某职技学校门口相遇,双方话不投机即大打出手。
陈某持刀将曹某、韩某均砍成轻伤。
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
[法官点评] 扰乱社会秩序犯罪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主要有聚众斗殴罪和寻衅滋事罪两种。
其发案的原因在于:未成年人特有的生理躁动、心理青涩之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年轻气盛,逞能耍酷,哥们义气”,在遇到琐事时不能冷静处理且不考虑后果的做法,让他们很容易触犯法律的底线,甚至酿成惨重后果;不良的包含暴力内容影视的影响,使他们有时崇尚“拳头解决问题”的理念;特定生活范围内形成的违法亚文化理念,让他们有时藐视法律。
要防控此类犯罪,除日常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外,加强“扫黄打非”的力度,重点整治和打击特定生活范围内的未成年人违法现象尤为重要。
三、性犯罪
马某、景某和张某均系某中学学生,由于受淫秽色情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加之又处于青春萌动期,产生邪念。
三人经过预谋,于2010年暑假的一天下午,将景某在网上认识的女孩陈某约至某小区的平房内,采用打扑克牌输的人喝酒的方式,由张某负责发牌,故意让陈某输,使其喝下掺有白酒的啤酒,致使陈某处于醉酒状态,后又采用玩扑克输的两个人发生性关系的方法,故意让陈某和马某输,后马某在女
孩陈某明确表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
法院以强奸罪判处三人一年至二年不等有期徒刑。
[法官点评] 未成年人自身的年龄和生理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性的萌动期,再加上现代社会咨询发达使他们较容易接触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同时由于社会和家庭对启蒙性教育的忽视或不到位,导致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越发不鲜见。
防范此类犯罪的建议主要有两点:进一步加大对淫秽色情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力度,力争将其外来的负面影响将至最低;社会、家庭、学校必须改变观念,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必须在改进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在增强性教育的成效上下大功夫。
四、校园伤害事故
小雅是某小学二年级学生,2010年元旦后的一天早上,小雅在进入学校上学并行至教学楼门前时,被校方放置于楼门前台阶处且已被蹚卷起的垫子绊倒,致使其头部磕至台阶上,并致其右眼皮至眉弓处磕裂伤。
事发后,学校即通知小雅的父母并将小雅送往医院进行急诊手术救治,后小雅磕伤处伤口已愈合并留下疤痕,并因此发生医疗费、交通费等损失。
法院判决某小学赔偿小雅医疗费等各项损失近七千元;后期整容费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解决。
[法官点评] 校园伤害事故主要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之间的伤害、因学校设施导致的伤害及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
害三种情况,近年来因校园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频频见诸报端。
频繁发生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未成年学生活泼好动,与同学发生矛盾不能正确处理,对自身行为存在的危险的预知和防控能力较低;学校在设施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个别教师的责任心有待提高。
预防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必须首先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家长日常的安全教育必须要强化,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切实担负起对未成年学生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即除强化校园安全教育之外,必须经常性地查找学校设施、教学活动和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祛除,同时要严格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的考核,并不断提高他们防范校园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