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吡虫啉拌种【吡虫啉拌种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用吡虫啉拌种【吡虫啉拌种技术】吡虫啉拌种技术

前言:

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全世界范围内,吡虫啉用于土壤及种子处理的量,约占总用量的60%左右,目前中国远低于这一水平;国家农业部于xx年秋季在四川召开的秋播作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将中国秋播作用拌种量所占比例提升至70%以上。吡虫啉拌种市场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

尽管农业部药检所早在2000年后已下发一批吡虫啉专业拌种剂(含湿拌种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但因市场接受问题,销量有限,基本没有造成成型影响。自xx年前后,因拜耳、青岛华垦加大高巧牌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推广力度,加之吡虫啉拌种的卓越表现,吡虫啉拌种快速被市场接受。尤其是xx年高巧在河南、山东小麦、花生拌种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带动吡虫啉拌种剂市场。

目前吡虫啉拌种剂市场极为混乱,大量厂家,包括国家知名制剂企业。利用广大农民、农资经销商对种子及土壤处理专用剂型认知上

的缺失,纷纷将吡虫啉喷雾用剂型,尤其是高含量吡虫啉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液剂,修改包装后用于拌种处理。尽管吡虫啉对种子是安全的,但农药中大部分助剂、溶剂、填料对种子萌发存在一定药害风险。这类产品本质上属于私自扩大农药登记范围,不但药效难以保证,且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近两年已有大量类似事件报导。吡虫啉拌种核心技术表现为用药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剂量要求极高:如剂量不足,则吡虫啉拌种的持效期优势无法体现;如剂量过大,则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存在明显抑制作用。

吡虫啉拌种效果直接取决于剂型:非专业拌种剂剂型受其中助、溶剂限制,存在极大药害风险,且药物利用率难以预计,无法准确把握剂量。

尽管吡虫啉在无作物土壤中是稳定,半衰期可达150天之久,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吡虫啉在耕地中降解较快,根据国家环境所的数据,吡虫啉在东北黑土中半衰期为4天,红壤中为10天,水稻土为11天。专业拌种剂型中所添加的稳定剂,是保证拌种效果的关键。

所谓吡虫啉拌种的概念是局限的,在部分作物上(如油菜、花生),吡虫啉播种沟撒施或毒土处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远高于单纯拌种。广义的吡虫啉拌种技术包含拌种、耕作层土壤处理和播种沟撒施。

鉴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是民族吡虫啉合成工业诞生地,多年来始终从事吡虫啉应用的深化研究,同时也是国内首批获得吡虫啉拌种剂型登记证件的农药企业。我研究所在汇总现有科研成果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此文,大致论述吡虫啉拌种技术,以期对民族农药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

吡虫啉拌种毒理学及农药应用工艺学综述

吡虫啉基本特性介绍

氯化烟酰杀虫剂这个名词指硝基甲撑、硝基胍及其开链类似物,植物性杀虫剂烟碱属于此类化合物。1978年,在苏黎世的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协会(IUPAC)会议上,Soloway等人提出了一类称为杂环硝基甲撑(heterocyclic nitromethylenes)类杀虫剂的新化合物,并提出此类化合物中杀虫活性最高的为SD35651。1979年,Solowar 等又提出过一种此类化合物,但未报道其生物活性。日本拜耳农业化学(Nihon Bayer Agrochem)的化学家们对此类化合物的杀虫潜能表现了极大的乐观。1984年,日本特殊农药制造公司合成和硝基胍NTN33893作为杀虫剂,1985年进行了登记并推荐通用名为咪蚜胺(imidacloprid),现中文通用名为吡虫啉。吡虫啉是第一个作用于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氯化烟酰类化合物,现已在60多个国家进行了登记,

吡虫啉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农业特性:

杀虫作用机制独特

吡虫啉属于神经毒剂,其作用靶标是害虫虫体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正常的刺激传导,因而表现为麻痹致死。这与一般传统杀虫剂不同,因而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改用吡虫啉仍有较佳的防治效果。与这三类杀虫剂混用或混配增效明显。

易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

由于吡虫啉的作用位点单一,害虫易对其产生耐药性,使用中应严格控制施药次数。为避免害虫产生耐药性,在同一作物上严禁连续使用两次。

xx年、xx年全国范围内水稻褐飞虱大爆发,与水稻上多年连续使用吡虫啉,导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极高耐药性,进而失去防治效果有直接关系。

xx年9月28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植保函(xx)270号文件《关于中晚稻褐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情况的通报》,建议各地在水稻褐飞虱防治中暂时停止使用吡虫啉。吡虫啉是至今为止第一个因抗性问题被停止使用的农药成分。

植株体表内吸功能弱

尽管多年来普遍认为吡虫啉具有内吸活性,但xx年山东农业大学为研究吡虫啉在植物叶部是否具有内吸效果,对经模拟雨水冲洗后番茄和甘蓝叶片中吡虫啉的持留量进行了测定。

采用喷雾法处理供试植物番茄和甘蓝,然后模拟雨水冲刷,并通过测定供试植物叶片上吡虫啉残留量来判断。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番茄叶片上被冲刷率为70%左右,在甘蓝叶片上被冲刷率在85%左右,且每种供试植物叶片上不同时间的冲刷率基本持平,说明吡虫啉在番茄、甘蓝叶面上无内吸现象存在。

环境中消解迅速

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1997年报导,吡虫啉光解半衰期为6.81小时,在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

衰期分别为10.7、11.1h和4.1天。山西农业大学采取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吡虫啉在温度、光解作用下在油菜叶面的消解趋势,结果表明,在14、25、35摄氏度下,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7、3.8、2.9天;在光照强度为500、3000、6000lx条件下,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是6.9、6.2和3.7天;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吡虫啉喷雾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吡虫啉在植物(番茄)叶或茎上的残留量迅速减少,施药后第2天,滞留叶片上的化合物消失率已达56.12%,滞留茎上的化合物消失52.57%,至药后第10天叶上的消失率接近90%。

杀虫活性受温度影响显著

吡虫啉属典型的正温效效应化合物,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研究证实,如设定11摄氏度下吡虫啉杀蚜活性为一,则18、25、32摄氏度下,吡虫啉针对蚜虫的活性依次提升2.1倍、5.5倍、60.7倍。

杀虫谱广,但登记有限

吡虫啉对同翅目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白粉虱和缨翅目害虫蓟马表现极高的活性,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一些种类也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但还未发现其对线虫和螨类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