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

合集下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6.14•【文号】教技厅函〔2017〕69号•【施行日期】2017.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的通知教技厅函〔2017〕69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为进一步支持优秀创新团队,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孕育重大创新成果,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经有关高校推荐,专家评审,我部决定对朱满洲等113个建设成效显著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给予滚动支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有关高校应按照我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教人〔2004〕4号)的规定,加强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和支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团队发展空间,提升团队建设水平,规范团队过程管理,于本通知下发3个月内,组织编制滚动期建设规划,进一步凝练建设目标,聚焦核心任务,突出优势特色,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半年内组织专家建设论证。

二、滚动支持团队的资助期限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资助总经费300万元,中央所属高校从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人才等专项经费中统筹安排,地方所属高校由主管部门和学校统筹支持。

三、获滚动支持的团队应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引领、融合、协同、开放”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团队自身建设,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用高水平科技成果支撑高质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团队。

附件:201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教育部办公厅2017年6月14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7.19•【字号】教办科技〔2024〕231号•【施行日期】2024.07.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教办科技〔2024〕231号各高等学校:根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教科技〔2020〕203号)精神,为做好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创新团队计划”)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请条件和领域1.申请的创新团队须符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所列各项基本条件,团队成员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恪守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

对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2.申请的团队带头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7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申请的团队带头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受聘副高级(含)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4.现任校级领导干部不得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报;承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专项未结项者,不得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报;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建设期内的团队骨干成员(团队成员排名前5者),不得作为团队带头人和研究骨干申报。

5.申请团队原则上应是学校校级创新团队且学校能够支持建设经费,并注重与团队所在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相结合。

6. 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校企研发中心建设,本计划优先支持依托校企研发中心建设的科研团队。

7.按照如下10个领域归口申报:数理、化学化工、农业生物、能源、信息、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材料、先进制造、管理。

重点支持围绕我省培育的“7+28+N”产业链群,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相关领域。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2009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2009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2009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09.07.09•【字号】浙教电传〔2009〕133号•【施行日期】2009.07.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2009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的通知浙教电传〔2009〕133号各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科技司《关于推荐2009年度“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的通知》(教技司〔2009〕227号)和《关于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09〕228号)精神,请各有关高校按照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规定,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本次申报实行限额推荐,其中教育部创新团队每校限报1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每校限报1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申报材料请于8月底之前报我厅高校科研师资处,逾期不予受理。

有关高校还需提供2008年度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员配套经费的落实证明。

有关通知文件和申报表格请到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下载。

纸质材料请按教育部要求的数量多报1份,以备存档,并请报送电子材料。

除教育部要求的材料外,请同时报送《教育部创新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基本情况一览表》电子版(见附件,可到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下载)。

联系人:闵耀锋,联系电话:*************,邮箱:******************。

附件:1.教育部创新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基本情况一览表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二○○九年七月九日。

大连海事大学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

大连海事大学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

度教 育部“ 创 新 团 队发 展计 划 ” 在 全 国遴 选 出 1 0 2 个创 新 团 队予 以支持 。其 中, 大连 海 事大 学交通运 输 管理 学院 匡海 波 教 授 申请 的“ 港 口协 同发 展 与
绿 色增长 高校 “ 9 8 5工 程” 建设 经 费列支 , 其他 高校 入 选 团队 的资助 经 费 由教 育部 和 所在 高 等 学校 按 1 : 1 比例 共 同资助 。 大连 海事 大 学 首 次 获 得 教 育 部 “ 创 新 团 队发 展计 划”立项 支持 , 为推 动学校创 新 团队 的培养 和
干。
( 4 ) 促进山东航运文化传承创新和建设 , 利用 学 和训 练实施 、 质量 记 录 控 制 、 教 学 和 训 练 的检 查 航运文 化教 育基 地 , 加强宣传 , 增 强 全 社会 的 海洋 评估 、 纠正和 预 防措 施 、 文件与 资料 的控 制 、 内部审 意识 、 海 权 意识和 海洋环 保 意识 。
建设 以及 开展 海洋运 输 领 域 协 同创 新 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教 育部创 新 团 队发 展 计 划始 于 2 0 0 4年 , 资助
范 围限于全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 , 每 年 资助 6 0个 左右 创 新 团队 , 资 助 期 限 3年。 资 助 经 费 合 计 3 0 0万 元, 主要 用于 资助 期 内的科 研 工 作 , 属 自主研 究 经
同行 听课 、 教 学督 导 、 教学检查 、 学生评教、 同行评 ( 2 ) 每 年 为 山东 半 岛蓝 色 经 济 区 和 区 域 性 国
教“ 五项 制 度 ” 。经 过 多 年 不 断 的持 续 改 进 , 教 学 质量 监控 及保 障体 系运行 良好并 日趋完 善 。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3.11.23•【文号】教师函〔2023〕9号•【施行日期】2023.1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师函〔202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部署安排,教育部启动了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国家级团队)遴选工作。

经院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专家综合评议,确定第三批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25个、培育建设单位22个。

现将结果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

各地要加大对国家级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的支持力度,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在课题、经费、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

国家级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整合优质资源,创设必要条件,有序推进实施。

各地各校要把团队建设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服务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因地制宜做好各级团队梯次规划和整体布局,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附件:1.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2.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单位名单教育部2023年11月23日。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一、基本条件1.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

主要从事以探索未知世界、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实验室或近五年内经过国家评估且结果为优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业绩优秀的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化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4.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等学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5.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10人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4.29•【文号】教社科厅函〔2024〕10号•【施行日期】2024.04.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4〕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办法(试行)》(教社科〔2023〕3号),决定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和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支撑力、贡献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二、建设目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有组织科研。

创新研究方法手段,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增强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本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首批计划遴选认定30个左右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3年。

在建设周期内,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并根据建设成效滚动资助,连续资助期限不超过2个周期。

三、申报条件(一)创新团队不设选题指南,可依据研究专长结合支持办法要求自主选定研究领域,自行拟定团队名称。

(二)创新团队主要依托的学科应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原则上须为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或在相关评价中处于前列的学校优势学科。

科技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3.29•【文号】国科发区〔2019〕116号•【施行日期】2019.03.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科技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区〔2019〕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教育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教育局,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激发高校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作用,科技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科技部教育部2019年3月29日附件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激发高校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科技园从1991年起步探索,经过20多年建设发展,规模日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基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校企资源融合共享的枢纽平台,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新一轮有序发展,对于促进高校资源集成与开放、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对于提升创业科技内涵,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引领意义;对于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科研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教育和科技深度融通,具有示范意义;对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和信息等创新要素,集成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协同发展,营造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具有标杆意义。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4.06.10•【文号】教人[2004]4号•【施行日期】2004.0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的通知(教人[200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教)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为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部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现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及《“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高等学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执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强校的战略抓手。

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以高效率、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应通过匹配经费、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等各种措施,为所属高等学校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制定并实施针对本地区或本部门高等学校的相关人才计划,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密切配合,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支持和培养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的新格局,更有力地推进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创新团队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开展创新性研究的团队。

第三条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支持、动态管理、协同创新”的原则。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团队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相关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

(二)团队带头人应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在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团队成员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潜力。

(四)团队所在学校应能为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第五条团队带头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近五年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经验。

第六条团队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和研究成果。

(三)能够积极参与团队的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第七条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教育部统一组织。

各高等学校按照申报通知的要求,组织本校团队进行申报。

第八条申报材料包括团队申报表、团队研究计划、团队成员相关证明材料等。

第九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申报团队进行评审。

评审程序包括形式审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

第十条评审专家根据团队的研究方向、创新能力、研究基础、团队结构、支撑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评审意见。

第四章支持措施第十一条教育部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经费主要用于团队开展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

第十二条学校应为创新团队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和政策支持,包括科研场地、实验设备、人员配备等。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5.13•【文号】教师函〔2019〕4号•【施行日期】2019.05.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开放大学,有关单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我部决定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现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教育部2019年5月13日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2.12.17•【文号】教技函[2012]78号•【施行日期】2012.1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教技函[2012]78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经所在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专家通讯评审和现场答辩,并经公示,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已经确定,现予公布(名单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2012年度入选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资助经费一般为300万元。

“985工程”学校入选团队的资助经费由学校从“985工程”经费中安排;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团队资助经费由我部资助二分之一,所在高校匹配二分之一;地方高校入选团队资助经费由我部资助二分之一,高校主管部门匹配二分之一。

我部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年度拨付,各单位匹配经费应于2014年前拨付到位。

二、有关高等学校应按照我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教人〔2004〕4号)的有关规定,做好创新团队后续管理工作。

请于2013年3月前组织创新团队建设论证并报送研究计划,按时报送团队年度进展报告;有关高等学校要大力支持团队的工作,协助解决团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团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附件: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教育部2012年12月17日附件。

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草拟)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凝聚、稳定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群体,提升我校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保证学校科学研究持续快速地发展,推动高水平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

第二条学校重点支持我校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为其开展某一重要方向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推动更多优秀的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和教育部省部级层次的创新团队行列.第三条创新团队分为三级:国家、省部和校级,实施分级管理。

已经入选国家、省部级创新团队的团队按照国家和省部的相关规定管理,学校给予资助;学校每年遴选15个校级创新团队给予资助.第四条学校对各类创新团队给予资助的经费来源: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第五条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学校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院(系、所)组建创新团队第六条创新团队建设要符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校级创新团队遴选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目标考核的原则。

第二章校级创新团队申报条件第七条创新团队应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重大基础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第八条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凝聚而成的研究群体,成员一般应8—15人。

第九条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活跃在某一个基础研究或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第十条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良好素质.在科研一线工作,承担过国家或省部级高水平科技项目,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水平在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充沛的精力领导团队开展工作;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210523161430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210523161430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210523161430PAGE / *****S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附件2021 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序号编号学校带头人研究方向资助期限资助金额IRT_16R01 北京大学姜保国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1IRT_16R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尚春航空航天先进传感技术2021-2021 年300 万2IRT_16R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雷飞行器抗干扰控制理论与应用2021-2021 年300 万3IRT_16R04 北京交通大学赵耀数字媒体信息处理2021-2021 年300 万4IRT_16R05 北京科技大学邢献然钙钛矿材料的负热膨胀性、铁电性及其性能调控2021-2021 年300 万5IRT_16R0 北京理工大学王美玲6 高动态指导与控制2021-2021 年300 万6 南京理工大学付梦印IRT_16R0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祝连庆光电信息与仪器2021-2021 年300 万7IRT_16R08 大连理工大学段春迎仿生识别与荧光传感2021-2021 年300 万8IRT_16R09 大连理工大学胡祥培新兴电子商务的信息与物流治理2021-2021 年300 万9IRT_16R110 第三军医大学祝之明代谢性血管病发病机制及其干预靶点的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111 东北师范大学王德利草地动、植物协同适应进化及生产、生态功效2021-2021 年300 万112 IRT_16R1 东华大学孙以泽高端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2021-2021 年300 万2IRT_16R113 东华大学朱美芳有机/ 无机杂化功能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其纤维成型2021-2021 年300 万3IRT_16R114 复旦大学邵志敏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4IRT_16R115 广西师范大学陈振锋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2021-2021 年300 万5IRT_16R116 广州大学周展泛函微分方程及其相关问题2021-2021 年300 万6IRT_16R117 哈尔滨工程大学时胜国水下结构振动噪声测试与源识别2021-2021 年300 万7IRT_16R118 哈尔滨医科大学金焰实体肿瘤双微体基因组与遗传资源2021-2021 年300 万8IRT_16R119 海南师范大学陈光英海南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9IRT_16R220 河海大学戴会超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221 河南科技大学魏世忠先进耐磨材料2021-2021 年300 万1IRT_16R222 河南理工大学魏建平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难防控2021-2021 年300 万2IRT_16R223 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21-2021 年300 万3IRT_16R224 黑龙江大学井立强能量转换晶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2021-2021 年300 万425 IRT_16R2 华东师范大学张俊良有机合成化学2021-2021 年300 万5IRT_16R226 华南理工大学江焕峰绿色有机合成与催化2021-2021 年300 万6IRT_16R2 面向先进装备的高速高精密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27 华南理工大学苏春翌2021-2021 年300 万7 研究IRT_16R228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2021-2021 年300 万8IRT_16R229 华中科技大学王红卫复杂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分析、优化与决策2021-2021 年300 万9IRT_16R330 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环境与心肺健康损害的分子流行病学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331 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作物-环境互作机理及其调控2021-2021 年300 万1IRT_16R332 吉林大学李子义转基因克隆动物2021-2021 年300 万2IRT_16R333 吉林师范大学李海波新型低维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2021-2021 年300 万3IRT_16R334 江南大学陈卫食品微生物功能发掘与利用2021-2021 年300 万4IRT_16R335 兰州大学薛德胜多场控制的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2021-2021 年300 万5IRT_16R336 兰州交通大学武高原交通工程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6IRT_16R337 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新策略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738 IRT_16R3 南京大学蒋锡群高分子功能构造与结构调控2021-2021 年300 万8IRT_16R339 南京大学张辰宇生物医药2021-2021 年300 万9IRT_16R440 南开大学史林启功能高分子材料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441 内蒙古大学郭晓川资源型产业与资源腹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021-2021 年300 万1IRT_16R442 内蒙古科技大学李梅稀土湿法冶金与轻稀土应用2021-2021 年300 万2IRT_16R443 山东大学刘建亚数论2021-2021 年300 万3IRT_16R444 山东大学张承慧复杂工业系统能量优化与先进控制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445 山东科技大学曾庆良煤矿复杂条件开采成套装备要害技术2021-2021 年300 万5IRT_16R4 分子与纳米探针的设计、组装几相关应用的探索性46 山东师范大学李平2021-2021 年300 万6 研究IRT_16R447 上海交通大学季向东暗物质和暗能量前沿问题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7IRT_16R448 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植物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分子机制2021-2021 年300 万8IRT_16R449 上海师范大学万颖环境功能材料2021-2021 年300 万9IRT_16R550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中医“肾主骨”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51 IRT_16R5 首都师范大学关鸿亮城市地面沉降监控技术与演化机理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1IRT_16R552 四川大学龚启勇影像医学临床转化应用要害技术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553 四川大学张旭动态系统的分析与控制2021-2021 年300 万3IRT_16R554 天津中医药大学毛静远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4IRT_16R555 同济大学孙立军大城市交通治理理论及系统2021-2021 年300 万5IRT_16R556 温州医科大学陈浩眼视光基础和诊疗器件要害技术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6IRT_16R557 西安交通大学吕毅医工结合腹部外科若干要害技术创新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7IRT_16R558 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核能科学与工程2021-2021 年300 万8IRT_16R559 西北工业大学李玉龙飞行器结构/材料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9IRT_16R660 西北工业大学苑伟政航空航天微纳器件与系统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661 西北师范大学卢小泉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1IRT_16R662 西藏大学钟扬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与分子进化2021-2021 年300 万2IRT_16R663 新疆大学王维庆风力发电系统智能控制及并网技术2021-2021 年300 万364 IRT_16R6 新疆医科大学温浩棘球绦虫致病机制与综合防治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4IRT_16R665 长沙理工大学蔡春声桥梁工程安全控制与耐久性评估理论及其应用2021-2021 年300 万5IRT_16R666 浙江大学喻景权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2021-2021 年300 万6IRT_16R6 郑州大学赵军67 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2021-2021 年300 万7 河南工程学院高丹盈IRT_16R668 中国矿业大学朱真才矿山大型机电装备可靠性2021-2021 年300 万8IRT_16R66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姚军复杂油藏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理论与技术2021-2021 年300 万9IRT_16R770 中国医科大学尚红艾滋病致病机制及治疗研究2021-2021 年300 万IRT_16R771 重庆大学谢更新先进制造、空间环境、信息、材料2021-2021 年300 万1IRT_16R772 重庆邮电大学郑建宏移动信息终端与测试技术2021-2021 年300 万2。

201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

201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

300 万
300 万
52 53
IRT_15R52 IRT_15R53
300 万 300 万
大学 54 IRT_15R54 西安交 通大学 西北大 学 西北师 范大学 西南交 通大学 湘潭大 学 长沙理 工大学 郑州大 学 郑州轻 61 IRT_15R61 工业大 学 62 63 64 IRT_15R62 IRT_15R63 IRT_15R64 中国农 业大学 中国药 科大学 重庆大 学 杨宁 孔令义 王时龙 畜禽分子育种技术 天然药物分子发现与结构优化 高效低碳制造系统 方少明 多尺度复合功能材料 梅雪松 郑晓晖 /段康 民 雷自强 朱旻昊 喻祖国 刘朝晖 张蓓 机械系统的智能诊断与控制 基于秦巴优势生物资源的生命效 应分析与新药创制研究 黏土基生态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 高速轮轨系统理论与技术 微分方程数值方法与生物计算 道路工程耐久性新技术 基础工程设施安全防护理论与技 术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2016-2018 年 300 万
300 万
300 万 300 万
33
IRT_15R33
300 万
34 35
IRT_15R34 IRT_15R35
300 万 300 万
业大学 南京信 36 IRT_15R36 息工程 大学 37 IRT_15R37 南京邮 电大学 内蒙古 38 IRT_15R38 农业大 学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IRT_15R39 IRT_15R40 IRT_15R41 IRT_15R42 IRT_15R43 IRT_15R44 IRT_15R45 IRT_15R46 IRT_15R47 IRT_15R48 IRT_15R49 青岛科 技大学 青海师 范大学 山东大 学 山东农 业大学 陕西师 范大学 上海交 通大学 沈阳建 筑大学 石河子 大学 首都师 范大学 四川大 学 天津科 技大学 天津中 50 IRT_15R50 医药大 学 51 IRT_15R51 同济大 学 武汉理 工大学 西安电 子科技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 康九红 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 究 苏宝连 焦李成 具有生命功能的仿生符合材料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 王舒 针刺治疗脑病研究 丁彩凤 张和平 汪联辉 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应用基础研 究 生化分析 李旭辉 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

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与培养政策

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与培养政策

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与培养政策[按]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基于团队协作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

但是,如何科学评价、判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管理部门却大多基于经验认识。

中国科协组织课题组通过考察国内12项不同层次、不同机构的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组建评选办法,总结出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判定标准关键指标,通过对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51个科研机构72个科技团队的实证调研,指出我国各机构在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发现和具体评价中,存在忽视过程性判定指标的情况,从而提出加强创新团队判定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支持计划随着多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项目的实施,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目前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并出台系列支持计划。

总体看,国内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建层次:一是由国家专项基金实施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9年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每年资助的团队在20个左右。

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设立了“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对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

二是由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各省、直辖市实施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

如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建设了18个知识创新基地,对45个研究所进行调整,集中优势形成科技创新集群,并出台《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推动组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

福建省2006年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对10个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为期三年的资助,支持力度达100万元。

三是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

近几年高校利用“211计划”、“985计划”加强对研究型高校重点建设的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第⼀章总则第⼀条为进⼀步发挥优秀科技领军⼈才的带动作⽤,凝聚并稳定⽀持⼀批优秀的创新⼈才群体,⼤⼒提升各种科研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基地的创新⽔平,提⾼云南省⾃主创新能⼒和重点产业、⾏业的核⼼竞争⼒,⽀持建设⼀批优秀省级创新团队,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云南省中长期⼈才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条云南省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指由团队成员在长期科学研究或产品开发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团队创新⽬标和较强稳定性的创新集体。

创新团队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第三条⼊选的创新团队进⼊培育期,以“单位+研究⽅向或领域+省创新团队”命名,培育期为3年,期满后对通过认定的创新团队授牌。

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遵循“择优选拔,滚动发展,⽬标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章申报条件第五条创新团队的研究开发⽅向应属于我省优势特⾊学科领域并与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或属于我省重点发展领域、⾏业和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

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应⽤基础研究,或开展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重⼤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必须与企业有实质性的研究开发合作,能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进⾏产品开发等。

第六条申报创新团队应具备下列条件:(⼀)创新团队的学术技术⽔平必须在全省同⾏业中处于领先⽔平并在全国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创新团队的研究开发⼯作已取得突出成绩,具有明显的创新能⼒或创新成果转化能⼒。

第七条创新团队带头⼈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较⾼的学术技术⽔平和创新性思想,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研究开发团队中有较强凝聚⼒;(⼆)年龄⼀般为男55周岁(含)以下,⼥50周岁(含)以下;(三)近五年作为主要完成⼈获得国家级(排名前三)或省部级⼀等(排名前⼆)、⼆等(排名第⼀)以上科技奖励,或主持国家科技重⼤专项、重⼤科学研究计划项⽬、国家“973”计划项⽬、国家“863”计划项⽬、国家科技⽀撑计划、国家重⼤⼯程项⽬、国家⾃然科学基⾦重⼤(重点)项⽬等;(四)未在国家或省级创新团队中同时担任核⼼成员。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附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加快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有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决定进一步加大“人才强校”工程建设力度,共同实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创新团队计划”)。

为规范和加强计划的管理工作,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国家及我省有关科技和人才管理的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创新团队计划旨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作用,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进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创新团队是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团队成员,能够围绕国家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需要,进行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遵循“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突出特色,动态发展”的原则,依靠项目研究为载体,主要目标任务是培育和产生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鼓励大胆探索,倡导学术争鸣,推动学科交叉,促进合作、交流、竞争,营造拔尖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五条创新团队计划评审工作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专家评审,择优支持。

第六条成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科技处,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相关人员组成。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产业发展计划附件2:申报领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战略计划”申请书团队编写说明数理、化学化工、能源、信息、资源、材料、先进制造、管理一、简表队带头人姓名(本人签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年月日民族专业技术职位学位 A.博士B.硕士C.学士最终学位授予国或地区及学校 A.院士B.长江学者C.国家杰出D.百人计划行政职务电子邮箱所在工作单位(院、系、所、实验室、中心)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传真手机创新团队构成情况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位/学位研究方向在团队中的作用签字研究骨干团队成员二、创新创业团队的基本情况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大背景形成和发展目标等,2021字以内。

三、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着重阐述近五年来在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创新及集成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的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5000字以内。

四、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简述大学大专、主要学术任职、主要就科研工作经历,包括近五年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所获各种人才计划或公募基金的资助情况等,1000字以内。

五、研究骨干(4~6人)简介简述大学应届、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尝尽等,2021字以内。

六、创新团队成员合作研究的成效(主要论著、授权发明专利和获奖目录)论文:作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题目、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卷(期)、页、引用次数;专著:著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书名、出版社、引用次数;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专利名称、授权专利号、授权国家或地区、转让情况。

获奖:获奖项目名称、奖励类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时间、获奖者名单(按顺序全部列出)。

其中:(1)主要论著不超过10篇、部;(2)获奖仅填报示范奖励、省部级奖励(一等以上)和亚太区学术性奖励。

七、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创新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中心线加息预期成果,2021字以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一、基本条件
1.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

主要从事以探索未知世界、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2.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实验室或近五年内经过国家评估且结果为优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业绩优秀的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化基地和国家
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科研教案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
者、“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

4.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等学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5.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10人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二、资助范围、申报与评审
1.创新团队的资助范围限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军队院校,每年资助60个左右创新团队。

2.创新团队由教育部根据高等学校“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结果和工程化基地的发展情况下达申报名额,所在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上述基本条件进行遴选推荐,填写《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申请书》连同高等学校推荐函一并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3.教育部委托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分领域进行同行评议,每一领域评议专家不少于15人(其中高等学校以外的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进行差额遴选,获专家三分之二以上赞同票者为通过。

逐步实行国际同行评议制度。

4.由相关领域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5~7名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创新团队的条件和统一评估标准对专家评议通过的创新团队进行实地考核,提出资助意见,形成建议资助方案。

5.教育部对建议资助方案进行审批,并进行公示。

公示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