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补血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补血穴位
胡维勤《胖补气,瘦补血》书中十大补血穴位
十大补血穴位,大多在脾经胃经肝经之上,都是多气多血之穴。
一、血海穴
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
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穴,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之时灸曲池,促耳聪明目”---- 日本流传语。
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
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穴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
多按此穴,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十、章门穴(见上图)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此穴有疼痛感。
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